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具备技术领先优势,重视研发投入和团队建 设
1、传承 ATL 传统,公司重视研发投入和团队建设
公司前身是 ATL 动力电池事业部,创始团队来自 ATL。ATL 成立于 1999 年,通过改进手机软包 电池鼓胀的技术难题,在 2000 年之后的国产手机产业大爆发中成功崛起。2004 年,ATL 又因为 帮助苹果公司解决了 iPod 锂电池循环寿命过短的问题,成功进入了苹果产业链。ATL 主要产品为 聚合物软包电池,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是锂电池行业公认的“黄埔军校”。公司创始团 队中,除了董事长曾毓群博士和副董事长黄世霖先生来自 ATL 外,其他五位核心技术人员中有四 位来自 ATL,其他核心部门的负责人也多数来自 ATL。
2011 年,在 ATL 的动力电池业务基础上,宁德时代成立。在 2012 年,公司与宝马集团开展战略 合作。在随后几年里,受益电动车初期发展的强大政策支持,公司与戴姆勒、上汽、广汽、吉利、 北汽新能源等海内外车企开展合作和成立子公司,供应动力电池产品。2015 年,公司进军动力电 池回收市场。2017 年,公司的动力电池市占率达到全球第一的规模。2018 年开始,公司在锂电 池产业链上游加快布局,投资了北美锂业。2020 年,公司开始布局储能领域,与国网综能成立两 家合资公司并参与位于晋江的全国最大储能电站建设。同一年,在动力电池领域,公司成为了特 斯拉的供应商。2021 年 4 月,宁德时代投入 9 亿元入股洛阳钼业,参与开发洛阳钼业位于刚果金 的 Kisanfu 铜钴矿。同年,公司宁德工厂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灯塔工厂。2022 年,公司发布第三 代 CTP 技术—麒麟电池。2023 年,公司发布零碳战略,宣布在 2025 年达成核心运营碳中和, 2035 年达成价值链碳中和。
公司股权结构较为集中。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曾毓群和李平,截止 2023 年三季报,曾毓群通过瑞 庭投资持股 23.31%,曾毓群、李平、黄世霖三位核心创始人合计持股 38.49%。
公司投入逐年增加,金额明显高于其他锂电池企业。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注 重材料体系、系统结构、极限制造和商业模式四大创新,建立了涵盖材料研发、产品研发、工程 设计、测试分析、智能制造、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各领域的研发体系,并在电池材料、电池系 统、电池回收等产业链领域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及前瞻性研发布局。
公司重视研发团队建设。公司拥有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锂离子电池企业重 点实验室、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的测试验证中心;设立了“福建省院士专 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成立了面向新能源前沿技术研发的宁德时代 21C 创新实验室,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共建清洁能源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及未来技术学院等。截至 2022 年底,公司拥有研发技术人员 16322 名,其中,博士学历的 264 名、硕士学历的 2852 名, 整体研发团队规模和实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持续的研发投入、完善的研发体系和强大的研 发团队推动宁德时代研发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截至 2022 年底,公司及子公司共拥有 5518 项境内 专利及 1065 项境外专利,正在申请的境内和境外专利合计 10054 项,在锂电池企业中处于领先 地位。
2、公司技术布局前瞻,保持领先地位
公司在电池材料、电池系统、电池回收等产业链领域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及前瞻性研发布局,致力 于通过材料及材料体系创新、系统结构创新、绿色极限制造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为全球新能源应 用提供一流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在电芯材料正极体系方面,公司三元和铁锂体系并重,并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优化、创新材料体系。 在追求经济性的应用领域,如中低端乘用车、储能等领域,公司基于磷酸铁锂材料体系引入 M3P 材料体系,通过添加掺杂元素提升材料电压、改善低温性能,兼顾续航里程与成本优势,有利于 提升公司磷酸盐体系的竞争力。
