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港股市场:科技板块涨幅居前,互联网公司兼顾增长与效率
1.1 港股市场表现:科技板块涨幅居前,自动驾驶和消费电子龙头表现突出
港股市场科技板块涨幅居前,自动驾驶和消 费电子龙头个股表现突出。 行业层面:2023年1月1日至12月22日,能 源、电信服务板块分别上涨33%、22%。 个股层面:2023年1月1日至12月22日,恒 生指数中涨幅前五个股分别为联想集团、理 想汽车-W、中国石油股份、小米集团-W、 中国海洋石油;恒生科技指数中涨幅前五个 股分别为联想集团、理想汽车-W、小米集 团-W、小鹏汽车-W、比亚迪电子。
2023年1月1日至12月22日,理想汽车/小鹏汽车/比亚迪股份/联想集团/小米集团分别上涨 51.1%/29.3%/0.5%/58.7%/39.8%。
1.2 基金对港股行业的持仓情况
年内基金投资港股市值保持稳定。截至23Q3,沪港深基金投资港股的持仓市值为2705.26亿元。根 据GICS一级行业分布情况来看,沪港深基金在可选消费、电信服务、医疗保健行业投资占比较大, 其中,23Q1-23Q3医疗保健行业投资占比略有提升,从12.3%增长至14.0%;可选消费、电信服务 略有回落,分别从23.3%和25.9%回落至21.8%和24.3%。
1.3 港股市场流动性政策
政策密集出台,提升港股市场活跃度,增强金融市场流动性。香港交易所于2023年6月19日推出 “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 及双柜台庄家机制(DCMM),以提升流动性并收窄两个柜台之间的 价差,双柜台模式同时提供港币柜台及人民币柜台的证券供投资者交易。2023年7月4日,ETF纳入 互联互通机制,将有助于内地与香港市场进一步融合,完善互联互通品种,拓展市场广度与深度。 8月29日,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以全面检视影响股票市场流 动性的因素,香港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成立以来已召开两次会议,集中讨论提升香港股市 竞争力的总体方向和中长期建议。
1.4 互联网公司情况:股份回购彰显增长信心
持续回购彰显公司信心。2023年5月22日,快手宣布启动总金额不超过40亿港元的回购计划。 23H2,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唯品会均持续回购,其中阿里巴巴在23Q3回购17亿美元的基础上,仍 有146亿美元的剩余回购额度;2023年12月11日,阅文公告股份回购计划,根据建议股份回购计划 拟使用的最高资金总额为10亿元人民币。 派息提升股东回报。2023年11月,阿里巴巴董事会批准派发23财年现金股息,股息总额约25亿美 元,未来将每年重新审视并决定股息金额。
2 美股市场:主要指数年内涨势强劲,AI产业链维持高景气
2.1 美国宏观数据情况
美国CPI增速持续回落,较美联储通胀目标2%尚有距离。根据美国11月宏观数据,11月美国CPI同 比增长3.1%,低于10月的3.2%,CPI实现连续2个月下降;核心CPI同比增长4.0%,和10月持平; 失业率降低至3.7%,低于10月的3.9%;制造业PMI为46.7,处于荣枯线下方,环比增长1.52%; 非制造业PMI为52.7,环比下降2.23%。
2.2 美联储加息进程
美联储加息周期进入尾声。面对高通胀, 美联储2023年已进行五次加息,分别在2 月2日加息25个bp、3月23日加息25个bp、 5月4日加息25个bp、7月27日加息25个 bp 。2023年9月19日后,美联储连续3次 暂停加息。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 间维持在5.25%-5.5%不变,符合预期。根 据CME数据,2024年1月31日议息会议维 持在525-550bp不变的概率达89%,后续 进一步加息的可能较低。
2.3 美股市场AI硬件端个股表现
AI硬件端:受业绩率先兑现催化实现领涨。芯片厂商方面:自2022年11月30日ChatGPT推出至 2023年6月30日,英伟达/AMD/高通分别上涨161.2%/51.6%/1.7%;2023年1月1日至12月22日, 英伟达/AMD/高通/英特尔分别上涨241.1%/118.1%/33.9%/79.6%。终端设备厂商方面: 2023年 1月1日至12月22日,特斯拉和苹果分别上涨133.6%/54.8%。
