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注通信+计算加速融合下的新机遇
回顾 2023,我们看到在大模型、AIGC 产业的推动下,ICT 产业加速跨界和重构,带动通 信和计算架构走向融合,全球算力产业初步形成三大阵营。一是华为引领打造大模型时代 国产化 AI 算力底座,硬件开放+软件开源,与数据中心从 X86 走向 ARM 产业趋势共振,未 来“鲲鹏+昇腾”有望占据中国通用和智能算力市场半壁江山。二是中心侧计算 GPU 是核 心,全球龙头英伟达通过构建 CPU+GPU 协同、CUDA 软件生态、AI 集群高速通信网络架构 三大优势继续引领全球数据中心算力市场。三是边缘侧计算通信是刚需,高通公司基于强 大的无线通信产品和生态,通过通信+算力的融合,赋能更多的汽车、机器人、可穿戴设 备、网络和边缘计算场景,加速从通信公司转型为“智能边缘计算”公司。
站在当前节点,我们对 5G、云、物联网、智能汽车这四个赛道所处的位置进行了判断和 展望。2023 年是中国 5G 规模建网的第四年,5G 移动电话用户占比已超过 40%,理论上已 到达加速渗透的中场。考虑到基于 5G 的杀手级应用和场景仍在孵化之中,我们认为未来 5G、4G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将长期共存,5G 的规模拓展将更多依赖于应用驱动。云计算市 场,以公有云收入占 IT 支出占比的视角看,2022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渗透率处于 10%-15% 的位置,仍属发展早期。物联网领域,以全球潜在 1000 亿连接作为分母,截至 2022 年底 的全球渗透率刚超过 10%的水平。智能汽车方面,2022 年中国 L2 及以上智能汽车渗透率 超过 25%,预计 25 年将达到 50%。
展望 2024 年,我们重点看好三个方向:一、关注国产化技术和生态突破带来的结构性机 会,包括华为计算产业链、华为智能汽车生态链,以及新型通信技术商用崛起的新生态赢 家包括 5.5G/6G、卫星互联网、星闪等领域;二、关注长期趋势确定同时短期具备安全估 值边界的细分板块,包括行业渗透率较低并处在加速趋势下的 AI+散热、边缘计算(模组 +边缘算力)、车载激光应用等;三、数据要素价值即将充分释放,关注运营商战略配置价 值。
二、中心侧 AI 算力关注细分技术升级和国产替代机会
AI 算力需求带来超算、智算和边缘等数据中心新一轮建设周期,有望带动 IDC 市场探底 回升,板块总体存在低估值修复机会。 1)服务器&交换机:关注国产化算力崛起、高性能 AI 服务器占比提升等结构变化。服务 器作为算力硬件核心环节,存在高端演进的趋势,并加速向边缘侧扩散,鲲鹏+昇腾生态 有望在 AI 时代崛起,关注服务器、交换机以及软件配套厂商投资机遇。 2)液冷散热:液冷趋势确定,是 0-1 的增量市场,芯片功耗与机柜功率密度提升,叠加 能耗要求,必然会带来散热技术由风冷向液冷的升级,行业渗透处在 10%的快速爬坡期, 关注在技术+产能+生态领先布局的厂商。 3)光模块:光通信市场探底回升,光网络升级和数通业务齐振,800G 光模块升级带来结 构性机会,持续关注订单获取节奏,数通光模块龙头有望维持逐季向好趋势。
2.1 AI 应用爆发,带动智能算力规模高速增长
中国智能算力规模未来五年 CAGR 超 50%,26 年进入 ZFLOPS 级别。根据 IDC 与浪潮信息 数据显示,21 年国内智算规模达 155.2 EFLOP,预计到 2026 年达到 1271.4 EFLOPS。2021 年中国通用算力规模达 47.7 EFLOPS,预计到 2026 年通用算力规模将达到 111.3 EFLOPS, CAGR 18.5%。
AI 算力带领服务器市场结构性增长。受 CSP 资本开支影响,23 年全球服务器需求较弱, Q1/Q2 同比均有所下滑 ,24 年有望复苏。AI 服务器量价齐升,根据 trend force 预测, 23 年 AI 服务器出货量近 120 万台,其中英伟达 GPU 市占率约 60-70%。
国产算力和生态迎来加速发展机遇。算力国产化趋势不可逆,昇腾 910 算力已和英伟达 A100 相近。昇腾 CANN 计算架构已兼容市场主流 AI 训练框架,可进行模型的无障碍迁移。
