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欧美经济韧性强于预期,海外补库周期有望开 启
1.1 美国经济韧性强于预期,补库周期即将开启
加息周期即将结束,静待降息周期来临。由于对高通胀的担忧,美联储 2022 年 启动加息进程。本轮加息总计 11 次,累计加息 525BP,是 80 年代以来加息节奏最 快,加息基点累计最多的一次,10 年期美债一度触及 5.03%。伴随美联储加息,全 球大部分主要经济体跟随调整基准利率,导致全球性紧缩。2023 年 12 月美联储 FOMC 会议释放鸽派言论,大超市场预期,标志着美联储利率政策初步转向。
2023 年 12 月 CPI 及非农数据或将压制市场快速降息预期,但总体降息基调大 势未改。从通胀水平看, 2023 年 12 月美国 CPI 同比增速为 3.4%,为 2023 年 9 月以来新高,预估为 3.2%,前值为 3.1%;环比上升 0.3%,预估为 0.2%,前值为 0.1%。核心 CPI 同比增速为 3.9%,预测值为 3.8%。从非农数据看,2023 年 12 月 美国非农就业人口增加 21.6 万人,不仅远高于普遍预期的 17.1 万人,而且高于前 值修正值 17.3 万人。CPI 同比增速抬头及就业形势增长回升削弱了市场对美联储快 速降息的预期。 但从总体看,加息效果正处于逐步释放阶段,美国 CPI 同比增速自 2022 年 6 月上升至 9.1%后逐步回落,从更能反应居民消费通胀的指标 PCE 看,至 2023 年 12 月,PCE 同比增速回落至 2.6%,核心 PCE 回落至 2.93%。尽管目前核心 CPI 增速仍较高,尚未达到 2%的临界值,但鉴于美联储加息效应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才能 完全反应在市场中,且考虑美债收益率持续走高带来的债务压力,美联储后续加息 的概率微乎其微,后续降息到来的节奏或许并不快速,但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进入 降息周期已成定局。
通胀压制居民消费,但仍展现充足韧性。从收入端看,美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总体仍保持稳定增长,2020 年累计的个人储蓄在随后的疫情恢复期间逐步释放, 同时超额的个人储蓄也在加息周期内为支撑美国消费做出了极大贡献。虽然随着储 蓄消耗,2023 年美国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回落至仅 4.5%,但即将到来的 降息周期和企业补库周期的共振,有望抵消超额储蓄耗尽对消费的不利影响,进一 步促进美国消费向好。 零售商经历去库过程,面临补库需求。由通胀引发的零售及食品服务销售额同 比增速萎缩促使零售商去库,随着加息周期结束居民消费有望好转,零售商将有望 展现充足补库需求。
从结构上看,美国商品消费走势落后于服务业,投射出制造业相对疲软的经济 事实。我们认为,随着服务业景气回落及即将到来的降息周期带来的整体消费复苏, 制造业景气度有望超过服务业成为促进消费同比增长的最大动力。在边际上已经能 够看到轻微改善,2023 年 12 月美国服务消费 101374.5 亿美元,环比增长 0.58%; 商品消费 54621.1 亿美元,环比增速略高于服务消费,为 0.94%。 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为消费复苏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作用。2024 年 1 月美国密歇 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 79,前值为 69.7,环比大幅增长。虽尚未回到疫情前水平, 但边际改善效果已经体现,居民消费信心回升将作用于消费整体复苏。
3 农业及食品链:贸易总额整体增长,消费复苏 有望提振出口
从总体上看,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呈增长态势。我国是传统意义上的 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从出口额变化来看,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出 口稳定增长,但增幅明显小于进口。从 2002—2022 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由 181.3 亿美元增长到 982.6 亿美元,增长了 5.4 倍,年均增幅为 19.2%。 海外农产品需求持续上升,带动农业上游产业持续发展。从出口产品结构上看, 我国主要出口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其中,水产品、蔬菜和水果是我 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中最重要的三类产品。从出口去向地上看,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 国农产品出口去向地集中度呈下降态势,其中亚洲和美洲的发达经济体是我国农产 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海外农产品需求刚性,带动上游农牧业饲料及化肥农药产业充 分受益。
目前我国食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随着对东南亚、非 洲等新兴市场的扩展,食品出口的市场集中度将有所下降,出口结构多元化倾向对 当前主要市场高度依赖的状况将有所缓解。中国食品产业出口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 势,并且在国际市场上的分布逐渐多元化。
美国经济韧性较强,2024 消费复苏预期有望提振农业、食品链需求。美国是我 国食品和农业出口传统市场,长期从我国进口大量食品、饲料及饮料。受疫情及全 球海运不畅影响,美国从中国进口食品、饲料及饮料金额自 2019 年起大幅下降,但 随着疫情影响减弱及贸易的逐步恢复,2022 年从中国进口金额恢复至 54.57 亿美元。 从美国本国看,其国内食品饲料需求旺盛,进口金额呈总体上升趋势,2023 年美国 进口食品、饲料和饮料金额达到 2009.12 亿美元。随着美国逐步进入降息周期,终 端消费有望复苏,进一步推动中国出口。
3.1 代糖:周期底部已至,减糖趋势推动升级
代糖属基础化工中食品添加剂板块,除周期性还兼具成长和消费属性。消费者 减糖控糖意识的提高、新品种代糖的开发和推广拉动整个代糖市场的扩张,赋予了 代糖成长属性;与消费端高度的渠道绑定赋予了代糖消费属性。从短期看,代糖周期底部特征明显,代糖渗透率提升和新品类代糖的应用将促进代糖公司估值修复; 从长期看,代糖公司正逐渐脱离单一产品的发展路径,横向、纵向拓宽产品矩阵,提 供全链路食饮解决方案,进一步削弱周期属性,重塑估值中枢。 三氯蔗糖:价格底部徘徊静待行业出清,海外需求向好出口稳步提升。三氯蔗 糖是功能性最优的人工合成甜味剂,具有极高性价比。目前全球产能约 31600 吨, 其中中国占据较高份额。据百川盈孚,2023 年中国三氯蔗糖产量 21591 吨,国内表 观消费量 5235 吨,出口量 16414 吨,出口占据国内行业大部分出货份额。从出口 角度看,2017-2023 年间三氯蔗糖出口数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23 年 12 月单月 出口量达 2291 吨,国外需求进一步向好。从价格角度看,2021 年受能源及原材料 价格影响,三氯蔗糖价格达 48 万元/吨,为近 5 年最高位,2023 年 12 月价格滑落 至 12.5 万元/吨。目前,受年末春节消费影响,其工厂库存有所下滑,但总体仍维持 高位。我们认为,当前三氯蔗糖价格已经接近或下穿国内厂商成本线一带,随着行 业落后产能逐步清退,价格有望从底部反弹。