2.4 美股市场AI软件端个股表现
AI软件端:算法及应用概念股涨势强劲。模型层:自2022年11月30日ChatGPT推出至2023年6月 30日,微软/谷歌/脸书/亚马逊分别上涨40.1%/25.1%/157.2%/38.4%;2023年1月1日至12月22 日,分别上涨56.3%/58.8%/183.3%/78.8%。应用层:赛富时/奥多比/snap/Shopify自2022年11 月30日ChatGPT推出至2023年6月30日分别上涨38.7%/48.0%/18.9%/71.6%,2023年1月1日至 12月22日,分别上涨97.6%/77.7%/92.7%/115.3%。
3 核心主线:把握AI软硬件机会,模型&应用&终端走向深度融合
3.1 AI+软件:多模态趋势明显,AI赋能多场景应用
3.1.1 AIGC多模态应用趋势:文本端文生图像文生视频文生3D
应用趋势:文本生成日渐成熟,图像生成加速发展,视频生成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3D生成将成为 下一阶段趋势。1)文本:2017年6月Transformer架构提出,逐步成为大语言模型的主流架构, 2022年11月ChatGPT推出,两个月后实现月活过亿,成为文本领域的爆款应用,文本领域成为AI发 展最早且最为繁荣的模态形式和模型方向。2)文生图:文生图的代表基础理论为2020年6月提出的 扩散模型,DALLE-2、Imagen、Stable diffusion均属于文本和图像的多模态扩散模型,2023年3 月Midjourney V5推出,成为图像领域的代表应用。3)文生视频:文生视频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 当前相关应用仍存在视频长度较短、分辨率较低等问题,2023年11月,AI视频生成工具Pika1.0推 出,使视频领域受到大众关注,视频生成的杀手级应用有望加速到来。
文本端AI应用:自2022年11月ChatGPT推出以来,文本端成为AIGC发展最早的领域,目前已出现 众多热门应用,应用生态繁荣,市场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ChatGPT领先优势明显,谷歌Bard及 文心一言的访问量保持增长态势。当前及未来文本端应用的优化方向将主要集中于Token长度、速 率限制、更丰富的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推理能力、个性化定制、幻觉问题的控制等。
文生图AI应用:自2023年3月Midjourney V5推出以来,文生图应用日益受到大众关注,目前市场 上已出现众多AI图像应用。我们认为,文生图应用成功的关键在于图像生成速度、图像生成质量、 及其图像内在的逻辑能力。根据Similarweb数据,从AI应用的访问量来看,Canva基于其庞大的原 始用户,以及在其出图速度超快的加持下,访问量优势突出,位于千万级/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包括 Leonardo.Ai、Adobe Firefly、Photoroom AI,周度日均访问量处于30~50万次;第三梯队包括 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访问量在万次级别。综合访问量和访问时长表现, Canva和 Photoroom AI两大应用的访问量波动较小、上升趋势明显,且访问时长保持稳定。
文生视频:自2023年11月AI视频生成工具Pika1.0推出以来,AI视频生成领域受到大众关注。当前, 相较于文本端和文生图应用,文生视频应用数量略少,处于发展初期,市场主要由少数初创公司和 大厂主导,代表公司和应用包括:1)初创公司Runway的Runway Gen2、Pika Labs的Pika 1.0、 Invideo的Invideo AI;2)科技大厂Meta的Emu Video、微软的GAIA、阿里的Animate Anyone、 字节的MagicAnimate等。当前,文生视频应用的发展仍不成熟,视频生成长度、分辨率、连贯性 将是未来优化的重点方向。根据Similarweb数据,在三大初创公司的文生视频应用中,Runway于 2023年12月之前领先优势明显;2023年12月以后,三大应用的访问量出现激增,其中Invideo发 展势头强劲,用户访问量和访问市场均超过runway和Pika。
