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综合能源民企龙头,债务化解轻装上阵
1.1. “煤电为基,储能为翼”的综合能源民企
隶属永泰集团,煤炭板块民营上市公司。永泰能源成立于 1992 年 7 月,1998 年 5 月在上交所上市,是由永泰集团 2007 年股权收购鲁润股份后,通过资产并 购与上市转型,逐步形成的综合能源类企业。公司主要从事煤炭、电力、石化、 储能等能源产业,主营业务形成了煤电互补的综合能源经营格局。
以煤电为基,加快储能布局。公司深入推进能源主营业务,形成以煤电互补 为基础的综合能源经营格局。煤炭板块产品主要包含优质主焦煤和配焦煤,用于 钢铁冶金行业,所属煤矿及资源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新疆、内蒙和澳洲境内; 电力业务所属电厂分布在江苏省与河南省境内,均为当地主力电厂,为工业和民 用提供能源供应。 除煤电能源主业外,公司在已形成的全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基本架构基础上, 积极推动各储能项目开工建设,全面打造和完善储能材料资源整合、提纯冶炼、 储能新材料等储能全产业链。
公司控股股东为永泰集团,实际控制人为王广西。截至 2023 年三季度末, 永泰集团持有公司 18.13%的股份,王广西通过永泰集团等持有公司股份,为公司 的实际控制人。
1.2. 煤电主业稳定业绩,债务化解基本面回归
聚焦煤电主业,业绩稳中向好。公司以煤炭和电力为主营业务,其煤炭产品 为优质主焦和配焦煤。2020 年公司完成司法重整,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1.95 亿元, 同比增长 112.92%。 2022 年国内煤炭供需格局偏紧,煤价保持高位运行,煤企普遍盈利状况良好, 受益于 2022 年煤价中枢抬升,公司营收大幅增加至 355.56 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19.09 亿元,同比增加 69.30%,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6.65 亿元,同比增长 101.13%。 2023 年上半年,伴随动力煤价格下跌及长协煤履约率的提升,公司电力业务 发电成本不断降低,经营出现改善,所属燃煤电厂自 5 月已开始实现扭亏为盈, 三季度电力业务实现盈利,进一步提升公司整体业绩。截至 2023Q3 公司营收 219.79 亿元,归母净利润 16.24 亿元,同比增加 5.35%,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16.18 亿元,同比增长 25.61%。 2024年1月1号,公司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2.30 亿元~23.30 亿元,同比增长 16.80%-22.04%;预计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22.80 亿元 ~23.80 亿元,同比增长 36.97%-42.97%,在经营效益持续改善下,公司业绩继续 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两大业务齐头并进,煤炭业务贡献主要毛利。2009 年在确定以煤炭开采业务 为主的战略后,2015 年公司又大力开拓火电业务,形成煤电联营的双业务模式。 截至 2023H1,公司电力业务毛利为 5.08 亿元,占总毛利的 13%;煤炭业务毛利 为 32.73 亿元,占总毛利的 83.54%。
债务重整完成,财务费用压降显著。因受融资政策不断缩紧、债务规模较大 等因素影响,公司于 2018 年发生债券违约并触发交叉违约条款,形成流动性困 难。2020 年在司法重整下,公司通过以债转股和留债债权延期的方式结合出售非 主业资产,将负债结构调整至合理水平,回归正常发展。 随着债务重整,公司财务费用得到改善,财务费率大幅下降,2020 年公司重整完成后财务费率为 13.15%,同比下降 5.04PCT。截至 2023 年三季度公司财务 费用 16.69 亿元,同比下降 13.52%,财务费率为 7.59%,资本结构持续优化。
2. 煤炭:焦煤核心供应商,产能释放有预期
2.1. 焦煤储量丰富,产销稳中有升