糖醇类:木糖醇市场稳中有增。糖醇类产品在低倍甜味剂中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细分品类中,山梨糖醇(含液体)占比最高。其中,木糖醇是较为成熟的糖醇品类。 木糖醇是玉米芯产业链下游产品,原料端为玉米芯/半纤维素制木糖。中国木糖醇以 出口为主,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23 年 12 月中国木糖醇月度出口量达 6178 吨。价格方面,木糖醇近年出口价格总体稳定,2018 年受国际市场供给影响价格迎 来快速上涨,2020 年受疫情影响需求下滑导致价格下降,近年价格逐步修复。2023 年 12 月出口月均价为 2861 美元/吨。
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市场快速增长。山梨糖醇吸湿性强,溶解热高,可应 用于食品、日化、医药领域。山梨糖醇具有液体和晶体 2 种产品形态,其中晶体产 能较少。从出口看,其出口量自 2015 年起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目前已经是最大的糖 醇出口品种,同时价格方面持续保持稳定,2023 年 12 月月度出口量达 17925 吨, 出口均价 802.14 美元/吨。晶体山梨糖醇具有独特的压片特性和低吸湿性,更适用 于压片糖果、保健品压片等,市场有望受益于渗透率提升而快速增长。麦芽糖糖醇 具备非结晶性和高稳定性特点,使其不仅更有利于产品加工造型,更适用于巧克力 的口感提升。据中国淀粉工业协会,2022 年中国液体麦芽糖醇产量约为 22 万吨, 晶体麦芽糖醇产量约为 7.6 万吨。由于其应用场景广泛,未来随着渗透率的提升,市 场空间有望进一步增长。
阿洛酮糖:新型低倍甜味剂,成长空间广阔。阿洛酮糖是性能优异的新型低倍 甜味剂,与高倍甜味剂复配使用具有改善口感的作用,同时具有降血糖、保护神经、 抑制脂肪堆积的生理功效。目前阿洛酮糖在美、日、韩等 13 个国家获批使用,待欧 洲及中国市场法规审批通过后,下游市场将快速借鉴其他市场的成熟应用经验,产 品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据观研天下数据中心,2021 年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达 2.1 亿美元,2030E 有望达 4.5 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 16.5%。目前全球主要厂家合计 产能约 1.4 万吨,在建产能约为 11.3 万吨,国内主要厂家为百龙创园及保龄宝。
3.2 农药:价格位于底部区间,24 年海外补库需求有望修复
农药市场规模进入稳步增长阶段,预计 2025 年全球除草剂市场可达 265 亿美元。 根据 Phillips McDougall 及 KLEFFMANN 的数据,2015 年之前,全球除草剂市场处 于增长趋势明显阶段。随着海外转基因作物的快速推广、大量种植以及草甘膦的大量使 用,使得 1995 年至 2015 年全球除草剂复合增长率达到 3.5%,其中北美地区草甘膦 使用量较高。2016—2020 年全球除草剂市场规模呈缓慢下降趋势,但仍然保持在 240 亿美元以上,预计 2025 年全球除草剂市场可达 265 亿美元。在此期间,除草剂市场 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
巴西、美国、阿根廷是全球草甘膦用量前三消费国。2019 年,全球草甘膦需求量达 到 73.84 万吨。巴西是全球草甘膦用量最大的国家,2019 年巴西草甘膦使用量达到 14.2万吨,美国 10.8 万吨,阿根廷 8.4 万吨。前三消费国使用量占全球总用量的 45.2%。此 三国高草甘膦消费量与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呼应,美国、巴西、阿根廷是全球转基因 作物种植面积前三的国家,由此带来高草甘膦需求。2019 年中国草甘膦消费量约 6.6 万 吨,位列全球第四位。
中国是全球主要草甘膦生产国。当前草甘膦全球产能约 118.3 万吨,其中海外拜耳 公司产能 37 万吨,其余 81.3 万吨产能都集中在中国。拜耳产能均采用二乙醇胺-IDA 工 艺路线,其工厂分布于美国、巴西、印度等地。国内厂商草甘膦产能以甘氨酸路线为主。 扬农化工为国内唯一采用二乙醇胺-IDA 路线的厂商。和邦生物掌握了天然气制备氢氰酸 工艺,实现了从天然气到草甘膦的全链条生产工艺。行业集中度方面,我国草甘膦产业 CR3 达到 56.9%,CR5 达到 74.2%,行业集中度高。兴发集团、福华化工、新安集团为 我国草甘膦产能前三厂商,其中兴发集团产能 23 万吨,产能占比达到 28.3%。
2022 年上半年海外进口量激增致使库存高筑,2022 年下半年起海外进入去库存周 期。2021-2022 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海外经销商纷纷囤货以应对海运紧张。据海关 出口数据显示,2021 年下半年至 2022 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巴西、美国和阿根廷三国的 其他非卤化有机磷衍生物总量显著高于往年。2022 年下半年,海外库存屯至高位,开始 去库存周期,我国出口海外各国的其他非卤化有机磷衍生物总量出现显著下滑。2023 年 前三季度的出口量更是显著低于往年,以此推测,2023 上半年,巴西、美国和阿根廷三 家草甘膦主要消费国整体仍处于去库存阶段,高库存致使补库需求推迟,草甘膦终端市 场价格呈现阶梯下滑的趋势。2023 年第四季度,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的出口量逐渐上升, 以此推测 2023 年第四季度,巴西、美国和阿根廷三家草甘膦主要消费国陆续停止去库 并进入补货期,补货需求将加速回暖,提振草甘膦价格。
成本趋近稳定,草甘膦毛利跌至近三年底部。2023 年 9 月份以来,草甘膦成本略 有波动,整体趋向稳定。据百川盈孚数据,截至 2024 年 1 月 26 日当周,草甘膦成本提 高至 2.4 万/吨。但整体来看,草甘膦成本仍处于近三年低位区间。随价格不断下滑,草 甘膦毛利不断走低。截至 2024 年 1 月 26 日当周,草甘膦单吨毛利下跌至 1299.70 元/ 吨,已经跌落至近三年底部区间。在此毛利区间下,草甘膦价格进一步下滑空间有限。
3.3 氨基酸及维生素: 氨基酸出口稳定增长,维生素价格触 底反弹
氨基酸下游主要供给食品、医药和饲料领域。氨基酸是一类具有碱性氨基和酸 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对生物体至关重要。目前国内氨基酸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下游应用等环节。氨基酸产品下游主要应用 于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医药和化工等领域。
