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固有的印象出发,美国养猪业是不是一个差行业?美国养猪业给我们的印象是工业化、现代化、公司+农户、薄利、周期拉长,尽管产业经营者陷入泥沼,养猪利润极其微薄,但同时,也能看到一些全球型龙头在美国诞生,美国养猪业到底是冰还是火?我们能否简单地参照他们的现状来预测中国养猪业的未来?
美国养猪业/农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1、虽然美国养猪业规模化趋势比中国早几十年,如今的业态呈现出产区分布集中度高、专业化程度高、经营成绩仍然高度分化等特点,在美国市场,持续证明了养殖规模化的优势、趋势。
当下,我们国内企业对此趋势仍然持有怀疑的态度,我们倾向于认为规模化发展速度可能有时快有时慢,这跟技术能力、资本进入等方面有关系,但大方向上,规模化趋势应该不会倒退。靠天吃饭的个体户一旦退出,与之一起退出的是他的knowhow,其实对行业而言也是一种重要损失。
只有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组织,技术、经验、人才才能不断积累并创造价值,逐步掌握竞争优势并扩大经营规模。我们当下之所以怀疑规模化趋势,短期的担忧其实主要在于近年来的资本进入导致多数企业的管理能力赶不上规模扩张,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将这个现象线性外推,得出了规模化趋势不可持续的结论,但这一结论非常有待反思,用瞬时的条件难以分析长期问题。
2、即使在成熟市场内,优势企业和劣势企业之间的差距也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1980-1998年接近20年时间美国高盈利和低盈利猪场的每头净利润差距约30美元,证明了优势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可以长期保持相对高水平。美国生猪养殖业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如此薄利,而是一个明显分化的市场,具备效率的企业可以持续获得超额收益,并且超额收益来源于每个环节优势的积累。
3、美国农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延伸、完善、升级的过程,各环节相互促进,大大提升了产业链的效率。
4、不同经营规模的农场有不同的生存之道,大农场往往集中在专业化程度较高和价值较高的农产品生产上,大农场规模经济效益显著,但规模大意味着需要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更强,否则适得其反,规模化必须循序渐进;对于小农场,经营亏损和较低的盈利并不是首要问题,这些农场存在的关键要素是农场外收入(包括工资收入、社保、养老金、投资收入等),只要经营者家庭的农场外收入能够支撑生活成本且农场亏损不是很大,农场就将继续存在。
5、美国农场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数量稳定、中间小两头大的哑铃型结构,不同的主体在各自的资源禀赋、市场地位和管理能力下,都在寻找最适合自身利益的、最有经济效益的经营规模,反而中等规模有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相对劣势,产业演化朝着社会分工的方向波动向前发展。
6、老龄化对农场退出的结构性影响:小农场退出比想象中慢,关键还是要看盈利能力。
7、美国农民出售农产品通常有三种途径:现货交易、合作社销售以及合同销售。尽管三种销售模式仍并存,地位却逐渐分化:现货市场交易空间愈益有限,合作社销售较稳定,而合同销售发展最快并逐步占据主要地位,成为风险管理和促进产业链效率的重要工具。以猪为例,2010年初现货市场交易占比仅为5-7%。
投资建议:农业和生猪产业需要大量且持续的资金培育专业化的能力,人才聚集在一起不断精进、突破,创造技术领先优势,并依此来扩大经营规模,创造更大价值。长期来看,规模化的趋势可能短期有快有慢,但方向上坚定不移地往前推进。在这样市场空间广阔的刚需市场里,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未必会差,反而,由于行业人才稀缺、资本相对难沉淀,多年的资本平均回报可能会高于社会平均回报率。优质的供给将不断穿越周期,继续取得发展并回馈社会,建议重点关注工业化养猪龙头牧原股份、饲料白马海大集团等。
风险提示:中美社会经济环境差异,突发大规模不可控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