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稳经济仍需政策发力,化风险与兴实体并重
1.1 经济延续修复态势,关注稳增长政策发力效果
经济延续修复态势,可持续性有待观察。年初以来国内经济呈现出一定的修复趋势,我国前三季度 GDP 同比增长 4.9%,增 速水平环比上半年下降 1.4%,基数影响导致增速水平略有滑落,总体仍处于修复通道之中。不过从分项来看,消费、投资 端的增长表现存在波动:1)消费修复幅度低于预期。2023 年 1-10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同比增长 6.90%,同比增速 水平有所回升,但若考虑低基数影响,两年复合增速相较于 8-9 月有所下降,以餐饮、通讯器材和汽车为代表的可选消费增 速回落明显;2)投资增速明显放缓。2023 年 1-10 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2.9%,增速月度环比下降 0.2 个百分点,基建、 制造业同比均不同程度走低,地产投资增速绝对水平仍保持绝对低位。但考虑到万亿国债政策效果的显现,“稳增长”韧性 或将持续;3)进出口拖累明显。2023 年 1-10 月以美元计价进出口金额同比下降 6.0%,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新 技术产品出口明显下滑,拖累明显。与此同时我们看到,2023 年以来我国 CPI 和 PPI 持续低于市场预期,10 月 CPI 同比 下降 0.2%,PPI 同比下降 2.6%,降幅比上月扩大 0.1 个百分点,绝对水平处于较低位置。
从高频景气数据来看,1-11 月 PMI 数据验证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10 月 PMI 重回收缩区间,11 月 PMI 进一步回落至 49.4%,其中:大、中、小型企业 PMI 分别环比变化-0.2pct/+0.1pct/-0.1pct 至 50.5%/48.8%/47.8%。从信贷需求指数来看, 仍保持相对低迷状态,6 月末整体贷款需求指数仅为 62.2%,其中大、中、小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环比 1 季度末下降 9.8pct/10.1pct/12.0pct 至 55.1%/58.1%/64.5%。
1.2 货币政策持续呵护,总量流动性有望延续宽松
货币政策方面预计仍将保持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稳健态势不改。我们认为 2024 年货币政策仍然延续稳健基调,监管表态 主要围绕“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总量上强调“着力加 强信贷均衡投放,统筹考虑今年后两个月和明年开年的信贷投放”,价格上表示“持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 能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推动降低企业贷款利率,稳定银行负债成本”。根据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 一阶段总基调延续“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等提法, 考虑到当前国内经济面临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与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多重挑战,我们预计未来货币政策仍将继续做好跨周期和 逆周期调节,保持稳健态势不变。
今年以来,稳经济政策持续发力,降准降息持续落地,截至 2023 年 12 月 8 日,存款准备金率全年累计下调 50BP,1年期 LPR 累计下调 20BP,5 年期 LPR 累计下调 10BP,货币政策持续发力。结合到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提出要 “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加强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以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屡次提到了“盘活被 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及“信贷结构有增有减”的表述,预计后续信贷投放的节奏会有所调节,但对 市场的呵护仍会持续,同时根据监管持续提到的“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性,促进经 济金融良性循环”,未来货币政策精准性也有望提高。
信贷投放方面,2023 年前 10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 20.48 万亿元,同比多增 1.78 万亿元,好于去年同期,政策持续发力带动 贷款增长,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较往年更高,同比多增 3.15 万亿元,地产端销售数据的萎靡反应居民购房意愿的下 降,前 10 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 1825 亿元。整体来看,企业和居民贷款分别同比多增1.25 万亿元和 4234 亿元。
