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无线通信+北斗导航龙头,定增巩固核心优势
老牌无线通信厂商,多轮并购拓宽业务布局
无线通信+导航起家,“产业+资本”双轮驱动跨越式发展。海格通信是国 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2000 年 创立,源自 1960 年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原国家电子工业部)国营第 七五〇厂,现为广州数字科技集团(前身为广州无线电集团)主要成员 企业,2010 年深交所上市。公司坚持“产业+资本”双轮驱动发展战略, 搭建多层次投融资平台,通过产业链整合并购拓宽业务范围,形成广州、 北京、西安等多地布局,全资子公司海格怡创是业界具有领先优势的通 信信息技术服务商,控股子公司摩诘创新于 2016 年新三板挂牌,2017 年收购高新技术飞机零部件制造企业驰达飞机,拓展航空航天板块业务。
优化业务部署,四大领域布局清晰。公司 2019 年挂牌出售转让北京爱 尔达 51%股权,剥离气象雷达业务,2022 年重新调整披露口径,形成 当前“无线通信、北斗导航、航空航天、数智生态”四大领域业务布局, 现控股及参控股子公司 30 余家,业务分工明确。
无线通信:公司是全频段覆盖的传统优势企业,无线通信装备种类齐全, 主导产品覆盖短波通信、超短波通信、卫星通信、数字集群、多模智能 终端和系统集成等领域,应用范围涵盖手持、背负、固定和各种机动平 台,覆盖军种较全面,实现天、空、地、海全域布局,同时积极参与卫 星互联网重大项目,是国内拥有全系列天通卫星终端及芯片的主流厂商, 全方位布局卫星通信领域。
北斗导航: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无线电导航研发制造单位,业内率先实 现“芯片、模块、天线、终端、系统、运营”全产业链布局,“北斗+5G” 应用领先者,拥有国内领先的高精度、高动态、抗干扰、通导一体等关 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北斗三号终端在特殊机构市场全方面布局, 聚焦交通、电力、应急、能源等细分行业市场,加速北斗民品产业化推 广,构建“北斗+”时空应用。
航空航天:1)模拟仿真:覆盖飞行模拟器、机务模拟器、视景系统等产 品以及模拟飞机培训,公司是国内机构市场模拟仿真系统领导者;2)飞 机零部件:主要覆盖大型飞机零部件研发制造、部件装配、航材维修及 航空发动机部件制造等,是国际航空巨头、国产飞机制造商、发动机制造厂家主流供应商之一,国内少数同时获波音、空客、意航授权二级供 应商;3)民航通导:主要为民航提供国产化通信、导航和监视产品及系 统解决方案,是国内获民航通信导航监视设备使用许可证最多厂家,甚 高频及高频地空通信国内市占率第一。
数智生态:公司是业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信息通信技术服务商和系统集成 提供商,重点面向特殊机构市场、重点行业、政企等用户,提供基础设 施、网络通信、网络应用、行业应用等集成服务,业务覆盖全国 20 多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中国移动优秀供应商(A 级),中国铁塔五 星代维单位,拥有 CMMI5 级评估认证等优质资质。
广州国资控股,管理层经验丰富
股权架构清晰,实控人广州市政府。公司控股股东广州数字科技集团(前 身为广州无线电集团)1995 年创立,系国营第七五〇厂的基础上整体注 册而成,其历史可以追溯至 1956 年在公私合营背景下组建的“国营广 州无线电装修厂”,是我国最早布局的部属军工电子骨干企业之一,截至 23 年 11 月 20 日持股 25.31%。公司实控人为广州市人民政府,持有广 州无线电集团 90%股权。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无线电集团一致行动 人杨海洲分别为公司第二及第三大股东,最新持股比例分别为 2.1%、 1.67%。
高层行业经验丰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管理进步。公司管理团队大多在海格通信或无线电集团任职多年并具有一定技术经验,现任董事长余青 松 2022 年上任,2017 年起担任总经理,曾任公司副主任工程师、技术 开发中心副主任、对外合作部经理等职务,副总经理毛赵建曾任公司中 心研究所移动通信部经理助理、副经理,研发中心项目三部副经理、经 理等,副总经理曲焦曾任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基建管理部部长,广 州广电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等。公司坚持市场化体制机制创新, 是广东省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以创业创新平台实施核心骨干 员工持股,2020 年参股公司长沙金维成为广州无线电集团内部落实员工 持股的第一批所属企业,2022 年新设立的海格天乘、晶维天腾子公司均 实施核心骨干员工持股,充分调动员工积极能动性。同时持续完善精准 化、多样化激励机制,实现骨干员工与公司共同成长,分享利益。
重视股东回报,持续多年高分红。公司自上市以来共实施 13 次现金分 红,2022 年现金分红 3.46 亿元,分红率 51.73%,2010-2022 年累计现 金分红超 30 亿元,平均分红率高达 53%。按最新收盘价(3 月 4 日) 计算,股息率为 1.3%。现金分红比例及股息率行业领先。
营收利润整体规模向上,短期增速放缓
