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框架:跟随技术演进与投资扩张,制造+服务引领需求
纵览整个机器人产业版图,供给侧与需求侧正共同发力驱动产业进化。供给侧 方面,核心逻辑是技术、产业链发展推动机器人能力提升、接近甚至超过人类的能 力,带来长期性价比,从而带动产业蜕变;这需要机器人软硬件技术如高精密机械、 智能传感器、持续进步,同时前沿技术如 AI、云计算、仿生技术也将逐步落地,需 要随时跟踪新技术变化及其对新品类产品能力的推动;另一方面技术进步需要资本 投入,厂商自身固定资产、研发投入和产能扩张、客户变化等也是关键指标。需求 侧方面,核心逻辑是人力短缺尤其是技能型劳动力和服务劳动力短缺,伴随老龄化、 人力成本上升趋势,以及高端制造产业对效率要求日益苛刻、居民对可靠且即时的 高质量服务需求,从而带动工业和社会对更加智能的机器人需求;需要跟踪各个行 业的自动化、智能化需求的最新变化以及机器人出货情况,产业升级、消费端需求 带来的市场变化等等。
随着工业及移动机器人产业持续演进、新品类不断渗透,人形机器人赛道多元 厂商入局,机器人产业关注度较高,二级市场热度亦日益升温。当前资本市场机器 人产业标的包括软硬件供应到机器人本体制造、集成和应用端各类型公司,涵盖了 了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潜在业务相关的多元类型公司,我们聚焦 在工业、物流、服务等多元类型机器人以及未来人形机器人潜在应用关联的产业链 “最大公约数”类别,从伺服驱动、减速传动、丝杠与导轨、轴承、微特电机与空心 杯电机等领域为代表的机器人“驱动+执行”模块,控制器、传感器、机器视觉等领域为主的机器人“控制+感知”模块,结构件、连接器等其他领域,以及下游端各类 型机器人本体制造与智能集成厂商,对全市场的机器人代表性标的进行了初步梳理。
2、 产业图景:从产线走向多元场景,最终实现人形机器人普及远景
“机器人”概念首先脱胎于早年对“仿生机械体”的设想,在现实中率先落地 于工业制造端用于对人力工作的替代,其后逐步向更多元、复杂的工作类型发展, 并最终将会通过“具身智能”回归其“仿人实体”的设想、实现人形机器人产品向 全社会普及。 从机器人行业具体发展轨迹来看,自动化制造的需求推动工业机器人当下已在 许多领域持续普及,同时也培育了整个机器人产业链;移动机器人则进一步结合自 动化、平台化及 AI 技术,提升智能制造与储运的自动化覆盖率。未来随着 AI 技术 在机器人领域全面应用,工业机器人在产线端将向更智能、更灵活的协作机器人演 进,移动机器人则将向具备自主移动能力的 AMR 迈进,并与产线端进一步结合; 在常规机器人技术充分成熟基础上,仿生与仿人机器人也将从小规模应用、特种用 途走向大规模渗透,有望在下一个十年走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从一级市场投融资角度来看,2023 年以来整体投融资密度稳中有升,2023Q1-Q3 融资 148 起;2023Q3 亿元级融资数量提升至 20 起,接近 2023H1 的 22 起,相比上 半年整体融资体量有所提升。
从 IPO 角度来看,各领域公司正大量冲刺上市,涵盖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等各类型,如机器视觉与移动机器人龙头海康机器人计划募集 60 亿元, 手术机器人领军者思哲睿计划募资 20 亿元,协作机器人国内龙头节卡也正冲刺科创 板、募集 7.5 亿元;同时上游零部件产业链公司如传动部件(科峰智能、夏厦精密)、 传感芯片(长光辰芯)等均涌向资本市场,而北交所则为体量较小的专精型机器人 企业(专注于工控产品和系统的控汇股份,从事细分专用自动化设备的灵鸽科技、 金康精工)提供融资渠道。
2.1、 工业机器人:聚焦底层零部件及数智化驱动,从电子、汽车向全行业普及
工业机器人本质是一套自动化系统,其工作方式是上位交互系统通过自动指令 或人员操作发出运动指令,由控制器进行处理并向驱动模块发出信号,驱动模块通 过电机与编码器、传感器配合工作、输出动力,并经由传动机构实现终端运动控制。 工业机器人的工作逻辑也是移动乃至机器人运作的基础,即通过控制、机械驱动与 传动、传感等模块深度配合以实现各类型的运动和操作,因此工业机器人的上游产 业链往往具备向其他领域的可迁移性。
从产业链来看,工业机器人上游主要提供工业机器人生产所需核心零部件,包 括传动机构(减速器、齿轮、推杆等),驱动模块(如伺服电机等),控制模块,传感模 块等等,以及机器视觉、软件技术等软件供应。中游为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主要 是各类型机器人的制造商;下游包括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以及终端制造场景应用。