社融方面,2023 年 10 月末社融存量余额同比增长 9.3%,环比小幅抬升 0.3 个百分点,23 年前 10 月社融增量 31.18万亿 元,同比多增 2.47 万亿元,从结构来看,表内信贷和政府融资仍是主要支撑因素,1-10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 2.00 万亿元,同 比多增 1.67 万亿元,政府债券新增 7.52 万亿元,同比多增 1.33 万亿元,考虑到四季度万亿国债以及地方特殊再融资债的 持续发行,预计政府债仍将是支撑社融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
展望 2024 年,我们认为稳增长政策发力仍是支撑银行信贷投放的最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在地产政策持续优化且存量房贷调 整政策落地的背景下,居民端房贷需求有望边际改善,总体来看预计信贷增速有望保持平稳。社融方面,表内信贷和政府债 仍将是主要的支撑因素,24 年财政政策的发力仍将支撑社融总量保持稳定。综合来看,我们预计 23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和 社融 23.5 万亿元、35.7 万亿元(对应余额增速 11.0%、10.1%),24 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新增社融分别为 24.9-26.1 万亿 元、36.7-37.9 万亿元(对应余额增速 10.5%-11.0%、9.7%-10.0%),全年增量保持多增,增速略有下行。
1.3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定调,化风险与兴实体并重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作为我国金融系统最为重要的会议,参会者包括党中央领导班子、有关部委、机构负责人以及地方领导, 每次会议的召开都会为下一阶段我国金融领域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会议的高度以及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此次的中央金融工 作会议首先强调了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地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肯定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系统 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针对下一阶段的金融工作安排,本次金融工作会议延续过去三大主基调不变,一是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领导,二是 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需求,三是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在三大主线任务方面提出了新的需求, 首先在当前经济形势方面,本次会议在确定“金融血脉地位”以及肯定金融贡献之外,相比之前会议首次提出了“金融领域 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其次,本次会议在“建设金融强国的指引下”,金融体系建设目标已经由“健康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相比于历次会议,本次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更为强调“高质量发展”、“强监管”以及“防风险”,并且将“金融发展”与“制造强国”、“交通强国”处 于并列位置,首提“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地位提升明显。最后,会议特别明确了“加强党中央 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也是新形势下金融工作的重中之 重。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防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就是金融领域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此次会议结合当前形势,对于下一阶段 相关工作的开展作出了明确指引和安排,其中较之此前有了更多具体的提法,我们认为尤其值得投资者予以重视。
防范金融风险:重点关注地产与地方债务风险
此次金融工作会议相比历年更为细致明确重点风险领域,其中尤以地方债务和房地产最为关切。本次会议特别提到了“建立 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以及“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 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结合最近出台的地方政府化债方案以及一系列利好地产行业政策的出台,未来对于上述领域风险化 解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 利好地产政策密集出台,融资端支持力度明显提高。考虑到下半年以来地产端政策密集出台,特别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 监管屡次表态“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以及“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 ‘三大工程’建设”,特别是存量按揭贷款利率下调以及各地出台的楼市松绑政策,都对地产修复起到积极正面作用,后续 仍需持续跟踪地产销售数据边际变化。
