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证券】房地产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核心20城探究之合肥-产业投资先驱,地产供求平衡.pdf

2024-01-03
35页
3MB

一、工业立市,信息节点+独特产业投资模式助力合肥发展

20 世纪以来合肥凭借省会城市资源倾斜+自身独特的产业投资、招商引资模式,实现经 济快速发展,2005-2015 年合肥 GDP 从 926 亿上涨至 5660 亿,扭转了原始资源薄弱的劣 势局面,近年来 GDP、常住人口复合增速在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合肥凭借 工业立市,2022 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约 4131 亿元,虽然与宁波、无锡等城市有一定差距, 但工业发展效率较高,近年来规上工业增加值复合增速 10%,领先长三角主要工业城市, 且工业主要由战略新兴产业驱动,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 2012 年 24%提升至2022年56%,近10年复合增速约18%,高于规上工业总产值复合增速(9%)。 合肥虽然工业发展迅速,但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与长三角其他地市相比合肥人口虹 吸效应并不突出,常住人口增量主要来源于省内流动。


(一)行政资源倾斜与政府投行模式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2005 年后安徽调整发展重心至合肥,合肥及时整合要素资源,坚定制造业立市,快速 建立 6 大千亿制造业基地,并调整了自身行政区划,扩大发展空间。1)与多数省会城 市不同,合肥并非因为独特的资源禀赋、区域性人口中心、经济实力等因素确立为省会, 而是由于合肥地理位置位于安徽正中心。2)2005 年之前安徽发展重心也并不在合肥, 如 1992 年安徽八五计划纲要提出沿江地区为安徽发展重心,实施以芜湖为突破口的皖 江开发开放战略;从城市 GDP 来看,1984 年合肥 GDP 才超越芜湖,1989 年超越安庆, 2005 年底合肥 GDP 约 926 亿,相比杭州、南京处于较低水平。3)2005 年后安徽发展重 心转移至合肥后,合肥整合要素资源,基于自身产业基础引进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 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快速建立 6 大千亿制造业基地;同时扩大合肥空 间,将原巢湖市的一部分并入合肥,解决合肥发展空间不足、人口基数低的问题,2005 合肥 GDP 仅 926 亿元,约为南京的 38%、杭州的 31%,2015 年合肥 GDP 上涨至 5660 亿元,约为南京的 58%、杭州的 56%,与杭州、南京差距缩小。


政府强势主导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国资下场实质性投资产业。1)合肥成功打通“政府投 行”模式,即通过国资平台直接投资或参与组建各类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服务于地 方招商引资,实现产业发展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现已成功引入京东方、蔚来汽车和合 肥长鑫等行业龙头,带动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等产业上下游发展。2)不同 于以往政府与企业共建合资企业方式,合肥是由国资认购流动性较强的公司股权,公司 拿到股权融资后在合肥落地项目,过程中签署资本协议,明确抵押、担保、优先回购等 措施。合肥模式直接切入母公司,围绕项目实际落地构建核心商务条款,而旧招商模式 下合资企业仅为子公司,产业方有较大的自主“退出权”,甚至有部分骗局。3)合肥积 极完善政府资金投入方式,构建涵盖股权投资、基金管理等的多元投融资体系,截至 2023 年 2 月,合肥市政府引导母基金公司已设立参股基金 47 只,总规模达 1546 亿元。


(二)合肥经济驱动力主要在工业,生产性服务业亟待加强


2021 年合肥三产增加值占比 60%,省内领先,工业规模相较长三角典型城市不具备明 显优势。1)从长三角城市的定位看,合肥是安徽省的信息节点,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上具备节点城市优势,2021 年其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占比分别为 3.1%、36.5%、 60.4%,三产占比在安徽省内领先,距离杭州、南京仍有一定差距。2)相比苏州、宁波、 无锡等城市,合肥工业起步较晚,2022年工业增加值约 4131亿元,与宁波(5339亿元)、 无锡(5586 亿元)仍有一定差距。