营收稳步增长,无线通信为主要收入利润来源。公司 2010 年上市后营 收利润整体稳步扩张,2010-2022 年营收由 9.7 亿元增长至 56.16 亿元, CAGR15.8%,归母净利润由 2.4 亿元增至 6.68 亿元,CAGR 达 8.9%。 近两年受特种市场装备升级换代,新品尚未完全放量,以及运营商基站 建设趋缓影响,业绩增速放缓,2023 年前三季度营收 40.35 亿元,同比 增长 8.79%,归母净利润 3.59 亿元,同比下滑 9.3%。分业务看,无线 通信是公司第一大业务板块,收入及毛利占比长期领先,23H1 分别为 45.89%、61.33%,数智生态收入及毛利贡献比例约 44%、23%,业务 结构整体稳定,随着国防信息化建设推进、特种装备更新,北三换代及 民用市场应用推广,无线通信及北斗导航两大板块份额有望提升。
盈利能力维持较高水平,期间费用管控能力行业上游。公司近年来综合 毛利率相对稳定,维持约 35%水平,净利率 2018 年以来整体呈回升趋 势,2023 年前三季度同比减少 1.65pct 至 9.15%,主要由于研发等投入 力度加大。分业务看,无线通信、北斗导航及航空航天板块毛利率较高, 长期保持 40%以上,其中无线通信及北斗导航业务由于产品生命周期进 入成熟阶段,新品尚未完全起量,毛利率有所下滑。公司持续推进降本 增效,包括集约采购、器件优选、生产线整合优化、智能化管理、研发 项目全流程成本管理等,期间费用率整体稳中有降,费用管控能力位于 行业上游区间。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定增拓展业务边界
研发实力雄厚,技术创新引领业务拓展。公司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和研发 投入,近年来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保持较高水平,2023 年前三季度研发 费用 6.5 亿元,同比增长 5.98%,研发费用率提升至 16.13%,截至 2022 年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 2526 名,较上年末增加近 400 人,占员工总数 比重超过 30%。公司坚持技术与市场融合的创新战略,建立应对竞标常 态化的“预研、在研和在产”三层次技术研发体系,不断拓展新领域, 构建“存量-增量-前瞻跟踪”良好布局,实现不同专业产品及客户市场之 间横向与纵深拓展。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公司在通信、导航领域掌握了 一系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芯片、模块、终端、系统等 产品多次在国家主管部门组织的比测中排名第一,连续多年承担多项国 家级、省部级科研重点项目并取得一系列技术成果。
定增布局北斗与卫星互联网,获中移动等产业资本战略投资。公司于 23 年 10 月完成新一轮定增,募资 18.55 亿元,主要投向北斗+5G、无人信 息产业及卫星互联网三大领域。“北斗+5G”通导融合研发产业化项目(8 亿元)将增加北斗对 5G 技术兼容,提升公司产品的综合通导能力,以 及跟随国家北斗系统升级增加通导遥一体化集成能力,面向特殊机构及 交管部门、整车厂等交通、能源、海事领域客户。无人信息产业基地项 目(5 亿元)将研发无人运载操控平台、无人通信设备、反无人系统等产 品,打造国内首个集“研发、智造、测试、仿真训练”为一体的覆盖陆 域、空域、水域等多领域的无人信息产业基地,主要面向特殊机构市场。 天枢研发中心建设暨卫星互联网研发项目(5.5 亿元)将整合全集团研发 及技术资源,促进各业务板块研发的协同效应,同时先行打造自主可控、 行业先进的天基信息产业化平台。本轮定增引入中移资本(中国移动)、 北斗七星股权投资基金(兵器集团)等 9 家投资者,有望推进产业协同, 助力公司发展。
北斗步入换代周期,应用市场空间广阔
北三组网完成,开启卫星导航新阶段
北斗三号性能升级,覆盖范围扩展至全球。北斗是我国自行研制、独立 运行,继美国 GPS 和俄罗斯 GLONASS 后第三个成熟应用的全球卫星 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导航与授时。20 世纪 90 年代起我国按三步 走发展战略启动北斗系统研制,2020 年 7 月北斗三号正式开通,标志北 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面构建并具备为全球提供导航定位服务能力,预 计 2035年前建成更加泛在、融合、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PNT) 体系。北斗三号较北二具有全球星座、星间链路、多系统互操作等新特 点,增加星基增强、国际搜救、全球位置报告等拓展服务,覆盖能力、 定位精度、时间精度等性能大幅提升,目前北斗系统整体核心指标已超 越 GPS,处于世界一流梯队。23 年 11 月北斗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 织(ICAO)标准,实现全球民航通用,全球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12 月 我国成功发射第 57、58 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三建成开通后发射的首 组 MEO 卫星,功能性能升级,北斗系统优化及应用需求提升有望带动 卫星导航产业加速发展。
5G+北斗通导融合,赋能精准定位。卫星系统可以为地面基站提供授时、 定位服务的时空基准,但天然受到卫星信号无法接收或不稳定局限,5G 具有低时延、高带宽、超高密度连接等特点,能够通过基站部署有效覆 盖北斗信号室内外盲点。当前主要通过网络辅助信息+差分 BDS 等技术 手段,通过移动通信运营基站提供的网络辅助定位信息实现北斗快速定 位,差分 BDS 系统的连续可靠性取决于数据链是否具有高速率、大容 量、低误码率的传输数据能力,5G 基站在 RTK、PPP、地基增强及星 基增强等差分实现方案中均发挥差分改正信息的通信传递功能,提高定 位精度,可广泛应用于智能驾驶、智慧物流、共享单车、无人机、精准 农业、测量测绘等场景。
