1、智能变电监控龙头,产品覆盖全面
1.1 深耕智能电网 20 年,奠定行业龙头地位
立足智能电网领域,跻身行业前列。自 2002 年公司成立以来,公司一 直立足智能电网领域,围绕电气设备健康状态监测预警进行研发、生产 和销售。2021 年 4 月,公司登录科创板上市。当前公司已经形成了覆 盖“输电、变电、配电”全链路,“高压、超高压、特高压”全电压等级的 数十种智能监测系列产品及在线诊断预警数字化平台,并自主研发了高 能量密度的电化学储能系统及安全防护平台,可为客户提供契合其需求 的个性化综合解决方案。
以主网变电类产品为核心,持续拓展行业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公司成 立于 2002 年 12 月,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立足智能电网领域、聚焦 电力物联网建设,围绕电气设备健康状态管控进行研发、生产和销售。 2002 年-2009 年,公司主要产品为变压器智能监控类;2010 年-2015 年,公司产品拓展延伸为变电站智能监控类产品,并实现了多维度状态 量监测与诊断;2016 年以来,公司已成功研发出数十余种产品,且其 应用覆盖了电气设备全链路和全电压等级,并能在电气设备故障发生前 作出精准预警。公司凭借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积累,丰富的电气、机械 系统集成经验,并结合 IoT 物联网平台技术、AI 智能及大数据分析技 术,2022 年公司推出储能产品,加快产业延伸。
公司主要产品为电气设备与诊断预警装置、电化学储能系统等 1)电气设备与诊断预警装置:以先进的智能传感技术、数据分析与处 理技术、智能诊断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中输电、变电、配电各环 节的电气和机械等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准确监测和及时预警; 2)电化学储能系统:以高功率密度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安全防护平 台等,实现负荷削峰填谷、节约变压器容量等功能;公司储能产品 包括分布式智慧储能柜、集装箱式储能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等产品。 3)电力相关技术服务:主要包括科研项目委托研究、软件开发与实施、 产品维保等。
目前电力设备检测及技术服务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公司主要产品 包括电力设备检测及技术服务、电化学储能设备和电力相关技术服务三 大类别, 2022 年的收入占比分别为 65.5%、12.0%、21.1%,电力设 备检测及技术服务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公司向新能源领域的持续 拓展,电化学储能设备业务收入占比有望快速提升。公司产品盈利能力 处于较高水平,2022 年电力设备检测及技术服务和电力相关技术服务 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 63.18%、61.81%,电化学储能设备业务毛利率为 19.25%。
1.2 业绩回暖,盈利能力趋于稳定
公司业绩逐渐回暖。根据业绩快报,2023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02 亿 元,同比增长 6.28%;实现归母净利润 0.46 亿元,同比下滑 18.57%。 归母净利润下降主要系技术不断更迭创新,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所致。随 着公司在电气设备智能感知与诊断预警装置领域的持续深耕以及加快发 展电化学储能设备业务和钙钛矿光伏业务,预计公司利润将持续增长。
公司盈利能力有所回升。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为 66.34%, 同比上升 4.62pct;销售净利率 20.51%,同比下降 8.24pct。由于技术 不断更迭创新,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导致净利润有所下降。整体盈利能 力趋于稳定。随着公司各项业务的持续深耕,预计公司毛利率将稳中有 升。
公司积极拓展业务,销售、管理费用率有所提升。2020 年至今公司期 间费用率整体稍有上升, 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 /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16.45%/15.70%/-6.57%,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 的增加表明公司正在积极拓展业务或提高管理水平。财务费用下降的主 要原因系银行利息收入增加。
