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经坎坷,国民经济回升向好,区域发展趋于平衡
2023 年,中国国民经济实现进一步恢复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26.06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5.2%,经济增长进一步企稳回升。分产业看,第三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 最为突出,增加值达 68.82 万亿元,同比增长 5.8%;其次是第二产业,增加值 48.26 万亿元,增长 4.7%;第一产业增加值 8.98 万亿元,增长 4.1%。 收入端来看,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9218 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6.1%。其中,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51821 元,实际增长 4.8%,中位数为 47122 元,增长 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1691 元,实际增长 7.6%,增速高于城镇。 消费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拉动经济发展。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47.15 万亿元,同比增长 7.2%。分城乡看,城 镇地区零售额为 40.75 万亿元,增长 7.1%;乡村地区零售额为 6.40 万亿元,增长 8.0%,乡村市场消费需求增长较为旺 盛。
通过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步伐稳健,区域经济布局持续优化。2023 年我国全国常住人口城 镇化率达 66.16%,比上年末提高 0.94 个百分点。从区域分布看,西部地区 GDP 增速最高为 5.5%,东部地区次之为 5.4%, 中部和东北地区相对较低,分别为 4.9%和 4.8%。从城市分线看,2023 年以 2019 年一季度为基期,低线城市 GDP 增速相 对较高,发展后劲较为突出,截止到 2023 年 Q2,一线/新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五线城市 GDP 增幅 分别为 35.7%/44.7%/37.6%/37.4%/54.0%/75.3%。具体到城市群来看,受到 2022 年不可抗拒因素影响,2023 年上海 GDP 增速 5.75%,略高于周边苏州/南通的 2.9%/3.8%,显示出较强的经济韧性,但是把时间拉长到 2019 年来看,北京/上海/广 州/深圳 2023 年的 GDP 相对 2019 年分别增长了 23.72%/23.75%/28.47%/28.52%,而周边的其他城市,诸如惠州/福州 /杭州/唐山/济南等分别增长了 35%/37.65%/30.48%/32.56%/35.09%,城市群内带动作用显著。 总体来说,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中西部地区增长潜力逐步释放,目前东部地区仍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区 域发展持续趋于平衡协调。
二、物流网络的重构
基于对全国 360 余个城市之间的卡车物流网络的追踪,我们构建了全国卡车物流指标,表征了全国基建活跃度与城市 间物流往来的紧密度。受到基建类投资下滑影响,全国范围内卡车物流指标 2019 年以来持续走弱,截至 2024 年第 9 周,全国卡车物流环比增长 29.8%,同比下降 43%。与之类似,石油沥青开工率同样处于 2019 年以来低位,2024 年第 9 周,仅为 25.3%。
从地域上来看,2019 年以来,东部地区的物流强度减弱更为明显,以上海为例,2023 年卡车物流强度均值相对 2019 年下滑 52.13%,而重庆为-2.77%。进一步地,我们对年度平均后的卡车物流网络进行社群发现分析,社群数量从 2019 年末的 10 个演化到 2023 年末的 13 个,反映出城际间的重卡 物流相关的贸易往来紧密度有所下降。
三、居民“逃离”特大城市,“老家省会”更受青睐
通过对人口流动大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个显著的现象——居民正在持续从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流出。 我们定义城市迁徙率(mig_ratio), 迁徙率 = (监测窗口内人口流入强度指数− 监测窗口内人口流入强度指数)/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居民人口 从地理图表上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2023 年全年,长三角地区上海/苏州/宁波迁徙率分别为-5.37/-5.66/-9.65,珠三角深圳为-17.26,呈现出人口净流出态势,周边城市,如南京/杭州/绍兴/惠州/清远等城市呈现出人口净流入。 而在中部以及北方地区,可以看到北京以及郑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省会城市成为了人口聚集的目的地。
对于这样一个现象,我们认为可能是传统特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随着地域间发展的逐步均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会认为在老家附近同样可以谋求到较好的发展。这一点从就业招聘数据可以略见端倪。 高线城市 2023 年 9 月招聘数量同比均出现下滑,上海/北京招聘总数分别下滑 17.4%/11.5%,与此同时低线城市招聘 数量增幅明显。整个 2023 年第 3 季度,分行业来看,能源行业招聘同比增幅 45%,领跑全行业,交通运输仓储/汽车 等行业招聘需求旺盛,同比增加 23.08%/13.68%,地产同比下降 5%,IT 行业招聘数量下降 11.4%最为显著。
四、新消费范式拉动经济增长
1,整体线上渗透率增速放缓,线上消费习惯向低线城市扩散
2023 年 12 月,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占社零总额的 32.72%,实物占比达到 27.6%,相较于 2019 年同期增长约 7%, 相较于 2020 年 12 月仅增长不到 3 个百分点。线上渗透率增速放缓。同时一线城市及沿海省份线上渗透率放缓,内陆 城市线上化进度仍在持续向一线城市靠拢。
2019 年以来,电商平台用户活跃度不断提升。根据国金证券数字未来实验室测算,2023 年以来电商平台月活增速减 缓,截至 2024 年 2 月,电商平台 T、J、P 月活分别较去年同期-2.07%、-0.91%、-0.45%。从城市分布来看,传统电 商平台 T、J 低线城市用户比例提升,深耕下沉市场的电商平台 P 一线城市用户比例提升。电商平台趋于同质化竞争。
分品类看,纺织服装、3C 数码、家用电器、母婴用品、书籍线上 GMV 占比由 2019 年的 28.27%、17.31%、13.62%、 3.8%、1.25%降至 2023 年的 27.05%、15.31%、13.32%、3.49%、0.99%;食品饮料、家具家装、化妆品、家具日用、医 药健康、珠宝手表线上 GMV 占比由 2019 年的 11.09%、7.44%、7.32%、6%、2.47%、1.43%增长至 2023 年的 12.39%、 7.79%、7.74%、6.26%、3.58%、2.10%。相较于 2019 年,商品品类分布更加均匀。
