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邦证券】稀缺的Tier 0.5汽零巨擘,机器人执行器业务擎天架海.pdf

1. 拓普集团:品类叠加客户拓展,成就平台型零部件领航 者

产品矩阵丰富,单车配套金额约 3 万元。拓普集团是一家平台型汽车零部件 供应商,旗下产品包括汽车 NVH 减震系统、内外饰系统、轻量化车身、智能座舱 部件、热管理系统、底盘系统、空气悬架、智能驾驶系统共 8 大业务板块。


客户覆盖广泛,第一大客户为 A 客户。客户覆盖国内外主要新势力车企以及 传统 OEM 车企,客户包括 A 客户、上汽通用、吉利、小鹏、比亚迪、长安汽车 等。国内,积极合作新势力车企,与华为、金康、比亚迪、吉利新能源、理想、蔚 来、小鹏等车厂合作进展迅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与 Rivian、Ford、Lucid 等知 名品牌达成合作。2022 年,公司收入 159.93 亿元,同比增长 39.52%;归母净利 润 17 亿元,同比增长 67.13%。




1.1. 发展历程:决胜 NVH,突围底盘、热管理,剑指机器人,四十不惑


复盘公司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创业初期(1983-2011 年)、快速发展期 (2012-2016 年)、绑定大客户放量期(2017 年至今)三大阶段: 1)创业初期(1983-2011 年):打磨核心技术,初出茅庐。1983 年拓普成立, 1997 年和 2005 年先后通过 ISO9002 质量体系认证、ISO/TS16949 质量体系认 证,技术获得认可。 2)快速发展期(2012-2016 年):拓展通用、吉利客户,NVH 产品崭露头角。 公司产品矩阵扩张并进,连续量产电子真空泵、锻铝控制臂。2015 年 3 月,公 司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2011 年-2016 年公司收入 CAGR 为 16.69%、归母净利润 CAGR 达到 24.52%。 3)绑定大客户放量期(2017 年至今):绑定 A 客户,厚积薄发。2017 年2022 年公司收入 CAGR 为 28.25%、归母净利润 CAGR 达到 18.16%,A 客户在 公司收入占比从 2020 年的 20.08%提高到 2022 年的 38.57%。


1.2. 管理层:董事长积累深厚锐意进取,战略慧眼独具


拓普集团 1983 年成立,董事长邬建树为公司创始人,深耕汽车行业 40 年, 有深厚的资源和认知积累。 董事长邬建树在创业历程中展现出极具战略眼光、精明练达的素质。根据长 江商报,董事长邬建树发家于宁波,1996 年,当小汽车开始初步渗透,邬建树捕 捉商机,开办拓普汽车零配件工厂;此后邬建树瞄准当时热销车型北京吉普,为 北京吉普做汽车的减震垫、密封条等配件。此后,拓普集团又涉足了汽车隔音业 务,此后继续在汽车零配件不断深耕,先后拿下广州标致、一汽大众、上海通用等 车企订单,形成汽车隔音和汽车减震两大核心业务。


引入职业经理人模式,职业经理人具有较强执行力。公司借鉴国际先进的管 理模式,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邬建树先生无近亲属在公司担任中层以 上管理人员,总裁、副总裁、财务总监等公司高管均为职业经理人。


1.3. 股权架构:实控人有绝对决策权,股权架构集中稳定


股权架构集中,实控人对公司经营有绝对决策权,为公司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截至 2023 年 H1,董事长邬建树通过控股迈科国际以及迈科国际全资孙公司宁波 筑悦,直接和间接持股 64.08%,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截至 2023 年 H1,迈科 国际持有公司股份 6.94 亿股(持股比例 62.94%),为公司控股股东。


