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乘用车展望: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自主 品牌强势崛起
预计 2023/2024 年乘用车销量实现 5.6%/2.0%同比增长
2023 年全年销量稳步复苏。2023 年乘用车销量总体呈现稳步复苏态势,年初 受购置税减免到期、特斯拉开启价格战等因素影响开局较为疲弱,但之后随着 国家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各地政府推出一系列补贴、活动刺激汽 车消费,以及各车企纷纷减价让利促销,汽车销量逐步改善,8-10 月的销量更 是连续三个月创 2018 年以来的同期高点。我们预测 11-12 月将维持环比微增的 态势,全年零售销量约 2,170 万辆,同比增约 5.6%。 预计 2024 年销量延续同比上升态势。展望 2024 年,我们预计销量走势仍将先 抑后扬,因 2023 年年末各车企为实现销售目标大力促销,将购车需求提前, 2024年春节前后整体销量可能较为疲软,之后随着新车型陆续上市、车展提升 热度等因素,购车需求将逐步回暖。我们预测 2024 年全年销量 2,213 万辆,同 比增长约 2.0%。
新能源渗透率持续上升
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的趋势更加明显。近年来,受惠于政策导向、油电平价等 因素,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显著攀升,批发销量的占比由 2020 年的 5.9%迅速 提升至 2023 年前十月的 33.6%。而燃油车的销量自 2019 年开始逐年下跌,燃 油车/新能源车 2018-2022 年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59%。 截至 2023 年 9 月,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保有量仍较低,占总保有量的 5.5%。 在新能源车型不断推陈出新,上游动力电池原材料降价给予车企更多让利空 间,以及充换电设备更加完善普及的情况下,我们预测2023/2024/2025年新能 源汽车渗透率将继续提升,分别为 33.8%/44.6%/53.1%,销量约 734 万/987 万 /1,187 万辆,同比增长 29.3%/34.6%/20.2%。
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最大玩家比亚迪的市场份额由 2021 年 的 20%跃升至 2023 年前十月的 35%,与第二梯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前五大玩 家 2021 年/2022 年/2023 年前十月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53%/58%/62%。前十玩家 出现了洗牌,上汽通用五菱从往年的排名第 2 显著下滑至排名第 8,长城汽车 也因新能源产品布局较晚由 2021 年排名第 4 跌落至第 9;而广汽埃安凭借具有 竞争力的定价销量快速增长,排名上升至第 3;理想瞄准中大型 SUV 的产品缺 口,迅速抢占市场,跃至第 6 的位置。 合资、外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仍然落后于自主品牌。合资品牌中目前只有 大众汽车 ID 系列能打进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但 ID 系列整体月销仍处于两 万辆以下,2023 年前十月的销量仍低于蔚来、小鹏、哪吒、零跑等新势力。 2023年10 月,自主品牌以60.4%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遥遥领先,其次是豪华品 牌 19.6%,主流合资品牌仅 6.5%。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去库存压力仍在
去库存压力仍在,合资品牌库存最深。截至 2023 年 10 月,汽车经销商的整体 库存系数达到 1.7,超过了 1.5 的警戒水平,显示需求弱复苏情况下去库存压力 仍在。分品牌来看,合资品牌的库存压力最大,库存系数达到 1.91,主要受燃 油车销量下滑拖累,在油电平价的情况下,燃油车去库存的难度较高;自主品 牌库存变化较平稳,在荣枯线附近波动;进口品牌的库存系数继 2023 年初去 库存后,基本处于合理范围内,但下半年开始逐步回升,接近 1.5 警戒线。我 们预计自主和合资品牌 2024 年仍将保持较高的折扣力度来促销、去库存,价 格战将趋于常态化。
汽车消费升级仍在继续,10-20 万元价格段竞争激烈