根据数字未来实验室电商大数据来看,2024 年 2 月全平台客单价同比-1.78%,连续六个月负增速。线上消费行为普及 的同时,追求性价比也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相较于 2020 年至 2022 年,2023 年高端消费线上化增速暂 缓,高性价比重新成为电商主流策略。
2,无关消费降级,消费习惯向内陆城市转移
全国商圈客流来看,截至 2024 年 2 月 29 日最新周客流指数恢复至 2019 年周均的 86%,其中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二线 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分别恢复至 88%/83%/85%/99%,春节假期结束后,四线城市人口流出,商圈客流指数有所下 降,但恢复指数仍然占优。低线城市商圈恢复程度明显优于高线城市。
从中国消费奢侈品消费额变化来看,整体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处于快速恢复状态,线下客流逐步恢复以来,2023 年奢 侈品销售额出现大幅反弹。截至 2023 年 4 月,中国消费者在奢侈品市场消费额同比增长 168%。
分地区来看,相较于 2019 年,国人大陆地区高价格段奢侈品消费占比上升,其中 15000 元~20000 元价格段占比提升 0.02pct,20000+价格段占比提升 9.22pct;2023 年国际航班恢复以来,相较于 2022 年,高价格段奢侈品消费占比降 低,15000~20000 价格段占比降低 0.4pct,20000+价格段占比降低 0.39pct;同时国人在其他地区奢侈品消费占比提 升,其中 5000 元以下价格段占比+0.62pct,5000~10000 价格段占比+2.21pct,10000~15000 价格段占比+1.15pct, 15000~20000 价格段占比+3pct,20000+价格段占比-6.98pct。大陆奢侈品消费主要伴随中国大陆游客出境游场景。
高端消费向海外转移,一线城市奢侈品消费陷入僵局,高端商场尝试引入高端体验式消费。恒隆地产上半年业绩报告 显示,期内上海恒隆广场的收入和租户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 23%和 62%,但 2023 年全年收入涨幅仅 10%,租户销售额 增涨 24%,下半年的销售额增速明显放缓。上海恒隆广场三期即将在今年春节后开工,其中地上三层裙房以商业餐饮 功能为主,地下一层与现状商场联通。相较于个人奢侈品,高端的体验式奢侈品或更具增长弹性。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餐饮收入达 5.29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4%,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达 45.2%。
从代表茶饮品牌大数据来看,全国同店恢复指数表现不佳,截至 2024 年 3 月 7 日,订单量恢复至去年同期的 77%,二 三线及以下城市恢复度略优于一线城市。然而从整体品牌订单量来看,2023 年全国恢复指数表现超预期,截至 2024 年 3 月 7 日,订单量恢复至去年同期的 205%,三线及以下城市订单量恢复指数远超一线城市(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 城市恢复度分别为 342%/186%/132%)。自开放加盟以来,代表茶饮门店数增长超两千家,多分布于三线及以下城市, 2024 年 3 月,代表茶饮现存门店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比为 17.34%/32.54%/50.12%(2021 年门店一线/二线/ 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比为 42.62%/41.43%/15.94%)。
近一年来,茶饮、咖饮、小吃快餐等多个赛道餐饮品牌开放加盟,如喜茶、奈雪的茶等。百胜中国预计在 2024 年开设 1500 至 1700 家净新店,并在 2026 年达到 2 万家门店。3 月 4 日,海底捞发布公告称,将推行海底捞餐厅的加盟特 许经营模式,以多元经营模式进一步推动餐厅网络的扩张步伐。连锁餐饮向低线城市下沉的趋势明朗,二三线城市连 锁餐饮与一线城市差距缩小,品牌密度不断增长。
3,文旅消费市场明显回暖
根据文旅部数据中心测算,2024 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出游 4.74 亿人次,同比增长 34.3%,按可比口径同比 2019 年增 长 19%;国内游客出游花费 6326.87 亿元,同比增长 47.3%,按可比口径同比 2019 年增长 7.7%。此次春节假期国内出 游人次、收入恢复度较 2023 年中秋国庆持续提升。按旅游收入/旅游人次测算春节假期出游客单价 1335 元,同比增 长 9.4%,较 2023 年国庆持续下降。国内旅游市场逐步恢复理性。
从文旅部公布数据来看,2024 年春节假期,出入境旅游约 683 万人次,其中出境游约 360 万人次,入境游约 323 万人 次,均接近 2019 年同期水平。根据航班管家公布数据测算来看,全国国内航班客运航班量约恢复至 2019 年的 115%, 已逐步恢复平稳,全国国际航班客运航班量约恢复至 2019 年的 70%,国际航班量恢复度持续提升。
五、未来的憧憬——新质生产力、新消费
根据《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 年全国工业生产呈现复苏态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 39.91 万 亿元,同比增长 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 4.6%。值得关注的是,汽车相关产业链拉动作用显著,汽车制造业增 长 13.0%,充电桩产量增长 36.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 12.9%。同时,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产业也实现了 58.6% 的较高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新经济、新动能行业投资增速领先,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 务业投资分别增长 18.1%和 13.8%,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同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投资力度加大,电力热力 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投资分别大幅增长 23%和 22.5%,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部分传统行业投资增速有所放缓,房地产、金融等行业投资负增长,反映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公共管理、 卫生教育等公共事业领域投资略有收缩,或与财政收支平衡等因素相关。
