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11 月行情回顾:通信估值显著回升
1-11 月通信板块涨幅 20.10%,跑赢大盘
截至 2023 年 11 月 30 日,2023 年沪深 300 指数跌幅10.07%,上证指数跌幅2.79%,深证成指跌幅 12.51%,通信(申万)指数涨幅 20.10%,跑赢大盘,实现超额收益30.17%,在申万各一级行业中排名第 1 名。
全年通信板块估值显著回升
截至 2023 年 11 月 30 日,以我们构建的通信股票池(176 家公司,不包含三大运营商)为统计基础,近 10 年,通信行业 PE(TTM,整体法,剔除负值)最低达到过 27.2 倍,最高达到过 109.0 倍,中位数 44.0 倍,11 月底PE 估值为35.4倍,低于 30 分位数水平,较年中高点回落,相较年初估值仍显著提升。通信行业 PB(TTM)最低达到过 2.3 倍,最高达到 9.2 倍,中位数3.7 倍,6月底估值为 3.3 倍,低于历史 30 分位数水平。
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分类,申万通信行业 PE(TTM,整体法)为17.8 倍,PB(MRQ)为 1.7 倍,位居各细分行业中游水平,但若剔除运营商影响,申万通信行业PE(TTM,整体法)为 32.5 倍,PB(MRQ)为 3.2 倍,估值水平位于全行业相对前列水平。
在我们构建的通信股票池里有 176 家公司(不包含三大运营商),截至2023年11 月 30 日,2023 年平均涨幅 38.6%。2023 年,通信行业各细分板块均普遍上涨,其中,光器件光模块、可视化、北斗、5G、专网、企业数字化、物联网、运营商、IDC、工业互联网和光纤光缆分别上涨 122.9%、82.4%、45.0%、37.2%、37.0%、25.5%、25.3%、22.6%、19.4%、19.1%和 17.9%。11 月单月情况来看,光器件光模块板块领涨,平均涨幅为 13.9%;其他板块方面,可视化、物联网、企业数字化、专网、北斗、IDC 和 5G 分别上涨 7.1%、5.4%、4.4%、3.5%、2.1%、2.0%和1.1%,工业互联网、运营商和光纤光缆分别下跌 1.9%、1.9%和1.1%。
从个股表现来看,截至 2023 年 11 月 30 日,2023 年涨幅排名前十的为:联特科技(478.5%)、中贝通信(295.6%)、华力创通(257.0%)、中际旭创(251.8%)、剑桥科技(245.5%)、恒为科技(235.9%)、有方科技(203.5%)、天孚通信(191.0%)、新易盛(173.3%)和兆龙互连(160.0%)。
主线一:空天地一体化的时空网络加速构建
卫星互联网:多环节建设与应用加速,下一代通信网络加速构建
卫星通信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NR-NTN 是(non-terrestrial network,非地面网络)5.5G 的核心技术,而空天地一体网络架构也是6G 的核心方向之一,被 ITU 列为七大关键网络需求之一。空天地一体网络架构将以地面蜂窝移动网络为基础,结合宽带卫星通信的广覆盖、灵活部署、高效广播的特点,通过多种异构网络的深度融合来实现海陆空全覆盖,将为海洋、机载、跨国、天地融合等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卫星互联网多层系统快速发展应对卫星互联网宽带业务,低轨卫星是重要环节。多层星座系统是未来发展趋势,其空间段由不同轨道高度的卫星组成,不同系统不同组合使得通信链路与资源调度匹配业务更加灵活。多层星座系统包含多颗低轨卫星。
而在 Starlink 快速部署推动下,全球卫低轨星互联网快速发展。 海外方面,SpaceX 于 2015 年推出 StarLink 计划,根据规划,其三阶段低轨星座合计建设规模将超 4.3 万个;英国通信公司Oneweb推出Oneweb星座计划,初始星座将由 648 颗 Ku 波段卫星组成,第二、三阶段将发射2000颗V波段卫星;亚马逊 Kuiper 计划 5 年内进行 83 次发射,将3226 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
国内方面,2021 年,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星网”)成立,将整合统筹国有的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计划,根据其向 ITU 提交的卫星星座计划,组网卫星规模接近 1.3 万颗;上海松江区政府于今年 7 月底宣布建设“G60 星座”,规划建设 1.2 万颗卫星。
当前阶段,从政策指导,到卫星、火箭、发射场等产业各环节均在加速推进国内卫星互联网建设: (1)政策方面,近期上海、重庆、深圳、成都等地均出台政策、设立产业基金支撑卫星互联网行业发展。
