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证券】多物理量传感器协同发展,机器人&物联网打开业绩天花板.pdf

2023-11-02
31页
4MB

一、应变式传感器头部企业,怀拥“物联网”&“机器人”双重机遇

应变传感器为公司主营业务,纵向开发物联网产业链。公司主营业务为研制、生产和销售 应变式传感器(其中主要为应变式称重传感器)、仪表等元器件,提供系统集成及干粉砂 浆第三方系统服务。公司近年来对上述产品进行物联网化升级,推出称重物联网适用元器 件、软件及系统集成品。应变式传感器、系统集成产品 2022 年营收占比分别为 52%、20%。


一到多,多到融,横向拓展多物理为工业自动化布局。随中国工业自动化的不断深入,对 多传感器融合的需求将持续加深,对多变量的收集、测量、发送信号和指令一体化的系统 需求会持续增加,因此多传感器融合是重大命题。目前公司的动态表明其正积极响应这一 时代趋势,且规划清晰,子公司的融合态势较好,我们预计实现的概率较高。公司的多物 理量融合总共可划分为三阶段,一是成为单一物理量龙头,二是物理量多样化,三是实现 多物理量深度融合。


人形机器人是工业自动化领域具体应用,公司作为力传感器稀缺标的,有望迎来放量增长。2022 年特斯拉推出 Optimus,2023 年宇树科技、智元、小鹏汽车等公司也纷纷发布第一 代人形机器人,三星、华为和腾讯等国内外大厂也宣布布局人形机器人,在生成式 AI 的 加持下,具身智能具备较高的落地可能性。人形机器人将采用力觉、视觉、听觉和触觉等 多种传感器,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实现与外界的交互,传感器单机价值量有望超万元,其中 壁垒最高的是力觉传感器,公司作为应变片传感器龙头企业,已布局六维力矩传感器,通 过收并购融合机器人必备的多种传感器,有望在人形机器人时代打开增长空间。


二、纵向“物联网战略”赋能改造传统产品,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

2.1 应变式传感器行业竞争格局较集中,公司处于行业前列


公司核心产品为应变式传感器,根据所用弹性体材料及应用场景需求,公司已拥有较为丰 富的应变式传感器产品矩阵。


2016-2022 年,我国应变式传感器产量由 509.2 万只增长至 1122.5 万只,需求量从 568.2 万只增长至 1211.2 万只,产量随需求量增加而增长。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应变式传感器 产量小于需求量,行业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从市场规模看,随着产销增长,国内应变式传感器市场规模稳健扩大。2022 年我国应变式 传感器市场规模为 30.57 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 15.8%。在细分产品方面,测力传感器及 称重传感器占据应变式传感器市场主要份额。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称重传感器已形成完整 产业链,众多厂商已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随着测力传感器及称重传感器应用领域不断扩 大,我国应变式传感器行业发展前景将不断向好。




国内应变式传感器行业竞争格局较集中,公司处于行业前列。据《中国应变式传感器市场 运营现状研究与投资战略调研报告(2023-2030 年)》,公司与中航电测分别占据我国应变 式传感器市场 25%/50%。国内企业虽在中低端市场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但在工业控制领 域,高端产品仍由海外企业主导,仍存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2.2 仪表:为力学传感器配套,物联网化定义“新成长”


公司仪表业务主要为与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相配套的称重仪表。除称重仪表外,公司进一步 衍生其他种类仪表,包括工业控制仪表、点阵大屏幕等非衡器仪表。近年来,仪表结构中 高端产品占比上升,仪表毛利率与单价整体呈上升趋势。


作为电子称表及工业控制系统的元器件,仪器仪表行业营收有望实现平稳增长。化工等行 业产业链的完善升级及智能化、自动化需求的提升,会对工业装备的精度、可靠性、稳定 性等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带动仪器仪表向多功能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据中商情 报网预测,2023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营收可达 9230.2 亿元,同比增加 3.9%。公司高端仪表 产品占比提升,预计仪表业务的毛利率和单价望小幅提升。