技术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布局新业务。2023 年前三季 度,公司的研发费用为 2868.56 万元,同比增长 37.55%,占主营业务 收入的比重为 29.37%,研发投入总额增加主要是研发人员增加导致研 发费用增长所致。公司设立以来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始终在不断 上升,相对可比公司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高比例研发投入推动公司技术 持续进步。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公司及子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195 项,其中发明专利 19 项,实用新型专利 62 项,软件著作权 114 项。
1.3 股权结构稳定,助力公司长远发展
股权结构稳定,核心团队信心强。截至 2023 年三季报,谢东先生直接 持有公司 44.79%股权,并通过杭州广意投资管理合伙企业间接持有公 司 8.73%的股权,合计持有公司 53.52%股权,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根据 2022 年公告,公司董事、监事、高管及自然人股东毛雪明等共计 17 名股东,合计持有限售股 18.26%,主动延长锁定期至 2024 年 4 月 11 日。充分体现核心团队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及投资价值的认可。 2023 年 11 月,公司计划投资 2.2 亿元,建设年产 100MW 钙钛矿太阳 能电池产线,该业务由控股子公司杭州柯能新能源实施。
2、智能电网领域全链路覆盖,市场规模广阔
2.1 产业趋势+政策引导,电力监测设备市场广阔
新型电力系统是电力行业发展的新阶段。2021 年 3 月,中央财经委员 会第九次会议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首次提出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明确了新型电力系统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基础地 位。2023 年 1 月,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新型电力系统具备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 灵活、智慧融合四大重要特征,同时提出制定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 展路径,即加速转型期(当前至 2030 年)、总体形成期(2030 年至 2045 年)、巩固完善期(2045 年至 2060 年),当前处于加速转型期, 以支撑“碳达峰”为主要目标。
公司主要从事电气设备智能感知与诊断预警装置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并提供电力相关技术服务。电力系统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力系统的发展建设一直受到国家各个部委的重点关注,尤其是电网的 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以及电力物联网领域。
电力系统监测设备行业是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 力装备长期在恶劣条件下运行,因绝缘老化、负荷、内部应力等造成的 性能劣化会降低装备的可靠性,若情况严重甚至会造成变电站、换流站 或电网的重大财产损失或人员灾害事故。在线监测和监控及预警集成体 系,已成为电力检修及运维的必然发展趋势。行业内企业通过先进的智 能传感技术、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智能诊断技术,对电力系统中输电、 变电、配电各环节的电气和机械等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准确监测和及时预警,既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又提升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可再生能源规模持续提升,电力装备在线监测及预警重要性愈加显著。 伴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电力系统规模不断扩大,高比例可再生能 源接入比例不断提高,电力装备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测及预警的重要性愈 加显著。与传统电力系统相比,新型电力系统具有明显的随机性、波动 性、间歇性、分布式特征,对电网的柔性可控及安全稳定的要求越来越 高。因此需要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实现电力资源的更高效、更安全的 生产、调配和使用。
全国电力消费供给稳中有增+电网工程持续投资,电力监测市场容量巨 大。电力系统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发电、输电、变电、 配电环节及电力用户组成,发电环节和用户环节之间的网络和设备称为 电网。2015-2023 年全国电力消费量和电力生产量保持稳步提升,电网 工程持续投资,2023 年投资完成额总计 5275 亿元。