(2)卫星侧,星网试验星稳步发射,下一代卫星研制设计已启动。近期,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面向下一代卫星,如银河航天正在开展新一代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将实现相控阵天线和太阳翼一体化,支持手机直连卫星。
(3)运载能力侧,民营火箭进展不断,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稳步推进。近期,民营火箭公司进展不断,例如星际荣耀自主研发的液氧甲烷可重复使用验证火箭“双曲线二号”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星云一号有望于2024年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完成试验箭首飞。
(4)终端侧,手机直连卫星应用落地,民用卫星终端大有可为。自华为Mate60支持手机直连卫星后,中国电信也正式发布天翼铂顿S9 卫星手机,内置卫星天线,可在普通手机形态和卫星电话之间切换,无需换卡换号即可使用,随时可拨打接听卫星电话、接发卫星短信。除此以外,OPPO、中兴、小米、VIVO 等厂商均表示将实现手机直连卫星,产业规模有望持续扩大。
北斗:民用市场出海加速,特种市场迎北三换装周期
2022 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据《2023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007亿元人民币,较 2021 年增长 6.76%。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同比增长 5.05%,达到 1527 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30.50%。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同比增长7.54%,达到3480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达到 69.50%。
其中,高精度领域维持较快增长趋势。据白皮书,2022 年高精度相关产品销售收入达到 182.8 亿元,近 5 年 CAGR 约 29%。2022 年国内市场各类高精度应用终端(含测量型接收机)总销量超过 200 万台/套,其中应用国产高精度芯片或模块的终端已超过 80%左右。
民用市场方面,国内需求有待进一步复苏。北斗下游应用于测量测绘、建筑与基建、精准农业等不同领域,其中建筑与基建市场是重要的下游需求来源。总体来看,国内基建需求相对平稳,导致国内北斗产业需求相对稳健。近期,万亿国债发布,资金将重点用于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八大方面,有望提振国内基建需求,以及灾害、水利等监测需求。
北斗海外市场空间广阔。根据天宝投资者日资料,建筑与基建、地理、交通运输以及资源与公共事业四大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空间超过600 亿元,相关领域的渗透率多在 50%以下,市场空间广阔。
而天宝等全球龙头定位欧美地区的中高端市场,国内厂商差异化竞争。天宝、徕卡等海外卫星导航定位应用龙头主要目标市场为欧美地区,尤其是中高端应用领域。2022 年,天宝来自北美和欧洲的收入占比分别是53%和28%。国内北斗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区域上以“一带一路”等地区为首要开拓方向;而目标群体上,国内企业打开中低端、工具化的卫星导航终端设备市场。因此与海外龙头竞争存在一定错位,实现差异化竞争。
国内北斗厂商加速出海。以龙头公司华测导航为例,其海外布局上:(1)海外渠道持续完善。海外市场主要采用经销模式,公司在美国、东南亚等8 个国家/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并逐步完善经销商网络。(2)出海产品组合不断丰富。由于公司推广产品需要大量的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培训,早期出海产品以成熟的RTK为主,近年来不断丰富。目前,农机自动驾驶、激光雷达等产品也逐步向海外市场开拓,产品组合不断丰富。华测导航海外业务加速成长。23H1 公司海外营收同比增长73.4%至 3.3 亿元,营收占比提升至 27.3%。
而在特殊应用领域,北三组网后存在换装需求。北斗装备是我国军工信息化和国产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包括导航、跟踪目标、武器制导、搜救、侦查制图等功能,在指挥控制、战场机动、补给支援、火力协同、战场救援和保障精确打击等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北二建成后,如手持设备等终端已开始批量装备,北三组网完成后存在存量替换的需求。
主线二:全球AI 投资趋势明确,边缘AI加速发展