30 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分价格带来看,10 万元以下的入门级 汽车销量占比不断收窄,由 2017 年的 40.4%腰斩至 2023 年前十月的 18.4%; 而 30 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占比由 2017 年的 5.7%倍增至 14.2%,显示我国乘用 车不断高端化,消费结构持续改善。
汽车消费升级仍将是主流,利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根据 2023 年麦肯锡中 国汽车消费者调研,现有车辆价格在 20 万元以下的车主(占 2022 年总销量近 72%)在增换购时,主流的选择都是将车辆升级至下一个价格段。我们预计高 端化趋势将在 2024 年延续,30 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的份额将持续扩大。 在传统燃油车市场中,高端市场主要由合资和 BBA 豪华品牌主导;然而,在新 能源汽车市场中,30万元以上的高端区间由自主品牌占据主要份额,主要凭借国产品牌在智能化上的优势、优秀的品牌力、完善的服务体系等。从明年的新 车上市计划来看,各自主品牌也布局了很多豪华新能源产品,例如定价 50-60 万元的理想 Mega,38.8 万元起售的小鹏 X9,预售价 70 万元的长城坦克 700 Hi4-T 等等。而且,这些车型开启预售后,也收到了不错的预订量,显示消费 者对于自主品牌高端产品的信任度。
10-20 万元价格带竞争将加剧。2023 年前十月,各价格带的新能源渗透率较 2022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10-15万/30-40万两个细分市场的增幅最大, 分别提升10.6/17.2个百分点至32.9%/43.9%。但目前,10-20万元的主力价格带 新能源渗透率仍较低,而 10-15 万元一直是占比最大的细分市场,2023 年前十 月 10-20 万元价格带加起来占总销量的 50%,相信这两个细分市场是明年新能 源车企的必争之地。随着明年车企加大这个价格区间的新能源车型的投放,我 们预计这两个细分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将明显提升。
自主品牌继续抢占市场份额,合资、外资品牌风光不再
近年来,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由 2020 年的 30-40%逐步提升至目前 近 60%的份额,其竞争优势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先进的技术体系、更高的性 价比、丰富的产品矩阵、全面贴心的配套服务和精准的营销定位等等。随着华 为、小米等科技企业也入局汽车市场,这两个品牌本身具备粉丝和流量基础, 再加上他们在技术方面累积的优势,有望将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继续推高。 反观海外品牌,日系产品的市场份额收缩最为明显,由2020年20%以上的市占 率下滑至目前 15%左右,主要由于在当下新能源汽车加速替代燃油车的大环境 下,日系品牌以往主打的省油已经不再吸引,除了丰田品牌较为坚挺,本田、 日产的销量都大幅下滑。鉴于日系品牌的电动化进程较慢,我们预计日系的市 场份额将进一步被自主品牌蚕食。
德系品牌的市占率流失较日系温和,仍能维持 15%以上的市场份额,因 BBA 在 豪华车市场仍受消费者认可。但从 2023 年广州车展的现场情况可以看到即使 BBA 品牌的关注度也逊色于头部自主品牌,主要由于其新能源车型目前仍不具 备明显的竞争优势。随着自主品牌不断推出高端化的产品,搭配领先的智能驾 驶技术,德系品牌的护城河也可能受到冲击,市场份额有可能继续下滑。 美系品牌中最大单一品牌特斯拉 2023 年也扭转前两年的强增长态势,整体市 占率由年初的 5%下滑至 10 月份的 3.5%左右,即使在 2023 年 1 月、8 月连环降 价,市占率也只是短暂回升,难以扭转下降的趋势。
智能驾驶引领新能源乘用车下一个赛道
自动驾驶政策密集落地,有望推动中国智能驾驶高速发展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突破,相关政策、规范、标准、行动方案也在密集出 台,为技术研发和产业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自动驾驶相关法规体系正在逐步 搭建,涉及道路安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为自动驾驶产业的标准化测试和验证 环境创造了条件。此外,政府还积极推动示范区的建设,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 加速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进程。