鲲鹏+昇腾生态助力通用计算&智算自主可控。鲲鹏计算产业是基于 Kunpeng 处理器构建 的全栈 IT 基础设施、行业应用及服务生态。生态包括 PC、服务器、存储、操作系统、 中间件、虚拟化、数据库、云服务、行业应用以及咨询管理服务等。硬件厂商可以基于鲲 鹏主板发展自有品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软件厂商基于 openEuler 开源 OS 以及配套的 数据库、中间件等平台软件发展应用软件和服务。生态伙伴按照所处产业链环节不同可以 分为整机伙伴、一体机解决方案伙伴、基础软件(OS、数据库、云平台、大数据平台、分 布式存储和中间件)伙伴等。
关注昇腾生态五大类合作伙伴投资机会。整机硬件伙伴:拥有自有品牌产品,能在昇腾产 品基础上二次开发或加工生产,并销售与服务至最终用户。IHV 硬件伙伴:能够基于华为 昇腾部件进行二次开发,形成自有品牌硬件产品并进行销售。应用软件伙伴:开发、销售 自有知识产权的应用程序、软件、垂直细分应用等产品,能对接昇腾产品,有能力二次开发。一体机解决方案伙伴:基于整机硬件伙伴提供的昇腾部件或白牌机进行二次开发,以 一体机解决方案形式对外销售。生态运营伙伴:具备区域运营能力,可主导运营指定区域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生态创新中心或创新实验室等。
2.2 液冷散热:0-1 增量市场,处在渗透率快速爬坡阶段
底层驱动:高算力芯片带动 IDC 机柜功率密度提升,叠加国内政策 PUE 限制,液冷技术加 速导入。产业趋势:液冷已跨过验证、到达实施阶段。《电信运营商液冷技术白皮书》提 出三大运营商将于 23 年开展技术验证、24 年 10%规模试点、25 年 50%规模应用。
冷板式成熟度高,浸没式冷却效率高,成本有望进一步优化。冷板式液冷和浸没式液冷是 行业内目前共存的两条技术路线;考虑到技术成熟度、可靠性、技术通用性、结构颠覆性 等多个方面,当前冷板式占据主流地位。冷板式液冷产业链条价值量分散,全产业链布局 厂商受益弹性更高。
当前市场是蓝海状态下的小范围竞争,对于有技术与运营经验积累的液冷服务商来说, 处在技术红利时期。国内液冷服务器市场五年 CAGR 达 56.6%。国内 IDC 厂商液冷导入更 早,22 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达到 10.1 亿美元,预计 2027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95 亿 美元。浪潮、超聚变、宁畅的液冷服务器销售额位居前三,CR3 份额近 70%。下游集中在 互联网、电信、政府,占整体液冷服务器市场份额超 80%。
2.3 AI 算力带来传输瓶颈,驱动高速率光模块和交换机需求
算力与传输发展符合木桶效应,二者相互限制又相互促进。芯片间互联带宽瓶颈限制了计 算网络的拓扑,英伟达 GPU 推动端口速率向 400G/800G/1.6T 提升。
光模块:高速率、低功耗是未来趋势,国内厂商份额提升。英伟达24年将发布新一代B100, 持续催生 800G 及 1.6T 光模块需求。硅光(SiP)将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的光连接,未来 5 年传统可插拔模块将继续主导市场,LPO/CPO 24 年将率先应用在高速率端口,到 2028 年将占 800G 和 1.6T 总部署端口的 30%以上。
AI 驱动交换机端口速率和端口数提升,带来交换机市场增量需求。受全球数字基础设施 建设需求增长拉动,2021Q1 开始全球交换机市场增速逐步回升,其中高速数据中心交换 机受超大规模和云厂商网络扩容驱动显著增长,拉动整体市场规模扩大。根据 IDC 数据, 2022 年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收入 36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7%,增速较 2021 年提升 9PP,其中数据中心及非数据中心同比增长 22.6%、15.7%。主流的数据中心交换机端口速 率正在由 10G/40G 向 400G/800G 升级演进,高速数据中心交换机市场需求呈现增长态势。 根据 IDC 数据,2022 年高速板块 200/400GbE 交换机收入全年增长超过 300%,1Q23 200/400GbE 交换机的市场收入同比增长达 141.3%。根据 Dell’Oro Group 预测,800G 交 换机规模约在 2025 年左右超越 400G 并成为市场主流。白盒化趋势下,关注交换机 ODM 厂商机会。
