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 年行情回顾:全行业涨幅第一,多阶段主题轮动
2023 年通信板块领涨全市场。今年通信板块整体可以分为前高后平的走势:
年初至 5 月份,这一阶段首先由运营商带领的数字经济板块发力,作为去年行情的 延续,年初数字经济板块表现亮眼,行情持续到 3 月;同时年初 ChatGPT 的出圈引 发 AIGC 热潮,围绕 AI 为核心的主题行情开启,高性能算力集群网络需求呈现爆发 式增长态势,AI 产业链中的光芯片光模块光器件、IDC、液冷等通信细分领域的景 气度持续攀升;卫星通信在核心事件的催化下也呈现明显的上行趋势。通信板块在 上述多主题的合力下表现优异,行情持续至 4 月中,随后进行一定的回调。
5 月至 6 月,是通信板块年内最为陡峭的一段上涨区间。5 月底英伟达一季报业绩超 预期,市场不断上调未来 800G 高速率光模块的需求预期,光模块主要标的基本都 跑出了股价的历史最高位,带领整个通信板块快速向上。
进入 7 月份后,相关主题的催化减少,前期情绪化带来的过高估值不断修正,整个 通信板块热度也随之有所回调。期间包括射频器件及天线、卫星通信、算力租赁等 细分方向在不同阶段分别出现过较好的行情表现。
截至 12 月 10 日,今年通信行业(申万)上涨了 29.8%,在所有一级行业中排序第一,涨 幅跑赢沪深 300 指数涨幅(-12.20%)42 个百分点,跑赢创业板指数涨幅(-19.37%)49.17 个百分点;通信行业(申万)估值 PE-TTM 为 28.81,处于历史估值中枢靠下位置,同期 沪深 300 PE-TTM 为 10.69,创业板指数 PE-TTM 为 27.61。
(一)机构持仓情况:基金在通信行业持仓超配
三季度机构在通信行业持仓占比较为稳健,基金维持超配状态。截至 2023 年三季度,通 信行业机构持股市值为 5523.36 亿元,持股占比 1.40%,较二季度持股占比下降 0.18pp; 通信行业基金持股市值为 798.76 亿,持股占比 2.55%,较二季度持股占比下降 0.51pp, 较 2023 年二季度股票市场标准通信行业配置比例,即通信行业占市场总流通市值的比例 (2.08%)仍高出 0.47pp,维持超配状态。
1、机构和基金的前十大权重股(按持仓市值排序)
截至 2023 年三季度,通信板块按持仓市值计算的机构前十大权重股分别为中国联通、中 国电信、中兴通讯、中际旭创、中国移动、天孚通信、中天科技、烽火通信、长飞光纤、 亨通光电。与 2023 年二季度相比,中国联通维持第一权重股位置,中国电信上升一名跃 升至第二位,中兴通讯下降一名至第三位,中际旭创、中国移动、天孚通信、中天科技维 持二季度位置,分别位于四至七位;烽火通信、长飞光纤、亨通光电位次较二季度均有 小幅提升。
截至 2023 年三季度,通信板块按持仓市值计算的基金前十大权重股分别为中际旭创、中 兴通讯、中国移动、天孚通信、新易盛、中国电信、中天科技、亿联网络、中国联通、中 瓷电子。与 2023 年二季度相比,中际旭创从第二大权重股位置跃升至第一,中兴通讯下 降至第二,中国移动、天孚通信、新易盛、中国电信稳定在三至六位,中天科技从第八大 权重股位置跃至第七,亿联网络下降至第八位,中国联通从二季度的第十五位提高至第 九位,中瓷电子下降一名至第十位。
2、基金和机构的前十大加仓股(按持仓股本变动比例排序)
2023 年三季度通信板块机构持仓环比增加前五大股分别为联特科技、国博电子、立昂技 术、智微智能、信科移动-U。同二季度相比,三季度通信板块机构五大加仓股变动明显, 华力创通、铖昌科技、新易盛、源杰科技、北纬科技全部掉出机构前五大加仓股行列。
2023 年三季度通信板块基金持仓环比增加前五大股分别为中贝通信、盛洋科技、上海沪 工、曙光数创、贝仕达克。同二季度相比,三季度通信板块基金五大加仓股变动明显。超 讯通信、东软载波、创耀科技、世纪鼎利、麦捷科技全部掉出基金前五大加仓股行列。
(二)细分行业表现:除运营商展现较强经营韧性,其他板块年内业绩增长普遍承压
运营商维持通信行业市值的领先地位。根据华创证券通信行业股票池数据,截至 2023 年 12 月 6 日,通信行业细分板块中第一大市值为运营商,市值为 25443 亿元;光模块光器 件、卫星通信、通信设备及代工、IDC 分别为二至五名,市值分别为 4139、3671、2636、 2290 亿元。三大运营商承担着全国网络建设、服务提供等核心职责,在通信产业链中担 任核心角色,持续占据通信行业细分板块市值的最大部分。光模块光器件、通信设备及 代工、IDC 等细分板块均受益于 AI 算力行情引起的市值提升,其中光模块板块在需求迅 速增长的背景下强势崛起。卫星通信板块市值的提升系受益于卫星互联网逐步落地的预 期,华为 Mate 60 pro 系列手机的发布也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对手机直连卫星、低轨卫星等 概念的关注。
1、运营商:传统业务稳中有进,新兴业务持续增长
运营商前三季度业绩符合预期,季度营收及利润稳步增长。前三季度中国移动、中国电 信、中国联通分别实现收入 7755.60/3811.03/2816.9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7.2%/6.5%/6.7%。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 1055.06/271.01/75.78 亿元,同比分 别增长 7.1%/10.4%/10.9%。前三季度运营商传统业务稳中有进,新兴业务持续快速发展, 业绩增长兼具较高的确定性和成长性,为运营商估值预期提供有力支撑,在当前东数西 算稳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算力需求逐步释放、数据要素市场加速落地等背景下, 坚定看好运营商的投资价值。
2、光模块光器件:高速率光模块有望迎来快速放量,行业具备高成长性和确定性
收入及业绩环比呈现修复态势,高速率光模块持续放量。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前三季 度光模块光器件企业营业收入为 345.6 亿元,同比下滑 10.8%。归母净利润为 39.9 亿元, 同比下降 5.95%。随着数据中心建设需求回暖,海内外 AI 客户算力及带宽需求推动高速 率光模块持续上量,三季度光模块光器件企业营收环比增加 13.38%,归母净利润环比增 加 15.37%,营收业绩正逐步修复。随着 400G、800G 产品不断放量,算力基础设施升级 提速,部分企业的 LPO、CPO、硅光新产品进入落地或者放量阶段,行业需求有望持续 释放,具备较高的成长性和确定性,光模块光器件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3、卫星通信:空天地一体组网建设加速,行业有望长期向好
卫星互联网发展迅速,行业增长逻辑强劲。2023 年前三季度,受到行业环境影响,行业 产品交付量较少,收入同比增速放缓,同比增加 6.19%,归母净利润下滑明显,同比下降 16.55%。尽管当前业绩短期承压,考虑到卫星通信市场规模足够大、产业链条足够长, 近期空天地一体组网进程加快,天通、北斗、星网及“G60 星链”等卫星通信或导航网络 的建设或商用节奏提速,卫星通信板块相关标的有望核心受益。
4、天线及射频:新应用场景有望带动高价值需求放量
