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球动力与储能领域的引领者
1.1. 创新引领,塑造能源未来
ATL 创始团队二次创业,构筑全球动力与储能领域的翘楚企业。宁德时代成立于 2011 年,前身是 ATL 新能源科技的动力电池部门。2012 年,公司成为华晨宝马 动力电池供应商,2013 年,为全球最大客车厂宇通开发客车动力电池,此后陆 续获得国内主要车企订单。2014 年启动 SAP 系统应用,开启数字化之路。公司于 2018 年上市。2019 年公司应用 AI,推进智能制造。2021 年,宁德时代宁德工 厂成为全球首个“灯塔工厂”电池生产基地,确立其智能制造标杆地位。截至 2022 年,公司动力电池使用量连续六年全球排名第一,储能电池出货量连续两 年排名第一。
股权集中度高,架构稳定。截至 2023 年三季报,公司最大股东厦门瑞庭投资有 限公司持股比例为 23.31%。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曾毓群与李平,曾毓群通过直接 和间接持股方式合计持有公司控股股东厦门瑞庭投资 100%股权;李平直接持有 公司 4.58%的股份,两人为一致行动人。公司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为 59.29%。
管理层团队从事锂电池领域多年,实战经验丰富。宁德时代的管理层由曾毓群等 行业资深人士领导,起源于 ATL 的核心团队,引领公司在动力电池领域快速崛起。 创始人曾毓群在多家顶尖电池企业任职,对锂电池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战略决 策等方面拥有深厚的积累。同时,团队中还聚集了来自一流咨询公司的管理精英, 对公司的战略定位具备卓越的判断力。
1.2. 全产业链布局,为新能源应用提供解决方案与服务
布局电池全产业链,专注能源替代。公司主营业务为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电池 回收利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旨在推动固定型化石能源替代和移动型化石 能源替代,并以电动化和智能化为核心,推动市场应用的集成创新。公司在电池 材料、电池系统、电池回收等各产业链领域具备核心技术优势和前瞻性研发布局, 致力于通过材料和体系创新、系统结构优化、绿色制造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全球 新能源应用提供卓越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为绿色交通网提供动力电池系统与服务,产品涵盖多种应用领域。公司动力电池 产品包括电芯、模组/电箱及电池包,应用领域涵盖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商用 车以及其他新能源出行工具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等。公司的动力电池能够满足快充、 长寿命、长续航里程、环境适应能力强等多种功能需求,产品具有高能量密度、 多循环次数、安全可靠等特点。公司在乘用车领域推出了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高镍 电池、三元高压中镍电池和高性价比的磷酸铁锂电池,适用于 BEV、PHEV、 HEV 等不同细分市场,支持换电和电池租赁等商业模式,广泛应用于私家车、 运营车等。商业领域方面,公司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覆盖了道路客运、城市配 送、重载运输、道路清洁等客车和商用车。
为清洁能源储存提供解决方案与服务,主要集中于发电侧、输配电侧及用户侧。 公司储能电池产品包括电芯、模组/电箱、电池柜,可用于电力领域,为太阳能 或风能发电提供储能配套,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同时也可应用在输配电和 用电领域,包括工业企业储能、商业楼宇及数据中心储能、充电站储能、通信基 站后备电池、家用储能等场景。
应用场景不同,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的性能需求不同。动力电池主要在电动汽车、 电动自行车等移动电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对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有高要求。 而储能电池则主要用于电力系统的调峰调频、可再生能源并网、微电网等领域, 对循环寿命和成本更为关注。由于绝大多数储能装置无需移动,所以对能量密度 没有直接的要求。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通常在 1000-2000 次之间,适应频繁充放 电的场景;而储能电池则要求更长循环寿命,常大于 3500 次,以满足电网支撑 等需求。