文生3D:当前文生3D主要基于扩散模型,将输入的文本转换为相应的3D物体。3D物体包括多种表 征方式,如点云、网格、NeRF等。目前,文生3D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应用场景十分广阔, 如AR/VR、游戏建模、室内设计、数字人、元宇宙等。2023年12月,初创公司VAST发布自研3D 生成产品Tripo,目前支持文生3D和图生3D两种能力,已经实现8秒钟生成带纹理3D网格的模型, 可以进入传统管线进行二次编辑和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优化,优化后的 3D模型可以接近人类手工制作的3D模型质量,成功率超过95%。VAST的Tripo标志着文生3D应用 已迈入发展阶段,若未来3D赛道出现类似于文本端ChatGPT的现象级产品,则将催化文生3D成为 下一个热点赛道。
3.1.2 AIGC多模态技术趋势:单模态模型修改or扩展多模态原生
技术趋势:多模态原生逐步成为共识,模型厂商加速构建AGI。 定义:原生多模态大模型可以通过共享和转移不同模态的知识和特征,将各种不同模态的信息映射 为统一表示空间,最终实现不同模态的信息互换。 对比:与原生多模态大模型相对的是单模态模型。过去,大语言模型和扩散模型原本设计为单模态 模型,而后经过修改或扩展,逐步具备处理其他模态的能力。本质上,众多跨模态大模型更像是一 个单任务模型,主要基于文本向量做decoding,很难做到真正的跨模态交互。 核心事件:2023年12月,谷歌发布Gemini大模型,通过引入Pathways架构以支持多模态原生。从 训练方式来看,OpenAI的GPT-4V基于预先训练好的单模态大模型,在训练阶段对图片进行 tokenization以提取信息。而Gemini从一开始就对不同的模态进行预训练,再用额外的多模态数据 进行微调和对齐,使Gemini可以互通和推理各种模态信息。 未来趋势:未来模型厂商有望相继尝试多模态原生的训练方式,加速AGI的构建。
3.1.3 AI应用场景多元,赋能互联网平台发展
短视频赛道: AI赋能短视频创作,逐步渗透全流程。AI技术在视频生产、传输、消费等各阶段逐步渗透。在用户 创作阶段,基于人脸识别及跟踪技术可实现美颜功能;视频上传到服务端之后,可利用AI对视频内 容进行审核、去重、溯源等处理,并进一步对视频打标、分类;同时采用AI技术去定义最有美学感 的封面,便于完成用户个性化搜索、智能推荐等动作,提升用户的点击率和体验;AI在内容创作方 面,可以生成视频素材及内容,数字人直播能力,可以快速生成"真人"营销短视频。 抖音&快手月活人数保持增长,人均使用时长趋于稳定。根据易观千帆数据,截至2023年9月,快 手主版/快手极速版/抖音主版/抖音极速版的当月活跃人数分别为5.5/3.3/8.0/1.1亿人,当月人均使 用时长分别为32.4/19.4/27.5/11.4小时。
内容平台赛道:23H2,头部公司继续布局AIGC应用,包括IP全流程改编的提效、AI辅助文字/图片 /视频创作、试卷批改/用户对话等用户交互等多环节,未来有望进一步探索更多落地场景。
移动社交赛道: 社交平台接入AI聊天机器人,提升用户体验。社交媒体通过嵌入聊天机器人,可以帮助用户实时解 决问题,同时聊天机器人在上下文理解能力的赋能下,兼具聆听、陪伴等更多功能。 移动社交用户规模持续提升,多个社交平台MAU实现增长。根据中商情报网数据,中国移动社交 用户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超过10亿人,23Q3达12.2亿人。根据腾讯财报,23Q3微信及Wechat 的合并MAU达13.36亿,在高基数下实现持续增长,QQ的MAU达5.58亿,实现同比增长;根据微 博公司公告,微博月活用户数量稳中有升;根据36氪,近年来小红书活跃用户实现快速增长;根据 挚文集团公司公告,陌陌MAU较2022年有所增长,移动社交活跃度提升。总体来看,微信、微博、 小红书活跃用户数实现增长,微信保持领先地位。
电商赛道(国内): AI助力电商降本增效,重塑流量入口。AI可以改变搜索和人机交互方式,交易类互联网流量入口有 望重塑,信息匹配效率进一步提升,甚至改变消费者与平台的互动方式以及商家的运营模式。 国内23年双11快递业务量新高,平台间增速分化。根据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2023年11月1日至 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揽收快递包裹52.6亿件(yoy+23.2%),11月11日当天共揽收快递包 裹6.4亿件(yoy+15.8%),快递业务量再次刷新纪录。根据星图数据,23年10月31日晚8点-11月 11日23:59,全网综合电商平台+直播电商平台总销售额11386亿元(yoy+2.1%)。
