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耕贵金属催化剂,持续拓展产品结构
1.1 背靠西北有色院,研发底蕴深厚
凯立新材前身为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催化剂研究所,2002 年设立西安凯立化工有限公 司,设立时其注册资本为 100 万元。其中西北院出资 56 万元,西北院工会出资 44 万 元。2002-2010 年,承担多项催化剂攻关项目:2003 年,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863) 项目;2004 年,科技攻关项目“己内酰胺生产用铂钯炭催化剂的研究”;2006 年,承担 “SSP 氮气体净化催化剂的开发”项目;2010 年以来,不断开拓创新,卓越发展:2012 年,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图)和“陕西省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的称号;更名 “西安凯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挂牌;2021 年,公司在科创板上市成功。
公司控股股东为西北院,实际控制人为陕西省财政厅。截至 2023 年三季报,西北有色 金属研究院(简称“西北院”)持有公司 25.71%的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陕西省财政厅 持有西北院 100%股权,因此,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陕西省财政厅。公司是典型的混合所 有制,国有控股,具有符合现代化管理和发展的民主决策、运行保障、监督纠偏等体制机 制,保持了国有企业在重大事项上决策的审慎性与规范性。 背靠西北院,拥有专业技术研发团队、平台和技术基础,打造我国精细化工领域具有 技术优势的贵金属催化剂供应商。1)研发队伍,公司依托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优势人才资 源,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公司研发人员 105 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 34.88%,年龄结 构以中青年为主;2)研发平台,公司拥有“新型贵金属催化剂研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 研究中心”、“陕西省贵金属催化剂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工业(稀贵金属催化剂) 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陕西省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陕西省中小企业 创新研发中心”及“陕西省催化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研发平台;3)研发经验, 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等多个重点项目,具备 较好的研发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
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从事贵金属催化剂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已发展成为以贵金 属催化剂的研发与生产、催化应用技术的研发与工程化、废旧催化剂的回收与再利用等一 体化协同发展的技术驱动型高科技公司。 公司销售模式可分为:
1)自产贵金属催化剂,产品直接对外销售
公司贵金属催化剂产品达数百种,主要以钯、铂、钌、铑、铱、金等为催化活性组分。 按照催化反应类别,可分为多相催化剂和均相催化剂两大主要产品类别。 多相催化剂与其所催化的反应物属不同物相,一般为不溶性固体物,其主要形态为多 孔无机载体负载活性金属或氧化物。多相催化剂是目前工业中使用比例最高的催化剂,一 般由活性组分、助剂和载体组成。公司多相催化剂主要以钯(Pd)、铂(Pt)、钌(Ru)、 铑(Rh)、金(Au)等贵金属为活性组分,以活性炭、金属氧化物等为载体。
均相催化剂与其所催化的反应物属同一物相,通常为可溶性化合物/配合物,如氯化钯、 氯化铑、醋酸钯、羰基铑、三苯膦羰基铑、碘化铑等。
2)提供贵金属催化剂加工服务,并收取加工费
公司提供贵金属催化剂加工服务,按照产品加工数量收取加工费,贵金属原料作为周 转材料,不参与交易定价。
3)公司催化应用技术服务模式