AI 大模型已有明确进展,应用端多点开花是趋势。大模型进展方面:2023年一季度以 OPEN AI 为代表开发的大语言模型成为现象级产品,标志着AI 商业化落地有了明确进展。此后海外微软、谷歌、Meta 等公司均发布自己的大模型产品,国内百度、阿里、科大讯飞等众多公司也在很快的时间内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
应用端:ChatGPT 是首个现象级产品,当前各类应用进展加速。2023 年2月智能聊天程序 ChatGPT 仅推出两个月,月活跃用户数已经破亿,成为目前最快实现用户数破亿的消费级应用,标志着 AI 应用有望进入商业化落地的加速阶段。除了chatGPT 外,AI 应用也在不断出现新的变化,例如Midjourney、DallE、Adobe生成式 AI 工具“Firefly”等在用户规模上取得明确进展。据 SensorTower《2023 年 AI 应用市场洞察》报告显示,AI 应用下载量同比增长114%,突破 3 亿次,超过 2022 年全年水平。同时,AI 应用内购收入同比增长175%,接近 4 亿美元。
大模型带来第一波训练需求释放,应用进展推动对于硬件环节需求长期增长。2023 年作为 AI 大模型商业化进展的开始,全球大厂纷纷加大投入推动进展,尤其是加大对于 AI 硬件基础设施的前期投入,推动模型训练需求释放。
(1)海外视角:23Q3 海外云厂商资本开支环比回升。2023 年三季度,海外三大云厂商及 Meta 资本开支(非净额口径)合计 372.1 亿美元(同比-6%,环比+11%)。其中:亚马逊(Amazon) 23Q3 资本开支 124.8 亿美元(同比-24%,环比+9%);微软(Microsoft) 23Q3 资本开支 99.2 亿美元(同比+58%,环比+11%);谷歌(Google)23Q3 资本开支 80.6 亿美元(同比+11%,环比+17%);Meta(Facebook)23Q3 资本开支 67.6 亿美元(同比-29%,环比+9%)。
(2)国内视角:23Q3 国内三大云厂商资本开支同比提升,腾讯、百度同比大增。根据 BAT 三大云厂商数据,整体来看,23Q3 BAT 资本开支合计156.5 亿元(同比+1%,环比+24%)。其中:阿里巴巴 23Q3 资本开支41.1 亿元(同比-62%);腾讯23Q3 资本开支 80.1 亿元(同比+237%);百度 23Q3 资本开支35.3 亿元(同比+61%)。
英伟达业绩持续高增,进一步证明旺盛需求。AI 训练集群网络的搭建需要服务器-交换机-光模块三大硬件基础环节投入,其中服务器层面目前市场由英伟达GPU来主导,当前英伟达季度营收不断创新高就是当前旺盛需求的证明。短期看,全球各公司及机构对于大模型训练的需求驱动了服务器、交换机、光模块等环节的需求快速释放,但应用端当前的快速进展有望驱动推动推理端需求继续释放并形成长期稳定需求,从而带动以光模块为代表的光通信产业链长期需求保持向上趋势。
光器件光模块:AI 应用进展驱动板块长期需求向上
带宽和计算机提升是网络配置演进趋势,带动高速率光模块需求提升。以英伟达的方案为例,从 A100 到 H100 再到 GH200 超级芯片,单卡算力和网络互联带宽保持了快速提升。A100:40GB 的高速 HBM 显存,NVLINK 互联带宽为600GBps,支持8 卡互联,网卡和交换机配置为 200G,采用 200G 光模块。 H100:和 A100 相比,显存提升到 160GB,NVLINK 互联带宽提升到900GBps,网卡和交换机升级为 400G,采用 400G 和 800G 光模块。GH200:1)大内存:256 个超级芯片互联得到的 GH200 超级计算机拥有144TB的内存,可以存储更大规模的模型和数据。 2)高带宽互联:在 A100 和 H100 方案中,NVLINK 技术只用于服务器内部8张GPU卡之间的互联,其中 A100 的芯片互联带宽为 600GBps,H100 为900GBps。在GH200系统中,每张 SuperChip 可以视为一个服务器,同时芯片之间的互联变为通过NVLINK SWITCH 来完成,使得系统中的每个 GPU 都可以用900GBps 的速度访问其他 GPU,带宽得到明显提升,推动通信侧速度快速提升。
光通信产业链充分收益 AI 进展,代表厂商进入业绩快速释放阶段。当下AI硬件需求释放已经逐步反映到产业链环节公司的业绩层面,光模块环节以中际旭创为代表性厂商,光器件环节以天孚通信为代表性厂商,我们认为AI 对于光通信产业链带动在业绩层面正处于初步阶段,后续有望持续加快。中际旭创:2023 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30.26 亿元,同比+14.90%,实现归母净利润 6.82 亿元,同比+89.45%。公司第三季度利润实现快速增长。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毛利率达到 33.54%,销售净利率为 21.98%,连续三个季度环比持续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提升主要源于 800G、400G 等高速率光模块快速放量带来的产品结构优化。 天孚通信:2023 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5.42 亿元,同比+73.62%,实现归母净利润 2.03 亿元,同比+94.95%。整体看第三季度收入和利润同比和环比均实现快速增长。根据公司财报,受益于全球数据中心建设带动对光器件产品需求的持续稳定增长,尤其是高速率产品需求增长较快,带动公司部分产品线的持续扩产提量,进而推动公司三季度营收实现快速增长。
