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证券】智驾领军者,爆款&智驾落地迎来腾飞.pdf

1、β端:智能化奇点将近,电动化注入新动能


由于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同属高科技产品,它们最大的特点是早期市场与主流市场存在着 “鸿沟”,鸿沟前后的市场容量、产品策略、营销方法等各不相同,因此我们采用鸿沟理 论作为基础框架对电动化与智驾的渗透进行历史阶段的划分成三轮。我们认为,现在电动 化迈入第三轮,汽车行业进入整合期;高阶智驾迈入第一轮,软硬件分离趋势初显。


1.1 电动化迈入第三轮,行业大整合


我们对新能源车渗透率与新势力市值&销量进行历史复盘,将乘用车电动化分为三轮:


电动化第一轮:萌芽期


1) 市场:自 2018 年 9 月的 4.9%至 2021 年 1 月的 29 个月中,新能源车渗透率在 5%-8% 徘徊;新能源汽车能否跨过鸿沟进入主流市场、赢得早期大众,是产品成功与否的关 键;电动化第一轮中,消费者消费观较保守,传统车企由于品牌深入人心,销量占优。 2) 新势力:2021 年 1 月恰好是新势力股价见顶的时间点。第一轮中,由于新能源车市场 尚未跨过鸿沟,行业处于蓝海;叠加新势力造车理念先进、创始人兼具汽车与互联网 背景,资本市场给予较高估值。2020 年下半年,蔚小理的销量与新能源车渗透率同步 小跑,市值也随之上涨,于 2021 年 1 月前后达到市值高位。


电动化第二轮:成长期


1) 市场:自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的 10 个月中,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 8.3%的前期高点 后,持续增长至 30.8%;在此阶段,新能源车行业跨过早期市场鸿沟,市场受众得以 拓宽,消费者油转电的旺盛需求叠加政策补贴加持抬高渗透率;在电动化第二轮,新 能源车行业加速洗牌,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车企吃掉市场增长的红利,落后产能逐 步出清。 2) 新势力:市场跨越鸿沟后,渗透率一路走高,行业竞争同步加剧。但新势力的销量并 未随着行业高增而上涨,整体表现弱于行业,市值也由此步入调整期,估值中枢下探, 资本市场回归理性。


电动化第三轮: 1)市场:自 2022 年 10 月至今,除 2023 年 1 月受国补退坡的政策抽空叠加需求透支影响 外,新能源车渗透率维持在 30%-35%的区间,增速较第二轮有所放缓;在市场需求未明显 扩容的场景下,各车企反而加速推出新车型以丰富产品矩阵,行业洗牌进一步加速,比亚 迪、特斯拉等车企份额持续扩大,合资品牌颓势已显。 2)新势力:经过前两轮的磨合调整,市值随销量出现分化。理想率先找到破局之法,增 程车型与纯电战略横空出世,高产品力得到市场认可;蔚来经历一段时间的迷茫期后,及 时做出价格与权益的调整,市值随销量步入向上周期;小鹏则随爆款车型 G6 的推出叠加 与大众的技术合作,市值随之释放。 3)合资品牌:主流合资品牌与五年前市场电动化前对比,销量接近腰斩;第三轮电动化 正当时,相比于自主车企 80%的新能源车市占率,合资车企市占率始终在 5%的区间徘徊。 传统合资车企由于利益集团包袱沉重、外方决策效率低;“发动机、变速器、地盘”的技 术优势被三电系统绕过;导致新能源自主转型受阻,一旦“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处于弱 势”的印象固化,将不利其在中国市场的持续发展。


1.2 智能化迈入第一轮,软硬件分离


我们认为,随着电动化步入第三轮,智能化也同步迈入第一轮。根据公司调研,普通用 户用车里程城市道路占比达 71%,用车时长城市道路占比达 90%,途径城市道路占比达 100%。 自 2022 年 9 月后,以小鹏为首的国内自主品牌陆续推出城市 NOA 功能, 是以智能化第一轮由此开启。