11 月 17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联合 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对智能网联汽 车产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通知》的关键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政策范围更具普适性:符合要求的地级以上城市(含直辖市下辖区)均可 申报试点,意味着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新组建联合体方式:如何组建符合要求的联合体是城市能否获准试点的 关键。 全文多处提及“安全”:涵盖车辆运行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方面 面,并对相关责任主体进行细化,明确责任认定。
同時《试点实施指南》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需具备车辆设计验证能 力,模拟仿真、封闭场地、实际道路、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软件升级、数据 记录等测试验证能力;建立与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相适应的产品信息数据库,具 备自动驾驶系统开发和验证工具(含软件和设备);并对车辆的动态驾驶任务 执行、接管、最小风险策略、人机交互、产品运行安全、软件升级、数据记录 作出要求,为智能网联汽车、车企提供了明确的行业标准,有利于推动自动驾 驶产品的完善、开发与落地。 我们认为明确责任认定和政策范围更具普适性将有助推助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 驾驶产品的完善、开发与落地。我们预计 2024 年将是智驾爆发的元年,更多 整车厂将会把重点放在智驾的研究和开发。特斯拉全自动驾驶(FDS)在法规 完善后有望进入中国市场。
L2 级搭载率 62%、L2+超 13%,智能辅助驾驶爆发有望进一步提升 L2+搭载率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 Canalys 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 年第 1 季度中国新能源乘用 车市场,前装标配 L2 级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辆批发量为 82.6 万辆,搭载率达到 了 62.2%,其中前装标配 L2+辅助驾驶的新车批发量为 17.5 万辆,搭载率达到 了 13.2%。 从市场供给来看,今年上市的多款重磅智能电动车型,不仅性能更加强劲,而 且搭载了更加智能化的功能和系统。例如,一些车型已经实现了自动泊车、自 动巡航、自主驾驶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驾驶体验和安全性能。智能辅 助驾驶平台规划与落地上,自主品牌领先合资品牌。在高阶辅助驾驶(也就是 L2+)的落地上,造车新势力优势明显,标配 L2+的新车销量前十的品牌中,自 主品牌占有 9 个位置,新势力品牌总装量超 70%。
中国智能辅助驾驶的芯片市场,现阶段仍由英伟达和高通等国际巨头占据主导 地位。不过,随着中国本土芯片供应商的崛起,这种局面正在逐渐发生改变。 根据 Canalys 的报告显示,2023 年 1 季度,英伟达在中国智能驾驶市场的市场 占有率高达 44.2%,但地平线等中国厂商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升,地平线的 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 15.1%。 除了地平线之外,华为、德州仪器、零跑汽车、Mobileye、特斯拉等厂商也在 中国智能辅助驾驶芯片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其中,地平线、黑芝麻、华为和 零跑汽车等中国本土芯片供应商,正在努力挑战英伟达的优势地位。地平线正 在积极推动其最新、算力最大的征程 5 上车,并与轻舟智航、禾多科技等多家 方案商合作,已经拿下了多家车企的前装量产车型。此外,地平线还通过投资 等方式,不断扩大和巩固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另外搭载了华为 ADS2.0 智能驾 驶系统的品牌,如问界,智界和阿维塔等将在2023年4季度开始放量,有助华 为大幅提升中国 L2+芯片市场分额。
华为 ADS 2.0 赋能问界 M7
