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顾:汽车市场竞争加剧,板块表现优于市场整体
1.1 行情回顾:2023 全年汽车板块上涨 3.3%,跑赢沪深 300 指数 14.7%
2023 全年沪深 300 指数跌 11.4%,汽车(申万)涨 3.3%。结合乘用车批零数据看: 1)年初受部分需求提前透支影响(车购税减免政策及新能源国补于 2022 年底退出), 批零同比表现不佳; 2)4-5 月,车市价格战加剧叠加去年同期低基数,批零销量同比高增长,乘用车批发销 量同比分别+87.7%/+26.4%,零售销量分别同比+54.9%/+28.6%; 3)6 月以来,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延续、新能源汽车下乡和汽车促消费等利好政策陆 续发布, 汽车板 块趋势向 好,6-8 月批 零在去 年同期 高基数 下批售 同比分别 +2.1%/-3.4%/+6.9%,零售同比分别-2.6%/-2.7%/+2.6%。9-11 月为汽车传统旺季, 批售同比分别+6.6%/+11.4%/+25.3%,零售同比分别+5.0%/+10.2%/+25.9%。
基金持仓比例仍有提升空间。结合年度数据及季度数据看基金持仓趋势,基金汽车板块 持仓比例&占流通 A 股比例均于 2018 年以来缓慢抬升,2020 年以后趋于平稳,3Q23 汽车板块基金重仓持仓为 1.5%,相较当前板块市值占比 3.2%仍有提升空间。
2023 年北上资金积极增配商用车企业。截至 12 月 29 日,2023 年陆股通汽车标的中 76%(97/128)获得北上资金增持。从增持比例来看:1)商用车整车企业获得较大增 持:宇通客车、中集车辆、江铃汽车、中国重汽增持幅度靠前(增持幅度分别为 17.8pct/5.7pct/5.4pct/3.8pct);2)宁波华翔、爱玛科技等被北向资金减持。
2. 乘用车:预计车市增长稳健,关注出海增量及新车投放
2.1 市场格局:需求有韧性,自主电动智能化重塑行业格局
2.1.1 总量:2023 年需求复苏,乘用车回归内生驱动
宏观因素扰动散去,汽车销量回归内生增长中枢。2023 年 1-12 月我国乘用车实现批发 销量 2601 万辆,同比+10.5%,6M23/7M23/8M23/9M23 在较高基数下同比分别 +2.1%/-3.4%/+6.9%/+6.7%。剔除出口因素关注内需,终端上险数也同样反映了国内 车市需求的强大韧性,3 月以来月度上险数基本处于近年高位。
从市场份额看,2023 年自主品牌全面崛起。2023 年 1-12 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实现批 发销量 1454.1 万辆(同比+23.6%),市占率 55.9%(同比+5.9pct)。 1)传统自主品牌中,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安/长城乘用车分别实现销量 300.7 万/172.7 万/168.2 万/159.9 万/102.8 万辆(同比+61.5%/+53.3%/+17.4%/+22.7%/+16.7%), 市占率同比+3.7pct/+1.9pct/+0.4pct/+0.6pct/+0.2pct; 2 ) 新势 力品 牌 中, 广 汽埃 安 / 理想 分别 实 现销 量 48.6 万 /37.6 万 辆 (同 比 +79.1%/+182.2%),市占率同比+0.7pct/+0.9pct。
2.1.2 价格:长期看车市结构升级推动均价上行,中短期关注定价中枢下沉
近年我国乘用车均价整体明显上行,2023 年 11 月乘用车均价为 17 万元,较 2017 年 1 月提升 4.01 万元。从 2023 年度看,年初成交均价冲高后开启震荡下行。我们从销量结 构+终端折扣两个维度分析车市价格走势。
车市结构升级趋势不改,增换购+新能源需求向上贡献主要增量
消费升级+新能源定价因素是车市结构改善的主因。2023 年,10 万元以下车型销量占 比从 2017 年的 40.4%下降至 2023 年前 11 月的 18.1%;而 15-40 万元占比从 2017 年 的 26.2%提升至当前的 44.6%。我们预计主要受益于:1)消费者增换购需求带来的消 费升级。目前新车中增换购比例已达 50%+,15-40 万为置换迁移的主要区间;2)电池 成本和智能化配置等因素导致新能源车的定价中枢普遍高于同级别燃油车。