智能电网涉及产品品类众多。智能电网的大力发展,需要大量的配套智 能化监测设备。智能电网具有高度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等特征,可 以更好地实现电网安全、可靠、经济、高效运行,使得电网在发生事故 时可以部分自愈,抗压性强,能够适应各类能源随机接入。
国家电网持续推动智能变电站建设与改造。我国智能变电站发展可以 分为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2009-2010 年),国家电网新建智能变电站 46 座,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 28 座;第二阶段(2011-2015 年),国家电 网新建智能变电站 8000 座,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 50 座;在第三阶段 (2016-2020 年),国家电网新建智能变电站 7700 座,在运变电站智能 化改造 44 座。预计十四五期间智能变电站将新建 7411 座,在运改造 39 座。
2.2 变电类市场空间广阔,市场空间超 500 亿
持续深耕于智能电网领域,产品全链路覆盖。经过多年的沉淀与积累, 公司紧密结合电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形成了覆 盖“输电、变电、配电”全链路及“高压、超高压、特高压”全电压等级的 数十种系列产品,可为客户提供契合其需求的个性化综合解决方案。公 司已参与制定主营业务领域 6 项行业标准,自主研发的多项核心技术 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充分挖掘数据信息价值,构建清洁低碳、 安全高效的能源新生态,助推“双碳”目标,社会及经济效益显著。
变电类产品贡献主要收入。公司产品主要用于对电力系统中输电、变电、 配电环节的电气和机械等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公司主要产品被广 泛应用于电网首批试点智能化变电站示范站及超特高压等重点项目中。 2020 年变电类产品占电力设备检测与技术服务收入的 90%,是该业务 主要构成部分。
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市场超 500 亿,公司变电类产品受益。根据前瞻 研究院,2020-2025 年中国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的市场,新增和改 造的市场容量分别为 511.16 亿元、33.28 亿元,市场容量合计达到 544.44 亿元。
输配电产品销售规模较小,未来发展潜力大。公司输电类产品主要安 装于电缆线路,根据《2018 年电力工业统计资料汇编》,截至 2018 年, 全国电缆线路长度共计 194,271 千米,其中浙江省内的电缆线路长度 共计 17,469 千米。公司按照每 500 米安装一套公司监测装置,每套监 测装置单价 18 万元进行预测,输电类产品未来全国市场容量约为 699 亿元,其中浙江省内市场容量约 63 亿元。2015 年,国家能源局明确 提出通过实施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有效加大配电网资金投入。从 配电网投资力度来看,根据《中国 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 2019》,全 国配电网投资一直处于稳中有升趋势,配电类产品销售规模较小,市场 占有率较低,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电力设备检测技术门槛高,对产业积累和专业化程度要求高。公司依 托持续研发创新的机制,在行业中立足并建立竞争优势。公司所处行业 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应用的技术具有科技含量高、更新迭代快等 特点。电力监测设备行业内的企业不仅需要掌握监测设备的设计、制造及运行技术,而且涉及多学科、多领域、跨行业,技术范围涵盖了先进 传感技术、高电压测控技术、功率器件安全技术、信息融合处理技术、 故障 AI 诊断技术、数字孪生平台技术等,行业的技术门槛较高。对于 新成立的企业而言,由于不具备行业所需的技术与资质,且缺乏大批量 生产所需的设备与经验,新进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自主研发实现突 破技术门槛,均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
3、产业链延伸布局储能,扩宽成长空间
3.1 政策市场双重推动,储能系统需求广阔
