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证券】四季度展望:看好算力、光网与智造升级.pdf

2023-10-30
24页
2MB

1.通信板块四季度观点与推荐逻辑

1.1.近期观点


三季报披露进入尾声,受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行业整体营收规模有所下降。 根据未完全披露数据,大多数板块收入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放缓。在面临众多不确定 性的周期进程中,面对美联储悬而未决的利率走势情况,我们认为短期行业估值处于 历史中枢以下水平,市场投资交易博弈属性加强,整体估值转移过程呈现短期化与加 速化趋势。 当前时点,面临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及中美科技博弈的多重不确定性情况,T MT 行业对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等政策发展具有阶段性影响,从而催化包括算力租赁、卫 星通信、鲲鹏体系等热点主题;当前算力相关板块回调,市场分歧,中长期我们仍坚 定看好相关行业的高成长与大空间。 其中,运营商板块仍保持稳健增速,数字化相关创新业务托起行业第二增长曲 线,数字经济/云化转型/数据要素等多因素催化背景下,行业仍然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算网领域,国家“东数西算”战略进一步落实,整体算网底座结构逐渐清晰, 为后续云厂商及运营商等在 AI领域业务布局提供落脚石;另一方面,当前 2C 互联网 应用流量逐渐饱和,整体算力需求增长较为平稳,AI 应用及 AI 算力部署有望给行业 增长带来新动能,相关服务器及配套中长期受益。承载业务的计算需求变化,计算密 集型应用场景(例如 AI、IoT、区块链以及 AR/VR 等)的激增,导致承载应用负载的 服务器设备功耗大幅增加,数据中心功率密度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液冷技术渗透率 进入到加速上升期。


光网领域,目前 400G 长距产业进展逐渐成熟。我们预计 2023 年下半年起将具 备 400G QPSK 商用能力。同时,AI集群对光模块产业链拉动仍处于早期阶段,中长 期行业新增需求和业绩兑现有望持续。此外在 CPO/LPO 技术路径逐渐明确背景下, 相关硅光集成芯片和激光器有望受益。


卫通领域,北斗民用市场较为分散,军工一直是主要盈利市场点,2020 年随着 北斗组网完成,农机、无人机等民用领域成为行业增长亮点。伴随华为联手“天通” 发布的最新手机终端催化,民用领域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重点关注具备芯片能 力、市场渠道能力的厂商。


智能物联及制造领域,制造业升级及国产替代背景下,5G 及云等新技术对工业 网络的补充升级,以及国内工业网络通信协议标准的制定有望拉动相关领域企业打开 新的市场空间。


物联网整体连接发展趋势目前呈现高速率高性能和低速率大连接两个主要方向, 相关行业竞争由价格因素转向产品矩阵。受宏观经济影响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预计物 联网及工控等相关板块业务短期有所影响,公司均选择聚焦主业,加大加深产品能力, 伴随经济企稳回升,整体需求有望拉动业绩重新恢复高速增长。


2.运营商:算力网络基础设施,创新成长曲线助力

2.1.三大运营商 5G 套餐渗透率达到 75%,移动&固网用户价 值稳定提升


5G 用户规模进入平稳发展期,稳中有增。根据工信部发布统计数据,截至 2023 年 8 月,我国移动用户数合计 17.14 亿户,其中 5G 用户 7.14 亿户,比上年末净增 1.54 亿户,5G 用户渗透率达到 41.7%。




移动、固网用户价值稳步提升。截至 23 年中报,中国电信移动 ARPU46.2 元, 宽带综合 ARPU 48.2 元,同比分别增长 0.5/1.4 元,中国移动移动 ARPU 52.4 元, 家庭客户综合 ARPU43.3 元,同比分别增长 0.2/2.2 元,中国联通移动 ARPU 44.8 元,同比增长 0.4 元。


