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0 年以来:中美金融化下的成长叙事
1.1 美国的科技繁荣带来了 A 股产业映射主题的成长性
在 2010 年以来,中美都走上了金融扩张的道路,但是不尽相同:美国以信 息技术驱动,信息技术业和金融行业增加值占比不断提高,资本的净资产收益率 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进步、全球化资源配置不断改善的同时,也通过技术外溢 (直接投资、产业映射等)的方式带动了 A 股相关公司的成长性抬升。根据我们 前期报告《海外映射投资探索:经验,路径与路标》梳理的框架,无论是移动互 联浪潮下的消费电子,汽车电动化带来的特斯拉产业链,抑或是 2023 年新兴的 人工智能,均一定程度上遵循着“国内镜像+产业分工+应用生态“的映射路径。 一方面,海外科技创新的成功落地经验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方向上的指引, 进而打开业绩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效率驱动的分工体系下,我国相关 的制造业生产供应链也可以享受着跨国公司的增长红利;与此同时,围绕着海外 先进技术或产品下游进行应用开发或生态拓展,同样可以快速获得其背后的巨大 流量与客群,带来更高的热款几率与用户粘性。
1.2 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为成长带来了更高的购买力
而对于国内而言,房地产资产的繁荣带来了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张, 房价的上涨使得率先加杠杆的城镇人群财富快速积累;而高效的制造业产能下负 责从事管理、分配利润的白领工作人群同样崛起。最终居民部门显著提升的购买 力为消费电子、电子商务、新能源车等新兴产业创造了相对广阔的市场渗透空间。
1.3 地方政府的扩表同样驱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产业链 的建设
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扩表在支持新兴行业成长所需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与研发投入,并帮助需求创造与完成其生产安全所需的产业链搭建中,也扮演了 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基建投入完成了各类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要求,为新兴产业渗透率的快速抬升与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弯道超车提供条 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地方政府协助三大运营商完成了相对完善的移动网络基 础设施建设,以 5G 为例,地方政府通过增加补贴、引导产业投资的方式来协助 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通信产业资本开支扩张,进而完成 5G 网络建设,并推动互 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创新的快速涌现;而同样在新能源板块,地方政府充 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也成为保障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条件。
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景气度的旺盛也带来了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增 长,使得地方政府也有更充足的能力去出台各类具体的产业政策以扶持新兴产业 的发展。以政府补贴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 10 余年间,上市公司所获 得政府补贴规模(包含减税降费)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步增长,成为上 市公司(尤其是新兴成长板块)利润与创新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并一定程度上 通过提供隐性担保的方式降低了相关公司的融资成本:截至 2022 年,上市公司 政府补贴规模达到了 3253 亿,占全部 A 股(剔除金融与石油石化)利润与研发 投入的 11.9%与 23.5%。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政府补贴规模相对较大的行 业,其综合融资成本也往往相对较低,而具体到成长股内部,政府补贴额高的个 股的融资成本明显低于政府补贴少的个股。