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复盘:景气维持高位,但竞争烈度不减
1.1 行情回顾:汽车板块跑赢沪深300指数17.7pct
截至2023年11月7日,汽车板块跑赢沪深300指数17.7pct。从年初至今汽车板块累计上涨11.2%,强于沪深300指数 17.7pct,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涨跌幅排名第5位。 ◼ 细分领域中,商用载货车与商用载客车涨幅较为突出,分别达+26.27%/+22.07%。
行情回顾:汽车行业PE震荡回落至23倍,截至2023年11月7日,SW汽车PE(TTM)为23倍。23年3月以来,市场价格战严重,汽车板块估值由2月初高点的 30倍下降至最低不足24倍,7月回升至27倍左右,近一季度随着业绩的转好再一次回落至23倍。商用客车板块则由于 业绩的持续兑现,今年3月起估值出现大幅下行,下半年降幅收窄。 ◼ 细分板块看,2023年11月7日乘用车/零部件/载货车/ 客车的PE(剔除负值)分别为22倍/25倍/20倍/19倍。
行情回顾:23Q3汽车仓位回升,零部件仓位明显上升,总持仓:2023Q3汽车板块基金持仓占比为3.35%,较 2023Q2增加0.28ct,汽车整车板块略有增配,上升 0.01pct。行业回暖使2023Q2-Q3整车板块仓位回升, 而由于零部件自身更强的α能力,仓位上升更为明显。 ◼ 持仓结构:高景气度细分领域优势企业更受市场青睐。 前三名分别为比亚迪、拓普集团、长城汽车,伯特利、 星宇股份等行业头部公司的高持仓也得到保持。
1.2 总量回顾:终端销量持续复苏
2023年前九个月乘用车批发销量1813万辆,同比+6.78%;保险终端销量为1468万辆,同比+4.04%。 ◼ 2023年9月乘用车批发销量249万辆,同比+6.65%,环比+9.41%;上险190万辆,同比+5.95%,环比+2.39%。受 2022年末燃油车购置税补贴、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对需求透支的影响,23Q1终端销量较为平淡;而随着近期价格战 的逐步落地,消费者逐步打消观望情绪,而电池原材料价格的回落为主机厂优惠促销提供空间,终端需求持续复苏。
总量回顾:2023年9月新能源渗透率31.63% ◼ 截至2023年9月,国内累计汽车总销量2107万辆,同比+8.26%;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627万辆,同比+37.62%, 渗透率29.77%。随着2022年末政策退坡的影响逐渐消散,叠加碳酸锂等电池原材料价格回落带来的新能源汽车降价, 因此新能源销量增速依旧明显,渗透率仍在持续提升,2023年9月,单月新能源渗透率已提升至31.63%。
总量回顾:10月平均折扣率环比略增,刺激终端需求提升 ◼ 10月行业整体折扣率略有增加,刺激终端需求提升。我们爬取懂车帝平台的车型折扣情况,以各品牌销量加权计算, 跟踪得到行业平均折扣率+0.53pct至11.05% : • 自主品牌平均折扣率-0.02pct至5.54%; • 合资品牌平均折扣率+1.07pct至17.98%; • 豪华品牌平均折扣率+1.95pct至21.19%。
总量回顾:海外需求同比提升,新能源保持增长 ◼ 全球:2023年前九个月总销量6314.45万辆,同比 +8.94%;新能源总销量964.04万辆,同比+37.21%, 渗透率15.27%; ◼ 美国:2023年前九个月总销量1210.89万辆,同比 +14.16%;新能源总销量108.06万辆,同比+49.55%, 渗透率8.92%; ◼ 欧洲:2023年前九个月总销量1078.44万辆,同比 +14.33% ; 新 能 源 汽 车 总 销 量 176.57 万 辆 , 同 比 +7.86%,渗透率16.37%。
1.3 总量回顾:出口持续维持高增