合肥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有待提升,战略新兴产业为合肥工业增长主要驱动力,战新产值 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 2012 年 24%提升至 2022 年 56%。1)从增速对比看,2005- 2012 年间合肥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驱动,2012 年后二产增速大幅下滑,服务业增 速加快。2)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批零贸易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较高, 2022 年金融业增加值约 1167 亿元,约为南京金融业增加值的 58%。3)战略新兴产业为 合肥工业增长主要驱动力,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 2012 年 24%提 升至 2022 年 56%,近 10 年复合增速约 18%,高于规上工业总产值复合增速(9%)。


合肥 GDP 增速较快,近 6 年常住人口增长规模长三角地区领先。1)2022 年合肥 GDP 约 1.2万亿,绝对规模低于苏州、杭州、南京、宁波等长三角典型城市,但2018-2022年 GDP 复合增速达 8.7%,增速相对较快。2)合肥常住人口 2016 年至 2022 年净增长达到 177 万,以迁移增长为主,复合增速 3.4%,是省内主要的人口净流入城市,人口增长绝 对值在长三角地区仅次于杭州、苏州。




(三)合肥工业发展效率较高,但整体人口虹吸效应有限


政府主导下合肥工业发展效率较高。2018-2022 年合肥工业增加值复合增速 10.6%,领 先于宁波、苏州等长三角工业城市,而从工业固投增速来看,合肥 2018-2022 年工业固 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为9.6%,低于南京、宁波等城市,低固投增速与高工业增加值增 速反映合肥工业发展效率较高。


合肥从业人口虽稳定增长,但对周边城市虹吸效应仍有限,主要来源于省内流动。1) 2011 年以来,合肥三产从业人口规模稳步扩大,二产从业人口增速有所放缓,产业结构 变革推动就业人口结构升级。2)相较于杭州、南京、苏州、宁波等长三角典型城市, 合肥对周边虹吸效应有限,人口增量主要来源于省内流动。


二、六大主导产业互相补链,产投核心竞争力为政府“懂产业”

合肥市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 2022 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约 69%,其中 1)平板显 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约26.5%,面板出货量约占全国的 1/7,集成 电路领域落地长鑫存储、晶合集成龙头制造企业;2)家用电器产业中洗衣机、电冰箱 产量占全国比重分别为 28%、20%,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3)新能源汽车产量 虽然现在偏低,但比亚迪、蔚来在建整车生产基地规划年产能 232 万辆,待释放潜能大; 4)光伏与新能源产业产值位居全国第 6,逆变器出货量占全国 70%。 合肥模式难以复制的核心在于政府“懂产业”,具备强投资能力,国资平台在决策前期会 深入研判目标项目,重点关注和分析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行业格局、市场规模等情况, 确定投资可行性和方向。合肥未来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两大底表产业, 目标产值 5000 亿元,到 2025 年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 65%。


(一)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增长潜力较大


合肥工业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约 69%,其中平板及电子信 息、装备制造产业占比39%。合肥工业六大主导产业为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及新 能源产业、家用电器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级及农副产品加工 业,2022年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约 69%,其中平板及电子信 息、装备制造业绝对规模较大。


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增加值占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比重达 34%,近 6 年复合增速高达 24%,光伏及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合计占比 22%,但增长潜力较足。1)2022 年 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比重达 34%,近 6 年复合增速 24%,绝对规模领先且保持高增速;2)装备制造业、家电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 21%、 16%,绝对规模占比较高,但复合增速较低。3)光伏及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 加值占比均为 11%,但近 6年复合增速分别为 24%、9%;市场关注度较高的新能源汽车 产业,合肥发展起步较晚,但在建项目进展迅速,预计增长潜力较足。


合肥战略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大、增速快。合肥 战略新兴产业细分领域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规模领先, 2022 年占战略新兴产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 43.6%、16.7%、11.1%,且三者均保持较高增 速,2016-2022 年产值复合增速分别为 15%、26%、20%。