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同样成为了大量成长板块的重要需求方,其优先采购 直接为相关企业带来的业务收入的增长。截至 2022 年,政府采购合同整体规模 达到了 7500 亿,直接与上市公司相关的体量相对减少(101 亿),而单笔采购体 量规模则明显更高。 而在一级市场,地方政府也同样通过设立政府产投基金的方式,在自身投入 大量金额支持相关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并引导社会财富的流向。截至 2023 年, 政府引导基金参与的投资笔数为 1950 笔,相较于 2022 年出现明显下滑,而项目 金额高达 1078 亿元,相较 2022 年依然出现抬升。
从具体行业来看,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部分创收能力相对较强的高端制造业 而言,2020 年以来至今其中大量细分板块的资本开支扩张幅度已经显著高于经 营性现金流的增长,这意味着其资本开支扩张缺乏足够内生增长动能的支撑,并 大量依赖于外部的融资扩张,而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对于部分创 收能力偏弱的新兴产业而言,其高额的研发费用同样与地方政府的支持息息相关, 而政府部门的直接采购本身也同样成为了近些年来部分新兴产业的重要收入来源。
2 去金融化的世界:成长性的“叹息之墙”
2.1 逆全球化的世界,产业分工与创新映射路径迎来重塑
然而当下无论中美,过去十年金融化的进程开始遇到瓶颈,对于美国而言, 其去金融化的本质更像是实物资产的做大,大量财政补贴脱虚入实用以产业链的 重建,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其为抑制通胀所做的努力,利率水平的抬升已经开始对 海外一级市场对创新活动的投融资形成压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新的广泛发生; 而逆全球化的世界里,创新的产业分工与映射路径也将与过往全球化的时代有所 不同:无论是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时间,抑或是核心技术与设备的引入受限, 都将使得国产竞品对海外创新形成完美替代所耗的时间与成本投入较移动互联网 时期延长,同样最终实现突围的公司我们相信也将较过去更具竞争力与生命力; 而企业参与海外创新产业分工的难度抬升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创新的景气扩散与 带动能力,成长能力兑现存在一定不确定性,部分环节甚至面临着供应链“内卷” 的压力;而对于下游的应用拓展商而言,应用场景依然还在探索之中,而全球制 造业景气度的下行与消费者预期的疲软无疑对其未来产品的颠覆性、实用性与吸 引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地方政府去金融化,社会财富向高端制造的转移告一 段落
而相较之下,国内过去十年金融化的核心驱动地产板块已然进入了非周期性 的收缩阶段,其带来的金融收缩不仅仅直接导致了大量地产链上板块的业绩低迷, 对于成长板块的影响同样意义深远,尤其是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下滑使得 其债务压力陡增,而由此引发的地方政府去杠杆进程将使得过去以地方政府为主 导的新兴产业发展路径发生逆转。 从历史上看,2010 年以来地方政府同样曾在 2015 年至 2017 年供给侧改革 期间短暂经历了降杠杆的过程,我们参考彼时经验,可以看到其体现在上市公司 上,同期政府补贴规模总量上依然抬升,然而无论是占净利润的比重,抑或是每 家公司所获得的平均补贴数目,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从具体行业上的补 贴退坡情况来看,彼时供给侧改革相关、处于成熟期的传统制造以及公用事业似 乎是政府在面临削减补贴时优先考虑退出的板块,而这也恰好分别对应着产能过 剩、盈利模式相对成熟与现金流稳定的特征。
而映射到未来,与过去不同,当下产能过剩现象更存在于过去三年进行了大 量资本开支扩张的高端制造板块,且经过这些年的高景气增长,其中部分已然形 成相对稳定的盈利模式,因此在未来地方政府部门一旦面临金融收缩,对相关行 业支持力度的优先退坡也将使得社会财富向高端制造业转移的过程告一段落:无 论是政府产投平台股权的退出或投资方向的转移,或是政府补贴力度的滑坡,导 致高端制造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受损,而隐性担保力量的缺失也会使得企业融资能 力的下降,高端制造板块野蛮生长的“青春期”结束,将迎来真正意义上的考验 时刻。
2.3 政府资源的结构性切换带来新兴产业“内卷”时代的 回归