1.4. 财务分析:收入利润高增,盈利能力步入上行通道


客户扩张叠加产品线延伸,收入进入高速成长轨道。


2012-2014,上海通用为第一大客户,2019-2020 吉利为第一大客户,驱动公 司收入从 2011 年的 16.92 亿上升至 2020 年的 65.11 亿元。21-22 年后,A 客户 放量驱动公司营收利润高增。20-22 年收入从 65.11 亿元增长至 159.93 亿元, CAGR 为 56.72%,2022 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39.5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67.13%。 减震器、内饰为收入基本盘,总营收占比超过 50%;新业务拓展速度快,轻 量化底盘崛起、热管理接棒放量,汽车电子为储备业务。分产品来看,减震、内 饰、底盘是收入的主要来源,新业务收入占比明显提升。 1)减震和内饰稳健增长,增速相对稳定。2022 年减震营收 38.72 亿,同比 增长 16%,收入占比为 24.21%。内饰 54.63 亿,同比增长 53%,收入占比为 34%。 2)轻量化业务 2015 年起量产。2018 年福多纳并表,此后收入比重逐年提 升。2022 年轻量化收入为 44.45 亿元,同比增长 69%,收入占比为 27.79%。3)热管理系统营收贡献显著提高,2022 年收入提高到 13.69 亿,yoy+7%, 总营收占比达到 8.56%。 4)汽车电子蓄势待发,当前收入占比较小。2022 年该业务营收 1.92 亿元, 同比增长 5%,收入占比为 1.2%。 毛利率连续三年稳定在 20%上下,分产品毛利率纵向对比,汽车电子>减震> 底盘业务>其他。时间维度看,2020-2021 年原材料涨价和海运费价格涨幅较大, 对毛利率形成负面影响。2022 年,毛利率回升,达到 21.61%,同比+1.74pct, 主要系原材料价格上涨趋缓、 海运费下降、公司规模效应显现及下游客户价格补 偿落地。


期间费用控制较好,管理费用率略高于销售费用率。期间费用率连续改善, 1)管理费用率:2016 年以来,费用管控良好,管理费用率持续下降,从 2015 年 的 9.19%下降至 2022 年的 2.65%。2)销售费用率:规模效应显现,从 2015 年 的 5.04%下降到 2022 年的 1.38%。3)研发费用率:大力投入研发,巩固核心竞 争力,研发费用是期间费用占比最大的变量。2018-2022 年研发费用率保持在 4.5% 左右,2022 年研发费用率为 4.69%,同比+0.31%。




盈利能力扎实稳健,净利率触底回升。2020-2022 年,归母利润增速远高于 营收的增速,2022 年归母净利润为 17 亿元,同比增长 67.13%,归母净利率再度 突破 10%达到 10.63%,同比+1.76pct。 运营效率良好。2022 年存货周转率为 4.52 次、应收账款周转率为 4.26 次, 和同业相比处于平均水平;经营现金流强劲,募资保证现金流,为资本开支提供 “弹药”。2022 年经营现金流 22.84 亿元,投资现金流-51.06 亿元,筹资现金流 42.97 亿元。


ROA、权益乘数、净利润率提升驱动 ROE 回升,ROE 从 2019 年的 6.25% 上升至 2022 年的 14.97%。随着下游客户需求释放,公司 ROE 水平提升可期。


2. 核心竞争力:深耕服务+研发+成本管控,共促拓普新征 程

依托于研发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成本管控能力,公司由传统的供应零部件、 服务客户的业务转变成产品解决方案供应商。我们认为公司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逻 辑为:以客户服务和响应能力为核心,逐渐拥有与整车厂同步研发的能力,业务 扩大后公司在汽车价值链中的参与度更高,成本端规模效应得到体现,使竞争地 位进一步凸显。


2.1. 服务:前瞻性服务头部车企、产能布局遍布全球


过往十年客户拓展顺利,以通用的合作为基础,挖掘出吉利、A 客户等新客 户,核心来源于公司的客户挖掘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 洞察新能源产业趋势,较早卡位新能源供应链。在 2008 年,国际油价一路走 高,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呼声高涨,董事长便捕捉到新能源的发展趋势,为后续 投入巨资开发汽车电子业务、布局新能源埋下伏笔。 高地渗透,重点突破。深入推进 tier0.5 级合作模式,该模式单车配套产品多,配套金额高。从与 A 客户的合作来看,0.5tier 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2022 年 A 客 户收入贡献为 61.68 亿元,占公司收入的 38.57%。前五大客户中,除与 A 客户 合作时间为 5 年外,与其他客户合作时间基本在 10 年以上,与客户建立起长期稳 定的合作关系。


