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联证券】可控核聚变开启终极能源大门.pdf

2024-01-06
21页
3MB

1 引言:能源革命,全球积极布局

聚变能被视为终极能源,全球主要国家积极布局能源革命。聚变能具有燃料丰 富、清洁、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等突出优点,被视为终极能源。全球主要国家正 在积极采取行动,大力推进聚变能商业化。


近年来,中国核聚变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2021 年 5 月 28 日,EAST 装置实现了可重复的 1.2 亿度 101s 等离子体运行和 1.6 亿度 20s 等离子体运行。 2021 年 6 月 8 日,EAST 装置总放电实验次数突破 10 万次。2021 年 12 月 30 日晚,实现 1056s 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马克装置 高温等离子体运行的最长时间。2023 年 4 月 12 日,EAST 成功实现了 403s 可重 复的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式运行 新的世界纪录。EAST 装置创造的多项托卡马克运行的世界纪录,标志着中国在磁 约束聚变研究领域引领国际前沿,也为中国自主建造聚变工程实验堆提供了坚实 的科学技术基础。2023 年 12 月 29 日,以“核力启航 聚变未来”为主题的可控 核聚变未来产业推进会在蓉召开。由 25 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组成的可控核 聚变创新联合体正式宣布成立。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实施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可 控核聚变领域为未来能源的唯一方向。


1.1 材料篇:不一样的原子之舞


1.1.1 核聚变能被视为终极能源


核能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清洁能源,它是由物质元素的原子核发生改变而放出 的能量,俗称核能。核能与我们所熟悉的支持生命过程的化学能不同,它是原子的 核内能量而不是核外能量,而参与生命物质转化的化学能都是核外能量,这些化学 反应都不会引起原子核的变化。核变化所释放的能量主要分为两大类:(1)核裂变 (nuclearfission),即重元素的原子核分裂为质量较轻元素的原子核时所释放的 能量,称为核裂变能;(2)核聚变(nuclearfusion),即小质量元素的原子核聚合 成为重核所释放的能量,称为核聚变能。




聚变能具有燃料丰富、清洁、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等突出优点,被视为终极 能源。核聚变是两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 核聚变反应发生在一种叫作等离子体的物质状态中。等离子体是一种由正离子和 自由移动的电子组成的高温带电气体,具有不同于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独特性质。 只要将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无限接近,使其发生聚变反应,就能释放出巨大 能量。核裂变是从原子核分裂中获得能量,而核聚变则是通过将原子核结合而释放 能量。虽然两种原子反应都是通过改变原子而产生能量,但它们的根本区别对安全 却有广泛的影响。


相较于核裂变,核聚变有以下优势: (1)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巨大。核聚变产生的能量非常大——是核裂变反应的 四倍,而且聚变反应可以成为未来聚变动力堆的基础。各种计划要求第一代核聚变 反应堆使用氘(重氢)和氚(超重氢)的混合物。理论上,只要有几克这些反应物, 就有可能产生一太(万亿)焦耳的能量,这大约是发达国家的一个人在 60 年内所 需要的能量。


(2)核聚变的燃料丰富,也很容易获得。只要将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 无限接近,使其发生聚变反应,就能释放出巨大能量。氘可以从海水中廉价提取, 而氚则可以利用聚变产生的中子与丰富的天然锂反应产生。这些燃料供应可持续 数百万年之久。 (3)核聚变安全可靠。未来的聚变反应堆在本质上也是安全的,不会产生高 放射性、长衰变期的核废物。此外,由于核聚变过程难以启动和维持,因此不存在 失控反应和熔毁的风险;核聚变只能在严格的操作条件下发生,超出这个条件(例 如在事故或系统故障的情况下),等离子体将自然终止,很快失去其能量,并在对 反应堆造成任何持续损害之前熄灭。 (4)核聚变清洁环保。核聚变,就像核裂变一样,不会向大气层排放二氧化 碳或其他温室气体,未来可能成为低碳电力的长期来源。


1.1.2 全球聚变产业发展进程加速


全球聚变产业蓬勃发展。根据美国聚变产业协会发布的《2023 年全球聚 变产业》报告,聚变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聚变公司数量快速增加。参与 FIA 调查的公司数量从 2022 年 33 家增长到 43 家:3 家退出,13 家新增。这些公司研发的技术差异很大,极少有多家公司研发 同一种技术的情况。美国公司数量继续位居第一,达 25 家。聚变公司的地理分布 更加广泛,共分布在 12 个国家,其中 2 家公司位于中国,即新奥科技发展公司和 能量奇点公司。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创业团队选择加入聚变产业,技术路径也越来越 多元化。