芯片是光模块核心环节之一,高速市场突破或加快。光通信模块产品所需原材料主要是光器件、电路芯片、PCB 板以及外壳等。其中,光器件占光模块成本的73%,电路芯片 18%,PCB 板 5%以及外壳 4%。光器件中包括了以激光器芯片为核心的TOSA组件、以探测器芯片为核心的 ROSA 组件以及滤光片等部分。如果进一步拆分,低端光模块中光芯片占比较低,约为 30%,高端光模块中光芯片的占比可达到70%。
高速率芯片 2019-2025 年行业规模复合增速超 20%。在流量快速增长,传输速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光芯片同样需要朝着高速率方向演进。根据Omdia 数据预测,2019-2025 年 25G 以上速率光模块所使用的光芯片占比逐渐扩大,整体市场空间将从 13.56 亿美元增长至 43.40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1.40%。
AI 需求推动,或加速国内厂商高速光芯片市场份额突破。在低速率光芯片领域(25G 及以下),我国目前已呈现高度竞争的格局。现阶段中国已有30 多家企业实现 10G 及以下光通信芯片的规模性销售,低速芯片市场基本实现国产替代。根据《中国光电子器件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2018-2022 年)》,2017 年10G以下激光器芯片国产化率接近 80%,10G 激光器芯片国产化率接近50%。25G 及以上光芯片包括 25G、50G、100G 激光器及探测器芯片。根据ICC 统计,25G 光芯片的国产化率约 20%,25G 以上光芯片的国产化率仍较低,约5%。目前在 25G 及以上速率的光芯片(尤其是激光器芯片)市场,主要由欧美、日本等厂商主要,如美国的 Lumentum、II-VI、博通,日本的三菱、住友等。考虑到AI 带来的 800G 等高速光模块需求或在短期内快速释放,结合供应链安全和稳定的考虑,或有望加速国内光芯片厂商的高速市场突破。
ICT 设备:关注 AI 落地和 5G-A 加速部署信号
交换机与服务器:下游领域需求分化,长期受益AI 发展
AI 服务器是算力的直接载体,GPU 占比有望提升,需求旺盛。2023 年5月,Trendforce 上调了 AI 服务器的预测,预计 2023 年 AI 服务器(包含搭载GPU、FPGA、ASIC 等)出货量近 120 万台,同比增长 38.4%,占整体服务器出货量近9%,至2026 年将占 15%。该机构同步上修 2022-2026 年AI 服务器出货量年复合成长率至 22%。(此前 4 月 18 日,TrendForce 预估今年 AI 服务器出货量同比增长15.4%,2023-2027 年 AI 服务器出货量年复合成长率约 12.2%。
交换机视角,由于国内不同领域需求节奏差异,不同厂商受益性出现分化。交换机厂商下游主要包括运营商、云厂商、政府和企业,下游资本开支呈现结构性变化,政府和部分企业资本开支并未明显增长,今年1 月-11 月,多数月份PMI均小于 50;交换机作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置,其政企侧需求景气度与PMI 有一定相关性。 与之相对,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积极加强算网布局。中国移动算网基础不断夯实,优化“4+N+31+X”算力集约化梯次布局,23 年上半年对外IDC 机架数达47.8万架,净增 1.1 万架,累计投产算力服务器超 80.4 万台,净增超9.1 万台,算力规模达到 9.4EFLOPS。中国电信加大算力建设,23 年上半年智算新增1.8EFLOPS算力至 4.7EFLOPS(FP16),增幅 62%;通用算力新增 0.6EFLOPS 至3.7EFLOPS(FP32),增幅 19%;对外提供机架数提升至 53.4 万架,净增2.1 万架。中国联通重点聚焦5G、宽带、政企、算力四张精品网建设,23 年上半年IDC 对外提供机架数提升1.7万架至 38 万架。
因此,综合看中兴通讯交换机设备受益运营商加大算力投入,交换机业务增速明显好于其他厂商。
业绩角度,政企侧需求承压,不同厂商交换机业务营收呈现分化。交换机厂商短期业绩承压,长期或受益 AI 需求落地。收入方面,交换机设备商前三季度收入只有锐捷网络呈现稳步增长,其他厂商均呈现一定压力。
头部厂商盈利能力有所改善。紫光股份在 400G 及以上高端交换机产品行业领先,随着数通行业不断向高速率升级,其毛利率环比有所改善。整体交换机行业盈利能力相对平稳。
基站:5G 建设投资向 sub-1G 倾斜,5G-A 将成为热点