特种装备开启北三换代,民用场景持续拓宽
全球 GNSS 产业稳步增长,国内市场加速发展。21 世纪以来全球卫星 及应用产业整体持续增长,根据 SIA 数据,2021 年全球卫星产业总收入 2790 亿美元,2012-2021 年 CAGR 为 3.25%,收入增速稳定。GSA 数 据显示,2021 年全球 GNSS 和 EO 收入超过 2000 亿欧元,未来 10 年 有望近 5000 亿欧元,全球 GNSS 接收机年出货量由 2021 年的 18 亿台(套)增至 2031 年的 25 亿台(套),亚太地区仍为最大市场。中国 GNSS 市场整体保持较快增长,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数据显示,2022 年国内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5007亿元,同比增长6.76%,2012- 2022 年 CAGR 近 20%。
北斗规模化应用拓展,三大市场持续向好。2022 年国内卫星导航核心产 品(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 终端、基础设施等)1527 亿元,同比增长 5.05%,占卫星导航与位置服 务产业产值比重 30.5%,衍生关联产值 3480 亿元,同比增长 7.54%, 占产业整体比重 69.5%,成为产业发展主要引擎,应用场景以智能手机、 乘用车导航及自动驾驶为主,占比合计超过 60%。国家新基建、数字经 济等重大战略实施进一步拓展北斗时空信息应用与服务广阔市场,专业 应用方面,截至 22Q4 全国累计推广应用各类北斗终端超过 2000 万台/ 套,交通、公安、农业等行业初步实现北斗规模化应用,通信授时、气 象监测、应急减灾等领域加速推进;大众应用方面,北斗定位服务日均 使用量超过 3600 亿次,支持北斗功能智能手机出货量 2.6 亿部,占比 达 98.5%,GNSS 定位功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超过 3500 万台,占比近 30%;特殊应用方面,公安指挥调度和移动警务、电力系统授时等应用 场景北斗占比已达到或接近 80%,截至 22 年 6 月,“北斗+安全智能监 测预警云平台”已在全国布设监测点 8000 多个,完成 600 次安全预警。
特种应用刚性需求,北斗装备换代在即。卫星导航作为“战争之眼”,是 军队加强装备建设重点之一,美国 GPS 现代化计划于 1999 年启动,目 前进入最后阶段,截至 22 年底已有 5 颗 GPSⅢ卫星在轨,地面运控系 统全面升级改造以及 M 码用户机研制使用逐步推进,2017-2022 财年, 随着 GPSⅢ研发制造、地面段 OCX 建设等项目开展,美国投入 GPS 的 国防预算总额逐年递增,美方计划于 2028 年左右完成 GPSⅢF 卫星采 购,预计未来 5 年 GPS 预算仍将保持高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军事 领域的应用可大致分为导航定位、精确制导、作战部队定位、精确授时、 短报文通信等五大类。参考北斗二号发展历程,2012Q4 北二区域组网 完成,2013 年起特种领域需求开始逐步释放。随着北斗导航系统定位精 度等技术指标提升,以及国防信息化要求提高,北三特种需求潜在空间 有望超越北二。根据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及相关上市公司数据显示, 2018 年已公示北斗三号应用验证系统研制建设位置报告验证终端评标 结果,并于当年开启北斗三号基础类项目指南、地面运控系统软件第三 方测评等相关招标,2020 年起陆续进行北斗三号军用全球信号多模多频 基带芯片、终端型号等多项比测,预计随着行业调整落地,北斗装备换 代将加快推进。
各地陆续开展北三升级改造,步入北斗新时代。上海于 2022 年完成连 续运行参考站系统(SHCORS)升级及云平台新版本改造工作,支持北三信号,提供实时厘米级、亚米级和事后毫米级的高精度位置服务。广 州在 23 年初完成 GZCORS “北斗三号”升级改造工作,GZCORS 成 为目前广州市唯一实时提供北斗三号厘米级定位+广州高程信息+广州 2000 坐标系统的综合性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将支持城市实景三维、智能 交通、灾害预警、国土规划等领域高精度位置服务需求。此外,北京、 湖南等地均在 2023 年陆续完成地基增强系统北斗三号升级改造项目。 自然资源部在 2021 年中国北斗应用大会上表示将加快完成对卫星导航 定位基准站及其数据中心兼容北斗三号的改造和配套升级工作,到 2022 年底前基准站全面接收北斗三号数据,国家和省级数据中心实现优先提 供北斗三号数据服务。
高精定位需求提升,车载等场景陆续起量
高精度定位向大众消费渗透,北三助力场景扩展。GNSS 应用市场按定 位精度可分为大众消费和高精度专业应用,高精定位可实现分米级、厘 米级、毫米级精度,近年来物联网及定位技术发展带动其应用向智能手 机、可穿戴设备等大众消费领域渗透,呈现泛在化、规模化趋势,2022 年国内高精定位市场产值约 183 亿元,同比增长约 20%,增速远高于卫 星导航行业平均,主要场景包括农机自动驾驶、智慧施工、测绘测量仪 器、地灾监测、高精度车载导航及地图等,根据泰伯智库,2025 年市场 规模有望增长至 439 亿元,3 年 CAGR 超过 30%,智能汽车、生活服 务、行业数字化成为主要驱动力。北斗三号通过多项技术突破提升定位 精度,包括系统设计采用多载波信号恒包络复合技术,具有信号频域稀 疏、时域恒包络等特点,有效利用无线电射频信号非连续频谱资源,提 高导航信号测距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提出“国内地面站+星间链路”技术 方案,实现全星座精密定轨与时间同步,以及同时装载铷原子钟和氢原 子钟,利用混合钟组配置实现高性能、高可靠星载时频系统。当前支持 北斗三号的产品及解决方案相对较少,无法规模化替代现有成熟产品以 满足高精度和短报文通信等需求,随着北斗系统不断完善及应用成熟, 高精定位场景将进一步丰富。