煤炭储量丰富,焦煤产区集中。从矿区来看,公司所属煤矿及煤炭资源主要 分布于山西、陕西、新疆、内蒙和澳洲地区,其中山西地区以焦煤为主、陕蒙新 等矿区以动力煤资源为主。 截至 2023H1,公司在产焦煤规模为 1110 万吨/年, 拥有煤炭资源量总计 38.57 亿吨,其中优质焦煤储量约 9.33 亿吨,处于样本公司 中上游水平。
煤质优异,产销稳定增长。公司在产优质主焦及配焦煤属于稀缺煤种,煤质 优异,其中低灰、低硫焦煤品种的市场价格较高、销售情况良好,抵御市场波动 能力强。 截至 2023H1,公司在产优质主焦及配焦煤规模 1,110 万吨/年。近五年公司 产销量均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增长趋势,并在区域市场具有较强的定价权和影响 力。2022 年下半年公司收购的山西省古交地区银宇煤矿和福巨源煤矿(合计 120 万吨/年)于2023年上半年已全面实现复产,前三季度公司原煤产量 954.03万吨, 同比提升 15.67%,销量 959.42 万吨,同比提升 17.68%。 在焦煤销售上,公司兼顾市场和长协两种定价模式,其中长协占比约 50%, 采用锁量不锁价方式,与下游钢厂、焦化厂等终端用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2.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产能扩张稳步推进
海则滩项目进展顺利,公司煤炭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永泰能源所属的亿华 海则滩煤矿项目于 2022 年获得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项目 已于 2022 年 12 月底开工建设,预计 2026 年三季度具备出煤条件,2027 年达产。 公司具有大量动力煤资源储量,但目前无动力煤开采。海则滩煤矿作为主要 优质动力煤及化工用煤,平均发热量 6,500 大卡以上,资源储备 11.45 亿吨,具 有资源储量大、煤种煤质优等多项优势。海则滩煤矿投产后,其优质煤炭资源一 方面将作为化工用煤投向陕北煤化工市场,另一方面将优化公司煤炭产品结构, 满足公司所属河南、江苏地区电厂用煤需求,降低电厂发电成本,实现煤电一体 化发展。 按核准建设规模为 600 万吨/年产能测算,海则滩矿建成后可实现营业收入约 50 亿,净利润约 20 亿。当前,陕西省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动对矿区所在地区规 划的修编工作,预计海则滩煤矿产能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至 1,000 万吨/年。在产 能充分释放后,公司五年内煤炭总产能规模有望突破 2,000 万吨/年。
此外,公司正在积极推进旗下所属森达源煤矿(二次核增)、南山煤矿、孙 义煤矿、孟子峪煤矿合计150万吨/年产能核增,预期公司焦煤产能规模仍有增量。
2.3. 焦煤具有稀缺属性,优质焦煤弹性凸显
2.3.1. 冬储补库支撑,短期供需重归平衡
焦煤供给以国内生产为主,进口补充为辅。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焦煤供 给以国内生产为主,进口补充为辅。2022 年,国内炼焦精煤产量为 4.92 亿吨, 炼焦煤进口量为 6384 万吨,进口占比为 11.5%;2023 年 1-10 月,国内产量为 4.11 亿吨,进口 8054 万吨,进口占比达到 16.4%。
进口来源丰富,蒙古、俄罗斯为主要进口国。我国焦煤进口数量较为稳定, 2016-2022 年每年进口量维持在 5900-7500 万吨之间。焦煤进口数量相对稳定得 益于进口来源相对丰富,不依赖某个单一国家,我国焦煤主要从澳大利亚、加拿 大、蒙古、俄罗斯、美国等国家进口。2020 年之前,澳大利亚、蒙古是我国焦煤 的主要进口来源,占比位列前二。在 2021 年对澳煤施行禁运之后,国际焦煤贸 易流完成更迭,俄罗斯成为我国焦煤进口增量的主要补充,占比大幅提升。截至 2023 年 11 月,蒙古、俄罗斯焦煤占比分别为 52.4%、26.1%。 2023 年 12 月 21 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自 2024 年 1 月 1 日 起,对商品进出口关税进行调整,按照东盟自贸协定、中澳自贸协定,东盟和澳 大利亚等国进口煤继续维持零关税,来自其他国家的进口煤实行最惠国税率,各 煤种税率分别为:褐煤、无烟煤、炼焦煤执行 3%,其他煤和煤砖、煤球及类似用 煤制固体燃料 5%,其他烟煤 6%。根据统计,关税政策恢复下约 41.6%的煤炭进 口量将受影响,其中俄罗斯和蒙古受到直接影响,两国焦煤进口成本将进一步抬 升。海内外煤价差收敛后,2024 年煤炭进口量或出现回落。