5G 基站建设平稳推进,运营商几大 sub-1G 布局。截至2023 年10 月末,5G基站总数达 321.5 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 28.1%。今年以来移动、电信、联通分别公告采购 700Mhz/800Mhz/900Mhz 基站集采/扩容订单。
基站设备商格局稳定,中兴通讯、信科移动(大唐移动)在移动基站集采中标份额稳步提升。从中标份额分析,中兴通讯、信科移动本次中标份额相比上一次招标有所提升: 在 2.6GHz/4.9GHz 标包中,标包 1,标包一:华为、中兴、爱立信、上海诺基亚贝尔中标;中标份额依次为:50.04%、23.35%、16.33%、10.28%。标包二:华为、中兴、大唐中标;中标份额依次为:50.03%、26.22%、23.75%。 在 700MHz 标包中,标包 1:华为、中兴、上海诺基亚贝尔中标,中标份额为第一名中 58.24%、第二名中 32.54%、第三名中9.22%;标包2:华为、中兴、大唐中标,中标份额为第一名中 60.93%、第二名中30.83%、第三名中8.24%;标包 3:华为、中兴、爱立信中标,中标份额为第一名中53.43%、第二名中37.33%、第三名中 9.24%。 根据中国移动已公示招标结果看,2.6GHz/4.9GHz 基站采招结果中信科移动中标份额大幅提升,从 2020 年的 2.6%提升至 2023 年的8.2%;700Mhz 基站采招结果中信科移动中标份额稳步提升,从 2021 年的 2.8%提升至2023 年的3.2%,中兴通讯份额稳步提升,从 2021 年的 31.2%提升至 2023 年的32.9%。
随着网络传输及应用需求变大,5G-A 有望对基站射频性能、数量提出更高要求。5G-A作为 5G 的演进和增强,在连接速率和时延等网络能力实现了10 倍提升,从技术角度,超大带宽和 ELAA(超大规模天线阵列)以及载波聚合技术成为推动速率提升的关键。华为率先完成 5G-A 全部功能测试用例。测试中,华为完成5CC载波聚合的超大带宽测试,并率先验证下行多载波调度方案,首次在SingleDCI、SSB-Less 等关键技术中完成多载波测试。通过离散频段间信道状态共享,实现多小区一体化调度,最大化频谱效率。
信科移动营收利润均有改善。中兴通讯和信科移动在市占率方面均有所好转,信科移动季度性收入和利润均呈现持续好转。
配套设施:液冷有望成为算力中心标配,国产算力率先推进
液冷技术有望成为智算中心主流。随着 AI 计算、HPC 计算等高性能计算需求不断提升,CPU、GPU 等计算芯片朝高算力、高集成方向演进,同时也导致单颗计算芯片功耗的大幅提升。当前,Intel 的多款 CPU 芯片的TDP 已突破350W,Nvidia的H100 系列 GPU 芯片的 TDP 更高达 700W。CPU/GPU 等计算芯片在通用服务器功耗中占比约为 50%左右,而在 AI 服务器中,计算芯片的功耗占比高达80%以上,因此计算芯片高功耗造成单服务器功耗显著提高。
展望明年,一方面,运营商白皮书加速液冷应用,2024 年开展规模测试。此前,三大运营商联合发布《电信运营商液冷技术白皮书》,加速液冷应用。根据《白皮书》规划,2023 年运营商开展技术验证,充分验证液冷技术性能,降低PUE,储备规划、建设与维护等技术能力;2024 年开展规模测试(新建数据中心项目10%规模试点应用液冷技术;至 2025 年,开展规模应用,50%以上数据中心项目应用液冷技术。
另一方面,国产算力中,昇腾系具有液冷刚需。英伟达GPU 目前仍不需要标配液冷散热,目前风冷、液冷应用共存;而华为昇腾系旗舰产品由于制程等因素限制,服务器热密度更高,为满足 PUE 要求,昇腾服务器采用液冷已成为刚需。考虑到英伟达加速卡禁运等外部环境,华为昇腾作为国产方案的选择应用有望加速,带动液冷需求提升。 当前液冷方式以冷板式为主。当前主流的液冷技术包括冷板式液冷和浸没式液冷,由于冷板式液冷对于数据中心的改造难度较低,改造所需成本也较为可控,所以目前冷板式液冷的市场应用相对更加普及。根据 IDC 报告,按照服务器出货量口径统计,2023H1 我国冷板式液冷服务器比例达到 90%左右,浸没式液冷渗透率仅为 10%。浸没式液冷大规模使用仍有待解决冷却工质等核心技术问题。
AI 应用加速发展下,数据中心液冷产业渗透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增长。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以液冷数据中心对传统市场进行替换作为市场规模测算基础,结合华为、阿里巴巴和中科曙光对液冷数据中心的替换率调查,预计2025 年我国液冷数据中心的市场规模将破 1200 亿元,2021-2025 年均复合增速25%。(此处口径为液冷对应的数据中心规模),冷板式及浸没式液冷占比分别达到59%/41%。
边缘智能:产业链推进端侧 AI 应用
边缘智能:从芯片到终端的全产业链加速推进
混合AI 架构是指边缘侧设备与云端协同工作,有助于推动AI 大模型规模应用。混合 AI 架构有助于增强 AI 使用体验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在云端为计算主体的情况下,通过将部分计算推理任务交由边缘侧进行,有助于降低应用时延、提高使用体验,有助于推动 AI 大模型规模应用。
