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司概况:汽车研发检测龙头,盈利质量优异
1.1. 公司简介:电子电气检测起家,业务布局持续多元
历史沿革
公司前身信测电磁成立于 2000 年 7 月,成立起初主要聚焦电磁兼容技术开发、测试及 相关仪器销售,2003 年 11 月公司更名为信测科技。2005 年起公司区域布局逐步向全国 拓宽,同时于 2014 年建成汽车材料、食品检测实验室,检测领域持续多元,2021 年公 司通过收购三思纵横 51%股权切入力学设备领域,同年 1 月于深交所上市。当前公司业 务领域覆盖力学试验设备及检验检测两大板块,检测下游包括电子电气、汽车零部件、 食品和农产品、工业产品、日用消费品等多个领域,其中公司在汽车和电子检测领域具 备显著优势,积累了李尔、东风、广汽等车企以及联想、华为、飞利浦等优质电子电气 客户,品牌效应凸显。
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稳定,控制权集中于实控人。截至 2023 年 12 月,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吕杰中, 持股比例 17.64%,系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吕保忠系吕杰中之兄,持股比例 14.06%, 系公司副董事长;高磊系二人长兄之妻,持股比例 12.37%,三人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 股比例 44.07%,其他股东持股比例均不超过 10%,控制权集中于实控人。公司旗下子 公司按照区域分类,遍布全国主要市场,在深圳、广州、东莞、武汉、苏州和宁波等城 市设立重点实验室,拥有武汉、苏州、广州、宁波、深圳五大汽车检测基地。
1.2. 业务结构:汽车、电子检测收入贡献比超 60%
汽车、电子检测占比超 60%,并购三思纵横开拓力学测试设备业务。公司主营业务包 括检验检测及力学试验设备两大板块,2022 年检测业务实现营收 4.2 亿元,占总营收的 77% , 其 中 汽 车 / 电子电气 / 消费品 / 健 康 环 保 / 其 他 检 测 占 总 营 收 比 分 别 为 38%/26%/7%/4%/3%,汽车、电子检测营收占比超 60%;试验设备业务实现营收 1.3 亿元,占总营收的 23%,主要系 2021 年并购的三思纵横贡献。
1)汽车检测:公司聚焦汽车研发阶段测试认证(DV/PV),直接参与客户产品研发,为 其提供研发阶段的定制化、研究型试验服务,包括通过公司的试验服务平台提高车型研 发的试验效率,以及根据具体车型制定测试标准、开发非标测试设备等,目前公司汽车 检测领域主要覆盖汽车总成及零部件功能、新能源汽车特定零部件及智能座舱、高分子 材料、金属材料、环境耐候及可靠性检测等项目。
2)电子检测:公司具备完善的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能力,获得了中国 CNAS、CMA、德国 TUV、美国 A2LA、加拿大 IC、中国船级社等认可资质,主要检测项目包括电磁兼容检测、 安全检测、理化检测、可靠性检测、光电性能检测、LED 能效认证等。
3)消费品检测:主要包括玩具及婴童用品检测、纺织品及皮革制品检测、鞋材检测、化 妆品检测、文体用品检测、烟用纸张等。
4)健康环保检测:2021 年公司收购广东诺尔 51%股权扩充环境检测板块,主要检测项 目包括食品与食品接触材料、快速检测、环境空气和废气、土壤领域、噪声领域、室内 空气、公共卫生领域、海洋生态环境调查等。
5)试验设备:公司于 2021 年收购三思纵横 51%股权,并依托其开展试验机业务。“三 思纵横”为国内领先的材料力学试验与检测设备龙头,自主生产提供中高端应用的电子 万能试验机、动态疲劳试验机、电液伺服试验机等主要的力学检测试验设备,并提供振 动模拟分析、结构模拟分析、道路模拟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仪器和解决方案,下游客户 包括国防军工、科研院所、高校、核电、造船等大中型企业。
1.3. 财务分析:营收业绩维持高增,现金流表现优异
