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河】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宏观意义与主题投资机会:十载初折桂,百年新征程.pdf

2023-10-20
71页
3MB

第一篇:“一带一路”的宏观背景与现实意义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而言,“一带一路”深刻改变了过去十年的中国经济和世界格局,对于未来而言,“一带一路”仍将是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决定性工程。为此,本篇将分四节分析“一带一路”的宏观背景与现实意义,其中第一章回顾发展 历程与十年成果,第二章分析“一带一路”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第三章分析“一带一路”对于全球治理体系和沿线国家的 意义,第四章以东盟为案例,分析“一带一路”的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提示投资者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长期趋势。


第一,“一带一路”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并将继续塑造中国经济的未来。其作用包括:拓展市场空间,推动中国 出口的多元化;发挥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出口等方面的优势产能;对接国内区域发展规划,延长中国产能转移路径, 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辐射带动能力;稳定中国供应链,保障初级产业供应、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流动, 吸引外资,促进国际人才培养、技术合作、绿色低碳合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第二,“一带一路”将进一步维护世界多元化格局,帮助中国和沿线国家应对逆全球化思潮。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是应对全球百年变局的重要支柱。在地缘政治层面,“一带一路”有助于维护全球多极化格局;在经济贸易层 面,“一带一路”将帮助中国和众多新兴经济体应对经济逆全球化;在技术层面,“一带一路”将进一步促进新一轮全球产业 转移和产业革命。 第三,未来“一带一路”的推进方式也将相应升级。过去十年“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五大支柱已经为“一带一路”的共建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的重点将是更为广泛的生产要素流动,包括国际人才培养、科技 合作、产业园区共建、新能源与绿色低碳合作等;特别是,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合作是未来的重要元素和载体。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历程与十年的成果


“一带一路”倡议诞生的背后有着中国经济崛起和对国际合作的强烈愿望。“一带一路”由“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成双轨发展结构,前者侧重陆上联通,后者强调海洋合作,涵盖亚欧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沿线 国家间政府合作、企业合作、人文合作的深入发展,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支持,也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贸投资、 人文交流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了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既展现了中国的国际战略视野和全球合作 愿望,同时也反映了多国共同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发展历程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思想萌芽、正式提出、快速推进、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


1. 萌芽阶段:2012 年党的十八大


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此后倡议的提出凝聚了共识。


2. 提出阶段:2013 年


“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为“一带一路”两个核心倡议,通过广泛联通,为亚欧非更多国家和地区创造互利合作机会。


3. 快速推进阶段:2014 年至 2017 年


2014 年,“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快速推进阶段。2014 年 12 月 29 日,丝路基金在北京正式成立。2015 年 3 月 28 日,政府各部门继续发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 商务部联合完成了“一带一路”的国家顶层规划设计,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 行动》,阐释了共建原则、框架思想、合作机制等重要内容。这一文件的发布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和理论正式面世,并 成为国家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2015 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体系同步被完善。 2017 年,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经济和外交层面明确了“一带一路”的重点。 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重要性和影响力更上一层楼,2017 年 5 月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主题 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 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 格局”;同时强调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 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4.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 年以来


2021 年,《“十四五”规划与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强调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 发展”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济工作层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包括五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需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及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 经贸关系。 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23 年 10 月,《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 与《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两份白皮书发布,再次强调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的长期目标,体现了中国的坚定决心和庄严承诺。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方式与当前成果


2023 年 10 月 10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下文简称 《白皮书》”)。全面总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当前成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全方位多领域互联互通,主要包 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以及新领域合作六项工作的推进效果;二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包括经贸与投资合作、顺应和强化全球化趋势、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四个方面。




1. 促进全方位多领域互联互通


政策沟通广泛深入。截至 2023 年 6 月底,中国与五大洲的 150 多个国家、30 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 200 多份共建“一带 一路”合作文件。这包括战略对接和政策协调持续深化(包含全球层面、区域和多边层面、双边层面);政策沟通长效机制 基本形成;多边合作不断推进;标准规则对接扎实推进等四个方面。 设施联通初具规模。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共建“一带一路”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架构, 加快推进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基本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其中,“六廊”是指新亚欧大 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等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六路”指铁路、公路、航 运、航空、管道和空间综合信息网络;“多国”指一批先期合作国家;“多港”指若干保障海上运输大通道安全畅通的合作港 口。《白皮书》认为,经济走廊和国际通道建设“卓有成效”,“六廊”之中多项重大基建项目已经建成运行。


贸易畅通便捷高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以来,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 6.4%。2022 年中国与 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占同期中国外贸总值的 45.4%,较 2013 年提高了 6.2 个百分点;其中民营企业占比 53.7%。主要实现方 式包括共建国家着力解决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问题,贸易投资平台作用更加凸显,产业合作深入推进。 资金融通日益多元。大力推动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努力构建长 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投融资体系。主要包括金融合作机制、投融资平台拓展(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积极参与现有各类融资安排机制、发起成立国际经济合作基金等)、投融资方式创新、债务可持续性增强四个方面。 民心相通基础稳固。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包括文化旅游合作、教育交流合作、媒体和智库合作、 民间交往四个层面。