“一揽子化债方案”持续落地,地方平台风险有所缓释。自 2023 年 7 月政治局会议提出“一揽子化债方案”,8 月 29日国 务院明确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五大重点工作之后,内蒙古率先发行了第一期再融资债券,拟发行特殊再融资债 663 亿 元,截至 11 月 24 日,贵州、天津、云南、湖南、内蒙古本轮再融资债券发行均超过 1000 亿元,吉林、辽宁、重庆、安徽 和广西发行规模超过 600 亿元,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以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为例则尚未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结合10 月 31 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我们预计银行参与地方化债的主要有几种方式: 1)“债转贷”计划。用长期贷款置换目前地方政府存量债务;2)参与盘活存量资产进程。参与地方政府盘活存量资产进程, 参与到优质项目的筹办和融资进程;3)原定债务的展期、重组或者核销。通过债务人和债权人协商债务解决方案,债务双 方参与人保持不变;4)第三方金融机构参与借新还旧。债务人通过第三方金融机构借新还旧,债权人发生变更。 不可否认的是,银行参与地方化债进程一定程度会导致利差水平的下降,但考虑到监管层今年屡次提及对于银行净利润水平 的呵护以及“三大工程”持续推进下以量补价效应的逐步显现,我们预计利润影响相对可控。更为重要的是,地方化债的推 进将缓释市场对于银行风险端的担忧,悲观预期有望得到改善。
支持实体经济
引导融资成本下降,聚焦重点发展方向。相比此前金融工作会议对服务实体经济的相关描述,本次会议对于未来金融服务实 体经济的重点方向更为聚焦,提出了“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也明确了 未来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从目前情况来看,三季度贷款投向中普惠 小微和绿色贷款仍是重点发力方向,3 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 24.1%,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36.8%,绝对增速水平 都处于历史高位。
二、 短期维度:让利化风险,盈利弱弹性
从短期维度来看,我们认为风险化解成为了影响银行基本面最为重要的因素,此次中央经济会议依旧把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 险放在突出位置,尤其是对于包括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在内的重点领域风险问题作出了明确部署。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我 国长期以来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决定了银行在金融风险的化解中必将扮演重要角色,而从具体方式来看,引导实体企 业增量和存量融资成本下降仍将是主要手段。 从对银行的影响来看,在行业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存量风险化解持续推进的情况下,明年行业整体资产端定价仍会面临持续下 行的压力,带动息差继续收窄并对行业的营收带来一定冲击,叠加房地产与地方债务化解的影响,我们测算对于明年行业息 差的影响可能会超过 10 个 BP。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资产端收益率的下行从目前来看不可避免,但 2023 年以来,从顶层政 策引导到各家银行微观主体层面的主动应对,未来行业负债成本仍然存在进一步下行的空间,从而能够部分对冲资产端的下 行。除此之外,在稳健资产质量的支撑下,拨备也能够对利润带来反哺使得银行的净利润增长保持正增,我们预计 2024年 上市银行整体净利润增速在 1.2%(vs1.8%,2023E),整体保持稳健。
2.1 银行参与风险化解的主要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供必要流动性支持
我们认为目前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由于国内整体经济景气波动导致企业和个人偿债能力下降的 风险,另一个则是包括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在内的特定重要领域的风险问题。今年以来,从政策端我们能够看到监管层防 范和化解风险的力度也在持续提升。总量政策方面,央行不断调降政策利率引导银行 LPR 下行,我们从贷款利率区间占比 情况来看,截至 2023 年 9 月末,LPR 减点以及 LPR 不加点占比较去年同期抬升 3.34pct/0.40pct 至 37.4%/5.6%,LPR加 点占比较去年同期下降 3.64 个百分点至 57.1%,在持续引导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背景下,低利率贷款占比环比有所抬升。
