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热成型、电池壳双引擎驱动,有望切入机器人传感器赛道
1.1.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上市公司,不断拓展新赛道
凌云股份前身凌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于 1995 年成立,2003 年凌云股份于 上交所上市。公司主要传统业务是轻量化安全结构产品、热成型产品、汽车管路 等产品。2015 年公司收购德国 WAG 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池壳关键技术,后续陆续 获取电池壳订单。2023 年公司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 院和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揭榜国家工信部 2023 年未来产业人形机器人方向力 传感器创新任务。
公司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下设多个子公司经营不同板块业 务。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通过控股公司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兵投资管理 有限公司持有公司 39%股份。公司下属的德国 WAG、上海亚大汽车塑料制品有 限公司、亚大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等子公司从事汽车金属及塑料零部件、市政塑料 管道业务经营。
1.2. 汽车零部件产品矩阵丰富,客户结构持续优化
公司主营业务为汽车金属及塑料零部件业务、市政塑料管道业务,前者营收 占比持续提高。汽车金属及塑料零部件业务方面,公司主导产品为高强度、轻量 化汽车安全防撞系统和车身结构件系统、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配套产品、非金属 汽车管路系统等,其中轻量化汽车安全防撞系统和车身结构件系统包括前后保险 杠横梁、侧门防撞杆/梁等热成型产品以及车身冲压焊接件等;新能源汽车电池系 统配套产品包括电池壳等;非金属汽车管路系统包括汽车塑料管路、汽车橡胶管 路等。此外,公司还有前后驱动轴、汽车装饰密封件等产品。市政塑料管道业务 方面,公司产品包括注塑熔接管件、电热熔管件、PP 缠绕管等,主要用于给排水、 天然气输送领域。公司汽车金属及塑料零部件业务营收占比持续提高,2022 年营 收占比达 87.7%。
公司覆盖海内外各大主机厂,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公司客户包括一汽集团、 广汽集团、上汽集团、比亚迪等自主品牌主机厂,宝马、大众、丰田等外资主机 厂。公司多个产品实现了中国、欧美、日系市场和客户谱系的双突破。
1.3. 公司业绩稳健增长
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呈双增态势。营收方面,公司近十年营收呈稳定增长 态势,2014-2022 年 CAGR 达 12.4%,2023Q1-3 实现营收 134.05 亿元,同比 +11.4%。净利润方面,2019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亏损,2020 年公司实现扭亏为盈, 2021 年起公司归母净利润持续增长,2023Q1-3 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4.42 亿元, 同比+104%。
公司三费率呈下降趋势,研发费用率相对稳定。公司管理创新与提质增效活 动取得成果,近五年三费率呈降低趋势。公司重视科技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2018-2022 年开发新能源车型产品(包括新能源铝合金电池壳等)、高强度汽车轻 量化产品、热成型产品及储能相关产品等,2018/2019/2020/2021/2022/2023Q1-3 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3.4%/3.9%/3.8%/3.4%/3.7%/3.9%。
公司毛利率水平较为稳定,净利率自 2020 年起逐渐提升。
1.4.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激发企业活力
公司 2022 年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激发企业活力。(1)首次授予覆盖 263 人,授予数量 2289.71 万股,占授予时总股本 2.50%。(2)预留授予(第一 批次)覆盖 10 人,授予数量 74.34 万股,占授予时总股本 0.08%。限制性股票激 励计划分为三个解锁限售期,分别是自授予完成登记日起 24/36/48 个月后首个交 易日至授予完成登记日起 36/48/60 个月内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当日止,可解除限售 数量占获授权益数量比例为 40%/30%/30%。三个解锁限售期的业绩考核要求为: (1)以 2021 年净利润为基础,2023/2024/2025 年度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不低于 7%,且不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对标企业的 75 分位值水平。(2)2023/2024/2025 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 4.00%/4.30%/4.80%,且不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对标 企业的 75 分位值水平。(3)2023/2024/2025 年度ΔEVA>0。