三、边缘侧新技术+场景带领连接层走出底部,工业互联网步入发展快车道
物联网连接渗透率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看好大颗粒场景带动连接数增长。据 IoTAnaIytics 数据,21 年物联网连接数 122 亿,预计 2025 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为 270 亿。 据 MTA 预测,2030 年人均将拥有 15 台 IoT 设备,物联网连接数将增加至 1250 亿,假设 该数据为物联网连接总需求量,当前渗透率实际不到 10%。据中国信通院判断,当前物联 网产业整体处于“爆发前期向爆发期的过渡阶段”。站在当前节点,物联网连接渗透率刚 刚超过 10%,代表行业将由技术驱动转向产能驱动,家庭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三 大场景推动渗透率快速提升。
3.1 新技术产业化落地有望带领下游大颗粒场景复苏
家居智能化是家庭物联网发展的长逻辑。Matter 标准协议的互联互通能够打破生态壁垒, 行业竞争由广度走向深度,垂直场景 IoT 硬件厂商迎来发展机遇。国内智能家居市场增速 高于全球,2021 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超过 8.95 亿台,同比增长 11.7%;国内智能 家居市场中设备出货量超过 2.3 亿台,市场规模 5800 亿元,同比增长 12.75%。看好家居 智能化长期发展带来的上游感知、连接层机会以及平台型企业机会。
3.2 工业互联网:步入发展快车道,首先关注网络层工业通信设备及模组
政策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融合,工业互联网平台辐射范围扩大。过去参考移动 互联网发展模式,国内工业互联网形成了以 PaaS 为核心的平台型发展格局,并率先向大 型制造业企业赋能,根据世界经济论坛 2023 年度《全球灯塔网络:加速人工智能大规模 应用》白皮书,截止 23 年 12 月全球“灯塔工厂”153 家,其中中国 62 家,占比超过 40%, 总数位居世界第一。随着 2023 年开始评选全国第一批 10 个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的中小 企业示范区,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从服务央国企和链主企业,开始向中小企业、链主上下 游企业辐射。2022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达到4.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3%。 占 GDP 的比重达到 3.64%,预计 20223 年产业增加值规模将达到 4.79 万亿元,占 GDP 比 重将上升至 3.7%。
AI 赋能工业互联网产业协同和应用扩展,平台和网络层是产业主要价值环节。当前 AI 大 模型+工业助力解决数据采集分析等痛点,并实现工业视觉、流程管理等环节 AI 化,加速 工业互联网渗透率提升,带来核心产业网络、平台、数据、安全四大环节增量需求。根据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报告(2023 年)》显示,核心产业规模超 1.2 万亿元,其中平台和 网络占比超过 37%和 31%,是产业主要价值环节。
24 年 AI 应用加速平台层厂商分化,市场有望进一步集中。多数领先平台服务商都已经初 步形成 PaaS 底座技术平台—应用 APP—解决方案的三层产品体系,未来智能化应用解决 方案将成为重点布局方向。2022 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侧市场规模达到 28.6 亿美元, 同比增长 22.3%,IDC 预计,到 2025 年市场将达到 56.1 亿美元,2022-2025 年 CAGR 约为 30%。当前市场整体仍呈现高度碎片化格局,CR6 未超过 30%,我们认为,头部企业有望凭 借自主平台和持续 AI 加持,拉大行业差距,市场份额进一步集中。