营收规模持续扩张,业绩维持高增。2014-2022 年公司营业收入稳步扩张,复合增速达 22%,除 2020 年受宏观因素影响下滑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双位数增长,2020-2022 年 CAGR 达 38%,规模快速扩张;归母净利润于 2020 年探底,2021-2022 年恢复高增, 分别同增 33%/48%。2023Q1-3 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 5.11/1.33 亿元,同 增 27%/40%;根据业绩预告,2023 全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1.6-1.7 亿元,同增 35%- 45%,延续较快增长。
各业务毛利率稳步上行,盈利能力显著优于同业。2020-2022 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60%/59%/57%,略有下降主要因:1)2021Q4 起三思纵横设备业务并表,该业务毛利 率明显低于检测业务(2022 年设备/汽车检测毛利率分别为 43%/69%);2)环境、消费 品等毛利率相对较低的检测板块收入持续扩张。分业务看,各项业务近年来毛利率均稳 步上行,且公司综合毛利率水平大幅领先同业,我们预计主要因新车研发阶段检测业务 盈利性较优,较新车强制检测企业(如中国汽研)毛利率高出超 10 个 pct,对比综合类 检测公司(如华测检测)毛利率高出约 8 个 pct。
期间费用率有所下行,整体略高于同业。公司期间费用率自 2021 年起明显下降,2022 年/2023Q1-3 分别为 34.5%/30.2%,其中 2022 年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16.5%/10.2%/-0.9%/8.8%,2023Q1-3 公司综合费用率较上年同期已有明显下降。对比 同业龙头,公司销售、研发费用率略高,主要因公司聚焦研发阶段检测,技术迭代速度 快,且业务多面向 B 端,较 G 端/强制类检测业务对销售团队需求更大。
资产周转率降低致 ROE 下行,后续产能释放有望促 ROE 企稳回升。2020 年起受宏观 扰动、业务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公司归母净利率有所下滑,叠加 IPO 后公司加快产能 扩张进程,资产规模提升,总资产周转率有所下降。对比同业,公司当前 ROE 处于可比 公司下游,后续随着新建产能逐步释放,资产周转率上行,ROE 有望企稳回升。
经营现金流入持续增长,在手资金充裕。近年来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维持净流入,2021- 2022 年分别净流入 1.02/1.74 亿元,净现比分别为 127%/147%,现金流表现优异。截 至 2023Q3 末,公司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 4.98 亿元,占流动资产的 58%,在 手现金充裕;有息负债率仅 4.67%,扩表空间较大。
2. 行业分析:检测行业规模稳步提升,汽车、军工等新兴领 域景气快速上行
2.1. 检验检测:市场规模稳步增长,CR5 约 3%
市场规模超 4000 亿,近 9 年 CAGR 达 13%。根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 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检验检测行业总规模达 4276 亿元,同增 4.5%。按总营收/报告 份数测算,近年来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客单价稳步提升,带动行业规模持续扩容,2013- 2022 年检验检测行业营收复合增速达 13%。
建工建材为第一大检测市场,新兴领域营收占比稳步提升。2022 年建工建材检测营收合 计 1049 亿元,其中建筑工程/建筑材料分别实现收入 689/360 亿元,占检验检测市场总 规模的 16.1%/8.4%,合计占比 24.5%,为第一大细分领域。从增速看,近 5 年(2017- 2022)检验检测收入复合增速排名前三的细分领域分别为生物安全(44%)、国防相关 (41%)和电力(26%)。从整体结构看,2017-2022 年电子电器等新兴检验检测领域营 收保持较快增长,CAGR 达 17%,较传统领域(包括建工建材、食品等)增速高出 8 个 pct,营收占比整体呈上行趋势。