高阶智驾爬坡待释放。高阶智驾的渗透率可与新能源车渗透率类比,第一轮仍处于爬坡阶 段,一方面车厂正抓紧研发,提高体验感与安全性的同时加速开城;另一方面,用户对智 驾的感知与认可也在逐步累积,现在智驾的用户大多为早期采用者。但一旦越过早期市场 的鸿沟,行业将随着技术的成熟叠加受众放量而进入快速增长期。根据艾瑞咨询的预测, 23 年高阶智驾渗透率有望突破 10%,25 年渗透率有望突破 25%,目前市场处于蓝海阶段。


智能化逐步拉开主机厂的产品力差距。体系化智驾技术壁垒高,落后主机厂要么面临产能 出清,要么放弃智能化引入第三方智驾算法;领先主机厂要么长期出清对方产能的重资产 竞争,要么授权软件,轻资产化。以大众为首的传统车企通过与新势力合资合作引入电动 化与智能化架构提高产品力;新势力车企通过传统车企补充现金流、快速复制产能来占领 市场,汽车行业进入快速整合阶段。 智能化驱动电动化加速。我们认为产业博弈的均衡结果是软硬功能分离,主机厂分化成制 造公司和大模型公司。与产能出清相比,重组出清会使得电动化的增长斜率更高。汽车电 动化的增速之前受制于新势力产能和产品扩张的速度过慢,传统车的产品又卖不出去,压 制了电动化增速。如果通过重组相互赋能,油车进入历史的速度会大大加快。我们判断, 在电动化第三轮,电动化将迈入一个中期销量预期逐步上修的阶段。公司将受益于本轮电 动化加速。


1.3 智电双β驱动,公司边际受益


公司成立于 2015 年,2020 年在纽交所挂牌,2021 年在港股二次上市。1)2021 年 9 月小 鹏 P5 上市,年内公司股价随交付量而高增;22 年初受新能源退补与上游电池涨价影响, 公司全系涨价将成本压力转移,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导致的高需求价格弹性,销量与股价 随涨价齐跌。2)2022 年 5 月公司进行权益调整:取消免费充电服务等,长期看利好公司 报表,股价随之回升;但 2022 年 Q2、Q3 公司销量进入下行周期,股价亦步入下行趋势, 期间 2022 年 9 月小鹏 G9 发布,但销量不及预期;2022 年末至 2023 年中,股价处于底部 调整期。3)2023 年 6 月末,随着首款搭载扶摇架构的 G6 上市,火爆订单开启新一轮上 涨周期;2023 年 7 月,大众以 7 亿美元收购公司 4.99%股权,双方开展技术合作框架,传 统合资车企为公司注入现金流,公司智驾技术实现 to B 端盈利,估值上修。


公司智驾领先,具备先发优势。公司产品以智驾为核心卖点,之前的产品周期中面临需求 错配风险,即智驾技术未被消费者明显感知,消费者不愿为智驾付出溢价,此为公司销量 不振的重要因素。但智驾行业整体自 L2 迈入 L3,城市 NGP 推动各主机厂良性竞争,催化 智能化技术面逐渐成熟叠加政策面护航加持,智能驾驶将较快为消费者感知并催化出付费 意愿。公司需求错配扭转,销量有望提振。 公司与大众开展技术合作。电动化浪潮使得新势力的三电技术绕过燃油车动力总成技术, 实现弯道超车;智能化浪潮正当时,智能化与电动化天然耦合的优势叠加软件端高研发壁 垒,技术领先的新势力车企有望实现智能化技术输出。公司与大众合作,开创车企 To B 端 收费先河,随着行业内智驾技术平台不断迭代,“买断制”模式有望向“订阅制”转变, 具备技术迭代能力的车企估值将被重塑。 公司与滴滴合作。小鹏成为首家获得滴滴生态体系全面支持的整车企业,小鹏将发行总股 本 3.25%的 A 类普通股,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滴滴将成 为小鹏汽车的战略股东,双方将在多个领域探索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机会。双方合作发布 全新品牌新车,代号“MONA”。该车定位为”15 万级“价格区间的 A 级智能车,计划于 2024 年量产,双方签订对赌协议,若“MONA”车型年销量达到 10/18 万辆,滴滴股比将 从 3.25%分别提升至 4%/5%。


2、α端:产品(提量)、智驾(增利)+扶摇(降本)


