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利水平与客户体验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得后者成为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而为了优化客户体验,常常要牺牲其他方面。十多年来,品牌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增强客户联系,比如通过社交媒体,用极富吸引力的语言,传递与客户高度相关的内容。凭借难以置信的快速交付、令人愉悦的个性化设计和可定制的订阅,品牌在拉高消费者预期的同时,也拉高了自身运营的成本。而当人们开始将一切与他们曾获得的最佳数字体验进行比较,无疑也拉高了他们对其他行业的期待值。
但若没有盈利能力,企业将无法长久生存。经济环境的下行加剧了投资者对企业盈利的关注,企业高层正想方设法减少开支、提升整体业务的运营利润率。他们在有关产品服务价值,选项的丰富性、便利性,以及客户自主性方面的承诺似乎都在不断降级。有证据表明,品牌日益漠视客户体验,许多企业都降低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或份量,价格却维持不变。
一直以来,客户希望他们与品牌的关系是超越买卖交易的。但现实是,品牌的服务现状加剧了客户与品牌间的各种摩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感受到了这些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失望日益堆积,对人们的生活体验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令人心生愤怒。
如今,外观看起来一样、但分量更轻的巧克力棒仍卖同样的价钱,甚至还有所上涨,迫使消费者为不断递减的产品价值支付更高的价格。虽然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出现,但当下生活成本的重压提高了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关注。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的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发声,提醒其他人。充满讽刺意味的“减量不减价”(Shrinkflation)成了热搜词条,在Reddit网站上甚至有一个名为“r/shrinkflation”的社区,持续记录相同商品尺寸和分量的变化,并与原本的规格进行比较。
同样,2021年11月,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ationalPublicRadio)的金钱星球(PlanetMoney)栏目用“减质不减价”(Skimpflation)来形容全球企业服务质量下降的现象,主要涉及到旅游公司、零售商和餐馆经营者。他们将优质原料更换为廉价的替代品,或缩减某些质控流程以节省时间和金钱。这就意味着,如果人们的工资没有随着通货膨胀相应上涨,他们能购买到的产品价值就是打了折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