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智库】2023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合规发展白皮书.pdf

2023-10-10
88页
10MB

一览了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观察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概念和关键里程碑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相对应,指利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可根据用户需求自动生成与之匹配的内容。只需输入要求,生成式人工智能即可帮助创作者自动生成所需内容,创作者可花费更多时间进行主题构思并减少实际创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和创作质量。生成式人工智能表现为一种高效的商业化内容生产方式,目前AI仍为内容制作的辅助型角色,待技术突破后AI可真正作为内容创作者,即生成式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发展时期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 AIGC的根本动力和逻辑都与互联网的发展紧密相连,最终落实到算力和数据两大基石的不断扩张。


第一阶段为AI诞生以及规则驱动时期(1943—1980s)。该阶段主要为人工智能概念的诞生和方法论构建,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仅限于科研实验室内的小范围实验。1950年,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提出了“图灵测试”,其目的是检验机器是否可以表现出与人类难以区分的智能,这一想法引发了机器产生智能的探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概念和理论,核心在于如何让机器使用语言、进行抽象思考和形成概念,让它们解决目前只能由人类解决的问题,并自我改善。这次会议后人工智能领域逐渐发展出符号学派、联结学派(神经网络)等分支,围绕如何构造人的智能连接进行了探索,重要成果包括了机器定理证明、跳棋程序和人机对话等。1957年Frank Rosenblatt设计了第一个计算机神经网络“感知机”,它被认为是第一个成功应用神经网络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法。1958年赫伯特•西蒙和艾伦•纽厄尔演示了一个名为“逻辑推理家”的软件,被认为是第一个成功设计的人工智能程序。1966年约瑟夫•魏鲍姆和肯尼斯•科尔比共同开发了第一款可人机对话的机器人“伊莉莎(Eliza)”,其通过关键字扫描和重组完成交互任务。从上面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早期探索阶段主要围绕如何模拟人类思维展开,通过人工设计规则来实现预定目标。


第二阶段为知识系统时期(1980s)。该阶段人工智能不仅局限于通过模式化的算法逻辑解决问题,还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去研究问题。标志是1977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知识工程”概念的首次提出,由此传统架构逐渐发展成专家系统架构,它是一种基于“规则+知识”的人工智能技术,试图模拟专家在某个特定领域内做出决策的过程。这种系统通常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知识库和推理引擎。知识库包含了专家在特定领域内的经验和知识,通常以规则、事实、关系和概率等形式表示。推理引擎则负责从知识库中提取信息,分析数据,应用推理规则,并生成结论或建议。在这个时期,专家系统在医疗、工业、金融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以大学实验室的专家系统为主。在技术手段方面,算力也在不断提升。80年代,IBM基于隐形马尔科夫链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创造了语音控制打字机“坦戈拉(Tangora)”,它能够处理约20000个单词。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也从逻辑推理、搜索算法等领域扩展到了知识表示、推理和学习等多个方面。


第三阶段为机器学习时期(1990s-2010)。在Web1.0的推出和Web2.0的持续演化发展过程中,该时期体现了互联网商业化渠道的打通和机器学习的初步探索。此时互联网的网站通常采用静态HTML页面,这些页面是由网站开发者手动编写的,用户只能被动地接受网站提供的信息。在此背景下,机器学习作为探索行业痛点的解决方案之一被提出,它利用算法和统计模型来使计算机在没有明确编程的情况下自动学习,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学习,从而归纳出数据中的规律和模式,最终将这些应用于新的数据中以实施预测或分类任务,具体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机、决策树、朴素贝叶斯等。此时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能力已基本兑现,但渠道还未铺开。1997年IBM开发的超级电脑“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2006年谷歌领导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开展,宣告着人工智能商业化规模效应已初步呈现。进入2000年代中后期,社交网站时代用户生成内容(UGC)的产生、社交网络的发展和个性化定制的不断挖掘均为机器学习的深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整体而言,该阶段并没有很多清晰、具体的落地成果,但伴随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提升,其发展前景越发清晰。


第四阶段为深度神经网络时期(2011年至今)。该阶段的核心特点是深度学习方法的迭代更新和商业化的广泛运用。算法上,生成式对抗网络(GenerativeAdversarial Network,GAN)极大提高了内容生成质量,应用场景拓展到语音处理、图像分类、视频处理、无人驾驶、交互问答等多场景。2011年IBM的Watson在美国电视智力竞赛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中战胜人类选手获得冠军。同年苹果推出Siri作为iPhone的自然语言问答工具。2015年马斯克联合山姆•奥特曼等人共同创建OpenAI,主要目标为制造“通用”机器人和使用自然语言的聊天机器人,GPT初代模型随后研发产生。2016年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推出的阿尔法围棋(Al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2017年微软人工智能少女“小冰”推出了世界首部100%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2018年谷歌基于基础自然语言模型(NLP)发布了自然语言生成模型BERT。2022和2023年OpenAI先后发布了GPT-3.5和GPT-4,带动生成式人工智能走向新的高潮。如今,互联网数据已经不仅限于简单的文本和图片,而是变为了语义化的数据,可以被计算机深入理解和处理,从而实现更高效的信息管理和应用。

【-高金智库】2023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合规发展白皮书.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