5.5G 设备升级及卫星通信需求释放有望推动天线及射频板块量价双升。受宏观经济及行 业环境影响,2023 年前三季度天线射频行业收入同比下滑 14.64%,净利润同比下滑 43.91%。展望未来,传统基站设备向 5.5G 升级的预期逐步增强,射频天线将迎来功能更 新,通道数的增加也有望带来相关器件使用量的提升,叠加发展卫星通信所释放的星上 和终端的新需求,天线射频企业盈利能力有望得到增强。
5、通信设备及代工:业绩短期承压,增长逻辑依然强劲
通信设备及代工板块业绩短期承压,静候通信及算力设备新机遇。近年来,随着通信技 术标准不断迭代,AIGC 浪潮愈发明确,基站建设与算力竞赛拉动设备商收入高速成长。 但受宏观经济承压影响,板块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 2.6%,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3.39%。 尽管当前业绩承压,我们认为随着宏观经济回暖、算力建设需求逐步释放等因素推动下, 设备商及代工企业的业绩增长逻辑仍然强劲,有望在新一轮网络通信设备变革中迎来发 展新机遇。
6、IDC:AI 算力军备竞赛加速,营业收入持续向好
AI 拉动算力底座持续受益。受宏观经济和下游需求的影响,IDC 行业在 2022 年面临较 大压力,进入 2023 年,各厂商 AI 大模型逐渐落地,推动算力行业应用新发展,Copilot 等新产品正引发生产关系深刻变革,各厂商持续加码算力底座建设,前三季度 IDC 板块 的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了 15.9%/23.5%的同比增长。受益于新基建、“东数西算”、 发展数字经济等政策持续指引,“全国一体化算力平台”建设加速,叠加数字化转型与 数据要素发展需求,中国 IDC 市场或仍将保持高景气度。随着 AI 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应 用场景不断扩张,IDC 行业作为算力底座,景气度有望持续攀升。
7、物联网:5G RedCap 叠加 AI 需求发展,智能模组成长潜力充足
5G RedCap 拓展物联能力,AI 拉动边缘算力需求,智能模组成长潜力充足。在 5G RedCap 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叠加 AI 时代边缘算力需求的持续提升,无源物联、通感一体、边缘 计算能力有望为物联网模组带来行业变革。前三季度物联网模组行业收入同比增长8.21%,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6.47%。第三季度物联网模组企业营收及业绩均出现明显回暖信号, 后续智能模组有望迎来功能变革,推动物联网行业朝“万物智联”新时代继续前进,物 联网模组板块有望重回上行通道。
8、控制器:下游需求逐步修复,有望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
下游需求逐步修复,有望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受行业下游去库存影响,控制器行业短 期承压,2023 年前三季度,控制器板块收入同比下滑 0.38%,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3.78%。 尽管当前行业收入及业绩短期承压,我们仍看好智能化、边缘计算为智能控制器带来的 广阔市场,预计随着原材料价格得到稳定,下游需求逐步修复,智能控制器功能拓展、 市占率逐步提高,控制器板块有望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
(三)通信行业 2024 年展望:紧抓卫星通信+光模块双主线投资机会
从 0 到 1 的突破性成长更值得关注。进入后 5G 建设阶段,以运营商建网为核心驱动的 传统通信板块经营景气度有所下降,叠加全球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加,当前全球宏观经济 依然普遍承压,导致通信行业国内外下游需求处于持续收紧状态。2023 年除了运营商等超大型企业具备较强经营韧性外,其他通信企业的整体经营基本面和业绩表现承压现象 较为普遍,行业的年度大行情主要是由预期不断催化所形成的,其中贡献最大的即为 AI 的革新性发展。进入 2024 年,我们认为行业整体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传统需求驱动 式的发展尚未回归到向上趋势,因此需要将目光更多聚焦到技术或产业发展奇点将至的 领域,从 0 到 1 的突破性成长才能带来更大的产业空间和更多的投资机遇,因此除了关 注经营韧性和防御性较强的数字经济主力军运营商外,我们认为,要紧抓卫星通信和光 模块这两大明年存在突破性成长机会的主线。
二、卫星通信:空天信息产业多点开花,进入发展快车道
(一)信息产业延伸至空天域,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信息技术产业进入空天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产业经过单机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 互联时代,现在正进入空天信息时代。空天信息是指运用空间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 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来自空天领域的信息并提供多样化服务的新兴产业,主要 由卫星/火箭制造、天基运营、地面平台和通信导航遥感等下游终端应用等环节组成, 若按下游应用来分类,大体可以包括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等。空天信息 具有技术层级高、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是一个国家科技 实力的综合构成要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政策持续驱动,空天信息产业或迎来高速发展窗口期。2015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国 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 年)》,提出支持和引导民营资本 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建设,标志着中国空天信息产业正式开启商业化新时代。2020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并于次年 3 月发布《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建设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 效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商业航天发射场,意味着“十四五”期间空天信息产业将有望 持续获得政策支持。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陆续出台了针对空天信息产业的具体 支持措施。2023 年 3 月至 9 月,重庆市政府持续发布空天信息产业的发展意见、发 展行动方案以及具体发展规划。上海市于 2023 年 11 月 20 日发布《上海市促进商业 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 年)》”,计划将上海市打造成 全国空间信息产业高地。预计到 2025 年,上海空间信息产业规模将达到千亿级。