2023年以来出口继续维持较高增长状态,1-9月累计出口338.4万辆,同比增长59.9%。 ◼ 分品牌看:上汽集团出口量继续保持决定领先地位,前九个月累计出口销量达75.77万辆,同比+29.7%;比亚迪增速 迅猛,前九个月累计出口销量15.40万辆,同比+543.4%;长城汽车、广汽集团增速突出,前九个月累计出口销量分 别为21.17万辆/4.50万辆,同比+110.2%/91.1%;其他自主品牌的出口也有一定幅度增长。
2. 乘用车:新长板发力,竞争优势持续强化
2.1 消费升级与电动化为结构性趋势
2.1.1 总量:行业总量将结束漫长的震荡,进入复苏通道
总量: 从市场长周期看,乘用车市场进入调整期,增长动能整体放缓 • 自2016年达到历史销量峰值后,乘用车市场需求增速持续放缓,市场进入调整期。 • 经历了多年波折后,行业终于开始进入复苏通道。
2.1.2 结构:新能源承接主要消费升级需求
结构上,新能源产品创造了主要的行业增量,而燃油车下滑仍然明显。 ◼ A00市场萎缩持续,且显著;而B/C级市场再次成为市场的亮点。 ◼ 从需求结构上看,增换购成为年度增长的主要增量,首购市场规模基本持平。从用户角度看,各年龄层用户对中高级别车型青睐度均有提升,但拥有更强消费力的中年人群提升更明显 • 青年人群作为首购的主力人群选购A级车的占比不断下滑,经济发展带来收入增加及父母资助等带来消费能力提升,入门即购买B 级车成为市场趋势; • 中年人群作为主力增换购人群,选购B级及C级车型的占比较2019年提升8.3%,升级趋势尤为明显。
中高端增量需求主要由新能源,及自主品牌贡献 • 2023年1-8月,15万以上中高端市场自主品牌份额较2022年全年进一步提升至28.2%,冲击合资和豪华市场,TOP15热销车型 中新能源车型数量高达13款,其中插混车型涉及11款。
2.1.3 趋势展望:电动化转型持续高速
新能源增长的重要因素:供给驱动。自主品牌转型更为坚决,新能源后续增长的持续性来自密集的车型投放。 • 新能源新品投放速度加快,2021年新能源市场全新车型数量就已经超过传统市场; • 新能源市场合资品牌的新车数量仍然远低于自主品牌。
智能驾驶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品牌攻城略地的重要抓手,而当前的渗透率预示着行业已经进入了加速阶段。 预计L2 (含L2+)渗透率在2025年有望达60%-70%,对应销量1500-1750万辆(假设乘用车销量2500万辆)。而其中随着更多 高阶方案的落地,预计L2+/L2++方案占比将达到20%,对应2025年后的装备量有望达到300万~350万辆规模,增速显 著高于行业。 ◼ 价格带分布上看,车价在10-20万区间的平价方案具备更高成长性,有望接棒20-30万区间产品,成为市场主流。我们仍 然看好平价方案的上车,帮助行业渗透率提升的市场机会。而平价的L2+方案有效缓解驾驶疲劳,预计一定是未来渗透 率高增的重要推手。
2.2 华为与新势力对整车框架的重构
翻滚的木桶:周期往复,抹平企业能力之间的方差后,竞争重回价格战。因此,必然需要一个新的长板才能继续强化 竞争优势。 • 20多年前中国汽车工业全是短板,以“借鉴”的方式先完成制造能力的积累; • 15年前,从低端产品开始全面在三四线以下城市铺开(渠道)市场; • 10年前开始了自己的新品类定义(市场),自主品牌在SUV市场全面崛起; • 5年前,逐步进入平台化(技术)造车时代,技术短板抹平; • 3年前,新能源(技术)时代到来,再次拉开了各家的产品力差距; • 当下,自主品牌产品力方差再次拉进,全新的长板(营销)正再一次拉大各家销量的方差。 ◼ 周期往复,也类似钟摆。从产品到营销间反复摆动,摆动周期或长达10年。如我们前期策略报告《太阳正升起,择新 择优择变-2022年汽车行业中期投资策略报告》中预言的,下一个长板或许是‘管理’——多品牌管理、全球化管理。
整车框架重构:营销成功案例 ◼ 近期营销成功案例: • 特斯拉推特治司:特斯拉并没有公关预算,利用产品本身和创始人IP打造营销策略。通过马斯克在社交媒体极具个性的高强度活 跃吸引大量关注,提升公司和产品曝光度。 • 理想定期公布周度上险量:一方面持续获得网络曝光度;同时打造“羊群效应”,展示自身优秀的销量表现,带动潜在消费者订 单转化。 • 华为渠道赋能问界:受益于消费电子端产品热度,华为进店客流量远超传统汽车经销商,在技术力没有明显差距情况下,即使成 交转化率稍低,但乘以数倍的客流量最终的结果仍然是优秀的订单表现; “遥遥领先”成为互联网热词,持续保持互联网声量。