电商赛道(跨境电商): 跨境电商行业具备增长潜力,多平台多模式共存。根据沙利文数据,按交易额计,中国2022年跨境 电商零售市场规模4425亿美元,预计2027年增至1.1万亿美元,23-27年CAGR为19.5%,是具备 增长潜力的电商细分板块。目前跨境电商的平台包括:Temu(拼多多旗下)、SHEIN、阿里速卖 通(阿里巴巴旗下)、TikTok Shop等,模式包括全托管、半托管、商家自营等。 23年黑五亚马逊遥遥领先,Temu快速增长。根据Insider Intelligence数据,2023年黑五网一假日 季(11月17日至27日活动期间)亚马逊销售额1061亿美元(yoy+2.4%),沃尔玛以204亿美元位 居第二。根据Similarweb的数据,23年黑五美国电商网站的整体访问量同比下降7%,有所降温, 而Temu独立访客数同比增91%,增速领先。
3.2 AI+硬件:终端厂商与模型厂商深入联盟,重点关注端侧AI进展
3.2.1.1 AI PC
PC市场:传统PC渗透率临近天花板,市场需求主要依靠自然换机周期。从出货量看,PC市场呈现 周期性的特征。根据IDC数据,2011-2022年全球PC出货量呈现先降后升态势。1)2011-2018年 PC行业已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且由于技术发展缓慢,全球PC需求逐渐疲软;2)2019-2022 年线上办公需求增加,带动全球PC出货量持续回升;3)进入2023年后,全球消费需求下降, 23Q1-23Q3全球PC出货量合计1.87亿台,同比下降17.1%。PC行业经过30余年发展,PC形式历 经桌面PC笔电平板电脑的变化,渗透率临近天花板,过去几年,PC产业尚无突破式创新,人 们对传统PC的需求更多来自于自然的换机周期。
AI PC 模型端:轻量化模型持续推出,端侧运行可期。受制于本地算力、存储、通信等性能限制, 与PC结合的AI模型走轻量化路线,参数普遍在100亿级别,甚至要求能离线稳定运行。目前,代表 轻量化AI模型包括Google PaLM2的Gecko版本、Meta的Llama 2、以及Google Gemini的Nano 版本。AI PC通过整合轻量化AI模型,将有助于多中国生成式AI应用在AI PC上顺利地运行。AI模型 与PC的结合也将为PC产业带来硬件设计、交互方式、应用生态等各方面的变革。 以2023年12月最新推出的Google Gemini为例,Gemini系列模型共有三个版本:1)Gemini Ultra:谷歌迄今为止创建的最强大LLM,能够完成高度复杂的任务,主要面向数据中心和企业级应 用;2)Gemini Pro:可扩展性最好的模型,适用于广泛的任务,将为许多谷歌的AI服务提供动力, 并且已接入Bard;3)Gemini Nano:最高效的模型,适用于设备端任务,可以在安卓设备上本地 和离线运行,即将上线Pixel 8 Pro,其中Nano-1参数为1.8B,Nano-2为3.25B。
AI PC 软件端:AI软件创造新功能,新功能催生新需求。PC端需要增加新功能以提升销量,AI PC 通过集成更多高效的AI功能,有望推动PC市场重新增长。当前,以微软、Adobe、谷歌为代表的生 产力工具提供厂商在AI软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办公软件和流程管理等产品应用场景丰富。 以微软为例:1)微软将AI Copilot整合至Windows 11,Windows 11更新Copilot后将拥有150多 项新功能,用户可体验Copilot和全新的AI功能,如画图、照片、剪贴板等;2)微软将于2025年 10月终止Windows 10的支持服务,将变相推动用户转向使用Windows Copilot;3)微软与联想 合作开发个人及企业AI Twin,提出AI助手解决方案,AI应用的创新将为PC创造新需求。