通信网络传输是实现工业互联网应用落地的基础,工业通信设备国产替代空间广阔。2021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中网络产业增加值规模 3829.35 亿元,占总规模的 33%,同比+16.23%, 物联网通信模组、工业通信网关、工业专网专线、标识解析、云网络等,有望迎来新一轮 部署周期。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作为高带宽网络传输核心工业通信设备,正在逐步替代现场 总线等传统方式。根据贝哲斯咨询,2022 年中国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市场规模达 47.6 亿元, 全球市场规模达 185.15 亿元,预测到 2028 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达 278.7 亿元。目前工 业网络侧设备市场主要被国外品牌思科、西门子、MOXA、Belden(百通赫斯曼)等公司占 据,国产厂商市占率较低。
3.3 展望:新场景+新技术带领模组赛道复苏
2023 年起,5G 模组的出货量在所有制式中增速最快,年复合增速将达到 60%。除 5G 外, NB-IoT 和 4G Cat.1bis 规模最大,4G 模组仍为当前主力,预计至 2027 年 4G 模组出货量 将保持增加趋势。
FWA 升级提振模组需求,5G RedCap 即将开启商用。车载、FWA 等应用带动模组赛道走出 阶段底部,5G FWA 低成本、易部署、通信稳定性与速率俱佳,2022 年 5G FWA 设备达到 760 万台,同比翻倍增长。23 年三大运营商发布 5G RedCap 产业白皮书、开展设备端到端 操作测试,并联合模组和芯片厂商成立产业联盟,24 年有望开启商用。
数据从边缘侧产生,AI 处理的重心持续向边缘转移。边缘侧是进行 AI 处理的最佳选择, 边缘智能业务有高带宽、低时延要求。伴随 AI 向边缘侧转移,智能模组提高终端侧的算 力+连接能力,有望打开大模型在边缘侧落地的空间。
四、智能汽车:竞争战略控制点从三电成本转向智能化差异
4.1 降低三电成本突出价格优势,打造智能化差异助攻品牌向上
智能电动时代自主品牌弯道超车,市占率不断扩大。下游市场整体表现出自主品牌崛起+ 整车出海加速两大特点。2022 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超过 1150 万辆,同比+24.7%, 渗透率达 50%,预计 2030 年达到 60%,自主品牌出海趋势已成。随着消费群体对自主品牌, 尤其是对自主品牌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认可,我们预计,未来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渗 透率将继续提升,预计 2030 年达到 60%。
三电成本优势奠定行业集中格局,智能化差异助攻品牌向上。2023 年 1-10 月新能源销量 628.5 万辆,占比超过 30%,市场集中度较高,前三家企业占比达 53.3%。新势力车企月 销量在万辆左右徘徊,明年预计会有多款新车型发布,行业格局将迎来洗牌,打造智能化 差异体验是冲出竞争激烈市场的关键。
华为智能汽车生态产业扩容,智能化多渠道赋能自主品牌。长安汽车与华为签署《投资合 作备忘录》,拟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及增量部件的研发、 生产、销售和服务,并对现有战略合作伙伴车企及有战略价值的车企等投资者开放股权, 成为股权多元化的公司,有望成为中国的博世、大陆。
4.2 关注智能化配置率升级带来的增量机会
智能驾驶功能深化是确定趋势,对感知层精确度、决策层算力提出跟高要求。高精度激光 雷达、高算力芯片等陆续上车,带来自动驾驶环节的价值增量。ADAS 厂商积极扩建产能、 加深与自主品牌合作,缩小和国外龙头的差距,并在面向 L3+的 ADCU 量产上具备领先优 势。卫惯组合成为高阶智驾标配。 智能座舱的升级易感知,能显著提高客户购买意愿,信息娱乐系统、中控仪表等主流产品 渗透率超过 50%。我们认为,座舱将持续打造具备科技感的差异化体验,也是当前车企重 点研发的方向,多模态的交互体验与自主可控操作系统将是未来方向。 智能网联模组通信制式升级与车联网渗透率增加带来的量价齐升。政策加码与市场需求也 将推动搭载网联功能汽车销量提高,国内厂商在通信模组市场份额领先,有望引导车载模 组由 4G 向 5G 升级、同时进一步集成的智能模组带来产品价值量的提升。