向下游客户进行技术输出,收取技术授权费用。根据客户需求,结合公司的技术储备 和研发能力,公司与客户协商确定需要开发的工艺技术的技术指标及经济指标,双方达成 一致后,公司将根据技术指标要求进行研究开发,向客户提供全流程或部分环节的解决方 案并收取费用。
1.2 规模维持稳定增长,利润短期承压
公司规模保持持续增长,2023 年受贵金属跌价影响,拖累年内利润。公司营业收入和 归母净利润维持两位数 2013-2022 年公司营业收入从 2.43 亿元增长至 18.82 亿元,CAGR 为 25.54%,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3.4 亿元,同比增长 3.11%。2013-2022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从 0.19 亿元增长至 2.21 亿元,CAGR 为 31.34%,2023 年前三季度公 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0.98 亿元,同比下滑 44.21%,主要原因是原材料贵金属钯和铑的市场 价格下行,贵金属催化剂销售业务的成本下降幅度低于销售价格下降幅度,拖累公司业绩。
贵金属催化剂销售产品和贵金属催化剂加工产品贡献主要营业收入和毛利润。2022 年 贵金属催化剂销售产品、贵金属催化剂加工产品、催化应用相关技术服务收入占总营业收 入的比例分别为 90.21%/7.37%/0.69%,占总毛利的比例分别为 74.14%/22.03%/3.24%。
催化剂价格和技术服务毛利率较高,总体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保持稳定。2022 年贵金 属催化剂销售产品、贵金属催化剂加工产品、催化应用相关技术服务毛利率分别为 14.77%/53.74%/84.73%,由于贵金属价值较高,因此贵金属催化剂销售类产品毛利率偏 低,但较高的技术加工服务毛利率体现了公司的核心技术水平。2013-23H1,公司毛利率 和净利率水平较为平稳,未出现大幅波动。
2. 贵金属催化剂需求稳步增长,国产化突破在即
2.1 催化反应是化工生产的核心工艺,被称为化学工业的“芯 片”
利用催化剂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选择成为现代化工业生产最经济有效的一种手 段。化学反应式原料和产物分子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的过程,而反应过程一般需要一定的 活化能,活化能越大,反应越难进行。一般多采用加热的方式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但这 种方法往往难以保证必要的化学选择性,因此催化剂成为主流选择。 它提供了反应物分子较低反应壁垒的反应路径,使得反应速率大大加快。催化反应一 般是多步反应,从反应物到产物需要经过多种中间产物,催化剂参与中间产物的形成,但 最终不进入最终产物,而形成中间产物过程能垒较低。大大提高反应效率,从而成为化学 工业大规模工业化反应中决定成本的关键因素。反应效率越高,产物的理论成本越低,越 有利于大规模生产。
催化剂是生产工艺的核心技术,被称为化学工业的“芯片”,其技术含量、产品附加 值均比较高,是决定生产装置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部分。据统计,约有 90%以上的 工业过程涉及催化剂的使用,包括化工、石化、生化、环保等多个领域,全球至少有 4.2 万 种原料和化学中间体是通过催化剂直接和间接合成的。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总产值的 20%-30%直接来自催化剂及其催化合成技术。大部分催化剂由三类组分构成,分别是承担 主要催化作用的活性组分、承载活性组分的载体以及提高催化性能的助催化剂。
贵金属催化剂
几乎所有的贵金属都可用作催化剂,但常用的是铂、钯、铑、银、钌等。贵金属催化 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应用,即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加氢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在 化学电源中的应用及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此外,燃料电池电极催化剂、石油化工中的催 化重整、以及各种精细化学品的合成都大量依赖于高效的贵金属催化剂。 贵金属催化剂以产品活性、选择性、稳定性、使用寿命为关键评价指标。相比非贵金 属材料催化剂,其具有不可替代的催化活性、良好的选择性、使用安全性、耐高温、抗氧 化、耐腐蚀等综合优良特性,且废旧催化剂中所含贵金属可循环回收加工,是目前有机合 成领域最重要的一类催化材料。贵金属催化剂下游应用十分广泛,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 煤化工、医药、农药、食品、染料、颜料、化工新材料、环保、新能源、电子等领域。