一级市场方面,2023 年以来涌现一批亿元级大额融资,尤其 2023Q3 工业机器 人大额融资频频出现,资本市场热度逐步提升;融资领域来看,伺服驱动、传动机 构、控制模块等零部件关注度较高;机器人本体方面,汽车制造协作机器人制造商 长广溪、通用工业机器人厂商图灵机器人、发展气动技术与末端执行等领域的 SRT 也获得亿元级融资。
从技术驱动来看,前沿技术尤其是 AI、云计算发展强劲,使得传统机器人向着 “机器人+”方向迈进,工业机器人将实现更高的智能化、网络化和交互性。AI 技 术:(1)优化底层控制的模型算法,让机器人控制的更准、更精、更稳;(2)通过 机器视觉等技术,实现自动路径规划等,促进机器人智能化;(3)自然语言编程推 动工业机器人功能应用门槛的便捷性。云计算:可助力工业机器人“外脑”发展, 推动“眼/脑”功能的发展与互联。工业机器人上云后可具有更高的算力、数据存储 能力,进而不断完善自身的学习能力,甚至可以学习和共享其他机器人的能力。5G、 物联网:助力工业机器人与产线上的其他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未来,还有望实现 工业机器人之间的互联互通。AR/VR :可助力工业机器人的人机交互能力,自然的 交互具有降低使用门槛、方便现场实施、提高运维和管理效率等功能,同时,还可 保证特殊情景下的安全问题。
当前工业机器人处于良性发展轨道,据 IFR 数据,2022 年全球及中国安装量均 实现增长,中国安装量达 29 万台(+5%),较 2019 年实现翻倍增长。应用领域来看, 国内以电子(35%)、汽车(25%)、金属及机械制造(11%)为核心场景,实现率 先渗透,而化工、食品、医疗及日化品等制造领域也开始逐步普及工业机器人,工 业机器人发展已进入由点到面的全面应用阶段,据 GGII 数据,2023H1 中国市场工 业机器人产量为 22.21 万台(其中移动机器人近 4.8 万台),实际同比增长 9.71%。
从细分下游领域发展来看,据 IFR 数据,近三年电子、汽车等率先自动化的制 造领域实现持续增量,尤其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渗透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的自动化、智 能化制造发展加速,工业机器人新增安装量由 2020 年的 3 万台提升到 2022 年的 7.3 万台,是当下核心增量;相比之下德国在汽车产业新增的工业机器人 2022 年则出现 较大下滑。
当前工业机器人发展趋势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协作机器人作为更加智能化、更 高价值链的品类,在 2017-2022 年全球新增安装量由 1.1 万台提升到 5.5 万台,渗透 率由 3%提升至 10%,未来有望进一步普及;二是过去十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 绝对增量与多元化发展并行,电子、汽车以外的其他工业领域占比提升至 47%。
随着技术驱动、品类升级与多元化应用,IFR 预计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将在 2023-2026 年全球市场维持 5-10%增长,2026 年将达 71.8 万台;其中亚太市场(中 国占据主体)作为核心构成,预计占比在 2026 提升至 75%,增速较全球更快。
2.2、 移动机器人:汽车、新能源需求引领,AMR 及磁导航走向普及
移动机器人是一种以电池为动力,装备有电磁、视觉和激光等自动导航模块, 能够沿规划路线移动乃至自主行驶,具有安全保护以及各种移载功能的运输车,常 常也作为工业机器人的一类分支,但与一般的产线端机械臂形式作业机器人有较大 差异,特殊性在于其可以到达指定地点,完成搬运、分拣、装配等作业任务。产业 链维度看,上游包含传感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能源动力及机械件等硬件产品 以及控制软件、数据服务等软件产品;中游是如海康机器人、机科股份这类的生产 商,其可提供机器人本体及调度系统,即机械设计及整机生产、机器人调度相关的 算法及业务软件等;下游是系统集成商和终端客户,前者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 途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集成和软件二次开发,进而投入到下游应用领域产业,如汽 车、新能源、3C 电子、医药医疗、电商零售等。