整车框架重构:下一站能力展望 ◼ 海外新模式潜力: • 零跑:与Stellantis合作,反向合资出海 • 10月26日正式宣布与Stellantis达成战略合作,合作内容包括:Stellantis将以约15亿欧元获取零跑约20%股权;Stellantis与零跑以51:49比例成立合资公 司零跑国际,拥有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立经营权(涵盖出口、销售以及制造)。 • 吉利:凭借电动化、智能化等技术优势,以技术授权、产品出口等发力海外市场 • 技术授权:纯电SEA浩瀚架构覆盖除极氪等自有品牌外,同时授权波兰EMP使用,沃尔沃、极星、Smart等车型亦有搭载;与雷诺合资成立动力公司,打 造下一代混动方案。2022年公司实现技术授权收入16.6亿元,自2019年来CAGR达57% 。 • 产品出口:将吉利车型战略输入宝腾,X70、X50、X90均成为当地SUV细分市场冠军,其中X90是以吉利豪越为原型,为宝腾首款新能源车型。 • 比亚迪/长安/长城/上汽/奇瑞:海外直接落地产能,稳步出海。 ◼ 我们对这3类模式的短期爆发力进行了排序:零跑>吉利>其他。但中长期看,吉利的技术出海方式,或许可以在潜在的政治风险和投资风险间寻 找到一个最小代价的平衡。但最终需要扎实的海外业绩,仍然需要按部就班地产能投放,评估潜力仍将回归到管理能力。
2.3 外资正持续消耗品牌力
合资品牌最近3次降价潮,折扣额增幅明显高于折扣率, 这表明中高端车型的折扣在显著增加。 • 过往5年中,合资品牌的折扣率与折扣额基本保持同步波 动。但在19年初(首次国五切换),20H2(疫情去库), 22H2至今(自主及新能源冲击),出现过3次折扣额增 幅显著高于折扣率的情况。 • 我们认为这是企业为全面提升销量,而在中高端产品序 列上增加折扣率所致。虽然在有数据统计的近1年半中, 指导价均价有约9000元提升,但我们注意到折扣额增幅 超过2000元,远超均价提升幅度。 ◼ 这说明:①合资品牌逐步退守中高端市场;②新能源时 代的品牌力正逐步被消耗。
自主品牌也感受到了宏观环境波动的冲击,但抓住新能 源的浪潮,趁势而起后,竞争格局更为从容。 • 我们注意到,自主品牌有3个十分显著的趋势。①折扣率 持续下降;②成交均价持续大幅攀升。这两点均源自大 量新能源车型的畅销大幅提升产品力。而③折扣额增速 高于折扣率,则未必说明品牌力被消费。我们注意到, 有统计的近3年时间,自主品牌成交指导价均价提升近 3.7万元,折扣率减少约3.1pct,而折扣额实际减少 1600元,波动基本同步。 ◼ 这说明:①自主品牌产品力提升扎实,价格杠杆并未对 品牌带来负面冲击。
品牌力被消费的迹象,在豪华品牌中也有显现。中国品牌的向上突破也已成为‘进行时’。 ◼ 再次回到“翻滚的木桶”框架下,中国品牌相对合资/豪华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 • 短板除了品牌(相对豪华)外已经没有明显破绽; • 而智能化、电动化这两条则把产品和技术的长板补的足够长 ◼ 对外的竞争优劣势格局已经形成,后续逐个细分市场的蚕食各有特色,但已经不是毫无胜算。 ◼ 因此,我们看好中国新能源车企高端化的进程,从二线豪华开始突破的路径或许更为容易。对手的品牌力正在逐步消 散,而我们则正稳步向上。
2.4 2024年展望
市场预测:新车周期+新品牌&新渠道推新+油电同价,插电混持续放量;自主份额持续强化 • 当前纯电动能逐步减弱,而随着比亚迪、吉利、长安等车企推出多款强有力的插电混动产品,推动插电混动市场延续高增长;而 自主凭借新能源尤其是混动对于传统燃油的替代,将继续蚕食合资份额,带动自主占比继续提升。