新领域合作包括卫生健康合作、绿色低碳发展、科技创新合作、“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四个方面。卫生健康合作方面, 截至 2023 年 6 月底,中国已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与 160 多个国家和国际 组织签署卫生合作协议,发起和参与中国-非洲国家、中国-阿拉伯国家、中国-东盟卫生合作等 9 个国际和区域卫生合作 机制。绿色低碳层面,中国已与 30 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环保合作协议,与 31 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 伴关系倡议,与超过 40 个国家的 150 多个合作伙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与 32 个国家建立“一带一路”能 源合作伙伴关系。科技创新合作层面,截至 2023 年 6 月底,中国与 80 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一带一 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成员单位达 58 家。“数字丝绸之路”方面,主要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数字领域规则标准联 通;二是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空间信息走廊(建成连接南亚、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卫星电信港)。


2.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


为共建国家带来经济发展、减少贫困、民生建设等好处。一是推动共建国家铁路、公路、航运、管道、能源、通信及基 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制约发展中国家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激活共建国家的发展动力。二是帮助共建国家 减贫:与共建国家农产品贸易额达到 1394 亿美元,并向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推广示范农业技术; 与共建国家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企业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岗位,在非洲雇员本地化率达 89%。三是推动民生项目建设。 为经济全球化增添活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动大范围、高水平国际合作,增强全球发展动能,深化区域经济 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发展,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世界银行《“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报告指出,共建 “一带一路”实施以来,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 1.8%,使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上的贸易成本 降低 10%,为全球贸易便利化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 2.8%至 9.7%、全球贸易增长 1.7%至 6.2%、 全球收入增加 0.7%至 2.9%。 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新方案。共建“一带一路”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使得多边治理 机制更加完善。全球治理规则创新优化。共商共建共享等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被写入联合国、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 组织及机制的重要文件。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2020 年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七成海外受访者 认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个人、国家和全球治理带来的积极意义。 为人类社会进步汇聚文明力量。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共建“一带一路”坚持 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人文交流机制完善,共同打造一批优质品牌项目和活动。


二、“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


“一带一路”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并将继续塑造中国经济的未来。其作用包括:拓展市场空间,推动中国出口的 多元化;发挥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出口等方面的优势产能;对接国内区域发展规划,延长中国产能转移路径,提升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辐射带动能力;稳定中国供应链,保障初级产业供应、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吸 引外资,促进国际人才培养、技术合作、绿色低碳合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一)拓展市场空间,促进中国出口目的地多元化


从一带一路贸易额指数(基期为 2015 年 1 月,基期指数为 100 点)来看,截至 2023 年 6 月,一带一路贸易额指数已达到 191.85%,这意味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相比 2015 年 1 月已经接近翻倍。其中,蒙俄、中亚、欧洲、东南亚、 南亚是与中国贸易增长最快的区域。其中与蒙俄贸易额增长近 4 倍,与中亚贸易额增长近 3 倍,而与南亚、东南亚、欧洲、 大洋洲贸易额分别增长 1.7、1.9、2.0、1.8 倍;与西亚、北非贸易额分别增长 1.55、1.06 倍。


数据显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助力下,中国出口多元化趋势持续强化,目前总体呈现东盟、欧盟、美国、日韩 加港台“四足鼎立”的格局,且多元化趋势不断强化。从出口主要地区来看,中国对东盟出口占中国出口额的比重从 2020 年 的 14.8%升至 2022 年的 15.8%,2023 年前三季度保持在 15.4%。中国对欧盟出口占中国出口额的比重 2020 年以来一直稳定 在 15.5%左右,2023 年前三季度小幅降至 15.2%。中国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额比重从 2020 年的 17.4%降至 2022 年的 16.2%, 2023 年前三季度进一步降至 14.8%。2023 年前三季度,中国大陆对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等的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7.8%、4.7%、4.4%,加总规模接近美国、欧盟、东盟。而从趋势来看,中国香港、日本的占比都有明显下降,韩国相对稳定。 中国对印度出口占中国出口额比重从 2020 年的 2.6%升至 2022 年的 3.3%,2023 年前三季度进一步升 3.5%。中国对俄罗斯的 出口占中国出口额的比重在 2022 年之前稳定在 2.0%左右,但 2023 年前三季度快速升至 3.0%。中国对其他经济体的出口占 总体比重则从 2020 年的 27.8%上升至 2023 年前三季度的 31.3%,显示出中国的出口多元化趋势持续强化。