检验检测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民营企业占比逐步提升。早期我国检测机构多为事业单 位,隶属于行政部门。2014 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 见》,明确提出将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行政部门脱钩、转企改制,同时支持、鼓励检 测机构并购重组,做强做大。2014 年起我国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持续提升,企业制及民企 检测机构占比均上行,行业市场化改革推进顺利。2017-2021 年间国务院、市场监督管 理总局等部门出台多项文件,要求“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政府部分彻底脱钩”、“推动检 验检测行业集约发展”,后续检测行业市场化改革有望进一步深化。 “十四五”行业规划及《质量强国纲要》出台,政策支持进一步加码。2022 年市场监管 总局发布《“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部署了五大发展任务,要求推动检 测行业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近期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纲 要》,其中再次强调“应提升检验检测、质量咨询等科技服务水平,增加优质服务供给”、 同时“完善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品牌培育、发展、保护机制,推动形成检验检测认证知名 品牌,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行业有望迈入高质量发展期。
检验检测市场格局分散,CR5 仅约 3%。基于 2022 年检验检测市场规模测算,我国检 验检测头部企业华测检测/谱尼测试/中国汽研/国检集团/广电计量/苏试试验市占率分别 约 1.20%/0.88%/0.59%/0.57%/0.37%/0.25,CR5 仅 3.27%,格局极度分散,其主要 原因在于:1)检测涉及各行各业,需求分散,跨行业存在资质申请、研发、实验室建设 周期,综合经营难度较大;2)化学类检测样本存在运输半径,且由于部分区域设有地方 备案制度,检测行业具备显著区域化经营特征,全国化检测机构较少。
各检测领域竞争程度不一,高壁垒领域格局较优。我们以细分领域机构数量作为 Y 轴、 规模复合增速作为 X 轴绘制行业规模气泡图:从整体分布看,处于左上角的领域(如车 检)参与者众多、增速低,竞争格局较差;右下角的领域成长性优、机构数量少,格局 较优,细分来看多为技术或资质壁垒较高的领域(如军工)或检测需求快速释放的新兴 领域(如半导体、电力等)。
2.2. 汽车检测:新能源渗透率提升、车型迭代提速带动研发检测需求上行
汽车检测包括新车下线及在用车检测两大类,其中新车下线分为研发性检测和强制性检 测。研发性检测一般指整车厂在产品研发阶段为改进、验证产品质量主动开展的检测。 完整的整车开发通常分为战略/概念阶段、开发阶段、产品成熟/生产准备阶段,其中研发 性检测集中于开发阶段,强制下线检测发生于生产准备阶段,从战略阶段到产品成熟一 般需要 3 年时间;强制性检测指车型导入大批量生产线前,需经由国家授权的检测机构 对新上市车型执行的强制性定型试验,检验合格后可批量生产及上市销售。
新车检测包括整车-系统-零部件检测,研发类检测需求主要受车企研发支出影响。新车 检测项目由整及零涉及整车试验、系统检测、零部件试验三大板块,其中整车试验项目 包括整车可靠性、NVH、HVAC、EMC、化学分析、整车道路性能六大部分;系统检测项 目包含发动机、车身、刹车、悬挂、电气等;零部件试验一般指动力总成、底盘、车身、 内外饰、电子电器五大类。研发类检测资金主要来源于各大车企的研发费用,因此整体行业需求受到车企研发强度影响:2013-2017 年我国汽车制造业 R&D 经费投入稳健增 长,由 680 亿元增长至 1165 亿元,复合增速达 14.4%;从上市公司看,2018-2022 年 主要上市车企研发费用率持续提升,由 2.26%增长至 3.48%,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加大, 带动新车研发检测市场规模逐年扩张。