2.3 积极布局物联网战略,致力提供行业解决方案


物联网战略孕育成长新沃土,浇灌产品“新生机”。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 和网络延伸,网络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 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 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


物联网在全球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欧、美、日、韩等国均将物联网作为重要战略新兴产业 推进。中国工业物联网也将在政策和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实现快速发展。根据头豹研究院数 据显示,2017-2022 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由 12121 亿元增长至 21329 亿元,未来 5 年 仍将以 10%的增速增长。


根据感知层传感器所感知物理量的不同,物联网可分为称重物联网、视觉物联网以及温度、 湿度、角度等其他物理量的物联网应用。称重物联网指的是其感知层的传感器主要测量物 体或过程的重力信息的物联网,主要由数字电子衡器(轨道衡、汽车衡、电子皮带秤等)、 红外摄像仪、数据/视频通讯模块、GPRS 模块、数据服务器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组成。


公司已经建立十大物联网事业部,通过投资和并购重点布局了不停车检测、锂电、起重机 械、无人值守、智能物流和仓储与工业机器人领域,计划打造成为物联网平台型企业。近 年来,公司积极实施“物联网战略”,对传统产品进行物联网化改造,着力研发数字传感 器、仪表,实现其通信与交互功能,并推出了称重物联网适用元件、软件及系统集成产品。 公司将不断深化推进物联网战略,致力于成为称重物联网的全方位解决方案提供商。


公司的物联网系统以汽车衡物联网为主,兼具研发其他物联网。公司的汽车衡物联网具备 W1501、W1503、W1504 多种型号,W1501 在感知层利用物联网仪表 D39-X,实时上传称重数 据及设备运行数据,监控设备变化包括故障、作弊、调整等信息实时以短信方式通知用户 手机,上传到数据处理中心之后,在手机端和 PC 端提供软件支持,并为客户提供增值服 务。


物联网战略是公司发展的战略核心之一,公司在这一领域具备领先优势。


核心技术优势:公司在低功耗、无线、宽环境、高精度、动态、多物理量的传感器研 发方面享有技术及应用案例储备,包括: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多功能仪表 D28、公磅 一体机、无人值守称重系统、不停车检测系统、干粉砂浆仓储的信息化等;处于研发 阶段的项目包括:多物理量传感器、设备生命周期预测、医疗物联网监控项目、智慧 工地和物流物联网等。


产品推广优势:在物联网市场推广方面,公司较早进行了布局,并建立了差异化用户 策略。针对战略性合作伙伴,制定了单月视频会议沟通、双月现场见面洽谈机制,公 司对其战略变革所需的顶层设计、执行力培训、后台搭建、“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 系统”软件、服务器技术提供、区域保护、产品定制、工业物联网产品推广、设备智 能化、大数据等需求提供全方位支持;对于一般客户,公司重点为其提供无人值守和 软件产品,帮助客户提升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进行产品保险和大数据支持。


成本控制优势:首先,严控采购成本。物料采购全面执行预算管理制度,整体实行就 近采购、合同采购、货比三家、先核价后采购、先请购后采购等原则。其次,以自动 化、信息化降低人工成本。公司推进设备、工艺、流转三大自动化,提高劳动生产效 率,目前已有自动贴片、自动测试、自动激光焊接等多条流水线投入运行。最后,以 管理优化降低制造成本。公司践行差异化、高端化的产品生产策略,在设计源头进行 成本控制,采用产品经理管理模式,对产品设计根据需求进行成本核算控制。


三、横向布局多物理量融合传感器,外延投资寻求成长新奇点

3.1 把握工业自动化机遇,定位多物理量融合发展


拥抱工业自动化趋势,公司积极布局多传感器融合平台,总体规划可分为三步,目前进 展近半。 (1)单一物理量头部:阶段 1 目标已达成,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力传感器市占率约 25%,公司目前已经是国内应变式传感器龙头。 (2)2023-2025 年:1-N。①挖掘多物理量融合的应用场景,包括工业机器人、人 形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②从单品类物理量向多品类扩展。 (3)2025 年后:多物理量深度融合。多物理量融合本质是对电信号的解码,目前 公司正与杜克大学的博士团队合作研究多物理量多传感器融合平台,为下一步战略 升级做提前铺垫。