边缘 AI 具有应用必要性,主要用于端侧推理。边缘AI 由于端侧设备天然的算力局限性等因素,较难用于模型训练,主要用于端侧模型推理应用。具体来说,边缘 AI 有望在以下三类场景应用: (1)边缘智能有助于减轻网络负担。完全依赖云端处理多模态模型数据,对网络通信能力要求大幅提高,网络负担显著加剧,影响应用体验。并且完全依靠云端部署和应用 AI 成本相对高昂,将部分 AI 处理从云端卸载至端侧计算,尤其是利用已经部署的手机、PC 等终端设备,成本上将大幅节约,也有助于降低云厂商的能源消耗。(2)高可靠性与低时延优势。云端连接在访问拥挤时将产生高延迟,甚至会被拒绝服务,通过将计算负载迁移到边侧进行,可靠性和低时延优势将显现,在部分高安全性场景具有刚需,例如自动驾驶。 (3)隐私和安全。AI 监管中,数据安全是重中之重。不同于访问云端的数据交互,端侧计算的数据具有更强的私密性和安全保障。
从近期产业链动态来看,端侧 AI 应用正逐步加速。近期,从端侧AI 芯片,到中游模组、软件厂商,再到下游终端,产业链各环节正积极推动AI 在端侧部署落地,整体进展或将在 2024 年进一步加速,具体来看:
重点来看,一方面,芯片侧高通与联发科加速布局,端侧AI 芯片支持持续完善。高通近期在 2023 骁龙峰会上推出骁龙 8 Gen3 和 PC 芯片骁龙X Elite。两款芯片均具备强劲的端侧 AI 能力:骁龙 8 Gen3 AI 性能提升了98%,通过高通AI引擎实现终端设备 100 亿参数的模型运行,并且针对 70 亿参数LLM 每秒能够生成20个 token;面向 PC 的处理器骁龙 X Elite,其 AI 算力可达75 TOPS,其中,NPU支持 45 TOPS 算力,支持在终端侧运行超过 130 亿参数的生成式AI 模型,针对70 亿参数 LLM 每秒能够生成 30 个 token。 联发科发布天玑 9300,集成第七代 AI 处理器,内置生成式AI 引擎。天玑9300集成联发科技第七代 AI 处理器 APU 790。APU 790 内置生成式AI 引擎,与Transformer 模型适配进行算子加速,处理速度是天玑9200 的8 倍,可以实现1秒内生成图片。天玑 9300 支持在终端运行 10 亿、70 亿、130 亿参数的AI大模型。据联发科技官方称,天玑 9300 成功运行了 330 亿参数的AI 大模型。APU790还支持生成式 AI 模型端侧“技能扩充”技术 NeuroPilot Fusion,可以基于基础大模型持续在端侧进行低秩自适应(LoRA,Low-Rank Adaptation)融合,扩展基础大模型的能力。
关注边缘 AI 终端落地,包括 AI PC、AI 手机与新型AI 终端。例如联想在近期官宣其首款 AI PC,其 AI PC 能够创建个性化的本地知识库,通过模型压缩技术运行个人大模型,实现 AI 自然交互。除了 AI PC,联想集团还同步展示了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设备产品组合,包括 AI 智能手机、AI 工作站、个人及企业级大模型等。杨元庆预计 AI PC 将于明年 9 月以后正式上市。
物联网:静待需求拐点,关注边缘 AI 催化
长期来看,物联网需求仍有望受益全球数字化推进与技术迭代升级。从需求角度,物联网仍是长期趋势,各行各业、万事万物的数字化进程仍将持续推动万物互联,连接数将持续提升;从价格角度,虽然目前物联网技术升级的节奏延后但4G向5G 升级后续仍将持续演进,推动价值量提升。
短期内,物联网需求仍承压,三季度呈现复苏趋势。整体来看,下游消费需求仍相对疲软,需求端压力持续,导致物联网板块厂商整体来看三季度业绩表现普遍承压。例如模组环节增长相对乏力,收入端,国内主要模组厂商中,移远通信第三季度回到正增长,美格智能第三季度增速仍然同比负增长;控制器板块公司整体平稳增长,23Q3,智能控制器板块主要上市公司实现收入71.8 亿元,同比增长3.8%。 但三季度物联网各环节已呈现一定复苏趋势,部分公司及板块收入重回正增长,例如控制器、物联网芯片等,如三季度国内主要 SoC 厂商中,瑞芯微、晶晨股份、全志科技及恒玄科技等厂商三季度业绩同比提升明显,需求触底拐点逐步体现。
展望后续,边缘 AI 终端落地有望进一步催化需求修复,例如AI PC 趋势或带动消费者 PC 市场复苏。AI PC 趋势目前已经获得从芯片、代工及终端品牌厂商的一致认可。前文提到 Intel 推出 AI PC 加速计划、高通推出PC 芯片,而AMD此前已经推出了 Ryzen 7040 系列 CPU,内置 Ryzen AI 引擎;ODM 和品牌方面,戴尔、惠普、华硕等品牌和仁宝、广达等 ODM 厂商都对 AI PC 寄予厚望,认为它将成为2024 年及以后 PC 产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 受益于此,AI PC 有望加速 PC 市场复苏。据群智咨询预测,伴随AI CPU 和Windows12 的发布,明年将成为 AI PC 规模性出货元年,预计该年度全球AI PC 整机出货量达到约 1300 万台,总体渗透率有望在 2026 年突破50%,成为主流机型。