常规的工业机器人专注于产线端的制造,但随着工业整体智能化要求不断升高 则显得越来越力有未逮,尤其对于产线间输送、分拣、产品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操作。 这一背景下,专用于运输、物流的机器人品类纷纷涌现,与制造端机器人共同搭建 深度智能化的一体工业调度平台,也涌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智能物流仓储机器人的专 业机器人厂商。
根据 GGII 数据,国内移动机器人市场当前的国产化率可达 80%以上,高于常 规工业机器人领域,目前各类物流运输场景均有大量国产厂商覆盖,2022 年 AGV 业务订单额过亿的企业共 41 家,其中海康机器人、极智嘉 AGV 业务订单超 20 亿 元,实际出货量均超万台;此外,订单 3-10 亿的企业共 8 家,1-3 亿的企业共 30 家。 此外,在定位精度、稳定性、控制及导航方式等产品性能方面,国产移动机器人产 品已具备竞争优势,结合国内生产的性价比优势,客户更倾向于选择国产移动机器 人。整体格局来看,GGII 数据显示 2021 年海康机器人(创业板申报中)在国内市 场份额为 19.88%,占据龙头地位;其次是极智嘉(科创板辅导中),市占率 8.15%。
智能化浪潮驱动下,全球移动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据 GGII 统计,2022 年全 球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 291.6 亿元,同比增长 35.31%,预计 2027 年将超过 1800 亿元。 国内市场,2022 年我国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约 97 亿元;下游应用分化明显, 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表现较好,其中新能源行业(锂电、光伏等)出货 量增长近 70%,3C、面板、电商、3PL、家电等行业需求相对低迷。展望未来,由 于无人叉车替换需求、仓储机器人需求等都较为旺盛,GGII 预测我国移动机器人市 场在 2027 年将超过 460 亿元,发展空间较大。
从应用领域所涉及的行业来看,汽车、新能源、3C 电子、电商零售、医药医疗 是移动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而且前景最为广阔的几个行业。新能源(光伏、锂电) 及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主要增长动力,GGII 预计 2023 年 AGV 在新能源行业的销量 占比将突破 25%。
据 GGII 数据,2023H1 中国市场移动机器人出货量近 4.8 万台,同比增长 26%。 下游应用方面,各行业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光伏行业一枝独秀,上半年订单增长超 100%;汽车行业需求有所恢复,电商、3C 等行业表现不尽人意。
行业发展趋势来看,AMR 等具备更高智能化程度的品类正持续渗透,无人叉车 和 AMR 将成为带动 AGV 增长的主要产品类型,通过与 AI、先进感知等技术结合 实现持续迭代,预计未来几年逐步走向普及。基于导航、机械技术的不断发展,随 着自动导引运输车 AGV 持续渗透,负载能力更高、导航定位性能更优的 AMR、无 人叉车等新品类也涌现市场,但在其对应场景下目前渗透率相对较低,主要由于成 本较高、技术相对复杂。
GGII 数据显示 2022 年我国移动机器人市场中 AMR 占比已上升至 22%,无人叉 车则占比 14%,而传统的二维码引导 AGV 仍占据接近半壁江山;而灼鼎咨询 2021 年的统计也表明市场仍以二维码类 AGV 为主。综合来看,AMR、无人叉车等更高 价值量品类已经实现初步替代,2022 年渗透率已经分别超过 20%、10%,GGII 预计 2023 年无人叉车市场销量将突破 2 万台,AMR 在光伏行业需求带动下,销量将 突破 2.5 万台;而常规 AGV 也将从二维码向磁导航发展。
2.3、 人形机器人:投融资升温,关注运动及感知模块国产化核心机遇