2.2.第二增长曲线托起业绩增长动能,算力网络发展逐见成效


运营商资本开支结构重心转移,持续推动算力发展: 2023 年上半年,中国电信资本开支 416.2 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但结构中向 产业数字化重心偏移,达到 118.2 亿元。中国联通资本开支总额约 276 亿元,其中家 庭互联网及固话、政企及创新业务和承载网、基础设施及其他三项占比分别为 16%、 23%、33%,同比分别增加 4pct/4pct/1pct,移动网络占比同比降低 9pct 至 28%。中 国移动资本开支总额约814亿元,算力、能力方面的投资额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业务结构持续改善,to B 业务集体呈现增长快速、占比提升的明显特征: 根据三大运营商半年报,中国移动政企业务收入达 1043.9 亿元,同比增长 14.6%。中国电信产业数字化收入达 688.0 亿元,同比增长 16.7%。中国联通产业互 联网达 429.8 亿元,同比增长 16.3%。 在三大运营商“第二曲线”业务中,云业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其中移动云同比 增速最快,同比增长 80.5%达到 422.2 亿元;电信天翼云同比增长 63.4%达到 458.9 亿元,2023 年全年目标千亿元;联通云同比增长 36.4%达到 255 亿元,2023 年全年 目标超过 500 亿元。


2.3.业务稳健,收入增速高于 GDP 增长


根据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最新披露三季报,中国电信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为 3811.0 亿元,同比增长 6.5%,归母净利润为 271.0 亿元,同比增长 10.4%。其中, 产业数字化业务收入达到 997.4 亿元,同比增长 16.5%。 中国移动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7755.6 亿元,同比增长 7.2%,归母净利润 1055.1 亿元,同比增长 7.1%。其中政企市场 DICT 业务收入达到 866 亿元,同比增 长 26.4%。


3.算力:顶层行动计划确定,算力有望持续高速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务 院国资委等 6 部门联合印发《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 计划》)。 《行动计划》从计算力、运载力、存储力等方面提出了到 2025 年发展量化指标, 引导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到 2025 年,计算力方面,算力规模超过 30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到 35%。 运载力方面,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间基本实现不高于理论时延 1.5 倍的直连网 络传输,重点应用场所光传送网(OTN)覆盖率达到 80%。存储力方面,存储总量 超过 1800EB,先进存储容量占比达到 30%以上。


3.1.算力规模持续壮大,智能算力成为重要引擎


算力是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力,主要通过 算力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向社会提供服务。 从基础设施侧看,我国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加快部署:随着全国一体化算 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部署和“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应 用保持快速发展。 根据工信部数据,2022 年我国基础设施算力规模达到 180 EFlops。据《数字中 国发展报告(2022 年)》数据, 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 650 万标准机架,近 5 年年均增速超过 30%,平均上架率达 58%,在用数据中心服 务器规模超 2000 万台,存储容量超过 1000EB(1EB=1024PB)。


智能计算中心加快布局: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截至 2023 年 6 月,全国已投运 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达 25 个,在建设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超 20 个。 从设备供给侧看,我国算力规模持续增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 2022 年 我国计算设备算力总规模达到 302EFlops,全球占比约为 33%,连续两年增速超过 50%,高于全球增速。 基础算力稳定增长,基础算力规模为 120 EFlops, 增速为 26%,在我国算力占 比为 40%,其中 2022 年通用服务器出货量达到 384.6 万台,同比增长 3%,六年累 计出货量达到 2091 万台。 智能算力增长迅速,智能算力规模达到 178.5 EFlops,增速为 72%,成为算力 快速增长的驱动力,其中 2022 年 AI服务器出货量达到 28 万台,同比增长 23%,六 年累计出货量超过 82 万台。根据信通院预测,到 2026 年智能算力规模将进入每秒 十万亿亿次浮点计算( ZFlops)级别。


3.2.人工智能进一步推动 IT 投资增长


当前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仍处在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融合的阶段, 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持续推进,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加速落地,算力投资的核心驱 动力并未减弱。 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更进一步抬高了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中对算力的 需求,成为推动算力投资的新引擎,将进一步延续甚至增强 IT 投资增长趋势。 咨询机构IDC认为,就现阶段而言,由于中国市场倾向于首先投资硬件,中国人 工智能支出中硬件占比将保持最大,未来 5 年将一直保持 65%左右的份额。




我们认为,国家“东数西算”战略进一步落实,整体算网底座结构逐渐清晰, 为后续云厂商及运营商等在 AI 领域业务布局提供落脚石;另一方面,当前 2C 互联 网应用流量逐渐饱和,整体算力需求增长较为平稳,AI 应用及 AI 算力部署有望给行 业增长带来新动能,相关服务器及配套中长期受益。