(二)低轨卫星互联网:卫星通信未来十年的核心主题
1、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发展越发紧迫
卫星互联网加速发展演进,逐渐步入宽带互联网时期。在 20 世纪 80 年代至 2000 年期 间,卫星通信网络与地面通信网络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这个阶段,以摩托罗拉公司的 “铱星”星座为代表的多个卫星星座计划纷纷提出,旨在通过低轨卫星构建全球覆盖的 卫星通信网络。这些卫星星座主要提供语音、低速数据和物联网等服务。但随着地面通 信系统的快速发展,地面通信网络在通信质量和资费价格等方面逐渐占据优势,导致卫 星通信网络在与地面通信网络的竞争中宣告失败。从 2000 年至 2014 年,卫星通信网络 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作为地面通信系统的补充和延伸。在这个阶段,以新铱星、全 球星为代表的企业开始主导新型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建设,旨在将卫星互联网与地面通信 系统进行更多的互补合作和融合发展。自 2014 年至今,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逐渐步入宽 带互联网时期。在这个阶段,以 OneWeb、SpaceX 和 Amazon 为代表的企业开始主导新 型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建设。这些星座的卫星工作频段进一步提高,向着高通量方向持续 发展。卫星互联网与地面通信系统进行了更多的互补合作和融合发展,实现了更高效的 宽带通信。
全球太空“圈地运动”风起云涌,Starlink 星座占得先机,新星座不断涌现。随着火箭发 射技术发展和未来天地一体移动宽带通信网络的趋势,全球各国已逐渐注重低地轨道空 间的战略价值,纷纷开始了太空“圈地运动”,美国、欧洲、俄罗斯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纷纷发布各自低轨卫星星座计划。美国 Starlink 和欧洲 OneWeb 两大星座目前引领 全球,抢占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的先发优势,而中国“GW”星座和“G60 星链”星座也 已完成申报工作,凭借国内多年积累的航天技术和快速发展的航天产业链,国内这两大 星座将有望实现快速追赶。
低轨卫星通信的重要性 1:频率资源。卫星通信频段争夺激烈,Ka 频段正成为各国下一 步重点争夺的对象,未来将向 Q/V 等更高频段发展。卫星通信主要依靠无线电频谱进行 数据传输,其工作频段属于微波频段,其频率范围为 1GHz~40GHz。按照频段可划分: L、S、C、X、Ku、K、Ka。根据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场景、频谱规划、信号传输距离等 因素的不同,低于 2.5GHz 的 L 和 S 频段主要用于卫星移动通信、卫星无线电测定、卫 星测控链路等应用,目前该段频谱资源已经消耗殆尽;C 和 Ku 频段主要用于卫星固定业 务通信且已近饱和。卫星通信正在向更大的单星信号容量,更高速的星间、星地信号传 输速率发展,所以整体也正在向高频段发展,目前以 Starlink、OneWeb 为代表的全球主 要低轨卫星星座主要使用 Ku、Ka 通信频段资源,且目前 Ku 频段也呈现出明显的饱和迹 象,可用资源十分紧张。随着后续全球各星座的加快部署,Ka 频段正成为各星座下一步 重点争夺的对象。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频率轨道资源需求,目前行业已着手开发 Q(36- 46GHz)、V(46-56GHz)等更高的频段资源。Starlink、OneWeb 等系统均有 Q、V 频 段星座规划,我国银河航天也已开始 Q/V 频段低轨宽带试验工作。
低轨卫星通信的重要性 2:轨位资源。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定,卫星轨道资源采 取“先到先得”原则,近地轨道可容纳卫星数量有限,太空轨道资源稀缺性显著。根据赛 迪顾问 2020 年发布的《“新基建”之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白皮书》测算,近地 卫星轨道只能够容纳约 6 万颗卫星。目前,全球正处于卫星密集发射期,赛迪顾问预测 到 2029 年,地球近地卫星轨道将部署总计约 5.7 万颗低轨卫星,轨位可用空间将所剩无 几。如果在考虑同层与跨层星间最小安全距离条件下,低地球轨道可容纳总卫星数量可 通过求解单个轨道高度的壳层可容纳卫星数并拓展至整个低轨道空间进行测算。根据太 空与网络测算,在同层与跨层星间最小安全距离均为 50km 情况下,高度 300~2000 km 组 成的低地球轨道空间具有最多 35 个轨道壳层,总计可容纳 17.5 万颗卫星。虽然测算方 法不一导致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但低轨可容纳卫星数量存在上限是一致的。低轨空间轨 道作为能够满足通信卫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稀缺的轨道资源已经成为各国卫星公司 争相抢占的焦点。
低轨卫星通信的重要性 3:战略意义。低轨卫星通信的军事战略意义重大,Starlink 在近 年军事行动中作用显著。得益于宽带化的低成本、全球覆盖的互联网服务,Starlink 在战 争中能大幅增强军队的信息化能力,低轨卫星通信军事应用潜力和军事战略价值将不容 小觑。比如交战军队利用 Starlink 进行通信联络和信息传输,避免其在战场上的通信干扰 和中断问题,显著提高其作战效率。Starlink 还能够为参战军队提供了高速互联网接入服 务,帮助实现信息化作战。此外,通过 Starlink 的导航和定位技术,参战队伍能够实现精 确打击和战术侦察。早在 20 世纪末,美国国防部就曾提出在近地轨道上部署小型卫星星 座,以执行通信、侦察、预警等军事任务。不过由于高昂的发射成本,许多低轨军事卫星项目都无疾而终。近年来,随着火箭复用、先进制造等技术的发展,航天发射运输成本 不断降低,美国国防部门再次相继提出“黑杰克”、“国防太空架构”(NDSA)等低轨军 事卫星互联网项目,同时寻求更多与商业太空服务商的合作。2022 年 12 月 2 日,SpaceX 发布了“星盾(Starshield)”卫星网络,并与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和五角大楼达成合作协议, “星盾”将利用现有的 Starlink 卫星星座满足美国国防和情报机构日益增长的需求。
2、他山之石:Starlink 对我国发展低轨卫星通信的启示