政策、市场双重推动,电化学储能系统需求巨大。储能是构建新型电 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 撑。2023 年 6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指出, 要推动解决新能源发电随机性、波动性、季节不均衡性带来的系统平衡 问题,多时间尺度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系统形态逐步由“源网荷”三要 素向“源网荷储”四要素转变。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必须 依赖储能。
电化学储能适用于新能源发电等场景,需求巨大。根据 CNESA 统计, 2023 年我国新增新型储能项目达到 169.3GW,包括新增投运新型储能 项目 21.5GW,新增规划/在建新型储能项目 147.8GW,远超国家发改 委设置的 30GW 目标,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电化学储能系统具备调 节响应速度快、地理位置限制小、建设周期短、成本持续下降、使用寿 命长等优势,适用于光、风发电等波动较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侧、电网 侧和用电侧等用能场景。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作用下,电化学 储能系统发展迅速、需求巨大。
电化学储能市场保持快速发展。根据 CNESA,截至 2022 年末全球储 能累计装机功率 273.2GW,其中抽水蓄能占比 79.3%,首次低于 80%, 电化学储能占比大幅提升至 18.8%。全球新增储能装机方面,电化学 储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8-2022 年期间全球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的 复合年均增长率达 61.87%。未来随着光伏、风电等分布式能源的大规 模推广,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量将继续增长。2022 年中国电化学储能 累计装机量达 11GW。预计 2023 年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量将达 20.9GW。
新能源配储仍将是未来主要应用场景,市场化进程推动新型储能发展。 新能源配储指的是在新能源发电项目(如风电、光伏发电等)中配置储 能系统的做法。从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应用分布来看,目前新能源配储 占比最高,达到 45%。其次,电源侧辅助、电网侧占比分别为 29%、 22%。从市场化进程来看,随着开展电力现货市场的省份、市场化交易 的品种逐渐增多和电力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新型储能将得到市场的极 大助力。预计未来 5 年,新能源配储仍将是中国新型储能的主要应用场 景,电源侧和电网侧储能装机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电化学储能产业链中游为储能系统的集成与安装。电化学储能产业链 中游为核心设备制造和储能系统的集成与安装,核心设备包括电池组、 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变流器(PCS) 几个部分。储能定制化系统集成服务契合了多样的场景需求,能否提供 差异化增值服务是竞争的核心要素。储能系统集成需要自身对各种类型 设备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再加上对场地、客户要求的理解和积累,才能 完成对各个设备选型及系统控制策略的设计,进而最大化释放系统性能。
公司主要储能产品市场空间广阔。公司储能业务的主要产品包括分布式 智慧储能柜、集装箱式储能系统、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能量管 理装置、能源管理平台等。根据 GGII 和 QY Research,预计 2025 年 中国新能源动力锂电池 BMS 市场规模将达到 236 亿元,2028 年中国 集装箱式 ESS(储能系统)市场可达到 375 亿美元,市场空间广阔。
3.2 发展储能新业务,加快产业延伸
以国家“双碳”政策为导向发展储能新业务,与公司主营高度协同。将 储能应用于电力系统,向电力系统提供“储放”功能,平抑大规模清洁能 源发电接入电网带来的波动性,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灵活 性,与公司主营业务高度协同。公司对先进储能系统中的核心技术电池 状态监测及健康评估技术、储能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储能系统热管理技 术等领域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利用公司的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积累,丰 富的电气、机械系统集成经验,并结合杭州柯林的 IoT 物联网平台技术、 AI 智能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推出了商业化储能系统及应用平台。