同时,承载业务的计算需求变化,计算密集型应用场景(例如 AI、IoT、区块链 以及 AR/VR 等)的激增,导致承载应用负载的服务器设备功耗大幅增加,数据中心 功率密度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液冷技术渗透率进入到加速上升期。


4.光网:配套升级需求

4.1.400G 骨干网加速突破,规模商用预计 2023 年开启


2013 年,运营商开始大规模建设 100G 骨干网,2017 年开始,城域网也逐渐 向 100G 升级。当前伴随 FTTx 和 5G 的规模部署,运营商需要不断升级波分传输 系统来应对快速的流量增长,400G 骨干网商用部署开始正式提升日程。 中国移动发布《“九州”算力光网目标架构白皮书》。中国移动将推进 400G QPSK(正交相移键控)技术成熟和产业链完善,力争 2023 年实现骨干网 400G 全 球首次商用部署。 Lightcounting 预计,未来 3-5 年以内,FTTx 网络将从 10G PON 升级到 50G PON,5G 承载网将从 10G 升级到 100G。单波提速可以有效降低单 bit 成本和功 耗。在城域接入网,100G/200G 将取代 10G 成为主流速率;城域核心和长途骨干 网将升级到 400G,但 100G/200G 端口的需求在未来 5 年仍将持续存在。


面向算力网络下一代切片分组骨干网,基于目前 100G 系统的应用经验,适 时引入 400G 以太网技术,并在骨干节点按需部署光交叉、电交叉和光电混合交叉,提升骨干网组网能力,以满足东数西算、东数西存等算力业务超大宽带、 海量链接的需求。 按照中国移动公布的“九州”算力光网整体规划,2023 年-2024 年,推动算 力枢纽节点按需部署 400G OTN;2024 年-2025 年,推动所有算力枢纽节点全面部 署 400G OTN,同时按需引入其他大带宽技术;2025 年以后,将推动按需部署 800G OTN。


长距传输产业链加速成熟,具备商用部署基础: 当前 400G相干技术当前已经规划到第三代,目前前两代技术已经完成,超长距 1500km 的第三代 400G 相干技术即将商用阶段。 16QAM 等高阶调制传输距离相对受限,线网传输距离小于 1000km,而 400G QPSK 传输距离可达到 1500km。400G 在短距应用先行情况下,QPSK 长距方案已 经逐渐成熟,有望加速商用。


我们认为,目前单波 400G 已完成第二代技术迭代,预计 2023 年第三代 400G DSP 芯片成熟,2024-2025 年第三代 400G 设备和系统有望成熟,伴随 400GQPSK 100km 商用板卡推出,最早有望在 2024 年进行部署。 同时,1500km 的 400G 超长距传输,波长间隔拉宽到 150GHz,需要更宽的波 段。当前主要采用拓展 C+L 波段,此外 G.654E 持续规模部署。 目前 C++波段产品已基本实现商用,L++波段相关产业链中,光电器件、组件基 本都已具备样品,目前主要难点在于 L++波段的 EDFA 增益和噪声系数的优化,可见 扩展的 C+L 波段光系统有望在 2023 年下半年实现商用,这将为长距单波 400G 及城 域单波 800Gb/s 及更高速率的传输系统应用奠定基础。 此外,G.654E 国内三大运营商均有部署,2022 年 3 月中国移动首次开启 G.654E 光纤光缆集采,规模 33.24 万芯公里,近日,中国移动启动 2023-2024 年 G.654E 光纤光缆产品集采,规模 122.79 万芯公里,总预算超 2.69 亿元。中国电信 和中国联通也于 2022 年重新开启 G654E 采购。 综合来看,目前 400G长距产业进展逐渐成熟。当前主要设备厂家均具备96Gbd 的 400G PS16QAM 及 800G PS64QAM 传输能力,CE 及 C++波段可商用,L 波段 具备样品,128Gbd 的相干 DSP 芯片在 23 年初陆续开始送样,配合 C++,L++波段 的 ITLA、ICRM 等光器件,2023 年下半年预计将具备 400G QPSK 商用能力。