1.3. 电池产销增加,盈利如期提升
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销量持续攀升,业务营收显著增长。2022 年公司营收 3285.94 亿元,同比增长 152.07%,其中动力电池系统业务营收 2365.93 亿元, 占总营收比例 72%,储能系统业务营收 449.8 亿元,占总营收比例 13.69%。截 至 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 2946.77 亿元。
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毛利率水平回暖。2022 年,以碳酸锂为代表的核心原材料 价格飙升,但是公司盈利能力仍呈现提升态势。2022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达到 307.29 亿元,同比增长 92.89%。2023 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达到 311.45 亿 元,同比增加 77.05%,毛利率 21.92%,较 2022 年年末提升 1.67 个 pct。
三大费用率稳中有降,研发费用率保持高水平。截至 2023 年上半年,销售费用 率达到 3.54%,管理费用率达到 2.38%,财务费用率降到-1.67%,研发费用率回 涨至 5.2%,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其中,管理费用增加主要系业务规模扩大, 财务费用下降主要系现金管理收益及汇兑收益增加。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境内外专利数量快速增加。2022年,研发费用达到155.1亿 元,同比增加 101.66%,保持高研发投入。境内专利数达到 5518 个,境外专利 数达到 1065 个,正在申请的境内和境外专利合计 10,054 项。截至 2023 年上半 年,研发费用达到 98.5 亿元,同比增长 70.77%,公司拥有 6,821 项境内专利及 1,415 项境外专利,正在申请的境内和境外专利合计 13,803 项。
聚集顶尖人才,推动创新发展。2022 年,公司拥有研发技术人员 16,322 名,其 中,拥有博士学历的人数占比 1.62%,硕士学历的人数占比 17.47%。截至 2023 年上半年,公司拥有研发技术人员 17,998 名,其中,拥有博士学历的 283 名、 硕士学历的 2,972 名。
研发布局各产业链领域,设立多个实验室。公司高度重视产品、技术、工艺的研 发,研发范围涵盖材料研发、设备工艺、测试分析、智能制造、信息系统、项目 管理等各个领域。公司构筑研发闭环,借助数字化研发手段,显著提升研发效率, 使得整体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稳居行业前沿。公司拥有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 研究中心、福建省锂离子电池企业重点实验室、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认证的测试验证中心,以及聚焦能源存储转化领域前沿基础问题研究 的 21C 创新实验室,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等。
2. 动力电池稳步前进,储能电池打开新增长曲线
2.1. 动力电池业务量增价稳,持续驱动收入增长
政策驱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政府通过一系列综合性举措积极推动新能 源汽车的发展,2022 年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出台一系列新能源汽车 产业政策。2022 年 3 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的公告,其中 提到要加快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电子、汽车芯片等新兴领域标准研 制,助力产业转型升级。2022 年 4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意见提到鼓励农村有 条件的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推进充电桩(站)等配套设施建设。2022 年 9 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 策的公告,其中提到自 2023 年 1 月 1 日 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对新能源汽车 免征车辆购置,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购买成本,激发消费者购车意愿。