聚变融资总额持续增长。截至 2023 年,全球聚变公司已累计融资超过 62 亿 美元,比 2022 年的 48 亿美元增加了约 14 亿美元,增幅达 27%。这表明尽管面 临通胀和利率上升等宏观环境压力,投资者对聚变能商业应用的兴趣和支持仍在 稳步增长。 公私合作模式在聚变产业广泛应用。至少 18 家公司已启动或准备与政府开展 公私合作项目,政府资助金额超 7000 万美元。英国政府与托卡马克能源公司、联 邦聚变系统公司、第一光聚变公司、京都聚变工程公司、通用聚变公司等企业签署 合作协议。美国、日本和德国 2023 年推出支持聚变能发展的新举措和项目。这表 明全球已出现公私合作推进聚变技术研发的苗头。


预期首座聚变电厂未来 10 年并网发电。尽管大部分公司认为聚变能商业发电 在等离子体科学、热管理等方面仍存在技术和工程阻碍,且几乎每家公司均表示建 成首座聚变电厂面临融资挑战,但 26 家公司认为首座聚变电厂可在 2035 年之前 并网。


全球主要国家正在积极采取行动,大力推进聚变能商业化。一是发布或制订国 家战略,明确聚变能发展方向,并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美国政府表示将面向商业 化牵头制订未来十年聚变能发展战略;英国、日本、韩国发布聚变能发展国家战略 或长期计划;德国发布立场文件,表示将创建适于聚变能发展的生态系统。二是设 立专项计划,提供针对性支持。美已启动基于里程碑的聚变研发计划,并于 2023 年 5 月宣布将在该计划下向 8 家聚变公司提供总计 4600 万美元资助,用于在未 来18个月完成聚变试验电厂预概念设计并制订技术路线图。英国启动总额为4210 万英镑的“聚变产业计划”,已为数十家企业和机构提供资助。三是启动聚变设施 监管框架建设,降低监管不确定性。美国核管会将基于“副产物设施”框架对聚变设施实施监管。英国正在修订相关法律,以将聚变设施排除在针对裂变设施建立的 现有监管体系之外。


1.2 约束篇:当高温超导遇上核聚变


1.2.1 可控核聚变约束方式对比


实现核聚变必须满足三个苛刻条件:一是足够高的温度(T),使燃料变成超过 1 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二是一定的密度(n),这样两原子核发生碰撞的概率就大; 三是一定的能量约束时间(TE),等离子体在有限的空间里被约束足够长时间;三 者的乘积称为聚变三乘积。根据劳逊判据,只有聚变三乘积大于一定值,才能产生 有效的聚变功率输出。


目前,实现核聚变反应主要有引力约束、磁约束、激光惯性约束 3 种方式。太 阳因质量大,可通过巨大引力,在极端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引力约束核聚变反应。 而在地球上,实现可控核聚变主要有磁约束核聚变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两种方 式。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是采用激光作为驱动器压缩氘氚燃料靶丸,在高密度燃料 等离子体的惯性约束时间内实现核聚变点火燃烧。采用强磁场约束等离子体的方 法把核聚变反应物质控制在“磁笼子”里面,就是磁约束核聚变。


磁约束核聚变是实现聚变能开发的有效途径。引力约束主要是靠强大的万有 引力来提供对聚变燃料的约束力,比如太阳的万有引力使日核区的氢不断往中心 挤压,从而形成很高的密度,再加上太阳有足够长的能量约束时间,使得核聚变反 应得以持续发生。惯性约束则以多束极高精度的激光从四面八方向一个非常微小 的聚变燃料丸倾注巨大的能量,产生瞬间的高温和高压,巨大的压力使聚变燃料的 密度在短时间达到极限值,从而引发核聚变反应。磁约束利用磁场对运动原子核产 生的洛伦兹力产生约束,聚变燃料在极高温下会完全电离为由原子核和自由电子 组成的等离子体,倘若让这团等离子体置身于强磁场的空间,带电的原子核与电子 在垂直于磁场方向不再自由只能沿着磁场方向做回旋运动,从而受到约束。在三类 约束方式中,引力约束无法在地球上实现,惯性约束难以实现持续的聚变功率输出, 因此磁约束核聚变是实现聚变能开发的有效途径。