主线三:数字经济驱动经济结构升级
运营商:增长稳健,受益数字经济发展
2023 年前三季度,三大运营商总体增长稳健。据公司公告,2023 年前三季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7756 亿元(同比+7.2%)、3811亿元(同比+6.5%)和 2817 亿元(同比+6.7%),延续稳健增长态势。利润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055 亿元(同比+7.1%)、271亿元(同比+10.2%)和 76 亿元(同比+10.9%)。 单季度来看,三季度业绩增速环比有所放缓。单三季度来看,中国移动实现营业收入 2448 亿元(同比+8.1%),实现归母净利润 293 亿元(同比+3.8%);中国电信实现收入 1224 亿元(同比+4.1%),实现归母净利润69 亿元(同比+11.1%);中国联通实现收入 899 亿元(同比+2.4%),实现归母净利润21 亿元(同比+4.2%)。从利润增速来看,三大运营商环比 Q2 增速下滑;收入增速方面,除移动外,电信、联通收入增速环比也出现下降。
从行业整体趋势来看,9 月起,行业增长拐点向上。根据工信部数据,前三季度,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 12813 亿元,同比增长 6.8%,增速较上半年提升0.6pct;按照上年不变价计算的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 16.5%。9 月,我国整体电信业务收入增速小幅回升,其中新兴业务收入增速 19.8%,环比上半年提升0.6pct。相关趋势在 10 月延续。
三大运营商创新业务增长动能仍强劲。中国移动:前三季度,公司DICT 业务收入866 亿元,同比增长 26.4%;中国电信:前三季度,公司产业数字化业务收入达到997 亿元,同比增长 16.5%;中国联通:前三季度“联通云”保持良好增长,实现收入 367.0 亿元,较去年同期提升 36.6%。
围绕 AI 与智算方向,运营商也不断加强布局。近期,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先后展开 AI 服务器招标采购,例如,中国电信 AI 服务器采购招标落地,共采购4175台训练型服务器;中国移动稳步推进亚洲最大智算中心建设,预计将有万片级AI加速芯片,算力规模达 5EFLOPS。AI 大模型方面,例如中国移动今年以来陆续发布“九天·海算政务大模型”、“九天·客服大模型”和“九天·众擎基座大模型”,持续推进大模型布局和应用;2023 数字科技生态大会举办期间,中国电信在主论坛发布千亿参数星辰大模型以及一站式智算服务平台“慧聚”,通过构建一站式全链路的大模型流水线,为加速大模型的生产应用提供强劲动能。
数据要素持续推进落地。数据要素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从国家数据局正式组建,到各省市政策加速落地,围绕数据资产入表、数据资产评估等相关顶层制度设计正逐步完善。以数据资产入表为例,自财政部印发《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后,近期国内首个数据资产确认地方性标准发布,。由浙江省财政厅归口、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牵头制定的《数据资产确认工作指南》省地方标准将于 2023 年 12 月 5 日起正式实施。
运营商是数据要素产业链中的重要参与者。运营商基于企业自身资源禀赋,多方位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各环节的建设,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运营商作为数据的提供方参与数据要素市场交易。基于其独有的用户数据、业务数据、网络数据和位置信息等数据,运营商在安全合规前提下的创新开发利用,挖掘商业价值,推动数据要素价值的产品化和服务化。运营商作为数据服务方深度参与数据处理、数据交易等环节。运营商在数据处理各环节为数据产品化提供全价值链数字化能力及运营服务,为数据资产化提供可信流通底座,积极参与地方大数据交易平台建设和运营,在建设多边模式的数据要素市场生态中承担关键角色。
运营商大数据业务快速增长,成为运营商增收新动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工信部数据,2023 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共完成新兴业务收入1880 亿元,同比增长19.2%,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为 21.6%,其中大数据收入同比增长45.3%。2023年上半年,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分别实现大数据相关收入 29 和25.6 亿元,同比增长54%和 56.6%。