自主研发电化学储能系统,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公司的电化学储能系 统主要由储能装置及安全防护平台两部分构成。其中储能装置运用先进 热分析方法进行高精度的热管理设计、仿真及实验,优化结构参数及电 气性能,具备高能量密度的优势。安全防护平台则运用储能电池的智能 传感技术,基于温度、电压、电流等状态量,利用算法、模型及评价体 系分析储能电池及系统的运行状态,维护大规模储能电站安全运行。
储能产品已实现收入,未来增长可期。目前公司的储能产品包括分布 式智慧储能柜、集装箱式储能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储能能量管理装置、 能源管理平台等储能相关产品,具备高安全、高效率、智能化、长寿命、 简单易用等优势,可应用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等不同的储能场景, 可实现负荷削峰填谷、节约变压器容量等功能。2022 年实现销售收入 2,272.78 万元。公司发力网侧用户侧储能,2023 年 11 月公司在杭州 市钱塘区投资建设年产 2GWh 储能产品的产线,并投放至用户侧和电 网侧实现分布式储能。
4、布局钙钛矿新型光伏技术,质地稀缺
4.1 钙钛矿电池是极具潜力的光伏新技术
钙钛矿电池是利用钙钛矿型材料作为吸光层的新型化合物薄膜太阳能 电池。钙钛矿电池核心功能层为钙钛矿层,当光照在钙钛矿材料上,太 阳光强度大于其禁带宽度时,钙钛矿吸收光子产生电子–空穴对,通过 光生伏特效应产生电流。
光伏产业化核心逻辑是降本增效,钙钛矿电池效率上限更高且极限成 本更低。钙钛矿电池效率提升速度是所有光伏技术中最快的。钙钛矿电 池效率提升迅速,从 2009 年的 3.8%提升至 2023 年的 26.1%。仅用 14 年时间就取得了其它光伏路线几十年才实现的成就,但仍未到达理 论极限,发展潜力巨大。钙钛矿电池相对晶硅具备更高的效率上限 (33%)和更低的组件成本(极限 0.5-0.6 元/W),凭借其降本增效的 特点,未来有望大规模应用于地面电站及分布式光伏领域。同时还具备 可透光、弱光性好、温度系数低、柔性等优点,下游应用场景广阔。
钙钛矿处于从 0-1 阶段,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钙钛矿电池具备效率上 限高,成本潜力大等优点,备受产业关注。目前头部钙钛矿企业平米级 组件效率已经达到 19%,即将迈入 GW 级产线量产阶段。随着设备持 续降本和工艺进步,钙钛矿行业将吸引更多的投入,产业化进程有望加 速。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 2030 年钙钛矿新增产能有望达到 161GW。
短期内钙钛矿相对晶硅在电站端不具备性价比,凭借优势在 BIPV 场景 差异化竞争。钙钛矿电池目前处于产业化初期,短期内难以接近极限成 本,且效率目前低于晶硅。因此相对组件价格处于低位的晶硅不具备性 价比。但钙钛矿电池可以凭借其优秀的透光、多彩、柔性的特点在广阔 的 BIPV 场景和晶硅差异化竞争。钙钛矿相对晶硅有以下优点:1.钙钛 矿电池结构轻便,易于安装;2.相比多晶硅电池,钙钛矿电池在多云、 阴天以及太阳光照角度较低时持续不断产生电能;3.钙钛矿电池可以制 作成具有透光性、色彩可调节的组件,美观度好,能更好得融入建筑。
政策明确支持钙钛矿上建筑,BIPV 场景蓄势待发。光伏建筑产业趋势 明确,伴随着政策的引导,建筑光伏面积渗透率将持续提升。2024 年3 月 12 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 案》已经国务院同意,方案明确提出支持钙钛矿等薄膜电池技术装备在 建筑领域应用。相对于传统光伏屋面,建筑侧立面面积更大,对安全、 美观性要求更高。钙钛矿技术凭借透光、多彩、柔性等众多优势,适用 于建筑光伏全场景,完美匹配建筑光伏理念。政策对钙钛矿上建筑的支 持,利于钙钛矿企业在产业化初期建立稳健的商业模式,利于行业高质 量发展。
BIPV 市场空间万亿市场空间,钙钛矿电池潜力巨大。根据我们测算, 2028 年 BIPV 市场装机规模可达 201.1GW,对应 BIPV 组件空间可达 9957 亿元。钙钛矿组件更轻薄,透光性更好。预计钙钛矿电池投产后 在 BIPV 领域的渗透率逐年提高。若钙钛矿组件渗透率达 20%,其装机 规模可达 40.2GW,市场空间广阔。
4.2 布局钙钛矿光伏制造,发力 BIPV 领域大有可为
开展钙钛矿光伏业务,完善公司战略布局。杭州柯林公司围绕新型电 力系统“源网荷储”的发展方向,开展新型光伏业务,形成覆盖“发电、输 电、变电、配电”全链路产品。将进一步推动公司产业链条的延展和完 善,与公司主营业务具有协同性,开展钙钛矿光伏业务是进一步完善公 司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
乘钙钛矿产业化东风,布局钙钛矿掌握先发优势。钙钛矿电池经过了 十几年时间,从实验室走出逐渐进入量产阶段。目前行业内玩家以非上市公司为主,如行业龙头协鑫光电、极电光能等已经在平米级组件上实 现 18%以上的转换效率,即将进 GW 产线量产阶段。上市公司中宁德 时代、中国核电、京东方等也在钙钛矿方面有所布局,但都处于研发或 中试阶段。钙钛矿行业虽中试线众多,但多侧重研发,真实产能不足, 无法承接即将爆发的 BIPV 需求。公司百兆瓦产线倘若能够成功投产, 将会是上市公司中为数不多的钙钛矿制造标的,具有很强的稀缺性。