按车企研发费用*检测费占比测算,2022 年新车研发检测市场规模超 320 亿元。根据 工信部披露,2022 年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 92900 亿元,按照 2022 年上市车企研发费用 率(3.48%)对应研发开支约 3234 亿元。从比亚迪、长安汽车、福田汽车等车企公开数据看,检测/试验费占研发费用比例均值为8%,考虑到大型车企一般会自建检测实验室, 外包比例较低,因此估算全行业检测费占比高于上市公司数据,我们测算时假设为 10%, 对应 2022 年新车研发检测市场规模 323 亿元,空间广阔。
新能源车渗透率上行、车型迭代提速有望促研发检测市场规模持续提升。近年来我国新 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提升,2023 年新能源车销量渗透率已达 32%,12 月单月渗透率达 38%。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在2023智博会上发言表示: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占率正处于快速提升阶段,预计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占率可达 50%,到 2030 年有望突破 90%。对比传统油车,新能源车新增电池、电机、电控等三 电系统及功率半导体,有望带动相关零部件检测需求上行。此外,汽车智能化趋势下, 车型迭代明显提速,2021-2023 年分别推出乘用车新品 399/424/427 款,部分新能源车 迭代周期不到 1 年(传统油车约 3-5 年),带动汽车研发检测市场规模持续提升。
新车研发检测格局相对分散,实验室名录资质为主要壁垒。汽车研发阶段检测参与者较 多,信测标准、广电计量等专业检测机构布局较早,业务占比相对较高,华测检测、谱 尼测试、苏试试验等综合检测机构近年来积极开拓相关业务,相关检测能力逐步完善。 汽车研发检测除具备相关检测参数资质外,需同时进入主机厂实验室名录方可承接上游 零部件厂的检测订单,实验室白名单为核心壁垒。
新车强制检测受政策驱动,牌照壁垒较高,单车价值量低于研发类检测。我国新车下线 需通过强制性技术标准检测,包括认监委《机动车辆类汽车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 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环保部《车辆产品环保目录》等,检测机构需为获 得政府主管部门授权的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当前我国新车强制下线检测全牌照机 构仅中国汽研、中汽中心、长春中心、襄阳中心、上海中心、客车中心 6 家,市场集中 度较高。根据工信部披露,2023 年新能源/燃油车公告审批上市数量分别为 4839/16461 款,我们假设单车检测费分别为 225/200 万元/款,对应检测市场分别为 109/329 亿元, 合计 438 亿元。对比研发类检测,新车强检多为标准化检测,技术含量较低,单车价值 量不高,且毛利率明显低于研发类检测(2022 年中国汽研/信测标准汽车检测毛利率分 别为 48%/71%)。
2.3. 军工检测:第三方检测需求显著放量,业务壁垒较高
军工检测包括环境可靠性、元器件筛选等检测,需求主要受国防支出中装备费资金影响。 军工检测主要包括环境与可靠性试验、电子元器件检测筛选、电磁兼容性试验三大类型, 检测需求贯穿军用装备从立项论证到生产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其中环境与可靠性试验主 要评估产品在规定的环境条件和时间内能否实现预期功能;电子元器件检测筛选指依照 军用标准对元器件二次检测筛选,剔除有潜在缺陷的元器件;电磁兼容性试验用于评定 产品对其他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情况及抗干扰能力。军工检测的资金主要源于国防预算 支出,2012-2022 年我国国防支出由 6692亿元逐步增长至 14752 亿元,复合增速 8.2%。 从支出结构看,根据国防部《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增长的国防费主要用于加大 武器装备建设投入,2010-2017 年装备费占国防开支比由 33.2%提高至 41.1%,复合增 速 13.4%。