中央金融会议明确以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针对地方政府债务,提出要“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 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针对房地产领域风险暴露提出要“一视同仁满足不同 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 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从银行自身经营角度来说,涉房以及政信类业务利差水平在风险化解中不可避免会受 到影响,但考虑到监管强调银行以市场化原则参与化债进程以及“三大工程”建设也有望提供信贷增量,以量补价有望缓解 利差缩窄带来的营收压力。此外,防范化解风险工作的持续推进也有望降低政信类以及地产类业务的信用风险,资产质量也 有望保持稳定。
2.2 行业基本面仍受制于息差,收入端冲击不可避免
我们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以及当前有效融资需求不足的现状能够看到,明年行业整体资产端定价仍会面临持续下行 的压力,带动息差继续收窄并对行业的营收带来一定冲击。具体的影响因素可能来自于几个方面:1)持续降低实体融资成 本的指引下,增量信贷的定价水平持续走低;2)房地产相关的信贷受 LPR 重定价以及存量房贷利率调降的影响;3)地方 融资平台相关的存量债务置换后导致的定价下降。 针对中央工作会议中重点提及的房地产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定量考虑存量及潜在政策的影响,我们测算对于明年行业息差 的影响可能会超过 10 个 BP,从而对收入端带来一定冲击。
房地产信贷:叠加重定价与存量按揭置换影响,预计负面影响 24 年息差 8BP
展望 2024 年,银行房贷的定价将综合受到 2023 年 5 年期 LPR 调降以及存量房贷利率调降的综合影响,由此我们分别对政 策带来的盈利影响进行测算,预计负面影响 24 年息差约 8BP,营收约 3.1 个百分点: 1)5 年期 LPR 调整:我们按 2023 年截至目前 10BP 的降幅以及 80%的重定价比例进行测算,预计对于 2024 年息差的影 响在 1BP,负面影响营收0.5 个百分点。 2)存量按揭调降:我们按央行货政报告披露的行业平均降幅水平73BP 以及60%的符合条件存量按揭的置换比例进行测算, 预计对 2024 年息差的负面影响约 7 个 BP,对营收的影响约 3 个百分点。
地方政府债务:个体影响分化,关注化债进程推进
如前述章节分析,我们认为本轮地方政府债务在化解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商业银行的参与,而在过程中,银行除了给予必要的 流动性支持外,适度的资金成本让渡在所难免,因此也会对于相关资产的定价带来影响。由于上市银行大都没有单独披露地 方平台类贷款的规模,我们以交运、仓储等五大基建类贷款行业为口径观察各家银行的结构差异。能够看到国有大行和城商行相关贷款占比更高,而今年以来城商行基建类贷款占比提升更为明显,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基建类贷款占 比较年初变化-1.04pct/-0.01pct/+0.65pct/+0.29pct 至 53.2%/39.1%/46.1%/34.7%。从区域行自身来看,处于经济发展较好 区域银行基建类占比更高,例如杭州、成都、南京等。
考虑潜在存量地方债务置换可能对于银行盈利带来的影响,我们按乐观、中性、悲观三种情形分别设定 30/50/100BP 的调降 幅度来进行测算,相关信贷口径处于审慎考虑采用基建类贷款口径,从结果能够看到,中性情况下对于银行 2024年息差和 营收的负面影响约为 8BP 和 3.2 个百分点,个体上相关信贷占比更高的银行受影响程度更大,具体影响程度关注后续各地 方化债进程的推进。
历史复盘:息差收窄对营收的冲击不可避免
息差下行势必带来净利息收入的增速放缓,而以利差业务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银行整体营收水平不可避免受到拖累。从历史 上几轮降息周期的净利息收入增速变化来看,虽然整体增速在次年有所放缓,但也能看到除 14 年大幅度降低利率之外,其 余降息周期结束后的净利息收入仍然保持同比正增的态势,银行自身通过资产结构调整、“以量补价”等战略调整能够一定程 度缓解定价水平下行的影响,13 年、16 年、21 年以及 22 年净利息收入同比变化+10.2%/-4.5%/+5.0%/+3.1%,增速水平分 别同比下降了 6.5pct/11.5pct/7.8pct/1.9pct。 其次从整体的营收水平来看,利差业务承压对于营收的拖累较为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除 22 年以外,营收增速下滑幅度 均优于净利息收入的下滑幅度,特别是在降息周期结束后的营收水平都保持同比正增。我们认为主要是跟非息业务的贡献相关,中收以及投资收益一定程度缓和了利差业务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13 年、16 年、21 年以及 22 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速 变化了-4.2pct/-8.6pct/+2.2pct/-7.3pct 至+12.3%/+1.1%/+7.7%/+0.4%。
2.3 负债端红利释放与拨备反哺将成为银行盈利稳定器
我们认为虽然资产端收益率的下行从目前来看不可避免,但 2023 年以来,从顶层政策引导到各家银行微观主体层面的主动 应对,未来行业负债成本仍然存在进一步下行的空间(根据我们静态测算,如考虑活定期存款分别下降 10BP/15BP,能够 对银行带来 9BP 的息差提振和 3.7/7.8 个百分点的营收以及净利润改善),从而能够部分对冲资产端的下行。除此之外,在 稳健资产质量的支撑下,拨备也能够对利润带来反哺使得银行的净利润增长保持相对稳定。我们预计 2024 年上市银行整体 净利润增速在 1.2%(vs1.8%,2023E),节奏上先抑后扬,随着年初重定价影响的消退,下半年表现有望优于上半年。