氨基酸价格总体走势稳定,蛋氨酸价格持续走高。根据百川盈孚数据,截止目 前,蛋氨酸、赖氨酸、甘氨酸现价分别为 21.91/9.31/11.03 元/千克,分别同比增长 10.77%/7.39%/-2.65%。总体来看氨基酸市场稳定运行。价格走势稳定,价格波动不 明显,其中蛋氨酸和赖氨酸价格走高,甘氨酸价格略有下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国之一,是氨基酸净出口国。我国具备氨基酸产 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优势,在未来仍然有望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根据 iFind 数据, 蛋氨酸、赖氨酸、谷氨酸出口数量近五年均维持稳定增长,氨基酸出口量年复合增 长率高达 8.74%。
全球氨基酸市场规模巨大,并且呈现稳定增长趋势。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测算, 2021 年全球氨基酸市场规模约为 261.9 亿美元,预计至 2027 年全球氨基酸市场规 模有望增长至近 40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6.16%。
我国一直是蛋氨酸净进口国,随着国产替代发展,近年来进口量逐渐减少。由 于蛋氨酸合成技术壁垒、环保成本高等原因,我国一直是蛋氨酸净进口国,近年来 随着国内蛋氨酸技术的不断突破,国内厂商纷纷布局蛋氨酸领域,自 2019 年以来, 我国蛋氨酸进口量逐年减少。我国蛋氨酸进口主要来源于亚洲和欧洲,其中新加坡 和马来西亚两国占比国内蛋氨酸进口的 7 成以上,2023 年进口量分别为 10.69 万吨 和 3.14 万吨。 随着国内蛋氨酸制备技术发展,我国有望成为蛋氨酸净出口国。根据海关总署 数据,我国近年来蛋氨酸净进口量大幅下降,我国有望在 2024 年成为蛋氨酸净出口 国。随着国内企业技术路径的不断优化,我国蛋氨酸成本也在逐步降低,虽然目前 欧洲天然气价格已从最近峰值大幅下降,但仍处于历史高位,欧洲能源价格上涨的 预期仍在,我国蛋氨酸生产成本有望低于欧洲,我国有望成为蛋氨酸净出口国。
蛋氨酸市场格局集中,寡头垄断。全球产能主要集中在九家生产企业中,包括 赢创、安迪苏、住友、诺伟司、沃尔斯基、希杰、紫光、新和成、和邦。蛋氨酸合成 工艺的复杂性,以及对原料丙烯醛、硫化氢和氢氰酸等易燃易爆化学品的依赖,这 些因素导致了高技术门槛,叠加巨额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环保处理的严格要求。因 此蛋氨酸行业准入壁垒高,目前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 德国赢创、安迪苏和新和成等是行业内的主要生产企业。其中国产厂商新和成 不仅是全球前三蛋氨酸生产商,也是全球为数不多能持续扩产建设液体和固体蛋氨 酸生产项目的企业之一,拥有显著的规模和技术优势。新和成现有固体蛋氨酸产能 15 万吨,第二个 15 万吨固体蛋氨酸项目已在试生产阶段,与中石化合资建设的 18 万吨液体蛋氨酸正在建设中。
蛋氨酸价格自去年进入周期底部后,目前触底反弹有所回升。现价 21.91 元/千 克,同比增长 10.77%。主要原因是供给端有所变化,赢创新加坡工厂停产,新和成 计划 2023 年中投产的 15 万吨产能一直在试生产中,产能释放不足。蛋氨酸历史价 格的变动多与供给端变化有关,尤其是涉及到新产能释放,环保检查等问题时,价 格往往有变化,由于当下全球蛋氨酸产能处于过剩状态,且国内企业仍有扩产预期, 现有格局下,即使价格有所回升,预计未来价格也难以出现较大增长变化,行业内价格方面变动空间有限。
维生素总体需求平稳低速增长,供给集中度高,市场价格长期呈现周期性波 动。维生素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其下游的饲料、食品、医药等领域。维生素行业各 细分品种中,维生素 B 族、维生素 E、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A 市场份额最大,分 别为 33%、30%、21%和 13%,其他维生素市场份额较小,总占比仅 3%。 目前世界维生素市场中国企业、巴斯夫和帝斯曼三足鼎立。21 世纪,由于发 达国家对环保和反垄断政策的加强,维生素行业的一些生产企业被迫退出市场或关 闭相关生产线。目前世界市场上中国企业如新和成等、巴斯夫和帝斯曼形成了三足 鼎立的状态。 中国作为维生素的最大生产国,2022 年中国维生素产量约为 40.80 万吨,占 全球产量的 83.40%。2023 年维生素产业面临市场需求不及预期、行业格局变化复 杂等挑战,维生素 A 和 E 等产品价格均下跌。但 2023 年底维生素价格触底反弹, VAVE 价格均有所回升,VC 价格已高于年初水平。据百川盈孚数据,VA 现价 80 元/公斤,较去年同期下降 20%,VE 现价 64 元/公斤,较去年同比下降 22%,VC 现价 25.5 元/公斤,较去年同期上涨 16%。
维生素下游应用有饲料、医药及食品饮料三大方向,其中饲料为最主要应用领 域。饲料用途占比最大,达到 65%,医药化妆品占比 25%,食品饮料用途占比 10%。 维生素需求主要由下游饲料的需求量和在饲料里的添加比例决定。自 2019 年 来,全球饲料消费总量稳步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 1.16%。在下游饲料需求基本保 持稳定的情况下,饲料里的添加比例决定了维生素的下游需求。
目前主要有两种工业化制备维生素 A 的方法:Roche 法(C14+C6)和 BASF 法 (C15+C5)。BASF 法的合成路径较为简单,使用的原料较少,但其核心技术难点在于 Witting 乙炔化反应条件严苛,且需要使用价格昂贵的三苯基膦和剧毒的光气,这对工艺 和设备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方法的收率较高,适合主要目标是生产维生素 A 的企业。 而 Roche 法以原料来源简单、中间体立体构型清晰、易于精制等优点著称,但存在原辅材料种类多、反应步骤繁杂、整体收率较低等挑战,更适合有意通过维生素 A 产业链横 向延伸、构建精细化工系列产品的企业。代表性企业包括帝斯曼、新和成及金达威等采 用 Roche 法,巴斯夫、浙江医药及安迪苏等采用 BASF 法。
柠檬醛是生产维生素 A 的关键原料。 柠檬醛其分子式为 C10H16O,它可以从精油中分离,或者通过铜催化剂减压气相脱氢 法从工业香叶醇(及橙花醇)制得,也可以在钒催化剂的作用下从脱氢芳樟醇合成。 全球目前只有德国巴斯夫、中国新和成和日本可乐丽三家企业能够生产柠檬醛,总 产能约为 6.3 万吨/年。其中,巴斯夫是最主要的生产商,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 80%以上。 新和成的柠檬醛主要用于自身的维生素 A 生产。此外,万华化学正在建设的柠檬醛项目 产能达到 48000 吨,预计将在 2024 年投产。同时,巴斯夫也计划扩大柠檬醛产能,增 加 68000 吨,投产时间预计在 2026 年。