自研+合研并举,推进传感器融合进程。公司旗下威勤电子开发数字传感器技术平台,此 平台对传感器及敏感元件物理信号进行抽象提取,提炼出普适性比较强的传感器信号链和 数字化通道,解决了通用性、稳定性、成本和可靠性问题。 集团赋能中心,提升收并购效率。公司近年来重视收并购相关工作,目前已经拥有 32 家 子公司,其中全资子公司 8 家。子公司间可以通过协作开发、客户共享等方式加深资源共 享与业务合作,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收购效率。相似的,在汽车电子巨头大陆集团的业务拓展中,战略收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陆集团通过并购从单纯的橡胶企业切入 汽车电子市场这一成功案例,或可以成为柯力传感未来发展道路的重要借鉴。


3.2 当前公司处于 1-N 阶段,并入多物理+开启局部物理量融合


公司战略布局多物理量,“温度+电量”“压力+重力”等子公司间业务开启融合。基于应用 场景的有限空间、有限成本,以及不同物理量传感器间的协同互补,传感器存在明显数字 化、融合化、一体化的趋势。因此,公司落地布局多物理量传感器融合以赋能集团资源产 生乘数效应。公司要求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与被投企业之间展开业务合作,目前已将 “温度+电量”以及“压力+重力”两对天生孪生的物理量实现了融合。 收购子公司要求业绩承诺,保障中短期业绩的稳健性。公司 23 年 9 月以 3500 万元对价收 购华虹科技 52.77%股份,且华虹科技承诺 23、24 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人民币 1500、2000 万元。23-25 年处于公司收并购多物理量阶段,我们预计公司对各投资对象均会要求相应 业绩承诺,进而保障 23-25 年业绩的稳健增长。


持续挖掘多物理量融合场景,开始初步融合。温度和电量天生孪生,压力和重力天生孪生, 未来更多物理量的融合可实现客户资源共享、降低原材料成本、增加业务覆盖能力等效果。 未来公司多物理实现融合,可逐步提升对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方面等场 景的服务能力。


3.3 基恩士的启示:外延并购,销售专家化,多物理量发展


柯力传感与基恩士情况相似。公司在国内主要采用直营形式进行销售,有利于挖掘产品附 加价值,同时建立高效的产品开发体系,使其在市场中获得更强竞争力。同时,公司的研 发费用率接近 10%,高于可比公司中航电测。此外,公司正在积极进行外延并购,有望通 过并购实现多物理量的发展,拓展业务至更多行业与领域。这些与基恩士的历史发展进展 类似,有望复刻基恩士的成功路径。 光学单一物理量行业名列前茅,外延并购助力业绩增长。基恩士在成立初期以磁性传感器 与切割机业务为主。1980 年基恩士开始销售光学传感器,并在两年后决定退出利润率仅 为 20%的自动线切割机市场(远低于利润率为 40%的传感器业务)。随后在光学传感器业务 上飞速发展,成为行业领头羊并成功上市。1985 年,基恩士将业务拓展到美国并在当地成 立销售子公司。2016 年至今,基恩士在全球各地开设子公司进行业务拓展,并通过独特的 “直销体系”提供更细致的客户体验,进一步提高在世界各地客户群体中的口碑与知名度。


实现多物理量共同发展,逐步拓展技术应用领域。基恩士不满足于仅仅生产光学相关产品, 逐步将业务领域向汽车、底盘组装、金属、塑料和钢材等延伸领域。直至现在,其产品矩 阵中除光学传感器外,还包含了如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产 品,实现了多物理量的共同发展。同时,基恩士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将光学技术拓展至 多个应用领域,如制造激光刻印机、激光扫描仪、图像尺寸测量仪和安全门开关等。