在“一带一路”的助力之下,2013 年至 2014 年中国出口占全球比重趋于上升,2015 至 2019 年则稳定在 13.0%左右。 2020 年与 2021 年,由于中国在全球新冠疫情中率先实现了产业链的稳定,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分别上升至 14.7%和 15.0%。 2022 年以来由于全球能源价格上升、美联储加息导致全球总需求收缩等影响,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有所下降,截至 2023 年 一季度,中国出口占全球比重为 14.02%。


(二)对接国内区域发展规划,延长产能转移路径


2015 年 3 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旨在将连接欧亚大陆东部活跃 的东亚经济圈与西部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进而激发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的巨大经济发展潜力。“一带一路”倡议一方面是基于 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差异的国际产能转移路径,同时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内部产能转移路径的延伸与扩张。截至 2022 年底, “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覆盖全球 119 个国家和地区的 393 个港口,初步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机 衔接。


(三)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中国对外投资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这个由铁路、能源管道、高速公路以及边境口岸组成的庞大网络, 向西和向南铺开。“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地区,根据 OECD 测算,2015 年至 2018 年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 家的投资达到 4802 亿美元。




其次,从结构来看,当前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集中在能源电力基础设施领域、集中在中东欧地区、以中等收入国家为主。 根据世界银行估算,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的总投资金额预计为 5750 亿美元,涉及沿线 70 个国家。其中包含了正在 实施和计划实施的各类项目。分行业来看,“一带一路”战略投资中最大的投资领域是能源与电力,投资额约为 2645 亿美元, 整体占比为 46%。其次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额约为 1437.5 亿美元,占比 25%,两项合计占“一带一路”总投资的 71%。分 地区来看,三分之二的投资预计将流向东亚和太平洋国家以及欧洲和中亚,其余部分主要流向南亚、中东和北非,只有 2% 流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特别是,“一带一路”投资并不受各国投资评级的影响,考虑的更多的是未来发展空间和战略意义。例如中巴经济走廊 基础设施项目预计价值 540 亿美元,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最大项目。


其次,从节奏来看,在共建“一带一路”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承包工程快速增长,直接投资保持 稳定;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承包工程开始降速,但直接投资开始加速。当然,这也有 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的影响。 展望未来,由于一带一路国家项目建设受到各国的经济增速影响,同时 2023 至 2024 年全球经济可能要面临高利率环境,预 计“一带一路”整体建设速度仍然偏缓。


最后,中长期来看,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广阔空间。GI Hub(2017)预计全球投资需求会不断增加,2015 年到 2040 年投资需求总额在 95 万亿美元。亚洲银行预测到 2030 年亚洲投资需求约为 26 万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估计,到 2030 年亚洲的主要投资在能源和电力部门,预计投资额为 14.7 万亿。交通基础设施需求位居第二,达到 8 亿美元。电信基础设施 投资需求约 2.3 万亿美元,占总额的 9%。到 2030 年,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投资需求预计将占亚洲基础设施总需求的 3%,即 8000 亿美元。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2017),2030 年之前亚洲发展中国家年均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国内生 产总值的 5.9%左右。基础设施缺口中,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地区的缺口约是 GDP 的 9.1%和 8.8%,东南亚为 5.7%。2020 年亚 洲年度基础设施投资缺口将扩大至 4590 亿美元,相当于 GDP 的 2.4%。根据国际交通论坛(2016)的预测,在 2030 年之前 走廊沿线经济体的集装箱运输中,南亚(193%)和东南亚(163%)的增长幅度最大,2030 年南亚的集装箱运输量比 2013 年 的集装箱港口容量高出 93%,东南亚则高出 86%。根据世界银行 2018 年物流绩效指标(LPI)的衡量结果,在 20 个物流绩 效指标排名最低的经济体中,3 个经济体(阿富汗、不丹和伊拉克)是一带一路走廊沿线经济体,在 20 个物流绩效指标排名 最高的经济体中,也有 3 个经济体(中国香港 特别行政区、新加坡和阿联酋)是走廊沿线经济体。其中铁路服务提供商的 能力及服务质量低于公路、海运和空运。这些阻碍意味着未来一带一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不断增长。


(四)依托“一带一路”的人民币国际化


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尽管“一带一路”金融系统化涉及面广,影响到所有行业和领域,但中国作为区域内最大经济体, 巨大经济体量决定了“一带一路”金融系统化的核心是人民币国际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2022 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2009 年至 2021 年,中国—东盟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由 1,800 亿元人民币增至 8,000 亿元人民币,规模扩大了 3.4 倍。进入 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阶段,应当创新性地鼓励使用人民币和各国本币,拓展人民币的可投资性,维持人民币币值的 相对稳定,为沿线国家各方面的互联互通提供货币流通的保障。