目前维生素 A 供给过剩,产能利用率低。根据百川盈孚数据,最近半年维生素 A 行 业开工率平均仅有 37%,2023 年全国 VA 产量为 8926 吨,同比下降 24.41%。近年来 国内外厂商维生素 A 扩产项目不断投产,维生素 A 短期内供给大幅增加,这也导致了维 生素价格近年来走低,我们认为天新药业等在建产能陆续投产,维生素 A 市场竞争将更 加激烈。
目前国内维生素 A 行业处于净出口状态,国内产量能够满足国内需求。截至 2023 年,国内维生素 A 产能为 2.65 万吨,同年净出口量则约为 0.37 万吨,约占国内产能 的 14%,说明国内维生素 A 销售以内需为主。在目前维生素 A 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国 内厂家可以谋求出海机会,通过外销来扩大市场份额。
维生素 E 分为天然维生素 E 和合成维生素 E 两种形式,合成维生素 E 是目前行业 主流产品,主要添加在饲料中。合成维生素 E 可以大批量生产,产品结构易于调控,且 价格较低,因此它成为了维生素 E 行业的主流产品,主要供畜牧业饲料用。 维生素 E 有两个主要结构:三甲基氢醌(TMHQ)和异植物醇(IP)。三甲基氢醌和 异植物醇通过烷基化缩合反应得到维生素 E。间甲酚制备维生素 E 是目前的主流方式, 由间甲酚合成三甲基氢醌和芳樟醇合成易植物醇是目前工业化生产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合 成方法。 间甲酚逐步实现国产替代,进口量大幅降低。目前间甲酚有两类来源,从煤焦 油副产物中回收和化学合成。现在国内间甲酚的主要产能来源于从煤焦油副产物中 的回收过程。然而这种方法产生的间甲酚含有较多杂质,使其难以直接用于食品和 医药生产。虽然提纯可解决这一问题,但提纯过程本身也会增加成本。与此相对,美 国的沙索公司、德国的朗盛公司、日本的三井等几家公司则利用化学合成法生产间 甲酚,这种方法产生的间甲酚纯度较高,因此它们能够以较低价格向中国市场进行倾销,严重影响了国内间甲酚行业的发展。2019 年,中国针对这些海外企业发起了 反倾销调查。随着调查的进行,中国对这些国家间甲酚的进口量显著下降。最终,中 国商务部决定从 2021 年 1 月 15 日起对来自欧洲、美国和日本的进口间甲酚征收反 倾销税。这一举措保护国内产业,抵御外国企业的不公平竞争,以促进国内间甲酚 产业的健康发展。 间甲酚国产化有利于维生素 E 厂商降低成本。从中长期视角来看,间甲酚的国 产化可以降低间甲酚的价格,帮助维生素 E 厂商降低生产成本,稳定维生素 E 市场 格局。
维生素 E 供给端结构稳定,在建和规划产能较少。继 2019 年帝斯曼和能特科 技成立子公司益曼特和 2020 年新和成 4 万吨维生素 E 项目投产后,目前维生素 E 全球市场供给稳定,新增产能尚无明确投产时间。
维生素 E 行业整体供大于求,需求增长较慢。维生素 E 下游主要应用领域有饲 料行业、医药化妆品行业及食品饮料行业,其中饲料行业用量最大,占比达到 67%, 后两者的占比分别为 28%和 5%。全球 2018 年维生素 E 油需求量 70,000 吨, 需求年增速约为 3%,行业整体处于供过于求的格局。 我国为维生素 E 净出口国,维生素 E 出口量稳步提高。近年来我国维生素 E 出口量稳健增长,考虑到供给端保持稳定,新增产能较少,我们认为维生素 E 市场有 望维稳,维生素 E 价格有望继续反弹。
4 纺服链:中国是世界纺织制造中心,海外需求 刚性
我国是全球纺织产业链上游主要原料供应国家,炼化-芳烃-化纤-织造产业链完 善。根据 WTO 数据,2022 年我国服装出口总额占全球份额的 30%左右,主要出口 美国、欧盟、东盟、日本等地。海外纺服需求刚性,带动上游化纤原料充分受益。
美国经济韧性强,进口处于历史高位。美国是我国纺织品最大出口市场。美国 纺织服装行业的零售额在疫情期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疫情过后,行业呈现着 复苏趋势,服装服饰店零售额也在逐渐恢复。2023 年 11 月,美国服装服饰店单月 零售额到达 262.17 亿美元,处于历史较高水平。美国国内纺织服装需求旺盛,2022 年美国进口纺织品服装金额达到 1160.58 亿美元,同比增长 9.19%,处于历史高位。
2023 年欧洲国家对纺织品的需求较为稳定。2023 全年,欧洲服装及附件进口 金额创历史新高,为 100.15 亿美元,同比增长 5.6%,2022 年欧洲纺织纤维进口额 为 29.8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4.34%。在经历了 2020 年疫情的冲击过后,欧洲纺织 纤维进口额一直在缓慢增长,目前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从全球范围来看,欧 洲的服装市场份额占据世界服装市场五分之一左右,预期 2024 年度欧洲服装及附 件进口额仍将维持强劲增长。
东南亚市场纺织服装需求增速高,市场潜力巨大。以印度为例,印度纺织品进 口额于疫情后快速增长,2022 年已达到 19.52 亿美元,同比增长 21.7%,创历史新 高。目前,印度总人口数达到 14.19 亿人,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规模 占据全球总人口约 17%。人口增速催生出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印度的服装需求将会持续高速增长。
4.1 涤纶长丝:行业资本开支下降,2024 年海外需求预期增 长
我国涤纶长丝产业稳居全球第一,产量占全球 70%以上。涤纶长丝是合成纤维 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是聚酯纤维的商品名称。凭借着其良好的强度和染色性能、耐 磨性和耐久性等一系列优点,涤纶被广泛应用于衣用纤维和工业制品,是所有化学 纤维中需求量最大的品类。纺织业常将涤纶与各种纤维混纺或交织,制成如棉涤、 毛涤等产品。根据百川盈孚的数据显示,2023 年涤纶长丝总产能为 4316 万吨,同 比增长 10.75%。我国涤纶长丝行业已形成集中度较高的格局,涤纶长丝 CR 6 目前 已达到 61.71%,行业投产趋于高度理性。
新增产能增速大幅放缓,供给端显著改善。近年来,国内涤纶长丝一直处于产 能高速增长的阶段,2023 年更是产能迅猛增加的一年。根据百川盈孚的数据,全国 2023 年新增涤纶长丝产能 475 万吨,同比增长 12.37%。从后续的产能规划来看, 涤纶长丝投产高峰期已经暂时结束,预计 2024 年新增产能 115 万吨左右,增速较 过去几年大幅放缓,供需格局改善明显。随着涤纶长丝的集中度不断提升,预测未 来国内涤纶长丝产量将会有序扩张。
下游纺服家纺需求偏刚性,增速稳定。涤纶长丝主要分为 POY、DTY 和 FDY 三种品类,其中 POY 处于初级拉伸状态,一般作为原丝使用。DTY 是指直纺长丝, 在 DTY 的制造过程中,POY 经过拉伸和热定型处理,使其获得更高的强度和弹性。 其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和耐久性,适用于各种纺织品制造。FDY 是指全定向纱,在其 制造过程中聚酯原料经过更高程度的拉伸和热定型处理,使其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更 好的弹性。FDY 具有光滑的表面和良好的染色性能,适用于高档纺织品制造。截至2024 年 1 月 27 日,POY/FDY/DTY 行业均价分别为 7650/8350/9000 元/吨。涤纶 长丝下游制造行业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壁垒较低而呈现相对分散的市场格局,终端主 要集中在服装和家纺领域,其中服装行业占涤纶长丝下游需求比重为 52%,家纺行 业占比 33%,下游服装家纺需求偏刚性,增速稳定。