4.2.人工智能拉动数通 400G/800G 需求


近日,Lightcounting更新了以太网光模块市场预测,将2023年以太网光模块全 球销售额由预计下降 10%调整为 5%,主要是人工只能集群对 400G 和 800G 光连接需求 非常强劲。 今年的销量下降,主要系海外互联网大厂的资本支出增长放缓,以及国内云计算 公司需求疲软等影响。不过考虑人工智能集群对需求的刺激,LightCounting 还大幅 提高了对未来 2~3 年 400G/800G 光模块销量的预测,从而将 2024 年—2025 年的市场 年增长率提高到 30%左右。




根据 LightCounting2023 年 7 月发布的《超级数据中心光学报告》,未来 5 年, 用于 AI 集群应用的以太网光模块销售额将达到 176 亿美元,占以太网光模块市场的 38.2%。


我们认为,当前时点 AI 集群对光模块产业链拉动仍处于早期阶段,中长期行业 新增需求和业绩兑现有望持续。此外在CPO/LPO技术路径逐渐明确背景下,相关硅光 集成芯片和激光器有望受益。


5.卫通:低轨卫星星座建设搭建,卫星通信加速渗透

5.1.中国低轨卫星星座加速推进建设,卫星基础设施有望最先 受益


星网先导星发射成功,中国低轨卫星星座进入加速建设期:2023 年 7 月 9 日,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星网公司”)一颗原型卫星在中国酒 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根据之前提交给国际电信联盟的文件,中国打算建立两个卫星群(GW-A59 和 GW-2)。这一计划由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实施,从 ITU 相关网站看, GW 星座总卫星总数量多达 12992 颗。本次星网公司先导星的发展意味着,国内 卫星互联网建设开始提速。 “G60”星座实验卫星发射成功并成功组网: 2021 年 11 月,“G60 星链”产 业基地启航仪式在上海松江举行。该项目由松江区、联和投资、临港集团三方 共同打造,将建设长三角首个卫星制造的“灯塔工厂”。 “G60 星链”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占地面积 120 亩,建筑面积 20 万平方米,将 建设数字化卫星制造工厂、卫星在轨测运控中心、卫星互联网运营中心。其中, 卫星工厂的设计产能将达到 300 颗/年,单星成本将下降 35%。 根据 2023 年 7 月 25 日消息,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表示,上海加快开 辟新领域新赛道,打造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G60 星链”,实验卫星完成发射并 成功组网,一期将实施 1296 颗,未来将实现一万两千多颗卫星的组网。


5.2.卫星通信应用逐渐普及,成本降低


手机卫星通信“中国标准”陆续推出,手机卫星通信产业应用不断渗透: 卫星通信和蜂窝移动通信相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3GPP 在 5G(NR)新 标准中提出将空间通信网络(NTN non-terrestrial networks)集成到全球标准 化无线体系中。手机的技术和通信体制,在从 2G 到 3G,再到 4G 和今天的 5G 的过程中,逐步地标准化,标准化有利于打破壁垒,促进互联互通并扩大市场体 量。 为进一步加强卫星互联网技术和标准研究,提升产品研发和验证水平,推 进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IMT-2020(5G)推进组于 2023 年 4 月正式成立 NTN 工作组。2023 年 5 月 12 日,NTN 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召开,国内 29 家 单位将联合推动制定手机卫星通信的“中国标准”。


MWC 2023 展会上,手机卫星通信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提上日程:高通正与荣 耀、Motorola、Nothing、OPPO、vivo 和小米合作,其推出的骁龙 8 Gen 2 移动 平台将集成 Iridium 提供的 Snapdragon Satellite(主要为智能手机提供双向消 息通信,支持双向应急消息通信、SMS 短信和其他消息应用)卫星通信解决方案, 支持手机厂商通过 Snapdragon Satellite 开发具备卫星通信功能的智能手机, 预计 2023 年下半年就可以发布。(资料来源:爱集网) 联发科与 Rohde & Schwarz 合作完成了全球首次 5G NTN 卫星手机实验室连 线测试, MWC 2023 上,联发科展示出 3GPP 5G 非地面网络(NTN)技术以及基于 该标准的芯片组。基于 3GPP NTN 标准的独立芯片组 MT6825,可集成到旗舰智能 手机中,其与 Bullitt 合作推出采用该技术的商用智能手机摩托罗拉 defy 2 和 CAT S75,均运用了 MT6825 3GPP NTN 芯片组,可为全球用户提供双向卫星通信 信息传输、位置共享和紧急 SOS 功能。 华为联手“天通”最新手机终端支持卫星通信功能:2023 年,8 月 29 日华 为商城发布 “HUAWEI Mate 60 Pro 先锋计划”,华为 Mate 60 Pro 成为全球首 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在没有地面网络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 “天通卫星”直接拨打、接听卫星电话。 从技术上看,高通、联发科和苹果采用的都是低轨卫星解决方案,高通使 用的是铱星卫星,联发科采用的是 Bullitt 卫星通信服务,苹果选择与卫星通信 公司 Globalstar 合作,华为则采用天通卫星。