智能驾驶:多地区政策出台,L3 有望在 24 年放量。自动驾驶仍以 L1-L2+级为主, 23 年 全国多地智能驾驶政策出台,L3 有望在 24 年进入渗透率提升期。表现在产品形态上,一 方面是 ADAS 向高集成、低成本演进,另一方面则带来 ADCU 的配套上车机遇。
座舱 OS:车机 OS 自主可控,关注华为引领智能化新方向。座舱:车载操作系统自主可控, 鸿蒙车机生态扩大。汽车操作系统的发展已经由全栈软件开发取代了简单的嵌入式软件开 发,类比消费电子 OS 发展,行业马太效应明显,建议关注华为鸿蒙 OS 及座舱生态伙伴, 如中科创达、光庭信息、均胜电子等。 车载显示:华为引领座舱投影、AR-HUD 和激光大灯等激光显示应用落地,有望成为车企 打造智能化差异的重要卖点,建议关注激光显示龙头光峰科技 网联:我国乘用车前装标配车联网功能交付搭载率为 66.69%,其中前装标配 5G 车联网交 付上险量 32.75 万辆。汽车多元化应用场景涌现,具备高算力、高集成化,兼具座舱功能 的智能模组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五、5G 投资转向需求驱动,新型基础设施 5G-A、卫星通信建设加速
2023 年 5G 规模建网期进入尾声,产业发展核心从投资驱动转向漫长的需求驱动。
第一波运营商投资驱动的主流行情已经结束,第二波消费者消费驱动的应用和服务行情仍 在孕育。对于运营商和大多数设备商供应链公司来说,在出现杀手级的应用和服务之前, 更多是结构性行情,可以从大安全角度进行把握。
5G 时代运营商资本开支周期已明显减弱。反应到投资强度(Capex/Revenue)指标上 , 在 5G 时代曲线开始走平,不再像 3/4G 时代存在明显的波峰波谷。截至 2023 年 10 月末, 我国 5G 基站总数达 321.5 万,预计占全球 5G 市场的 60%。根据十四五规划,每年 5G 建 设的总量会保持在 60 万左右。总体来看,对于未来运营商的资本开支规划,我们认为保 持平稳温和增长是相对合理预期。
5.1 运营商板块基本面呈现趋势性好转,云业务有望迎来价值重估
2022 年三大运营商龙头中国移动的营收和利润均实现了 10%左右的增长,这是自 2008 年 时隔 12 年后首次重回两位数增长,我们认为运营商的基本面是一个长周期的趋势性向好, 未来值得持续关注。 政策和环境变化:作为政府监管下的垄断行业,运营商具备定价权和议价权。5G 时代管 制政策放松,从 2011 年开始的强监管周期已接近尾声;寡头竞争压力减弱,5G 时代进入 存量经营时代,类似 4G 时期的“不限流量套餐”价格战失去了商业基础;随着央企要成 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新定位以及运营商新一批混改的深入,政策上限空间有望打开。 行业变化:5G 时代行业周期减弱,资本开支将长期保持平稳,投资强度(Capex/Revenue) 峰值从 3G 41%、4G 34% 下降到 5G 2021 年不到 22%,折旧压力逐步下行。未来,我们预 计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强度将小幅回落维持在 20%左右水平。
运营商在以云/IDC 为主的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有核心优势,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天翼云 以“一云多芯、全栈自研”为导向,在国资行业云领域占据较大市场优势;移动云发展政 企市场,将 5G 和行业场景相结合实现落地;联通云注重资源池建设,发力智慧城市、医 疗、文旅等领域。