2. 汽车管路业务龙头地位稳固,为现金流资产
汽车管路是指连接各个功能件的软管、硬管、线束及拉索等管状零件,其作 用是在各功能件之间传递各种介质(如力、油液、电流和气体等),从而保证部件 实现应有的功能,使整车能够安全平稳地行驶。 汽车流体管路产品从材质角度看,主要分为橡胶管路、塑料管路、硅胶管路、 金属管路等;从产品用途角度看,主要分为涡轮增压系统管路总成、热管理系统 管路总成、其他系统管路总成等。
亚大汽车的汽车管路业务国内汽车市占率较高,处于龙头地位。亚大汽车管 路系统包括尼龙压力管、多层管、单层波纹管、多层波纹管、织物增强管、SCR 管及其总成产品等,应用于乘用车,商用车和新能源汽车领域,是中国塑料流体 管路总成龙头供应商。 2019 年公司汽车管路业务新增定点项目 141 个,并在新能源市场获得突破性 进展,新获上汽大众、蔚来汽车冷却管路项目;2020 年公司汽车管路业务新增定 点项目 229 个;2021 年上半年新获特斯拉某车型冷却管国产化项目。2023 年上 半年公司汽车管路板块累计定点项目 158 个,新能源和非汽车市场的订单产值增 加。
3. 热成型、电池壳双擎驱动,轻量化业务扬帆起航
3.1. 热成型、传统金属件持续拓展,在手订单充足
冲压工艺可分为冷冲压与热冲压,目前冷冲压依然为主流。冲压工艺是一种 金属加工方法,建立在金属塑性变形的基础上,利用模具和冲压设备对板料施加 压力,使板料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冲压件。目前汽车行业运用最多的 依然为传统的冷冲压技术,冷冲压主要是在常温下利用压力机、模具对板材进行 压力性加工,使其产生分离或者变形,从而获得所需的产品。近年来热冲压技术 在冲压领域也得到了一定应用。
热冲压成型工艺主要用于钢铁材料的加工,是基于高强钢冷冲压成型中普遍 存在塑性范围窄、易开裂、回弹大等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板材成形技术。热冲压成 型工艺将热冲压高强钢板材加热到奥氏体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使之 均匀奥氏体化,然后快速移动到带有冷却系统的模具内进行冲压成形,紧接着对 其进行淬火和快速冷却,使奥氏体转化为板条状马氏体,大幅度提高其强度,最 后进行切边、冲孔及表面清理等后续工艺。热冲压成型可分为直接及间接热冲压 成型。其中直接热冲压成型适用于结构简单的零部件,直接对切割好的坯料进行 加热冲压;当零件结构复杂,一次成型难以实现时,一般需要进行预成型,然后 再按直接热冲压成型的方式冲压成所需形状。 热冲压成型件具备高强度及轻量化等优势,主要应用在汽车安全件上。热冲 压成型可提高零件强度及车型的碰撞性能,并可有效降低零件厚度及实现更大程 度的车身轻量化,此外还具备零件尺寸精度高、零件成形性能好等优势。目前, 热成型件主要应用在汽车安全件上,如车门防撞梁、B 柱加强板、地板纵梁、门 槛梁等零部件。
伴随轻量化等需求提升,预计我国热冲压件市场有望迎来较快增长。根据华 经产业研究院,现代汽车制造工艺中有60%~70%的金属零部件需冲压加工成形, 平均每辆车包含 1200-1500 个冲压件,冲压件广泛应用车身覆盖件、车内支撑件、 结构加强件及横纵梁等其他汽车零部件。2016 至 2022 年,我国乘用车金属冲压 件市场规模先下降后上升,2022 年中国乘用车金属冲压件市场规模约为 2340.71 亿元,同比+10.14%。2021 年我国乘用车金属冲压件单车价值约为 9910 元/辆。
2013 年凌云股份与韩国 GNS(吉恩斯)合资进入热成型领域,其中凌云股 份持股 50.1%,GNS 持股 49.9%。2021 年公司通过定增募资 13.8 亿元,其中 4.6亿元投入至热成型相关业务中,4.6亿元中2.6亿元用于收购凌云吉恩斯49.9% 股权,2021 年 9 月凌云股份完成对凌云吉恩斯剩余 49.9%股权的收购,实现了对 凌云吉恩斯的全资控股。
凌云吉恩斯主营业务是运用先进的热成型技术生产汽车底盘加强件及车身安 全件。配套客户主要有特斯拉、比亚迪、上汽通用、北美通用、一汽大众、一汽 奥迪、广汽丰田、长城汽车等多家主机厂。主导产品为车门防撞杆、A/B 柱、保 险杠、门槛、雪橇板、纵梁加强板、侧围加强板等。截至 2023H1,汽车金属板 块累计定点项目 77 个,水冷板、电池壳上盖、一体式拼焊门环、热成型管状 A 柱总成等产品实现了客户谱系突破。
3.2. 2015 年收购 WAG 切入新能源汽车电池壳领域
公司 2015 收购德国 WAG(瓦达沙夫),切入新能源电池壳领域。WAG 拥有 尖端轻量化技术,凌云股份完成对 WAG 的收购后,获得关键技术及工艺,成功 进入大众、福特、通用、宝马等中高端客户铝合金供应体系。
2021 年 7 月公司通过定增募资投入电池盒项目,提升中高端电池盒市场占有 率。公司拟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不超过 13.8 亿元,其中 3 亿元投向电池壳相关项 目。募投项目将有助于公司保障对光束汽车、宁德时代、上汽通用、北京奔驰等 客户的供应,提升在核心客户中的市场占有率。2021 年 12 月,定增方案获中国 证监会审核通过。随着募投项目的逐步落地,有望解放公司产能瓶颈,贡献业绩 增量。
4. 聚焦机器人力传感器,加强前瞻性布局
4.1. 力传感器:人形机器人必备零部件,国内厂商技术不断完善