问界新 M7 车型发布的首销三周多时间,已经突破了 5 万台大定。至 11 月 14 日,大定数量突破了 90,000 辆。问界 M7 的成功,除了定价具性价比外,华为 的 ADS 2.0 功不可没。相较于 ADS 1.0,华为 ADS 2.0 主要在传感器、地图和算 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提升。在传感器方面,ADS 2.0 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性能的平 衡,减少了对激光雷达的数量要求,增加了摄像头和超声波传感器的要求,以 提高系统对非规则物体、异常天气和近距离切入等场景的适应性,同时降低成 本。 在地图方面,ADS 2.0 采用了轻量化地图,减少了对高精地图的依赖。这种方 式可以保证地图的实时更新,提高地图的新鲜度,但也对后端路径规划和车载 芯片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算法方面,ADS 2.0 采用了全新的感知融合算法,可以更好地融合多个传感 器的数据,提高感知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它还实现了城市 NOA 功能,在城区 复杂交通场景下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智能驾驶,同时还增强了智能泊车等 ADS 1.0 就有的功能。
截至 10 月 7 日,M7 五座 MAX 版本的 ADS 高阶智驾包的选装率高达 70%,六 座 MAX 版本的对应选装率也高达 68%。高阶智能驾驶在整个市场的渗透率也 还不足 5%,华为的高阶智驾包能有如此之高的选装率,足以说明其智能驾驶 技术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 案提供商,在智能驾驶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并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 同時也反映出华为在智能驾驶市场的竞争力强。虽然目前高阶智能驾驶在整个 市场的渗透率还很低,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其市场 潜力巨大。华为凭借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有望在这一 市场中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重感知轻地图智驾技术路线或将成为主流,NOA 功能正迅速成为购 车风向标
我们认为华为的重感知轻地图智驾技术路线有可能成为主流的路线,不再依赖 高精地图,而是集成了多种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从而实现 自动驾驶的精准控制。这有两个主要优势: 审核限制:高精地图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审批,这可能会导致时间和成 本的增加。避开了这一限制,可以更快地实现在更多城市的高效落地。 成本降低:高精地图的采集和维护成本非常高,这会增加智能驾驶系统的 成本。节省了这部分成本,从而降低了智能驾驶系统的成本。 另外高清地图同时存在数据“鲜度”远远不能满足高级别自动驾驶的问题,大部 分地图只能做到一季度一更新。因此重感知轻地图路线,有望加快更高等级智 驾落地。
抛弃高精地图,实现城区 NOA 在更多城市的落地,已成为众多车企的短期目 标。许多车企都宣布将在 2023 下半年实现多城市的城区 NOA 功能。例如,理 想汽车宣布开启城市 NOA 内侧,年底将覆盖 100 个城市;小鹏汽车则宣布在广 州、上海、深圳和北京开通城市导航辅助驾驶(NGP),未来将在更多城市开 通该功能;蔚来汽车也宣布,将在 2023 下半年开启 NAD 服务中的“城区 NOP+ 服务”的上海区域先锋体验。通过“重感知+新地图”、甚至彻底摆脱对高精地图 的依赖,借助纯感知和融合感知路线、以及 BEV+Transformer 模型实现城市 NOA,正逐渐成为行业共识。而小鹏、理想等车企推出的通勤模式,就是不借 助高精地图,仅通过感知硬件识别、感知和学习来实现部分城市道路的高阶辅 助驾驶功能。
中国汽车出海扬帆起航
出口总量迅速扩张,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大国