多重因素拉动新能源汽车需求上升,销量显著增长。受益于续航能力、充电便利、 基础设施完善等多方面的整体提升,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持续扩张。欧洲 30 国新能源车注册量从 2020 年的 136.4 万辆提升至 2022 年的 258.9 万辆,渗 透率也从 11.5%提升至 22.9%。随着国内三四线城市对新能源汽车认可度的不断 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了显著的增长,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 2020 年 的 136.7 万辆涨至 2022 年的 688.7 万辆,渗透率也从 5.4%上升至 25.6%,增幅 达到约 20 个百分点。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需求增加,动力电池使用量稳健增长。2022 年,全球动力电 池使用量由 2021 年的 296.8GWh 增长至 517.9GWh,同比增长 71.8%,国内动 力电池装机总量达到 294.6GWh,同比增长 91%。
动力电池性能受多项指标影响,其中安全性能最为关键。动力电池的性能体现在 多方面,包括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充放电倍率、安全性、一致性等。其中,电 池的能量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电池的能量等于能量密度乘以电池体积, 所以,一定体积下,能量密度越大,电池的能量随之增大,汽车的续航能力也越 强。另外,单位质量电池所能输出的功率称为比功率,电池的功率决定了电动汽 车的加速性能和爬坡能力。循环寿命是指电池的使用周期,即电池可重复使用的 次数。而安全性能决定着汽车的可靠性,也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一个性能,主要 包括结构安全、电安全、热安全和环境安全,其中,热安全是指动力电池因外部 高温或大阻抗所导致的热失控,引发燃烧或爆炸事故等问题。
重视研发创新,产品技术持续升级。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电池的能量、寿 命、快充和安全等方面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其中,麒麟电池采用首创的 CTP 高 效成组技术,通过高集成结构设计,提高了电池包体积的利用率。从第一代 CTP 到最新的第三代麒麟电池,电池包体积利用率从 55%提升至 72%。麒麟电池系 统的三元体系能量密度可达 255Wh/kg,磷酸铁锂体系则可达 160Wh/kg。
以多项核心技术为支撑,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2019年,公司率先实现了811 体系产品量产,并将第一代 CTP 产品引入重点客户。2021 年,第二代磷酸铁锂 CTP 产品大规模交付,能量密度最高达到 200Wh/kg,同时发布第一代钠离子电 池,推动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建设,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和综合性能。同年 6 月, 公司与特斯拉签订合作协议,约定在 2022-2025 年向其供应产品。2022 年,第 三代麒麟电池发布,体积利用率超过 72%。随后在 2023 年,公司推出全新的凝 聚态电池,拓展高安全性和轻量化应用领域。
强化战略合作,客户覆盖广泛。在动力电池领域,公司拥有最广泛的客户群体覆 盖,助力客户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领先的竞争优势。在海外市场,公司与特斯拉、 宝马、戴姆勒、Stellantis、大众、沃尔沃、福特、现代、本田等车企深化全球合 作;而在国内,公司与上汽、蔚来、理想、吉利、宇通、徐工集团等车企加强合 作关系。
产品、技术与服务获得认可,海外客户拓展顺利。公司已成功实现海外动力电池 客户的大规模量产交付,市场份额持续上升。2022 年,公司与福特开展了全球 战略合作,包括北美、欧洲和中国的动力电池供应。同时,与本田也加强了全方 位的战略合作,涵盖了动力电池共同开发、稳定供应和回收等领域。与日本大发、 越南 Vinfast 等公司也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东南亚地区的电动化转型。在 国内方面,公司与吉利旗下的极氪汽车签署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麒麟电 池的首次发布。与蔚来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涉及新品牌、新项 目和新市场的全面合作。