汽车智能化加速,高精导航有望成为高阶标配。根据 GSA,受 ADAS 等 驱动,道路应用为 GNSS 下游主要场景之一,预计 2021-2031 年收入 占比近 30%。根据 RCL 及 Frost Sullivan,全球 2021 年 L2 及以上自动 驾驶渗透率 15%,预计 2026 年将提升至 45%,其中 L3 及以上占比上 升至 15%,自动驾驶市场规模 2020-2026E CAGR 约 30%;国内 2022 年自动驾驶乘用车销量 740 万辆,预计 2026 年增长至 1860 万辆,渗 透率达 73.5%,2022-2026 年销量 CAGR 达 25.7%。高等级自动驾驶 要求定位精度至少达到分米级,高精定位可应用于城市 NOA、记忆泊车、 无人驾驶等典型场景,有望成为 L3 及以上车型标配。自动驾驶目前主要 有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两种技术路线,单车智能演化出以激光雷达和高 精地图为代表的“谷歌派”和以视觉感知和影子模式为代表的“特斯拉 派”,车路协同通过“车-路-云”实现网联化自动驾驶。
车载高精度定位渗透率临近拐点,GNSS+IMU 成为主流方案。“重感知, 轻地图”方案趋势下,高精度定位作为车端感知关键环节,正在由此前 配合高精地图发挥作用转向在系统匹配使用 ADAS 地图、提升 BEV 算 法效果提供底层支撑,智能汽车硬件预埋趋势下,加装高精度定位硬件 以在量产交付后可通过 OTA 升级实现更高级别功能的乘用车显著增加, 高工汽车数据显示,23 年前三季度国内新车高精度定位系统渗透率已达 4.03%,正在快速接近 10%的渗透率拐点。自动驾驶定位按技术原理可 分为信号定位(GNSS)、航迹推算(IMU)及环境特征匹配三类,各具 优劣,融合定位实现优势互补,其中 GNSS 和 IMU 组合定位较为典型。 GNSS 更新频率低,延迟达 100ms,不足以支撑实时位置更新,IMU 更 新频率>100Hz,延时<10ms,弥补 GNSS 实时性缺陷,两者结合实现 应用场景和定位精度互补,大幅提升定位系统精确度。当前国内车企落 地高速 NOA 普遍采用“高精定位+高精地图+车端传感器”多源融合定 位策略,其中在高精定位部分多采用 GNSS+IMU+RTK 方案。
空天地立体网络加速部署,卫星互联网景气向上
卫星互联网兼具军事与商业价值
卫星互联网可实现通信全球覆盖,6G 目标重要构成。卫星互联网具有广 覆盖、低延时、宽带化、低成本的特点,不受空间限制,受自然灾害和 战争影响较小,可作为地面通信有效补充,为各类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 低轨卫星通信核心商业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偏远地区通信、海洋作业及科 考宽带、航空宽带、应急通信以及出境便捷通信等。3GPP 的 NTN 标准 从 2017 年 R15 开始启动,一直在朝着将卫星纳入 3GPP 技术规范的目 标前进,这一目标将持续到 R20 的 6G 标准工作中,非地面网络(NTN) 被广泛认为是 6G 网络的组成部分,6G 由天基平台、空基平台和地面平 台组成,提供天地一体融合通信。
低轨卫星战略重要性凸显,手机直连打开 C 端应用空间。2019 年美国 空军与 SpaceX 公司签订高达 2800 万美元订单,此后双方签署价值超 过 1.5 亿美元合同,在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中均发挥了网络通信、地面 遭遇、精确打击、无人机支援、反网络电子干扰等方面能力。Starlink 为 美军提供包括全球覆盖的军事通信服务以及全天候、全天时的天基侦察 监视,以及电子对抗、反导拦截等多方面军事优势,精确了解战场动态, 助力作战。华为 Mate60 Pro 于 23 年 8 月底发布,成为全球首款支持卫 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OPPO、荣耀等主要手机厂商下一代产品均新 增卫星通信功能。Starlink 于 24 年初成功发射首批 6 颗手机直连卫星, 其共申请发射 2016 颗,FCC 最新批准 840 颗,初期仅限短信类服务, 后续将提供通话、上网以及物联网服务并逐步覆盖全球。随着终端直连 卫星技术完善,发展提速,低轨卫星 C 端应用空间价值将持续释放。
轨道频谱资源稀缺,卫星互联网建设加快
近地轨道资源有限,先占先得原则。低轨卫星离地高度 400-2000km, 传输时延小、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应用场景丰富、整体制造成本低, 适配卫星互联网发展,根据 UCS 数据,截至 22 年底,全球共有卫星 6718 颗,其中低轨占比近 90%。根据赛迪顾问,地球近地轨道可容纳 约 6 万颗卫星,低轨卫星主要采用的 Ku 及 Ka 通信频段资源趋于饱和, 未来将逐步演进至 Q/V 频段,ITU 规定轨道和频段资源“先登先占”,要 求在提交申请后的 7 年内必须发射第一颗卫星,并在投入使用的监管期 结束后 2 年内部署其星座的 10%,5 年内部署 50%,7 年内完成星座部 署,即星座计划需在 9 年内必须发射总数的 10%,12 年内发射占比达 到 50%,14 年内全部发射完成,如未按要求则相应缩减申报的网络资 源。抢占资源的必要性和 ITU 要求将促使有能力有计划的各国加速卫星 互联网部署。