2023 全年折扣显著上行,2024 年新能源挑战仍存
供给端恢复+刺激需求的背景下,2023年乘用车终端优惠显著放大。2021 年下半年起, 缺芯及疫情等因素带来的供应紧缺为终端折扣的回收提供了可能性,终端优惠持续处于 近年低位。2022 年末以来,供给端压力大幅减缓(缺芯缓解+原材料下行),车市整体 进入供给饱和期,加大终端优惠是各车企寻求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 油电之争已有定局,自主新能源面临竞争加剧。进一步看,2023 全年价格战重心主要集 中在新能源和燃油车(尤其是合资)之争,11 月燃油车折扣率逼近 18%。而当前新能 源渗透率已突破 40%,预计 2024-2025 年自主新能源在继续摄取合资燃油份额的同时, 对自身新能源市占率提升的诉求更加强烈。我们认为,中短期内车市定价中枢仍有下行 势能,且重心将逐渐转移到新能源内部(或在定价+折扣两方面共同体现)。
2.1.3 新车:2024 年新车市场百舸争流,总量之外关注潜力市场
2024 年将是自主新能源汽车新品大年,合资车企改款产品仍占主导,综合最新的车市表 现及各车企的新车规划,我们将细分市场及主机厂对应布局列示于图表 21,建议关注新 车节奏较快且目标市场增量空间大的主机厂。
2.2 出口展望:自主车企加速全球化布局,把握出海量价齐升机遇
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创历史新高,乘用车为出口主体。2021 年以来我国汽车出口加速, 2023 年 1-12 月我国汽车出口实现销量 485.3 万辆,同比+56.2%。其中,乘用车出口实 现销量 408.4 万辆(同比+61.7%),出口占比为 84.1%;商用车出口 76.9 万辆(同比 +32.4%),出口占比为 15.9%。
2023 年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呈现量价齐增特点。1)量方面,2023 年 1-12 月新能源乘用 车出口 111.8 万辆(同比+72.5%),占乘用车出口比例 27.4%(同比+1.7pct),其中纯 电占比新能源出口 91.0%,是新能源出口的主力车型;2)价方面,近年乘用车出口单 价从 2020 年的 1.1 万美元提升至 2023 年的 1.7 万美元,其中纯电动乘用车增幅显著, 2023 年我国纯电动乘用车出口均价为 2.2 万美元,较 2020 年提升 1.4 万美元。
自主车企加速出海步伐,积极寻找销量新增长点。我国车企自 2018 年前后开始加速全 球化布局,并提出中长期战略目标。 1)海外建厂彰显自主品牌出海决心。目前,奇瑞已在海外建立 10 个工厂、吉利和广汽 各建立了 6 个工厂、比亚迪泰国乘用车生产基地预计于 2024 年投产、长安泰国罗勇府 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计划于 2025 年投产; 2)从营销策略来看,自主品牌大多采取与当地领先经销商集团合作的方式进行海外营销, 利用经销商现有的销售及服务网络为品牌扩大在当地的销售规模。
2.3 2024 年预测:预计基准销量同比+4.1%,乐观情境下有望达同比 +5.6%
基于批发+进口-零售-出口=净库存的关系,我们做出如下基准假设: 1)零售:假设 2024 年我国乘用车需求增速略低于经济发展(Wind 一致预期 2024 年 GDP 增速 5.3%),给予 4%增速; 2)出口:假设出口维持中速增长(+30%); 3)净库存:2023 年我国车市净库存约+67 万辆,我们假设 2023 年库存变化为 0。 基于以上基准假设,我们预计 2024 年批发量同比增速为 4.1%。
4Q23 以来我国汽车出口表现仍强劲,是批发市场走强核心变量。我们围绕出口增速对 2024 年批发销量增速进行敏感性分析。在实际需求同比+4%和净库存0 变化的约束下: 1、悲观情景:若 2024 年汽车出口增速显著放缓(假设同比+20%),对应于 2024 年批 发增速为+2.5%。 2、乐观情景:若 2024 年出口维持高速增长(假设同比+40%),对应于 2024 年批发增 速为+5.6%。
3. 零部件:聚焦新赛道,把握智能电动新机遇