近三年,由于全球疫情爆发,汽车产业供应链受到冲击,在全球面临芯片、动 力电池等原材料短缺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凭借自身的产业链优势迅速填补了全 球汽车供给缺口。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先进的智能化进展和成本优势, 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因此,出口市场在 2021-2023 年得到迅速成长。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0 年以前中国整车(含底盘)的出口量一直徘徊在 100 万辆上下,而2021 年/2022 年/2023 年1-10 月中国汽车出口219/340/424 万台, 实现 103%/55%%/58%的强劲同比增长,出口规模迅速打开。2022 年,我国汽 车出口的数量已经超越德国,仅次日本排名第二;而 2023 年前十月,我国更 是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我们预计 2023 年全年可以实现超 50%的同比增速,整车出口量超 510 万台;2024 年出口预测仍可实现 20-25%的 同比增速。
根 据 GlobalData 的 预 测 , 2023/2024/2025 年 全 球 轻 型 车 销 量 将 达 8,786/ 9,150/9,510 万辆,同比增长8.4%/4.2%/3.9%,全球汽车市场增速良好。而2022 年中国乘用车出口销量仅占海外市场的约 5%,中国汽车出口成长空间广阔。
乘用车为出口最大组成部分,其中新能源汽车为增长动力
乘用车一直是汽车出口的最大组成部分,2023 年前十月我国乘用车出口 359 万 辆,占比达到 85%,同比增加 6 个百分点。同期,货车出口 55 万辆,占比同比 下降至 13%。从绝对值来看,各个汽车种类均录得同比正增长,乘用车增速最 为强劲达 72%;客车和特种车因基数小,增速均在 50%左右;货车增速最小为 18%。我们预计未来,乘用车仍将是出口增量的主要来源。
新能源汽车在出口中的渗透率持续提升。由于海外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较落后, 我国新能源汽车可以提供先进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体验,在国际市场上认 可度较高,因此新能源汽车在乘用车出口总量中的占比持续提升,由 2018 年 16.9%提升至 2023 年前十月的 40.4%。我们预计随着全球各个国家加强对电动 车的政策扶持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在出口中的渗透率也 将持续提升。 按能源类型来看,2023 年前十月传统燃油车仍然占乘用车出口总量近 60%, 较 2022 年的 60.4%略微下降,第二大能源类型为纯电车型,占比由 2022 年的 35.3%提升至 36.2%。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我国自主品牌正强势崛起。自 2022 年下半年以来, 比亚迪凭借丰富的产品布局,全球销量已经稳定超越特斯拉,而吉利和广汽也 迎头赶上,超越了通用并拉近了与大众的差距。随着我国自主品牌在海外的知 名度逐步提升,将促进我国汽车出口销量的进一步增加。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均价不断上升。由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在高端化方面取得不 错的进展,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的均价连年攀升,由 2019 年的 5000 美元迅 速上升至 2023 年前十月的 2.4 万美元。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 2022 年中国内地新能源汽车(不含进出口)的销售均价为 17.56 万元人民币 (折合约 2.6 万美元)。按动力拆分,纯电车的均价持续上升,由 2020 年的 8000 美元提升至 2023 年前十月的 2.2 万美元;插混的均价最高,在 3 万美元上 下,远高于传统汽油车 1.3 万美元左右的均价。 我们预计明年新能源车出口均价仍有望继续提升,因 1)有更多高端化的车型 出口,和 2)随着出口目的地结构改善,我国向欧洲、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出 口的量变大,整体均价也会提升。
西欧、东南亚为出口重点
欧洲成为出口最大市场。分地区来看,2023年前十月,向欧洲市场的出口量增 长迅猛,超过亚洲成为最大的出口区域,占总量的 38%;北美的表现非常坚 挺,占比维持在 12%,因发达国家的汽车需求较强。而亚洲市场有所回落,占 比从 2022 年的 36%下滑至 33%;南美、非洲等落后地区也受经济影响出口走 弱。
从具体出口目的地来看,2018-2020年主要出口至伊朗、孟加拉、沙特、智利、 埃及等国家,出口量波动剧烈,汽车需求不稳定;近年来,比利时、澳大利 亚、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占比显著提升;俄罗斯在2023 年前十月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欧洲出口情况分析