而对于盈利能力相对偏弱,现金流不稳定的部分新兴产业而言,未来高质量 发展背景下我们认为在总量层面地方政府对整体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并不会轻易 退坡,然而结构上看依然存在隐忧: 一方面,面对未来金融收缩下流量维持修复,而利润率空间面临收缩的格局, 为满足持续稳定生产的需要,成熟稳定的方案成为优先选择,一定程度上也会挤 出大量非紧迫性创新的需求与其远期探索性应用场景的扩散;然而政府部门的扶持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正常出清速度,最终板块被迫陷入低效率的“内 卷”,这在过去的两年中已经开始逐渐体现:宏观景气度的疲软导致上市公司口 径下的大量成长板块业绩表现同样不佳,并逐渐开始影响到研发投入的增长,从 我们构建的营收相对增速与研发费用相对增速的分布图来看,部分新兴产业概念 板块已经跌入第三象限(即 2022 年 Q3 的累计营收增速与研发投入增速均已经 弱于全部 A 股);并从同期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与销售毛利率变化来看,同样有 部分行业呈现出一定的“内卷”特征:销售毛利率出现下滑的同时,销售费用占 营收比重反而开始出现显著抬升,最终导致板块对政府依赖度同样不断加深。
而另一方面,对于具备足够紧迫性,同时政策重点倾斜的部分新兴产业而言, 其远期的市场需求无需担心,然而也应当关注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大量资 本的涌入使得产业快速金融化,最终导致中低端产能过剩,而高端领域却依然无 法突破的风险增加。在过去的三年中,以半导体、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高端制 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吸引了广泛的社会投资,然而这几年来,上述相关产业的销 售毛利率与美、日、中国台湾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出现没有的缩短,反而出现了进 一步走阔的趋势。作为“赶超国”,产业升级是提升竞争力的必要路径,然而对 于上市公司股东而言,也似乎需要一定程度上容忍较低的资本回报。
与此同时,在去金融化下的压力下,政府相关部门支出预算的削减将直接冲 击部分下游需求依赖于政府采购的新兴产业收入的直接下滑,而应收账期的拉长 也将影响经营现金流的稳定性。
3 “登神长阶”,变化也正在发生
去金融化的世界大门已然开启,作为一个系统性宏观变量的转变,我们已经 可以陆续看到旧有的机制正在被逐步打破,而积极的因素也正在酝酿: 对于部分产能相对过剩的高端制造板块而言,尽管板块在过去获得了大量的 政府资源支持,其资本扩张行为仍然主要以市场机制所驱动,由于其中民企占比 相对较高,在缺少统一行政力量干预之下,行业市场化下的自然出清速度往往相 对偏慢(相应地出清程度也往往更为彻底),而未来政府扶持力度的退坡则有望 一定程度上加速板块供给端出清的进程。截至 2023 年 Q3,大量高端制造产业细 分板块筹资现金流与资本开支增速差相较于 2022 年明显下滑,然而整体依然尚 处于供需平衡转向实质性过剩的阶段。如果以当年 2010 年后工程机械为代表的 传统周期制造业的产能出清节奏来看,当下高端制造的整体产能现状似乎已经处 于工程机械 2012 年至 2013 年期间的状态,而潜在产能释放压力则接近 2011 年, 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当下高端制造产业整体距离出清依然存在一定距离。
而通过复盘工程机械板块的历史表现,可以看到其相较于沪深 300 的估值底 部出现在 2013 年末,即行业潜在产能风险逐渐收缩至历史中位数以下;而板块 整体趋势性投资机会的出现,则需要等到 2018 年板块景气度趋势性回升后,并 确认新增产能有限,产能风险依然处于历史底部。相较之下对于部分龙头个股而 言(以三一重工为代表),其价值成长性的机会形成似乎要明显更早,在 2016 年 下半年股价相较于沪深 300 便已开始获得超额收益,而此时行业经过 4 年的调整, 行业供需格局与产能风险已然到达了历史低点,行业出清接近完成,而此时恰好 下游需求开始阶段性回暖,龙头企业展现出了明显更强的盈利能力与业绩弹性。
与此同时,政府资源也似乎正在集中化:一级市场中无论是政府引导基金在 2023 年的投资数目相较过去明显缩水,然而其参与平均金额相较 2022 年明显抬 升,且结构上发生了明显切换;而二级市场之中,在所有获得政府补助的非金融 上市公司之中,营收前 10%的公司所占的补助规模相较 2022 年也出现了显著提 高,而具体到新兴产业上,在我们统计的 45 个新兴概念中,同样可以看到有超 70%的板块中发生了政府补贴往头部企业集中的情况。
4 “适者生存”与“真正短缺”
近期以新能源为代表的高端制造板块迎来反弹,当下我们从客观角度提供两 个思考:从估值视角来看,即使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大盘成长股的长期估值下行趋 势尚未见拐点,然而估值的周期项(剔除长期下行趋势后)也到达历史底部,存 在一定修复空间;而从基本面视角来看,在市场阶段见底后,由于其处在短周期 基本面见底的左侧,或将形成市场可交易的反弹标的。以半导体为例,A 股半导 体指数于 2021 年 7 月见顶回落以来,一路下跌至 2023 年 10 月,回撤达 50.6%, 相对估值的周期项也回落至历史底部;而在市场阶段见底后,由于其处在基本面 见底的左侧(彼时投资者基于传统半导体周期的分析框架,板块底部即将到来的 预期进行“抢跑”),板块表现明显优于大盘,然而到了真正确定板块基本面阶段 性见底的 2023 年 Q2 与基本面趋势性回升的 2023 年 Q3,半导体板块反而出现 了持续回落。