1、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多家头部家电企业在合肥落地产线 合肥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其中家用洗衣机、电冰箱产量占全国比重 28%、 20%,多家国内外头部家电企业在合肥落地产线,如海尔、美的、TCL 等。1)近年来 合肥家用电器产业增加值稳步上升(20 年受疫情影响除外),2021 年合肥家电主营收入 首次突破千亿,占全国产业规模比重接近 10%。2)2021 年合肥家用洗衣机、电冰箱产 量占全国比重分别为 28%、20%,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3)1990 年前后合肥拥 有荣事达、美菱、天鹅等多个本土家电品牌,2000 年后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引入海尔、 美的、格力、TCL 等国内外知名家电企业建设生产基地。


2、电子信息产业中新型显示产业国内领先,集成电路仍在发展阶段 新型显示产业国内领先,2022 年面板出货量约占全国的 1/7,龙头企业在合肥布局较重。 1)合肥为国内最早布局显示面板制造的区域之一, 2022 年合肥各类面板产能占全球显 示面板总产能的 7.8%,出货量约占全国的 1/7,产值超千亿元。2)截至 2022 年底,合 肥集聚京东方、维信诺、康宁、视涯科技等新型显示产业链企业 150 余家,其中京东方 合肥区域产值占集团总产值比重超过 25%,维信诺 AMOLED 面板出货量全球第四、国 内第二。


集成电路产值增速较快,但整体属于后发城市,产值规模距头部城市仍有差距。1) 2012 年合肥集成电路相关企业 20 余家,产值不足 10 亿,到 2022 年相关企业聚集超 400 家,产值约 475 亿元,结合合肥自身产业基础,形成储存、显示驱动、智能家电、汽车 电子 4 个特色芯片板块。2)合肥在集成电路产业涵盖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 等细分领域,其中设计企业超 300 家,制造领域在储存芯片、晶圆代工方面具备独特优 势,龙头企业长鑫存储 2021 年 DRAM 型存储芯片产能 8.5 万片/月,排名全球第 4;晶 合集成是安徽省首家 12 英寸晶圆代工企业,在 2022 年专属晶圆代工企业营收排名中全 球排名第 9。


3、新能源汽车产量潜能巨大,给汽车产业带来“弯道超车”机会 汽车制造业虽然为合肥六大主导产业之一,但在过去并不具备明显优势。1)2020 年合 肥汽车产量 59 万辆,排名全国第十一,并不具备明显优势。2)2022 年合肥新能源汽车 产量 25.5 万辆,与上海、西安、深圳相比差距较大。




新能源汽车待释放产能庞大,比亚迪、蔚来合肥工厂(在建)规划年产量合计 232 万辆。 1)虽然合肥 2022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与上海、西安、深圳相比差距较大,但待释放产能 庞大,主要包括比亚迪合肥工厂,总投资达 400 亿,三期全部建成后规划年产量 132 万 辆;蔚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投资 500 亿,规划年产量 100 万辆。2)2023 年 1-8 月,合肥新能源汽车已实现产量 44.2 万辆,产量跃居全国城市前 5 名。3)目前合肥已 聚集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 500 余家,已形成包括比亚迪、蔚来、大众(安徽)、江淮汽车、合肥长安、安凯汽车 6 家整车制造企业,以及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等关键配 套企业,形成覆盖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


4、光伏与新能源产业聚焦逆变器、光伏组件、电池片生产 合肥光伏及新能源产业产值总量位居全国第 6,逆变器出货量占全国 70%。1)2022 年 合肥光伏及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107亿元,同比增长117.5%,总量居全国城市第6位。 2)逆变器、光伏组件、电池片出货量分别为 75GW、27GW、12GW,占全国的 70%、 10.8%、4.3%,逆变器生产优势明显。3)头部企业通威股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协 鑫集团在合肥建生产基地。


(二)独特的合肥模式保障招商引资,重点培育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汽车支柱产业


合肥模式的核心并非资金或投资架构,而是政府端强研判、理性决策、精准投资的能力。 1)近年来合肥市政府通过国资平台,直接投资或参与组建各类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 本服务招商引资,实现城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被外界誉为“合肥 模式”。2)合肥模式难以复制的核心在于政府强投资能力,国资平台在决策前期会深入 研判目标项目,重点关注和分析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行业格局、市场规模等情况,并 委托专业机构对项目财务、法务等方面开展尽职调查,确定投资可行性和方向,降低投 资风险。3)合肥产业投资重点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集聚,电子信息 方向投资京东方、长鑫储存,新能源汽车方向投资蔚来,已形成战略新兴产业集群。