磁约束核聚变常用的实现方式是托卡马克和仿星器。核聚变发电利用轻原子 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当两个轻原子核融合时,所产生的原子核质量比原来两 个原子核质量之和略轻。这一质量差没有消失,而是被转化为能量。如果气体被置 于极高温下,就会变成等离子体。在等离子体中,电子被从原子中剥离出来。失去 围绕原子核运行电子的原子被认为处于电离状态,并被称为离子。因此,等离子体 是由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的。在这种状态下,科学家们可以激发离子,使其相互碰 撞、聚变,并释放能量。科学家们使用磁约束装置操纵等离子体。此类最常见聚变 反应堆是托卡马克和仿星器。 两种类型反应堆各具优势。托卡马克在保持等离子体温度方面更出色,而仿星 器在保持等离子体稳定方面更出色。


1.2.2 超导材料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应用


托卡马克装置已成为可控核聚变的主要途径。托卡马克装置的中央是一个环 形真空室,里面注满气体,外面缠绕着线圈。线圈通电后,会在托卡马克内部产生 巨大的螺旋型磁场,里面的气体将被电离成等离子体并形成等离子体电流。当等离 子体被加热到极高温度后,便可实现核聚变。利用不同核聚变实现方式而建设的托 卡马克装置,其等离子体运行模式有多种,不同托卡马克装置尺寸、性能不同,能 量约束模式也有所区别。其中,磁约束类型托卡马克是目前全球研发投入最大、最 接近核聚变点火条件、技术发展最成熟的途径。




超导材料是未来托卡马克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超导托卡马克诞生。所有托卡 马克的终极目标是将氘氚聚变原料加热到点火点或更高的温度,并加以控制地持 续尽可能长的反应时间,以追求连续的聚变能量输出。即使采用导电性良好的铜作 为导体绕制线圈,由于电流巨大线圈不可避免地存在发热问题,从而限制了磁约束 核聚变的长时间稳态运行。由于超导体具有零电阻效应,且承载电流密度更高有利 于建造更加紧凑、更高场强的聚变装置,能够有效改善长脉冲稳态运行,20 世纪 后期,科学家们开始把超导技术用于托卡马克装置。为了解决常规托卡马克的瓶颈, 超导技术便被引入到了托卡马克建设中。


高温超导强场磁体技术突破,形成紧凑型聚变堆技术路线。近年来,高温超导 强场磁体技术的突破形成了新的紧凑型聚变堆技术路线,不仅成本大大降低,更使 研发周期大幅缩短。麻省理工学院(MIT)将紧凑型聚变堆评为 2022 年度十大突 破性技术之一。市场资本的快速进入进一步加速了可控核聚变商业化项目进程,也 强势带动了高温超导强场磁体的市场需求。国际上代表性的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的高温超导紧凑型托卡马克 SPARC 装置和英国卡拉姆聚变能源中心负责的 STEP 装置,目前均处于概念设计阶段。国内多家民营企业,如新奥集团、星环聚能、能 量奇点等均开展了相关研究。


球形托卡马克技术方案优势明显。球形托卡马克是球形托卡马克(Spherical tokamak)是托卡马克的变体,环径比小于 2,等离子体自然拉长。球形托卡马克 具有与托卡马克一致的简单结构和对称性。理论和大量实验证明,球形托卡马克的 磁流体力学稳定性和约束性能更好,可以达到数倍于传统托卡马克的等离子体比 压(磁场利用效率和经济性的重要指标)。球形托卡马克还具有更友好的约束定标 率,约束性能随磁场增加而明显提高,可以在适中的磁场下得到相当高的能量约束 时间。由于结构紧凑,在相同尺寸下,球形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体积占比更高,堆功 率更高,经济性优势明显。由于可以承载更高的电流,球形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环的 磁场储能更多,更容易实现高功率的磁重联加热。


高温超导为打破聚变堆紧凑化的瓶颈提供了关键技术。高温超导材料制成的 线圈容许的磁场和电流密度都很高,大幅减少了磁场线圈在球形托卡马克中心柱 内占用的空间,让较强磁场的球形托卡马克仍然有充足的空间安放中子屏蔽层等 未来聚变堆必备的部件,解决了球形托卡马克作为聚变堆的主要障碍。