关注存款端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负债成本仍有改善空间
2021 年以来,存款端定价改革红利开始释放,2021 年 6 月,利率自律机制优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将商业银 行存款利率上浮的定价方式,由“基准利率×倍数”改为“基准利率+基点”,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及不同类型存款,分别设 置不同的最高加点上限。此后间隔 1 年不到,2022 年 4 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 制成员银行参考以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 1 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 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同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召开会议,鼓励中小银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 10 个基点左右,旨在 通过降低负债成本促进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从而降低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
2022 年以来,以大行为首率先开展了自15 年以后新一轮的存款利率下调进程,于 22 年 9 月首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其中 活期存款利率下调 5BP,三个月至二年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下降 10BP,三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下降 15BP,五年 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下降 10BP。2023 年同样在长久期存款利率方面延续下调趋势,最新存款利率较 23 年 6 月在 2-5 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方面下调了 10-25BP 不等,存款利率的下调缓释了资产端定价压力。央行在 23 年 2 季度货政报告专 栏中特别强调了保持银行合理利息和息差水平的重要性,后续存款利率仍有进一步下行空间,成本端红利也有望逐步释放。
不同于 14 年存款利率上限打开时的成本刚性,近几轮存款利率的降息对于成本端的缓释效果相对显著。因此如综合资负两 端来看,可以看到成本端长期利率的下调有望对冲资产端的定价压力,我们认为在当前阶段虽然行业整体息差收窄趋势尚不 能改变,但整体下行压力和幅度并非不可控。根据静态测算,如考虑活定期存款分别下降 10BP/15BP,能够对银行带来9BP的息差提振和 3.7/7.8 个百分点的营收以及净利润改善。
拨备计提反哺盈利,利率下行期银行净利润增速波动好于营收
除了负债端红利的释放,我们认为拨备计提也将成为支撑银行盈利稳健增长的主要因素。回溯历史几轮降息周期中银行的盈 利表现能够看到,相比于营收端受息差收窄带来的波动,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的变化相对平滑,主要是银行在资产质量保持 稳定的情况下降低拨备水平来释放利润弹性。 从降息周期结束后的次年来看,拨备计提力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缓,一方面是营收承压背景下银行对于降低拨备释放利润弹 性的主动性在逐渐增加。另一方面与政策支持下的贷款分类标准变化相关,例如疫情期间出台了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使得银行 降低了相关业务的资产损失计提力度。
预计上市银行 2024 年净利润同比微增
展望 2024 年,虽然资产端定价的下行对息差的拖累仍会持续,成为压制银行营收增长的关键变量,但考虑到目前行业整体 资产质量相对稳健,拨备计提压力可控,因此能够一定程度通过信贷成本的调降来维持净利润增速的稳定。综合来看,我们 预计 2024 年上市银行整体净利润增速在 1.2%(vs1.8%,2023E),节奏上先抑后扬,随着年初重定价影响的消退,下半年 表现有望优于上半年。
三、 长期维度:聚焦五大篇章,寻求差异化发展模式
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其所处地区的经济环境息息相关,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银行业充分享受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红 利,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大幅提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经济增速的放缓和结构调整的深入对银行 业的发展,尤其是资产配置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粗放式的扩张模式将不可持续,银行需要更注重资产投放的质量和效益, 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此次中央金融会议也对未来金融如何更好支持实体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行动路线, 并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也为未来银行资产业务的转型提供了方向。 