按国防支出*装备费率*检测费率测算,2022 年军工检测市场规模约 590 亿元。根据 国家统计局披露,2022 年国防支出为 14752 亿元,按照 2012-2017 年装备费数据我们 假设装备费占比为 40%,对应装备开支 5901 亿元。根据国防白皮书披露,装备费用于 武器装备的研究、试验、采购、维修、运输、储存等,我们假设检测试验费占比为 10%, 对应 2022 年军工检测市场规模约 590 亿元。
第三方军工检测渗透率仍处低位,行业进入壁垒较高。根据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简报统 计,2022 年第三方军工检测机构营收约 31.71 亿元,占 2022 年军工检测市场的 5.37%, 第三方检测渗透率仍低。目前我国军工第三方检测市场仍处起步阶段,由于国防军工的 特殊性,军工检测行业具备较高的资质及渠道壁垒,检测机构需具备军用认可证书以及 保密资质,且出于信息安全考虑,军工企业较少更换供应商,客户粘性较强。目前主要 军工检测企业包括西测测试、思科瑞、广电计量、苏试试验、西谷微电子、京瀚禹等, 由于军工检测进入壁垒较高,业务毛利率显著高于食农环境等其他检测领域。
3. 竞争优势:汽车研发检测实力领先,领域及区域布局持续 完善
3.1. 检测领域多元布局,汽车及电子业务优势显著
检测布局持续多元,多领域检测资质完善。公司由电子电气检测起家,2014 年建成汽车 材料、食品检测实验室,2015 年收购武汉美测进军汽车检测领域,下游领域持续多元, 当前公司检测业务覆盖汽车产品及零部件、电子电气产品,日用消费品、工业产品、食 品和农产品、环境检测等多个领域,2022 年汽车/电子/消费品/环保/其他检测收入分别 占检测板块的 50%/33%/9%/5%/4%。除 CNAS、CMA 外,公司已获得美国实验室认可 协会 A2LA、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 FCC、日本 VCCI、美国消费品安全委会 CPSC、国际安 全运输协会 ISTA、中国船级社 CCS 等多家国际机构认可,同时取得了 CQC 委托检测实 验室资质和国际电工委员会 CB 全球认证 CBTL 实验室资质,业务资质齐全。
汽车零部件检测能力突出,提供“软件设计、机械开发、标准制定、标准检测”一体化 服务。公司汽车检测业务主要聚焦汽车研发阶段的零部件试验,包括 DV(设计验证测 试)、PV(生产确认测试),其中 DV 指根据设计状态对预先生产或生产零部件的实物测 试;PV 指根据制造状态进行批量生产零部件的实物测试。由于车企对产品舒适性、操纵 性、可靠性要求较高,因此研发阶段检测难度及盈利水平显著高于产成品检测。公司在 汽车材料选择、零部件、总成研究领域具备明显技术优势,研发能力突出,可为汽车材 料选择、汽车零部件和总成的开发试验提供标准解读、方案设计、测试试验以及测试数 据解读和分析等服务,可节约车企 50%的研发周期,一体化优势显著。当前公司汽车检 测布局包括苏州、武汉、宁波、广州、东莞、深圳六大汽车检测基地,总面积约 7 万平 米,技术团队 387 余人,可覆盖 200 余项汽车检测领域。2022 年汽车检测实现营收约 2 亿,占检测收入比 50%,毛利率 70.6%,显著高于其他业务(综合毛利率 57%)。
头部主机厂认可度高,客户粘性强。汽车研发检测机构除具备相应检测资质外,需进入 主机厂实验室名录方可承接检测试验订单,公司已获得了包括上汽、广汽、北汽、东风、 理想等大多数主机厂认可,2023 年获特斯拉关于汽车内饰产品挥发性有机物(VOC)及 材料禁限用物质(ELV)相关检测实验室认可证书(后续有望持续扩项),品牌认可度高。 对比汽车整车检测、汽车强检以及汽车量产后的环境可靠性试验业务,公司聚焦的研发 阶段 DV/PV 检测技术壁垒较高、检测难度大,因此服务粘性及持续性较强,头部客户需 求稳定。 电子电气检测优势显著,具备多项国际认可资质。公司具备完善的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能 力,拥有华南最大的 EMC/RF 检测中心,配备十米法电波暗室、7 间 3 米法电波暗室、 多套高端可靠性检测设备等基础设施,获得了中国 CNAS、CMA、COC、美国 A2LA、FCC、 CPSC、TSCP、加拿大 IC、CSA、德国 TUV、日本 VCCI、中国船级社等认可资质,覆盖 全球 42 个国家和地区、超 100 项国际认证标准,可为灯具、小家电、无线发射类(RF)、 信息技术设备、无线设备等各类电子电气产品提供检测认证服务,下游客户覆盖华为、 小米、三星、博世等多个重点厂商,品牌影响力突出。
3.2. 实验室网络布局完善,优质客户资源丰富