围绕客户需求,推进产能扩张态度坚决、服务响应速度快。固定资产和在建 工程规模高居可比公司第一。公司固定资产从 2015 年的 10.93 亿上升到 87.26 亿,增加 76.33 亿;2022 年在建工程为 35.54 亿。相对应,2015 年至 2022 年公 司累计获取净利润 63.28 亿,销售所赚得的利润几乎全部投入到固定资产和产能 扩建。


产能基地围绕客户生产制造基地,巩固客户粘性。公司围绕国内主要汽车产 业集群,已在宁波、重庆、武汉等地建立制造基地,为支持全球布局,更好服务国 际客户,公司在美国、加拿大、巴西、马来西亚等国家分别设立制造工厂或仓储中 心,在波兰与墨西哥的工厂也在有序推进。公司波兰工厂已经投产,墨西哥首期 220 亩工厂也加快规划建设进度。 选择一流客户服务,借助标杆外延有望拓展增量客户。公司顺利地拿到了蔚 来、理想等车企的订单。公司已先后于 2022 年 11 月和 2023 年 3 月分别同理想 和蔚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2. 研发:研发为基赋能品类拓展,护城河不断夯实


研发实力强劲,品类拓张突破单品类收入天花板。公司品类拓展以内生切入 为主,以减震器和内饰功能件为基础,产品品类延伸,成功研发热泵空调、电子膨 胀阀、电子水阀、电子水泵、气液分离器等产品。根据 2022 年年报,当前单车配 套金额已提高到约 3 万。


卡位机械、电控技术,品类拓展顺理成章。从智能座舱和空气悬架的零件构 造看,智能座舱的关键部件包括气袋模块、电磁阀、充气气泵、背簧,控制器和控 制程序,空气悬架的关键部件是弹簧总成等,都是由机械部件和电控部件、电控 模块构成,技术相通。


阀类制造投入较多技术资源,依托在研发智能刹车系统 IBS 过程中形成的阀 体上的技术积累,研发出其他阀体相关产品。2011 年,成立宁波拓普智能刹车系 统有限公司,开始智能刹车系统研发,在电磁阀制造上具备领先优势,而电磁阀 是汽车智能刹车系统的核心部件,制造精度要求高。公司发布的 IBS-PRO 攻破了 长时间通电电磁阀技术,持续通电温升小于 80℃,同时实现了大流量的要求,流 量可达 4L/min@100bar,响应时间小于 10ms。智能刹车系统落地验证了公司的精密制造能力。 新业务与旧有业务阀体技术相通,从高技术要求品类向下拓展和兼容。从制 动系统电磁阀向热管理电磁阀、空气悬架电磁阀延伸、从电磁阀向电子膨胀阀等 阀类产品延伸,核心原因是:1)热管理和空气悬挂中的控制阀的制造难度、精密 程度小于智能刹车。空气悬架和热管理系统中运用的主要为开关电磁阀。在防抱 制动系统中使用的电磁阀,多为高速开关电磁阀。2)电磁阀和电子膨胀阀的制作 工艺有较大部分重合,均经过焊接、总装、检测工艺。


研发投入力度大,持续完成人才引进。1)研发投入: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 入比例保持在平均约 5%,研发竞争力持续提升。2)研发团队规模:2022 年研发 团队规模位于可比公司第一名,2022 年研发人员数量为 3180 人,高于中鼎股份、 三花智控、伯特利等。公司在北美、欧洲、上海、深圳、宁波等地设立研发中心, 已建立一支由近两百名硕士、博士组成的三千多人的科研团队。




同步正向研发能力,机械、电控、软件的一体化研发整合能力以及实验能力 完善。公司与 GM、AUDI、BMW、VALEO、上汽通用、上汽集团、一汽轿车、长 安汽车、吉利汽车、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汽车制造商和系统集成商开展同步研发,已完成多项同步研发项目。其中公司从 2001 年就和上汽通用旗下的泛亚汽车技 术中心一起同步进行开发,后续获得多次上汽通用定点,体现厂商满意度较高。