美洲市场:市场容量大,新能源渗透率进入快速成长阶段,但中国品牌进入难度较大 • 美洲地区汽车市场容量大,对新能源汽车政策扶持力度较大,也即将进入快速渗透阶段。 2022年美洲市场销量2030万辆(- 5.38%);2023年前三季度销量1674万辆(+11.79%),新能源渗透率达7.18%。 • 北美仍由本地车企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对中国品牌存在较大贸易壁垒。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以特斯拉为主力,而中国品牌受到 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尤其美国对中国汽车出口加征25%关税,因此几乎无销售车辆。整体美洲中国品牌渗透率仅有1.24%,也 主要以拉丁美洲国家为主。
欧洲市场:整体而言市场以本土车企为主,近年来中国车企逐步进入。 • 欧洲市场从去年特殊情况影响下逐步回暖,新能源渗透率短期受政策退坡影响。2022年/2023 1-9月欧洲市场销量1272/1078万 辆,同比-7.31%/+14.33%;2023年1-9月新能源渗透率达16.37%,较2022年略有微降,主要系德国等政策退坡影响。 • 中国品牌逐步进入当地市场,但需注意贸易壁垒风险。欧洲市场对本土车企有明显偏好,前期中国品牌渗透率较低,而近年来比 亚迪、蔚来、上汽等持续发力欧洲市场,以及俄罗斯市场份额的爆发,带动中国品牌渗透率提升至2023年1-9月的4.76%。但随 着欧盟反补贴调查的推进以及部分国家对于本土新能源的扶持,后续贸易壁垒可能上升。
亚洲市场:新能源扶持力度较大,相对邻近且政策友好,为中国品牌出海重要目的地。 • 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市场新能源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各国扶持政策力度较大。2022年全年销量1653万辆(+9.52%);2023年 前三季度销量1290万辆(+4.83%),新能源渗透率2.90%%,中国品牌渗透率2.36%。 • 中国车企凭借较强的新能源产品力以及价格优势,快速进入当地市场,并进行产能布置。早期东南亚等国市场以日韩品牌为主, 但近年来中国品牌凭借产品及价格优势打开市场,后续新能源更具优势,有望进一步打开市场。并且东南亚国家如泰国等产业链 完善,同时给予了充足的投资政策支持,因此中国品牌海外产能也逐步落地东南亚国家。
3. 零部件:紧跟优势车企,马太效应凸显
3.1 回顾:中国零部件“从2020年开始,进入超越阶段”
复盘中国汽车零部件,自从2020年之后:跟随国内自主车企(新能源红利)+ 进入特斯拉供应体系实现了高速增长, 同时进入超越外资的阶段。 ◼ 我们通过研发投入、在建工程、营收增速几个参数,看到2020-2022年,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了扩张阶段: ◼ 1)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加速增长,近五年CAGR为10.4%,近三年CAGR为14.2%; ◼ 2)零部件企业在建工程加速增长,近五年CAGR为11.7%,近三年CAGR为26.6%; ◼ 3)研发及在建工程的快速投入下,行业收入也出现加速增长,近五年CAGR为5.2%,近三年CAGR为6.9%。
3.2 回顾:中国零部件2020-2023成长主要动力
2020年新能源加速,汽车百年大变革,零部件企业成长来自于以下几个核心方向: ◼ 1)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带来的新产品应用:一体化压铸、天幕玻璃、空气悬挂、热管理等等; ◼ 2)拓展特斯拉,跟随大客户成长带来的裂变; ◼ 3)智能化趋势,带动汽车电子升级,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应用,创造新领域。
诸多上市零部件企业,近几年伴随特斯拉的成长节奏,实现国内快速扩张;2023年,特斯拉宣布在墨西哥建立100w 产能新工厂,从而引领了新一轮海外布局。 • 墨西哥作为北美路上桥梁,汽车主要以出口为主,辐射美国、加拿大等地,22年出口量/产量达86.6%。 • 特斯拉墨西哥工厂官宣,产能规划100万辆;除特斯拉外,墨西哥共有31家整车工厂,合计产能超过500万辆,零部件企业海外 布局有潜在良好的客户资源。 • 我们认为2023年是中国高端制造(以汽车零部件为代表)开始国际化的元年,后续一定会遇到诸多困难,但也是成长必经之路。