非贵金属催化剂
由于贵金属资源有限,价格高,从经济和工业化的角度开发廉价的非贵金属非均相催 化剂势在必行。贵金属催化剂的主要原材料是铂、钯等贵金属原料,贵金属在全球属于稀缺资源。而我国在铂族金属资源上属于极度匮乏的国家,主要贵金属大部分依赖进口,其 价格受全球和下游行业经济周期的影响变化快、波动大。 非贵金属催化材料应用领域广泛,市场需求空间较大。铜系、镍系等非贵金属催化材 料在加氢、氧化、偶联、聚合等反应方面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低温活性、抗烧结性、抗 毒性等也表现较好,在基础化工、精细化工、环保及新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随着国 产非贵金属催化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的不断积累,进口催化材料替代加速,获得了更大市场 空间。此外,非贵金属储量丰富、自然界来源广泛,使得非贵金属催化材料具有先天优势, 在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中获得更多青睐,市场空间广阔。
2.2 应用领域广泛,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贵金属催化剂下游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医药、新材料、农药、染 料等)、环保、新能源等各领域。在石油、化学、医药等工业中的氢化还原、氧化脱氢、 催化重整、氢化裂解、加氢脱硫、还原胺化、调聚、偶联、歧化、扩环、环化、羰基化、 甲酰化、脱氯以及不对称合成等反应中,贵金属均是优良的催化剂;在环保领域,贵金属 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有机物催化燃烧、CO、NO 氧化等;在新能源方面, 贵金属催化剂是新型燃料电池开发中最关键的核心材料。根据 Allied Market Research(联 合市场研究)及公司招股说明书,当前国内贵金属催化剂需求约 1.9 万吨,其中精细化工 和基础化工分别需求约 1000、18000 吨,占需求绝大部分。
基础化工:催化剂用量约 17792 吨/年
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85%以上的反应是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贵金属催化剂因具 有无可替代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在炼油、石油化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石油精炼 中的催化重整,烷烃、芳烃的异构化反应和脱氢反应,烯烃生产中的选择性加氢反应,环 氧乙烷、乙醛、醋酸乙烯等有机化工原料的生产均离不开贵金属催化剂。 据公司招股书和定增说明书,石油重整催化剂、烷烃异构化用贵金属催化剂、煤制乙 二醇用钯氧化铝催化剂、烷烃脱氢用铂系催化剂、PTA 加氢精制用钯炭催化剂、醋酸及醋 酐合成用碘化铑催化剂、丁辛醇体系用铑系催化剂、高纯氯乙酸用钯炭催化剂、电石法 PVC 用催化剂年用量分别为 1500/150/3000/1400/1700/6/6/30/10000 吨,基础化工领域贵 金属催化剂用量合计约 17792 吨/年。
精细化工:贵金属催化剂用量约 1000 吨/年
精细化工用贵金属催化剂年用量 1000 吨左右,其中 500 吨为生产厂家自主生产,进 口 100 吨,以凯立新材为代表的独立催化剂企业供应 400 吨。 精细化工对贵金属催化剂的需求主要来自医药、化工新材料、农药、染料及颜料等领 域。其中,医药领域贵金属催化剂年需求量约为 73.74 吨;农药年需求量约 50 万吨,根据 凯立新材招股书,未来 5 年农药对贵金属催化剂的需求量有望增长至 100 吨。
1)医药:全球产能转移,内需增长
医药领域贵金属催化剂年需求量合计约 73.74 吨。抗生素(培南类、莫西沙星、氨曲 南等),抗病毒药物(治疗丙肝、HIV、非典、流感、新冠肺炎等),新一代靶向肿瘤治疗 药物,维生素,降血脂、降血压等心血管类药物,治疗风湿病、皮肤病等甾体类激素类药 物等的生产都需要大量使用贵金属催化剂。 据 2019-2022 年中国化学制药行业经济运行报告,2022 年我国抗感染药物(包括抗 生素类和抗病毒类药物)产量为 9.14 万吨,抗肿瘤药物产量 306 吨;据新和成 2022 年年 报,2022 年我国维生素产量约 40.9 万吨;据华经情报网统计,2021 年全球甾体类原料药 产量 877 吨,据共同药业招股书,我国甾体类药物产量约占全球的 1/3,计算得到 2021 年我国甾体类产量为 292.3 吨。假设不同原药催化剂单耗接近,得到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维生素类、甾体类古金属催化剂需求量分别为 7.99//0.03/35.70/0.03 吨。据凯立新 材招股书,心血管类药物贵金属催化剂需求量为 30 吨/年。