2023 年 11 月 25 日,华为与长安汽车在深圳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华为拟成立一 家新公司,新公司业务范围包括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 平台、智能车云、AR-HUD 与智能车灯等。根据备忘录,长安汽车及其关联方拟出资获 取目标公司股权(比例不超过 40%)。另外,华为在 2023 年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宣 布已向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发出股权开放邀请。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围绕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载光等七大领域为车企赋能。 1)架构层面:1 个计算与通信架构 CCA+VehicleStack 整车级软件架构;2)系统层面: 包含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载光、智能电动、智能车控、智能网联、智能车云在 内的七大智能系统;3)部件层面:提供 30+智能化部件,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 AR-HUD 等。
3.1 智能车载光:以光为引,开启车载投影新时代
华为基于自身在光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将光技术与汽车工业融合,重点发力车载智能 光业务。2023 年 4 月 16 日,华为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发布会上推出智能车载光解决方 案,发布了 HUAWEI xHUD(基于行业首个 2K 车规级自研光学成像模组打造的 AR-HUD)、 xPixel 智能车灯解决方案和 xScene 光场屏三个产品。
3.1.1 AR-HUD:预计 2024 年将迎来大规模商用,LCoS 方案逐步进入市场
市场趋势:AR-HUD 将成为市场的核心发展方向
HUD 渗透率突破 10%,AR-HUD 迎来高增长。汽车 HUD 主要有 C-HUD、W-HUD、 AR-HUD 三种类型。其中:W-HUD 已大规模量产和标配化;AR-HUD 正加速上车应用,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2023 年 1-9 月国内 AR-HUD 前装标配搭载量 13.23 万辆(同比 +82.48%),占 W/AR-HUD 比例为 8.8%(同比+1.8pct)。
AR-HUD 凭借更强的交互性、更好的成像效果有望成为 HUD 增量主体。1)AR-HUD 通 过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将行车信息叠加到实物上面,较 W-HUD 成像距离更远、成像效 果更佳;2)HUD 替代主屏设计逐步兴起(如理想 L9、深蓝 S7、高合),AR-HUD 能够 承担部分交互能力将成为必备功能。
方案:DLP 及 LCoS 方案各有千秋,LCoS 本土化程度高
成像光机(PGU)与空间光学技术发展推动 AR-HUD 技术路线多元化。PGU 成像单元 是 AR-HUD 的关键部件(成本占比 30-50%),目前 PGU 主流成像技术主要有 TFT-LCD、 DLP、LCoS 和 MEMS-LBS。其中:1)TFT-LCD技术成熟度最好,在 W-HUD 上大量应用, 成本最低,解决好背光效率问题后,是 AR-HUD 主流技术之一;2)DLP 量产车型较少, 且目前 TI 垄断 DLP 芯片,预计短期难以大幅降低成本;3)LCoS 属于新型的反射式 MicroLCD 投影技术,供应链本土化程度较高,最早采用该方案的车型是飞凡 R7(华为 供应);4)MEMS-LBS 现阶段功能样机可以提供,等待车规级产品上市量产,整机可以 提供更大 FOV 和更远的虚像距离。
格局:AR-HUD 领域本土供应商占主导,自主新车前装标配提速
搭载 AR-HUD 新车加速投放市场,引领本土供应商抢占市场份额。1)从市占率看, AR-HUD 领域中,市场份额前十基本被本土供应商占据,且光电领域企业份额较在传统 HUD 中有明显提升(如水晶光电、怡利电子等);2)从配套客户看,自主车企的崛起带 动了本土供应商的份额提升,2023 年,吉利银河、长安深蓝、长安启源、理想、问界等 多款新车均搭载了 AR-HUD 并采用本土方案。