美国布局领先,Starlink 引领全球低轨卫星建设,卫星及终端持续迭代。 Starlink 已成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发射最频繁、技术最先进的卫星星座 系统,截至 22 年底在轨数量 3395 颗,约占全球总数的 50%,占低轨卫 星数量的近 60%,商业化运营优势明显。其所属公司 SpaceX 通过精简 零部件,优化设计及部分采用“消费级”元器件,规模化生产降低卫星 制造成本,并通过“一箭多星”和可重复使用技术减少发射成本。Starlink 通过多版本迭代性能提升,V1.5 版卫星加装激光星间链路,最新 V2.0 Mini 版增强相控阵天线,并为网关站回程链路增加 E 波段。终端机同样 通过不断技术更新、优化设计和大批量产扩大信号覆盖面积,提高联网 速度,削减制造成本。截至 23 年 9 月,Starlink 已覆盖全球七大洲、60 多个国家地区,活跃用户超 200 万,预计 23 年底升至 350 万-400 万, 提供多种用途付费版,23 年 11 月,马斯克宣布 Starlink 项目已实现现 金流平衡,证明了卫星互联网商业模式可行性。
国内低轨卫星从 0 到 1,卫星制造及地面终端价值丰厚
低轨卫星进入发射组网阶段,开启卫星通信新时代。当前国内以华为 Mate60 Pro、荣耀 Magic6 等为代表的终端直连卫星方案多基于天通一 号,采用卫星与移动通信双模终端技术路线。天通一号是我国自主建设 的首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离地距离 3.6 万公里(GEO),2020 年正式 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由中国电信运营,01 卫星可提供速率为 1.2kbps 的语音业务和最大 384kbps 的数据通信业务。我国近年来相继启动“鸿 雁”、“虹云”等多个低轨卫星星座计划,2021 年 4 月,中国卫星网络集 团揭牌成立,次年 2 月星网集团的“星网工程”(GW)正式批复立项, 同年 10 月完成通信卫星 01/02 招标。“GW”星座计划部署 1.3 万颗卫 星,结合递交申请时间推算,预计将在 2027 年 11 月之前完成部分卫星 发射并验证通信,23 年 7 月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 G60 星链由上海市牵头,主要为打造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当前实验卫 星已完成发射并成功组网,计划一期实施 1296 颗,远期完成 1.2 万余 颗卫星组网,GW 星座和 G60 星链构成我国当前两大低轨星座,2024 年均有望开启密集发射组网期,带动相关产业环节加速发展。
卫星制造与发射环节率先受益,终端场景需求广阔。卫星互联网产业链 可分为空间段、地面段及运营段,前期组网阶段产业链价值将集中在卫 星制造及发射环节,后续随着提供应用服务,终端设备有望规模放量。 通信卫星主要由卫星平台和卫星载荷组成,其中平台包括遥感测控系统、 供电系统、姿轨控制系统等,卫星载荷包括天线系统和转发器系统,根 据艾瑞咨询,通常定制卫星平台和载荷成本占比约 1:1,批量卫星中平 台成本占比下降到近 30%,卫星载荷中相控阵天线为核心部分,T/R 组 件占载荷成本比重约 50%,占卫星制造成本比重约 20%。地面设备包括 固定/移动式地面站以及用户终端,固定地面站包括天线系统、发射系统、 信道终端系统、控制分系统、电源系统及卫星测控站和卫星运控中心等, 移动站主要由集成式天线、调制解调器和其它设备,用户终端包括基带 芯片、射频芯片、功率放大器等上游关键零部件及下游终端设备。
5G NTN 验证推进,应用场景逐步丰富。23 年 9 月中国移动与中兴通 讯、是德科技共同完成国内首次运营商 NR-NTN 低轨卫星实验室模拟验 证,支持手机卫星宽带业务,10 月中国电信研究院与中国电信上海应急 通信局、中国电信卫星公司协同,联合北京捷蜂创智科技与北京邮电大 学,基于同步轨道卫星完成全球首次运营商 NT-NTN 终端直连卫星现网 环境测试验证,为后续进一步开展天地一体组网能力验证、面向 6G 的 天地一体系统设计及标准制定奠定基础。5G NTN 适用于应急通信、交 通、矿产、油气、电网及海事等行业场景内,手机方面,中国信通院预 计 3 年内手机 NTN 芯片出货量有望突破 5000 万片;车载方面,吉利 24 年初上市的银河 E8 搭载车载卫星通信技术,实现卫星通话在汽车领域 首次应用,并表示到 2025 年公司将完成 72 颗低轨卫星组网,根据中国 电信白皮书,预计 2024 年采用 NTN 技术的汽车直连卫星高端车型渗透 率达到 5 万台,2026 年约为 52.3 万台,并逐渐拓展中低端车型;卫星 物联网方面,预计 2026 年前后运输船舶的卫星通信体制将逐步升级为 5G NTN 体制,支持 NTN 的机载卫星终端达 7 万个,此外,智慧农业、 资产管理、智慧物流等场景同样可以通过卫星通信降本增效,Berg Insight 预计 2026 年全球卫星物联网用户数突破 2100 万,市场规模增 至 10 亿美元级别。
卫星全产业链布局,受益行业大趋势
国防信息化建设加速,军工通信升级换代
国防支出适度增长,军队信息化建设加快。SIPRI 报告显示,受俄乌冲 突影响,2022 年全球军事支出总额实际增长 3.7%,达到 22400 亿美元, 创下新高,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军费开支国,2022 年达 8770 亿美元, 占全球总额的近 40%,占其 GDP 比重 3.45%,中国位列第二,2022 年 军费开支预计 2920 亿美元,同比增长 4.2%,占 GDP 比重约 1.6%,连 续多年增长。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将加快国防建设机械化、信息化 和智能化融合发展,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加 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装备费占军费开支比重持 续提升,2017 年达到 41.11%。我国军费开支占 GDP 比重与美俄等军 事大国相比显著偏低,预计仍将保持稳健增长并投向信息化领域。