人口规模扩张、老龄化趋势加剧、专利悬崖到来是推动全球原料药市场持续增长的三 大 主 要 因 素 。 根 据 Mordor Intelligence 和 Chemical Pharmaceutical Generic Association 数据,2021 年全球原料药市场规模达到 1771 亿美元,预计到 2027 年全球 原料药市场规模达到 2586 亿美元。2050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 26%,大人 口基数+人口老龄化加剧提升医疗卫生需求。2020 年至 2024 年全球将有近 1,600 亿美元 专利药到期,相应药物使用量将大幅增长,预计仿制药将占到市场份额的 46%。大批专利 药到期为仿制药市场持续增长提供动力,从而带动原料药市场规模扩张。
全球原料药产能向中国转移,我国已成为全球原料药的主要生产国与出口国。全球原 料药产能仍持续从欧美发达国家向具备成本优势的中印两国转移,同印度相比,中国具有 基础设施完善、基础化工产品品类齐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逐步完善等多种优势,且印度 约 60%-70%的医药中间体依赖向中国进口,随着中国工艺水平、质控体系、国际注册申报 水平的逐步提高,有望在原料药产能持续转移过程中承接更多订单,尤其是特色原料药、 专利原料药等高技术含量产品订单,巩固在原料药领域全球地位。此外,贵金属催化剂具 有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特点,原料药产量持续增长,产业绿色化升级改造必然带动贵金 属催化剂使用量的增加。
国内仿制药需求巨大,对上游原料药需求量稳健增长。2021 年,化学仿制药占化学药 市场的份额为 83.66%,占整体药品市场的份额为 52.80%。化学仿制药仍然是药品市场的 重要组成。近年来我国仿制药市场规模总体上呈现正向增长态势,据中国仿制药发展报告 (2022 版)统计,2019 年中国仿制药市场规模达 9707 亿元,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 响规模有所下降,2021 年,中国仿制药市场规模约为 9069 亿元,同比增长 7.39%,在人 口老龄化加剧、“健康中国 2030”新医疗需求释放、基本药物和医保目录扩容等因素推动 下,我国仿制药市场增长动力可观。
2)化工新材料:国内行业规模快速扩张叠加绿色化转型
OLED、液晶单体、硅材料、氟材料、高端纤维、生物降解材料、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 生产过程中用到大量贵金属催化剂。 我国化工新材料产能、产量、消费量、行业规模均保持高速增长。据中国石油和化学 工业联合会统计,2022 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能超过 4500 万吨,产量超过 3100 万吨,同 时 2016 年至 2022 年复合增速达 12.5%。需求量角度来看,2022 年国内化工新材料消费 量超 4300 万吨,2016-2022 年复合增速达 8.7%。 随着国内供给端持续提速,化工新材料行业自给率不断提升。2021 年年初,中国石油 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南》,提出“十四五”末化工 新材料的自给率要达到 75%,占化工行业整体比重超过 10%。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 会统计,从化工新材料产品整体自给率来看,2016-2022 年,中国化工新材料自给率不断 提升,初步测算,2022 年化工新材料自给率将进一步提高至 72%。
3)农药:康宽专利到期,催化剂需求有望随规划产能快速扩张
据凯立新材招股书,2021 年,农药催化剂年用量大约 50 吨左右。随着新农药的不断 应用,2026 年左右,农药领域贵金属催化剂年用量预计将达到 100 吨以上。 氯虫苯甲酰胺(商品名:康宽)是由美国杜邦公司于 2000 年研究开发的一种对鳞翅目 夜蛾科、螟蛾科、蛀果蛾科等均有很好的控制效果的第一代鱼尼丁受体抑制剂类农用杀虫 剂。康宽自 2008 年上市以来,已在全世界 100 多个国家进行销售,几乎覆盖了所有主要 农化市场,优良的杀虫效果使其成为杜邦公司的明星产品、全球第一大杀虫剂。氯虫苯甲 酰胺 2019 年销售额达 17.50 亿美元,2014 年来其销售额都位列杀虫剂销售榜首, 2012~2019 年 CAGR 约为 9.8%。根据 360 Research Reports 预测,2027 年氯虫苯甲 酰胺市场规模为 23.32 亿美元,2021—2027 年复合增长率为 4.4%。
随着 2022 年富美实氯虫苯甲酰胺专利到期,国产化道路逐步开启。国内迎来氯虫苯 甲酰胺中间体、原药及制剂的快速布局,国内原药产能急剧扩张,目前已申报环评产能近 10 万吨。截至 2024 年 3 月,国内有效期内的精异丙甲草胺登记证 125 个,其中原药 20 个。由于钯炭催化剂是康宽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因此下游规模快速扩大有望带动催化剂需 求高增速。