公司在2021年推出钠离子电池。在正极材料方面,采用普鲁士白和层状氧化物两类材料,克容量 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当。在负极材料方面,公司开发了能够让大量的钠离子存储和快速通行、 具有独特孔隙结构的硬碳材料,整体性能指标与现有的石墨相当。电解液在制造工艺方面可以与 目前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工艺和设备相兼容。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电芯单体能量密度已经达到了 160Wh/kg,虽然低于磷酸铁锂电池,但在低温性能和快充方面(常温下充电 15 分钟,电量可以 达到 80%)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二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将突破 200Wh/kg,与目前的磷酸铁锂 电池相当。同时宁德时代还开发了 AB 电池解决方案,将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按一定的比例 和排列混合共用到一个电池系统里,通过 BMS的精准算法进行不同电池体系的均衡控制,可以实 现不同体系电池的取长补短,使得锂-钠电池系统能够适配更多应用场景。
在高能量密度领域,公司打造高镍 811 领先体系,配合业界首创的纳米铆钉技术,在电芯层面进 行结构加固防护,大幅度提升能量密度,有效兼顾高标准安全可靠性。目前,公司量产的电芯能 量密度最高可超过 330Wh/kg,公司将通过在材料体系上的持续创新,保持在能量密度上的领先 优势。在电芯成型方面,公司产品以方形为主,圆柱电池与宝马达成供应框架协议。宝马计划在 2025 年发布的基于 Neue Klasse 电动车平台打造的车型中采用圆柱电池。
在系统成组方面,高比能电芯结合高效成组技术,提升电池包(CTP)和车身底盘(CTC)的体 积利用率,保证系统层级的能量密度持续提升。公司在业界首创的 CTP 高效成组技术,通过高集 成结构设计,提升电池包体积利用率。从第一代 CTP 到最新的第三代麒麟电池,电池包体积利用 率从 55%提升到 72%。三元体系的麒麟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可达 255Wh/kg,磷酸铁锂体系可达 160Wh/kg。CTC(Cell to Chassis)技术,将电芯与车身、底盘、电驱动、热管理及各类高低压 控制模块等集成一体,使行驶里程突破1000公里;并通过智能化动力域控制器优化动力分配和降 低能耗,百公里电耗降至 12 度以下。
2023 年 4 月 19 日,公司在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发布凝聚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高达 500Wh/kg,创造性地实现电池高比能与高安全兼得,并可快速实现量产,开启了载人航空电动化 的全新场景,持续引领行业技术创新风向。目前,公司正在进行民用电动载人飞机项目的合作开 发,执行航空级的标准与测试,满足航空级的安全与质量要求。公司还将推出凝聚态电池的车规 级应用版本。
2023 年 8 月 16 日,公司发布全球首款采用磷酸铁锂材料并可实现大规模量产的 4C 神行超充电 池,实现了“充电 10 分钟,续航 400 公里”的超快充速度,并达到 700 公里以上的续航里程, 极大缓解用户补能焦虑,全面开启新能源车的超充时代。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电池的综合 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在逐步实现新能源车超长续航之后,快速补能焦虑已成为阻碍消费者选购 新能源车的主要原因。公司聚焦电化学本质,在材料及材料体系、系统结构等方面全方位持续创 新,再次突破磷酸铁锂材料体系的性能边界,开创性地实现超快充、长续航和高安全兼得,持续 引领行业技术创新风向。
二、公司具备客户结构和产能规模优势,积极扩张产 能,保证产品供应
1、新能源车需求持续增长,储能市场方兴未艾
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30%,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活力。进入 2023 年,渗透率提升趋势不改, 产销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新能源汽车 2023 年产销分别完成 954.8 万辆和 944.8 万辆,渗透率提 升至 31.6%。