2.3. 成本管控:客户订单构筑飞轮效应,成本控制得当抵御风险


优质客户资源、在手订单支撑规模优势,助力业绩穿越周期。即使原材料价 格上升对毛利率形成扰动,有规模效应的公司可以通过压缩费用率,对冲宏观对 毛利率的挤压。1)订单、收入规模大的公司更容易有规模优势,抗风险能力强。 2018-2022 年,SW 汽车成分股中收入规模越大的公司,毛利率和利润率下降的 水平越小。2)客户集中度或与销售费用率反相关,随着大客户合作加深,销售费 用率有望逐年降低。公司销售费用率 21 年降幅较大,主要系 A 客户收入贡献从 20.08%上升至 36.36%。


公司主业从竞争激烈的隔音减震市场延伸,打磨出极强的成本管控基因。内 饰毛利率偏低,是竞争较为激烈的红海,根植于 NVH,公司在生产、人员的管理 上积累降本的丰富经验。通过人员管理,获得人力资本优势,从而转化为订单的 价格和成本优势。公司人均薪酬处于可比公司下轨水平。2022 年公司人均工资为 11.78 万元。


3. 基本盘稳健,减震市占率 20%,热管理接棒放量

公司传统业务为减震、内饰,而后拓展到轻量化底盘、热管理、智能驾驶、空气悬架、机器人、智能座舱和车身轻量化。


3.1. 减震、内饰:传统 NVH 先行,规模效应铸造龙头壁垒


公司以减震、内饰业务起家,以成本优势和优质客户资源壁垒为护城河,减 震市占率稳步提升。测算得 2022 年减震市场 OEM、AM 分别为 107、73 亿元。 2012-2022 年,减震市场 OEM 的 CAGR 为 1.34%。2022 年公司减震产品在 OEM 减震市场市占率为 22%,过去 10 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饰件行业规模大、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细分产品种类繁多,竞争比橡胶减震 市场更为充分。外饰件和内饰件的市场规模分别从 2016 年的 701 亿元和 981 亿 元上升至 2021 年的 873 亿和 1078 亿元。 公司的内饰件产品主要有行李箱、内饰材料、隔音材料等。2023 年拟定增, 募投项目全部实施完成后,将新增内饰功能件产能 310 万套。


3.2. 轻量化底盘:内生+并购双管齐下,扩产筑基助力业绩腾飞


公司底盘轻量化产品包括:副车架、控制臂、转向节、底盘结构件等。内生 +并购拓展底盘,技术积累领先。当前,公司 1)具备底盘整体设计能力及试验验 证能力;2)掌握多种轻量化工艺,包括铝合金锻造、高压压铸、真空压铸、挤压 等;3)攻克底盘核心运动部件技术难点。球头铰链是底盘悬架的关键部件,具备 较高的技术门槛。2014 年公司开始进行大众 MQB 平台球饺链产品研发,目前公 司 MQB 球头铰链已经获得大众的各项认可。 公司发力铝合金+高强度钢材。采用轻质材料是实现降低车辆的平均质量的主 流方案。轻量化材料中,铝合金和高强度钢材应用较多,与公司发展思路契合。公 司 2017 年通过收购福纳多完善底盘系统的布局,后续通过产能打开业务增长空 间。2023 年拟定增,募投项目全部实施完成后,将新增轻量化底盘系统产能 610 万套/年。


3.3. 热管理:订单落地初见成效,绑定大客户成长优势尽显


专注于“系统集成化”的研发,热管理产品包括集成式热泵总成、多通阀、电 子水泵、电子膨胀阀等。主要产品为热泵系统总成,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空调系 统。目前,公司已经研发出第二代产品,可以提供水侧、剂侧独立的部分集成方 案,也可以提供高度集成方案。


配套产能提升为核心成长变量,发展空间充足。截止 2022 年,公司热管理产 能为 60 万套,2023 年公司定增,募投项目规划新增热管理产能 130 万套。


4. IBS、空气悬架势能并进向上,机器人第二增长曲线启 幕

4.1. 智能驾驶:IBS“新贵”扶摇直上,订单兑现正当时


公司智能驾驶系统产品,包括线控转向、线控刹车、电调管柱等。电子真空 泵作为第一个项目,2008 年开始立项。2021 年 12 月,发布智能刹车系统(IBSPRO)产品。22 年 3 月 IBS-PRO 完成产品性能测试、完善以及冬季标定验收工 作。