Starlink 五年实现商业化从 0 到 1,八年突破 200 万订阅用户。2015 年,马斯克首次提 出了“星链计划”(Starlink),即通过巨型低轨卫星星座实现全球的互联网覆盖。2016 年和 2017 年,SpaceX 分别向 FCC 提交了首批 4425 颗卫星和第二批 7518 颗 V 波段卫星 系统申请,计划由 1.2 万颗低轨卫星构成一代 Starlink 巨型星座。2018 年 2 月,SpaceX 完成两颗实验星发射(Tintin A 和 Tintin B)。2018 年 3 月,FCC 在附带条件的情况下批 准了 SpaceX 发射首批 4425 颗卫星。2019 年 5 月,SpaceX 完成首批 60 颗低轨卫星发 射,之后陆续成功发射了超 5500 颗卫星,逐步构建成其庞大卫星互联网星座系统。2020 年 5 月,SpaceX 再向 FCC 提出第二代星链系统 Gen2 的申请,并在 2021 年修改申请为 29,988 颗。随着 Starlink 星座陆续大规模部署,Starlink 于 2020 年末开放了其测试版互联 网服务,并于次年 2 月正式向大众开放订阅服务。2022 年初,SpaceX 宣布推出 Starlink 商业用户业务板块,凭借高性能天线将为企业用户提供更高速率的服务。截至 2023 年 9 月,Starlink 的订阅用户已成功突破 200 万。
Starlink 星座部署建设速度领先全球,服务覆盖欧美澳地区。自 2019 年 5 月 SpaceX 完 成第一批 60 颗 Starlink V0.9 低轨卫星发射后,SpaceX 的 Starlink 部署进入加速建设期。。 目前 Starlink 服务地区覆盖欧洲、南北美洲以及澳洲全境或大部分区域,在亚洲市场, Starlink 也已成功进入印度、日本、菲律宾等市场,并已为 64 个地区和国家提供卫星互 联网服务,全球服务网络正逐步完善。
Starlink 应用场景覆盖海陆空,用户快速增长,已实现现金流平衡。Starlink 主要提供个 人用户和商业用户两种商用模式,并在 2022 年下半年推出两个全新服务项目,分别为适 用于商船、海上钻井平台以及高级游艇的 Starlink Maritime 和适用于商业航空公司和私人 飞机运营商的 Starlink Aviation,将其服务应用场景由陆地拓展至海洋及航空领域。随着 Starlink 星座快速建设和服务成本的下降,Starlink 数据服务价格也在频繁下降。根据Starlink 官方消息,2023 年 9 月 Starlink 的全球用户已经突破 200 万,预计 2023 年底将 有望达到 400 万。Starlink 用户快速增长提升了 Starlink 的营业收入,2022 年 Starlink 业 务实现营收 14 亿美元,较 2021 年暴增超 6 倍。根据彭博社新闻消息预计,2023 年 SpaceX 的火箭发射和 Starlink 业务的收入预计将达到约 90 亿美元,预计 2024 年收入有望达到 150 亿美元。随着 Starlink 业务在全球更多地区陆续上市运营,预计 2024 年 Starlink 业务 的销售额将超过火箭发射业务,将占 SpaceX 总收入的大部分。2023 年 11 月 2 日,SpaceX 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 X 平台发文称,SpaceX 的 Starlink 业务已经实现了现金流平衡。
Starlink 的成功启示 1:“一箭多星”和“可回收发射”的火箭发射技术不断发展成熟, 有效降低卫星互联网建设成本。SpaceX 承担“星链”计划一期发射任务主力火箭猎鹰 9 号的设计和制造,是世界上第一款轨道级部分可重复使用火箭,一级结构和整流罩可重 复使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 22.8 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 8.3 吨,可以一次将 60 颗 Starlink V1.5 卫星或者 22 颗 Starlink V2.0 mini 发射至近地轨道。据 SpaceX 官网报道, 猎鹰 9 号的一级结构在短期内并不需要翻新,仅需检修后重新加注燃料即可复用,目前 最高复用次数的猎鹰 9 号已经完成 17 次复用,最短复用间隔缩短至 21 天。根据赵凯、王文正等《商业思维下 SpaceX 公司“星链”计划发射成本浅议》的数据,全新猎鹰 9 号 的一次性发射的总成本约为 5050 万美元,主要由芯一级、芯二级、整流罩和推进剂及其 它成本构成。其中,芯一级成本为 3000 万美元、芯二级成本为 1000 万美元、整流罩成 本为 550 万美元、推进剂及其它成本为 500 万美元。若假设芯一级复用 10 次,整流罩复 用 2 次,芯一级复用成本 25 万美元,则 10 次发射的总成本为 2.1 亿美元。目前 SpaceX 还在推进运载能力更高、单位成本更低的“星舰”研发,未来 Starlink 的发射成本有望进 一步降低。
3、奋起直追:我国低轨卫星通信的发展现状
我国积极布局低轨卫星星座。2019 年,我国正式开展“GW”星座计划,向 ITU 递交了 两个低轨卫星星座 GW-A59 和 GW-2 的申报,两个星座共计 12992 颗宽带互联网卫星。 随着 2020 年卫星互联网建设被纳入新基建,国内掀起低轨卫星星座申报热潮。根据 ITU 的《无线电规则》中的相关规定,申请者需要在卫星频率和轨道申请后的 7 年内发射第 一颗卫星,9 年内发射总数的 10%,12 年内发射总数的 50%,14 年内必须全部发射完成。 这是为了确保卫星系统的正常运行,并避免轨道和频率资源的浪费。我们认为,未来我 国的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以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申请资源的发 射卡位。
组建中国星网“国家队”,统筹产业规划,加速构建卫星网络,促进卫星互联网产业链 发展。为了改变现有的航天工程任务的生产和运作模式,对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进行整 体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办大事,国资委经国务院批准于 2021 年 4 月 28 日组建了中国卫 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星网”)。中国星网的组建作为国家级战略,有望解决卫星 互联网建设所涉及的诸如卫星规模化生产、快速批量发射部署、巨型星座的运行管理等 诸多复杂问题,加速构建我国卫星网络,促进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加强国际竞争实力。
G60 星链首次公开建设规模,为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2023 年 7 月 25 日, 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在“高质量发展在申城·松江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松江 打造低轨宽频全球多媒体卫星“G60 星链”,实验卫星完成发射并成功组网,一期将实 施部署 1296 颗低轨卫星,未来将实现一万两千多颗低轨卫星的组网。作为上海市国资委 下属控股企业,垣信公司是由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联 合发起设立,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卫星产业集团及卫星通信服务商。2019 年 11 月 17 日,垣信公司在国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首批两颗实验卫星,并成功进入预定轨 道正常运转。目前垣信公司掌握全球排名前二的 Ka 频段资源,优先级领先于 Starlink。 “G60 星链”计划发布后,垣信公司作为“G60 星链”实施的核心企业,其打造的“商业 低轨宽带卫星星座”已获得发改委项目核准许可。