需求拐点向上,盈利弹性显现。2023 年下半年,随着国内外消费旺季的到来, 织造企业开工率显著提升,涤纶长丝库存量显著下降。根据百川盈孚的数据显示, 2024 年 1 月 26 日最新涤纶长丝库存量为 130.06 万吨,同比减少 76.22%,达到近 年来的低点,这表明市场对涤纶长丝的需求稳定增长,对新增产能消化良好。
海外纺服行业需求向好带动涤纶长丝产能提升。涤纶长丝出口需求较大,2024 年海外需求有望迎来补库。根据百川盈孚的数据显示,2023 年国内涤纶长丝出口量 为 335.41 万吨,处于历史高位。2023 涤纶长丝直接出口量占消费比值为 10.46%, 虽然涤纶长丝出口量占产量比例较低,但我国涤纶长丝还存在间接出口,涤纶长丝被制成布料服装等纺织品出口全球。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我国 2023 年纺织品 服装出口额为 1430.80 亿美元,约占 30%,主要出口国家为美国、日本、欧盟、东 盟等。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消费需求的增长,2023 年海外补库周期来临,对我国 涤纶长丝的需求预计将持续增加。
4.2 尼龙 66:国产化突破带动需求和出口放量
聚己二酰己二胺,俗称尼龙 66(PA66),是一种合成纤维和工程塑料,它是由 己二酸和己二胺通过缩聚反应合成的聚合物。作为合成纤维,尼龙 66 广泛用于制造 衣物、地毯、绳索等纺织品,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强度高、弹性和耐化学腐蚀性。此 外,尼龙 66 还是一种常见的工程塑料,因为它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耐热性和尺寸 稳定性,因此也被用于制造各种机械部件、电子设备、汽车零件等。 己二腈生产技术限制下游尼龙 66 需求,瓶颈突破后需求有望快速放量。早年间 受关键原料己二腈生产技术限制,我国 PA66 行业开工率常年处于低位运行,进口 依存度较高。据百川盈孚数据显示,自 2013 年到 2023 年 11 年间,我国尼龙 66 产 能从 25.6 万吨/年增长到了 70 万吨/年,但行业开工率持续走低,维持在 60%左右; 而随着己二腈国产化进程的加快,我国 PA66 进口依存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行业开 工率自 2023 年有明显回升。据中国化信咨询预计,在 2024-2025 年,国内将有近 100 万吨/年己二腈产能建成投产,原料端供应能力将会有显著改善,国内 PA66 行 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原料国产化趋势下,尼龙 66 行业迎来建设高峰。随着 2019 年以来国内己二腈、 己二胺技术接连取得突破,在较高利润和原材料预期供应充分的刺激下,众多企业 纷纷布局尼龙 66 项目,项目新建、扩建潮由此掀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建/规划 尼龙 66 项目达到 670 万吨以上。其中,行业领先企业如英威达、华峰集团、天辰齐 翔,神马股份等在建项目的产能合计达到 100 万吨/年以上。据中国化信咨询测算, 预计 2025 年国内 PA66 产能将达到 200-250 万吨/年左右,相比 2022 年年均增速 可达 40%左右。
我国尼龙 66 需求增长有较大潜力。据中国化工报预测,到 2025 年,我国尼龙 66 的需求量有望达到 97 万吨,国内需求相对小于产能扩张的增幅,同时考虑到国 内消费习惯,国内尼龙 66 的需求占尼龙产品的总体比例约为 40%,同欧美发达国 家相比仍较低。根据 IHS 报告,目前北美与西欧是重要的尼龙树脂消费地区,而中 国大陆是第三大尼龙 66 的生产国与消费国,但消费量目前主要集中在尼龙纤维上。 在我国原料端取得重大突破后,将重塑尼龙 66 的市场格局,同时若上述建设规划正 式落地,国内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富余产能有望打开海外市场,过往进出口格 局有望发生逆转。
PA66 主要下游消费领域为工业丝及工程塑料,终端领域分别为汽车制造和电 子电器。2022 年我国尼龙 66 在工程塑料上的应用占比为 57%,工业丝占比为 29%, 民用丝占比为 10%,其他应用占比约为 4%。民用丝产品因 PA66 相较于竞品 PA6 价格较高,目前国内 PA66 供给有限而发展较慢。但 PA66 手感更为柔软亲肤,纤维 透气性、耐磨性,温度、日照等适应性相比于 PA6 都更好,随着大众越来越认识到 尼龙 66 纤维优越性,PA66 在瑜伽服、家居服、户外运动等服装上的应用会越来越 多,同时大众对于时尚轻运动愈来愈重视,消费者对于舒适体验需求也在逐步增加, 国内外市场规模不断上升。随着 PA66 供给格局打开,价格也将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预期 PA66 在家居、户外服饰用品中将会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从行业规模看,据 Statista 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户外运动用品市场规模达 2002 亿美元,过往三年 CAGR 为 11.9%。预计 2025 年行业规模将达 2363 亿美元, 尽管增速放缓,但规模仍稳步上升。
在工业丝领域,根据 IHS,全球尼龙 66 消费中,约有 41%用于合成纤维,其中 工业丝占主要部分,应用于轮胎帘子布、汽车气囊丝、工业输送带等领域。从全球市 场看,在工业丝领域,尼龙 66 工业丝产能在 56.8 万吨,其中有约 41.0 万吨应用 于轮胎骨架材料,其他用于输送带、传送带、胶管、安全气囊、绳索等。
根据神马股份尼龙 66 差异化纤维泰国项目可研报告分析,目前美国与东南亚 等地区存在较大丝布市场,北美市场需求 5 万吨/年,东南亚需求 4.5 万吨/年。但受 到加剧的中美贸易摩擦,相关产品出口受到一定的影响,而泰国出口北美地区有关 产品并不受影响。
工程塑料领域,在节能减排和“以塑代钢”追求汽车轻量化的大趋势下,聚酰胺 (PA)材料由于其在轻量化、耐热性、耐油性、阻燃性等多方面的优势,在汽车行 业中的渗透率正在逐步提高,PA66 在传统内燃机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领域都贡献了突 出的价值。目前 PA 材料在汽车发动机系统、电气系统、底盘系统中都有应用。其 中,PA6 和 PA66 的用量占各类 PA 材料总量 90%以上。目前发达国家平均每辆轿 车上塑料的用量为 140-160kg。而尼龙是最重要的车用塑料,主要用于动力、底盘 零部件及结构件,约占整车塑料的 20%。以发动机为例,传统汽车发动机周边温差 范围达到-40 到 140℃,选用长期耐温性较好的尼龙,还可以起到轻量化、降成本、 减噪防振等作用。