国内扩大内需,大力支持新能源车消费。2023 年 7 月 31 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 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中提出,落实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支持新能 源汽车下乡、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政策。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 设施体系,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有效满足居民出行充换电需求。在推动消费持续恢复的当下, 新能源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全方位的,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带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的增长,更推动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 电车成本优化打开降价空间,燃油车面临更大压力。继年初特斯拉降价引起今年第一轮汽车价格 战,11 月比亚迪多款主流车型降价或将再次掀起新一轮降价潮。电动车降价的背后,是原材料价 格的普遍下跌带来的成本大幅优化,方形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价格从年初的 1.02 元/Wh 下降至 10 月底的 0.63 元/Wh,降幅达 38%,对应单车 60kWh 电池包的成本下降 23400 元。目前电池技术 与材料体系仍处在推陈出新快速迭代的阶段,技术降本助力下电动车价格有望进一步下探,将有 力推动渗透率上升。反观燃油车,成本压缩空间已微乎其微,跟进降价势必造成利润受损,不跟 则面临份额丢失。随着价格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传统燃油车企无疑将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
海外政策利好持续,市场快速渗透。自欧洲碳排新政于 2020 年 1 月开始执行,各国加大对新能 源车购车补贴力度等政策扶持和 2020 年 9 月欧盟委员会推出《2030 年气候目标计划》以来,海 外市场的新能源车和储能设备需求增长显著。欧盟的碳排放要求车企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值在 2025 年下降 15%,即 81 克/公里。由于多国在 23 年面临补贴退坡,22Q4 存在大量需求透支, 欧洲 Q1 销量环比下降明显。但 3 月以来纯电销量迅速回升,带领新能源整体渗透率稳步提高。 在数年政策引导与补贴刺激下,欧洲电动汽车已从小众市场走向主流,挪威、瑞典、荷兰、丹麦 等部分国家率先进入了渗透率超 40%的高渗透阶段,这意味着电动车已成为居民购车的重要选项。
政策激励有力提振销售,美国市场增长潜力可期。美国市场新能源车 23年销量增势强劲,渗透率 稳定攀升,全年销量达 135.8 万辆,同比+51%,渗透率达 8.7%,同比+2.2pct。同时月度销量屡 创新高,12 月单月销量已达 14.1 万辆,渗透率达 9.7%。这一增长得益于更为亲民的价格、IRA 新规的补贴优惠以及日益丰富的电动汽车车型。
全球电动化发展不均衡,整体渗透率提升空间广阔。2020 年至今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保持快速 增长,2023 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1369 万辆,同比增长 35%。但当前全球电动车渗透呈现出 较大地区差异:除中国市场和欧洲市场渗透率迈过 20%大关,美国当前渗透率仍不足 10%,其他 新兴市场起步较晚,也仍处在发展早期阶段。未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在多重引擎驱动下, 再次驶入发展快车道。预计 2024 年全球有望实现超 1800 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2030 年新能源 汽车销量有望突破 4700 万辆,对应 2022-2030 年 CAGR 超 20%。
在能源结构转型带来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应用的情况下,构建新型电 力系统是实现“3060”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随着发电设备将逐渐呈现分散化的特 征,电网拓扑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储能将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发挥 了三大价值:功率价值、容量价值和能量价值。储能系统在防止电网短期功率扰动、提高新能源 发电的容量可信度、能量存储和峰谷移时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储能按照介质可划分为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电气储能、热储能等类型,其中以机械储能和电 化学储能应用较为广泛。目前抽水蓄能占主导地位,随着锂电技术成熟及成本下降,电化学储能 应用需求有望得到快速释放。 电化学储能资源可得性高、安装灵活、建设周期短, 2018 年以来 装机规模快速增长, 2020 年全球新增储能装机中超 70%为电化学储能 。
2、公司积极扩张产能,保证客户产品供应