4.1.1. 行业:国产替代稳步突破,One-Box 大势所趋


线控制动当前主要被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所垄断。博世、大陆集团、采埃孚、 万都、爱德克斯是主要供应商,其中,博世 ibooster+IPB 领跑市场。2022 年前 5 月博世占据 89.4%的乘用车线控制动市场份额。其中 2017 年博世首先于欧洲生 产智能助力器—iBooster,大陆于 2016 年在德国工厂率先实现其智能制动系统—MKC1。 新能源汽车失去了由发动机产生的真空压力来源,目前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 分别为电子真空泵(EVP)方案和线控制动方案(EMB/EHB):增加 EVP 仍存在 寿命较短、易受环境影响,且能量的回收效率较低等问题;线控制动系统用电子 助力替代真空助力,解决了新能源车缺乏稳定真空源的问题,具备能量回收的功 能,这对于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行车线控制动整体渗透率较低,新能源汽车配置率相对较高。根据 佐思数据中心统计,2019 年国内乘用车的线控制动装配率在 2.6%,2021 年增长 到 8.6%。随着自主供应商 EHB 产品的成熟,线控行车制动产品将加速放量。 线控制动系统,可根据有无液压后备分为 EHB 电子液压制动和 EMB 电子机 械制动。受限于高企的开发成本与技术难度,EMB 仍存在众多问题难以攻克,短 期内无法实现规模化量产。EHB 实现难度较低,仅用电子元件替代传统制动系统 中的部分机械元件,保留传统的液压管路,当线控系统失效时备用阀打开即可变 成传统的液压制动系统,因此也可理解为线控制动系统发展的第一阶段。同时, EHB 具体又可分为 One-Box 和 Two-Box 两种。One-Box 方案以一个 ECU(电子 控制单元)同时集成了 ESC(汽车电子稳定系统)和助力器功能,而 Two-Box 方 案则需对助力器和 ESC 单元的关系进行协调。


短期内 Two-Box 方案占据主流,长期看 One-Box 方案为大势所趋。Onebox 能实现更高的能量回收效率,由于集成度高,体积和重量缩小,成本也更低。 但技术挑战仍存,比如,需要与踏板解耦,由于踏板仅用于输入信号,不作用于主 缸,而由传感器感受踏板力度带动电机推动活塞,踏板感受需要软件调教,可能 有安全隐患。技术难题导致 one-box 方案量产时间较晚。


4.1.2. 看点:新产品接连问世,订单产能支撑蓄势突围


持续投入巨资,攻克各项技术难题,产品迭代到第四代。公司 IBS 产品从第 I 代的 TWO-BOX 无能量回收方案,发展到第Ⅱ代 TWO-BOX 有能量回收方案, 再到第Ⅲ代整合 ABS/ESC 功能的 ONE-BOX 有能量回收方案,以及最新型的面 向 L4 级以上自动驾驶的第Ⅳ代双冗余方案。


公司攻克了 ABS/ESC 和数据积累等技术瓶颈。1)ABS/ESC 是长期制约中 国车企的功能模块,传统的 ABS/ESC 的电磁阀使用工况原则不能连续超过 3 分 钟。智能刹车系统 IBS 存在长时间制动的工况,电磁阀持续工作时间不能满足。 因此对于 IBS 的电磁阀线圈,在持续通电的情况下确保温升不超过 80 摄氏度,以 保证刹车性能的稳定性。同时由于 IBS 的建压速度快,对电磁阀的流量要求也比 传统 ABS/ESC 的电磁阀高,因此,公司智能刹车系统 IBS 的电磁阀技术,已经 大幅超越了传统 ABS/ESC 模块。 2)数据积累瓶颈。数据积累是国内企业的弱项,也是国外企业多年来形成的 技术壁垒。为此公司自建道路试验场,配置多种世界领先的检测设备,采集各种 工况下的数据,使软件快速迭代。