运营商加大算力网络资本开支,云业务维持高速增长。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运营商收入第一 引擎,云业务以远超行业增速发展,天翼云、移动云进入 IaaS 份额 top3。中国移动上半 年公司数字化转型收入达到 1326 亿元,同比增长 19.6%,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量贡献达到 84.1%,占主营业务收入比提升至 29.3%。移动云收入 422 亿元,同比增长 80.5%。前三季 度行业数字化 DICT 收入同比增长 26.4%,达到人民币 866 亿元,预计全年 HBN 营收占比 提升至 43 以上%。伴随国内互联网企业出海,国内云服务厂商在全球市场份额仍具备广阔 提升空间,建议关注运营商云生态伙伴投资机会。
5.2 设备和网络侧全球领先,关注 5G-A、卫星通信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全球运营商资本开支 2024 年预计仍将是温和增长,关注设备商结构性市场机会。根据 Dell'Oro Group 的预测,全球整体电信设备市场在 2023 年将增长 2%,我们认为 2024 年 整体市场仍将平稳。在行业温和增长的大背景下,更多应关注结构性成长机会。 从 5G 全产业链现状看,在上游核心芯片和器件等领域仍依赖美国,中国则在主设备和运 营商网络规模上占优。1)在底层芯片领域,Intel、Xilinx 等控制 CPU、FPGA 等高端逻 辑芯片。TI、ADI 等控制高速 AD/DA、PLL 等模拟芯片。高端逻辑芯片、存储芯片、高速 模拟芯片等国产化率非常低,由于人才、经验积累等缺乏,突破仍需假以时日。2)在模 块/子系统领域,Qorvo、Skyworks 等占据射频器件主要份额,掌握 5G 毫米波技术。Finisar、 Acacia 等占据高端光器件主要份额。高频、大功率射频器件尚无法自产,主要依赖进口; 25G 以上速率激光器芯片国产化率较低,激光器、调制器等基本依赖进口。3)在主设备 领域,中国企业占据行业半壁江山,华为中兴全球市场份额超过 40%,专利方面华为、中兴 5G 专利总数已位居全球前列。4)在网络方面,中国 5G 网络部署有望全球领先,5G 建 站规模约占全球 60%份额。
5.5G 在 5G 传统场景三角的基础上,新增 UCBC(上行超宽带)、RTBC(宽带实时交互)和 HCS(通信感知融合);R18 预计在 2024Q1 冻结,成熟的 5.5G 有望在 2025 年落地。5G-A 天线技术中通道数增加,采用更大规模的天线阵列,有望带来中上游天线及滤波器厂商产 品配套升级机会。
卫星互联网尚处早期,但产业发展明显提速,卫星制造和地面终端建设是率先受益环节, 重点关注上海星链和国家星网产业链中价值量高、竞争格局较好的环节以及相关标的:上 海瀚讯(G60 卫星载荷供应商)、铖昌科技(星网 T/R 芯片中标份额领先)、盛路通信(星 网相控阵天线供应商)、震有科技(地面站核心网供应商,短期受益天通用户扩容)、海格 通信(推出卫星电话射频芯片,终端多场景布局)。
海外商业航天推动低轨通信星座建设。SpaceX、OneWeb 等商业航天公司推动卫星从“单 星研制”迈向“批产”模式,开始低轨星座开始大规模组网,带动在轨通信卫星占比提升 至 66.3%。国内卫星主要用于遥感,低轨卫星通信市场仍处在发展早期。目前国内 55.3% 应用于遥感领域,通信卫星在轨数量占比仅有 12.4%。国内银河航天、国电高科等商业航 天公司已在 22 年实现低轨宽带卫星批产,有望在 24 年加速国内卫星互联网建设。
关注国家星网和上海 G60 星链产业链厂商,看好后续招标逐步落地。2021 年 4 月底,中 国卫星网络集团向国际电信联盟申请 12992 颗卫星发射计划。2022 年星网计划初步招标 落地,航天五院、八院与银河航天中标。上海 G60 星链推进产业链加速,计划实现 12000+ 颗卫星组网,一期将实施 1296 颗;目标到 25 年具备年产 50 发商业火箭、600 颗商业卫 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 2000 亿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通信行业年度报告:关注通信+计算加速融合下的新机遇.pdf
通信行业2024上市公司见面会暨春季策略会:全球算力共振,国内新连接开启.pdf
自考操作系统原理-进程同步与进程通信.pptx
现代通信系统.pptx
通信行业专题报告:通感一体化网络,护航低空经济腾飞.pdf
国网信通研究报告:国网系信息通信服务商,电网数智化建设创造发展良机.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