力传感器为人形机器人技术壁垒最高的产品之一。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由感 知、控制和执行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感知是控制以及执行的前提,是机器人实现 智能的关键,根据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构成估算,各类传感器占总成本的比 率约为 27%,是其核心零部件。根据传感器专家网数据,力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 中的成本占比约为 15%,六维力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中技术壁垒最高 的产品之一。
力传感器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是必需零部件,其中六维力传感器壁垒最高。 力传感器通过将力的大小转变为相关电信号,可以检测张力、压力、重量、扭矩、 应变以及内应力等机械量,通常安装在机器人的底座或末端,用以提供交互过程 中的力交互信息。按照测量维度划分,力传感器可分为一维至六维传感器,一维、 三维和六维传感器最为常见,其中六维传感器是维度最高的力传感器,其技术难 度以及使用难度也都相对较大。按照测量原理划分,力传感器可以分为应变片式、光学式以及压电/电容式传感器,其中应变片式传感器综合性能最优,是多数企业 的主流选择。
人形机器人有望打开力传感器市场空间,其全球市场规模有望于 2030 年超 过 300 亿元。随着 AI 技术的普及以及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Optimus 的持续完善, 预计全球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以及商业化进程将持续推进。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 究所预测,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力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 328 亿元,其中人 形机器人领域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 138 亿元。
国内六维力传感器领域市场集中度较高,第一梯队企业市占率达到 60%。由 于六维力传感器技术壁垒较高,目前国内能够实现量产的厂商较少。从国内的竞 争格局来看,目前市场集中度较高,第一梯队公司以 ATI、坤维科技、鑫精诚、 宇立仪器为代表,合计市占率约为 60%。其中 ATI 是全球领先的传感器厂商,产 品应用最广泛,坤维科技和鑫精诚注重协作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宇立仪器较多 应用于工业机器人和汽车领域。
国内厂商在技术方面不断向国际第一梯队靠拢,国产化率有望持续提高。目 前,国内企业在六维力传感器的灵敏度、串扰、抗过载能力及维间耦合误差等方 面与国际第一梯队仍存在差距,但在准度方面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坤维科技和 ATI 准度较高,已可实现 0.5%FS 以内,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随着国内相关厂商的 持续投入以及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催化,六维力传感器国产化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4.2. 切入力传感器,公司有望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政策大力扶持人形机器人相关领域突破,相关企业有望借助政策实现快速发 展。2023 年 8 月,国家工信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 2023 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 榜挂帅工作”的通知,面向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 4 个 重点方向,聚焦核心基础、重点产品、公共支撑、示范应用等创新任务,发掘培 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优势单位,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 产品,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并在政策、资金、资源配套等方面加大支 持力度。
凌云股份揭榜人形机器人力传感器创新任务,有望打开新的成长空间。凌云 股份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 以“低成本高精度智能化人形机器人力感知关键技术及制造方法研究”项目,联 合揭榜“人形机器人”方向力传感器创新任务。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凌云股份研究报告:热成型、电池壳双引擎驱动,有望切入机器人领域.pdf
凌云股份研究报告:乘新能源东风,金属件+尼龙管助力公司加快发展.pdf
行星滚柱丝杠行业研究:高精技术集成之作,人形机器人线性关节.pdf
2024 年中国教育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pdf
手术机器人市场研究.pdf
丝杠行业分析:精密传动部件机器人中必不可少,国产替代蓄势待发.pdf
人形机器人金属材料行业深度报告:人形机器人加速发展,钕铁硼、镁合金显著受益.pdf
中国全球微型电动车铅酸电池行业市场调研报告.pdf
中国两轮电动车、低速电动汽车用铅酸蓄电池市场调研报告.docx
动力电池企业份额变化的研究:穿越周期,份额为王.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