3.1.2 智能车灯:光源及成像方案主导升级方向,关注华为对产业链带动作用
光源:LED 已成标配,激光大灯开始少量应用
从光源看,目前乘用车大灯已经完成从传统卤素、氙气到 LED 的转型升级,激光大灯因 其高昂的成本搭载量较少(主要是高端车型)。根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2022 年中国乘 用车前装标配 LED 前大灯搭载率达 75.99%,目前新上市的车型基本标配 LED 大灯。
大灯高清数字化趋势有望加速:ADB 有望加速渗透、投影大灯(DLP、MicroLED) 渐露峥嵘
近年 ADB 大灯加速渗透。ADB(自适应远光系统)是一种能够根据路况自适应变换远光 光型的智能远光控制系统。主流的矩阵式 ADB 利用多颗 LED 矩阵光源实现精细照明分 区,其分辨率、精准度依赖 LED 的数量,当前矩阵式 ADB 像素仅为百级。近年,我国 ADB 前照灯渗透率由 2019 年的不到 2%提升至 2022 年的 9%,搭载车型下探至 10-20 万元级别。随着 LED 封装技术的逐步成熟,矩阵式 ADB 有望兼具性能与成本优势,ADB 渗透率有望加速上行。
基于自动驾驶、人车交互等需求,数字投影大灯兴起。数字投影大灯主要有DLP、MicroLED 等多种实现方案,其中: 1)DLP 凭借高精度、高分辨率等优势率先搭载于高端车型,是目前数字投影大灯的主流 路线。基于 DMD 技术的 DLP 大灯不仅可以实现矩阵式大灯的安全性功能,还可实现高清成像投影功能(像素可达到百万级)和个性化照明模式(智慧光毯等)。由于 DMD 技 术由 TI 垄断且成本高昂,目前 DLP 车灯渗透率不足 1%,主要集中于 40 万元以上的高 端车型(问界 M9、智己 L7 等),国内供应商中华域视觉、曼德光电和星宇股份(华为 供应 DLP 模组)实现量产。 2)MicroLED 直接在光源端实现万级像素高清成像(每一个微 LED 光源直接发光),具 有体积小、成本低等优势。目前海拉在全球首次实现量产 MicroLED 大灯(搭载于 2023 款保时捷卡宴),蔚来 ET9 在国内率先搭载该技术。随着未来 10 万级像素 MicroLED 技 术面世,MicroLED 大灯有望在中高端车型实现批量应用。
格局:车灯市场高度集中,本土头部供应商加速抢占市场份额
1)国内乘用车前大灯市场份额集中,2022 年 CR10 为 95%+,主要厂商有海拉、华域 视觉、弗迪视觉、马瑞利、法雷奥、星宇股份等。近期上市自主新车中,本土供应商配 套车型数量显著; 2)在智能大灯市场中(当前主要以 LED 为光源),传感器与控制器是核心,控制器市场 主要被海外厂商占据,但本土供应商弗迪视觉、华域视觉、星宇股份、科博达仍占有一 定份额。
3.2 智能底盘:华为发布途灵智能底盘,底盘技术升级赋能高阶智驾
2023 年 11 月 28 日,智界 S7 首发华为途灵智能底盘,将华为智能技术的应用从智能座 舱、智能驾驶拓展到了底盘操控层面。 1)硬件方面,途灵底盘搭载华为 DriveONE 800V 碳化硅高压动力平台,采用前双叉臂 后五连杆独立悬架的设计,配合横向稳定杆,配备 CDC 可变阻尼减振器和空气悬架; 2)软件方面,途灵底盘集成了 MFSS 多模态融合感知系统、HUAWEI DATS 动态自适应 扭矩系统、HUAWEI xMotion 智能车身协同控制系统等智能算法作为其感知和车辆智控 的中枢。
3.2.1 线控制动:自动驾驶执行层技术高地,本土力量进一步发力
汽车电动智能化推动线控制动装配率提升。在汽车电动智能化的推动下,线控制动装配 率实现高速增长,2023 年 1-8 月我国乘用车线控制动装配率达 37.38%(2020 年全年仅 为 9.8%)。目前主力搭载车型仍为中高端车型,但价格空间正在逐步打开,据高工智能 汽车数据,2022 年 One-Box/Two-Box 标配搭载车型交付均价分别为 31 万/25 万(同比 下降约 7 万/4 万)。随着电动智能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线控制动作为自动驾驶执行 层关键技术,配套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方案:EHB 方案中 One-Box 已成为主流,EMB 方案或加速落地