国内卫星互联网建设节奏提速,今年试验星陆续发射升空。今年以来国内卫星互联网建 设节奏不断提速,卫星互联网产业链紧锣密鼓协同合作,共同为未来密集发射作准备。 2023 年 7 月 9 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 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11 月 23 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和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 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部署。12 月 6 日,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点火升空,顺利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 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4、低轨卫星通信发展的四大趋势
趋势 1:手机直连卫星有望逐步普及。
华为 Mate 60 Pro 激发“手机直连卫星”板块热情,众多玩家争相入局,手机直连卫星 进入新时代。由于传统卫星通信需要借助专业高昂的卫星电话才能实现,手机卫星通信 仅适用于一些特殊场景,如户外探险、航海、登山等。2023 年 8 月 29 日,华为推出全球 全球首款直连卫星的大众消费级手机 Mate 60 Pro,率先实现了手机直连卫星语音通信场 景,激发了广大群众对手机卫星通信的热情,同时也拓展了手机卫星通信的使用场景。 此外 Starlink 于同年 10 月在其商业服务板块全新推出星链直连手机业务(Starlink Direct to Cell),预计 2024 年实现短信发送,2025 年实现语音通话和互联网服务,同年分阶段 实现 IOT 服务,该业务将联合各国手机运营商共同发展。随着卫星制造及运营侧、地面 移动运营商侧、终端侧、体制协议侧等产业链各方的加速联合攻坚,手机直连卫星业务 元年已至,预计将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Starlink 选择“基站上星”发展路线,3GPPNTN 有望成为最终方案。2023 年 10 月,在 Starlink 推出“Starlink Direct to Cell”业务后,美国 T-MOBILE、澳洲 OPTUS 以及加拿 大 ROGERS 等运营商都选择与 Starlink 进行合作,共同运营当地卫星通信服务,以补充 地基网络覆盖。我国目前则是选择双模模式,以快速实现商业手机的卫星通信,但双模 模式也受限于终端的市场占有率和现有卫星的容量等能力。我们认为,长期来看,3GPP NTN 将成为实现星地融合一体化的最终技术路线。根据 3GPP 协会规划安排,R20 开始 会加入对 6G NTN 的支持,以及许多其他功能增强和新特性,包括但不限于 TN 与 NTN 的一体化,为实现手机直连卫星提供更完善的制度和技术规范。2023 年 6 月 3 日,信科 移动联合合作伙伴,通过高轨和低轨卫星,快速实现业界首次 5G NTN 标准的端到端宽 带卫星通信业务传输的技术试验验证。此次宽带业务测试性能符合预期、体验良好,同 时实现了 5G NTN 卫星宽带业务和地面业务打通,支持语音、短消息、高清视频通话等 业务,从整个星地融合通信网络架构、标准协议、试验设备等方面全面验证了 5G NTN 技 术落地能力,有效支撑未来手机直连卫星的实现。
趋势 2:星间链路有望成为卫星互联网星座标配。
全球主流低轨卫星星座计划配备星间链路。星间链路是指卫星与卫星之间的通信链路。 通过星间链路可以实现卫星之间的信息传输和交换,多颗卫星有机结合,形成以卫星为 交换节点的空间通信网络,扩展了卫星工作能力,降低卫星通信系统对地面网络的依赖。 星间链路可以解决对无关口站部署区域的通信问题,并扩大卫星通信覆盖区域。星间链 路还可解耦卫星的用户侧与馈电侧,优化关口站的部署,而且信号在星间链路传输时可 有效避免大气和降雨导致的衰减,形成相对独立的通信星座系统或数据中继系统。主流 星座中,Starlink 星座、LeoSat 星座以及 Iridium NEXT 星座均已配备了星间链路系统, 此外 Telesat 星座亦计划设置激光星间链路。
趋势 3:商业卫星超级工厂成为主流。
传统项目制卫星生产模式难以满足巨型卫星星座的部署,规模化生产的商业卫星超级工 厂应运而生。据新华社新媒体资料,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卫星部署数量在 30 颗以上的星 座项目超 10 个。未来 10 年内,预计超 10 万颗低轨卫星将有可能在太空中实现“星罗棋 布”。如此庞大的发射计划,迫使星座卫星的设计和生产方式必须发生根本变化。目前 传统项目制卫星生产模式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需要经历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定义、 研制以及发射交付等漫长周期,理论上需要 26~32 个月,漫长生产周期和高昂设计制造 成本难以满足低轨卫星星座的设计生产需求,因此采用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等技术进行 规模化生产的商业超级工厂将成为主流的卫星生产力。
借鉴海外超级工厂模式,我国正加速建设商业卫星超级工厂。目前海外主流商业卫星公 司都已建设了各自的超级工厂,采用先进的自动生产工艺和技术,组装高效、精准的流 水线,实现批量化低成本的卫星制造。其中,华盛顿雷德蒙德 SpaceX 超级工厂在 2022 年就已具备周产 45 颗 Starlink 卫星的能力,为 Starlink 星座大规模密集组网提供支持; OneWeb 太空海岸的商业卫星超级工厂已拥有两条成熟生产线,具备年产约 700 颗卫星 能力。借鉴海外超级工厂的规模化生产模式,我国正加速建设属于自己的商业卫星超级 工厂,以弥补卫星制造产能不足问题。其中,格思航天作为“G60 星链”计划的核心企 业,在上海松江打造了首个卫星制造的“灯塔工厂”。工厂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 备,致力于提高卫星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并协同产业链助力“G60 星链”星座建设,预计 未来该超级工厂能实现年产 300 颗卫星。此外,其他国内优质卫星制造企业,如航天科 工、智星空间、银河航天、吉利、九天微星等,已经或正在加速建设各自的商业卫星超级 工厂,为以“星网”和“G60 星链”为代表的星座计划的大规模部署提供支持。