欧洲是中国汽车出口的主力地区,且近年来增速一直很快,2023年前十月的出 口量同比大增 147%。由于 2023 年前十月对俄罗斯的出口大增(同比+489%, 占向欧洲出口量的 45%),导致欧洲区域出口的能源结构变化较大,汽油车占 比由 2022 年的 31%增至 52%,纯电占比由 53%下滑至 35%。
车企仍以出口西欧国家为主要目标。北欧国家,如挪威、瑞典等,国民环保意 识极强,因此汽车的新能源渗透率很高,在50-70%,明显高于我国。但北欧国 家体量较小,所以不会成为我国车企的首要出口方向。西欧国家,如德国、意 大利、英国等地,汽车需求较高,而且新能源渗透率较低,都在 20%左右,有 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同时,欧洲将实施更加严苛的减排政策,也将为我国新能 源汽车出口创造更大的空间。
亚洲出口情况分析
2023 年前十月,对亚洲地区的出口增速为 46%,虽然较 2020/2021 年的增速略 微回落,但仍然维持高增长态势。亚洲地区主要靠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 家,东盟国家正加速推动汽车新能源转型,提供各类优惠政策如减免新能源汽 车及关键零部件进口关税、并提供购车补贴、减免消费税等越来越多的车企将 东南亚作为出口的重点,比如吉利收购马来西亚的宝腾,目标成为马来西亚第 一、东盟第三的汽车品牌。
各车企加快出海布局
我国已有不少车企在海外出口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建立了成熟的生产、销 售网络。上汽已在海外 73 个国家进行销售,包括挪威、比利时、荷兰等多个 欧洲国家,其中名爵品牌今年在欧洲市场的销量目标为 20 万辆。长城汽车作 为我国最早一批出海的汽车企业,先后在日本、美国、德国、印度、加拿大、 奥地利和韩国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在欧亚地区、泰国、巴西建立了 3 个全工艺 整车生产基地,在厄瓜多尔、巴基斯坦等地拥有多家 KD(散件组装)工厂。
另外,现在也有更多车企开始发力海外。比如比亚迪 2023 年前十月的出口增 速达到 4.4 倍,增长强劲;比亚迪参加慕尼黑车展时也获得了相当的关注度。 随着比亚迪在泰国的首个乘用车生产基地 2024 年投产后,我们预计比亚迪在 东南亚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在中国车企出口的排名也将继续攀升。 一众新势力也开始与海外车企合作,为打开海外市场奠定基础,包括小鹏与大 众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Stellantis 入股零跑汽车、并将负责零跑汽车在 海外市场的销售等。对于资金实力没那么雄厚的造车新势力来说,与海外车企 合作可以利用合作方已有的渠道资源,又可以在海外迅速提升知名度。
2023 年新势力销量表现比较
2023 年前十月,理想汽车因精准的产品定位,销量迅速爬坡,10 月份的销量 已突破4万辆,前十月的销量同比激增194%,在新势力中表现最为亮眼;广汽 埃安和极氪也分别录得 89%和 86%的同比增幅。蔚来虽然前十月累计销量同比 增长 30%,但从 8-10 月的单月销量来看,已出现明显下滑的趋势;相反,小鹏 和零跑月度销量持续提升,10 月份的单月销量突破 2 万辆和 1.8 万辆。问界 2023 年前八月销量疲软,但推出新款问界 M7 后销量迅速提升,预计 M9 上市 后将进一步提振问界的销量。 展望 2024 年,鉴于华为将与更多车企合作推出不同的华为智选车车型、小米 汽车也有望上市,我们预计新势力的竞争会更加激烈,销量表现可能进一步分 化,而智能驾驶有可能成为关键的竞争力之一。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汽车行业2024年展望:汽车出海扬帆起航、智能驾驶加速落地.pdf
麦肯锡&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新能源汽车行业驶向2030: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与展望.pdf
长安汽车研究报告:汽车央企转型新生,产品向上开启新周期.pdf
小米汽车专题报告:驶向未来小米汽车产业链从0到1,挖掘赛道瑰宝.pdf
双林股份研究报告:二十载耕耘汽车零部件,轻装再启航续写新辉煌.pdf
汽车行业专题分析:什么是下一阶段乘用车总量成长的新动能?.pdf
知行汽车科技研究报告:港股智能驾驶第一股,利润爆发在即.pdf
高精度定位行业专题报告:智能驾驶的可靠辅助.pdf
中国L4智能驾驶电动卡车行业市场调研报告.docx
激光雷达产业梳理:再看汽车智能驾驶之眼.pdf
汽车智能驾驶行业专题报告:特斯拉专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