实验室布局完善,检测产能持续提升。截止 2023 年 6 月,公司在深圳、广州、东莞、 武汉、苏州和宁波等城市共设立 8 个实验室关键场所,运营中的实验室检测面积合计 6.83 万平方米,较 2022 年 9 月末增加 1.63 万平米,检测能力持续增加。其中广东地区(深 圳、广州、东莞)检测基地面积合计 3.7 万平米,武汉/苏州/宁波实验室面积分别为 6300/17000/8000 平米,实验室覆盖区域较广。
优质客户资源丰富,大客户集中度较低。依托检测资质齐全的实验室及完善的营销服务 网络,公司在汽车和电子电气检测领域积累了丰富优质客户资源,包括李尔、东风、广 汽、上汽、佛吉亚、延锋等车企,以及联想、华为、飞利浦、小米等电子电气客户。2021- 2023H1,公司前五大客户包括华为(约 3%)、菲菱科思、延锋等,大客户相对稳定,合 计占比在 7%-8%左右,头部集中度较低,整体经营风险相对分散。
3.3. 收购三思纵横切入力学试验设备,国产替代加速市占率提升
收购三思纵横开拓力学试验设备业务。2021 年 9 月公司以 2200 万元收购三思纵横 29.39% 股份,同时以 3300 万元增资,增资完成后合计持有三思纵横 51%股权。三思纵横成立 于 2008 年,为国内领先的材料力学试验与检测服务商,旗下拥有深圳、上海工厂两家全 资子公司,在国内主要城市设有 20 多个服务中心。三思纵横拥有力学、材料等领域资深 专家顾问十多位,技术协作、研发创新能力突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专精 特新企业,与中科院、中国铁科院、中南大学等 10 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建立 了联合试验室或联合研究课题,开展联合研究及技术攻关。当前公司力学设备业务均依 托三思纵横开展,2022 年实现营业收入 1.26 亿元、净利润 1399 万元(对应归母净利润 713 万元)。
拉力试验机龙头,国产替代加速市占率提升。三思纵横自主生产提供中高端应用的电子 万能试验机、动态疲劳试验机、电液伺服试验机、持久蠕变试验机、冲击试验机、扭转 试验机等主要的力学检测试验设备,同时提供振动模拟分析、结构模拟分析、道路模拟 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仪器及解决方案,综合实力水平位于国内力学试验机行业前三,其 主导产品金属类力学试验机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约 13%,位居全国第二,业内影响力突 出。三思纵横下游客户超 5000 家,涉及 6 大领域,主要客户群包括国防军工、科研院 所、高校、质量监督、产品检验、钢铁、汽车及其它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等。当前 MTS、 IST、Zwick 等外资企业占据了国内试验设备市场主体,由于进口限制等政策原因,当前 我国大力支持中高端试验设备国产化,三思纵横作为试验设备技术领军者及国家重点扶 持的民族品牌试验设备企业,后续试验设备市占率(特别在科研院所、航天航空、军工 等领域)有望持续提升。
4. 成长动力:高景气赛道持续扩产,军工检测打造新增长点
转债募资 5.45 亿扩充新能源车及军工检测产能。2023 年 11 月 7 日,公司公告拟发行 可转债,募集不超过 5.45 亿元,用于华中军民两用检测基地项目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实验 室扩建项目:
1)2.6 亿转债募资投向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扩建,汽车检测产能预期扩容 22%。公司拟 投资 2.6 亿扩建新能源汽车实验室,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包括苏州、东莞、 广州、宁波、南山五地实验室扩建,分别投资 1.1/0.5/0.4/0.4/0.2 亿元。该项目建成后 预计可新增汽车检测产能 44.39 万小时/年,整体扩产比例 21.6%、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 扩产比例 27.1%。当前新能源车渗透率加速提升,相关零部件检测需求快速增长,且智 能化发展趋势下,车型迭代逐步提速,汽车研发检测预计维持高景气。公司作为汽车零 部件检测龙头,与多个头部主机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22 年新能源车检占汽 车检测收入比已达 33%,后续随着新能源车检需求稳步增长、新增产能释放,公司汽车 检测板块有望维持较高增速。