趋势 4:火箭发射走向高频低成本 。
低效率的火箭发射是制约星座大规模部署的主要瓶颈。虽然火箭发射服务产值仅占整个 航天产业的 2%左右,但是其作为卫星进入太空的入口,是链接卫星制造和卫星应用的中 枢环节,巨型星座的部署将拉动未来火箭发射需求快速增长。SpaceX 凭借其丰富的发射 场资源、成熟的火箭回收和一箭多星技术,为 Starlink 星座提供了大规模部署所需的“高 频次、高稳定性、低成本”的火箭发射能力。Space X 凭借 4 个火箭发射场资源,在 2023 年 1 月至 10 月期间已成功为 Starlink 完成 51 次发射任务,其中在卡纳维拉尔角进行 31 次发射,平均发射间隔天数仅为 10 天。对比 SpaceX 的火箭发射能力,我国目前整体火 箭发射能力、火箭发射成本、发射场资源等均是制约我国大规模部署卫星星座的主要瓶 颈。
首个商业发射场正在建设中,有望补强我国商业发射能力。目前我国拥有 4 个航天发射 场,酒泉航天发射场、太原航天发射场、西昌航天发射场以及文昌航天发射场,但承担 大规模商业发射的能力仍欠佳。为了解决我国商业航天发射资源相对紧缺的局面,我国 计划在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建设国内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即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进 一步提升我国商业运载火箭发射能力。根据中新网消息,两个中型的液体工位设计发射 能力是每年各 16 次,两个小型的固体工位可实现更高发射频率。随着海南文昌商业发射 场逐步建设完工,我国将快速补强商业发射场资源,为未来高密度组网发射提供必要基 础条件。
火箭回收技术是高频卫星发射的必要条件。目前海外主流火箭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各自可 回收火箭,如 SpaceX、Blue Origin、Rocket Lab 等,其中 SpaceX 率先实现火箭回收技术 的商用。根据 SpaceX 官方数据,截至 2023 年 12 月 3 日,猎鹰 9 号火箭发射 278 次,其 中 276 次成功,实现芯一级成功回收 236 次,并成功复飞芯一级 211 次,最高实现“一 箭十七飞”的壮举,高复用率彰显了 SpaceX 高稳定性的火箭发射能力,同时也显著降低 了 SpaceX 火箭发射成本。我国商业火箭公司在火箭回收技术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果。2023 年 11 月,双曲线二号验证火箭(代号 SQX-2Y)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成功开展 液体火箭全尺寸一子级的垂直起降与重复使用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 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三)天通卫星:率先走入 C 端应用的卫星通信
1、我国自主卫星移动通信服务,核心解决覆盖有无的问题
海事卫星是全球搜救网络 GMDSS 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在持续迭代升级。GMDSS (Global Maritime Distress and Safety System,GMDSS)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的、全球性 的通信搜救网络,其建立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障海上人命与财产安全,主要由四个部分 组成,即卫星通信系统(Inmarsat)、地面无线电通信系统、定位和寻位系统,以及海上 安全信息播发系统。Inmarsat 最早为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组织的英文简称,该组织成立于 1979 年,是一个运营全球海事卫星通信的政府间的国际合作组织,为海上用户提供海事 救助、安全通信和商业通信,随后通信业务向陆地移动和航空用户扩展。Inmarsat 系统历 经多次迭代。1982 年,第一代 Inmarsat 系统开始使用,主要通过租用卫星实现。经过若 干年技术上不断的发展与更迭,第二、三、四、五代系统相继出现,在容量、覆盖范围、 波束等多方面持续改进。迄今为止 Inmarsat 系统已发展至第六代,其中两颗卫星已经发 射,预计 2025 年前将再发射 8 颗卫星(其中两颗用于覆盖北极),并对地面网络进行扩 充。
中国版“海事卫星”,首要目的是严重自然灾害时实现应急通信。2016 年以前,我国并 未拥有自己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赈灾抢险过程中主要使用海事卫星(Inmarsat)系统。 在 1998 年特大洪灾、2003 年内蒙古地震等自然灾害抢救中,我国均使用海事卫星通信 服务,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期间,灾区通信设施遭受毁灭性破坏,导致地面通信系统全 部中断工业和信息化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力以赴组织抗震救灾通信保障工作,以构 筑通信“生命线”。我国也更加意识到掌握独立卫星通信系统的重要性,将天通一号卫 星的建设和发射提上日程,由总理专项基金支持,旨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实现应急通 信,填补国家军民用自主卫星移动通信服务的空白。
天通一号卫星 01 于 2016 年发射成功,目前天通业务已商用成熟并向外拓展。天通一号 的系统建设和业务开展耗时较长,发星组网进程经历多个里程碑式时刻。2008 年我国开 始卫星通信系统理论设计与论证,经过三年时间,2011 年我国正式启动天通一号卫星移 动通信系统工程。2016 年 8 月 6 日,天通一号卫星 01 星在西昌发射成功,8 月 13 日, 天通一号卫星通信天线成功展开,8 月 18 日卫星转发器成功开通。2017 年 3 月,天通一 号数据链路测试成功,7 月工信部批复卫星通信专属号段。2018 年 3 月,中国电信正式 启动天通业务试商用,2019 年 12 月工信部正式批复天通卫星业务商用。2020 年 1 月 10 日,天通业务正式推出商用,随后天通业务也向港澳及东盟等一带一路国家扩展。
天通一号三颗星成功发射组网,覆盖范围逐步扩展。天通一号规划卫星数量为三颗,分 别为 01、02、03 星,运行在距地面约 36000 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天通一号 01 星于 2016 年发射,位置在东经 101.4°,主要覆盖中国及周边地区;天通一号 02 星于 2020 年发射, 位置在东经 124.9 度,主要覆盖太平洋等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天通一号 03 星于 2021 年 发射,位于东经 81.5 度,主要覆盖印度洋、非洲等一带一路区域。天通系列卫星基于东 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研制,火箭均选取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具有 109 个海域波束,实现 国土领海及第一岛链覆盖,另有 2 个波束覆盖印度洋北部和第二岛链内。天通一号卫星 可为中国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可靠的移动通信服务,支持话音、短信息和数 据业务,可有效解决我国长期以来海洋、沙漠、森林、山区等偏远地区地面通信网络难 覆盖的难题,已实现我国领土、领海以内的海洋、海岛的全面覆盖。目前天通业务已随 一带一路走进沿线国家,提供海外服务。