工业互联网:工业企业设备上云率低,工业通信上升空间大
工业互联网推动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持续受政策支持。多项“十四五”规划及相关政策文件持续聚焦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发展,例如《“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打造全面互联的工业互联网;《“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目标至 2025 年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加速渗透等。
制造业设备上云率低于 30%,工业网络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我国实体经济企业平均上云渗透率约 21%,其中零售业、制造业达到30%平均水平,其余企业尚不足 10%,数字经济有望全面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抓手。以交换机行业为例,根据 IDC 数据我国制造业网络交换机22 年市场规模约为 40 亿人民币,我国预计工业交换机网络市场规模在2025 年有望突破百亿元。
工业互联网应用加速推广,领导人重视工业化推进。第六届绽放杯大赛中,5G在工业能源领域实现三个“前所未有”的突破。工业能源共申报近4000 个5G项目,多个项目获奖,从航天航空到井下矿山,从绿色电力到安全石化,从中药智造到烟叶智筛,从钢铁冶炼到纺织质检。
企业通信:助力企业数字化,静待 B 端市场需求修复
海外宏观经济环境波动等因素影响企业通信市场短期需求,第三季度已有改善趋势。2023 年由于全球宏观经济波动,导致 B 端市场企业采购节奏有一定的递延和变化,从而影响了对于办公和协作终端的需求释放。当前 B 端企业采购需求已经呈现出企稳迹象。 根据企业耳机领先厂商 Jabra 的最新财报交流,当前对于B 端企业市场已经看到企稳迹象,集中表现在:1)逐步增加的采购支出规划;2)企业端的PC 市场已经看到提升趋势;3)商用耳机市场需求保持企稳态势。
亿联网络:2023 年第三季度会议产品和云办公终端呈现明显向好趋势。会议产品和云办公终端作为亿联网络第二成长曲线,虽因为海外宏观经济波动需求有所干扰,但已经进入改善阶段。2023 年第三季度,公司会议产品和云办公终端实现了同比和环比双增长,回升向好势头不断增强。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80亿元,同比下降 3.49%,实现归母净利润 5.85 亿元,同比下降9.24%。季度角度来看,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收入绝对值环比持续改善,同比降幅缩窄。
亿联网络 AI 产品已具备上市条件,关注新产品进展。公司持续推广新产品和积极拓展新渠道,上半年亿联网络推出了智能安卓视讯一体机MeetingBar A10、桌面一体式终端 DeskVision A24、超清分体式视讯终端MeetingEye 500 等多款全能化终端;与微软联合倾力打造的新一代智能会议室音视频设备SmartVision60及 MVC 三代已具备上市条件;在云办公终端方面,公司全新升级了BH 系列蓝牙商务耳机。
亿联网络:估值已达历史底部区间,静待需求向上修复。受制于需求压制,公司估值已达到历史底部区间。后续随着公司新产品放量、整体下游需求逐步回暖以及渠道库存出清开始补库,公司业绩催化下有望迎来估值修复。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通信行业2024年投资策:聚焦算力与卫星主线,关注数字经济方向.pdf
通信行业2024上市公司见面会暨春季策略会:全球算力共振,国内新连接开启.pdf
自考操作系统原理-进程同步与进程通信.pptx
现代通信系统.pptx
通信行业专题报告:通感一体化网络,护航低空经济腾飞.pdf
国网信通研究报告:国网系信息通信服务商,电网数智化建设创造发展良机.pdf
卫星互联网行业2024年春季投资策略:6G和卫星互联网,24H2商业化展望.pdf
卫星安全研究报告:智星动网,安全引航.pdf
卫星通信行业专题报告:华为以星为基蓄势待发,卫星需求端打开空间.pdf
卫星通信行业专题分析:高速发展,Starlink产业链保持领先.pdf
小卫星星座专题报告:小卫星星座赋能卫星应用,多卫星星座加速组网建设.pdf
数字经济专题:数字低空赋能,抢滩低空经济万亿级蓝海市场.pdf
数字经济专题报告:数字赋能工业,打造万亿级智慧工厂市场.pdf
数字经济专题:大国经济体系下,人工智能领航数字经济新阶段.pdf
数字经济专题:数、智赋能,撬动文旅、教育万亿增量空间.pdf
数字经济专题:跨境电商物流迎新发展机遇,数字货运具备广阔发展空间.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