合肥利用好教育资源优势,与科研机构、高校紧密合作,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灯 塔工厂”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合肥依托于其强大的教育资源优势(中科大),与科研机构、 高校和技术服务机构紧密合作,共同开展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和应用,建立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推动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截至 2023 年 1 月,合肥共拥有 4 家“灯塔 工厂”,分别为联合利华合肥工业园、美的洗衣机合肥工厂、合肥海尔卡奥斯智控互联 工厂及联想集团合肥产业基地,仅次于苏州。


合肥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两大地标产业,十四五产值目标 5000 亿元。 根据合肥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 202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 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将超 65%,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两大 地标产业,产值达 5000 亿级,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光伏及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 保五大支柱产业产值达 1000 亿级。


三、2022 年合肥住宅销售面积下滑 35%,预计全市需求中枢约 1300 万方

2022 年合肥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下跌 35%,2023 年 1-11 月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滑 9.4%,外围区域商品住宅成交面积跌幅较大,但成交价格韧性较强,当前需求端宽松政 策已应出尽出。合肥宅地与新房成交供求平衡,城市库存量较低,截至 2023 年 11 月去 化周期仅 9.3 个月,在典型城市中处于较低水平。2023 年 6 月以来合肥单月住宅成交同 比转负,需求端动力不足问题显现,7-11月合肥住宅月度成交面积维持在30万方水平。 1-11 月商品住宅成交面积 475 万方,同比下滑 9.4%。但未来随着产业升级及人才集聚兑 现,商品住宅需求中枢仍然稳定,按照常住人口人均成交住宅 1.3 平米保守估计,合肥 需求中枢约 1300 万方(全市口径)。合肥六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主要聚集在高新区、经 开区、新站区,同时高新、经开距离政务区较近,产业兑现的同时享受配套红利外溢, 预计两区房地产市场具备率先兑现潜力。


(一)2022 年合肥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下跌 35%,需求端政策持续加码


2022 年合肥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下跌 35%,2023 年 1-11 月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滑 9.4%,外围区域商品住宅成交面积跌幅较大,但成交价格韧性较强。1)2022 年合肥九 区三县商品住宅成交面积 565 万方,同比下降 35%,跌幅略大于全国平均,2023 年 1-11 月合肥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降 9.4%。2)合肥楼市主力成交区域为包河区、瑶海区、 滨湖区、蜀山区、新站区,2022 年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占市区比重约为 72%,2023 年偏 外围区域商品住宅成交面积跌幅较大,蜀山区、新站区、滨湖区 1-11 月商品住宅成交面 积较 2022年全年下滑约 37%、54%、36%;但从成交均价来看,2023年除蜀山区外各区 域成交均价均有所上涨,这反映出居民购房偏好的变化,集中在核心位置、以及更优质 产品释放购买力。


2022 年以来合肥放松政策持续加码,取消限购、限售、土拍限价,提振市场信心。1) 限购方面,2022 年 5 月以来合肥逐渐放开部分区域限购,并降低外地居民购房门槛,缴 纳 6 个月社保即可购房,到 2023 年 4 月持有安徽居住证的外地居民即可在限购区买房, 2023 年 9 月全市放开限购。2)截至 2023 年 11 月合肥首套房最低首付比 20%,贷款利 率 4.0%,二套房最低首付比 30%,贷款利率 4.4%,贷款政策较为宽松。3)合肥持续优 化职住平衡、购房摇号、二手房带押过户等政策,保障刚需、职住平衡、人才等人群真 实购房需求,降低二手房市场流通成本,激发二手房市场活力。


