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量&结构:24年总量温和且景气上移,汽车投资具强结构性
总量:如何定量理解汽车需求?2000w是汽车年需求的底
长期维度:国内需求基本保持2-3%的稳定增长(对标各国千人保有量等指标可测算) 。 中期维度:2020年汽车行业连续3年下滑(16、17年购置税后透支),叠加疫情(需求端)和缺芯(供给端)影 响,当年零售总量是1929w,我们认为后续年份不会低于2020年的特殊值(即≥2000w)。
23年复盘印证总量韧性强:年初需求低开但全年依旧正增长
23Q1受22年底购置税政策退出+特斯拉年初降价影响,行业需求滞后:22年底购置税政策退坡导致消费者在22年底集 中购车,此外23Q1价格战使消费者持币观望情绪加重,二者叠加导致行业需求滞后。 23Q3-Q4相较21年和22年均高景气,印证行业整体需求韧性:23年初行业销量低,周度上险中枢约30w/周(23年1月同 比-38.19%;23Q1同比-13.2%)市场担心全年需求。但4-5月需求开始回补并持续至今,预计23年内需依旧可同比 +5.32%,汽车需求韧性得到印证。
24年总量:预计乘用车+6%(弹性:出口6%+行业高点置换=2%)
2024年乘用车内需按中性情况估计(同比-2%),在增换购(16年行业高点置换车+电动智能供给创新,弹性约2.2%) 及出口(弹性约6.0%)作用下,我们测算2024年乘用车总体2725w(同比+6.5%),明年乘用车总量大β景气中枢上移。 ①内需基本盘:锚定GDP增速,按不同情况假设波动范围在-5%至1%。 ②增量-置换:16-17购车高点置换需求释放+电动智能新势能,增换购+56.5w(弹性贡献2.2%)。 ③增量-出口:出口22年同比+58%、23年同比+57%,维持高景气,叠加头部车企海外产能释放(如比亚迪),出口 预计550万(弹性贡献6.0%)。
强结构性:自主份额持续提速,智能化是下个分化点
强势自主车企呈现持续成长性且内部分化:20-23年期间,本轮自主品牌基于需求把控能力及电动化节奏带来 的份额提升呈现持续成长性,24年起随智能化的差异化能力显现(尤其是走量的平价智驾),强势自主组合T2 如长安、理想、比亚迪等预计20到25年市占率将提升+32pct。
强结构性:投资维度,历史上整车每年都存在波段机会
投资维度: 剔除18年底(18/19年因16/17年购置税透支后景气下行)前后3个月时间,基本每年整车都有1倍以上的投资机会。 基于历史复盘及我们对于24年总量温和的判断,我们认为24年整车投资仍有望存在部分强势自主持续向上(成长股) 及部分个股大波段的机会。
二、整车:强势自主加速破局,出海与平价智驾新逻辑强化
整车:23年激烈价格战背景下,结构性整车依旧收益突出
23年复盘:叠加行业β(23年5-8月终端上险持续恢复到周度40w水平),特斯拉、理想、小鹏、长安、蔚来、赛力 斯等具持续向上或阶段性大波段机会,在月度/季度时间内上演翻倍行情。整车赛道逐渐被市场学习接受,格局出清 关键阶段(08-16年份额年均+1.6pct,20-23年份额年均+8.1pct),市场投资心态上宁愿阶段性买错也不错过。
24年格局加速出清,更近黎明
长安、比亚迪、奇瑞等强势自主份额提升显著:在行业总量稳定增长情况下,比亚迪、长安、奇瑞等份额持续 快速提升,预计24年较19年分别提升9.37/6.40/3.53 pct,且24年销量预计仍将高增(增速预计分别为 23.9%/65.1%/42.9%)。
整车六力动态演绎:智能化提速、需求把控强化、电动化边际递减
整车厂核心能力在不同时间维度影响权重变化显著:进入第三消费时代后,目前车企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排序为: 市场需求把控能力=智能化能力>电动化节奏;长期来看智能化建设能力会成为差异性的核心影响因素。
零部件层面,消费属性配置体现差异性,而智能差异性加速提升:电动化方面,差异性边际减弱(核心电动化技 术集中在产业链,消费者体验差异性弱);智能化方面,平价智驾落地+城市L3车型密集推出,消费者体验差异性提 升加速。此外消费属性配置(座椅等消费者直接感知的)体现的差异性依旧重要。
24年下游趋势-智能化:智驾及平价智驾会实打实提份额
类比老式手机迭代至智能手机,汽车智能化升级带来额外消费性购车需求: 汽车迭代:传统汽车仅能满足出行需求,在座舱功能及驾驶方面仍处于初级层面;升级后的智能网联汽车具 备辅助驾驶功能,优化驾驶体验,同时座舱舒适/功能性大幅提升,出行体验得到大幅提升。当前逐步做出差 异化的智能化能力预计将实打实提份额。
景气小β:看好华为&理想&整车智能化
华为系:智能化行业标杆,催化多且确定性强。 1)智能化行业标杆:智能驾驶-ADS 2.0无图NCA功能已上线,23年底全国范围推广;智能座舱-鸿蒙系统,全球搭载鸿蒙 操作系统的智能设备数量突破7亿,圈层效应显著,同时车机系统搭载盘古大模型,提高座舱交互体验。 2)新车周期催化多且确定性强:9月中问界M7上市后持续火爆,11月华为奇瑞智界S7上市,12月问界M9上市,24年问界 M8、智界EHY、华为江淮、华为北汽陆续亮相。当前问界M7在手订单充沛,叠加新M5权益优惠以及M912月底上市在即, 放量确定性较强。