传感器产业链涉及多学科门类,技术门槛高,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各传感器分属于迥异 的学科类别,因此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需要高强度研发投入。传感器边际成本较低,但想 要赚取高毛利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因此必须把握好销售端,以挖掘新产品需求并充分表达 产品的核心优势。


采取直销模式销售,无偏差传递设计理念。创始人滝崎武光认为,基恩士的产品具有高附 加值,通过直销模式与客户建立双向的信息流有助于将产品信息更准确地传达给客户。与 此同时,具有专业经验的销售人员(大多为理工科专业人才)也可以从客户反馈的大量信 息中发现新的潜在需求,从而更高效地改善与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同时没有代理商的反 复询价,使得产品也具有高额毛利。根据基恩士年报信息,其 2021 年销售和管理费用占 总收入 27.6%,2022 年销售费用占 24.5%,2023 年销售费用占 25.4%,高于研发费用占比。




产品标准统一程度较高,提升研发效率。基恩士官网显示,其产品按照通用目的进行工程 设计,因此可以适用于多个行业或领域。2022 年基恩士研发费用率为 2.40%,主要原因是 产品标准通用程度较高,因而相应研发占比较低。另一方面,直销模式使基恩士能从客户 和市场反馈中及时发现需求信息。基恩士披露,其 70%的新产品在推出时为世界或行业首 例,从而形成引领市场需求的研发优势,形成研发设计壁垒。 集中资金于解决方案开发,通用化产品研发下形成资金规模壁垒。利用规模效应,在产品 通用性研发特点基础上,基恩士降低研发投资风险,形成资金规模壁垒。基恩士提供传感器在内的解决方案服务,过去十年研发费用率不到 5%,而同行的研发费用率几乎都在 10%- 20%左右的水平。每一次新品研发投资,即使产出较低,但依靠通用化的产品设计,依然 能够向市场推广新产品,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比,从而形成资金规模壁垒。


以光电技术与检测为研发轴心,辐射其他物理量,研发协调效应强。在夯实光电、光纤等 光学传感器及系统的研发基础上,基恩士将可迁移性强的数据源、应用场景特点及研发思 路应用至其他物理量,从而实现了位移、视觉等传感器的技术升级,同时基恩士将光电传 感器和机器视觉系统的技术优势也延伸至了测算系统、控制系统等其他领域。 基恩士仅负责研发与销售,生产 100%外部化代工。基恩士重构了产业链分工,没有设置生 产部门,其产品中 25%由子公司 CREVO 进行生产,剩余产量外包给其它合作企业及代工厂。 因此向研发与销售部门倾斜了更丰富的资源,2023 年,基恩士超过 55%的费用使用于销售 与管理。 营收稳定,整体保持增长态势。近十年来,基恩士业绩整体保持向上增长的态势,从 2013 财年的 2178.29 亿日元增长至 2023 财年的 9224.22 亿日元,年复合增速达到 15.68%;净 利润从 675.78 亿日元增长至 3629.63 亿日元,年复合增速为 19.52%。


基恩士盈利能力强,常年维持高毛利率。近 10 年来,基恩士毛利率和净利率整体处于超 高位并仍保持稳固向上增长的态势,2013 财年至 2023 财年基恩士毛利率从 75.53%提升至 81.82%,净利率从 30.31%提升至 39.35%;毛利从 1645.23 亿日元增长至 7547.32 亿日元, 年复合增速为 16.52%。


3.4 中国传感器市场迎来并购重组的战略机遇窗口


机器人主要零部件中,传感器毛利率处较高水平。经测算,重点公司传感器业务毛利率均 值超 40%,电机、减速器、齿轮、轴承和电池 2022 年毛利率分别为 39%、29%、25%、18%、 17%。 传感器业务具备较高性价比,并购重组战略机遇来临。汽车电子巨头大陆集团曾在 2007 年以 114 欧元的价格并购了西门子旗下的威迪欧公司,该公司在行业中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并有较高的增速与盈利能力,大陆集团凭借此次收购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零部件供应 商。而柯力传感所在的传感器行业毛利率水平较高,公司有望通过投资收购多家不同种类 的传感器子公司并进行多方位赋能的方式持续增强盈利能力,领先于行业。


