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证券】石化装备先行者,积极竞逐新能源赛道.pdf
1. 兰石重装:传统能源为基,新能源为翼,双轮驱动业绩增长
1.1. 国内领先石化装备制造企业,转型拓宽新产业链
兰州兰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石重装,公司),始建于 1953 年,是中国 石化装备制造业的先行者。其前身是国家“一五”期间的 156 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是中国建厂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集炼油、化工、煤 化工高端压力容器装备、快速锻压机组装备、板式换热器、核电、光伏、光热、氢能等 高端能源装备从研发、设计、制造、安装到售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全过程解决方案提供 商。
1.2. 公司是甘肃优质国有企业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甘肃省国资委。总持股比例达到 52.09%。2017 年,兰石收购瑞泽石化, 实现石化装备产业链全流程覆盖,石化装备业务的纵向一体化程度将提高;2021 年,收 购中核嘉华,完善了核能产业链,核能产业布局正式进入 “一中心三基地” 阶段。
1.3. 专业设备布局广泛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传统能源化工装备(炼油化工、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新能 源装备(核能、氢能、光伏光热、储能等领域)、工业智能装备(快速锻造液压机组、工 业机器人等)以及节能环保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检测、检维修服务及工程总承包。
传统能源装备贡献主要收入。传统能源装备收入占比在 2021 和 2022 年分别达到 49.41%、 47.19%。新能源装备的收入提升明显,在 2022 年为 13.02 亿元。2022 年,公司技术服务、 节能环保设备的收入及毛利率都有一定提升,核能、光伏多晶硅设备产销量较上年同期 增加,但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公司新能源装备整体毛利率同比下滑到 14.69%。
1.4. 财务数据:收入、利润率逐渐回暖,费用管控成效良好
2023 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净利双增长。公司自 2020 年起营收和归母净利持续增长, 2019-2022 年收入、归母净利润 CAGR 分别为 13.15%、46.12%。公司持续转型, 从传统产业积极进军新能源市场,大力开拓光伏多晶硅、核能、氢能等新能源装备市场 和能源工程服务市场,取得高质量订单。2023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2.10 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加 7.68%;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15 亿元,同比增长 7.00%。
费用管控成效良好,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公司 2020-2022 年三费占比逐年下降,由 2020 年的 13.31%下降至 2022 年的 7.59%。公司聚焦主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2022 年累计研发投入 1.51 亿元,同比增长 64.10%。2023H1,公司研发投入 0.86 亿 元,研发费用率提升至 3.9%,比率创下上市以来新高。
1.5. 国企改革:“阿米巴+三化” 有效降本增效
1.5.1. 新一轮国企改革开启,公司积极推进混改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将主要抓好加快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增强服务国家 战略的功能作用;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加快健全有利于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等三个方面的 工作。 2020 年,我国首次形成 “两利三率”指标体系,国资委在总结近几年工作成效基础上, 结合国资央企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对中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将“两 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并从 2023 年开始试行。具体内容指的是用净资产收益率 替换净利润指标、用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指标、继续保留资产负债率、研 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 2023 年中央企业"一利五率"指标总体目标定为“一增一稳四提升”。“一增”是指利润总 额增速要高于国民经济增速。“一稳”是指资产负债率稳定在 65%左右。 “四提升”是指 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要实现进一步提升。
兰石重装牵手华菱湘钢,混改迈出实质步伐。2023 年 8 月 23 日,公司发布公告,兰石 集团将其持有的 6%公司股份,以非公开协议转让方式转让给华菱湘钢。此举的目的是支 持公司优化股权结构,引入持股 5%以上战略投资者作为重要股东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开 展产业合作、增强上市公司发展活力,提升营运质量和运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 竞争力,加快推动公司由传统能源装备向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转型。
1.5.2. 阿米巴+三化,协同助推企业增效
顺应国企改革号召,兰石重装推进实施“阿米巴”经营模式,推进“三化“改造。按照 分子公司、车间、班组划分为 83 个二级巴、157 个三级巴和 19 个四级巴,将“集中生产 管理模式”转变为“划分最小作战单元的生产管理模式”。
公司通过”三化“革来辅助阿米巴经营,并取得了以下成效: 1)2021 年兰石加快推进智能化新模式项目落地,推动业财一体化建设、数字化车间建设、 生产指挥中心建设等 12 个模块,实现整体制造技术与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2)2022 年阿米巴超经营目标兑现 291.55 万元, 核发营销提成 2,698.39 万元、同比增长 25.59%,科技专项奖励 93 万元。 3)2022 年调整经营管理人员 121 人、专业管理人员 122 人;公开招聘引进高校毕业生、 社会成熟人才 248 人。 4)人均创收稳步提升,2022 年达到 124 万元。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清晰,履职到位, 治理效能有效释放。 5)兰石重装被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为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 ,荣膺“省长金融 奖”,荣获“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 10 周年先进集体”称号。