5.3.产业链变化


资费下降趋势下民用市场渗透率有望提升: 过去卫星通信的硬伤非常明显,如发射价格昂贵,传输速率慢,套餐价格 昂贵。虽然卫星通信由于其高昂成本及资费其普及程度不高,但卫星互联网的 市场机会其实一直存在,包括户外、救灾、航海、军事等场景,都已经证实了 卫星通信的可靠性。 华为与中国电信合作,天通卫星通信资费适应大众市场:中国电信 9 月8日 正式发布了“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可适配华为 Mate 60 Pro/Pro+两款新机。 用户拥有具备天通卫星通话功能的手机,并开通手机直连卫星功能即可使用。 套餐资费方面,中国电信提供 10 元/月的基础功能包,通话主被叫每月 2 分 钟;此外还提供 200 元、300 元、500 元语音包,每月有着更多的通话分钟数。 套餐外资费方面,国内及中国港澳台语音主被叫均为 9 元/分钟,拨打国际 长途20元/分钟,拨打国际卫星电话50元/分钟;此外,国内卫星短信5元/条。


手机终端市场应用有望初步得以培育: 手机卫星通信产业生态走向成熟:手机厂商、运营商、软硬件应用生态、 政策等多方的协同,真正释放手机卫星通信功能的价值。受益于国产星座建设 快速推进,卫星整机及相关载荷产业链有望率先爆发,重点关注低成本、高可 靠相关技术方案推进进展。 产业链变化: 1)增加卫星天线数量提升增益:使用可折叠巨型相控阵天线,使得卫星发 射信号具有很高的指向性和增益能力,实现手机与卫星的直连。 2)新增地面接收设备:基于卫星的通讯协议信号被地面接收设备,通过无 线路由器转换成 Wi-Fi 信号,手机接入 Wi-Fi 上网。 3)终端侧增加相关卫星通信芯片、天线等零部件:在手机中单独增加相应 的卫星通信芯片及天线等,通过特定卫星频段实现短信甚至语音、数据通信功 能。


6.智能物联及制造:工业化转向智能化

随着政策、产业、技术等不断完善,工业+信息化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关 键。工业互联网与 5G 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对于我国制造业从单点、局部的信 息技术应用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转变,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政府政 策从概念阶段到顶层设计阶段再到明确规模落地阶段,信息化+工业化的产业发 展趋势逐渐清晰。




由于工业行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单一的技术平台无法满足大量复杂的业务 生产需求,大量的工业企业仍存在多个内部系统并存,且无法互通的问题。在数 字化工厂,智能制造的转移,工业 IoT 以及和 5G 相结合的情况下,数据的变化 主要在:1)数据的整合;2)数据的可视;3)数据的预测。


6.1.工业网络连接标准&技术现状:七国八制,“烟囱式”的格局


不同范围不同层级的网络业务各异,对网络性能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现场级 和车间级的通信对可靠性和时延要求极高。但当前数十种工业现场总线及工业以 太网协议用于现场级的传感器、执行器与工业控制器之间的通信,形成了七国八 制“烟囱式”的格局,极大的阻碍了工业数据的互联互通。 工厂内网呈现“两层三级”的结构,即“工厂 IT 网络”和“工厂 OT 网 络”两层技术异构的网络和“现场级”、“车间级”、“工厂级/企业级”三个级别 的网络。不同业务属性、不同场景对于工业网络特性的需求不同,标准统一较 难。