钢厂库存低位,补库需求预期支撑价格。从 247 家钢铁企业炼焦煤库存来看, 2023 年钢厂焦煤平均库存 778.05 万吨,处于近几年历史低位,后期钢厂补库需 求对焦煤价格将形成一定支撑。
2.3.2. 国内产量保持稳定&进口受到约束,长期增量有限
2021 年保供取得成效,但焦煤产能未得到显著释放。2016 年以来,原煤产 量大幅增长,除 2019 和 2020 年以外,原煤产量增速均高于炼焦煤、精煤。截至 2023 年 5 月底,我国实现原煤产量 19.12 亿吨,同比增长 4.8%;炼焦原煤产量 5.53 亿吨,同比增长仅 2.4%;炼焦精煤产量 2.07 亿吨,同比增长仅 1.5%。2021 年之后,原煤与炼焦煤、精煤产量增速差距拉大,主要因为保供推动产能核增, 但并未释放焦煤产能。从日均产量来看, 2023 年原煤日均产量为 1380 万吨,相 较于 2020 全年的日均产量提升 17.7%。 双碳时代下,煤炭新增产能有限,且大部分为动力煤。“双碳”时代,煤炭 企业新建煤矿的意愿较低,未来新增产能或逐年递减。根据汾渭报告,2023-2027 年全国新增煤炭产能预计 50318 万吨,其中动力煤新增 41535 万吨,占总新增产 能的 82.5%;炼焦煤新增产能 8783 万吨,占总新增产能的 17.5%。由于炼焦煤 一般为井工矿,建设周期较长,一般为 3-5 年。如果算上前期手续审批的时间, 炼焦煤矿投产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未来国内焦煤产能释放有限。
全球冶金煤供应紧张,我国进口将受到一定程度约束。根据 IEA 数据,2022年全球冶金煤产量为 10.96 亿吨,同比减少 1.3%;2025 年全球冶金煤产量预计 为 10.78 亿吨,2022-2025 年 CAGR 为-0.6%,产量下滑导致供应紧张。贸易方 面,IEA 预测到 2025 年全球冶金煤贸易量将继续增长 6%。值得注意的是,冶金 煤属于稀缺资源,供需双方资源并不匹配,这是导致贸易量增长的核心因素。虽 然中国是全球冶金煤需求最大的国家,但国内生产保持稳定,而作为需求较大的 印度、日本等国家,自身供给能力相对匮乏,未来将是冶金煤进口的主要国家, 我国冶金煤进口方面或受到挤压,增量空间有限。
3. 电价改革&产业协同,盈利能力增强
3.1. 电厂运行高效,电改效果显著
参控装机容量超千万千瓦,以火电机组为主。公司所属电力业务控股总装机 容量 897 万千瓦(均为在运机组)、参股总装机容量为 420 万千瓦 (其中:在运装机 容量为 200 万千瓦、在建装机容量为 220 万千瓦)。公司所属电力业务主要分布在 江苏、河南两省,是所属区域电力和热源保供主力军。在原料煤供应方面,公司在 江苏张家港拥有 1 座 5 万吨级和 1 座 10 万吨级的长江煤运码头,形成了 1,000 万 吨/年的煤炭货运吞吐能力,为公司电厂提供有力支撑。 自 2018 年来,总装机容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由 812 万千瓦上升至 897 万 千瓦,火电增量主要是来源于江苏装机量增加,从 2018 年 404 万千瓦上升至 2022 年 492 万千瓦。
电厂运行高效,机组利用小时数基本高于省平均水平。公司 2018 年以来产销 率基本保持稳定。2022 年公司发电量 358.56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4.75%;售电 量 339.97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4.75%。2018 年以来,除 2021 年公司江苏省机组 利用小时数略低于江苏省平均利用小时数,公司其他机组利用小时数均高于省平 均水平。