锚定机器人“一体式”传感器布局:从单一力学传感器走向全方位传感器。据公司 2023 年 半年报披露,公司寻求“人形机器人”所涉及的触觉、视觉传感器的投资机会。截至 6 月 底,公司已储备若干个技术壁垒高、市场前景广的机器人传感器种子项目。 机器人传感器价值量高,仅龙头公司有望获得规模效应。据柯力传感公众号显示,特斯拉 机器人硬件成本中,运动控制零部件(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减速器)、传感器、结构件 和功能件分别占比 40%/30%/30%。龙头公司可通过设计、研发、定制、代工、投资等方式 在碎片化、差异化的实现多物理量规模效应,如日本基恩士公司实现近 80%产品毛利率维 持规模效应。


我们认为,外延并购触觉、视觉传感器等高壁垒传感器可以为公司带来以下优势: 新型传感器市场巨量空间可为公司未来营收创造新增长点。 触觉传感器:作为视觉的补充,可利用触觉感知物体的形状、软硬等物理性质, 并进行机器人抓取。作为基础设备,触觉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关节、柔性 皮肤、智能座舱及可穿戴设备等场景。据 VMR 测算,2021 年全球触觉传感器市场 已超 112.5 亿美元,预计将于 2028 年达到 260.8 亿美元,实现年均增速 12.8%。


视觉传感器:据 GGII 预测,2021-2025 年我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将由 138 亿元 提升至 349 亿元,其中 3D 视觉市场规模将达 57.52 亿元,年均增速 49.5%,而 2D 视觉市场规模将达 291.51,年均增速 23.2%。


为业务模式转变提供新可能,如从提供单一产品转变为提供“组合式产品”方案。 一般情况下,机器人需结合视觉、触觉,以使机械臂运动到指定区域,完成抓取 物体的任务。我们认为一旦公司具备生产视觉、触觉、力学传感器的能力,可推 出“组合式”产品方案,进而可以有效结合不同种类传感器,实现传感器的优势 互补,为客户解决多传感器融合提供新方案。同时,一定程度上可将单一产品降 本增效的难度,降维至多品类产品组合上,有助于实现机器人所用传感器的经济 性。


四、人形机器人迎 0-1 爆发:力传感器天花板大幅抬升,公司有望深度受益

4.1 力传感器市场有望迎来快速提升时期


六维力/力矩传感器除应用于机器人行业外,还可应用于汽车行业的碰撞测试、轮毂、座 椅等零部件测试及航空航天、生物力学等领域。据 GGII 测算,2022-2027 年中国市场六 维力/力矩传感器销量由 8360 套突破至 84000 套,年均增速超 60%;市场规模由 2.39 亿元 突破至超过 15 亿元,年均增速超 45%。




制备六维力传感器存在较高技术壁垒,涉及设备、工艺、零部件等方面。同时,为确 保六维力传感器的精确度,不仅需要高精确的解耦算法,还要事前进行精准的标定。 而精准的标定同样离不开特殊的设备、工艺:


壁垒 1-核心零部件应变片生产壁垒高: a)应变片是力矩传感器核心零部件,以关节力矩传感器为例,需要在弹性体上 布置 15-20 个应变片(纯六维需要 30-50 个应变片),占到力矩传感器成本的约 50%。 b)应变片生产壁垒极高,其中主要为敏感栅,需要进行光刻、腐蚀等工序,设 备基本需要进口且面临封锁压力。


壁垒 2-生产需精细化管理: 由于应变片焊接对精细度要求更高,该部分短期内较难用自动化或者半自动 化替代,需要对应变片进行人工点焊,导致人工成本占到总成本约 20%。