C4ISR 系统是国防信息化重要载体,军工通信为神经中枢。国防信息化 以 C4ISR(军事指挥控制通信专网系统)为核心,覆盖通信、计算机、 情报、监视、侦查等全维度军事信息系统,下游包括雷达、卫星导航、信息安全、军工通信与军工电子五大领域。根据 MarketsandMarkets 数 据,2016 年全球 C4ISR 市场规模突破 950 亿美元,预计 2022 年达到 1193.9 亿美元,亚太地区需求增长迅猛。军工通信作为 C4ISR 系统神 经中枢,承担命令交接、信息传输功能,按传输信道可分为无线电通信 (短波/超短波/微波/卫星/散射等)、有线电通信和光通信,按军事用途可 分为战略通信、战役通信和战术通信。无线通信凭借机动性强、覆盖范 围广等突出性能在军事通信专网中广泛应用,无线通信设备为主要载体, 短波通信装备主要包括短波电台、天线、中继设备、遥控和网控设备、 数传设备等,超短波通信装备主要包括超短波电台、数据链电台、数据 处理终端等设备,微波通信装备主要包括微波电台终端、中继设备、基 站设备等。现代化战争带来更多装备信息化要求,同时提升通信数据量, 军用通信设备面临周期性代际升级。
卫星通信助力空天地一体作战,数据链系统加速应用。全球已有多国建 立多个军用卫星通信系统,以美军为例,其经过 50 多年发展,建成了以 宽带、窄带、抗干扰和中继四大系列高轨卫星为主,以低轨卫星星座等 为补充的完备的军事卫星通信体系。随着现代战争对战场地形及活动图 像传输、电子战数据收集等多种宽带业务需求提升,军事卫星通信将向 宽带化发展,同时将重点发展星上处理、卫星隐匿通信等前沿技术。数 据链是为适应机动作战单元共享战场态势和指挥控制的需要,采用标准 化的信息编码、高效的组网协议、保密抗干扰的数字信道而构成的战术 信息系统,其连接对象主要是指控系统、武器平台及传感器等,传输信 道设备、通信协议和消息格式标准构成三大核心基本要素。数据链具有 信息实时传输、战术信息格式化传输、综合化传输组网、链接对象智能 及链接关系紧密 5 大基本特征。美军数据链技术领先,已构建基于通用 数据链的战术 ISR 网络体系,对标美军装备发展历程,随着数字情报、 导航、定位等军事信息非话音性通信内容显著增加,我军未来数据链系 统有望加快建立推广。
无线通信全频段覆盖,拓展无人系统领域
全频段覆盖无线通信装备研制专家,拓展融合通信系统。公司是行业内 首家通过军方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核的通信整机厂家,以及国内军用无 线通信领域最大整机供应商,经过 60 多年积累实现短波、超短波、长 波、中波、微波等全频段产品覆盖,成为无线通信系统体系架构的标准 /规范/协议的主导者之一。近年来公司积极推进无线通信电台研发,实现 超短波、系统集成等产品端升级换代,2018 年公司新一代某型机载短波 通信设备通过整机部级方案评审,超短波新研三型设备正式取得设备研 制资格,技术和产品保持行业领先;2019 年以第一名成绩中标某大额短 波改造项目;2022 年短波业务全面突破机载主流平台领域,下一代主型 超短波、集群产品顺利完成重要科研节点,即将进入批量订货阶段,终 端业务首次突破某机构用户细分市场,创单一产品当年订货额新高,获得某外贸海防系统集成项目,国际市场实现增长;2023 年短波业务持续 回升,超短波全面取得下一代主型产品研制资格。
无人智能为新装备作战重点,有望成为业绩新增长点。随着战争形态向 信息化、智能化加速演进,“蜂群(无人机)、狼群(无人车)、鱼群(无 人船)”引领未来军队发展方向,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全球军用无人机 市场规模 2022 年约 115 亿美元,预计 2024 年加速增长至 130 亿美元, 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强国加大无人系统投入,国内积极部署,在无人车、 无人机、反无人、集群应用、编组协同等方面向平台通用化、小型化、 任务综合化等方面发展,预计“十四五”将安排大量无人领域的型号任 务,逐步开启每年百亿以上的无人装备市场份额,政策支持及 AI 技术赋 能下,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公司在行业内率先布局无人系统,2018 年正式启动无人系统装备研制,持续拓宽无人系统市场型谱,参与研制 的多款型号地面无人平台装备在特殊机构比测中排名居前并获得选型, 无人通信设备继陆地领域后全面拓展水面(船)、空中(机)和无人集群 领域,确立先发优势。2022 年投资设立海格天乘打造无人业务发展及资 本运作平台,2023 年定增中的 5 亿元投入天腾无人信息产业基地,目前 项目已动工,进展顺利。
卫星通信进展顺利,北斗全产业链覆盖
全系列天通卫星终端及芯片主流供应商。海格通信自 2000 年开始积极 布局卫星通信业务,在 2009 年军方组织的卫星通信 12 项产品竞标中, 作为该领域的新进入者获得 2 种卫星产品及 5 种卫星产品模块承研资 格。2016 年公司研制了天通芯片、特殊机构与民用终端,是最早一批(4 家)天通制造商之一,2018 年天通卫星 4 款终端均获机构用户订货,成 为国内唯一一家获得 4 型设备订货的单位。公司目前已自主掌握卫星通 信天线、调制/解调、终端研发生产等核心技术,在卫星终端、T/R 芯片 等方面进展良好,拥有手持型、车载型、天通伴侣 WiFi 终端、固定指挥 型等一系列天通系列产品,进入各用户市场。2023 年公司天通产品全面 进入技术门槛高、附加值高新领域,卫星芯片方案已在大众市场广泛应 用,与多家手机、汽车厂商开展合作。子公司广州润芯于 2016 年推出 天通一号专用射频收发芯片 RX6003,集成卫星通信收发通道和 1 个卫 星导航接收通道,发射通道采用直接变频架构,卫星接收通道和导航接 收通道采用低中频架构,性能良好,其射频前端包含 2 个高性能低噪声 放大器(LNA),分别对应卫星和北斗频段应用,具有出色的线性度,通过 外置滤波器可提高收发信道的杂散和带外噪声抑制能力,RX6003 还支 持常规以及应急救生模式。