(二)合肥住宅供需紧平衡下,库存去化周期较短


合肥土地财政依赖度并不高,2021 年政府性基金收入与税收比约 1.3。1)2018 年以来 合肥政府性基金收入明显降低,反映城市卖地收入降低,2018-2021 年间政府性基金收 入/税收收入约为 1.3,而 2022 年政府性基金收入为 1190 亿元,同比增长 43%,带动政 府性基金收入/税收增长至 1.8。2)2021 年合肥政府性基金收入/税收收入约 1.3,与杭州、 苏州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相比广州及部分长三角其他核心城市表现较好。


合肥宅地与新房成交供求平衡,2018 年后房价增速放缓,相比杭州、南京处于较低水 平。1)2015 年以来,合肥住宅类用地成交面积低于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仅 2022 年供求 比略大于 1,总体土地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2)2016 年合肥房价增速达历史高位,近 年来房价增速明显放缓,截至 2023 年 11 月样本住宅价格 14112 元/平,相比杭州、南京 样本住宅价格 29510 元/平、24940 元/平,处于较低水平。


土地出让与新房销售之间匹配度高,城市库存量较低,去化周期短,截至 2023 年 11 月 底新房去化周期 9.3 个月。1)截至 2023 年 11 月底,合肥新房库存量约 276 万方,去化 周期 9.3 个月,在全国重点城市中去化周期较短,项目流速普遍较快。2)分区域来看, 2021年各区域去化周期普遍低于 6个月,2022年经开区、庐阳区及远郊区去化周期明显 延长至超 10 个月,其余区域去化周期仍保持健康;截至 2022 年底,合肥九区三县住宅 库存量共 329 万方,其中郊区库存占比达 52%,仅外围库存去化面临一定压力。




(三)23 年市场需求端后劲不足,预计中长期新房需求中枢在 1400 万方左右


2023 年上半年、下半年新房市场分化,6 月以来单月住宅成交同比转负,需求端动力不 足问题显现。2023 年 1-6 月合肥市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 324 万方,同比增长 18.3%;1- 11月商品住宅成交面积 475万方,同比下滑 9.4%,7-11月合肥住宅月度成交面积维持在 30 万方水平,需求持续低迷。


合肥首开去化率分化特征显著,区位优势显著或高倒挂项目市场热度较高。1)合肥九 区首开去化率区域分化明显。2022年高新区仅一盘首开且平均去化率高达 90%;庐阳区 市场遇冷,2022 年首开平均去化率仅为 25%,2023 年上半年市场有明显回暖迹象,首 开平均去化率升至 66%;2023年上半年合肥九区首开平均去化率为 68%,仅瑶海区、滨 湖区两区超过平均水平;滨湖区、包河区、瑶海区等热销板块持续拉高整体去化水平。 2)2022 年合肥三县平均去化率为 59%,项目间分化加剧,区位优势显著或高倒挂项目 市场热度较高;2023年上半年平均去化率降至 48%,首开项目规模缩减与市场竞争加剧 复合促使县域去化率走低。


合肥九区三县项目入市周期缩短,销售周期高重合推动竞争加剧。1)合肥九区项目入 市周期缩短,2022 年第四季度合肥九区平均入市周期仅为 6 个月;入市周期在 4 个月以 内的区域中,三县区域占比达 80%,县域开发节奏提速。2)合肥开发节奏加快助推库 存提升,库存增加导致去化周期加长,2022 年合肥九区库存去化周期为拉升至 5.2 个月, 三县去化周期提高至 8.3 个月,但基本保持健康水平。3)项目销售周期重合度高,竞争 加剧。


合肥常住人口基本保持平稳,预计城市新房销售面积中枢在 1300 万方左右。1)近年来 合肥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与常住人口比例约为 1.3-1.7,并逐步趋于稳定;合肥积极布局 “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新兴产业领域,为合肥高质量发展及人才集聚提供了坚实动能, 预计未来全市常住人口将稳定在980万人以上,即使人均商品住宅销售面积降低至1.3, 预计从中长期看合肥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中枢水平约 1300 万方(全市口径)。2)当前合 肥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比例达 1.2,住宅销售面积仍有一定释放余地。