壁垒 3-六维传感器需更强的弹性体设计能力: 尽管弹性体仅占力矩传感器成本 10%左右,但其结构设计是影响传感器的灵 敏度、刚性、动态性能、维间耦合等最关键的因素。 由于一维、二维产生的干扰力很少,测量相对容易。六维条件下干扰力增多, 解耦需要更强的算法支撑,弹性体结构的设计难度(包括贴片位置等)显著 提升,此外对机械加工等工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壁垒 4-六维力传感器高精度的实现对设备&工艺提出高要求: a) 设备:目前六维联合加载设备虽无标准产品可直接采购,但为高精度六维力 传感器研发、生产的必要条件,一般为六维力传感器厂商自行研制。六维力 传感器制备时,需专门的设备进行六维联合加载标定。使用一维加载设备只 能施加 1-2 个方向的载荷,易导致标定后的传感器准度性能较差、串扰较大。 b) 工艺:标定难度较一维力传感器大幅提升。六维力传感器标定过程中,需采 取六维联合加载方式(同时加载三个方向的力和三个方向的力矩),才能实现 0.5%FS 以内的准度。相较标定仅需 9 个样本点的一维力传感器,六维力传感 器进行六维联合加载标定时需要 531441 个样本点。


4.2 竞争格局:高壁垒行业,协作机器人领域国产化率近 80%


六维力传感器技术壁垒较高,具备批量化产品供应的厂商较少,行业龙头主要为欧美及日 韩厂商,国产六维力传感器与海外厂商传感器在部分方面仍存在技术差距,各厂商下游应 用领域差异较大。 根据高工机器人统计,2022 年国内协作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国产化率近 80%,国产化率提 升仍有空间。国内市场销量前五分别为坤维科技、ATI、蓝点触控、宇立仪器、鑫精诚。 其中坤维科技市占率超 50%。


六维力矩传感器研发壁垒较高,公司已有布局。目前,海外主要厂商包括 ATI、HBM、Vishay、 OnRobot、Robotous、Sintokogio 等,国内厂商包括坤维科技、宇立 SRI、海伯森、鑫精 诚、柯力传感、蓝点触控等。其中,坤维科技六维力传感器准度(含串扰 crosstalk)可 达 0.3%-0.5%FS。宇立的产品已进入海外核心客户供应链。海伯森 HPS-FT 系列六维力传 感器获得全球协作机器人大厂(universal-robots)独家认证,成为国内首家获得“UR+” 官方认证的高端智能化传感器研发生产企业。柯力传感的六维力传感器具有高精度、高灵 敏度、抗偏载能力强、维间耦合小等特点,目前处于小批量试制阶段。


4.3 应变片传感器国内龙头,竞争优势显著


简单来看,多维力传感器由将敏感元件粘贴至传感器弹性元件制备而成。其中,1)弹性 元件:弹性元件的结构设计直接影响传感器的灵敏度、线性度、维间解耦等关键性能;2) 敏感元件:敏感元件特性是直接影响力学感知系统性能参数的重要因素。 目前市场应用六维力传感器主流为应变片式,未来小型化趋势或加速压电式发展。根据力 学感知系统检测方法,共有电阻应变式、光电式、压电式、电容式等,每个方法检测力/ 力矩的机制原理不同,所具备的优劣势也各不相同。


电阻应变式:硅/金属箔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在稳定性、刚度、信噪比等多个方面具有优势。 压电式:与电阻应变式结构相似,但其以半导体应变计为敏感元件材料。在受机 械力而变形时,基于材料的压电效应进行测力。基于压阻效应的硅应变计灵敏度 较传统电阻应变计约高出 10-20 倍,但体积只有其 1/10-1/5。 目前多维力传感器直径(或高度)多在 50mm 以上,难以通过结构创新实现多维力传感器 小型化,而选用小尺寸的(体积)的敏感元件组装或可实现多维力传感器微小化。


作为应变式传感器头部企业,公司具有多项力传感技术积累,含三维力、六维力传感器等 多维力传感器专利。公司拥有多项涉及力传感器装置、组桥电路设计的专利,并分别于 2012 年提出《一种应变式的六维力传感器》专利,2017 年提出《一种组合式三维力传感 器》专利。