1)线控制动技术分为 EHB 和 EMB:EHB 以液压制动为基础(仍保留液压部件产生制动 力),实现了动力源的电控化(电机取代真空助力器)。目前市面上线控制动产品基本为 EHB 模式(2023 年约占 97%);EMB 将电机集成在制动钳上,制动力矩由安装在 4 个 轮边的执行机构(由电机驱动)产生,实现了完全的电控化。目前四轮 EMB 方案尚未量 产落地,接近量产的方案为前湿后干 EMB 的方案。 2)EHB 根据集成度高低进一步分为 Two-Box 和 One-Box:Two-Box 方案中,ESC 和电 子助力器相互独立、互为冗余;One-Box 方案中,ESC 与电子助力器集成在一起。One-Box 方案具有集成度高、成本低、能量回收效率高等优势,逐渐成为线控制动的主流方案, 在线控制动中占比从 2021 年的 20.5%提升到 2023 年 1-6 月的 50%+。
格局:外资仍占优,本土力量逐步展现
当前线控制动市场被博世垄断,本土厂商中伯特利放量显著。目前线控制动全球市场由 博世、大陆、采埃孚天合三大厂商主导,其中博世的 iBooster+ESP 配置率最高。中国市 场看,博世为线控制动市场的绝对龙头,近年伯特利、亚太股份、万安科技、拓普集团、 万向钱潮等均开始线控制动产品的研发与量产,其中伯特利放量明显,市场份额靠前。
国内厂商 EHB 加速量产上车。上市公司中伯特利(One-Box)、拓普集团(One-Box)、 亚太股份(Two-Box)已实现线控制动的量产。伯特利是国内最早实现 One-Box 量产的 公司,拓普集团 IBS 于 2023 年 11 月产品正式量产下线(已定点项目 6 项),亚太股份 One-Box 量产项目顺利推进中。创业公司中同驭汽车、利氪科技、英创汇智等均已实现 EHB 方案量产并逐步搭载主流车型。
国内外 EMB 技术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国内厂商有望实现制动领域弯道超车。相较 EHB 的量产优势,博世等海外巨头的 EMB 方案基本处于样机阶段,国内外进展未有明显差距。 国内上市公司中,伯特利拟投资 2.8 亿元于年产 60 万套 EMB 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万安 科技(通过合资公司恒创智行)商用车 EMB 预计于 2024 年量产,凯众股份(通过子公 司炯熠电子)乘用车 EMB 在国内率先完成冬标测试。
3.2.2 空气悬架:成本下行拓宽装机需求,电动智能带来绝佳适配性
空气悬架向主流价格带车型渗透。近年空气悬架搭载车型逐步下沉,已下探到 30 万元 以下,如岚图 FREE 2024 款超长续航智驾版标配空气悬架(指导价 26.69 万)。
我国空气悬架渗透率低,增长潜力大。1)空悬渗透率增长与 25 万元以上车型占比增长 近年呈现同步性。2020-2021 年,空悬渗透率曲线和 25 万以上车型占比曲线斜率几近 平行,消费升级(25 万元以上乘用车销量占比)、搭载率增加(25 万以上车型搭载率提 升)未来将共同推进空悬渗透加速(2023 年 11 月我国乘用车空悬渗透率约 3%)。2) 我国空气悬架市场未来增长空间较大。乘用车方面国产化替代降低了搭载成本,空气悬 架有望向更低价格车型渗透;商用车方面相关法规强制安装,具有稳定的市场需求。
我们预测 2025 年国内空气悬架规模有望达到 101 亿元,主要基于以下假设: 假设 1:2022 年大规模搭载应用的国外空气悬架系统价值量为 1.2 万元,国内厂商初具 生产能力成本在 0.8-1 万元。在国产替代降本的趋势下,预计 2025 年搭载的平均价值量 下降至 0.9 万元。 假设 2:基于空气悬架未来有望下沉到 20-30 万价格区间的趋势,消费升级趋势下:假 设新能源车,20 万元以上每个价格段车型的销量占比+1.5pct/年;假设燃油车,20 万元 以上每个价格段车型的销量占比+1.35pct/年。自主品牌硬件竞争以及空气悬架价值量下 降趋势下,空气悬架将向更低价格车型装载,预计空气悬架将加速在新能源车和传统能 源车型渗透,2025 年渗透率分别达到 6%和 3%。
3.3 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加速,25 年有望成为量产元年