(四)合肥高新区、经开区产业兑现度高,并享受中心区配套红利外溢


合肥住宅销售与产业结构匹配度较高,中心区域成交主力为老城 4 区,外围成交主力为 新站、肥东。1)合肥服务业高度聚集于中心城区,制造业主要于郊区兑现。2021 年合 肥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产值贡献分别为 63%、13%、24%。2)合肥住宅销售与产 业结构匹配度较高,2022 年中心区成交面积占比超 70%;受区域库存限制,老城 4 区为 中心区域成交主力,且尚存较大开发空间;郊区成交分化进一步加剧,新站及肥东占据 郊区成交主力,远郊其他区域去化承压。


合肥产城融合度较高,制造业分布在“两翼”。1)根据《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 年)》,合肥将逐步形成“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多极支撑”的空间格局,以 产业切入加快推动肥东、肥西、长丰与市区一体化发展,城区范围进一步向县域渗透。 2)合肥职住分离度出于较低水平,随着城市多层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逐步完善,产城 融合度将进一步提高。


六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主要聚集在高新区、经开区、新站区,同时高新、经开距离政务 区较近,产业兑现的同时享受配套红利外溢,预计两区房地产市场具备较大发展潜力。 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光伏及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家电制造业在经开区、高新区、 新站区高度聚集,龙头企业数量较多,而经开区、高新区距离合肥政务区较近,享受城 市发展及配套外溢,近年来 MCN、网红机构也落位高新区,如三只羊(疯狂小杨哥)、 小象大鹅(PDD、芜湖大司马、梦泪等头部主播);肥西县作为高新区、经开区外溢第 一站,部分区域房地产市场具备率先兑现潜力。


四、合肥已形成品牌国央企与本地房企竞争格局,土拍市场民企活跃

近年来合肥逐渐形成本地房企与全国性国央企竞争的格局,2022 年品牌国央企保利发展、 招商蛇口在合肥权益销售金额分别为 106 亿、82 亿,本地房企中民企伟星房产权益销售 额 110亿元,表现突出,而安徽置地、安徽高速、合肥城建等房企也入围 2022年权益销 售金额前十。合肥土拍市场回暖速度较快,主要原因是城市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库存去化周期极短,符合当前房企偏好高流速、高安全性项目的投资策略,本地房企也 积极参与土拍,土拍限价放开后,反而本土房企具备更强的出价能力,11 月初土拍 2 宗 高溢价地块分别由安徽高速和安徽置地获得。


(一)合肥已形成品牌国央企与本地房企竞争格局


随着部分头部民企出清,合肥逐渐形成本地房企与全国性国央企竞争的格局。1)合肥 住宅销售市场集中度较高,2022年 TOP10房企权益成交金额占比达 50.2%,形成本地房 企与全国性房企共同竞争的格局。2)保利发展权益销售金额连续三年位居合肥前二, 2022 年权益销售额迈入百亿规模;招商蛇口权益销售金额快速上升,从 2020 年 40 亿攀 升至 2022年 82亿元,充足土储和较高的品牌认可度保障其规模优势。3)在行业部分头 部民企出清后,地方性房企伟星、安徽置地、安徽高速逐渐占据市场,2022 年伟星权益 销售金额高达 110 亿元,排名第一位。


保利发展、招商蛇口在合肥土储绝对规模较大,有助于其保持规模优势,合肥城建土储 中工业用地占比 46%。1)保利发展、招商蛇口在合肥土储绝对规模较大,中心区域占 比接近 60%,保利发展在肥西县有 69 万方土储,主要为和悦云锦、紫云云起项目;招 商蛇口新站区招商奥体公园、陶冲湖项目仍有 69.6 万方土储。2)龙湖在合肥土储规模 绝对值较低,但其高质量拿地策略显著,土储全部集中在中心区域。3)合肥城建土储 规模 224 万方,但其中工业用地占比约 46%,住宅用地土储仅 102 万方。