相较于传统汽车,电动汽车对轻量化的需求更甚。受电池技术的限制,目前每续 驶一公里需电池重量一公斤,也就是说满足汽车续驶里程 200 公里,仅汽车的电池 重量就高达 200 公斤。再加上电池热管理系统、电器系统、结构件等,部分车型电 池包的质量甚至已经达到了整车质量的 40-50%。对电动汽车,汽车质量每减少 1%, 能耗将减少 0.6%-0.7%。在电池能量密度一定的情况下,非电芯部分(如模组外壳、 电池托盘)的轻量化能够显著提升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因此电动汽车及电池厂商对 减重诉求极其强烈。以特斯拉为例,特斯拉 Model S 电池组由 7104 节 18650 锂 电池组成,组成的电池组重量将近 700 公斤,占了整台车重量近一半,其中电池包 的保护壳就重达 125 公斤。而 Model 3 通过采用塑料产品为电气部分和结构减重, 整车重量减轻 67 公斤以上。另外,传统汽车发动机对塑料要求是耐热,而电动车 更关注阻燃。考虑到这些因素,尼龙无疑是极佳的电动汽车塑料。
而根据 IEA 发布的《2023 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预测,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政策 将在 2030 年把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提高到 50%。在 IEA 既定政策情景(STEPS) 下,基于现有政策和坚定目标的电动汽车销售份额的全球展望已从之前展望中的不 到 25%增至 2030 年的 35%。根据预测,到 2030 年,中国将保持其最大电动汽车 市场的地位,占 STEPS 总销量的 40%。随着最近的政策公告推动需求,到本世纪 末,美国的市场份额将翻一番,达到 20%,而欧洲则保持目前 25%的份额。新能源 汽车的飞速发展预期也将带动 PA66 需求高速增长。
5 汽车链:新能源革命浪潮下,汽车链产品出海 需求强劲
汽车制造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比 重较大。受全球汽车消费疲软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 2020 年消费者购车热情降 低、汽车销量不断下降,全球汽车产量持续下滑。2021 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 内影响减弱,居民生产生活用车需求增加,因此产量出现小幅增长。数据显示,2021 年 全球汽车产量约为 8015 万辆,同比增长 3%。预计 2023 年全球汽车产量将增至 9276 万辆,同比增长 7.4%。我国作为全球汽车产销大国,近年来汽车销量保持高速增长,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 年我国汽车销量为 3009.4 万辆,同比增长 12%。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正在深度推进,在新能源革命浪潮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成 为各国重点发力方向。2023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近 1500 万辆;预计 2024 年,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 1800 万辆。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950 万 辆, 2024 年,在核心部件动力电池成本持续下降及更多、更丰富车型推出情况下,我 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仍将持续增长,预计 2024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 1150 万辆(含 出口),电动化渗透率有望超过 37%。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 1100 万辆,电动化渗 透率有望突破 40%。
5.1 轮胎:万亿市场,加速海外建厂节奏
全球轮胎为万亿级别市场。根据《轮胎商业》数据,2022 年全球轮胎市场显著回暖, 全球轮胎销售额达到了 1868 亿美元,同比增长 5.24%。2016-2022 年年平均销售额为 1666 亿美元,市场巨大。据米其林年报数据显示,除特种轮胎外,2022 年全球轮胎销 量达到 17.64 亿条,同比增长 1.64%,2023 年上半年全球轮胎销量达到 8.63 亿条,同 比增长 0.98%。
轮胎以替换市场为主,2023 年上半年配套市场拉动需求提升。轮胎市场依照是否为 主机厂配套可划分为替换市场和配套市场,分别对应旧车更换需求和新车新增需求。近 年来,替换市场轮胎销量占比呈现上升态势,2022 年全球替换市场规模 13.36 亿条,占 比为 75.72%,相比于 2016 年的 71.75%提升 3.97pct。2023 年上半年,全球配套市场 轮胎销量 2.24 亿条,同比增长 9.30%,替换市场销量 6.38 亿条,同比下滑 1.65%。由 此可见,2023 年全球轮胎需求上涨主要系配套市场需求增加所致。
分区域看,欧洲、北美、亚洲为主要市场,中国市场占比约 17.52%。据米其林统计 数据显示,2023 年上半年,欧洲、北美市场轮胎销量分别为 2.41、2.08 亿条,占比为 27.98%、24.09%。2023 年上半年中国市场轮胎销量为 1.51 亿条,占比 17.52%。
欧洲为最大乘用车/轻卡轮胎市场,中国是最大的卡车轮胎市场。细分来看,2023 年 H1 欧洲、北美、中国乘用车/轻卡轮胎市场占比分别为 29.94%、24.95%、15.91%,整 体相对均衡。卡车轮胎市场方面,欧洲、北美、中国乘用车/轻卡轮胎市场占比分别为 15.76%、17.79%、29.30%,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卡车轮胎市场。
全球竞争格局高度集中,2022 年 CR5 为 49.42%。据轮胎商业数据,2022 年米其 林、普利司通、固特异为全球轮胎销售额前三的厂商,市占率分别为 15.13%,14.24%、 9.58%,合计 38.94%。大陆马牌和住友橡胶位列第四、第五位,市占率分别为 6.65%、 3.83%。轮胎市场 CR5 为 49.42%。2022 年,中国仅有中策橡胶、正新轮胎、玲珑轮胎 和赛轮轮胎销售额进入全球前 20 名,合计市占率仅为 8.13%。
受需求复苏影响,轮胎厂家纷纷开启新一轮扩产计划。2022 年 6 月,赛轮集团发 布公告,拟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董家口化工园区内投建年产 3000 万套高性能子午胎、 15 万吨非公路轮胎项目,其中包含 2000 万条半钢胎和 1000 万条全钢胎。2023 年 10 月,万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三期工程扩建项目环评公示,拟扩建 1200 万条半钢胎产能, 分两期进行。据《2023 年度中国轮胎排名企业数据评析及 2024 年预测》统计,当前国 内累计在建或拟建半钢胎产能 3983 万条,全钢胎产能 3023.6 万条。