1. “一带一路”部分国家“去美元化”的背景及原因


“一带一路”很多国家都属于新兴市场国家,部分国家的官方储备资产正通过增持黄金等逐步走向多元化,背后的动力 主要是“去美元化”。直接导火索仍是俄乌冲突下美国对俄制裁手段动摇了对美元资产的安全性和信心。此外原因还有三项: 一是贸易便利;二是增强货币政策自主性;三是弱化国际美元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冲击。 更多元的结算体系可以降低双边贸易成本。巴西贸易和投资促进局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中国巴西结算货币互换预计将 降低成本,同时促进更大的双边贸易,并为投资提供便利”。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导致美元波动剧烈的背景下,利用其它更稳 定的双边汇率结算利于贸易稳定。也有定量研究显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对于双边贸易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特别是当进口 国货币相对美元贬值或出口国货币相对美元升值时,通过货币互换协议降低进口成本的动力尤为强烈。 美元结算体系会削弱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自主性。美联储加息周期下,为预防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和输入性通胀,大量新 兴市场国家央行选择提前或者跟随加息,虽然其经济恢复状态并不尽如人意,这种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牺牲也是支持多元化 货币体系的理由。我国央行强调保持货币政策的“以我为主”,在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中并没有跟随。 过度依赖美元体系也不利于新兴国家的金融稳定。美元在国际市场根据利差快速流动,对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和监管能 力较弱的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美元在金融周期宽松时容易大量流入并形成资产泡沫,而在美联储紧缩时则遭遇“美元荒”, 被动进入下行周期,国际资本快速流出并冲击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使其金融稳定遭到严重挑战。


2. “去美元化”浪潮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探索


2018 年 BIS 专业委员会,国际金融体系委员会把美元在全球的地位分成了 6 个部分。第一个是跨国信贷,以银行体系为 核心的外资贷款。第二个是国际债券的发行。第三是外汇交易。第四是官方储备,美元一直稳定在 60%左右。第五是计价货 币,如果做国际贸易,第一条就是用什么货币对商品进行标价和结算。第六 Swift 银行转账系统,美元占到 40%左右。 央行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改革,目前已经在尝试探索其中三个路径。分别是(1)跨国信贷:依托“一带一路”战略, 推进人民币贷款;(2)计价货币: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基推进国际贸易的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央行点对点货币互换;(3) 国际债券:发挥香港离岸市场的作用,发行离岸人民币政府债券。


财政部自 2009 年起已连续 15 年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地方政府在港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始于 2021 年,深圳市、海南 省,香港特别行政区都在港已经发行过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


从 2019 年至 2023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已累计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韩国、欧洲中央银行、英国、新加坡、印度尼 西亚、加拿大、日本等约 28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计互换规模约 4 万亿人民币。 2023 年 10 月 13 日央行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目前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工作和重要进展。“总的来看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和 国际化是在市场驱动下水到渠成的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一直坚持市场驱动、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并注意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为境内外主体开展贸易投资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货币选择。” 央行总结了 2023 年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工作,主要是围绕如何更便利国际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包括优化跨国公 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政策、优化了人民币海外清算网络、商业银行简化业务办理流程, “跨境理财通”业务试 点的举措、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首次实现“境内是假期、境外是工作日”的情况下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下一步的 重点工作央行强调“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健全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人民币在 SWIFT 国际支付系统中的市场份额在 2023 年快速上升,2023 年 1 月份额为 1.91%,截止 2023 年 8 月已上升 到 3.47%,排名第五。排名在前面的分别是美元 48%,欧元 23.22%,英镑 7.14%,日元 3.68%。人民币和日元份额差距在不 断缩小。 2023 年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快速上升,截止 2023 年 9 月,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 10.16 万亿元,直接 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 5.6 万亿元。


3. “一带一路”基础上的人民币国际化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由国别经验看,货币国际化的典型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实体国际贸易主导、金融配合的模式,另一种是金融主导的模 式。“一带一路”战略下,为人民币采取第一种模式创造机遇,即由实体国际贸易主导、金融配合的模式。 短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路径是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利用数字人民币桥(mBridge)作为技术基础,扩大 与特定国家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鼓励其他国家通过双边本币互换获得人民币资金后,用人民币向中国支付进口。争取成为 计价货币。 长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可能是在成为计价货币之后,提供完整的回流投资渠道,以形成大宗商品进口向外输出 (数字)人民币,外商投资人民币资产对我回流(数字)人民币的流动性闭环;同时适当扩大离岸人民币国债发行规模,为 有潜在需求的国家提供富有吸引力的替代性安全资产;并利用数字人民币桥不依赖 SWIFT、高速结算、低成本等优势,最终 实现跨国信贷、国际债券、外汇交易、官方储备,银行转账系统等六项功能。 人民币国际化也面临挑战。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离岸人民币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目前人民币交易市场的容量较 小且对冲品种有限,如果盲目扩大与其他国家的双边本币互换规模,也将会在中美货币政策错位的背景下,为人民币汇率带 来压力。