动力电池作为车规级零部件,技术壁垒和准入壁垒高,认证周期长,增加了宁德时代与车企之间 的粘性。动力电池从样品测试到批量生产需要经历 A、B、C、D 四个阶段,国内 OEM 验证周期 约为 12 到 18 个月,海外 OEM 验证周期约为 24-36 个月。一般 A 样阶段会有 3-5 家动力电池厂 参与送样,OEM 测试性能指标,性能达标的动力电池厂进入到 B 样阶段。B 样阶段开始进行深度 测试,同时双方开始谈商用计划和商务条款,综合竞争力强的动力电池厂便可以拿到定点。经过 设计冻结和工艺冻结后,电池厂开始 D 样小批量试产。认证阶段完成后,电池才可以进入量产阶 段,电池企业才开始拿到车企量产订单,动力电池与 OEM 形成了很深的绑定关系。 公司根据应用领域及客户要求,通过定制或联合研发等方式设计个性化产品方案,以满足客户对 产品性能的不同需求。凭借技术实力和产品供应的双重保证,公司覆盖了广泛的客户群体。从 2017 年至 2023 年,宁德时代已经连续 7 年蝉联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榜首。2023 年公司全球市占 率达到历史新高 36.8%。
公司客户结构优质,不容易受某一家车企或某一款车型销量波动的影响。优质的客户群体及客户 结构保证了公司在产能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仍保持较高的产能利用率。
公司凭借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及品牌效应,在储能领域也实现了市场份额的快速占领。根 据 SNE Research 统计, 2022 年公司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占率为 43.4%,较去年同期提升 5.1 个百分点,连续两年排名全球第一。 公司自主研发的安全、高效、经济的电化学储能系统,广泛适配发电、电网和用电领域,助力优 化能源结构、强化电力系统安全、降低能源使用成本。公司储能产品具备三大优势。全周期高效 收益:通过电池系统的高可靠、长寿命、高能效三位一体的综合作用,让“可再生能源+储能” 在全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上更具优势。全方位安全保障:从高安全性材料,系统安全,与全生命 周期安全出发,宁德时代不放过任何一个提升安全的可能性。全流程解决方案:积极拥抱客户需 求,用灵活创新的解决方案提升客户体验。
公司加快全球布局,更好满足海外客户需求、降低物流成本。公司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先 后成立了多个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2019 年 6 月 25 日,公司又扩大了对欧洲生产研发基地项目 的投资规模,增加后项目投资总额将达 18 亿欧元。公司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首个海外工厂填补 了德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的空白,欧洲工厂生产线包括电芯及模组产品。
随着全球新能源车及储能行业快速发展,未来几年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迈入“TWh”时代。 公司抓住行业发展机遇,不断满足增长的市场需求,加快产能布局。自 2018 年至 2023 年底期间, 宁德时代公告扩产总规划约 800Gwh。
三、公司具备成本优势,产业链延伸布局,提升生产 效率,增厚公司利润
1、一体化布局管控原材料成本,循环回收打造生态闭环
电池成本由物料成本和制造成本构成,物料成本除了取决于设计之处的物料消耗外,还和生产过 程中的产出率有关,制造成本包括人工成本、能耗成本和设备折旧成本等。 物料成本由各种原材料的用量与单价决定。为防止供应链扰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公司通过自制 开采、投资入股、合资合作、回收利用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电池矿产资源和上游材料领域布局,打 造供应链韧性。锂资源板块股权投资 Pilbara、北美锂业等 Neo 等优质企业,投资开发江西宜春含 锂瓷土矿项目、四川斯诺威硬岩锂矿项目、玻利维亚盐湖运营项目。钴资源与洛钼控股共同开发 非洲铜钴矿资源。在镍资源方面,公司在印度尼西亚与合作方共同投资建设从红土镍矿开采、冶 炼、三元材料到电池的全产业链项目。在磷资源方面,公司已取得贵州大坪磷矿项目的采矿许可 证。
公司依托子公司广东邦普,与客户携手打造“电池生产→使用→梯次利用→回收与资源再生”的 生态闭环。邦普循环打造了上下游优势互补的电池全产业链循环体系,已经成为国际顶级汽车企 业合作伙伴。通过独创的定向循环 DRT 核心技术体系,在全球废旧电池回收领域率先破解了“废 料还原”的行业性难题。作为中国的国家标准制定单位,邦普已成为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处理全流 程的技术标杆。此外,公司与欧洲本地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聚焦正极活性材料及电池回收领域, 推动公司在欧洲的本土化进程,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电池价值链,助力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