与 4G 相比,5G 提供了更好的可靠性和传输延迟,新的 5G 系统架构能够灵活 地部署,可以实现不受电缆安装限制。TSN 能够符合新型工业生产网络“确定时 延、不被中断、可靠传输”的要求。将 5G 和 TSN 集成能够提供最优的解决方 案,满足工业控制中点对点的控制所需的无缝连接和高稳定性。作为移动通信的 5G,拥有极短的网络延时,能够与 TSN 共存并解决工业生产的主要需求,充分发 挥 5G 的灵活性和 TSN 的极低延迟性。例如,有效减少电缆铺设、移动设备广泛 应用等。将传感器、执行器等工业设备以无线方式连接到 TSN 网络,5G 是非常合 适的解决方案。 5G+工业制造给制造业带来安全、降成本、提升效率等诸多好处:减少高危行 业劳动强度,降低安全事故概率;无线化降低有线网络部署成本、柔性化降低产线 调整成本;预测性防护,提高生产效率;智能操作降低人员成本,协同研发生产效 益价值;潜在价值:降低重复建设,降低新建系统投资成本。


6.2.5G+工业制造通用技术


制造领域的技术不断升级迭代,新技术方向为智能制造通过各类传感(视 觉)、机器视觉等系统的应用,形成大数据的采集、反应和对未来的预测,在产 品的开发和制造、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产品的质量和管理体系三方面形成有效闭 环。 智能制造领域可以分为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 对其他变量的语义理解和感知,再对运动控制器做出决策和执行。 感知层:感知层负责采集、传输和处理高清监控视频信息,利用工业机器视 觉&3D 视觉或 AR/VR 处理图像,主要作用为感知和控制执行。


决策层:依据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决策判断,制定相应控制策略,用 GPU 服务器训练来覆盖多数情况的海量数据以及完善高效的人工智能技术,适用垂直 AI 算法来做出决策。主要作用为对数据集成、数字建模和数据管理并作出反馈。 通信层:连接感知层和决策层,使用伺服器接收决策层的决策并传递给感知 层,用工业传感器和高清视频信息协调感知层执行来确保精准度。主要作用为传 递信息与辅助决策层更深度分析以及对决策进行优化。 针对不同场景的需求共性进行分析归纳,输出了 5G 重点场景两大类解决方 案,同时对各类场景规模化时间、行业整体规模进行预测。重点技术:智能监 控、工业机器视觉、AGV&机器人、数据采集(工业传感)、工业 AR。


6.3.未来市场预期


投资智能制造业是要投资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改造及提供产品、工具或底层服 务支撑的标的。其中包含工业机器人&AGV 小车、工业控制、工业机械视觉、工业 通讯、工业 IC、边缘算力、室内定位。目前除了工业控制中的变频器与工业通讯 的工业以太网这两项技术难度一般,其余技术皆有一定难度。目前智能制造业市 场仍由海外龙头厂商主导,国内厂商积极突破技术壁垒,不断渗透市场和国外同 步。 制造业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和属性,新技术渗透及应用相对缓慢,要投资新 的变化和高速增长的领域。流程制造业整体自动化水平较高,离散制造业整体自 动化水平不高,具有很大提升空间,尤其是自动化需求高(当前高或者未来需求 强)、高成长、高利润行业可以作为当下智能制造重点渗透领域(汽车制造、半 导体电子、光伏、锂电、医药、烟草等)。


物联网整体连接发展趋势目前呈现两个主要方向,一是以 4GCat 4+、5G 模 组为主的高速率,高性能应用,对数据的传输速度,传输量有较高要求,主要场 景包括车联网、远程医疗等。另一发展分支以低速率,低功耗,大连接为特点, 对数据的传输速度要求不高,但对终端连接数量,连接稳定性及成。众多厂商纷 纷发布 5G 模组产品,当前市场的主要国内的 5G 模组厂商包括移远通信、美格智 能、日海智能、广和通(2021 年收购锐凌无线)、啟碁科技、芯讯通、鼎桥、四 川爱联、中兴、联通物联网和中移物联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通信行业四季度展望:看好算力、光网与智造升级.pdf

通信行业2024上市公司见面会暨春季策略会:全球算力共振,国内新连接开启.pdf

自考操作系统原理-进程同步与进程通信.pptx

现代通信系统.pptx

通信行业专题报告:通感一体化网络,护航低空经济腾飞.pdf

国网信通研究报告:国网系信息通信服务商,电网数智化建设创造发展良机.pdf

【华西证券】四季度展望:看好算力、光网与智造升级.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