动力电池系统销量持续增长,全球市占率进一步上升。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动力锂 电池领域保持技术、规模、供应链与客户等领先优势,产能逐渐释放,2022 年 动力电池系统实现销量242GWh,较上年增长107.09%。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2023 年上半年公司全球市场份额达 36.8%,显著领先于比亚迪的 15.7%和 LG 能 源的 14.5%。市场份额排名前三厂商共占 67%,市场高度集中。
锂电池产销增加,驱动营收高增长。2022 年,锂离子电池销量达到 289GWh, 同比增长 116.6%,动力电池业务营收 2365.93 亿元,同比增长 158.6%,毛利率 达到 17.17%。2023 年上半年,动力电池系统营收达到 1394.18 亿元,同比增长 76.16%,毛利率达到 20.35%。
2.2. 技术优势凸显,开辟储能市场新蓝海
可再生能源装机持续增长,储能产品市场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以风电、光伏 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扩大。由于清洁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不均衡性, 电化学储能产品可提升供电可靠性及稳定性,其应用普及有助于清洁能源的广泛 利用。随着支持政策逐渐出台,储能产品安全性、循环寿命等各项性能指标的提 升,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22 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达到 295GW, 其中中国的新增装机容量为 152GW,占比达到 51.5%。截至 2022 年,中国的可 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 1213GW,同比增长 14.1%。
加强技术开发,完善储能电池全系列产品布局。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 升产品性能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2019 年,引入低锂耗技术,开发长循环寿命 电芯单体和系统平台产品。百 MWh 级项目在福建晋江落地,储能市场布局初见 成效。2020 年,推出基于长寿命电芯和液冷 CTP 电箱技术的户外系统 EnerOne 产品,实现海外市场从提供部件到电池系统的转型。2021 年推出户外预制舱系 统 EnerC,2022 年储能表后业务的 6C 高功率新电池系统投放市场,2023 年推 出零辅源光储融合解决方案,提升储能系统效率、响应速度和安全性。
产品优势明显,应用范围广泛。储能系统 EnerC 和储能电柜 EnerOne 均具有高 安全、长寿命和高集成等特点,二者均选用热稳定性高的磷酸鉄锂电芯,可搭载 宁德时代先进电池,电芯最长循环寿命达 12000Cycle,采用模块化设计,节省 占地面积。UPS 锂电池柜支持三线制和二线制 UPS 系统,最高倍率下放电温升 约 20℃,仅需自然冷却即可满足使用要求,系统简易可靠。48100基站电箱则可 广泛应用于接入网设备、远端交换局、移动通信设备、传输设备、卫星地面站和 微波通信设备等通信领域作为后备电源。
提供多种解决方案,效益、流程等各方面优势明显。储能系统在电源侧实现存储 和输出管理,通过电化学储能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形成综合系统。充分利 用电芯一致性和 BMS 计算能力,协助电源侧稳定电网、优化发电曲线,减少弃 风弃光,提供系统惯性、调频调峰,以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并优化能源结 构。在输配电侧,储能系统实现智能负荷管理,根据电网负荷情况进行及时的峰 谷调节。此外,储能系统还为用户提供削峰填谷模式和稳定的电源质量管理。
为全球客户提供一流产品及解决方案,多个项目已落地实施。公司的电化学储能 系统支持增容、备用电源等功能,促进更多可再生能源的接入,确保电网安全、 稳定、高效、低成本运行。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布局,例如电 源侧的美国南加州新能源储能电站、输配电侧的晋江百兆瓦级储能电站,以及移 动能源车等项目。产品广泛应用于工商业和住宅领域,扩展至通信基站备电、 UPS备电、岛屿微网、智能充电站等领域,实现用电扩展、降低用电成本、提高 用电保障,最大程度发挥能源效益,带来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
加大各环节客户覆盖,深化全球化布局。在海外,与 Tesla、Fluence、Wärtsilä、 Flexgen、Sungrow、Hyosung 等全球新能源行业领先客户深度开展多区域、多 领域的业务合作;在国内,与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华能、中 国华电、中国广核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等在新能源领域 合作达成战略协议。