AI PC 硬件端:X86架构维持PC主导地位,长期或面临ARM架构竞争。PC的主芯片包括CPU和 GPU,目前以X86架构为主。根据Statista数据,在全球PC GPU市场中,英特尔、AMD和英伟达 为主要玩家,22Q4分别占有71%/12%/17%的市场份额,英特尔市占率优势明显,PC GPU市场竞 争格局基本保持稳定。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全球Notebook CPU/SoC市场由英特尔、 AMD和ARM主导,2022年市占率分别为69.6%/17.6%/12.8%。据Counterpoint Research预测, 随着ARM芯片迭代及性能持续提升,苹果、三星、联发科等国际大厂纷纷试水基于ARM架构的PC 芯片,未来ARM将受益于其芯片体积小、功耗低、成本少、效能高等优势,有望于2027年占据全 球Notebook CPU/SoC出货量25%的市场份额。
3.2.1.2 AI Phone
智能手机市场:存量市场亟需创新,端侧AI有望助力智能手机飞跃发展。近年来,智能手机市场已 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产品整体缺乏创新。我们认为,生成式AI和LLM的飞跃发展,正逐渐 变革大众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智能手机作为触达终端用户最为直接、最为频繁的载体,正成为AI未 来发展落地的重要突破口。AI手机通过与AI轻量化模型、AI应用结合,将为传统智能手机产业带来 创新性变革,或带来智能手机行业的新一轮出货周期。
AI Phone App端:轻量型工具优化用户体验。近年来,手机终端已转变为存量市场,智能手机市 场同样迫切需要新功能以提升销量,手机作为大众日常使用最为频繁的终端设备,其AI应用体验的 提升有望刺激智能手机市场新需求。当前,手机终端的AI软件以轻量化工具为主,相较于PC端的办 公软件等,制作门槛较低。目前AI图像处理类App和教育类App探索较多,AI图像处理代表性应用 包括美图秀秀(AI扩图)、妙鸭相机(AI生成写真)等;AI+教育代表性应用包括Duolingo(语言 学习)、Khan Academy(辅助教学)、Speak(口语训练)等。
AI Phone 硬件端:手机应用处理器技术壁垒高,传统六强仍是主要参与者。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在全球手机AP市场中,苹果、高通、联发科、三星、以及国内领先的通信厂商等 为主要玩家,TOP6几乎形成垄断局面,头部厂商竞争优势明显,市场竞争格局基本保持稳定。从 具体厂商布局来看,苹果和H厂商最早在手机处理器中引入NPU单元,主要用于人脸识别、图像优 化等轻度AI应用上。高通、联发科于23H2陆续发布支持终端运行AI模型的手机芯片。未来,TOP6 厂商得益于长年的技术积累和专利壁垒,未来依然有望是AI手机主芯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AI Phone 硬件端:手机本地运行AI模型带来更高算力和存储需求,高通和联发科芯片性能领先。 高通新一代骁龙平台8Gen3:采用4nm制程;相比上一代骁龙8平台,骁龙8Gen3在NPU/CPU/ GPU性能上分别提升98%/30%/25%,整体功耗降低10%;是全球首个支持终端运行100亿参数模 型的芯片平台,针对70亿参数LLM每秒能生成20个tokens;多种AI应用可在搭载骁龙8Gen3的手 机上实现稳定运行,包括GPT聊天机器人、本地实时翻译、极速双语生成、各类虚拟助手等。 联发科天玑9300:采用全大核架构,8核CPU搭载4个Cortex-X4超大核和4个Cortex-A720大核, 相比前代单核性能提升超15%、多核性能提升超40%;内置第七代AI处理器APU790,AI性能提升 200%,功耗降低45%;GPU相比前代其峰值性能提升46%,功耗降低40%;最高可支持330亿参 数AI大模型;跑分测试达到同级顶尖性能;联发科与Vivo深度合作,实现10亿和70亿参数的AI大语 言模型、以及10亿参数AI视觉大模型在手机侧的落地。
AI Phone 整机端:端侧AI趋势明显,AI手机将密集发布。2023年10月以来,谷歌、小米、vivo、 OPPO相继发布AI手机,如谷歌Pixel 8、小米14系列、vivo X100、OPPO Reno11新机。2024, 华为、三星、荣耀同样预计发布新产品,终端设备接入AI大模型是未来大势所趋。
3.2.1.3 AI XR