(五)共建“一带一路”对中国 GDP 增速的影响测算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国家均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员,愿意在金融和技术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 建设,对于发展中国家推动其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居民收入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对于中国来说,推动发展国家基础设施建 设,也同样是繁荣国际贸易,反过来拉动自身经济增长,一带一路建设可以说是互惠互利。 世界银行 2019 年测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将拉动一带一路国家 GDP 增速 2.14%~3.35%,拉动全球 GDP 增速 1.48%~2.8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持续的基建投资会对相关国家和全球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在未来同样拉动中国经济增长,这种影响会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 济增长会拉动我国进出口贸易。其次相关国家的经济增长同样会拉动我国行业增长,增加我国工业企业投资。我们预计至 2035 年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会达到 20.9 万亿,比 2023 年上行 58.9%。到 2035 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占 我国贸易总额的 45.4%,其中出口占 49%,进口占 40.0%,分别比 2023 年上行 15.5%和 7.0%。到 2035 年,我国 GDP 增速可 能放缓至 4%,但 GDP 总额将达到 192 万亿左右,人均 GDP 达到 1.9 万美元/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占我国 GDP 的 比重在 10.9%,进出口拉动 GDP 增长 0.43%。最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会拉动我国工业生产,从而带动我国制 造业投资上行,预计同样会拉动 GDP 增长 0.4%至 0.5%。这也就意味着,我国要实现 2035 年 GDP 翻一番,人均 GDP 达到中 等发达国家水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全球治理体系和沿线国家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 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 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是应对全球百年变局的重要工程,在地缘政治层面,“一带一路”有助于维护全球多极化格局;在经济贸易层面,“一带一路” 将帮助中国和众多新兴经济体应对经济逆全球化;在技术层面,“一带一路”将进一步促进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和以数字、 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


(一)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维护世界多极化格局


当前多极化格局面临挑战,共建“一带一路”是重要的维护力量。首先,G7 以占全球约 10%的人口,约 43.5%的 GDP,主导了全球经贸投资和治理体系,这对众多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相对不利。其次 G7 之中的欧元区地位受到冲击,美国 势力增长,全球多极化格局进一步受到冲击。美国 GDP 占全球比重的上升始于全球次贷危机之后货币美联储超常规政策退 出时期,美联储收缩的外溢效应引发了欧元区和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债务危机。2016 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后进一步推动逆 全球化措施,对新兴经济体进行遏制,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明显升级。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美联储再次出台超常规的货 币政策,叠加 2022 年乌克兰危机爆发,美国通胀快速上升,导致美联储又急剧转向,外溢效应既包括经济层面全球总需求 的回落,也包括金融层面全球风险资产的价格调整。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共 建“一带一路”的最初目标,就是要连接欧亚大陆东部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与西部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进而激发中间广大腹地 国家的巨大经济发展潜力,经过十年发展,目前“一带一路”合作已经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从这一视角看,共建 “一带一路”是维护世界多极化格局的主要力量之一。




经贸关系是地缘政治的重要竞争领域,“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提供了新的选项。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洲”战略后, 全面加强同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同日本等主导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磋商进程,希望以此进一步推进亚太地区 经贸一体化进程。但特朗普政府在 2017 年 1 月宣布退出 TPP,导致这一进程遭受挫折。在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推动下, 其余成员国于 2017 年 11 月将 TPP 更名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2022 年 5 月,美国启动印太经济 繁荣框架(IPEF),作为美国“印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以美国为核心、联合印太地区国家、以各种规则制定 为主要方式的新型区域合作框架。


(二)推动欧亚非地区应对经济逆全球化


全球分工体系具有内生的演进力量,逆全球化措施并不能改变全球化的总体趋势,共建“一带一路”是顺应和强化全球 内生性分工体系,对抗逆全球化措施的有力工具。数据显示,全球次贷危机之前制造业经济体的顺差持续扩大,使得以美国 为代表的逆差经济体持续实施逆全球化政策,2008 年至 2018 年美国贸易逆差有一定收窄,但并未改变全球贸易失衡的总体 局面。其原因在于,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元会面临“特里芬难题”,亦即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结算与储备货币,就需要美国 为全世界提供美元,这会导致美国的经常账户始终处于逆差状态,即便是实施了贸易保护措施,也不能改变这一局面。作为 非美元经济体,需要通过向美国出售商品和服务来换取美元,且为应对市场波动往往会形成超额储备。因此,解决全球贸易 失衡的最终方案应该是持续推动欧亚非地区经贸发展,强化全球经济贸易的多元化趋势和储备货币的多元化趋势。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旨之一,就是连接欧亚大陆东部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与西部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进而激发中间广大 腹地国家的巨大经济发展潜力。当前,亚洲与欧洲仍然是全球出口的主要力量,占全球出口比重仍然高达 70%以上,而北美 出口占全球份额还只有 13.5%。2021 年以来,亚洲和欧洲地区的出口占全球比重有所下降,北美地区出口占比出现提升,主要原因一是能源价格的上升推动商品出口国的出口份额明显提升;二是美国持续驱动制造业回迁美加墨自贸区。展望未来,如 果欧亚非大陆稳定发展,就能为全球治理体系、经贸投资、货币金融等的多元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巩固市场空间优势,迎接全球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