自动化装配能力或将助力公司赢得市场先筹。在压力传感器生产过程中,需将应变片装贴 至弹性体的力敏感位置,而应变片粘贴位置会对传感器性能起决定性作用。人工贴片存在 较大的难度:1)人工处理的不确定性 2)传感器种类多样,增加贴片工序的复杂度。目前 公司设计有应变片自动装配系统,采用高精度相机部件代替定位传感器,提高了装配的精 度和一致性,更为未来力传感器的规模量产奠定基础。


五、财务分析

公司营收稳步增长,销售毛利率常年高于中航电测。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结构与中航电测最 为相似。2019-2022 年,公司营收始终保持正向增长,CAGR 为 9.4%。2021 年公司营收同 比变化+23.44%,主要系工业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叠加福州科杰全年收入(福州科杰从 2020 年 11 月开始纳入合并报表)并表所导致的系统集成业务大幅增长 68.88%。2023Q1-Q3 公 司营收 8.06 亿元,同比增速下滑至+0.45%,主要系国内外经济复苏动力不足所导致的市 场需求收缩所致。 2021 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近 3 年最低,主要系原料成本及运费上涨所致。自 2021 年后, 公司销售毛利率逐渐回升,并于 2023Q3 达到 43.67%,主要系 1)成本控制及原料采购成 本下降;2)公司调整产品结构,提升高端仪表占比。




公司销售净利率整体呈增长态势,并于 2023Q3 达到历史最高值 28.55%。2021 年,公司销售净利率仅为 24.84%,同降-1.93pct,主要系疫情导致原材料成本&运费费用升高所致。 2021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反向增长,主要系市场开拓费用增加所致。2020-2021 年,公司 良好控制销售费用水平,保持业内较低水平,始终低于相似主营业务收入结构的中航电测。


公司管理费用率控制良好,低于多数同行,而研发费用随公司生产经营逐年增加。2021- 2023 年 Q3,公司管理费用率分别为 6.38%/7.06%/7.15%,而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5.78%/8.01%/8.08%。2019-2021 年公司管理费用率整体走低,主要系公司营收稳健增长 所致。其中 2021 年,公司营收同比大幅增长+23.44%,管理费用率达历史最低。出于业务 调整,公司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导致研发费用率逐年增加。


公司存货周转率及应收账款周转率高于多数同行,但都呈下行趋势。2021 年,公司存货周 转率暂时回弹达阶段性高点,主要系 2021 年公司营业成本大幅增长系同期营业收入增加 叠加原材料涨价所致。2021 年后,经济复苏不达预期,市场需求不足导致存货周转率进一 步下降。2019-2020 年,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提升,但自 2020 年后,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 下降,主要系受疫情影响导致应收账款中计提坏账准备比例提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柯力传感研究报告:多物理量传感器协同发展,机器人&物联网打开业绩天花板.pdf

柯力传感研究报告:智能传感器“六边形战士”,平台化布局全新出发.pdf

柯力传感研究报告:内生+外延打造优质传感器平台,人形机器人打开成长空间.pdf

柯力传感研究报告:从搭建传感器集团生态角度重估柯力传感.pdf

柯力传感研究报告:力传感器企业再出发,平台化转型.pdf

柯力传感研究报告:力学传感青萍之末,国内龙头微澜之间.pdf

2023中国RFID无源物联网产业白皮书(英).pdf

智慧校园2.0物联网管理平台建设方案-P22.pptx

协创数据研究报告:深耕物联网终端和数据存储,尽享AI时代红利.pdf

中国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会议音频系统行业市场调研报告.docx

协创数据研究报告:专注于存储及物联网,成长空间广阔.pdf

人形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人形机器人从0到1,国产化&软件赋能带来行业变革.pdf

人形机器人专题报告:MEMS IMU或为人形机器人实现两足运动平衡的最佳方案.pdf

空心杯电机和无框力矩电机行业专题分析:人形机器人带来空间弹性,国产电机有望迎发展.pdf

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机器人行业专题报告:人形机器人与科技新革命.pdf

【国金证券】多物理量传感器协同发展,机器人&物联网打开业绩天花板.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