中国厂家海外建厂节奏加快。在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外贸市场占比越来越大、 市场微利竞争矛盾升级背景下,叠加海外原材料和运输成本优势,国产轮胎厂商逐渐走 向海外进行全球化布局。2012 年,赛轮集团在越南创建国内首个海外轮胎生产基地,成 为中国轮胎行业第一家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的轮胎企业。此后,中策橡胶、玲珑轮胎、 森麒麟等厂家纷纷开始海外工厂布局建设。据车辕车辙网统计,截至 2023 年底,中国 轮胎厂商已经有 18 家海外工厂建成投产。此外,仅 2023 年,就有 7 家国内轮胎厂商宣 布新一轮海外建厂计划。当前中国厂商海外全钢胎、半钢胎产能分别约 2000 万条、7650 万条,加上获批在建中的全钢胎和半钢胎的产能分别为 1445 万条和 6950 万,中国在海 外将很快达到半钢胎 1.46 亿条产能,全钢胎 3450 万条产能。
5.2 滑油添加剂:出口量稳步提升,国产替代正当时
全球润滑油添加剂需求稳定增长,预期 2025 年需求量 570 万吨。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全球润滑油添加剂行业已逐步发展至相对成熟阶段,市场规模较大且 基本趋于稳定增长。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球润滑油添加剂需求量从 2012 年的 400 万 吨增长到 2018 年的 442 万吨,市场规模由 133 亿美元增长到 143 亿美元。至 2025 年,全球润滑油添加剂需求量将增加至 570 万吨,市场规模约为 195 亿美元 我国的润滑油添加剂需求量正稳步增长,预计 2023 年将达到 112 万吨。从 2014 年到 2018 年,需求量从 78.2 万吨增长到了 91.9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 4.1%,高于 全球 1%-2%的平均增速。到 2021 年,我国润滑油添加剂表现需求量已经达到了 95.01 万吨。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工业制造规模的不断扩大,预计 国内润滑油添加剂市场的需求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据上海市润滑油品行业协 会的预测,到 2023 年,我国润滑油添加剂需求量将增长至 112 万吨,继续保持高于 全球平均增速的增长。
分散剂、黏度指数改进剂和清净剂是润滑油添加剂中最常用的三大功能添加剂, 它们合计占润滑油添加剂总消耗量的约 70%。其余的添加剂中,抗磨剂约占 7%, 抗氧剂约占 5%,摩擦改进剂约占 4%,乳化剂约占 3%,其他添加剂合计约占消耗 量的 11%。 全球约 70%的润滑油添加剂应用于机动车领域。按润滑油添加剂的主要应用领 域分类,全球润滑油添加剂约有 70%应用于机动车领域(主要有乘用车发动机润滑 油、重负荷发动机润滑油及其他车用润滑油);其次是金属加工液和工业发动机润滑 油,两者添加剂用量相当;还有一小部分用于通用工业润滑油以及润滑脂等。PCMO (乘用车发动机润滑油)和 HDMO(重负荷发动机润滑油)约占全球润滑油消耗量 的 46%,而用于 PCMO 和 HDMO 的润滑油添加剂则占到全球润滑油添加剂消耗量 的 60%,正是这两类润滑油消耗了更多的添加剂。
全球润滑油行业的产能和发展重心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从全球的区域分布来 看,润滑油市场的发展和消耗量的变化总是随着各区域市场的成熟情况和经济发展 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经济发达区域的润滑油消耗量远高于经济落后区 域。从历史上看,北美和欧洲曾经是润滑油的主要产地和消费地,但近年来全球润 滑油行业的产能及发展重心正在向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太区域转移,以中国、 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正成为全球润滑油消耗量增长最快的区域,约占全球44%的市场份额。
全球润滑油添加剂市场高度集中,四大润滑油添加剂公司占据 85%左右市场。 在国际市场上,经过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润滑油添加剂公司之间剧烈的兼并和收 购,产业逐渐集中,形成了以四家国际知名润滑油添加剂公司路博润(Lubrizol)、润 英联(Infineum)、雪佛龙奥伦耐(Chevron Oronite)、雅富顿(Afton)为主的市场 竞争格局。这几大添加剂公司均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方面 有深厚的积淀,控制了全球 85%左右的添加剂市场份额。四大润滑油添加剂公司以 销售复合剂为主,其生产的单剂一般都是自用,同时向外部单剂厂商采购其不生产 或产能不足的单剂产品。
国产润滑油添加剂产能逐步丰富,龙头企业瑞丰新材在建产能 55 万吨。我国添加 剂产业抓住国内润滑油行业快速发展的契机,不断增长实力,提升产品质量,扩张产能, 目前在单剂产品种类上已与全球四大剂公司相当,在复合剂方面,国内的民营润滑油添 加剂企业,从生产中低端的复合剂产品开始,在保持自身性价比优势的同时不断加大研 发投入,提升产品技术水平。目前国产润滑油添加剂产能合计 38.6 万吨,在建产能 55 万吨。
润滑油添加剂国产替代正当时,2023 年我国已成为润滑油添加剂净出口国。近年 来,我国润滑油添加剂的进口依存度一直保持在 30%以上。但根据海关署进出口数据, 2023 年我国润滑油添加剂进口量下降至 20.3 万吨,出口量增至 20.8 万吨,进口依赖度 有所下降,我国成为润滑油添加剂净出口国。但根据润滑油添加剂进出口均价来看,我 国产品进出口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润滑油添加剂中的复剂是由不同的润滑油添加剂根 据一定比例配置而成,具备更佳的综合性能,常见的包括内燃机油复合剂、齿轮油复合 剂以及液压油复合剂。我国在主要润滑油添加剂的品种上已与国外相当,但在产品质量 上尚有一定差距,高端产品复合剂量依然需要进口。
我国润滑油出口量相对集中,前四大出口国占据 77%的份额。2023 年中国润滑油添 加剂主要出口国为俄罗斯、新加坡、阿联酋和韩国,对这四个国家的出口量分别为 4.96 万吨,4.80 万吨,3.40 万吨,2.83 万吨。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兴起,特别是叠加地缘政 治冲突,对全球润滑油添加剂的供应链带来重大挑战,也为有竞争力的国内润滑油添加 剂行业新进入者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5.3 电解液:需求持续走高,产能出海正当时
全球电解液需求持续走高,中国电解液出货占比稳步增长。随着新能源在全球范围 内取代旧能源的进程加速,电解液的需求将持续上升。据 EVtank 数据,2022 年全球 电解液出货量达 92.4 万吨,同比增长 73%,其中国内电解液出货量达 89.1 万吨,同比 增长 76%。2023 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出货量达到 131.2 万吨,同比增长 42.0%, 其中中国电解液出货量为 113.8 万吨,同比增长 27.7%。国内锂电产业链的优势持续扩 大,另外国内电解液厂家仍在持续扩产,供应占比或进一步提升。