思路分析:我们将小鹏汽车未来营收拆分成两部分:整车销售与软件授权;将两部分营收 分别从β端和α端分析。整车销售受益智能化电动化双轮驱动,叠加小鹏基本面改善,我 们认为公司整车端将获得超越行业的增长;智能化导致汽车产品力分化,落后产能的出清 方式由之前的硬出清转成车企间优势互补,重组出清;公司率先实现智能驾驶对外技术授 权,业绩增长第二极初现。随着行业进入智能化加速期,公司技术领先有望重塑估值。


2.1 产品战略:高产品力车型,爆款 G6 提振销量


2.1.1 市场分析


公司 P7 覆盖 20-30 万价格区间,区间内轿车比例维持平稳。国内不分车型销量自 2018 年 258.1 万台至 2022 年 330.8 万台,CAGR 为 5.1%,主要增量由 SUV 和轿车贡献;轿车销 量从 104.4 万增长至 138.0 万台,CAGR 为 5.7%,略高于总体增长,轿车占比自 40.5%增 长至 41.7%。预计未来轿车将随着该价位段整体增长而增长。 公司 G9 覆盖 30-40 万价格区间,区间内 SUV 贡献主要增量。国内不分车型销量自 2018 年 105.3 万辆上升至 2022 年 182.9 万辆,近 5 年维持较高增速,CAGR 为 11.7%;SUV 贡 献主要增量,目前该价位有 90 余款 SUV 车型,SUV 销量自 51.3 万辆上升至 110.1 万辆, CAGR 为 16.5%,SUV 占比提升 11.4pct 至 60.2%。


公司 G6 覆盖 20-30 万价格区间,区间内 SUV 比例较高。国内不分车型销量自 2018 年 258.1 万台至 2022 年 330.8 万台,CAGR 为 5.1%,主要增量由 SUV 和轿车贡献;SUV 销量自 125.7 万台增长至 164.3 万台,CAGR 为 5.5%,略高于整体增长,SUV 占比自 48.7%增长至 49.7%。 预计随着国民家庭收入提升带来的消费升级,SUV 增速有望提升。


2.1.2 格局分析


公司P7车型在20-30万价位段面临较激烈的竞争,该价位区间内有产品力较强的比亚迪、 特斯拉的竞品。但公司凭借智能化的技术优势仍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公司 G9 在 30-40 万价位段竞争仍然较激烈。理想 L7 产品力较高且采用增程技术无里程焦 虑;蔚来 es6 降价 3 万后凭借高品牌力,打开销量。随着城市 NGP 逐步落地,G9 有望凭 借领先 1 年的智驾水平提振销量。


公司 G6 车型采用扶摇架构、搭载最新智驾技术 XNGP、叠加超预期售价,性价比凸显, 消费者愿意购买 Max 版本以获取 XNGP 功能;在该价位段 SUV 区间内,公司有效竞品不多。 特斯拉 Model Y 品牌力较高,但 G6 产品力、性价比更优。


2.2 智能驾驶:平台、软件双轮驱动,先发优势打开盈利弹性


上半场电动化已如火如荼,下半场智能化拐点将至。智能化在车端体现为智能座舱和智能 驾驶两个模块,我们认为,智能座舱配置同质化较高,智能驾驶会是电动化浪潮中差异化 的支点。而智能驾驶的硬件端由供应商采购,同质化亦较高;因此平台端和软件端成为公 司能否屹立于智驾浪潮之巅的关键。 公司智驾领先有望带来两方面优势:1)走量:公司占据消费者心智已赢先机,消费者会 愿意为智驾而选择公司产品,总销量将随之提升;2)提价:搭载 XNGP 车型价格较高,随 着高配车型在结构占比提升,公司 ASP 中枢上移,带动整体营收向上。