站在长期维度,我们认为下一阶段各家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转型的重点应更多聚焦于如何利用好自身的资源禀赋,寻求适合自 身的差异化发展路线,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所提及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篇章 也给了各家银行更为多元的业务视角,相比于现在极其同质化的业务结构,未来更好将转型方向与自身优势相结合的银行有 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其实能够看到在过去几年中,很多银行已经在包括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开始了积极探索,例如大中型银行 基于自身更强的科技能力在数字化转型中已占有先机,并将其转化成交易银行、供应链金融等产品。而区域性银行则更多发 挥其人熟地熟、深耕本地的优势,在普惠金融领域取得一定突破。
3.1 上市银行对公投向拆解:盘活存量资产的关键在于基建与地产
我们以各家上市银行存量对公信贷的投向来观察行业整体的信贷结构,能够看到目前存量结构中基建与房地产依然扮演着中 流砥柱的角色,占比达到近 60%,这一定程度代表了过去二十多年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分不同类型的银行来 看,侧重点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不同会略有差异,例如大行和城商行整体基建类贷款的占比更高,而股份行则在房地产贷款 方面的占比更高,我们认为这也成为未来行业盘活存量信贷的关键所在。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银行个体的信贷结构也并非千篇一律,部分中小银行在探索差异化战略方向已经有所突破,例如城商行 中的宁波银行、苏州银行,农商行中的常熟、张家港、苏农等,其在制造业、批零等中小客群的拓展上表现优异,信贷占比 居于行业前列。
3.2 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发展路线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下一阶段各家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转型的重点应更多聚焦于如何利用好自身的资源禀赋,寻求适合自身的 差异化发展路线,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所提及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篇章也给 了各家银行更为多元的业务视角,相比于现在极其同质化的业务结构,未来更好将转型方向与自身优势相结合的银行有望在 竞争中脱颖而出。 其实能够看到在过去几年中,很多银行已经在包括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开始了积极探索,例如大中型银行 基于自身更强的科技能力在数字化转型中已占有先机,并将其转化成交易银行、供应链金融等产品。而区域性银行则更多发 挥其人熟地熟、深耕本地的优势,在普惠金融领域取得一定突破。
大中型银行在科技和数字金融领域更具优势
首先从科技投入的总量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成果来看,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的领先地位较为突出, 我们以 22 年数据为例,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金融科技投入总量和人才队伍绝对数量位于可比同业首位,其中工商银行全年 投入 262 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了 2.86%,招行全年投入 142 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了 4.51%。
除此之外,大中型银行还通过内部孵化设立子公司的方式,依托自身力量培育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以独立化运营、科技创 新为目标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应运而生,自 2015 年兴业银行业内首次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以来,各大上市银行紧锣密鼓的构 建着专业化团队。目前来说,团队建设较为完备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已经走上了“科技输出+科技变现”的新道路,例如“兴 业数金”推出 RPA 流程机器人,实现自动化软件模拟人工交互过程,“招银云创”则为招商局集团构建了非现金金融交易平 台。