当前,全球正站在可能由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创新所引领的新一轮康波周期的起点上。我们认为, 未来康波周期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有三项,分别是引领性技术进步,持续增长的市场空间,以及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特别是在 进入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时期,技术创新也出现了一些新特征,最显著的就是网络效应。网络效应会 产生显著的“赢家通吃”特征,这使得市场竞争极度激烈,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的迭代也极其迅速。此时,丰富的应用场 景和持续增长的市场空间就极其重要。只有紧跟市场需求快速形成应用、更新应用,才能实现持续投入、持续升级换代,最 终淘汰竞争对手。中国在消费电子、移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成功就与市场空间的因素紧密相关。而共 建“一带一路”正是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的最佳场景。


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 PCT 专利申请量数据来看,全球技术周期正处于低谷期,但也正在孕育着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 从国别对比来看,中国已经具备数量优势,但不足在于产业化与商业化。美国 PCT 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比重已从 2001 年的 40% 左右降至 2022 年的 21.2%。中国占比则从 2001 年的 1.6%左右升至 2022 年的 25.2%。 市场空间仍是欧亚非地区的主要优势,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持续巩固这一优势。从消费电子、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 来看,美国往往出现龙头企业(苹果、Tesla),但中国也能形成第二梯队(华为等;BYD 等),并能通过市场规模的优势实现 应用场景创新和产品升级迭代,进而发展配套产业链。预计数字经济、AI 行业在市场力量之下也会呈现出美国出现龙头企 业、中国出现第二梯队与配套产业链的这种格局,但目前逆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也引发了不确定性。另外,从全球新技术的应 用规律来看,新产品渗透率提升具有明显的国际和区域传播特征,此时决定因素可能不再是加工制造环节的优势,而是在微 笑曲线两端,亦即上游的技术研发与产品设计,下游的文化传播、营销与服务。


四、案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地区所取得的成果


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处于“一带一路”陆海交汇地带,区域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 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巨大,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伙伴。自中国—东盟 1991 年建立对话关系以来, 中国与东盟风雨同舟、砥砺前行,双方全方位合作不断深化,互为最大贸易伙伴,树立了亚太区域最具活力的合作典范。过 去 30 多年来,中国—东盟双方人文相亲、民心交融,经贸合作更是成果亮丽,双方携手抢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 —东盟自贸区不断深化升级、RCEP 全面实施等重大机遇,给双方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共同维护 了本地区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东盟经济稳定增长,已成为各方积极争取的重要伙伴


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东盟经济在十年间呈稳定增长态势。据 IMF 统计,东盟(不含东帝汶)经济总量从 2013 年的 25,755 亿美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36,576 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从 3.35%上升至 3.65%。2022 年,在新冠疫 情叠加地缘政治危机及全球性衰退的背景下,东南亚大多数经济体仍呈现出较强的持续复苏态势,成为全球经济中的稳定地 区。其中,马来西亚、越南和菲律宾是东南亚 2022 年经济增速最快的三个国家,文莱是东南亚唯一经济负增长的国家。


以更长期的视角展望东南亚经济发展,贝恩公司和蒙克山基金于 2022 年 10 月共同发布的研究指出,东南亚经济体在未 来 10 年将超越全球其他发展中区域的增长,且未来持续增长的动力来自于科技颠覆者。东南亚地区的增长态势保持良好, 得益于政治稳定、创业活动激增、人口的有利增长以及相对良性的国际环境。未来 10 年,东南亚经济体的平均年增长率预 计将达到 4%至 5%。在重要的六个经济体中,越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预计将领先其他东南亚经济体,为 5%至 7%;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新加坡的增长率相当,而菲律宾的增长率则稍微落后。 东南亚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是各方积极争取的重要伙伴。21 世纪以来,美国继续力图在东南亚地区的国防、安全 等方面国际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国经济实力和地区影响也在日益上升。中美贸易摩擦期间,美国自中国进口下滑缺口 基本由东南亚国家填充,东南亚成为了中美贸易摩擦的“缓冲地带”。 东盟国家的商品贸易实现了高速增长。WTO 数据显示,2022 年东盟国家商品出口额达到 1.96 万亿美元,相较 2013 年 增长 54.5%,其中,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的商品出口额分别占到东盟十国总商品出口额的 26.3%、 18.9%、18.0%、14.9%、14.6%,其余国家合计占比不足 10%。分地区看,2013 至 2022 年间商品出口额累计增幅最大的国家 为老挝、柬埔寨、越南,分别增长 249.2%、237.1%、181.3%。


