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中国第二届生物科技创新50入选企业分析
2023年上榜企业的分布领域主要为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体外诊断四个领域,共65家,比2022年增加9家。从领域占比来看,生物制药领域的企业占比46%,位列第一;其次为医疗器械类企业占比28%;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类企业占比17%,位列第三。
从城市来看,71%的上榜企业来自上海、北京、苏州和深圳。具体来看,上海有14家上榜企业,位列第一;北京以12家数量紧随其后位居第二;苏州、深圳上榜企业各10家,并列第三位。城市和地域分布:上海上榜企业蝉联第一,北京、苏州上榜企业数量翻一番,长三角地区表现亮眼。
从入围企业成立年限来看,82%的企业成立3年以上,其中,成立时间在5-10年的企业数量最多,共计38家,占比58%,同比上升36%。生物医药行业受到产业政策集中发布、产业改革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等因素的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稳健,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从融资轮次来看,所有入围企业均获得不同轮次融资。具体来看,以A轮到C轮融资为主,共占比88%。其中,A轮16家,同比上升23%;B轮25家,同比上升56%;C轮16家,同比上升60%。生物医药领域持续受到资本青睐。
中国生物科技创新企业发展趋势
在“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深入实施的带动下,我国的生命科学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审评审批进程不断加快,在政策鼓励,人才发展以及科技助力等多元融合的发展过程中,2022年是中国医药创新全面提质的一年,2023年中国医药创新将更加稳步高质的发展。
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在资本收紧、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未来,企业会更加注重研发管线优化及合理化,细胞、基因和RNA相关领域的研究依然是大部分企业创新关注的重点。在研发中,制药公司将进一步利用真实世界证据,生物信息学,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具以及机器学习技术来整合内外部数据,并简化药物的发现与研发过程。从商业化的方面,企业也更加积极寻找license-out(对外授权许可)等外部合作机会,中国创新医药公司2022年产品授权前11个月就达成了至少35项交易,其中超出一半的交易总金额超过亿美元级别,随着企业对国际化的探索越来越多以及国际化进程及经验不断强化和丰富,2023年,中国创新医药产品国际化将更加多元及稳步前进。
从资本方面来看,在过去的一年里,除了以新冠口服药为代表的相关板块,大部分医药细分赛道,相比而言融资放缓很多。受到疫情以及创新本身的发展等影响,2023年资本依然更加趋于理性。生物创新公司IPO的热度也有所下降,科创板IPO已取代美股和港股成为中国医药创新企业IPO的首要考虑。总体来说,2022年上半年比较紧张,下半年开始慢慢回升。而2023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考虑通过交易、合作和收购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确保对其产品和平台的准确估值以及减缓资本市场缩减带来的资金压力。
受益于经济体量与人口基数,中国医药市场稳定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创新药和先进治疗手段的接受度也在逐渐增强;与此同时,支付方式的多元化也提升了药物的可及性,包括医保谈判纳入越来越多的创新药,加之补充性商业保险的不断发展,为创新药商业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结合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医院基础设施的完善,创新药正比以往更快更便利地触达需要的患者。
科技发展越来越快的未来,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合成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等技术领域的研发成果将加速呈现和落地;资本估值也将回归理性,行业重塑过程中,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将突出重围。
中国生物科技创新企业组织和人才发展
面对三年来生物科技创新企业的市场格局巨变,资本市场起起伏伏,生物科技创新企业在爆发式的发展过程中,面临了业务与管理的诸多挑战,毕马威结合近年来多家生物科技创新企业管理咨询实战经验,总结了生物科技创新企业组织和人才发展的的三大共性难题与突破方向:
1.爆发式增长下,组织如何管而不乱,助力发展?
生物科技创新企业发展迅猛,规模化增长迅速,随着业务的不断变化,从初期到快速发展壮大,业务与组织的变动频率常常很难提前预知,往往是应对业务需要或结合人员能力实际情况,组织变动频繁,也常常试错频繁。
2.市场起伏巨变,激励如何恰到好处,科学有效?
创新,是生物科技创新企业之魂,而从创新到面向市场的各个核心环节,激励有着较大的差异度和联动性,同时生物科技创新企业业务受政策影响较大,创新投入与产出的不确定性大,不同区域与不同产品的市场推广难度差异也十分明显,激励机制如何科学合理,以引进保留及引导培养更多适配企业高速发展的人才,成为确保企业更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3.人员背景多元,文化如何和而不同,聚力向前?
突破性的发展重在创新,而同时医疗医药行业本身又需要极度的严谨,生物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十分迅猛,企业内人才外资、国资、民营甚至互联网等背景十分复合而多元,如何外树品牌,内聚人心,也是多家生物科技创新企业面临的难题。
扬帆远航风正劲砥砺前行正当时数字化助力医药企业创新合规发展
现阶段,降本增效依然是本地制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动力。善于创新和快速获得研发专利的生物制药企业正在加速提升数字化水平。在研发环节,企业开始构建建设全流程的研发管理系统PLM、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临床试验系统CTMS、ePRO、注册管理系统eCTD等研发系统,以有效利用大量分散存在的非结构化数据,提高研发效率。在医药制造环节,企业需要打通车间生产执行系统和上层信息化管理系统之间的联系,集成生产执行系统(MES)、质量监管系统(QMS)、仓储管理系统(WMS)、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PCS)、环境健康安全监管系统(EHS)等业务系统。
在医药供应链建设方面,随着两票制、医药分开的趋势,医药分销渠道越发扁平化,上下游客户对医药供应链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加速了药品批发企业的供应链服务转型。头部企业在建立WMS、TMS、SRM、CRM、GTS、ATTP、GBT等供应链核心系统的同时,采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打通医药产业上、中、下游通路,包括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通过资源整合构建全新的生态链系统。
生物医药企业出海趋势及近期投资情况
截至2022年底,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出海已经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对外许可交易超预期稳步前行。这些出海主要聚焦在1.创新药物研发;2.生物制品;3.基因检测和诊断;4.医疗器械;5.医疗服务等方面,致力于研发和生产高品质的生物制品和医疗器械,并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以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例如江苏恒瑞医药,其已在欧洲、澳洲等地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创新药国际临床试验、推进仿制药海外注册申请。复星医药和阿里健康等公司从收购渠道到布局产品,再到聚焦优质产能和新技术平台,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趋势愈发明显。在对外许可交易方面,基于GBI数据,2022年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完成对外许可交易共52笔,略高于2021年的50笔,但交易额强势增长,高达281亿美元,同比增长80%。其中,科伦药业和默沙东之间关于ADC的交易是全年许可交易的一大亮点,单笔金额高达94.75亿美元,其次为康方生物与海外生物医药公司Summit的交易,金额达到50亿美元。
去年一年,受资本“寒冬”的影响,医药行业IPO事件明显减少,启名片数据显示2022.03-2023.03期间共有31家医药企业完成上市融资,同比下降31%,总融资金额超人民币298亿元,同比下降68%。因此,投资人在考察项目时会更审慎地分析产品的发展前景、竞争格局、企业的研发与市场化能力、团队的创新与管理效率等因素,对于企业估值的分析评判也将更为全面理性。另一方面,得益于近期政策的推动与扶持,如IPO红绿灯行业审核细则,把先进生物医药研发生产作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领域,并列为IPO支持类行业,无疑对于创新药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传递了非常积极正向的信号。可以预见2023年,资本市场会更加理智从容地筛选投资标的,对国内创新药行业的投资将逐步回暖,推动行业健康积极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