VR/AR市场:空间计算时代开启,AI XR市场有望加速兴起。 根据IDC数据,2023年,受宏观因素因素影响,以及AR/VR头显创新产品不足,全球AR/VR市场出 现短期停滞,IDC预计2023年全球AR/VR头显出货量约为850万台,仅略高于2017年。 而从细分赛道来看,市场格局已发生明显变化,IDC预计2023年全球市场中,一体机头显出货630 万,系留头显出货220万,而以三星Gear VR为代表的插手机式设备已基本消失。 我们认为,2024年受苹果Vision Pro正式上市的推动,AR/VR市场有望受到更多关注。根据IDC预 计,到2027年,全球VR/AR销量将达到3030万台,2023-2027年CAGR为37.3%。
AI XR 硬件端:高通深耕XR领域多年,苹果坚持芯片自研。主流VR头戴设备中:1)系留头显为达 到更加优秀的显示效果,需要连接PC,如Sony的PSVR需要连接PS4,从而使用PC的CPU和显卡来 进行运算;2)一体机头显自带显示器、陀螺仪、计算模块等,无需额外插入手机即可运行,通常 使用移动芯片,如高通骁龙系列芯片,来进行图像和定位计算。 高通骁龙XR芯片:2023年9月高通推出第二代骁龙XR2和第一代骁龙AR1,当前有众多头显厂商已 采用高通骁龙移动端芯片。全新骁龙XR2 Gen2平台的图形处理能力达到上一代的两倍,首次内置 特征检测和6DoF跟踪功能,可提供全彩直通视频,平均延迟仅为12毫秒。 苹果M2芯片+R1芯片:M2芯片负责执行任务、瞬时交互、运行计算,使用户可以通过头显设备访 问应用,此前多用于笔记本电脑中;R1处理器属于低功耗芯片,由苹果全新设计,专为头显处理摄 像头、传感器的数据传输,官方表示传输速率仅需12毫秒便可将内容同步到Vision Pro屏幕。
AI XR 应用端:从消费级应用到多行业应用,打造深度VR/MR体验。XR领域正逐步构建自身应用 生态体系,包括游戏、健身、娱乐、购物、导航等消费级应用,也涵盖教育、医疗等行业应用。 以苹果Vision Pro应用系统为例:1)视频通话方面,FaceTime Persona功能可以在视频通话时显 示真人大小的人物,提前录入3D面孔,生产出3D建模渲染的人物画像;2)文旅方面,与迪士尼构 建合作伙伴关系,Disney+将登陆Vision Pro,与可穿戴技术实现完美融合。3)办公方面,用户可 通过Vision pro接入并使用Adobe Lightroom、微软Office、思科Zoom等视频会议等办公软件带 动工作效率和生产力提升;4)工业软件和流程管理方面,企业经营者可以用PTC的Stages,在正 式投产前审阅产线。5)文娱方面,DJay可以用于创作作音乐,SkyGuide可以把用户领入私人天文 馆,JigSpace 让设计师能可视化的审阅自己的草稿等。
AI XR 设备端:设备厂商构建硬件生态,24年重点关注苹果Vision Pro上市表现。 1)用户操作:HTC Vive XR Elite、PlayStation VR 2和PICO 4 Pro需要手柄进行操作,而苹果 Vision Pro得益于其先进的眼动和手部追踪技术,可摆脱对手柄的依赖,实现使用体验的升级。 2)产品定位:HTC Vive XR Elite和Meta Quest 3主要针对游戏玩家,索尼PlayStation VR 2和字 节旗下的PICO 4 Pro侧重流媒体视频领域,苹果的Vision Pro将更多地面向生产力和娱乐,有望更 多赋能办公场景。
3.2.1.4 AI 耳机
AI耳机:便携优势明显,有望向移动信号联网方向发展。相较于PC、手机和VR/AR头显等端侧设备, 耳机在边缘侧AI终端中便携性优势明显。目前,耳机主要通过蓝牙连接,需要借助手机或PC连接至 云端进行交互。末来,耳机可能会向WiFi连接发展,可随时随地访问边缘侧AI大模型。 高通S7系列音频平台:2023年10月24日,骁龙推出面向耳塞、耳机和音箱设计的第一代高通S7和 S7 Pro音频平台,通过结合高性能、低功耗计算、终端侧AI和先进连接,或将开启音频创新新时代, 帮助音频设备厂商开发更先进的产品,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更多元的音频体验。 科大讯飞iFLYBUDS Nano+耳机:2023年5月24日,科大讯飞发布新款智能耳机nano系列,通过 搭载基于大模型开发的VIAIM AI,可实现多国语言实时翻译、完成会议助理工作等,当前已落地相 关办公垂直场景。
3.2.1.5 AI 音箱
AI音箱:AIoT智能家居先行品类,“有屏+智能”趋势明显。当前,智能音箱逐步从无屏走向有屏, 开辟视觉场景价值,同时加大对智能生活的赋能,通过与AI大模型的深度结合,降低智能音箱的学 习成本,将智能物联优势同步发挥至更多硬件设备,向生活解决方案服务商方向发展。
3.2.1.6 AI Pin