2.2.1 平台端: XNGP 驶上快车道,带动公司成为智驾第一梯队


纵向看: Xpilot,公司首代智驾系统。2018 年,Xpilot 2.0 提供了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等功能。 2019 年,Xpilot 2.5 新增多车道辅助驾驶等功能,基于 Mobileye Eye Q4 计算平台在 G3i 车型上实现。2020 年,Xpilot 3.0 引入高速 NGP、记忆泊车 VPA 等功能,使用了英伟达Xavier 计算平台并在 P7 车型上实现。2021 年,Xpilot 3.5 新增城市 NGP 功能,搭载 2 个激光雷达。2022 年,Xpilot 4.0 增强了智能驾驶功能多域融通,并在 P7i 和 G9 车型上 实现。展望未来的 Xpilot Next 版本中,公司有望实现局部完全自动驾驶能力。 软件平台化,新旧车型并行提升。自 P5 起,公司引入 Orin 平台并启动软件平台化战略, 致力于保持新车型的行业领先地位,同时对老车型进行升级维护。过去,公司各车型的软 件版本因硬件架构差异而异,如 G3 采用 Mobileye 方案,P7/P5 基于英伟达 Xavier 平台 自研,G9 则转向 Orin 平台,每一款车型都需单独定制开发和升级。现在,软件平台化已 实现,单一软件能适配所有车型,实现由车型跟随软件的转变。随着软件更新,所有车型 能同时接受测试,无需针对单一车型投入,极大提升了研发效率。


XNGP(Navigation Guided Pilot),公司第二代智驾系统。Xpilot 基于高精地图+融合 感知方案,XNGP 则基于公司自研 Xnet 感知网络,以视觉感知为主的 BEV+Transformer 大 模型路线,利用神经网络代替旧系统中繁杂的手写后处理逻辑,完全释放能力后可以摆脱 高精地图限制。


横向看: 自研先行,公司积累显著优势。2020 年 4 月,P7 已采用自研算法替代 Mobileye 方案,领 先理想一年以上,蔚来近两年。凭早期研发,小鹏在平台使用上超越同业一代。P5/P7 车 型智驾系统基于英伟达 Xavier 平台,算力 30TOPS;同级功能竞品则依赖英伟达 Orin 平 台,单芯片算力 254TOPS,理想使用两颗,蔚来使用四颗。2021 年,公司能充分利用 30TOPS 算力,仅上传必要算法实现城市 NGP 功能,团队的算法与工程能力得以体现。 公司与华为、特斯拉同属智驾第一梯队,目前仅小鹏、华为大规模推广城市 NGP。2023 年 Q1,公司在北上广深佛释放初步 XNGP,开放点到点的依赖高精地图的城市 NGP,但 XNGP 已有脱图能力,在无图区自降至 LCC 增强版;无图版本将于 23 年 Q3 推出,年底覆盖 50 城。华为 ADS2.0 城市 NCA 覆盖上深广杭;短期依赖高精地图,无图版本将于 2023 年 Q3 推出,覆盖 15 城,Q4 覆盖 45 城。特斯拉的 FSD 在中国落地,除了要满足数据合规问题、 建立数据中心,还需要做大量的本地化测试,适配中国动态与静态的路况,根据公司预测, FSD 在中国落地至少需要 12 个月。 理想、蔚来等属于第二梯队。理想于 2021 年 12 月开放领航辅助驾驶功能;23 年 6 月, 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城市 NOA 在北京内测,年底推送 100 城。蔚来于 19 年 6 月新增高速 NOA 功能;23 年 6 月,在上海启动城市 NOA 测试;7 月,蔚来城市 NOA 覆盖北京;下半年,城市 NOA 将延伸至高速服务区换电场景;当前蔚来仍依赖高精地图,但 NAD 智驾系统最终走 向是无图。