东南亚经济全方位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地位,中美两国高度重视对东南亚政治、经济、金融等领域投 入。首先,中美在政治上与东盟各国建立了多层次、各领域的交流机制,促进了同这些国家的战略互信,为各领域沟通交流 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包括经贸在内的各领域互利交往。其次,东南亚是中美日等主要国家的重要贸易、投资、金融伙伴,在 经济上相互依赖。东盟内部贸易一直占东盟贸易总额的最大份额,中、美、日是东盟排名前三的外部贸易伙伴,三国占东盟 对外贸易总额近四成。近年来中国同东盟贸易迅速增长,已互为最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大致为美、日同东南亚贸易总额之和。


(二)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高水平的伙伴关系


从 1991 年中国与东盟开始交流迄今,三十年多来,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为 11 个国家 20 亿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与东盟于 2002 年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建设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程正式启动,并于 2003 年 7 月 1 日生效。此后双方于 2004 年、2007 年和 2009 年分别签署《货物贸 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分别于 2005 年 7 月、2007 年 7 月和 2010 年正式生效。2010 年 1 月,中国—东 盟自贸区全面建成。2014 年,双方启动自贸区升级谈判。2015 年 11 月,双方签署《关于修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 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正式结束。2019 年 10 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 定书》全面生效。2022 年 1 月 1 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如期生效也为东盟的区域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


1. 贸易走向持续向好:中国与东盟双方贸易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贸易总值从 1995 年的 184.4 亿美元到 2022 年的 9,753.4 亿美元,提高了约 53 倍。截至 2022 年末,中国连续 14 年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同时自 2020 年起,东盟成为中国 最大贸易伙伴,形成中国、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推动双方贸易快速增长的因素主要有:RCEP 生效带来的 贸易创造效应,推动产业链合作更加紧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推进,助力经贸往来更加便捷;农产品合作加深,推动进 口规模扩大。2022 年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达 975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1%。2023 年 1-9 月,中国与东盟贸易受美联储加息 的影响录得 6699 亿美元,同比增速为-6.7%,中国与东盟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比重为 15.7%。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在中国 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东盟各国贸易快速增长、消费持续复苏、数字经济迅猛发展,随着中国、东盟双方在服务 贸易、相互投资、自贸区建设、产业链深度融合、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不 断深化,将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带来新动力。


2. 商品结构不断优化: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我国与东盟贸易呈现交易商品种类少、贸易规模总额小等特点。进入 21 世纪后,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的商品越来越完善、种类越来越丰富,如手机、家具、汽车等商品出口增势良好。从东盟国家 进口的产品,如石油、天然气、橡胶等保持较快幅度增长,双方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对东盟出口机电 产品贸易总额达到 1,37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5%;自东盟进口机电产品贸易总额达到 1,329 亿美元,同比下降 2.4%。近年 来,我国持续优化自东盟进口农产品的检疫程序,加快进口步伐。2022 年,我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总值约为 2,469 亿元,上 升了 21.3%,占同期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值的 15.7%,同比 2021 年增加 1.4%。


3. RCEP 协议全面生效带来新发展机遇:RCEP 协议的全面生效,将为中国—东盟贸易发展带来划时代的重大机遇。2022 年我国对 RCEP 其他 14 个成员国进出口额增长 7.5%,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 30.8%,RCEP 协议框架下,区域内各国经济 发展主要有进出口比重稳步提升、贸易往来活跃、产业合作增强、民营企业的表现亮眼等特点。随着 RCEP 协议未来不断向 新合作伙伴开放,其规模和影响力将继续扩大,进一步稳定东盟在区域架构中的中心地位,有助于建立更加多样、包容的亚 太自由贸易区。


(三)中国—东盟投融资发展趋势


1. 中资企业在东南亚投融资情况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落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以其 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资金实力、技术储备等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载体,在促进“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联通,提升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当地民众的就业,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扮演 着关键角色,是“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共赢的市场主体,是国家间交往、民族间交流的重要桥梁,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载 体,事关“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大局,也是国际社会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根据最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22 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流量为 186.5 亿美元,比上年下降 5.5%,占当年 流量总额的 11.4%,占对亚洲投资流量的 15%;年末存量为 1546.6 亿美元,占存量总额的 5.6%,占亚洲投资存量的 8.4%。 2022 年末,中国共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过 6500 家,雇用外方员工超 66 万人。


2. 东南亚企业在华投融资情况


根据商务部《中国外资统计公报 2023》,2022 年,东盟在华投资新设企业 1833 家,同比下降 14.5%,占中国新设外商投 资企业数的 4.8%;实际投资金额为 119.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6%,占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 6.3%。RCEP 投资准入条款 要求成员方不得歧视外国投资者,并向 RCEP 成员方投资提供最惠国待遇。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指出,RCEP 将显著推动 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根据预测,到 2035 年,RCEP 将带动区域投资累计增长 1.47%。


目前,东盟企业在华布局行业焦点明确,主要投向江浙地区和山东。行业来看,东盟对华投资集中于五个行业——批发 和零售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据近八成的实际投资金额,新设 企业中占比近七成。地区来看,东盟对华投资的前三大省依次为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近五年年均投资分别为 22.8 亿美 元、11.6 亿美元和 5.8 亿美元。以大力建设中国北方对接东盟示范省份的山东省为例: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 造、现代农业等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领域,其与东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度高,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


第二篇:“一带一路”主题投资机会

一、“一带一路”主要涉及哪些行业或主题?