AI Pin:AI穿戴设备新形态,开拓终端新可能。2023年11月10日,由OpenAI、微软等巨头投资的 Humane发布一款可吸附在衣服上的新型无屏穿戴设备AI Pin,AI Pin作为AI穿戴设备的新形态, 为AI端侧硬件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产品功能:AI Pin内置OpenAI的GPT大模型,可通过语音、触摸板、激光投影和手势进行交互;可 执行撰写文稿、整理电邮、实时翻译、识别食物并提供营养信息等任务,Humane还计划未来为AI Pin增加导航和购物功能,并提供开发工具。 产品定价:AI Pin整套系统起售价699美元,另外有每月24美元的订阅费。根据Humane的综合订 阅计划,每月收取的24美元包括一个专用电话号码和无限的通话时长、数据、文本、以及云存储等, 由T-Mobile独家提供无线网络。
3.2.2 智能汽车:软件定义硬件趋势明显,单车价值量提升
汽车市场:未来将以自动驾驶技术为驱动,逐步迈向规模化量产。2016-2022年,汽车行业迎来技 术发展的上半场,发展方向以电动化为主,核心驱动力与能源电池紧密相关;2023年以来,汽车行 业开启下半场,发展方向以智能化自动驾驶为主,核心驱动力在于高阶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的 创新升级。 国内新能源汽车:根据乘联会数据,2023年1-1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680.8万辆,同比增 长35.2%,其中,23年2-11月份均实现同比正增长。 国内自动驾驶汽车:根据麦肯锡预测,国内自动驾驶乘用车数量有望于2030年和2040年分别达到 800和135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总销售有望于2030年和2040年分别实现2300和3600亿美元。
智能汽车-模型端:大模型赋能自动驾驶,单车软件价值量提升。当前,自动驾驶厂商纷纷推出自动 驾驶大模型,BEV+Transformer架构已成为主流,汽车软件已成为智能汽车的差异化卖点,未来, 汽车厂商在售卖整车的同时还将提供相关服务套件,在AI赋能下,自动驾驶系统将持续优化迭代, 单车软件价值逐步增长,整车价值量提升,软件定义硬件趋势明显。
智能汽车-整车端:智能驾驶汽车再升级,各品牌厂商推出新车型。特斯拉预计于2024-2025年开 售全新入门级车型 Model 2,海外市场起售价预计为25,000欧元,布局10~20万元(人民币)价 格带;2024年,理想基于其优秀的产品定义能力,将推出多款高端车型,有望帮助理想进一步提高 在中高端市场中的份额;华为系品牌阿维塔将于2024年推出阿维塔E15、阿维塔E16等车型;小鹏 将于2024年推出MONA、X9等新车型。
3.2.3 机器人:应用场景多元,引领具身智能
机器人:机器人结合大模型,或成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产品定位及应用场景不同,决定其模型、 训练数据和应用效果的不同。谷歌RT-2由移动机器人和机械臂组成;特斯拉Optimus为人形机器人。 谷歌RT-2主要在办公室厨房进行训练,训练任务集中在完成台面或桌面的操作指令,更偏向服务于 人的机器人;特斯拉Optimus产品形态贴近真实人类,可进行路径规划、搬运等工作,更偏向部分 可替代人的特种或工业机器人。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海外科技行业2024年投资策略:把握科技创新趋势,关注AI软硬件机会.pdf
AI人脸识别诈骗敲响金融安全警钟.pdf
AI搜索专题报告:怎么看Kimi的空间?.pdf
边缘AI行业研究报告:边缘AI硬件,引领硬件创新时代.pdf
人形机器人专题报告:AI驱动,未来已来.pdf
建筑行业2024年春季投资策略:新国九条催化央企市值国改,低空经济AI与铜矿有色弹性大.pdf
计算机行业央国企改革专题研究:央国企改革关键年,计算机行业是科技创新主力军.pdf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pdf
售后服务科技创新城配套服务区道路排水标施组修改.docx
中医药科技创新与风险投资机制研究.docx
(创新管理)科技创新第组设计报告液晶.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