电解液产能严重过剩,龙头企业布局产能出海。目前,全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主要 参与企业集中在中国、日本和韩国,我国产能和出货量均居首位。据百川盈孚数据,我 国现有电解液产能约 462 万吨/年,预计到 2024 年产能将扩张至 610 万吨/年,行业竞 争格局将日益激烈。与此同时,国内龙头企业纷纷着手电解液出海规划,天赐材料计划 海外建设产能 37.3 万吨/年,新宙邦计划海外建设产能 19 万吨/年。
电解液价格及盈利位于行业底部。伴随着电解液产能大幅扩张,电解液价格大幅回 落,据百川盈孚数据,截至 2024 年 1 月 31 日,电解液价格由 2022 年 12 万元/吨回落 至 2.1 万元/吨。电解液行业理论毛利润已跌至负值。
5.4 陶瓷材料:需求空间成长快速,国产替代正当时
陶瓷材料是指用天然或合成化合物经过成形和高温烧结制成的一类无机非金属 材料。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耐磨性、耐氧化等优点,可用作结构材料、刀具材料。 由于陶瓷还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能,可以根据下游需求不同,利用精密烤制工艺成形 烧结制成特种陶瓷材料,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材料。2022 年, 全球特种陶瓷行业市场规模 4060 亿元,2018-2022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0.17%,预 计 2023 年市场规模将达 4441 亿元。 特种陶瓷产业链结构丰富,上游主要涉及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包括陶瓷粉体、 有色金属浆料、化工原料和陶瓷生产设备,其中,陶瓷粉体是关键性原材料,在原材 料中陶瓷粉体占比超过 60%,并且其质量决定了后续先进陶瓷零部件的性能等级。 中游包括陶瓷生产制造企业,主要负责将陶瓷粉料等原材料烧结成各类陶瓷材料, 进而加工打磨为各类零部件。下游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行业、汽车工业、消费电子、新 能源等行业。
电子陶瓷千亿空间大市场,需求持续稳健增长。在下游市场成长下,全球电子 陶瓷市场空间打开,行业规模持续增长。2023 年全球电子陶瓷市场规模达 1995 亿 元。电容是最基础的电子元器件,陶瓷电容为其主要品类,MLCC 在陶瓷电容器中 产值占比超过 90%。根据 CECA 数据,2022 年全球 MLCC 市场规模为 1204 亿, 2026 年有望达到 1547 亿元。CAGR 为 6.5%。电子陶瓷行业随着 5G 通信技术革 新、电子元器件、 智能装备等行业的需求增加,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全球电子陶瓷集中度较高,以日美公司为主。全球电子陶瓷市场呈现三超多强 局面,其中日本村田、美国 Ferro 以及日本京瓷 2021 年市场份额分别为 24%、23% 和 19%,CR3 高达 67%。目前日本村田和三星电机在 MLCC 行业市占率合计超过 50%。从 MLCC 的竞争格局来看,制造商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 大陆。其中,日本制造商是主要市场,2021 年销售额占比达到 54%,中国大陆占 7% 的市场份额。目前日本村田和三星电机的份额占据超过 55%的市场,2021 年日本村 田 MLCC 销售额为 375.01 亿元。
生物陶瓷行业以全瓷牙材料为主,海外巨头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国 产品牌已有突破。2023 年全球氧化锆牙科材料市场总规模将达到 2.72 亿 美元,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4.64 亿美元,2023-2030 年 CAGR 为 7.93%。 从产地分布层面分析,氧化锆牙科材料产地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日本、 中国、韩国。迄今为止,在成品氧化锆基全瓷冠修复体的制备上,美国的 3M 公司、列支敦士登的义获嘉公司、德国的维他公司和泽康公司等相继开发出 In-Ceram、CAD/CAM 等技术,得到的氧化锆冠体满足临床应用指标并已在 临床中应用。国内本土企业中,爱尔创的氧化锆陶瓷逐渐得到了口腔行业的 认可,在国内市场尤其是民营口腔市场的占有率逐年提升。随着全瓷修复体 的临床普及,国产氧化锆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品牌效应的提升及相关 技能培训服务是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关键因素。
蜂窝陶瓷行业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蜂窝陶瓷载体厂商为内燃机后处理产业链上游,SCR、TWC、DOC 等载体完成后,先后进行涂覆、封装、 进入主机厂商,最后进入整车厂商。2022 年全球蜂窝陶瓷市场规模达 49.45 亿美元,预计 2029 年将超 65 亿美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 蜂窝陶瓷行业在国家环保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升级背景下,市场规 模不断扩大。2022 年中国蜂窝陶瓷市场规模为 94.6 亿元,同比增长 3.6%。
受认证门槛限制,蜂窝陶瓷市场集中度高,康宁和日本 NGK 公司始终 占据超过 90%的市场。自美国康宁公司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开创蜂窝陶瓷载 体行业以来,行业内逐渐形成以康宁和日本 NGK 公司为寡头的垄断格局。 汽油车和柴油车蜂窝陶瓷载体均需要通过环保型式核准或公告才可以销售, 认证门槛较高。对于蜂窝陶瓷载体行业,美、日两国的企业目前合计占全球 蜂窝陶瓷载体 90%以上市场份额,也是全球重型柴油车用大尺寸蜂窝陶瓷 载体市场的主导者。国内企业目前市占率低,有较大的出口空间。同时,随 着国六排放标准逐步落地,国内载体厂商有望充分受益于环保法规带来的 渗透率提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化工出口链行业研究报告:海外有望进入补库周期,化工需求拐点向上.pdf
2024年石油化工行业春季投资策略:拥抱高股息以及景气上行带来的投资机会.pdf
2024年基础化工行业春季投资策略:周期登山则山,成长观海则海.pdf
三友化工研究报告:纯碱粘胶产业龙头,“三链一群”打开成长空间.pdf
氟化工行业专题报告:含氟聚合物高端化转型,氟化液迎国产替代机遇.pdf
氟化工行业深度报告:HFCs开启配额时代,氟化工步入长景气周期.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