通过梳理前期各家光伏企业在回应市场投资者问答中给出的信息来看,企业 层面预期下产业链价格有望在 2024 年 Q1 至 Q2 见底,并预期下半年行业格局出 现改善,而近期市场似乎也可以从中观高频数据中看到一定的信号:产业链经理 人指数明显回暖,而 P 型电池片价格也似乎出现了一定的企稳。因此短周期视角 来看,以 2023 年半导体板块的经验,我们的结论是新能源为代表的老赛道或在 市场反弹中占优,其修复会延续,但市场预期的行业阶段见底信号(比如硅料、 组件价格实现阶段性反弹)真的出现时或者市场整体遭遇压制时,反弹也可能将 会迎来终点。 而中长期视角来看,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面对去金融化的世界,行政与市 场化的力量也会驱动着各个行业去进行积极调整与自救,这本身也是一个旧事物 在新世界里的寻找自身定位与存在价值的适应过程。在过去我们看到了:国内城 镇化达到阶段性瓶颈后,大量传统制造业开启了全球化的征程,大量龙头企业开 启了二次成长曲线;而在能源转型浪潮下我们看到了旧能源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供给端约束的纪律性大幅增强,盈利能力获得了显著抬升。而这也为我们的报告 下篇,即在新的宏观叙事下去寻找面向未来的成长股投资策略时提供了一种思路: 即去寻找可以快速适应新世界,寻找到二次成长性的板块,或是行业中期调整行 将进入尾声,远期愿景却依然存在的行业或行业出清完成后最终胜者。
相较之下,对于部分当下仍处于主题阶段的新兴产业而言,因为过去一两年 的上涨,当下经历了回撤后依然保有一定的相对涨幅,股价位置并不算低,从估 值视角来看,主题成分股相对集中的TMT指数相较于红利的相对估值周期项同样 仅仅回落至中位数附近。短期内新主题的出现需要进一步的挖掘,而老主题经过 了过去一至两年的上涨,商业模式验证的窗口期逐渐逼近。主题投资曾作为老赛 道的空头品种存在,由于缺乏企业真实资本回报作支撑,前期积累的超额收益会 继续回落,资金或将部分回流大盘成长,短期内主题投资的空间或将进行“缩 圈”。
在前期报告《变化的时代,变化的“成长”》中我们曾提到,“对于成长股而 言,弱小并且短缺的地方,可能才正是其成长性的来源”,这为我们寻找新兴产 业有望实现突围的方向上提供一种思路:即去寻找新世界里真正短缺且重要,具 备真正潜在成长性的地方,等风来。过去地产周期与全球化高效的创收与分配机 制,驱动着制造业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而低廉的原材料成本带来了更高的利润 率。而此时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更高的生产量决定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与利润空 间,因此在面临资本开支决策时企业往往倾向于多增固定产能,而系统性忽视对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软性实力”的提升:截至 2022 年,上市公司口径下 制造业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比重为 16.6%,而剔除土地使用权后仅为 6.7%。最 终导致我国除金融外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不仅远落后于生产性制造业,也同 样不及消费性服务业:以产业数字化为例,截至 2022 年,相较于第三产业近 45% 的渗透率,我国第二产业数字化渗透率仅为 24%,相较于海外领先国(如徳国、 韩国)超 40%的渗透率也具备一定差距。而在未来制造产能趋于过剩,利润空间 被压缩,企业对降本增效与转型的需求系统性抬升,这便需要企业将更多资本开 支投入到提升企业“软性实力”的地方,部分成长领域中帮助企业在“内卷”中 脱颖而出的生产性服务业有望迎来系统性的投资机遇,而我们也同样将在下篇报 告中进行挖掘。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资本新秩序专题报告:去金融化,繁花落尽.pdf
金融统计分析要点.docx
银行资本新规影响测算之金融投资篇.pdf
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技术与安全白皮书.pdf
安永-金融服务业领导网络:应对人工智能在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pdf
2024年未来全球金融科技报告.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