投建 100MW 钙钛矿电池产线, BIPV 领域有望放量。2023 年 11 月杭 州柯林公司拟与杭州钱塘新区管委会签订《柯林电气储能及新型光伏项 目投资协议书》,通过控股子公司杭州柯能新能源在杭州市钱塘区投建 新型光伏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 2.2 亿元,建设年产 100MW 新型光伏 项目产线,达产后预计年产值 2 亿元。公司表示目前钙钛矿光伏在 BIPV 场景潜力巨大,产线投产后有望在 BIPV 领域形成收入。
钙钛矿光伏技术领先,入选省级“尖兵领雁+X”项目。2023 年 12 月,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 2024 年度“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立项 清单。杭州柯林“高效新型柔性钙钛矿薄膜光伏电池关键技术”项目荣获 2024 年度“尖兵领雁+X”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立项。“尖兵”“领雁”研发攻关 计划是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由省级财政资金设立,围绕三大科创高地 战略领域,聚焦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 础前沿技术,开展重点技术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研究、重大关键核心技 术攻关,旨在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科技瓶颈问题,推进科技高水平 自立自强。
5、公司技术实力强劲,持续扩展省外市场
技术立身,多项科技奖项彰显科技创新实力。公司自 2002 年公司成立 以来,致力于电气设备感知预警装置及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并提供电力相关技术服务及综合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 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国际 CMMI 五级认证”。在深耕智能电网 的同时,公司也在不断巩固自身的技术实力,建立了浙江省新型电力系 统数智感知技术重点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一系列 研发平台。此外,公司与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电科院等一流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为新产品新 技术的研发提供有力保障。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公司及子公司拥 有自主知识产权 195 项,其中发明专利 19 项,实用新型专利 62 项, 软件著作权 114 项。
研发人员占比高于行业,研发人员薪酬投入持续增长。截至 2022 年底, 公司员工总人数为 225 人,其中研发人员为 111 人,占比 49.33%,高 于行业平均水平。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为 82 人,占研发人员总数的 73.87%,投入薪酬合计达 1989.7 万元。
加快了省外市场拓展步伐,努力提高市场份额。截至 2022 年底,公司 业务范围涵盖北京、上海、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北、山东、四 川、新疆、广东、湖南、西藏等省外市场。南方电网市场推广发展趋势 迅速,完成了南网办事处的设立,并且配备了一支专业的营销、技术、 服务的团队,为业务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建立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为客 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及全方位满意的售后服务。公司加快了省外市场的拓展步伐,华南地区的销售占比明显上升,占总区域的 8.17%。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杭州柯林研究报告:变电智能监控龙头,“储能+钙钛矿” 双轮驱动发展.pdf
杭州柯林-深度报告:变电智能监控领军企业正在崛起.pdf
钙钛矿行业专题报告:提效奔逸绝尘,产业化倍道而进.pdf
钙钛矿电池行业研究报告:钙钛矿产业化进程提速,奔赴星辰大海.pdf
协鑫科技分析报告:绿色能源领导者,颗粒硅+钙钛矿快速发展.pdf
奥来德分析报告:OLED材料及设备国产化龙头,拓展布局钙钛矿业务.pdf
奥来德研究报告:以实现国产替代为使命,双重发力Oled材料及钙钛矿蒸镀业务.pdf
艾罗能源研究报告:逆变器弯道超车,储能蓄力成长.pdf
美国储能行业投资策略:并网有望改善,出海持续加速.pdf
2024年全球储能市场分析.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