受益于电价市场化改革,公司电力业务盈利增强。2021 年前,国内火电企业 一直采用“市场煤、计划电”的商业模式,即煤炭为市场价,电则由政府指导价, 煤价越高,电力企业的利润越低。 2021 年 10 月 11 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 场化改革的通知》,文件中指出:1)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通过 市场交易在“基准价+上下浮动”范围内形成上网电价;2)将燃煤发电市场交易 价格浮动范围由现行的上浮不超过 10%、下浮原则上不超过 15%,扩大为上下浮 动原则上均不超过 20%。在供应端,2021 年下半年国家发布煤炭保供稳价政策, 加强对煤炭中长期合同履约;2022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煤炭价格合理区间。 “市场煤、计划电”的局面就此向“计划煤、市场电”过度。受益于电价改革, 公司 2022 年售电价格为 469.39 元/兆瓦时,同比上涨约 20.2%,2023 年预计将与同期售价持平。
社会用电量逐年提升,电力业务有望量价齐升。从近五年数据上看,第二、 三产业用电量在社会总用电量中均保持 83%以上水平。当前,以制造业、建筑业 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仍是用电主导,但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用电占比呈现稳 中有升的态势。根据中电联发布的《2023 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 告》预测,2023 年全年社会用电量将达 9.15 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6%左右。
3.2. 成本管控优化,电改&产业协同熨平风险周期
2022年原料成本压减板块利润,产业协同&成本优化下,盈利能力有望增强。 2022 年受到动力煤价格上升影响,公司电力业务毛利亏损 10.8 亿,毛利率同比 下降 1.42 个百分点;2023 年上半年,公司电力业务毛利 5.1 亿,毛利率同比上 升 9.22 个百分点。未来,电力板块业务盈利能力将有望持续改善:
1)短期煤价格回落及长协比例增加。从成本结构上看,发电成本对原料煤价 格敏感性较大。2022 年度动力煤价大幅上涨至 1270 元/吨,同比增加 43.9%。长 协比例方面,2023 年度公司所属燃煤电厂共签订长协煤总量 1728 万吨,实现了 长协签订全覆盖,成本波动有望降低。
2)容量电价机制下火电盈利稳定。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建立煤电容 量电价机制的通知》,2024 年 1 月 1 日起,将对煤电实行两部制电价政策,容量 电费由工商业用户按当月用电量比例分摊,容量电价机制的出台将提升公司火电 盈利稳定性,火电行业估值体系迎来重塑。
3)海则滩煤矿未来投产,煤电联营熨平风险周期。海则滩煤矿主要为优质动 力煤及化工用煤,平均发热量 6,500 大卡以上,资源储量 11.45 亿吨。预计该矿 于 2026 年具备出煤条件,2027 年投产。投产后,公司煤炭产品结构将进一步完 善,可以满足部分公司所属电厂用煤需求,降低发电成本。
4)电厂耗煤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公司所属火电机组均为低能耗机组,具有容 量大、技术参数高的特点,目前均实现了超低排放,2022 年所属燃煤机组供电煤 耗完成 295 克/千瓦时,较全国 6,000 千瓦及以上电厂供电煤耗 301.5 克/千瓦时 低 6.5 克/千瓦时,全年可节约标煤约 20 万吨,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具有较强 的市场竞争优势。
4. 布局钒电池赛道,抢滩新型储能蓝海
4.1. 钒电池属性优异,适用于大规模长时储能场景
钒电池产业链复杂,上中下游涉及多个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供 给、电解液配制,其中原材料以五氧化二钒、硫酸、碳材料等为主,钒矿及其加 工业处于核心地位,是电解液原料五氧化二钒的来源。中游主要包括电堆装配、 控制系统。下游为各类储能用户的终端应用市场,涵盖发电侧、电网侧、用电侧。
钒电池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通过将钒电池与其他主流电池进行性能及参 数对比,可以发现钒电池在安全性上较高,不易起火燃烧;在循环寿命上,钒电 池可用 15-20 年且充电速率快,相较其他电池有较大优势。由于其安全性、易扩 容、寿命长等特性,钒电池无论是下游发电侧、电网侧还是用户侧都有较好的应 用前景。