理想:认知差显著,产品定义能力将在高压纯电领域复制。1)问界(重品牌的40岁左右中年男性)、理想(重家庭体验的30-35岁“奶爸”)目标消费群体有差异;2)差异化能力 并非依赖增程,看好MEGA月销5k+:增程是理想阶段性的差异化能力,而理想底层差异化的核心在于用户研究及需求把控, 历史纯电MPV车型不成功更多由于没有好的车型供给,维持Mega爆款判断(稳态月销>5k),最难的纯电产品MPV(也 是最贵)的成功会使市场线性外推当前质疑的纯电平台产品(预期会打的很快)的成功。
整车智能化:深蓝&小鹏等平价智驾有望加速智能化产业进程。1)复盘电动化成长,特斯拉、新势力等高端品牌引领电动化产业趋势完成消费者教育,中端BYD(宋秦)等完成走量显著 提渗透率;复盘电动化竞争核心:①电动化初期为蓝海,产品周期强而率先完成走量价格带的产品谱系布局而享受最大红利; ②起量后的规模效应筑成本壁垒;2)走量价格带的平价智驾车型是规模效应降本、数据获取迭代算法下智驾产业进程的重 心,深蓝&小鹏等平价智驾有望加速智能化产业进程。
三、汽零:24年全球化1条主线+赛道边际强化&优质客户放量2条副线
主线:全球化进程升级提速
复盘2023年,在特斯拉引领下零部件加速出海,重点是北美布局:特斯拉全球化战略迎拐点(墨西哥),新车 产能海外是大头,Cybertruck(美国德州工厂),model Q(墨西哥超级工厂,将会率先负责新平台两款新车 型的量产),国内供应链跟随T出海。 本土汽零能出海的本质是:成本及响应优势,叠加部分领域技术逐步突破。
展望2024年,判断零部件全球化进程有望进一步升级,驱动因素在于: 根本原因:中国电动智能引领全球发展,培育了大量优质供应链,凭借持续增强的竞争优势实现供应链外溢,有望 广泛切入全球车企在全球市场的供应体系,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 直接原因:跟随特斯拉海外建厂的优质公司具备海外产能下有望系统性破局,打入非T客户(宝马/沃尔沃/斯特兰 提斯/福特/通用等),判断2024年欧洲区域建厂也有望提速,同时智能电动赛道优质公司已具备全球化潜力加速拓 展海外客户。
副线: 2024边际强化的产业趋势--②一体化压铸迎渗透拐点
一体化压铸在降本、轻量化、提高生产效率效果显著,有望取代冲压焊接成为电动车时代的标准化生产方式。 2024年一体化压铸迎渗透拐点,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1)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目前行业已实现前/后地板+CD柱的一体化及量产,24年电池托盘有望取得实质性突破, 进一步带动ASP从目前的不足5000元提升至7000元以上。 2)行业渗透加速:24年以问界、理想等新势力为主的国内新势力多个车型集中步入量产。 3)产业进程加速:24年预计海外传统车企进程有望实现0到1。
四、商用车:如何看待商用车机会?
重卡总量:24-25年110/125万,复合增速15%
内销-逐渐恢复至80-100万辆中枢:房地产不景气使中枢下降约20-30万辆至80-90万辆,22、23年内销较低是因为弥补 20、21年透支。预计24年恢复到中枢下限80万辆,25年随着经济复苏&可能的国四淘汰政策,内销恢复至95万辆。 外销-俄罗斯影响较小,继续每年增长5万辆增长:俄罗斯自身产能有限(约2万),报废税预计影响2-3万辆,其他地区 保持20+%增速,预计每年增长5万辆。 基于销量(及预期)的逻辑,重点关注24Q1:Q1通常环比20%以上增长,占全年销量近30%,基于销量逻辑需重点关注。
天然气重卡:看好低气价持续,产业链盈利能力普遍强于柴油
看好低气价持续,23-25年销量预期16/32/40万辆:俄罗斯23年管道气供应量预计220亿方,25年有望达到380亿方,30 年有望达到1000亿方(西伯利亚一号线380亿方+西伯利亚二号线500亿方+远东线100亿方),我国目前总需求不到4000 亿方,同时俄罗斯24年协议价进一步便宜至271美元/立方(现在297美元),所以预计低气价&高油气差可持续。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2024年汽车行业年度投资策略:出局与出海提速,平价智驾上量.pdf
麦肯锡&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新能源汽车行业驶向2030: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与展望.pdf
长安汽车研究报告:汽车央企转型新生,产品向上开启新周期.pdf
小米汽车专题报告:驶向未来小米汽车产业链从0到1,挖掘赛道瑰宝.pdf
双林股份研究报告:二十载耕耘汽车零部件,轻装再启航续写新辉煌.pdf
汽车行业专题分析:什么是下一阶段乘用车总量成长的新动能?.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