公司发布的 IBS-PRO 属于 OneBox 解决方案,结构紧凑,建压速度快。1) 结构紧凑:系统高度集成,重量仅有 5.8kg。2)响应速度快、精度高。在 150ms 内建压可达 100bar,和博世、伯特利等厂商的其他 IBS 产品,差距不大。 在手订单、产能充裕,产品迭代持续推进,支撑 IBS 蓄势突围。1)客户:截 止 2022 年 5 月,根据公司披露,IBS 多个项目获得了吉利汽车和一汽红旗的项目 定点。2)产能:拓普 IBS 智能刹车系统工厂满产可实现年 50 万辆车的配套能力。 3)产品:在完成 IBS-PRO 的产品研发之后,将陆续推出 IBS-EVO、IBS-RED 冗 余制动方案。


4.2. 空气悬架:新工厂落地,产能产品布局按下加速键


公司空气悬架产品包括集成式供气单元、空气悬架、高度传感器等。已建立 空气悬架整套系统(含电控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的设计研发、试验检测、生产制造 及供货能力。 空气弹簧:具备多气室的技术,应用多气室空簧,通过开关电磁阀动作,打 开关闭部分气室,提供更好的整车操控稳定性。同时,实现集成式的空气供给单 元(泵、分配阀、ECU),有利于在空间布置、能耗降低、成本降本、响应时间等 方面的提升。


电控空气悬架系统:采用闭式空气供给单元,未来将演变成空气悬架系统发 展的主要趋势。与传统的开式空气供给单元相比,它将空气压缩机、分配阀和 ECU 等集成为一体。闭式空气供给单元具有更高的集成度、高海拔环境下响应速度快、 不易过热等优点。


4.3. 机器人:站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起点,百万亿朝阳赛道大有可为


布局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执行器,切入百万亿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公司的运 动执行器产品包括旋转执行器和直线执行器。2023 年 7 月,公司拆分设立机器人 事业部,后更名为电驱事业部。根据公司年报,该市场有望达到百万亿体量,据测 算全球劳动人口约 34.5 亿人,假设人形机器人单价 25 万元,如其中 11.6%劳动 者被机器人取代,则人形机器人全球市场可达 100 万亿级别。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研发进展持续超预期。2021 年 8 月,在首届 AI Day 上, 特斯拉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概念机 Tesla Bot;2022 年 9 月,在第二届 AI Day 上, 人形机器人原型机 Optimus 首次亮相,可完成搬运箱子、为植物浇水等简单工作, 实现缓慢行走;2023 年 5 月,在特斯拉 2023 股东大会上,Optimus 运动控制能 力持续进化,在电机扭矩控制、环境发现与记忆、人体跟踪运动 AI 训练等方面进 展飞速,可以完成物品抓取、物品移动等更为复杂的工作。自 2021 年 8 月推出概念机 Tesla Bot 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人形机器人研发进展迅猛,马斯克表 示人形机器人将会是今后特斯拉主要的长期价值来源。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自带应用场景,产业化落地值得期待。马斯克提出,机器 人将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消除危险、重复和无聊的任务。Optimus 机器人未来产 量可以达到数百万台,价格可降低到 1-2 万美元,预计 3-5 年后可推向市场。远 期来看,若人形机器人和人的比例达到 2 比 1 左右,人形机器人需求量可达 100 亿甚至 200 亿个。特斯拉目前在全球布局六大制造工厂,工人总数超 7 万,我们 预计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有望率先在超级工厂实现落地应用,替代工人完成部分危 险、重复的工作。


目前 Optimus 旋转执行器采用谐波减速器方案。特斯拉 Optimus 共搭载 40 个电动执行器,其中手臂 12 个、脖子 2 个、手部 12 个、腿部 12 个、躯干 2 个。 Optimus 执行器可分为旋转执行器和直线执行器两大类,共 6 种类型。由于 RV 减速器体积较大、精度相对较低,而谐波减速器具有体积小、传动比高、精密度高 等优势,在轻负载精密减速器领域处于主导地位,更适用于灵活轻量的人形机器 人,因此目前 Optimus 旋转执行器采用谐波减速器方案。