超导磁体在托卡马克装置成本占比近一半,可控核聚变商用化推进带动超导 磁体需求增加。可控核聚变技术目前较为成熟的是托卡马克装置,托卡马克装置需 要超强的磁场,把产生磁场的线圈做成超导体,可以解决大电流和损耗的问题,这 就是超导托卡马克。超导磁体作为托卡马克装置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一座造价高达 几十亿的托卡马克装置中,超导磁体部分占据着几乎一半的成本,市场空间较大。 超导磁体能有效降低可控核聚变装置体积和成本。高温超导磁体的研发成功, 及后续场控系统的完善,较之目前使用的低温超导磁体,将大幅提升磁场强度,降 低托卡马克装置的建造体积和造价,极大降低我国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使用维护 成本,为加快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使用提供稳定且更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应用于紧凑型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加速。紧凑型聚变 堆的体积只有传统聚变堆的几十分之一,与低温超导磁体相比,性能更高的高温超 导材料有望使可控核聚变的商用进程大幅提速。使用托卡马克装置建立核聚变反 应堆,需要在一定空间内产生 10T 以上的两级磁场。而具有卓越低温高场性能的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是紧凑型托卡马克装置的最佳选择,可以在温度大大高于绝 对零度的情况下产生强磁场以约束高温等离子体、使其无规则热运动发生连续碰 撞、产生大量的聚变反应并释放出能量,从而实现聚变的可控运行。上海超导将带 材基带的厚度从50微米降至30微米,打造出市场上最薄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 广泛应用于全球紧凑型可控核聚变装置,下游客户包括美国 CFS 公司,英国托卡 马克能源公司,中国能量奇点公司。


2 进展:高温超导技术成熟推动商业化进程加速

2.1 高温超导带材工艺日渐成熟


超导,全称超导电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电阻等于零,电流可在其间无损耗流 动的现象,具备这种特性的材料被称为超导材料或超导体。超导材料具有三个常规 材料所不具备的性质: (1) 零电阻:这是超导材料最基本的性质,即当温度降至临界温度 Tc 以 下时,其电阻变为零。超导材料的零电阻特性可以用来输电和制造大 型磁体。 (2) 完全抗磁性:将超导体置于外磁场中时,超导体会表现出完全抗磁性, 即把原来处于体内的磁场排挤出去,其内部的磁感应强度为零,人们 将此种现象称为“迈斯纳效应”。利用超导材料的完全抗磁性,可以制 造超导磁悬浮列车。 (3) 量子隧穿效应:是指在薄绝缘层隔开的两种超导体之间有电流通过, 但超导结上并不出现电压。超导材料的量子隧穿效应可用于弱电磁信 号的检测,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是目前人类所掌握的能测量弱 磁场的手段中最灵敏的仪器,可以探测强度为地磁场十亿分之一到百 亿分之一的磁信号。


按照临界温度的不同,超导可分为低温超导和高温超导: (1)低温超导技术实验室发现以及起步较早,已经应用于许多领域,国际超 导材料市场 90%左右是低温超导材料。但低温超导材料一般都需在昂贵的液氦环 境下工作,液氦制冷的方法昂贵且不方便,故低温超导体的应用长期得不到大规模 的发展,更多应用在磁共振成像、粒子加速器、磁悬浮列车等成本不敏感的领域, 未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目前,我国低温超导材料、超导电子学应用以及超导 电工学应用领域的研究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我国 NbTi 线材性能和性价比 已优于发达国家,Nb3Sn 线材综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当。 (2)高温超导材料因为临界温度的提高,可以在液氮环境中工作,工业液氮 制冷已经非常成熟,一吨液氮的价格稳定在一千元以下,适用范围广且价格低廉。 高温超导具有使用成本低、应用限制少两大优势。目前应用较广的高温超导材料 YBCO 对临界电流密度、临界磁场强度的要求相比主流低温超导材料更低,应用场 景更为广泛。


受益于高温超导带材工艺日渐成熟,高温超导产业化应用加速。高温超导技术 早期受限于带材的价格过高以及带材质地较脆难以加工等因素限制,规模化应用 推进速度较慢,我国当前高温超导带材生产技艺经过近十年的积淀已经成熟,良率 大幅度提升,例如 2020 年上海超导带材成品率从不足 50%提升至 90%左右。规 模化逐步显现:2020 年上海超导的年产量终于从 3 年前的十几公里增至 400 公 里。随着技术进步及规模化效应,带材价格持续大幅下降,并且中下游的超导磁体 中带材绕制工艺不断进步,推动高温超导技术产业化应用进一步加速。