“一带一路”倡议自 2013 年提出以来,旨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全球发展,当前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 合作倡议之一。这一倡议不仅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还为多个产业带来了广泛的机遇。2023 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十周年,同时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十周年。10 月 10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中写道:十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 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 ”,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成为深受欢迎 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10 月 18 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高峰论坛明确互惠互利高质量发展,涵盖以下主 要方面。强调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全面取消制造业限制,明确国有企业、数字 经济的地位;开展务实合作,积极推动民生、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深化绿电,建设光伏产业;推动科技创新, 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等。从 10 月 10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到 10 月 18 日峰 会论坛,充分体现了中国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10 周年之际,中国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 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从对主要国家及组织的出口数据分析发现,2023 年以来,中国对东盟、非洲和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 保持高增长速度。随着积极释放的政策红利,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将更好的发挥产业互补优势,带来进出口 贸易数据的显著提升。未来通过提高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将加速沿线国家的产业转型与创新,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共同 繁荣。


10 月 17 日至 10 月 18 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沿线国家将共同商议如何高质量共建“一 带一路”。从传统的能源及基建领域,到绿色能源及电子商务,再到新兴科技产业,峰会将推进全产业链方面的相关合作, 共同将“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一)上游能源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多个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力和太阳能等能源资源。一方 面,“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 发展上游能源行业有助于满足这些国家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支持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对原油进口以来程度较高,进口数量远超于其产量。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战略,发展上游能源行业可以充分利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多样性,提供更多的能源供应来源,降低国家能源供应风险。




(二)中游制造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因为沿线国家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持其发展需求,包括公路、 铁路、港口、机场、电力站等各类基础设施,这能够为建筑、工程机械、建材、钢铁等行业提供长期需求。中国对外承包工 程数量增速近年来呈现出趋缓的趋势,主要反映了全球宏观经济疲软和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未来随着国际市场的逐步修复 与中国积极探索新的国际合作机会,中国仍然具备扩大对外承包工程的潜力。


在出口商品类目中,汽车出口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表现尤为突出。9 月份,我国汽车出口 44.4 万辆,环 比增长 9%,同比增长 47.7%,新能源汽车出口 9.6 万辆,环比增长 6.5%,同比增长 92.8%。1 至 9 月份,汽车出口 338.8 万 辆,同比增长 60%,新能源汽车出口 82.5 万辆,同比增长 1.1 倍。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车主要是出口西欧和东南亚市场, 为“一带一路”地区的主要地区。其中,西欧和南欧的比利时、西班牙、斯洛文尼亚、英国以及泰国等东南亚国出口走强。 中汽协表示未来汽车产业不仅以直接贸易的形式出口,还将通过海外建厂、国际化合作等多种方式走出去、走进去。


(三)下游消费




2023 年 10 月 10 日,国务院印发《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的白皮书,从聚焦政策沟通、 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到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在时代发展 的浪潮中不断完善合作理念、拓展合作领域。 从需求侧分析,产业产能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共建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工业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促 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增强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更大发展空间。


(二)供给侧——互利高质量发展


在供给侧,国内主要由大型龙头企业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区域,当然,大型民营龙头企业不乏其中,主要的 产品或服务供给是由大型国企提供的,涉及的主要行业央国企概念占比更高一些。因此,供给侧层面, 更利于央国企概念的高质量发展。


基于“中特估”概念与“一带一路”的主力军均为央国企,因此,2013 年以来,A 股市场中的“中特估”指数与“一带 一路”指数收益率高度正相关。从供给侧视角,“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全面迸发,A 股市场中的国企概念也将得 到正向催化。建议关注有关“一带一路”主题的央国企。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宏观意义与主题投资机会:十载初折桂,百年新征程.pdf

上海港湾研究报告:软土地基处理龙头,加速拓展一带一路市场.pdf

“一带一路”十周年:回顾、展望与多边化发展建议.pdf

“一带一路”数字基建实践与发展报告.pdf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汽车产业绿色发展现状研究.pdf

2023年政策研究专题报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通运输绿色发展路径研究(二期).pdf

策略研究专题:为什么央国企主题投资具备中长期主线逻辑?.pdf

当下A股有哪些主题投资机会?.pdf

主题投资方法论新编:新范式下的逐风者.pdf

投资策略专题:主题投资机会能否贯穿全年?.pdf

主题投资的逻辑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追逐热点到拥抱时代.pdf

【中国银河】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宏观意义与主题投资机会:十载初折桂,百年新征程.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