在产品端,通过数字化能力的构建,目前很多大中型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体系。1)服 务模式方面,针对信息流和商流,大中型银行主要是通过对公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渠道,向企业输出经营类的工具,比 如结算、订单管理、财务管理,通过供应链平台留存企业的经营数据;针对物流,银行主要是通过线下终端设备的布控,监 测企业的车辆进出、仓储情况,实现物流的全流程可控。2)技术手段方面,目前区块链已成为新型供应链落地成果最集中 的领域之一,由于区块链技术能够将信息上链加密并实现可追溯,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大行和平安、招行等具有 代表性的股份行均推出区块链赋能的供应链平台,进一步赋能应收账款融资、贸易金融等服务。
区域性银行深耕本地,探索差异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相较于大行,深耕本地是区域性银行固有优势,“地缘+人缘”优势获取差异化信息,以更短的决策链、更快的服务效率以及 更下沉的客户服务实现了跟大行的差异竞争。以长沙银行为例,利用长期深耕本地积累的信息积极开展“一县一策”特色化 贷款,利用产业协会、政府投融资平台或产业分销链获取客户,根据公司公告,截至 2023 年半年末,长沙银行县域金融对 全行存贷贡献均超过 30%,得益于县域金融的贡献,截至 23 年半年末公司贷款收益率 5.78%,全行不良率 1.16%,均处于 同业较优水平。无独有偶,以“小微业务”见长的常熟银行通过村镇银行打开普惠金融布局,搭建了“1+30”兴福村镇银行 模式,实现了更为广泛和下沉的客户触达。同时,在信贷投放上,公司通过积极复制推广“常熟微贷模式”,根据公司公告, 截至 23 年半年末村银板块信贷和收入贡献达到18.34%和 24.42%,成为全行利润贡献新引擎。
1)长沙银行:深耕本地布渠道,“一县一策”精细化展业
从渠道建设上来看,前期通过低成本的“农金站”的存在广泛触达村镇级行政单元,相较于标准支行网点,农金站仅提供基 础小额的金融服务,有些农金站甚至没有固定专员,仅包含“门头+机具”的场景,以低成本方式实现了广泛的下沉区域的 覆盖,截至 2023 年 3 季度末,长沙银行已经实现了湖南省县域地区的全覆盖。在前期成本投入的基础上,长沙银行在省内 所有县域搭建了区域内关键人的联系网络,为下一步“脱离物理网点-围绕区域关键人”的业务拓展模式打下了良好基础。 长沙银行通过搭建“县域支行+乡镇支行+农金站”三级渠道网络以及“金融综合服务车+湘村在线平台”的立体化服务体系 实现了县域金融服务的快速响应,同时因为农金站的存在使得长沙银行省内网点密度远超其余大行。同时因为市场先行者以 及长期深耕的优势,渠道布局的红利期也给长沙银行带来了大量的低成本存款,成本端红利有效反哺业务拓展。
从资产端业务思路来看,长沙银行利用其长期深耕本地带来的差异化信息优势,利用“一县一策,一县一品”的“定制化” 服务思路来开展县域金融业务,“地熟+人熟”的优势不仅是其开展特色化服务的基础,也是其县域金融业务的“护城河”。 在对公业务方面,发掘不同产业链融资痛点成为长沙银行“一县一策”重要的切入点。以浏阳“烟花贷”产品为例,创新推 出第三方物流监管的烟花存货抵押贷款,把季节性滞压的存货转变成融资的抵押物,解决了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的流动现金 流紧张问题。
在县域零售业务方面,长沙银行同时践行其“一县一策,一县一品”理念,深入了解当地客群个性化资金需求,例如创新开 发湘农快贷,解决农户小额信贷需求,推出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头雁”人才的专属授信方案,以及高标准农田建 设主体的高标准农田施工贷和美丽乡村示范村集体经济组织及个人的美丽湘村贷等特色产品。我们以“湘农云担”为例,利 用三方担保的方式,为贷款金额在 100 万元以下的农业客群金融支持,申请人扫描政银担三方提供的“湘农云码”进行信息 录入,受理立项、尽调授信、审核审批、核保放款、保后管理、解保代偿追偿等全流程均可线上化操作。
2)常熟银行:标准化经验推广“常熟微贷模式”,做更下沉的市场
“小而分散”村镇银行打开异地扩张空间。得益于投管行牌照,常熟银行形成了“30+1”的兴福村镇银行体系,控股村镇银 行数量位于上市农商行首位,根据公司 2023 年半年报,常熟银行相继在江苏(9 家)、河南(6 家)、湖北(5 家)、云南(10 家)、广东(1 家)开设 31 家村镇银行,设立机构数量 184 个,选择金融供给相对薄弱地区,发挥“先行者”优势,提前占 据市场。 常熟银行通过对兴福系村镇银行派驻业务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对村镇银行业务拓展实行标准化管理,在多地复制推广常熟微 贷经验。特别是对于各家村镇银行的集中统一管理,保证了业务执行上的流畅性。在员工安排上,村镇银行也借鉴了母行“地 推模式”匹配丰富业务人员,根据公司公告,截至 23 年半年末员工数量达到 2833 人,基本相当于母行总人数的64.1%。
专注个人经营贷款,向小、向散、向信用、向下沉要收益,实现差异化竞争。面对大行下沉竞争,常熟银行坚定下沉打法, 专注个人经营贷款市场,加快信用贷款投放进度,特别是村镇银行在统一管理下坚定执行母行战略,提供了更多的业务支持。 一方面,常熟增加小额贷款投放,23 年半年末户均贷款规模仅为 43.3 万元,特别是个人经营性贷款的户均规模仅为 31.5 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银行行业2024年年度策略报告:化风险降利提质,兴实体转型突围.pdf
北京银行研究报告:息差稳定,其他非息高增.pdf
银行理财专题报告:银行理财“存款化”,成因、影响与破局.pdf
银行资本新规影响测算之金融投资篇.pdf
宁波银行研究报告:息差环比企稳,等待复苏alpha.pdf
上市银行2023年财报总结与一季度业绩前瞻:银行经营的确定性溢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