超导材料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高温超导材料市场规模占比逐步提升。根据 Global Market Insights 预测,2022 年超导材料市场规模约为 109 亿美元,2023- 2032 年复合增长率为 10.8%。根据材料类型分,2022 年低温超导材料市场约占 超导材料市场规模的 79.72%,伴随高温超导材料和技术的不断成熟,预计未来高 温超导材料市场规模占比逐渐扩大。


根据应用场景分,2022 年,医疗行业超导材料市场占有份额显著,约为 63.26%,受益于超导材料在医疗成像设备(如 MRI 机器)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和开发 应用,预计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核聚变领域虽然相对小众,但由于其在清洁能 源电方面的潜力而备受关注,而超导材料在这方面至关重要。电子工业利用超导材 料的各种应用,包括传感器和探测器,贡献了相当大的份额。在交通运输领域,超 导材料用于磁悬浮列车并逐渐普及。在能源领域,特别是电力传输和分配,超导材 料是高效率电力电缆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他类别包括各种新兴应用,如量子计算。


为加速超导商业化进程,我国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超导产业发展。整体来看,我 国超导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向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功能集成化的方向发展,有助于 超导技术更好地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推动超导技术在更广泛范围内的商业化和 应用。


2.2 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投产


受益于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投产,高温超导产业化应用加速。在 2022 年 初,第一台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正式并线生产并通过验收后,高温超导产业化应 用得到了实质性发展。 相较于传统交流工频感应加热,超导感应加热技术优势凸显。超导感应加热是 指通过坯料旋转切割磁力线,产生涡流被加热,相较于传统的工频炉加热,高温超 导感应加热利用凭借零电阻、强磁场、极低频的特点,具备节能减耗、加热均匀、 升温迅速、温控精准等优势,使其成为替代老一代工频感应炉的优选。


高温超导应用领域丰富,市场空间广阔。高温超导感应节能设备目前主要应用 于与挤压机、锻压机配套的非磁金属加热等应用领域。相较于传统感应加热设备, 高温超导设备具备节能减耗、加热均匀、升温迅速、温控精准等优点,设备替换空 间近千亿元。此外,高温超导技术还可应用于金属熔炼及半导体熔融、晶硅生长炉、 超导磁储能、超导可控核聚变、超导磁选矿、超导污水处理等需要大口径强磁场领 域,每一个应用场景的市场规模都不逊于高温超导感应加热。以晶硅生长炉、金属 熔炼及半导体熔融以及可控核聚变为例,国内直拉单晶硅设备已达数十万台,其中 8 英寸-12 英寸的设备需求数量每年有数万台;金属熔炼及半导体熔融市场每五年 周期性更换 50-60%,有望实现每年 200-300 亿元的市场替换规模。




2.3 我国可控核聚变领域研究进展


我国核能发展分三步走:近中期目标是优化自主第三代核电技术;中长期目标 是开发以钠冷快堆为主的第四代核能系统,积极开发模块化小堆、开拓核能供热和 核动力等利用领域;长远目标则是发展核聚变技术。中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 托卡马克研究,先后建成运行合肥超环(HT-7)、中国环流器二号(HL-2A)及东 方超环(EAST)等装置。2006 年中国正式加入 ITER 项目,负责完成了 ITER 装 置多个重要部件的设计、制造与装配任务。


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了中国磁约束聚变能发展路线图。中国磁约束聚变 能的开发将分为 3 个阶段:第一阶段,力争在 2025 年推动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立 项并开始装置建设;第二阶段,到 2035 年建成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调试运行并 开展物理实验;第三阶段,到 2050 年开始建设商业聚变示范电站。CFETR 将着 力解决一系列存在于 ITER 和 DEMO 之间的科学与技术挑战,包括实现氘氚聚变 等离子体稳态运行,公斤级氚的增殖、循环与自持技术,可长时间承受高热符合、 高中子辐照的第一壁和先进偏滤器材料技术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十三 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正在建设中,将 瞄准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设计研制,建设国际一流开放性综合测试和研究设施,这 为中国掌握未来聚变堆必备的关键工程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目前,国内在积极参与 ITER 计划的建造和实验,消化和吸收 ITER 技术和经 验,努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目前全球磁约束聚变装置包括中国 EAST、 中国 CFETR 装置与全球 ITER、韩国 DEMO(K-DEMO)、日本 DEMO(JA-DEMO)、 欧盟 DEMO(EU-DEMO)。磁约束核聚变距离聚变能源的商业应用还比较远。对 磁约束聚变而言,实现大量聚变反应所需的关键技术是加热、约束(实现聚变)和 “维持”(长时间或平均长时间的聚变反应)。未来的磁约束聚变装置必须以长脉冲 或者连续方式运行,以便获得可控的聚变能量并稳定输出,这具有相当大的挑战。 此外,聚变能源商业应用前还面临研制能耐高能中子辐照的材料,建立能够实现氚 自持的燃料循环等诸多工程技术挑战。