天通卫星业务提供短信、语音、物联网、增值服务,终端品类多样。天通卫星业务是中 国电信依托中国自主研发的“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及网络,为客户提供卫星移动 话音、短信、物联网及增值服务,能够为用户提供最大 384kbps 的数据带宽,支持用户接 入互联网或企业内网支持带宽型、流量型网络接入模式,已广泛应用于海洋渔业、应急 救援、旅游探险、物联网等多个应用场景。同时,天通卫星业务具有手持、便携、车船机 载等多个终端型谱,支持卫星+全网通双模终端。2023 年 9 月华为发布了支持天通卫星 通信功能的 Mate60 系列手机,实现了面向 C 端终端产品的进一步突破。
2、天通卫星系统建设完善,终端产业链成熟
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天通一号 01、02、 03 星构成空间段部分,信关站、地面移动网、互联网/VPN/专线、固定电话网等构成地面 段部分,用户终端包括手持移动终端、物联网终端、便携站、车/船/机载终端等。空间段 的天通卫星通过 C 波段与地面信关站通信,实现卫星与地面网络的通信。地面段通过西 安站与广州站交叉组网,提高系统可靠性,并为地面系统和卫星系统后续扩展留下空间。 用户端,天通一号通过 S 波段与卫星移动终端通信。空间段部分,天通一号卫星由航天 科技集团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基于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研制,其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可靠的话音、短消息和数据等移动通信服务主要得益于大口径可展开网状天线、多波束 形成、低无源互调(PIM)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地面段部分,震有科技承建天通一号卫星 核心网并顺利开通,成为国内首个卫星核心网建设并成功商用的供应商。
用户终端:国产核心芯片部件已实现突破,助力天通通话向手机终端渗透。2013 年,中 国电科五十四所和十三所成立科研团队,开展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终端核心芯片 的研发攻关,历经 2 年研发时间,研制了包含基带 SOC 芯片、射频收发通道芯片和功放 芯片的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终端核心芯片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终端解决方案, 解决了制约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发展中“缺芯少核”的技术难题,全面支撑我国自主卫星 移动通信系统建设和产业发展。此外,海格通信子公司广州润芯也是国内最早开始研究 天通一号射频芯片的厂家之一,顺利于 2016 年推出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专用射频 收发芯片 RX6003,芯片集成卫星通信收发通道和 1 个卫星导航接收通道,支持天通一号 卫星通信系统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导航、通信及通导融合应用。上游器件成熟度的提 升,也推动天通通话功能向手机终端渗透。今年华为发布的 Mate 60 Pro 手机,成为全球 首款直连卫星的大众消费级手机,其直连的卫星便是天通卫星。随后中国电信发布 5G 卫 星双模手机天翼铂顿 S9,搭载国产 5G 芯片和天通卫星通信芯片,内置卫星天线设计, 成功将卫星通信和 5G 通信融合于常规手机形态之中。
3、得益于手机终端持续渗透,C 端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
由专用走向消费,天通卫星通信向 C 端市场渗透。早在 2018 年 3 月,中国电信就开始 开展天通卫星业务试商用,为行业客户提供语音、短信和数据服务,随后中国电信正式 面向社会各界提供天通卫星通信服务,但天通通信业务此时的商用,需要专用号段1740+, 资费价格较为昂贵,年度使用资费达到 1000 元,用户群体以政企大客户为主,个人用户 较少使用卫星通信服务。今年华为 Mate 60 pro 使得 C 端用户通过手机即可轻松接入天通 系统,是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引发市场热度,同时也引领了手机接 入天通通信的潮流,我们认为具备卫星通信功能的手机相比专用终端有四大优势,有助 于卫星通信向 C 端市场的渗透。
运营商+手机厂商齐发力,卫星通信手机终端的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据 2023 数字 科技生态大会消息,目前中国电信正与 OPPO、vivo、荣耀等手机厂商合作,预计 2024 年 一季度、二季度会有更多旗舰手机搭载卫星通信功能,2024 年底前上市的直连卫星终端 款型不少于 5 款。此外中国电信表示将优先集采合作具有卫星通信功能的手机,预计集 采量超过 500 万台,并全面纳入自有渠道百分百主推。我们认为卫星通信具备无缝覆盖、 无需使用地面网络即可完成通信过程等独特优势,在华为 mate60 pro 引爆“卫星通信” 热度的背景下,C 端用户对具有卫星通信功能的手机终端需求有望明显增加,华为官网 显示迄今 mate60 pro 系列仍保持缺货状态。在此契机下,中国电信与各大手机厂商着力 布局,全面支持手机终端搭载卫星通信服务功能,补足手机终端供给缺口,有望进一步 推动面向 C 端用户的卫星通信手机终端市场规模的提升,产业链相关公司也将受益。
(四)北斗导航:产业化稳步推进,应用规模不断拓展
北斗三号完成组网,可为全球用户提供多种导航相关服务。2020 年 6 月 23 日,我国北 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较原定计划 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北斗卫星从 1994 年开始建设,历经 三代,从解决有无到区域无源,到最后的全球服务。北斗三号从 2009 年启动系统建设, 在 2020 年完成全部 30 颗卫星的发射,构造混合导航星座。北斗三号系统继承北斗一号 有源服务和北斗二号无源服务两种技术体制,精度获得全面提升并已实现星际链路,可 为全球用户提供基本导航(如定位、测速、授时等)服务、全球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服 务,同时可为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提供区域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和精密单点定位等服 务。