以 2022 年为基数,新能源车检扩建项目预期带动营收/净利润增长 28.8%/16.5%, IRR 超 18.6%。据可转债说明书,项目年均新增营收 1.57 亿元,占 2022 年营收的 28.8%。建成初期由于产能未完全释放,折旧摊销增加,短期内对净利润水平可能有所 压降,长期看项目年均净利润 0.19 亿元,占 2022 年归母净利润的 16.5%,IRR 约 18.6%- 27.2%,静态回收期 5-6.2 年。从投产节奏看,2025 年产能释放系数为 10%/25%,我 们假设 2025-2029 年分别投产 20%/40%/60%/80%/100%,对应年收入分别为 0.4/0.8/1.2/1.6/2 亿元,满产后年收入预计拉动年营收(以 22 年为基数)增长 37%。
2)募资 2.9 亿投建华中军民两用检测基地,新增军工检测产能 32.8 万小时/年。公司 拟将 2.9 亿转债募集资金(总投资 3.27 亿)投向军民两用检测基地建设,开拓军工检测 业务,新增运输车辆、环境可靠性、电磁兼容性三个武器装备检测平台,设计产能 32.8 万小时/年,整体扩产比例 16%,华中地区扩产比例 78.4%。当前公司在军工检测领域 已具备技术及资质基础:技术方面,军工检测内容以可靠性及电磁兼容检测为主,与汽 车检测技术较为相似。公司可靠性及电磁兼容检测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具备武器装 备第三方检测能力,同时可适应军工领域特殊的设备及检测需求;资质方面,目前武汉 信测已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单位证书、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证书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书,具备业务承接基础。 以 2022 年为基数,军工检测预期带动营收/净利润增长 20%/15%,有望打造新业绩 增长点。据可转债募集说明书,军工检测项目年均营收/净利润 1.1/0.17 亿元,占公司 2022 年营收/净利润的 19.8%/14.8%,IRR 水平约 10.7%,静态回收期 7.35 年。从投 产节奏看, 2026 年产能释放系数 约 25%,我们假设 2026-2029 年分别投 产 25%/50%/75%/100%,对应年收入分别 0.3/0.7/1/1.3 亿元,满产后营收预计拉动总营 收(22 年为基数)增长 24%。由于军工检测壁垒较高,且客户粘性强,业务毛利率显著 高于其他检测领域,后续随着军工检测产能逐步释放,有望助力公司打造新业绩增长点。
转债项目达产后预计公司总产能增长 42%,增量收入占 2022 年总营收 71%。根据 公司测算,预计 2025 年起新能源、军工两大项目产能将逐步释放,2025/2026 年对公 司营收贡献 5.4%/19.1%,完全达产后预计对营收规模贡献比超 42%,新增营收约 3.9 亿,较 2022 年营收增长 71%。总产能预计由 206 万小时/年增长至 293 万小时/年,增 长 42%。中长期看,公司扩产领域均为高景气赛道,需求稳健增长确定性强,新增产能 有望得到较好消化,带动公司业绩维持较快增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信测标准研究报告:汽车研发检测龙头,高景气赛道扩产加速成长.pdf
信测标准(300938)研究报告:聚焦汽车DVPV认证,受益于电动智能化浪潮.pdf
麦肯锡&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新能源汽车行业驶向2030: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与展望.pdf
长安汽车研究报告:汽车央企转型新生,产品向上开启新周期.pdf
小米汽车专题报告:驶向未来小米汽车产业链从0到1,挖掘赛道瑰宝.pdf
双林股份研究报告:二十载耕耘汽车零部件,轻装再启航续写新辉煌.pdf
汽车行业专题分析:什么是下一阶段乘用车总量成长的新动能?.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