公司具备四大核心优势,技术过关+服务能力强+全球研发与产能布局,可实 现快速响应。公司在机器人执行器业务的核心优势包括:1、具备永磁伺服电机、 无框电机等各类电机的自研能力。公司过往研发 IBS,在电机和电控上有一定的 技术积累。电机方面,IBS-PRO 采用直流无刷电机,额定力矩 2Nm,额定转速 3000rpm,堵转扭矩 4Nm,空载转速 6000rpm,可更快速响应,实现更高效、更 迅速的建压能力;2、具备整合电机、减速机构、控制器的经验;3、具备精密机 械加工能力;4、具备各类研发资源及测试资源的协同能力。


机器人执行器已多次向客户送样,预计后续年产能将提升至百万台。公司研 发的机器人直线执行器和旋转执行器,已经多次向客户送样,获得客户认可及好 评,项目要求自 2024 年一季度开始进入量产爬坡阶段,初始订单为每周 100 台。 为满足客户要求,公司需要本年度完成 4 套生产线安装调试,形成年产 10 万台的 一期产能,后续将年产能提升至百万台。


4.4. 其他:依托 IBS 技术沉淀触角外延,潜力业务储备充足


4.4.1. 智能座舱:自研产品步步为营,产能完备保障发展


当前,公司研发出电动调节转向管柱、电动尾门、座椅按摩系统等产品,这 些产品均已发布并获得客户的正式订单。未来,公司将拓宽产品系列,推进管柱 助力式电动转向系统、齿条助力式电动转向系统、冗余式电动转向系统、线控转 向系统、电动四向调节转向管柱及“完全可收缩式”电动调节转向管柱的迭代升级。


舒适系统产品发布,公司实现了软硬件自研、核心零件自主研发。产能方面, 座椅舒适系统工厂位于宁波,满产可实现年 50 万辆车的座椅舒适系统产品配套能 力。


4.4.2. 车身轻量化:高速渗透逻辑持续演绎,开拓轻量化新增长极


随着电动车的持续放量以及一体化压铸的高速渗透,市场迎来高速增长期。 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降低汽车重量,提升车辆轻量化水平是增加续航的关键解决 方案之一。根据华经产业研究,目前国内一体化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中特斯拉 相关车型,2021 年渗透率约 13%左右,预计到 2025 年渗透率有望达 35%,假设 30 万以上电动车的一体化压铸渗透率达到 90%,测算出 2025 年一体化压铸市场 规模有望突破 180 亿元,2021-2025 年 CAGR 达 145%。




公司轻量化车身产品,包括一体化成型车身前后底板、车身结构件、车门结 构件、电池 PACK 结构件等。2021 年 9 月 4 日,与力劲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向 力劲订购 21 台套压铸单元,其中包括 6 台 7200 吨、10 台 4500 吨和 5 台 2000 吨的压铸设备。2022 年,与华人运通高合汽车合作的国内首个基于 7200 吨巨型 压铸机正向开发的一体化超大压铸车身后舱正式量产下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拓普集团研究报告:稀缺的Tier 0.5汽零巨擘,机器人执行器业务擎天架海.pdf

拓普集团分析报告:积厚成势,志在寰宇.pdf

拓普集团研究报告:平台化战略成效初现,零部件龙头扬帆起航.pdf

拓普集团研究报告:引领海内,迈向全球,开启多轮展望.pdf

拓普集团研究报告:稀缺 Tier0.5供应商,全球化进程持续加速.pdf

拓普集团(601689)研究报告:平台型汽车零部件的业务复盘和展望.pdf

人形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人形机器人从0到1,国产化&软件赋能带来行业变革.pdf

人形机器人专题报告:MEMS IMU或为人形机器人实现两足运动平衡的最佳方案.pdf

空心杯电机和无框力矩电机行业专题分析:人形机器人带来空间弹性,国产电机有望迎发展.pdf

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机器人行业专题报告:人形机器人与科技新革命.pdf

【德邦证券】稀缺的Tier 0.5汽零巨擘,机器人执行器业务擎天架海.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