纵观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发展历程:2021 年 8 月,马斯克在特斯拉 AI 日上首次透露人形 机器人(TeslaBot)的设想,这款人形机器人的身高大概是 1.72 米,重约 112 斤,能够 以约 8 公里/小时的速度移动。2022 年 10 月, Optimus 人形机器人首次亮相。2023 年 12 月,马斯克发布特斯拉二代人形机器人,从官方曝光的视频来看,Optimus Gen2 在 步行速度上相比前一代提升 30%,并且单腿实现瑜伽动作之外,还能平稳实现 90 度深 蹲。由 11 个自由度构建的灵巧手,搭载可视化触觉感知功能成为其最大亮点。2024 年 1 月,马斯克在四季度业绩交流会提出 25 年实现人形机器人部分交付。我们认为目前特 斯拉人形机器人发展阶段类似于特斯拉在新能源车领域的早期阶段,未来随着规模化量 产和降本工作的持续推进,Optimus 销量有望突破百万,同时带动其他人形机器人玩家 的积极布局,创造蓝海市场。
拆分来看,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主要包括躯干、四肢和手部等结构。 大脑:1×TeslaSOCWi-Fi,LTEAudio。 电池包:2.3kWh/52V 集成电子模块和冷却系统。 执行器: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全身 26 个执行器(14 个线性执行器+12 个旋转执行器),旋 转执行器=无框力矩电机+谐波减速器+驱动器+扭矩传感器+编码器,直线执行器=无边 框力矩电机+行星滚柱丝杠+驱动器+力传感器+编码器。 灵巧手:单只手掌 6 个执行器(空心杯电机),其中大拇指具有 2 个执行器,灵巧手=空 心杯电机+行星减速器+六维力矩传感器+编码器。
成本拆分:核心组件>核心零部件>其他。基于第一代擎天柱方案的设计,我们动态分 析各组件远期成本(考虑量产规模效应),关节总成(61%)、智能化系统(5%)、其他 (13%)、制造费用(14%)、软件成本(7%)。从各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来看,六维力 矩/扭矩传感器(17%)、丝杠(14%)、无框电机(11%)、谐波/行星减速器(9%)、空 心杯电机(7%)、芯片(3%)、IMU&编码器(2%)。
人形机器人潮起,国内厂商迅速发力。在特斯拉引领下,国内小米、小鹏、华为等玩家 也迅速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激起人形机器人大浪潮。由于特斯拉及其他大部分玩家原 本主业为汽车制造,因此我们认为主机厂为节省开发时间和成本更倾向于使用原本供应 链,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有望和汽车产业链高度重合,我们可以在汽车减速器、轴承 等和机器人领域技术同源的细分赛道选择优质标的。
2022-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 CAGR 有望达到 63%。根据 Stratistics Market Resea rch Consulting 数据预测,2022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 14 亿美元,2030 年有望达 到 704 亿美元,CAGR=63%,其中国内市场从 2022 年的 2.5 亿美元增长至 2030 年的 1 05 亿美元,CAGR=59.4%。分环节来看,我们预测 2030 年人形机器人减速器/伺服电机 /控制器/本体的市场规模分别为 246/141/106/106 亿美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汽车行业2024年度策略:2024年向新而行,聚焦智能电动赛道新周期.pdf
麦肯锡&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新能源汽车行业驶向2030: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与展望.pdf
长安汽车研究报告:汽车央企转型新生,产品向上开启新周期.pdf
小米汽车专题报告:驶向未来小米汽车产业链从0到1,挖掘赛道瑰宝.pdf
双林股份研究报告:二十载耕耘汽车零部件,轻装再启航续写新辉煌.pdf
汽车行业专题分析:什么是下一阶段乘用车总量成长的新动能?.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