从投融资事件来看,据前瞻产研数据,2017-2023 年 8 月,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 共发生了 27 起融资事件,投融资活跃度呈波动态势,2022 年达 7.5 亿元。 国内入局做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已有十余家,业内老牌厂商如优必选、小米等, 新入场者代表如智元机器人、戴盟机器人、傅利叶智能、宇树等。2023 年 8-10 月更 是涌现了新一轮投融资热潮,3 个月内有 8 家人形/仿生机器人公司获得融资。
马斯克对擎天柱的应用前景做出了乐观展望,未来致力于融入人类社会之中, 与工业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等形成互补而非竞争:1)价格:该机器人预计将实现不超过 2 万美元的售价;2)销量规划:近年计划实现数百万台产量,远期目标是实现 每人 1-2 台;3)应用场景:一是融入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之中进行服务;二是应用 于工业生产和第三产业,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补充,比如特斯拉汽车的制造工作。
人形机器人从消费品属性和应用场景来看在服务领域率先渗透,而目前服务机 器人尚处于蓝海市场,沙利文咨询预计 2026 年全球个人和家庭服务机器人、专业服 务机器人市场将分别达 157、518 亿美元,中国市场分别将达 484、1074 亿元;预计 2021-2026 年全球/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 CAGR 将达 25%/27%,增速将显著超过工 业机器人。 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市场参与者较少,且应用场景有限。 然而未来数年,技术进步及不断加大的研发投入将进一步带动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 及其商业化,马斯克在 2023 年 5 月 17 日的投资者交流会上指出 Optimus 这样的人 形机器人发展成熟后,未来每个人或都将拥有至少一台自己的机器人,需求总规模 可能将达到 100-200 亿台,远超汽车市场。沙利文咨询预期全球人形机器人解决方 案市场规模于 2026 年将达 80 亿美元,占全球智能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产业市场规 模的 11.8%。
人形机器人大量技术脱胎于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链的积累,同时也具备较大差异。 驱动方式来看,同样是基于主控系统→控制器→驱动→传动→执行→传感反馈的逻 辑,然而对智能化、多模态感知和即时精确运动控制等能力的要求大幅提升,头部厂商通过积累算法和结构方案经验,壁垒极高;价值构成来看,算法和运算芯片、 驱动及执行器等围绕仿生运动和交互的部分将占重要地位。
对比主要机器人模块的机遇:1)芯片与算法:关键硬件,但外资处于垄断地位, 且感知与运动算法将是特斯拉等机器人制造商核心自有壁垒。2)动力系统:宁德时 代等供应商较为成熟,机器人的需求有差异化,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3)结构件: 汽车、消费电子、工业装备等产业链已有成熟经验,竞争较高,不过人形机器人具 备较大差异化需求。4)运动控制:使用的关节和手指执行器与现有的工业机器人等 技术差别较大,重新设计并实现高度集成化;对精度、力矩性能要求并不属于最高 端类别的背景下,更多要求特定条件约束下的性能和降本,国产厂商的规模化生产 能力和低成本是较大优势。因此在上游供应链中,我们认为运动控制模块硬件是国 内厂商潜力较大同时价值量较高的领域。
3、 北交所公司:涵盖零部件到集成领域,高成长兼具专精属性
市场对机器人二级市场的关注多集中在沪深市场,而北交所在关注度相对更低 的同时具备较高成长和较高专精属性的特点,其中优质公司同样受益于机器人产业 进化,具备持续增长潜力,三种类型的公司表现较为优异。1)运动模块相关的机械 零部件以及结构件相关企业,代表公司为鼎智科技、苏轴股份等。2)传感器、控制 器、连接器等相关领域,代表公司为奥迪威、乐创技术等。3)机器人与自动化设备 制造、集成领域,代表公司为机科股份等。