储能产品优势明显,应用范围广泛。公司储能产品在安全性、长寿命等方面行业 领先,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大型重要储能项目,包括为美国公用事业和分布式光 伏储能开发运营商 Primergy Solar 独家供应美国最大光伏储能项目(之一),为 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 ENEL 独家供应意大利最大储能项目群等,与英国新能源投 资商 Gresham House 储能基金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公用事业规模储能 的应用落地,此为首次与运营储能项目的资产管理公司直接合作,开创了业务合 作新模式。
储能系统收入增长显著,市占率位居行业首位。2022 年,公司储能电池系统业 务营收 449.8 亿元,同比增长 230.15%,2017-2022 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390%。 2022 年,受原材料上涨影响,毛利率降至 17.01%,同比下降 11.5 个百分点。 2023 年上半年,储能电池系统收入 279.85 亿元,同比增长 119.73%,毛利率回 升至 21.32%。2022 年,公司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场份额达 43.4%,同比提升 5.1 个百分点,连续两年排名全球第一。
2.3. 打造供应链韧性,加速布局电池材料领域
原材料价格波动幅度大,公司积极参与矿产资源的建设和运营。随着动力及储能 电池需求快速增长,正极、负极、电解液等电池材料行业规模迅速扩大。正极材 料在电池材料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达 30%-40%,直接决定电池整体成本,是锂电 池产业链中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材料。原材料价格急剧攀升,碳酸锂自 2021 年 1 月 4 日的 5.3 万元/吨飙升至 2022 年 11 月 9 日的 56.8 万元/吨,而氧化锂也 遵循同样的大幅涨势,从 2021 年 1 月 4 日的 5 万元/吨攀升至 2022 年 11 月 9 日 的 56 万元/吨。为保障电池生产所需的上游关键资源及材料供应,公司通过自建、 参股、合资、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锂、镍、钴、磷等电池矿产资源及相关产品的 投资、建设及运营。
电池回收是电池材料来源的途径之一。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电池拆解 回收技术不断进步、渠道逐步拓展,动力电池退役及回收将成为电池材料的重要 来源。公司亦通过回收方式,对废旧电池中的镍、钴、锰、锂等金属材料及其他 材料通过加工、提纯、合成等工艺,生产锂电池生产所需的三元前驱体、碳酸锂 等材料,并将收集后的铜、铝等金属材料回收利用,使电池生产所需的关键金属 资源实现有效循环利用。
完善资源布局,构建弹性供应链。公司通过自制开采、投资入股、合资合作、回 收利用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电池矿产资源和上游材料领域布局,加强供应链韧性。 2022 年,公司加大电池矿产资源领域投入,推动锂、镍、磷等资源项目的投资、 建设和运营。在锂资源方面,公司在江西宜春含锂瓷土矿项目、四川斯诺威硬岩 锂矿项目、玻利维亚盐湖运营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镍资源方面,公司在印度 尼西亚与合作方共同投资建设从红土镍矿开采、冶炼、三元材料到电池的全产业 链项目正有序推进;在磷资源方面,公司已取得贵州大坪磷矿项目的采矿许可证。
3. 开拓海外新市场,推出新产品线
根据三大战略发展方向的指引,公司持续推进构建材料及材料体系、系统结构、 绿色极限制造和商业模式四大创新体系。在材料及材料体系创新方面,公司通过 高通量材料集成计算平台,在原子级模拟与设计,寻找材料结合点,创造高性能 材料,如高稳定正极材料、长寿命负极材料,已发布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系统结 构方面,CTP 技术将电芯直接集成到电池包,降低成本,提高续航里程。研究下 一代 CTC 技术,提升能源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商业模式创新包括共享储能、 换电运营、光储充检等,推动电动化进程。