3.3 2024年前瞻:寻找具有“马太效应+高成长性”赛道
在经过3年高增速之后,部分企业营收实现高速增长,展望2024年,新能源二阶导增速放缓、特斯拉国内工厂增速放 缓,零部件行业会出现分岔口,具备“马太效应”的赛道,会顺势而为,助力相关企业在各自领域加速扩张节奏。
寻找细分领域:竞争格局相对稳定(没有新玩家)、且国内企业具备极强的成本服务优势: 1)内外饰赛道:玩家相对固定 + 单车ASP较高:仪表盘总成(2000-3000元)+立柱总成(700元)+门内护板总成 (500-2000元)+外饰产品保险杠(1000-2000元)+ 相关企业已经开始全球化布局,高速成长持续兑现。2)热管理赛道:新能源热管理核心供应商三花、银轮股份等企业,客户结构逐渐多元化,全球+全场景热管理应用步 伐加速,我们认为该赛道依然值得关注。 ◼ 3)空气悬挂:伴随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逐渐提高,空气悬挂渗透率不断提升,同时,行业仅几家企业在布局 +拿到客户订单,我们认为该赛道后续依然会享受高成长性。 ◼ 4)座椅赛道:国内企业刚刚进入成长前夕,伴随盈利兑现,客户多元化亦会加速。
华为:9月12日M7 新款正式上市,伴随高级别智能化落地,以及强大的品牌力,订单不断超预期;同时,问界M9、华 为奇瑞智界、华为江淮均会在年底到明年陆续上市,形成强大的矩阵型产品阵列,给消费者持续带来“新”产品,有 望延续热点,带来相关企业的业绩弹性。 ◼ 理想:纯电Mega打开新一轮成长预期。2023年12月理想第一款纯电发布,2024年增程L6,以及纯电平台其他车型陆 续发布,同样作为产品大年的理想,在新产品加持下,有望带来相关零部件企业的业绩增长弹性。
2024年智能化依然会是核心看点,尤其无图版本的城市工况智能化落地,将会带来消费者感知进一步提升,或许会成 为购车核心要素。 ◼ 基于智能化进程进一步加码,我们认为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有望迎来快速迭代,车身域控制器、智驾域控制器、区域控 制器、以及和电子电气架构相关的新产品efuse等,会进一步渗透,建议关注德赛西威、科博达、经纬恒润等标的。人形机器人远期空间大,产业化拐点出现。人形机器人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前期探索阶段,产业迎来几点变化:1)AI 大模型快速迭代,通用AI使通用人形机器人成为可能;2)特斯拉大力投入机器人,巨头引领行业趋势;3)国内政策 大力支持,人形机器人新品原型机层出不穷。
特斯拉作为人形机器人的典型代表,推动行业发展,其原有汽车供应链亦有望享受转型红利,横向拓展赛道。 ◼ 我们认为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将在2024年会持续更新迭代,或有企业实现小批出货,享受行业估值溢价,建议关注拓普 集团、三花智控、双环传动等。
3.4 新泉股份:营收高速增长,客户群体进一步扩大
新泉股份由创始人唐志华于2001年在常州创立,主要业务是提供汽车饰件整体方案: 2001年,公司以阳模吸塑和聚氨酯发泡技术为基 础开始生产制造仪表板总成产品;2009年,涉足开发生产门内护板总成和立柱护板总成产品。 ◼ 公司绑定大客户吉利、奇瑞、上汽实现2015-2018年营收同步高增速,吉利、奇瑞和上汽这三大客户收入从2015年的4.57亿增长到 2018年的21.9亿,复合增速为68.8%。其中吉利稳居收入占比第一,收入2.23亿元增长到10.00亿元,占比从24.69%增长到29.37%。 (反映在总营收上2015-2018复合增速56%) ◼ 2021年特斯拉收入剧增,为公司营收打开成长空间。2021年到2022年,特斯拉收入4.99亿到15.72亿,占比由10.82%到22.63%,跻 身公司客户前三大客户,带动实现公司2022年营收50.60%同比增长。
岱美股份:遮阳板全球供应商,二次成长曲线拉开帷幕