纵览北交所机器人各领域公司估值和财务情况,当前市值超过 20 亿元的有 8 家 (鼎智科技、苏轴股份、吉冈精密;奥迪威、开特股份;连城数控、机科股份、卓 兆点胶),各领域规模分布较为接近,而机器人集成与智能装备领域公司规模普遍较 大;PE TTM 中值为 26X,其中鼎智科技、星辰科技、泰德股份、巨能股份、机科 股份超过 45X,运动零部件和结构件领域高估值公司较多。
业绩方面,2023Q1-Q3 坤博精工、明阳科技、奥迪威、开特股份、大地电气、 五新隧装、卓兆点胶等公司营收及利润增速领先;高盈利水平(毛利率超过 50%) 公司包括鼎智科技、乐创技术、卓兆点胶,高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超过 10%)公 司有星辰科技、乐创技术、恒进感应、科达自控。
3.1、 鼎智科技:构建高端电机及传动产品矩阵,实现精密驱动领域国产替代
鼎智科技立足精密运动控制解决方案,产品以微特电机为主要构成,包括线性 执行器、混合式步进电机、直流电机、音圈电机及其组件,并可配置各类配套部件 构建精密运动控制模组,形成立体化精密运动控制解决方案矩阵。主要产品已经广 泛应用于医疗诊断设备、生命科学仪器等医疗器械领域,以及机器人、流体控制、 精密电子设备等工业自动化领域。
2022 年鼎智科技实现收入 3.2 亿元,2018-2022 年保持年化 45%高增长;盈利 水平较强,毛利率/净利率维持 50%/30%左右高水平。线性执行器为第一大业务, 2022 年实现营业收入 1.9 亿元,增长 53%。2023Q1-Q3 收入/归母净利润实现 2.38/0.67 亿元,同比有所回落;音圈电机受益于呼吸机需求,2023 年快速放量。
鼎智科技此前下游客户主要为医疗器械、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制造企业,2022 销 售电机中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占比 62%。线性执行器:迈瑞医疗、深圳新产业、美国 IDEXX、美国 Adaptas、韩国三星等;音圈电机:迈瑞医疗呼吸机;混合式步进电 机、直流电机:万孚生物、三诺生物、美国、意大利 SERVO 等。工业控制领域, 主要客户包括凯格精机、铭赛机器人、正实自动化等,产品主要应用于点胶机、锡 膏印刷机、3D 打印机等自动化设备。未来鼎智科技有望开拓人形机器人、军工、新 能源汽车电机等多元应用。
3.2、 苏轴股份:深耕高精密滚动轴承,汽车、机器人开启业绩持续释放
前身苏州轴承厂创建于 1958 年,主要产品系列有滚针轴承、圆柱滚子轴承、推 力轴承、滚轮轴承、直线运动滚子导轨支承、滚动体和各类定制非标组件产品等等, 广泛应用于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同时还为机器人、精密机床、减速机、工程机械、 电动工具、家用电器和国防工业等行业配套。 主要客户有大众汽车、上海汽车、威 孚高科、延锋、博世(BOSCH)、博格华纳(BORGWARNER)、采埃孚(ZF)、天 合(TRW)、麦格纳(MAGNA)、吉凯恩(GKN)、蒂森克虏勃(Thyssenkrupp)、安 道拓(Adient)、江森自控(Johnson Controls)、派克液压(PARKER)、丹佛斯(DANFOSS) 等,具备 60 亿支滚针年产能、3 亿套轴承年产能。
2022 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 5.63/0.84 亿元,2023Q1-Q3 营收/盈利上升 11%/54%且归母净利润已超过 2022 全年,达到 0.87 亿元,相比于 2019-2021 年盈 利稳定在 6000 多万元水平,近两年盈利迎来高速增长期。2023Q1-Q3 毛利率回升至 37.3%的较高水平,净利率突破至 18.7%,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3.3、 奥迪威:深耕超声波传感器 23 年,2023 开启业绩修复向上
奥迪威专注于智能传感器和执行器及相关应用的研发和产业化,初创时期以替 代进口为理念,经过多年的研发和积累,在换能芯片等核心技术的攻关积累之上, 完善了电声产品-雾化换能产品-测距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多元产品序列。目前公司 的车载超声波传感器已广泛前装配套国内头部汽车制造厂商,超声波流量传感器已 进入国际主流品牌智能水表和气表厂商供应链,安防报警发声器作为核心部件应用 于国际主流品牌的安防报警系统中。 2023Q1-Q3 实现营收 3.37 亿元(+25.22%),归母净利润 0.64 亿元(+50.28%),扣 非归母净利润 0.61 亿元(+62.09%),毛利率提升至 39.71%;Q3 单季度实现营收 1.22 亿元(+45.74%),环比增长 6.71%;归母净利润 2275 万元(+51.49%),环比下滑 2.59%;扣非归母净利润 2104 万元(+69.22%);盈利能力稳步提升,Q3 毛利率提升 至 40.32%(+5.73pcts)。