前瞻投入卫星互联网,受益低轨卫星产业发展。公司 2018 年成立空天 信息技术创新中心,负责卫星通导遥一体化探索与应用,拓展空天信息 产业,全方位布局卫星互联网领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目前,公 司已获得手持终端等多种型号研制资格,主持和参与科技部组织的多个 国家级卫星移动通信科研项目及省级科技项目的研发,有望凭借在卫星 互联网研发前期的深度参与,以及在信关站、终端、射频芯片等领域的 抢先布局,以及相关重大工程项目经验,确立先发优势。公司 2023 年 卫星通信取得核心技术体制研制资格,正式进入波形体制研制,定增募 资 18.55 亿元中的 5.55 亿元将用于天枢研发中心建设暨卫星互联网研 发项目,在现有中高轨卫星等无线通信相关技术基础上进一步研发低轨 卫星等卫星互联网技术,包括导航增强芯片、卫星互联网窄带基带芯片、 手持终端及宽带通信终端等。
核心技术优势突出,北斗三号各型终端开启批量订货。公司深耕北斗领 域 20 多年,北斗一号建设初期紧跟建设进程,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产品 研制及应用推广,北二阶段在双模型用户机、高动态等项目中突破关键 核心技术,奠定技术领先优势,北三时期持续保持领先,有力支撑北斗 三号全球系统组网运行,目前已成为特殊机构市场北斗芯片和组件型号 最多、品类最齐全的单位之一,拥有自主的从芯片、天线、模块、终端、 系统到运营的全产业链研发与服务能力。公司 2020 年发布国内首批支 持北斗三号 RNSS/RDSS 双模应用的全新一代导航芯片和模块,具备高 精度、高动态、抗干扰等特点,可为自动驾驶、无人平台等人工智能设 备提供精准位置感知,也可作为核心部件实现全球范围内短报文通信, 北斗三号射频芯片、抗干扰模组等在特殊机构比测中均获得第一名,相 关产品已批量应用于车辆、船舶、航空、便携等领域,是目前我国军用 北斗终端领域出货量最大单位之一,技术水平业内领先。2023 年公司北 斗三号终端进入鉴定和批量订货阶段,随着特种应用装备向北三升级换 代,公司北斗导航业务有望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
“北斗+5G”应用领先者,多个行业领域实现突破。公司近年来加大北 斗民用业务发展力度,有效布局交通、电力、能源、林业、应急、渔业 等行业市场,开辟北斗时空大数据在智慧城市领域应用,2022 年以来总 分第 1 名成绩中标南方电网应对极端情况高等级指挥所建设项目,北三 民用系列终端有效突破电力行业市场,接连中标能源行业北斗三号应用 项目“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 2022-2023 年北斗定位手环及 配件框架协议采购项目”和“中国石油运输有限公司车载终端及主动安 全监控设备采购项目”,首个实现能源行业批量应用。公司在“北斗+5G” 产品开发方面技术储备深厚,已掌握多项 5G 核心技术并推出交通、安 全、工业等多领域 5G 专网应用方案,2023 年定增获中移动战略入股, 双方已在高精度定位、车载终端、授时服务器、单北斗终端等多领域开 展业务合作,积极推进产投协同。
芯片能力行业领先,确立核心技术优势
卫星芯片能力全面,助力全产业链布局。公司旗下润芯信息(持股 50.69%)、金维集电(持股 27.85%)分别负责北斗射频芯片、基带芯片 研制。润芯信息 2008 年成立于广州,自主研发掌握卫星通信和卫星导 航射频芯片核心技术,先后推出面向北斗、天通、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 等领域的多款射频芯片,并成功应用于国内知名企业产品,在北斗办组 织的北斗二号、三号的一系列射频芯片比测中均获第一,天通、北斗射 频芯片市占率多年居于行业首位,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技术实力最强 的专业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金维集电 2013 年成立于长沙,以北斗 基带芯片、抗干扰芯片、人工智能&机器视觉芯片为核心,全面提供高精 度位置服务、多源融合模块、北斗通信模块和人工智能等全芯片化解决 方案,获国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 人企业等称号,先后承担和参与 5 项国家级、20 余项省部级、30 余项 市区级科技、产业和人才计划项目,2020 年量产海豚 3 号 14nm 芯片, 100%自主可控,可在 120km 时速情况下提供接近厘米级精度,静态情 况下提供毫米级精度定位。根据中国证监会网站披露,金维集电已启动 IPO 辅导。22 年 7 月全资子公司海格晶维与员工持股平台芯盛合共同出 资成立晶维天腾微电子,专业从事无线通信射频收发和射频前端、高性 能数模混合、通用器件等芯片研发,进一步完善芯片产业布局。