(二)合肥土拍市场本地房企活跃度较高


合肥土地市场回暖速度较快,溢价率稳步提升,民企积极参与土拍市场。由于合肥住宅 长期处于供需紧平衡的态势,整个城市库存去化周期较低,正符合当前市场下各房企投 资需求,即聚焦高流速的确定性地块,这就导致合肥土拍迅速回暖,本土房企积极参与 竞争。1)合肥土地市场在 2021年下半年陷入低谷,自 2022年起市场逐渐回暖,溢价率 稳步提升;2023 年合肥土拍规模相较往年有所缩减,但供地质量提高,楼面价明显上涨, 2023 年第三轮土拍合肥达到封顶溢价率地块占比高达 75%。2)民企积极参与土拍市场, 与国央企同台竞争。


我们多次强调,即使房地产行业部分企业出清,剩余房企也很难出现类似于制造业“剩 者为王”的现象,集中度难以快速提升。地产行业本身门槛较低,主要存在一定资金壁 垒,而住宅开发、销售等方面并无技术壁垒,这就导致如果行业出现超额收益,资金可 快速进入。所以,即使有部分民企因违约出清,但行业仍不断有新玩家加入,继续与国 央企形成竞争,如 2023 年合肥首批土拍,合肥城建、四川邦泰、阜阳晶宫、安徽新华 在激烈竞争中仍获取 6 宗地块中的 4 宗。


合肥土拍放开地价限制后,反而本土房企具备更强的出价能力,11 月初土拍 2 宗高溢价 地块分别由安徽高速和安徽置地获得。市区 3 宗地块溢价成交,其中 1)滨湖区滨科城 地块吸引 11 家房企参拍,6 家全国性房企,5 家本地房企,住宅成交楼面价 1.9 万/平,溢价率 45%,由国企安徽高速获取,周边高层售价 2.7-3万/平。2)包河区经开地块吸引 10家房企参拍,4家全国性房企,6家本地房企,住宅成交楼面价1.8万/平,溢价率34%, 民企安徽置地获取,周边高层售价 2.5万/平。3)包河区老城地块 4家房企参拍,住宅成 交楼面价 1.4 万/平,溢价率 7%,越秀获取,周边高层均价 2.3-2.5 万/平。


2022 年合肥各房企拿地金额及建面差距较小,本地房企与国央企表现活跃。1)2022 年 民企伟星、央企招商蛇口在合肥权益拿地金额分别为 87 亿元、67 亿元,位居前二,与 前十房企并未拉开很大。2)从楼面价来看,招商蛇口、保利等品牌国央企拿地楼面价 在 1.06万/平;本地国企皖投置业、高速地产、安徽建工拿地平均楼面价在 1.3万/平,平 均溢价率 14.8%;合肥轨道交通以托底拿地为主,楼面价仅 5605 元/平。


五、投资建议

省会城市资源倾斜+合肥自身独特产业投资模式促使合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 GDP、 常住人口复合增速在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工业主要由战略新兴产业驱动, 战略新兴产业规上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 2012 年 24%提升至 2022 年 56%,制造业中 显示面板、新能源汽车最具备爆发潜力,京东方、维信诺、比亚迪、蔚来等龙头企业生 产基地落位。合肥宅地、住宅成交供需平衡,城市库存量极低,去化周期在全国主要城 市中维持低位(小于 10 个月)。随着合肥产业、人口进一步兑现,城市房地产仍有较大 发展空间,建议关注在合肥具备一定规模优势房企,如招商蛇口、合肥城建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房地产行业专题报告:核心20城探究之合肥,产业投资先驱,地产供求平衡.pdf

某产业投资发展集团私募结构化产品材料.pptx

产业园专题报告:传统产业园走向产业新城,产业投资带来发展新契机.pdf

中国移动应用产业投资机会分析研究报告.docx

新材料产业投资分析报告.docx

亚菲特实业投资有限公司-2011年集团行政部工作规划.docx

房地产企业全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实践.pptx

房地产投资分析.pptx

房地产行业专题报告:我国城镇化区域分化破境研究,城镇化的困境之斗.pdf

房地产业流程.pptx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与房地产基金研究.pptx

【华创证券】房地产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核心20城探究之合肥-产业投资先驱,地产供求平衡.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