遮阳板全球优势企业,新产品单车价值量提升。公司2022年遮阳板业务全球市占率提升至46%,市占率全球前列。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46亿元,归母净利润5.70亿元。 ◼ 由单一零部件横向拓展总成件,打开二次成长曲线。公司在保持主营产品产销比表现亮眼的同时,积极拓展产品品类, 加速实现新能源汽车内饰配套,实现业务整合和增长:①顶棚系统产品市占率稳步上升有助于集成业务发展;②扩建 顶棚及顶棚总成类产品项目已获客户定点,预计达产后营收及净利润稳步增长,利好公司效益提升。
保隆科技:空悬传感器优势明显,逐步成熟进入收获期
在国产供应商中,保隆拥有较强的先发优势,客户定点量多质优秀。由于空悬产品技术壁垒较高,市场参与者仅为少 数厂商,而保隆凭借高瞻远瞩提前布局,以及传统业务所积累的平台性能力,在空气弹簧、储气罐等领域已经获得先 发优势,并成为国内少有的具备全系统开发量产能力的供应商。2022年公司空悬业务收入2.55亿元,同比+368%,在 手定点项目合计超68亿元,且多为头部新势力与自主品牌车企,并拓展向全球客户。 ◼ 传统业务盈利恢复,新业务规模效应出现,盈利能力持续超预期。随着公司新业务如空悬、传感器等前期新拓展项目 逐步进入量产阶段,规模效应下盈利能力持续转好;传统业务全球领先,随着宏观环境的稳定盈利能力持续恢复高位 水平,带动公司整体业绩持续超预期提升。
银轮股份:热管理老牌企业,多领域、全球化持续成长
23年以来公司收入、利润持续创新高。新能源浪潮下公司积极跟进,配套北美大客户、比亚迪、新势力、华为等头部 车企,收入持续提升。同时公司多维度深化改革降本增效,带动盈利能力低位反转。 ◼ 展望后续,新能源、天然气重卡、第三曲线等业务将带动公司持续增长,新产能落地提升属地化配套能力。短期内, 公司新能源订单持续放量,并且作为天然气重卡EGR等零部件核心供应商,有望享受天然气重卡销量爆发红利。而长 期来看,今年公司正式成立“数字与能源热管理事业部”,打造第三曲线智能热管理产品,横向丰富产品广度。同时, 公司全球布局持续完善,海外墨西哥、匈牙利工厂均已投产,强化公司属地化配套制造能力。我们认为,公司正逐步 从中国市场走向全球、从汽车行业走向多场景,有望成为热管理的全球性综合领先企业,进一步打开长期成长空间。
星宇股份:老牌车灯供应商,自主新势力订单持续贡献
自主车灯供应商,市占率稳步提升。公司作为国内首家上市车灯企业,凭借丰富的产品和经验,抓住LED加速渗透的机 遇,市场占有率从2018年的6%提升至2021年的14%。随着智能化车灯加速应用,公司市占率有望稳步提升。 ◼ 车灯产品转型升级,客户版图不断拓展。22年公司产品平均出货单价129.2元,同比+15.4%,其中高附加值的前照灯 和后组合灯营收占比37.2%,同比+4.9pp。随着公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ASP将不断提升。23H1公司承接17个车型 的车灯开发项目和2个车型的电子开发项目,实现36个新车型的项目批产,优质的新项目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 的保障。
科博达:小微控制模块全球化路径明确,域控打开新空间
智能域控制器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成立子公司加速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进展。公司前期产品以各类系统末端的智能执 行器为主,并在此基础上积累了扎实的电子控制技术、AUTOSAR软件开发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不断突破大众、日系 等合资客户即为实力证明。合资公司已经与蔚来达成一致,供应基于地平线方案的自动驾驶域相关产品,包含自动驾 驶域控、座舱域控及网关相关功能。 ◼ 产品升级,客户开拓,业绩有望放量。当下公司产品从传统控制器加速向智能域控制器升级,底盘控制器(单车 300~500元)和底盘域控制器(单车约1000元)已获得理想、吉利、比亚迪等多个客户的定点,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 场客户;车身域控制器(单车约2000元)已获理想多款车型的定点,已经开始陆续量产贡献新的增量,其他新品也在 稳步放量。