4)染料、颜料、涂料:新产品应用,绿色化转型
染料、颜料中间体生转向贵金属催化剂。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染料生产大国,中国染料 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染料年产量 73.5 万吨,同比下滑 3%。多个万吨级别染 料颜料中间体目前生产工艺环境污染较大,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环保政策的要求,染料 行业陆续采用环保安全的贵金属催化剂替代现有的催化剂。 环保涂料催化剂需求巨大。根据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 年国内涂料行业产 量约 3488 万吨,同比下降 8.5%,但整体需求仍处于较高水平。根据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发 布的《中国涂料行业“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十四五”目标,到 2025 年,环境友好的涂 料品种占涂料总产量的 70%。绿色转型势必将带动相关金属催化剂需求。
5)环保:贵金属催化剂用量约 50 吨/年
催化湿式氧化技术特别适用于治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如染料废水、农药 废水、石化废水、焦化废水、造纸废水等,该领域目前贵金属催化剂市场需求约 50 吨/年, 预计未来五年可达到百吨级/年的规模,市场空间巨大。
新能源:2022 年贵金属催化剂用量约 0.48 吨/年,后续用量取决于氢燃料电池汽车放 量进度
燃料电池堆是整个燃料电池产业链的核心,主要由双极板、催化剂、膜电极、质子交 换膜等构成,其中催化剂和双极板的成本占比最高,分别约为 36%和 23%。据中国汽车工 业协会统计,2022 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为 3626 辆,销量为 3367 辆。根据喜马拉 雅光电2018 年推出的燃料电池用铂炭催化剂性能指标测算,单 kW 催化剂用量为0.83 克, 根据氢燃料电池汽车量产代表车型长安深蓝 SL03 电机功率为 160kW,得到 2022 年我国 氢燃料电池汽车催化剂用量约为 0.48 吨。 根据美国能源局发布的氢燃料电池铂用量目标,假设 2025 年铂用量为 0.125 克/kW, 2030 年及以后铂用量为 0.05 克/kW,根据庄信万丰燃料电池用铂炭催化剂铂负载量为 40%,得到 2025 年催化剂用量为 0.3125 克/kW,2030 年及以后催化剂用量为 0.125 克 /kW。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和凯立新材公告,预计 2025 年/2030 年/2035 年我国燃料电池系统(万套)产量分别为 6/100/150 万辆,对应催化剂 用量为 3/20/30 吨。
2.3 外企市占率较高,国产化突破在即
国外催化剂制造商垄断全球高端贵金属催化剂市场,占据我国高端化工领域大部分市 场。国外贵金属催化剂的生产已经有上百年历史,国际知名的贵金属催化剂制造商的产品 种类繁多且性能优良,其应用范围也涉及了各种领域,形成大量专利和知识产权,技术实 力雄厚,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几乎垄断了全球高端的贵金属催化剂市场。精细化工领 域庄信万丰和赢创,尾气净化领域恩格尔哈特和庄信万丰,石油化工领域恩格尔哈特、美 国标准催化剂、美国 UOP、巴斯夫等。目前,上述企业在我国石油化工、煤化工、环保、 新药、新材料、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等高端领域仍占据大部分市场。
凭借不断进步的产品质量、成本优势及地域服务,国产贵金属催化剂产品正逐步实现 进口替代,进口替代需求较大。2000 年之前,国内贵金属催化剂生产企业少,贵金属催化 剂基本依靠进口。我国催化剂的基础研究与工业应用与国外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贵金 属催化剂种类较少;载体种类以及性能高端的载体较少;催化剂和催化应用技术结合度不 高;新型催化剂及专用催化剂类型较少。在丙烷脱氢、苯胺、PTA、高级香料、石油树脂、 高纯双氧水、燃料电池等中高端领域,国外产品仍然占据主要市场,部分催化剂完全依赖 进口,甚至国外有些类别的催化剂禁止销往中国。目前,国内贵金属催化产品在性能上不 断与国际同行缩小差距,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并形成一些在特定应用领域具有一定技 术优势的企业,不断实现贵金属催化剂产品的进口替代。
