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信院】数据要素白皮书(2023年).pdf

2023-09-26
53页
2MB

数据要素再认识


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和规模化应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影响。将数据增列为生产要素意味着对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提出更高目标,需要通过深度研究、广泛实践,反复认知和领会数据要素战略布局、时代背景与理论内涵,不断推进数据要素发展,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资源:分类推进数据要素探索已成为共识


数据资源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原材料”。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主体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消费等过程中产生大量数据。在推进数据开发利用、释放数据价值过程中,不同类型数据面临不同的重点任务与关键问题,分类推进数据要素探索已成为当前共识。


主体:企业政府双向发力推进可持续探索


企业和政府构成推进数据要素发展的核心力量。其中,企业是冲锋在前的创新主体,政府则主要发挥有序引导和规范发展的作用。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过程中,企业和政府需着力提高自身能力,在扮演好各自角色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双向发力,共同推进数据要素发展的可持续探索。


市场:场内外结合推动数据资源最优配置


数据要素市场是实现数据要素价值第三次飞跃的关键。数据在市场中流通使数据流向更需要的地方,让不同来源的优质数据在新的业务需求和场景中汇聚融合,实现双赢、多赢的价值利用4。在此基础上,不同的数据流通形态串联起各类主体,推动场内外数据要素市场活跃探索,引导数据要素在供需关系与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实现最优配置,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从流通主体间的供需关系来看,数据流通存在开放、共享、交易三种供需模式,区别在于数据需求方获取数据所需要支付的对价关系不同。数据开放是指数据提供方无偿提供数据,需求方无需支付对价的数据单向流通形式。由于数据提供方无法通过数据开放直接获得收益,因此数据开放的对象往往是公共数据。数据共享是指参与主体互为数据供需方,不强调货币媒介参与的数据双向流通形式,但共享过程往往涉及复杂的相互博弈,相较于一对一的两方共享,政府间或行业间的多方数据共享更容易形成规模和持续开展。数据交易则是指数据提供方有偿提供数据,需求方通过货币等形式支付对价的数据单向流通形式。相较于数据开放和共享,数据交易更容易激发市场参与主体积极性,成为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的主要形式。


技术:基于业务需求加速创新与体系重构


技术发展持续推动着产业进步,业务需求也对技术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数据规模爆炸式增长、数据类型日渐丰富,传统大数据处理技术面临着诸多挑战,以满足业务需求为导向的数据技术体系将会不断变革创新。


以云原生、软硬协同以及湖仓一体等技术为代表的数据处理技术持续助力用户降本增效。云原生技术通过存储计算分离架构,实现资源池化和极致弹性,具备高扩展性、高可用性、跨地域规模、低成本等优势,可为用户提供真正具备秒级智能弹性扩容能力、随需而动。软硬协同技术为软件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一些企业陆续发布GPU数据库、数据库一体机等产品,以满足业务规模不断扩张的需求。硬件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数据处理技术性能提升,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数据处理技术与其他新兴技术的融合,使得技术体系的安全性和智能性得到提升。在湖仓一体方面,数据仓库(DataWarehouse)和数据湖(DataLake)两项技术在不断演进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湖仓一体(DataLakehouse)技术架构。湖仓一体集数据湖的灵活性、可扩展性优势以及数据仓库的数据结构和数据管理功能于一体,能够降低数据冗余、减少存储成本,提升数据处理时效性。当前,湖仓一体技术落地应用速度持续加快,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互联网、电信运营商以及金融等国内数字化程度较高行业。


趋势与展望


我国数据要素发展处于活跃探索期,突破方向将逐渐显现。各地、各部门、从多个角度积极布局数据要素发展,各市场主体积极寻找在数据要素发展中的定位和角色,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尽管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方法论和推广模式,探索的路径尚未形成体系,但随着探索的深入,新视角、新方式不断涌现,新方向和新热点层出不穷。未来一段时间,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可能进入大规模落地探索阶段,授权运营的制度、平台、标准等将不断完善,高价值公共数据的高质量供给有望在数据要素市场中率先“突出重围”。各大企业有望结合自身数据资源、数据能力等各方面优势,将各自功能有机联系,形成数据要素生态体系,带动市场各参与主体有序运转,形成“飞轮效应”。个人数据相关权益保护仍将持续加强,同时基于个人权益保护的个人数据开发利用技术、模式也将不断创新。此外,面对国际数据治理新格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将依托自身跨境合作优势,进一步探索数据跨境的落地实施方案。


数据要素仍是各国战略布局与发力的重要领域。世界主要经济体虽然也未找到数据价值高效流动、充分释放的成熟路径,但也在积极布局数据战略,加快数据制度建设,以平衡数据保护与利用。


面向未来,数据要素与时代相伴发展,不断衍生出新的问题等待破解。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数据流通带来了新的可能模式,以内容生成代替数据本身、以模型部署代替数据流动是否可能颠覆现有数据流通模式,需要持续跟踪。推广数据文化、倡导数据利他主义的潮流既是促进数据管理、数据应用、数据流通的理念,又是对数据的经济、社会、文化特性的全新阐释。从面对未知的风险角度看,数据伦理的讨论也日益增加。数据伦理的本质是人的伦理,构建由个人及至家国的秩序,关怀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持续推进科技向善也是数据要素发展的应有之义。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历史经验表明,生产要素的扩充代表着生产模式、经济社会运行模式乃至人的生存状态、文化形态、价值追求的变革。从“结绳记事”到大模型,数据伴随社会发展变迁,承载人类认知世界的努力与探索。当前,我国正从“数据大国”向“数字中国”全速前进,数据要素与新兴技术交织融合,数据价值与行业发展相互交错,数据引擎正在被注入巨大动能。面向未来,我们相信,在落实数据基础制度和建设数字中国的新篇章中,数据要素的价值将被更加充分的挖掘,我国数据要素的发展也将迎来新的突破。

【中国通信院】数据要素白皮书(2023年).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