2、自动化与智能化提升良率和效率
锂离子电池系统的制造过程从物料投入到电池包产出,需经过电芯、模组、Pack 三大工艺流程, 产品最终的投入产出比例由每一个工序的优率的乘积决定。公司在全生产流程设置超6800个质量 控制点,实时监控各个质量管控点,产品缺陷率级别为 PPD(十亿分之一)级别,杜绝缺陷产生, 保障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
2023 年 12 月 14 日,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宁德时代溧阳基 地成功入选。这是继宁德基地、宜宾基地后,宁德时代获评的第三座“灯塔工厂”。目前全球锂 电行业仅有的 3 座“灯塔工厂”均来自宁德时代。“灯塔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 代表着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2021 年 9 月 27 日,宁德时代工厂被 世界经济论坛(WEF)评选为“灯塔工厂”,成为全球首个获此认可的电池工厂。2022 年 10 月 11 日,继宁德基地后,四川时代成为宁德时代第二家获评灯塔工厂的生产基地。该工厂在宁德时 代总部灯塔工厂已取得的成就之上,进一步应用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和柔性自动化技术,实现 生产线速度 17%提升,优率损失降低 14%,并成为了全球首家零碳排放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溧阳 基地为解决产能需求激增、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并实现宁德时代碳中和目标,采取了多项措 施使产能提升了 320%,制造成本降低了 33%,产品单体失效率从百万分之一降低到十亿分之一, 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 47.4%。
3、公司盈利能力行业领先
2018 年到 2023 年 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分别为 296.11 亿元、457.88 亿元、503.19 亿元、 1303.56 亿元、3285.94 亿元、2946.77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3.87 亿元、45.60 亿元、55.83 亿元、159.31 亿元、307.29 亿元、311.45 亿元,净利率分别为 12.6%、10.9%、12.1%、13.7%、 10.2%、11.0%,近三年公司净利润率保持在 10%以上。
公司全球布局卓有成效,海外收入占比持续提升。同国内业务相比,海外业务的毛利率更高,产 品附加值更大。2016 年到 2022 年,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从 0.56%快速提升至 23.05%。2023 年中 报显示,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达到了 34.71%,海外业务收入达到 656.84 亿元。得益于公司动 力电池和储能产品的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保证,公司获得大批量的海外订单。公司和海外知名 车企密切合作,其中包括特斯拉、宝马、大众、戴姆勒等。另一方面,公司在海外储能市场取得 了突破,在美国南加州新能源储能电站及英国门迪电池储能项目安装 70MWh 和 99.8MWh。
公司产业链深度布局及产线优率、效率不断提升,通过优秀的成本管理能力,期间费用率保持平 稳,提升利润空间。
公司盈利水平处于行业内优秀的位置,是电池制造技术、客户结构和原材料供应体系综合作用 的结果。和第二梯队电池企业比较,公司成本控制能力优异,受行业原材料价格波动小,利润率 保持相对平稳。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宁德时代研究报告:全球电池龙头地位稳固,技术创新引领电动时代.pdf
宁德时代研究报告:锂电行业技术持续领先,积极出海开拓新市场.pdf
宁德时代研究报告:锂电龙头护城河稳固,储能第二增长极+新技术驱动.pdf
800V高压快充新技术专题报告:宁德时代“神行”4C超充电池发布,开启材料端技术进步新篇章.pdf
宁德时代研究报告:政策驱动+技术优势,储能成为第二增长引擎.pdf
宁德时代(300750)研究报告:站在能源转型时代的巨人宁德时代.pdf
钧达股份研究报告:TOPCon电池龙头,充分受益N型时代来临.pdf
固态电池行业专题报告:eVTOL商业化临近,固态电池迎来新机遇.pdf
第一太阳能公司研究:薄膜电池龙头乘美国本土制造之风起.pdf
祥鑫科技研究报告:需求拐点将至,电池客户突破海外市场.pdf
光伏行业电镀铜专题报告:N型电池降银底牌-技术篇,降本增效,助力N型电池发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