3. 兼具性能及规模,核心新品持续放量
3.1 公司产品质量比肩国际,未来新品持续放量
催化剂性能是公司产品的核心优势。高性能是催化剂行业发展趋势,高活性、高选择 性、高稳定性是催化剂及催化技术发展的永恒目标。公司研发了活性炭负载、氧化物负载、 无机盐负载、有机物负载等贵金属催化剂,均相催化剂,手性催化剂,专用催化剂等数百 种催化剂,以及相关的催化合成/反应工艺技术,能为客户提供钯系、铂系、钌系、铑系、 铱系、金系等丰富的贵金属催化剂系列产品,种类齐全,质量稳定,引领了我国精细化工 贵金属催化剂的发展,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新材料、农药、染料及颜料等领域。 公司部分催化材料的品质及性能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贵金属催化剂主要参与 中高端市场竞争。贵金属催化剂产品核心指标主要为催化剂活性、催化剂选择性、催化剂 使用寿命等,下游客户实验数据表明公司诸多产品都表现出很好的性能优势,产品知名度 较高,具备较强的品牌和客户优势,在精细化工领域是国内同行中较少的能与国际知名大 型催化剂企业抗衡和竞争的企业。
贯彻“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技术研发方针,以产业化、工程化为研究 目标。公司依托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经验和技术积累,研究酯加氢铜系催化剂、油脂加氢 用镍系催化剂、加氢专用高含量镍系催化剂、偶联用催化剂、加成用催化剂、催化氧化催 化剂等并进行相应产业化开发和应用,还围绕稀土、铜、锌、镍、钴、铁、非晶态合金、 分子筛、固体酸等催化材料进行广泛研究,形成了较为充足的技术储备,为非贵金属催化 材料的研发、生产提供保障。
公司在基础化工、环保及新能源等领域继续强化研究工作,布局了多个新产品和新技 术,在 PVC 无汞催化剂、燃料电池催化剂、烷烃脱氢催化剂、废气净化处理催化剂、铜系 和镍系催化剂以及其他高端非贵金属催化剂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公司在研项目共计 21 个,预计总投资规模合计达到 1.52 亿元。
PVC 无汞化需求有望支撑金炭催化剂需求增长
目前电石法 PVC 乙炔氢氯化反应以氯化汞作为催化剂的活性组分,虽然成本低,但对 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2022 年度,我国 PVC 产能达到 2,810 万吨,产量 2163.7 万吨。 由于我国能源结构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PVC 主流生产工艺为乙炔法(电石 法), 2018-2023 年,我国 PVC 产能中电石法产能占比分别为81.68%/81.77%/85.03%/81.85%/77.37%/76.19%,电石法以氯化汞作为催化剂的活性 组分,虽然成本低,但对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金炭催化剂被认为是最有望应用于乙炔氢氯化的无汞催化剂,年需求量约 1 万吨。我 国是《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的缔约国,据《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生效公告,我国自 2017 年 8 月 16 日起,禁止新建的乙醛、氯乙烯单体、聚氨酯的生产工艺使用汞、汞化合物作为 催化剂或使用含汞催化剂;2020 年氯乙烯单体生产工艺单位产品用汞量较 2010 年减少 50%;禁止使用汞或汞化合物生产氯碱(特指烧碱)。按计划我国将在“十四五”期间推 行无汞催化剂,将彻底替代含汞催化剂。根据国内 PVC 产能产量以及金基无汞催化剂效率 等指标进行测算,预计金基无汞催化剂年需求量在 1 万吨左右,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公司的金基无汞催化剂已经实现了批量化生产和应用,在手订单 390 吨。公司于 2017 年即开始 PVC 市场金炭催化剂、钌基催化剂的研制,目前已在两家企业进行工业侧线验 证。PVC 金基无汞催化剂开发涵盖新建产线适用的催化剂和老线改造适用的催化剂。2022 年,公司中标陕西金泰氯碱神木化工有限公司首套应用无汞催化技术 60 万吨/年高性能树 脂装置节能减碳清洁高效一体化示范项目,催化剂更换周期为一年。截至 2023 年上半年, 公司 PVC 金基无汞催化剂已签订单 390 吨。此外,公司铜基无汞催化剂已完成批量试产/ 工业试用,未来将与金基无汞催化剂串联使用,实现效率、成本等优势互补。
PDH 目前仍以国际产品为主,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我国 PDH 产能仍处于快速增长期。据隆众资讯统计,当前国内丙烯总产能达 6390.8 万吨,其中 PDH 产能约 2007 万吨,约占国内总产能的 31.4%。规划产能来看,PDH 未 来三年内规划投产 1606 万吨,合计总产能将超 3500 万吨,当前仍处于产能投放时期。