2.2.2 软件端:借力 XNet 感知架构,公司即将推出“无图”方案


1)感知:XNet,由点到段的感知网络。此前国内 BEV 感知是将多相机的单帧图片“串” 成鸟瞰图进行深度学习,之后通过逻辑判断算法与高精地图提供的底层静态环境进行对照 后输出感知结果,同时需要激光雷达对深度信息进行补盲。由此,车辆感知到的是一帧一 帧的碎片空间,因此必须依靠高精地图作为“铁轨”来保持行驶的连续性。 XNet 学习多相机多帧连续数据,输出带有时间维度的动静态环境感知结果。XNet 神经网络 将各摄像头/雷达采集的数据,注入到大模型的深度学习网络,进行多帧时序前融合,输 出 BEV 视角下的动态目标物的 4D 信息(如车辆的大小、距离、速度及行为预测等);静 态目标物的 3D 信息(如车道线、马路边缘的位置)。目前 XNet 的感知距离能够达到一百 米以上。 公司“脱轨”高精地图。一方面,XNet 可以根据周围环境实时构建高精地图,并通过对 静态空间内车道线、红绿灯、树木建筑等物体的语义理解,结合时间戳来规划可行驶空间, 不必依赖高精地图判断行驶路径。另一方面,由于动态物体带有时间戳,系统可对其运动 速度、轨迹进行跟踪检测,并由此对其未来的运动轨迹进行预判,从而辅助交互博弈策略。


有图无图结合加快开城速度。对高精地图进行验证和补完是车企从拿图到用图过程中不可 或缺的一环,并且耗费大量的工作时间。未来,公司将只对车主的热点活动区域进行地图 的验证和补完,用无图能力衔接高精地图中的空白区域,以此来实现点到点的城市领航功 能。


2)数据闭环:采集、标注、训练、部署


感知后,即数据的处理和算法部署。公司将数据闭环分成 4 部分:数据采集、标注、训练、 部署。


采集层:实车数据+仿真数据


公司单车部署 300 个触发器进行实车数据采集。车端模型报告智驾系统当前问题,公司智 驾团队会在车端设置相应的触发器来定向采集相应的数据。然后,这些数据会被上传到云 端,经过筛选和标注后用于模型训练和后续的 OTA 升级。公司还开发了一个完全依赖视觉 传感器的系统,使得公司能够从没有激光雷达的客户车队获得数据,促进了感知系统的发 展。 仿真数据用于模拟实际生活中小概率事件。对于类似“汽车轮胎脱落与地面摩擦起火”的 低概率场景,实车采集困难,即使公司已经有了十余万辆量产车,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也 需要数年时间。公司智驾团队根据实车数据,采用 unreal5 引擎,从光影真实和场景真实 两方面生成仿真数据,补充数据源。


标注层:全自动标注系统提高标注效率。 多相机多帧输入意味着数据量大幅增长。训练单视频流需要 50-100 万量级的短视频输入, 需要标注的动态数据以亿计。公司引入全自动标注系统,过去 2000 个人一年的标注任务,现在用 16.7 天完成,效率可以提升 45000 倍。在数据质量和信息全面性方面,全自动标 注系统也更有优势。


自动标注场景更高效有以下原因:a)人由标注员转换成质检员,判别、纠正系统的遗漏 之处,人工效率有数量级提升;b)自动化质检的训练数据占据数据集大多数,需要人工质 检的评测数据占比较小,人工操作的数据量大幅减小;c)产出瓶颈由人力资源转到计算资 源,云端的计算资源拓展方便,公司可以灵活按需部署资源。


训练层:与阿里云合作成立“扶摇”智算中心。 公司从两个角度优化 XNet 训练流程。a)公司应用混合精度训练和算子优化技术,简化了 单节点的训练过程,将训练时间缩短了 10 倍;b)公司与阿里云合作打造 “扶摇”——算 力 600PFLOPS 的 GPU 集群,使训练从一台机器拓展到多台机器。借助扶摇的强大算力,XNet 的训练时间从 276 天缩短到了 11 个小时,实现了 602 倍的训练效率的提升。


部署层:重构 Transformer 算子


公司在部署层分三步走。a)尝试多种 Transformers 变种构建方法,选择模型效果好、板 端运行快的版本,提速 2.9 倍;b)剪枝网络骨干(Backbone),突破性能瓶颈,降低骨干部分运行时间,提速 2.6 倍;c)对 CPU、GPU、DLA 协同调度,将三种对不同算子支持度不 同的硬件采用工作负载平衡,提速 1.7 倍。通过各优化技术,公司将 XNet 的 GPU 利用率 自 122%降低至 9%。