为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潜力,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包括优化汽车限购管理、加强新能源车充电等基 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电网承载能力、扩大公共领域新能源车采购、加强汽车消费金融服务等。据公安部统计,截 至 2023 年 9 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 4.3 亿辆,其中汽车 3.3 亿辆,新能源汽车 1821 万辆;机动车驾驶人 5.2 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 4.8 亿人。根据国金数字 LAB 高频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乘用车销量首次突破 3000 万辆,2024 年 1 月销量同比大增 70.89%至 222 万台,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 125%至 66 万台,出口数据来看,2023 年汽 车以 76.8%的同比增幅成为出口金额提升最快的商品。可以看到汽车消费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
在消费电子领域,《统计公报》披露 2023 年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已达 122.5 部/百人,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同比增 长 15.2%至 3015 亿 GB。根据国金数字 LAB 数据显示,2024 年 1 月我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 8.53%至 2736.5 万台,预计 消费电子市场呈现逐渐复苏态势。其中,iPhone 15 Pro Max、华为 Mate 60 Pro、OPPO Reno 11、iPhone 15 Pro、 iPhone 15 分为单机型销量前五,约为 173 万、172 万、126 万、103 万、91 万部。份额上华为以 17.24%排名第一, 苹果以 16.61%排名第二,荣耀以 15.35%排名第三, 小米以 14.15%排名第四,vivo 米以 12.70%排名第五。同时,2024 年 1 月我国折叠屏手机销量超 115.8 万台,同比增长 65.32%。台式机方面,中国 2024 年 1 月销量约为 193 万台,同 比上升 55.04%。中国消费电子市场复苏的态势正渐露端倪。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举荐成为重要生产力,加速渗透并重塑传统产业,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生产力整体跃升;同时也将催生个性化定制、虚拟数字化等新型消费热点,自身发展更将拉动巨量投资需求,为提振国内需求、培 育新质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六、能源供应保障是发展的源动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新兴技术产业对能源需求旺盛,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兴产 业和制造业新模式将持续拉动电力、新型原材料等能源需求。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3 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 92241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6.7%,增速比 2022 年提高 3.1 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用 电量 1278/60745/16694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1.5%/6.5%/12.2%,第三产业用电量增幅显著。
具体到细分行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用电量增速领先,达 28.73%/16.7%/13.62%;而仪器仪表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烟草制品业行业用电量回落,同比下降 8.54%/-3.77%/-2.13%。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能源结构持续得到优化,加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2023 年,火电日均发电量年度同比 6.4%;水电日均发电量下降 4.9%;风电同比 16.2%;光伏同比+36.7%。
同时,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氢能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应用,将提高能源供给的灵活性和绿色低 碳水平,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推进能源科技自主创新,增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将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迭代 升级营造坚实基础,是支撑新时代现代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
七、总结与展望
经济数据揭示,截止到 2023Q2,一线城市 GDP 保持稳定增长,但低线城市,尤其是五线城市 2019Q1 年以来增长率达 到 75.3%,展现了惊人的发展潜力。此外,人口从高线城市向低线城市的迁移趋势,不仅反映了就业机会的地理分布 变化,也预示了消费市场的潜在转移。 详细分析显示,虽然线上消费增速放缓,但低线城市的线上消费渗透率持续提高。与此同时,线下消费的地理转移和 消费升级趋势,尤其是在连锁餐饮和茶饮行业的下沉,表明了消费者偏好的多样化和地域性变化。这些变化背后,是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特别是 2024 年春节期间的出游人次和消费支出的大幅增长,进一 步证实了消费市场的回暖。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数说五年“新”经济:重构与涅槃.pdf
越南经济回顾与展望:短线反弹,长线可期.pdf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改革概述.pptx
低空经济专题:适航取证深度研究.pdf
城投全景系列报告:四川,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下的西南核心增长极.pdf
中国经济观察:2024年一季度.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