致力打造绿色极限制造体系,工厂再获评“灯塔工厂”。公司构建了以 5G 为基 础的工业互联网架构,依托其高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的技术先进性,解决极限 制造的关键问题,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公司下一代拉线成功投产,实 现工艺、工程升级,较原有拉线单线产能大幅提升,单位投资额显著下降,产品 质量上新的台阶。绿色极限制造创新方面,公司的目标即将电芯单体安全失效率 降到 ppb(十亿分之一)级别,保障电池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以及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打造“TWh”级别的超大规模高质量交付能力。另外,继宁德工厂获 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EF)“灯塔工厂”后,四川时代宜宾工厂再度获评“灯 塔工厂”,截至 2022 年,公司拥有锂电行业仅有的两座“灯塔工厂”。同时,四 川时代宜宾工厂也获全球知名认证机构 SGS 认证,成为全球首家零碳工厂。
完善海外布局,加速释放产能。2022 年,在国内现有产能持续优化升级的同时, 公司全力推进福鼎、车里湾、宜春、贵州等基地项目建设,并宣布新增厦门、洛 阳、济宁等新基地布局。同时公司也进一步开展海外产能布局,位于德国图林根 州的首个海外工厂实现锂电池模组及电芯的量产,增强对欧洲客户的本地生产及 供货能力。另外,公司宣布在匈牙利建设欧洲第二座工厂,规划产能达 100GWh, 以进一步完善全球战略布局,助力加速欧洲电动化与能源转型。2022 年,公司 电池系统产能达到 390GWh,同比增加 128.9%,在建产能为 152GWh,产能利 用率为 83.4%。
推出换电服务品牌 EVOGO。公司基于组合换电整体解决方案推出换电服务品牌 EVOGO,由“巧克力换电块、快换站、APP”三大产品共同构成。其中,巧克 力电块采用宁德时代最新的 CTP 技术,重量能量密度超过 160Wh/kg,体积能量 密度超过 325Wh/L,单块电池可以提供 200公里左右的续航,适配大部分纯电平 台开发的车型。快换站具有占地小、流通快、容量大以及多版本快换站适配全气 候环境等特点。其 APP 则提供人、车、站、电块的相互连接和服务。
EVOGO 换电站在多地顺利启动。2022 年 4 月,EVOGO 换电站在厦门正式启 动,与爱驰汽车 U5 展开合作,共同开发组合换电版车型。6 月,在合肥正式启 动,计划 2022 年底在市区实现 5 公里的服务半径。10 月,公司和神龙汽车及时 代电服公司签署 EVOGO 换点项目合作框架协议,约定三方基于车电分离模式, 以神龙汽车旗下东风富康 ES600 为载体,共同开发组合换电版车型,并计划于 2022 年 11 月面向网约车等营运市场销售。2023 年 6 月,在福州正式启动 EVOGO快换站运营,预计到2023年年底,在福州市区达到8公里的服务半径。 发布首款 4C 超充电池产品,续航、安全等多方面性能显著提升。2023 年 8 月 16 日,宁德时代发布全球首款采用磷酸铁锂材料并可实现大规模量产的 4C 超充 电池——神行超充电池,实现了“充电 10 分钟,续航 400 公里”的超快充速度, 并达到 700 公里以上的续航里程,极大缓解用户补能焦虑,全面开启新能源车的 超充时代。神行超充电池通过提升锂离子的脱出速度和附着效率、降低锂离子传 导阻力以及改善锂离子液相传输速率来提升锂离子电池续航、快充、安全等多方 面性能。其中,在系统平台上采用电芯温控技术,低温环境下可以快速加热到最 佳工作温度区间,即使在-10℃低温环境下也可实现 30 分钟充至 80%,而且在低 温亏电状态下零百加速不衰减。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宁德时代研究报告:锂电龙头护城河稳固,储能第二增长极+新技术驱动.pdf
宁德时代研究报告:技术领先,打造面向消费者的电池品牌.pdf
宁德时代研究报告:全球电池龙头地位稳固,技术创新引领电动时代.pdf
宁德时代研究报告:锂电行业技术持续领先,积极出海开拓新市场.pdf
800V高压快充新技术专题报告:宁德时代“神行”4C超充电池发布,开启材料端技术进步新篇章.pdf
宁德时代研究报告:政策驱动+技术优势,储能成为第二增长引擎.pdf
新能源及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pdf
中国储能行业(含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发展白皮书.pdf
英维克研究报告:深耕精密温控,数据中心+储能双轮驱动未来可期.pdf
2024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白皮书.pdf
储能行业专题分析:大储,大储往何处去.pdf
道森股份研究报告:并购切入锂电设备行业,复合铜箔设备再成长.pdf
中科电气研究报告:锂电负极头部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改善.pdf
锂电池行业硅碳负极专题报告:量产在即,助电芯突破能量密度桎梏.pdf
光伏设备及锂电设备行业专题报告:技术引领产业变革,设备出海走向全球.pdf
电动工具行业深度报告:行业拐点将至,锂电化浪潮推动国产出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