3)自动进化:可拓展且自我进化的感知系统


公司首先识别汽车上的极端情况,然后向客户车队部署可配置触发器以收集相关图像。随 后,公司根据自然语言的简短描述,从收集到的数据中检索图像。为此,公司利用大型语 言模型的最新进展来提高数据集管理和注释的效率。 公司还引入 Golden Backbone 模型,将 XNGP 技术网络的性能迭代和模型发布训练解耦。 Golden Backbone 与数据挖掘、自动标注、自动驾驶超算平台等形成一个闭环,极限场景 (corner case)将自动上传至云端,触发数据定向收集,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训练模型。 即遇到极限场景时,只需优化基干网络,无需从头开始训练,实现训练效率大幅提升。


2.3 扶摇架构:高压快充、一体化压铸布局领先,有望迎来降本周期


“扶摇”架构全称 SEPA(Smart Electric Platform Architecture)2.0 扶摇全域智能 进化架构,SEPA 架构于 2019 年在 P7 首发,4 年后更新至 2.0。扶摇架构涵盖 3 方面技术 规格,分别是智能化、动力补能、整车制造,公司在此三方面,实现大幅降本。


智能化:域控+智驾+座舱


智驾系统降本。1)依托 X-EEA 中央域控制系统,公司于 2024 年底有望实现智驾研发降本 50%,智能迭代周期缩短 30%,OTA 速率提升 300%。2)凭借扶摇架构,XNGP 综合研发效率提升 30%,车型适配成本降低 70%;3)扶摇对智能座舱赋能,实现座舱软件降本 85%,语 音研发周期缩短 50%,语音服务降本 50%。


动力补能:标配 800V 高压平台


补能效率提升。1)平台车型标配 3C 电芯,选配 4C 电芯,从 20%充至 80%仅需 15min,与 业内主流快充方案处于同一水准;2)车型搭载全新 800V XPower 电驱系统,综合效率 92%、 最高效率 97.5%,综合效率每提升 1%,续航里程提升 2%,续航能力显著提升,公司当前; 3)车型搭载全新 X-HP 智能热管理系统,可实现 -30℃~+55℃ 的超宽温区,冬季续航/ 保障充电功率/电池散热分别提升 15%/90%/100%,极端天气的续航得到保障。 三电系统降本。动力电池成本在整车 BOM 成本中占比较大,约 40%;动力电池降本将显著 改善毛利率。公司 2023 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电池及电驱成本优化项目,预计至 24 年底实现 25%的降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公司制定未来 3 年工艺技术降本的执行路线图,计划以年 为单位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整车制造:前后一体化压铸


平台兼容性强,有望重塑产品矩阵。统一平台架构,是公司降本基础。1)扶摇平台可兼 容多种车型,轴距覆盖区间 1800mm—3200mm,车型覆盖轿车、SUV、MPV、皮卡等多品类; 至 2025 年,小鹏将布局超过 10 款车的产品矩阵,覆盖更广价格区间;2)过去公司各车 型架构互不兼容,导致一年一车的慢产品节奏,以及较高研发成本;未来公司推出新车型 将基于扶摇架构,不仅单车型研发周期缩短 20%,车型间推出速度也会显著加快。 零部件通用实现降本。扶摇架构内零部件通用化率最高达 80%,横向对比,广汽 GPMA 平 台达 50%,吉利 SEA 平台达 70%,丰田 TNGA 架构达 70%-80%,特斯拉 ModelY 和 Model 3 达 75%,公司零部件通用效率较领先。通用零部件有利于公司利用规模经济,降低采购及 生产成本;同时,经过充分验证的标准化零部件可以降低故障率,提高产品可靠性。


一体化压铸车身、电池车身一体化提升安全性。1)公司实现国内首家量产的一体化压铸 车身,最大压铸力 1.2 万吨,一次压铸成型,整车扭转刚度显著增强至 42000 N·m/deg, 扭转刚度提升 83%%;整合 161 个零件,车身减重 17%,显著提升续航与车辆稳定性。2) 架构内电池包上盖作为车身地板,降低整车重心高度,节约垂直空间 5%;同时,电池包 基于 IP68 防水防尘设计,整车拥有承载 80 吨侧碰冲击能力。