目前国内 PDH 项目多采用霍尼韦尔 UOP 公司的 Oleflex 工艺和 ABB Lummus 公 司的 Catofin 工艺。Oleflex 工艺采用径向流移动床反应器,催化剂为 Pt-Sn/Al2O3, Catofin 工艺采用绝热固定床反应器,由科莱恩(Clariant)公司提供专有 Cr2O3/Al2O3 催化剂。公司移动床烷烃脱氢用铂氧化铝催化剂研发项目正处于中试放大/批量试产/百吨 级产线建设阶段,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非贵金属催化剂是未来发展方向。非贵金属催化材料在多个常用催化反应方面具有良 好催化性能,在化学合成中与贵金属催化剂形成互补。其中,铜系催化剂广泛应用于加氢 反应,脱氢反应,裂解/聚合反应等。公司以国内化工领域产品生产中全进口催化剂替代为 目标,通过长期布局与研究开发,积累了煤制乙二醇酯加氢铜系催化剂、1,4-丁二醇用铜系 催化剂、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合成用铜系催化剂、油脂加氢用镍系催化剂、C5-C9 石油树 脂加氢用镍系催化剂、精细化学品用高含量镍系催化剂、甲醇氧化制甲醛用高性能铁钼催 化剂、分子筛催化材料、固体酸催化材料等系列产品。部分型号催化剂的研制与公司开发 的工艺技术相匹配,形成完整工艺包,技术创新优势明显。 我国煤制乙二醇产能维持高位,催化剂国产替代需求迫切。根据百川资讯统计,国内 2023 年煤制乙二醇产能达807 万吨,虽然受整体景气下滑及煤价上涨影响,同比下滑 11%, 但仍占全国产能 33%左右。据凯立新材招股书,我国煤制乙二醇用催化剂市场份额主要被日本高化学占据。公司用于煤制乙二醇的“高性能铜系催化剂研发与应用”部分型号已批 量试产。
3.2 回收业务绑定下游客户,客户结构稳固
销售模式多样,与部分客户形成催化剂产品供应、废旧催化剂回收再加工的循环合作 模式。由于贵金属催化剂产品中的主要原材料贵金属具有高价值且可回收循环利用,公司 形成了基础原料—载体制备—催化剂制备—催化剂回收的全流程生产线,能够为客户提供 催化剂制备、再生和回收再利用的完整供应体系,实现闭环服务。多年来公司已与众多知 名厂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颜料、染料、食品、 液晶、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等领域,具备较强的品牌和客户优势。
催化剂认证壁垒较高,供应商有望与客户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催化剂属于定制化产品, 基础化工领域催化剂验证周期 1-3 年,客户不会轻易更换催化剂供应商。此外,不同供应 商催化剂不能混用,公司一旦在验证阶段取得性价比领先优势,成功切入客户供应体系, 将与客户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废旧催化剂回收可强化公司与客户合作关系。在回收的过程中,由于废旧催化剂中贵 金属均匀性较差,样品检测难以反映整体贵金属含量,一般的废旧催化剂回收企业均会压 低采购价格以规避废旧催化剂中贵金属含量不确定的风险。公司通过长期积累贵金属回收 工艺经验,可以保证贵金属回收质量,深度绑定下游客户。
3.3 募投及定增项目支撑长期发展空间
公司募投项目产能持续释放,定增项目保障长期发展。公司募投项目基本建成,处于 产能爬坡阶段。项目达产后,公司将增加多相催化剂产能 75 吨、均相催化剂产能 2 吨、 炭载催化剂产能 700 吨、氧化铝催化剂产能 1300 吨和废旧贵金属催化剂回收产能 2000 吨。同时,公司拟定增额外募投两大项目,重点针对 PVC 无汞催化剂、燃料电池催 化剂及铜系非贵金属催化剂,定增项目建成后将新增 PVC 金基无汞催化剂产能 3000 吨、 废金基无汞催化剂回收产能 3500 吨,铂系催化剂产能 15 吨,铜系催化材料产能 2500 吨,镍系催化材料 1500 吨。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凯立新材研究报告:深耕贵金属催化剂,产品性能及规模领先,受益于国产化大趋势.pdf
凯立新材研究报告:贵金属催化剂领导者,研发创新驱动高成长.pdf
凯立新材研究报告:贵金属催化龙头,技术创新驱动成长.pdf
凯立新材研究报告:国内贵金属催化剂行业领先,持续扩产强化竞争优势.pdf
凯立新材(688269)研究报告:技术领先驱动业绩增长,催化剂龙头启航.pdf
凯立新材专题报告:贵金催化,催动合成.pdf
贵金属催化剂行业专题:精细及基础化工双轮驱动,国产替代打造加速强引擎.pdf
凯立新材专题研究:厚雪长坡的稀缺成长股.pdf
贵金属催化剂行业研究报告:有机工业的“心脏”.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