奥迪威产品以自主研发和生产的换能芯片为基础,主要分为感知层的传感器产 品和执行层的执行器产品两大类别,传感器业务 2023H1 收入增长超 20%。测距是 超声波传感器最主要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功能,用于感知障碍物或周围环境位置、距 离、液位、障碍物等的变化,作为感知层的核心部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汽车辅助 驾驶、机器人/无人机避障、液位探测、异物探测等。奥迪威车载超声波传感器产品 从 2002 年发展至今,经过了多次的升级迭代,具备较强市场地位;未来立足核心部 件制造能力形成多元品类矩阵,9%左右较高研发费用投入驱动,预计将持续受益汽 车智驾、机器人等赛道增量。
3.4、 机科股份:智能制造及移动机器人“小巨人”,工业+医疗双轮驱动
机科股份从事以移动机器人和气力输送装备为核心的智能输送系统以及配套的 智能装备和服务,产品涉及智能制造、智能环保和智慧医疗领域,用于制造行业中 的输送、加工与装配、检测、包装,医院物资转存、配送、使用、回收、处理和溯 源等等。主要产品和技术包括自导引移动机器人(AGV)、自主移动机器人(AMR)、 有轨制导车辆(RGV)、电动车辆系统(EVS)、气力输送技术、智能分类平台技术 和有机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SACT)、箱式传输技术等。2020 年入选国改办“科改 示范行动”企业、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被列为科技型机器人 TOP20 企 业;2022 年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
2022 年实现营收 5.21 亿元(+26.11%),内销为主;2023 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 2.59 亿元(+1.97%),归母净利润 1070 万元(+23.77%)。近年来,机科股份营收规 模呈现稳定爬升态势,2019-2022 年 3 年营收 CAGR 达 22.9%;毛利率维持 25%左右, 2023Q1-Q3 毛利率为 23%。
机科股份智能制造领域业务 2022 年占总营收 8 成,2023H1 收入实现 15177 万 元同比持平,毛利率回升至 27.22%。过去几年这一领域收入持续提升,得益于技术 升级、比亚迪大客户合作等等;智能环保领域进行了业务结构调整,择优承接面向智能环保领域的产品与服务项目;2023H1 不再计入报表。智能医疗领域 2022 年创 收 9284.82 万元,同比增长 450.67%,2023H1 同比增长 141%至 634 万元,持续推动 新业务布局,毛利率随业务持续开拓而不断改善,2023H1 已达到 23.2%。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北交所行业主题报告:梳理机器人产业研究框架与产业链图景,北交所多元标的前景广阔.pdf
北交所研究报告:源头活水,北交所有望迎来新发展机遇.pdf
北交所策略专题报告:北证软服指数表现强于大盘,重视板块内高增低估标的.pdf
北交所2024年春季投资策略:保持耐心,左侧布局.pdf
解构北交所专题(六):北交所精选标的(下).pdf
北交所2024年度策略:厚积薄发,未来可期.pdf
人形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人形机器人从0到1,国产化&软件赋能带来行业变革.pdf
人形机器人专题报告:MEMS IMU或为人形机器人实现两足运动平衡的最佳方案.pdf
空心杯电机和无框力矩电机行业专题分析:人形机器人带来空间弹性,国产电机有望迎发展.pdf
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机器人行业专题报告:人形机器人与科技新革命.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