3、潜力点:战略+组织+交付


3.1 战略:技术驱动,需求释放迎来拐点


新势力三家创始人都具备互联网基因兼具对汽车行业的优秀理解,但公司表现差异越来越 显著。对新势力而言,创始人风格对公司产品规划、公司整体经营基调影响较大,我们选 择从创始人与公司战略的角度切入,探寻公司发展差异原因。 创始人创业经历: 1)小鹏:何小鹏创立 UC 公司,旗下产品 UC 浏览器是安卓平台首个全球用户过亿的第三 方浏览器,UC 公司的科技属性最强,而汽车属性稍弱,由此奠定小鹏高研发、重技术的 基调; 2)理想:李想有两段成功的创业经历,从 IT 产品的测评网站——泡泡网做起,转到汽车 的服务与测评网站——汽车之家,而后创立理想汽车,李想精准的产品定义能力得益于汽 车之家的创业经历,李想每一段创业经历都能成为后面创业经历的基石; 3)蔚来:李斌 2000 年创立易车网,经历互联网寒潮,易车网也由汽车电商业务转向汽车 导购与营销服务,李斌认为用户的良好体验是商业模式的核心,成本控制位居其次。


公司战略: 1)小鹏:强调技术驱动,以高研发投入推动软件智能化带动产品进化。随着行业由电动 化向智能化转化,政策护航下智驾技术进一步落地,公司领先的智驾水平有望被消费者感 知并转化成购买倾向。 2)理想:重视产品力,战略定位清晰。理想锚定家庭市场,在纯电技术及配套设施不完 善的背景下,理想选择续航、补能方式、驾驶体验更优的增程技术;后续理想将陆续推出 纯电产品矩阵。 3)蔚来:重视用户体验,致力于通过服务绑定用户情感心智。但在整体经济承压的背景 下,汽车作为可选消费品,中国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进一步提高,而蔚来定位 30 万以 上豪华汽车,该价位段的消费者仍未脱离价格敏感的范式,蔚来销量由此承压。但蔚来不 教条主义,微调公司战略,通过以权益换价格等方式来适应市场趋势,在规模化至关重要 的汽车行业,以走量来摊薄费用率,带动盈利回升。


公司产品矩阵: 1) 小鹏:公司率先推出小型 SUV G3,陆续推出 P7、P5 等轿车,而后推出 G9、G6 等 SUV, 产品覆盖 15-40 万的价格区间。公司主打科技智能化卖点,天生与高端耦合,但公司 起初以较低定价车型 G3 入场;后续推出车型 P7 直面特斯拉和比亚迪强车型的竞争, 凭借智能化优势占据一定市场份额;而后公司推出市场竞争激烈的中端车 P5,销量与 品牌形象有所下滑;高端 SUV G9 由于推出时间较晚导致竞品涌现,叠加混乱的定价 体系,销量不及预期;中端 SUV G6 凭借领先智驾技术与超预期定价,订单领先。 2) 理想:理想定价覆盖 30-50 万区间,理想产品的推出采取高举高打策略,先推出旗舰 车型而后对其套娃,逐步推出差异化定位的车型以覆盖更多客户,此策略较考验团队 的产品定义能力,但李想的产品定义与场景意识基于他多年的互联网与汽车背景,已 得到市场验证。技术路线方面选择先做增程后做纯电,增程兼具无里程焦虑与成本低 的优势、纯电推出时点处于锂电池价格下滑、纯电技术逐步成熟、充电桩建设逐步完 善的区间,占据天时与地利。 3) 蔚来:蔚来定位豪华品牌,覆盖 30-60 万区间,以换电、优质服务为卖点来抢占消费 者心智。随着换电站铺开,换电将成为电动车继超充后又一补能方式;客户体验到换 电后愿意为之买单,换电站有望由亏转盈。蔚来后续计划推出阿尔卑斯与萤火虫等中 低端品牌,覆盖更多价位区间的同时,还能享受到蔚来品牌效应。