拓展高精尖时频领域,国内首条芯片原子钟产线投产。原子钟是目前最 精确的时间和频率标准装置,广泛应用于定位、导航、勘测、通信、雷 达等尖端技术领域。随着应用场景对原子钟系统尺寸功耗、核心指标等 要求升级,芯片级原子钟需求扩张,其具有小体积、低功耗、高精度特 征,可满足无卫星导航系统时的自主导航、守时授时需求和无人机群、 单兵等协同作战需求,同时可应用于 5G 通信、敌我识别、电网同步、 保密通信等需要高精度时钟场合。芯片原子钟包括芯片级微波钟和芯片 级光钟两类,前者目前技术较为成熟,一般基于相干布局囚禁(CPT) 原理,未来有望向光钟进化。2021 年公司与华信泰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增资华信泰成为其第一大股东,2023 年 7 月底华信泰国内首条万台芯片原子钟产线落成投产,产能达到年 3 万台,自主规模化量产能力有利 于芯片原子钟成本下探,为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航空航天蓄势待发,数智生态稳健增长
军机升级换代加速列装,民用航空增长强劲。根据 WorldAir Forces2023, 截至 2022 年底,我国现役军用飞机总数 3284 架,占全球份额约 6%, 仅为美国军用飞机总数 13300 架的 24.69%,低于俄罗斯的 4182 架, 军机绝对数量差距较为明显,战斗机以歼 7、歼 8 为代表的二代机存量 占比超过 30%,相较美军以 F15、F16 等四代机为主,五代机为辅的装 备结构仍有提升空间,国防军队现代化加快有望推动军机加速升级换代。 民用航空方面,OliverWyman 预计 2033 年中国民航飞机总量将达到 6321 架,2023-2033 年 CAGR 达 5.2%,其中窄体机/宽体机/支线客机 /涡轮螺旋桨飞机增至 4839/682/618/182 架。中国商飞报告预测 2022- 2041 年将有 9284 架飞机交付中国市场,占全球总量的 21.9%,交付价 值约 1.47 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 23%,中国航空市场将拥有超过 1 万 架客机,成为全球最大单一航空市场。
国内机构市场模拟仿真系统领先,多领域完善布局。公司航空航天业务 的经营主体主要为子公司摩诘创新、驰达飞机和海格云熙。摩诘创新深 耕模拟仿真行业,专业从事模拟器、电动运动仿真平台等产品研发、生 产、销售与服务,主要产品包括模拟器、多自由度电动运动平台、视景 系统、操纵负荷系统、动感座椅和单兵训练系统等;驰达飞机专业从事 军/民用飞机机身、机翼及尾翼用金属零件、复合材料零件的研发、生产, 主要产品和服务包括金属零件数控加工、碳纤维复合材料零件成型加工、 飞机部件装配等,是国际航空巨头、国产飞机制造商、发动机制造厂家 的主流供应商之一;海格云熙主要为民航提供国产化通信、导航和监视 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是国内获民航通信导航监视设备使用许可证最多 的厂家之一,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前,国际市场已拓展至多个国家。2023 年摩诘创新自主研制的 14 吨六自由度全电运动平台通过民航 D 级鉴定, 成为国内首套达到民航 CCAR-60 部最高 D 级标准的飞行模拟机运动 系统,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驰达飞机陆续取得大额订单, 有效发挥新产业园区生产能力,经营业绩同比增幅明显。
通信服务业务发展稳健,推进数智生态建设转型升级。云计算、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及数字经济发展加速各行业数智化转型进程,公司数 智生态业务围绕“规、建、维、优”四大方面提供基础设施、网络通信、 网络应用、行业应用等集成服务,主要经营主体子公司海格怡创主要服 务通信运营商,代维服务年限长且覆盖区域广,2023 年成为“中国移动 2023-2026 年网络综合代维服务采购项目”16 个地区中选候选人,中选 合同金额 20.2 亿元,2020 年以来连续 4 年获评中国移动一级集采 A 级 优秀供应商。在与中移动等客户保持稳定合作关系,稳步提升传统优势 市场份额的同时,公司 2022 年以来实现中国联通综合代维业务首次突 破,特殊机构业务呈上升趋势,切入政企行业数字网络及平台建设、广 电数智化应用、海洋宽带网络平台建设、智慧海防等领域,构建全方位 一体化数数智网络业务支撑与一体化解决方案,逐步向能力提供商转型。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海格通信研究报告:军用信息化龙头,北斗+卫通引领新一轮成长.pdf
海格通信研究报告:无线通信和北斗导航领域领先企业,布局四大领域全面赋能行业应用.pdf
海格通信研究报告:军民两栖龙头,北斗+卫通两翼齐飞.pdf
海格通信研究报告:无线通信北斗龙头,信息化建设、北斗应用景气渐高.pdf
海格通信研究报告:北斗新周期+卫星新空间,步入成长快车道.pdf
海格通信研究报告:特种应用无线通信龙头,新布局卫星互联网业务.pdf
中国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行业市场调研报告.pdf
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pdf
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pptx
卫宁健康研究报告:医疗信息化龙头,AIGC+SaaS开启新征程.pdf
理工能科研究报告:低估的电力信息化标的,油色谱更换贡献新成长曲线.pdf
2024年全球互联网通信云(IM+RTC)行业研究报告.pdf
通信行业专题:AI算力下的液冷,从“可选”到“必选”之路.pdf
未来通信技术解读2024.pdf
通信行业专题报告:算力持续催化数据中心行业发展,持续看好相关产业链投资机会.pdf
天孚通信研究报告:以光为引擎,光器件龙头抢抓AI新机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