卫星导航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北斗产业化稳步推进。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 《2023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 业总体产值达到 5007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6.76%。其中产业核心产值达到 1527 亿元 人民币,同比增长 5.05%,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 30.50%,这主要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 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由卫 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达到 3480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7.54%, 在总体产值中占比达到 69.50%。其中在北斗方面,2022 年应用总体规模仍在稳步提升, 规模化应用正在全面开启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2023 年北斗时空信息应用与服 务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市场活跃度有望触底反弹,产业整体经济效益也将呈现企稳回 升的态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算力设备:AI 浪潮驱动算力基础设施持续高景气
(一)需求释放+技术更迭,光模块行业有望持续受益
1、明年光模块板块有望延续今年高光表现
光模块成为 2023 年通信行情的主线。进入 2023 年,ChatGPT 出圈带动 AI 相关的多 个板块进入高光时刻,尤其以光模块为代表的算力设备更甚。以 GPT 为代表的大模 型的训练和推理催生了海外对于智算算力的需求。中国光模块企业作为少有能参与 到海外算力建设的主体,受到了市场的核心关注。在下游客户不断释放高端高速光 模块需求的持续催化下,光模块板块一路上行。在此过程中,英伟达发布的算力芯 片新品 GH200 因其集群对 800G 光模块需求比例的提升,也进一步推动高端光模块 景气度的攀升,使光模块成为通信行业 2023 年的投资主线之一。但随着需求预期逐 渐趋于一致,同时部分未真正参与到 AI 算力供应链的光模块企业因来自非 AI 算力 的传统需求下滑,整体业绩表现承压,导致光模块行情向上动能不足,进入盘整波 动阶段。
大模型亟需突破通信墙,成为高速光模块的主要驱动力。AI 在训练和推理中,都会 产生大量的数据量和计算操作,因此对算力有海量需求。由于目前单 GPU 的算力有 限,目前早已超过千亿参数量的大模型的训练需要通过数千甚至数万张 GPU 进行分 布式并行训练。当大模型并行切分到集群后,模型的切片间会产生大量通信,根据 切片层级的不同,会出现包括节点内多卡通信、节点间通信两大类型的通信需求, 前者比如由 256 个 GPU 通过 NVLink 组成的 GH200 DGX,后者比如由 127 个 DGX H100 SU 节点通过 InfiniBand 组成的计算网络。这都会涉及到大量的网络通信,而 且对总带宽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光模块作为网络连接线两端的核心部件,单端口 的速率和整体使用数量都有更高要求。展望明年,预计更多更大参数量的大模型将陆续发布,对算力需求将持续释放,进而拉动网络通信设备特别是高速光模块的景 气度进一步向上。
3、商用交换芯片国产化率低,或迎来历史发展机遇
交换机的性能主要由所使用的交换芯片所决定,业界目前最高可支持 800G 端口速率。 交换机的核心参数主要包括交换容量、端口速率和包转发率,其中交换容量表示交换机 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处理的数据量,主要取决于网板能力和网板个数,而网板能力取决于 交换芯片的性能和数量;端口速率表示该端口每秒能传输的比特位,由交换容量的大小 决定,主要受交换芯片性能和个数影响;整机包转发率表示交换机同时转发的数据包的 数量,可分为第二层包转发率(L2)和第三层包转发率(L3),主要受端口速率和端口 数量的影响,根本上依然取决于交换芯片的性能和数量。目前博通已发布推出 Tomahawk 5 交换芯片,通过 512 个 100Gb/s 的 SerDes 端口实现最高 51.2T 的交换带宽,支持 64 个 800Gbps 端口或 128 个 400Gbps 端口接入;思科也已推出 Silicon One G100 可编程芯片, 提供 256 个 112G SerDes 端口实现 25.6T 交换能力,最多可支持 32 个 800Gbps 端口。在 上述高端交换芯片的成熟技术支持下,400G/800G 端口的交换机已具备落地基础。
商用交换芯片国产化率较低,或迎来历史发展机遇。交换芯片主要分为商用和自用 两类市场,其中我国的自用市场主要参与方为华为和思科,2020 年华为占比为 88%, 国产化程度较高。在商用领域,博通、美满和瑞昱分别以 61.7%、20.0%和 16.1%的 市占率排名前三位,合计占据了我国商用以太网交换芯片 97.8%的市场份额,我国 仅盛科通信占据 1.6%,市场份额差距较大。我们认为,鉴于交换芯片在网络设备乃 至 AI 算力基础设施中的重要性,在科技竞争趋紧的大环境下,国产交换芯片或将迎 来历史发展机遇,特别以盛科通信为代表的国产商用交换芯片公司有望核心受益。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通信行业2024年度投资策略:紧抓卫星通信+光模块双主线投资机会.pdf
通信行业2024上市公司见面会暨春季策略会:全球算力共振,国内新连接开启.pdf
自考操作系统原理-进程同步与进程通信.pptx
现代通信系统.pptx
通信行业专题报告:通感一体化网络,护航低空经济腾飞.pdf
国网信通研究报告:国网系信息通信服务商,电网数智化建设创造发展良机.pdf
卫星通信行业专题报告:华为以星为基蓄势待发,卫星需求端打开空间.pdf
卫星通信行业专题分析:高速发展,Starlink产业链保持领先.pdf
信维通信研究报告:泛射频领域开拓先行者,卫星通信催化新成长曲线.pdf
卫星互联网行业研究:全球低轨卫星通信产业研究.pdf
卫星通信行业深度报告:奇点将至,论我国低轨卫星通信产业化落地.pdf
中际旭创研究报告:高速率光模块头部厂商,受益于AI硬件产业趋势.pdf
中际旭创研究报告:精准把握契机,800G光模块成就增长新起点.pdf
光模块行业专题报告:AI驱动网络变革,光摩尔定律加速.pdf
半导体行业深度报告:AI大模型风起云涌,半导体与光模块长期受益.pdf
中际旭创研究报告:AI时代,全球高速光模块龙头乘风而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