3.2 组织:组织架构革新,支撑战略落地


自 2022 年 10 月始,公司组织架构调整频繁。 上层建筑: 1)成立三大虚拟平台产品矩阵。三大产品矩阵包括:E、F、H 模型产品平台,分别由矩 阵负责人向何小鹏汇报;围绕一款车从市场、客服、传播、销售、培训等各职能协同,建 立端到端的产品(含服务)全业务闭环。此后不久,平台负责人汇报对象转为王凤英。 2)建立五大虚拟委员会。五大委员会包括:战略、产品规划、技术规划、产销平衡、OTA; 各委员会有望拉通公司各条业务线沟通渠道,提升协作效率。其中,何小鹏主导战略、产 品规划、技术规划三大委员会;何涛领衔供应商策略及产销平衡委员会;陈永海负责 OTA 委员会。 日常运营: 公司设立“战略、研发、供应生产、营销服、职能支撑“五大体系,将大量原本由中台负 责的工作放在前台,将原来的多条业务线统一成一个服务端,推动各业务链条目标一致、 高效协同,以支撑公司战略和大产品矩阵落地”。


王凤英加盟。汽车产品开发周期长、横跨多个领域、协同成本高,既需要对市场需求有深 入的洞察,也需要严谨的体系、极强的执行力。王凤英的加入,正好弥补了小鹏对传统造 车经验和体系能力方面的缺乏。 1)销售体系重组。王凤英将汽贸(小鹏直营体系)和 UDS(小鹏经销商体系)合并,由 王桐担任总负责人;销售网络从东、南、北、中四大战区改为上海战区等 24 个战区,战 区总经理对区域内直营店、授权店统一管理。渠道由直营、授权独立管理转向统一管理, 有效避免团队内耗等无效竞争,运营效率提升。 2)渠道迭代革新。公司目前在调整不合理的网点布局,关闭效率低的商场店;小规模商 超将向集销售、交付、服务、充电为一体的综合性门店调整,同时进一步发展有能力的经 销商,加速占领二至四线的空白市场。


3.3 交付:有序扩产,交付能力逐步提升


公司 G6 上市以来,均店订单处于 35-40 台,进店量上涨 50%,需求饱满的同时,公司交 付能力经受考验。公司 G6 Pro 版交付时间为 7 周,G6 Max 版交付时间为 12 周;与可比 公司对比,公司交付周期较长。较长的交付周期,让部分 G6 意向客户处于观望中。


供应链有望改善:1)自有两处工厂位于肇庆和广州。肇庆一期年产能 10 万辆,二期达产 后将增至 20 万辆;广州工厂于 2023 年 2 月投产,设计年产能 12 万辆。预计 2023 年投产 的武汉工厂将增加 10 万辆至峰值 15-20 万辆的年产能。三工厂合计将提供至少 40 万辆年 产能。2)广州工厂负责 G6 整车生产,而武汉工厂专注于一体化压铸零部件生产。目前两 新工厂均在加班努力提升产能,预计 9、10 月将达到供需平衡,实现月交付过万辆的目标。


供应链改善:小鹏 G6 Max 的交付延缓主要归因于激光雷达供应商速腾的产能短缺;公司 已派专员入驻速腾,双方联合解决问题。另外,G9 发布后的产品配置调整导致一些供应 商合同被终止、叠加 P7i 换代销量未达预期,多个供应商蒙受损失;今年公司通过账期改 革,将统一账期设为 90 天,将重塑供应链信任,稳定核心零部件供应以保证新车交付。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小鹏汽车研究报告:智驾领军者,爆款&智驾落地迎来腾飞.pdf

小鹏汽车研究报告:长空无崖,鹏程万里.pdf

小鹏汽车研究报告:能力全面升级,引领智驾新时代.pdf

小鹏汽车研究报告:AI+汽车智能化系列之三:技术加持降本提效,智驾赋能强势周期.pdf

小鹏汽车(9868.HK)年度报告:2022年度报告.pdf

小鹏汽车(W-9868.HK)研究报告:自动驾驶领先者.pdf

汽车空气悬架行业研究:高附加值集成部件,国产替代新蓝海.pdf

零跑汽车研究报告:全域自研驱动技术降本,汽车出口盈利前景可期.pdf

华为汽车专题分析:X界智选,鸿蒙智行.pdf

麦肯锡&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新能源汽车行业驶向2030: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与展望.pdf

长安汽车研究报告:汽车央企转型新生,产品向上开启新周期.pdf

【国金证券】智驾领军者,爆款&智驾落地迎来腾飞.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