经纬恒润:综合性汽车电子供应商,新客户新产品持续增长
综合型汽车电子优势供应商有望受益汽车智能化。公司是综合型汽车电子供应商,在电子产品、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 、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等业务方面实现全方位覆盖。公司在研项目还包括封闭场景高级别自动驾驶方案开发 项目、汽车电子系统开发及测试自主工具链开发项目、先进驾驶员辅助系统开发项目等。 ◼ 新客户和新产品持续增长。受益于高强度的研发和多样的产品布局,今年以来公司的客户和产品均有不同程度扩展。 其中,ADAS突破奇瑞、东风岚图等新客户;智能网联方面,搭载T-BOXEntry系列的首发车型计划于2024年量产;智 能座舱方面,持续与吉利、长城、广汽、江铃等客户合作,AR-HUD产品计划于2023年内实现量产交付。
华阳集团:智能化与轻量化共成长,平台型企业驶向未来赛道
公司是国内智能座舱产品线最齐全的企业之一,也是国内精密压铸行业最具竞争力企业之一。公司汽车电子营收占比 近70%,产品覆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三大领域。目前智能座舱产品为公司最主要的出货产品,ARHUD、智能座舱域控、数字声学系统、精密运动机构、CMS的不断落地使得华阳成为座舱平台型企业。 ◼ 智能驾驶类产品中自动泊车产品、360环视系统、摄像头产品已量产,多种智驾域控在研中,后续也将是重要增量。华 阳汽车电子单车价值量最高可超过1万元。华阳精密压铸业务也有较好的发展,已做到业内优秀水平,目前该业务更多 围绕智能电动产品部件,也能够为公司汽车电子产品导流,做到销售协同。总体看,公司已成长为平台型企业,当前 正处于充沛的订单释放的上行周期,产品结构变化也使得公司毛利率存在上行趋势。
德赛西威:座舱智驾域控产品增长明显,客户广度持续拓展
乘用车销量回暖,驱动公司业绩保持高增。国内乘用车销量回暖,公司第三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高算力智能驾驶域 控制器IPU04所配套的车型销量提速,营收规模快速提升。同时,第四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和轻量级、高性价比智能驾 驶域控制器IPU02均已获得多个项目订单,未来随着量产落地将进一步增厚公司收入。 ◼ 新产品陆续量产,持续赋能公司业绩放量。公司持续推进本土国际化战略,与上汽海外、杰发科技联合打造了面向海 外本地用户的新一代全球座舱平台“国芯V5/GXV5”,有望在2024Q2前实现量产 。 高算力智能驾驶域控制器IPU04 已经在理想、路斯特、上汽等客户的车型上配套量产,且轻量级智能驾驶IPU02新方案也已经推出更多新方案,即将实 现量产。
双环传动:精密齿轮制造平台公司,机器人减速机打开新空间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有望贡献新增量。订单方面,继23年3月公司公告获得全球知名零部件企业定点后,又与舍弗勒签 署深度合作意向书,并陆续获得其他海外优质定点项目,打开长期成长空间。同时通过收购三多乐,推动公司产品和 服务的国际化进程,并从车用齿轮拓展向办公等新领域。 ◼ 减速器产品谱系加速拓宽,看好人形机器人发展巨大潜力。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公司RV减速器业务补齐重载产品,市 占率进一步提升;同时谐波减速器已实现多型号稳定供货,产能快速提升。人形机器人方面,我们认为目前行业处于 0-1早期阶段,主流硬件方案尚未收敛,现有成熟硬件难以满足机器人要求,看好公司凭借稀缺的齿轮加工+机器人行 业理解+客户资源的综合能力,有可能基于机器人本身进行重新设计,突破潜力巨大。