3 布局:全球主要聚变项目梳理

3.1 ITER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 计划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大科 学工程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建造反应堆级核聚变装置,验证和平利用核聚变发电的 科学和工程技术可行性,是人类受控核聚变研究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该计划由中 国、欧盟、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七方 30 多个国家共同合作,中国 于 2006 年正式加入 ITER 计划,是我国以平等、全权伙伴身份参加的迄今为止规 模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中国承担了 18 个采购包的制造任务,涉及磁体支撑系统、气体注入系统、可 耐受极高温的反应堆堆芯“第一壁”等核心关键部件。我国依靠自主创新,为 ITER 计划的顺利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1)研制出世界最大电流的高温超导电流 引线,创下了高温超导电流引线载流能力的世界最高记录,实现了我国在高温超导 大电流引线领域应用零的突破。研制的大电流超导铠装导体一次性通过严格苛刻 的国际验证,性能居 ITER 各方之首,并率先交付 ITER 采购包首件产品,促使我 国大型超导导体研制和工业化生产能力跨入国际领先水平。(2)我国交付的 PF6 线圈是 ITER 装置主机的最重要部分之一,位于 ITER 装置超导磁体的底部,是目 前国际上研制成功的重量最大、难度最高的超导磁体。PF6 线圈所有关键制造工艺 及部件全部一次性通过 ITER 国际组认证,双饼制造合格率达到 100%,超导接头 性能显著优于 ITER 技术要求 。PF6 线圈的成功制造不仅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这一 领域的技术壁垒,生产设备实现了全国产化,同时还发展和完善了超导磁体制造的 标准和相关规范。


3.2 EAST


EAST(即“东方超环”)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 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它同时具有上亿温度的“超高温”、零下 269 度的 “超低温”、“超大电流”、“超强磁场”、“超高真空”等极限条件,项目难度非常大, 它的成功建设和运行是中国可控核聚变研究的里程碑式突破。 EAST 的大小半径虽然只有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即 ITER)的 1/3 和 1/4,但 位形与 ITER 相似且更加灵活,而且将比 ITER 早 10-15 年投入运行。EAST 是一 个近堆芯高参数和稳态先进等离子体运行科学问题的重要实验平台,它将是在 ITER 之前国际上最重要的稳态偏滤器托卡马克物理实验基地。 2023 年 4 月 12 日 21 时,一项新的世界纪录诞生——正在运行的世界首个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成功实现了 403 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 式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了 2017 年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式运行 101 秒的纪录。




3.3 CFETR


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是中国自主开发和设计的下一代聚变装置,旨 在弥补 ITER 和未来聚变堆之间的差距,已进行了数轮总体工程设计。CFETR 将分 2 个阶段运行: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实现 50~200MW 的聚变功率,聚变增益 Q=1~5, 氚增值率 TBR>1.0,中子辐照效应~10dpa;第二阶段的目标是聚变功率>1GW, 聚变增益 Q>10,在中子辐照效应~50dpa 的条件下进行托卡马克 DEMO 验证。 CFETR 装置大半径 R=7.2m,小半径 a=2.2m,可以兼容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 目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可控核聚变行业专题班报告:终极能源大门开启.pdf

中国纯电新能源汽车行业2023年年报:市场发展与用车报告.pdf

低空经济专题分析:鉴往知来,从新能源车政策推动历史看低空经济节奏演绎.pdf

可再生能源2024全球现状报告-全球概览报告.pdf

某能源投资有限公司采煤作业规程.docx

IEEJ全球能源展望2024

【国联证券】可控核聚变开启终极能源大门.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