长期来看,钒电池在大规模长时储能场景中有望部分取代锂电池。全钒液流 电池技术已基本成熟,产业尚处商业化推广早期。根据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 根据相关行业预测,预计 2025 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突破 60GW,新型储能装 机中钒电池渗透率将达到 10%,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 3.4GW 左右。 液流电池能量密度相对较低,相比锂电池,其使用寿命长,安全性高、适合 提供连续功率,适用于各类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的大规模储能场景。
4.2. 收购汇宏矿业并与国内外具有核心技术高校合作,加速全产业布局
收购汇宏矿业,获取优质钒矿资源。2022 年 8 月 30 日,公司发布公告,与 海德股份拟共同出资设立德泰储能,以此收购汇宏矿业 65%股权,获取优质钒矿 资源。 通过补充勘探和对开采、冶炼设备进行更新和技术改造,汇宏矿业拥有的钒 矿石资源量可达 2,490 万吨,五氧化二钒资源量可达 24.15 万吨,一期按五氧化 二钒产能 3,000 吨/年设计,二期将根据公司经营及市场情况将产能翻番,扩产至 6000 吨/年。
与国内外具有核心技术高校合作,打造全产业布局。2022 年 12 月 27 日公 司发布公告,所属控股公司德泰储能与长沙理工大学及贾传坤教授合作,取得五 项专利权和五项专利申请权,并设立德泰储能装备公司,进行新一代大容量全钒 液流电池生产及研发。2023 年 10 月 19 日公司发布公告,所属控股公司新加坡德 泰储能以 700 万元美元收购和认购 Vnergy 合计 70%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将 拥有领先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进一步推动了公司全钒液流电池产业链发展 目标。 各储能项目稳步推行,预计于 2024 年投产。公司所属各储能项目正稳步推 进,一期 3000 吨/年高纯五氧化二钒选冶生产线将于 24 年下半年投产,达产后将 占据目前国内石煤提钒 20%左右市场份额;一期 300MW/年全钒液流电池产线也 将于 24 年下半年投产,达产后将占据目前国内 10%左右市场份额。据公司投资 者关系活动记录,按行业水平估算,公司钒电池生产成本预计在 3 元/Wh,预计 年产值可达 12 亿元以上,年利润预计可达 1.2 亿元以上。 公司储能产业规划目标。力争 2025 年储能产业形成规模;2027~2030 年 进入储能行业第一方阵,实现全钒液流电池市场占有率 30%以上目标,成为储 能行业全产业链发展领先企业,储能板块规模与现有煤炭及电力板块规模相当, 从而形成“传统能源+新型储能”双轮驱动发展的新格局。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永泰能源研究报告:焦煤弹性火电稳健,储能转型助推发展.pdf
永泰能源(600157)研究报告:煤电互补齐发展,进军储能谋转型.pdf
永泰能源(600157)研究报告:综合能源民营龙头企业,未来煤电储能协同发展.pdf
永泰能源(600157)研究报告:夯实煤、电主业,发力新能源转型.pdf
永泰能源(600157)研究报告:债务化解轻装上阵,煤电业务运营平稳.pdf
焦煤行业专题报告:短期具备蓄势上涨动能,长期供需格局依然偏紧.pdf
首钢资源研究报告:小而美的纯焦煤公司,估值股息具备优势.pdf
炼焦煤行业研究:焦煤价格或已见底,存在反转可能.pdf
炼焦煤行业分析:供需关系或进一步收紧,多重因素对价格形成支撑.pdf
炼焦煤行业专题报告:优质资源为王,价值重估开启.pdf
新能源及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pdf
中国储能行业(含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发展白皮书.pdf
英维克研究报告:深耕精密温控,数据中心+储能双轮驱动未来可期.pdf
2024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白皮书.pdf
储能行业专题分析:大储,大储往何处去.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