继峰股份:由乘用车座椅破局者迈向领先者
乘用车座椅消费升级是近年来行业明显趋势。座椅作为与乘用人员接触最多的部件,其产品功能的升级将最为直接提 升乘坐体验。因此近年来多家车企推出了女王副驾、零重力座椅、全车通风加热按摩等座椅卖点,成为了国内厂商内 卷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 乘用车座椅市场空间大且主要以外资寡头垄断,继峰已经完成破局。以单车价值量5000元测算,乘用车座椅行业拥有 千亿级别市场空间,且主要受外资寡头垄断。在新能源浪潮下,自主新势力崛起带动供应格局重塑,而继峰凭借响应 速度、成本把控、以及格拉默有效赋能,成为了少数破局的国产厂商,目前已经斩获6个在手定点项目,其中今年先后 获得奥迪、新能源主机厂、一汽大众的座椅总成定点,业务拓展加速。
定增预案加码产能,为业务放量提供有效支持。4月3日公司发布定增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8.1亿元,用于:1) 合肥汽车内饰件生产基地项目,形成60万套乘用车座椅产能;2)长春汽车座椅头枕、扶手及内饰件项目,形成20万 套乘用车座椅及120万套内饰件产能;3)宁波北仑年产1000万套汽车出风口研发制造项目,形成1000万套出风口产 能以及座椅实验研发中心。本次定增项目主要围绕乘用车座椅等新业务,有望带动相关产能快速提升,进一步夯实公 司座椅总成业务的技术储备实力。 ◼ 全力向汽车座椅总成优势供应商迈进。新款ES6是继峰座椅业务的首次落地,试驾后我们对其座椅体验较为惊艳,确认 了继峰在乘用车座椅产品上研发生产能力。展望后续,继峰持续开拓客户中,预计有望在23年获取100万套在手订单、 24年形成100万套产能规模、25年实现100万套年产销量,逐步由国产乘用车座椅“破局者”向“领先者”成长。
拓普集团:全球化产能布局,机器人打开新成长空间
拓普集团是国内少有的从20亿营收成长为200亿(2023E)的白马汽零股,在配套大客户过程中实现了产品矩阵、产 能和新客户的拓展,我们认为公司在产能扩建上高举高打、完善全球化布局,并逐渐随特斯拉成长为国内领先的 Tier0.5供应商,未来有望随大客户不断成长、全球化产能持续放量和新产品量产,成长为全球型平台化的汽零供应商。
大客户绑定策略贯穿发展始终,2020年随特斯拉上海工厂放量迈上100亿营收体量,未来持续背靠大客户获得高增长。 公司自2016年配套特斯拉,复盘公司成长历史,采用绑定大客户策略(如通用、吉利和特斯拉)实现产能、产品矩阵、 业绩的持续成长。目前22年客户上特斯拉占比约43%,未来有望随特斯拉实现全球化配套。
高举高打实现全球化产能布局,八大业务实现产品矩阵加速拓展。公司随客户成长过程中,坚持夯实好NVH基盘业务, 并积极顺应底盘结构件轻量化高增长趋势,同时积极拓展热管理、空悬、汽车电子等产品丰富业务矩阵,ASP达到 15000-30000元。在产能投建上高举高打,形成以宁波杭州湾为大本营,长三角、川渝全国各地及巴西、马来西亚、 波兰等全球化产能布局,匹配逐步增加的客户资源。 ◼ 公司积极储备机器人执行器的技术研发,机器人行业后续成长空间大,公司积极拓展配套机会,预计将会开辟新的成 长曲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2024年汽车行业投资策略报告:发现变革,理解变革,拥抱变革.pdf
麦肯锡&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新能源汽车行业驶向2030: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与展望.pdf
长安汽车研究报告:汽车央企转型新生,产品向上开启新周期.pdf
小米汽车专题报告:驶向未来小米汽车产业链从0到1,挖掘赛道瑰宝.pdf
双林股份研究报告:二十载耕耘汽车零部件,轻装再启航续写新辉煌.pdf
汽车行业专题分析:什么是下一阶段乘用车总量成长的新动能?.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