2. 行业情况:立足传统能源,核光氢多点开花
2.1. 炼化行业:石化装备升级转型,公司是行业先驱
炼油及石油化工是金属压力容器下游传统行业。能源及化工行业一般涉及加热、蒸发、 冷却、分离及低高速的混配反应等多种工艺流程,各个工艺流程反应设备的装配较为复 杂。近年来,石油炼化及化工企业大型化和装置规模化的趋势,导致产业集中度进一步 提高,以炼化一体化行业开启产业升级,装置改造带来装备市场需求。
乙烯工业复杂程度高,是代表性石化产品。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作为石化 基本原料之一,独山子石化专家认为,乙烯产量通常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 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复杂程度仅次于核电。以广西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为例,炼 油区有包括连续重整、芳烃抽提,制氢,渣油加氢等在内的多达 30 套主体生产装置,化 工区有 14 套装置。 外资持续加码,国内乙烯存在持续增量。从项目规划来看,外资自 2018 年来密集加码布 局中国石化市场, 巴斯夫、美孚、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壳牌等国际石油石化公司陆续在国 内开展新业务。沙特阿美也官宣将参与位于辽宁省盘锦市的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联合装 置项目,总投资达 100 亿美元。从目前的中长期乙烯规划项目来看, 2025 年乙烯产能有 望达到 6000 万吨以上,仍有超过 1000 万吨建设空间。
化工新材料建设加速,带动相关装备发展。化工新材料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环保、 生物技术等战略领域重要基础材料。随着国内“双碳”战略的实施、国家产业绿色转型 升级,以及消费结构的变迁,上游化工新材料需求持续增长。以部分大炼化企业为代表 的实施全产业链纵横一体化发展的行业龙头企业,依托于一体化项目丰富的基础化工原 料库,快速向高端聚烯烃、锂电池材料、工程塑料、石油基可降解塑料等下游新材料领 域延伸布局。据中石油炼油化工和新材料分公司专家预计 2025 年,化工新材料消费量将 由 2021 年的 3830 万吨 增至 5700 万吨。据工信部统计,新材料行业总产值将达到 10 万 亿规模。
公司是中国石化装备制造业的先行者,具备全产业链优势。作为石油化工行业核心装备 研发制造的国家骨干企业,公司积累了设计、制造各类压力容器的丰富经验,在中国炼 油化工装备制造领域创造出多项第一。截止 2023 年 6 月,中国炼油化工企业使用的四合 一连续重整反应器设备本体及内件安装均由兰石重装独家生产。公司是能源行业压力容 器制造企业中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前端石化工程设计院、核心装备制造能力及综合服务能 力的产业链全流程覆盖企业。
收购瑞泽石化,助力公司成为能源化工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作为石化行业专业甲 级设计院,瑞泽具有炼油厂全流程设计能力,炼化企业仅需提出技术要求及技术参数, 瑞泽石化就能为其设计一套或多套技术方案。特别是瑞泽石化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移动床技术,该技术使其在国内同行中拥有领先的竞争优势。兰石与瑞泽各自拥有石化 装备产业链制造和设计环节的核心领先技术,收购后充分发挥系统效应,完善公司现有 产业链。
瑞泽石化积极扩展新市场和新业务领域,带动自有装备服务出海。近年来,瑞泽公司积 极出海,先后进入东南亚市场,承接老挝、塔吉克斯坦等炼化项目。2022 年,瑞泽公司 又相继承接了刚果布、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炼化项目。依托瑞泽石化承接国外炼化工 程总包项目,也同时带动自有装备制造、工程服务走出国门。2022 年 3 月,由兰石重装 EPC 总承包的 1500 吨/年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前驱体示范项目成功产出磷酸铁产品,该 项目由瑞泽石化提供工艺设计,该项目的成功进一步完善公司在新能源领域业务布局。
2.2. 煤化工:能源安全大背景下行业有序发展
现代煤化工事关能源安全,行业结构性扩产。现代煤化工同时具有能源和化工双重属性, 是石油化工的重要补充,既可保障国防“海陆空天”油品需求,又可以生产一系列化工 品和新材料,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据中国 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2022 我国主要煤化工产品(煤制油、气、烯烃、乙二醇等 产品)总产量达 2749.1 万吨,比上年提高 12.7%。预计 2023 年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产 能仍有一定幅度增长,增速分别有望达到 9%、16.6%。
公司深耕煤化工压力容器。兰石是中国建厂最早的煤化工高端压力容器企业,煤化工领 域主要产品包括气化炉、费托反应器、变换炉、水洗塔、中间换热器、废热锅炉等。费 托合成反应器是公司的代表产品,以费托合成工艺为核心的间接液化技术可以将煤转化 优质石脑油、柴油和润滑油基础油、高附加值化学品等多种产品。公司 2014 年承建的新 疆伊泰超大型费托合成反应器是兰石集团建厂以来生产的直径最大、单台最重的压力容 器。
公司具备丰富大型煤化工项目经验。2022 年 12 月,公司与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公司 相继签订了绿氢与煤化工耦合碳减排创新示范项目 4 个相关合同。该项目属于新型煤化 工技术装备在新能源耦合传统能源项目中的实践应用,涉及总金额 6.12 亿元(含税),合同 约定于 2023 年底之前完成设备交付。除此之外,公司今年还有碳鑫科技、宣东能源等煤 化工在手订单,并与东华科技签约《战略合作协议》合作 10 万吨/年 DMC 项目。
2.3. 氢能:氢能产业助力能源转型,公司加快产业链布局
氢能被国际社会誉为 21 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是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在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制氢,中游氢储运、 加氢站,以及下游多元化的应用场景。目前来看,其主要应用场景分布于交通、工业、 发电以及建筑领域。
氢能产业链的上游是制氢。现阶段,制氢方式包括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气制氢、电 解水制氢。从全球在建或计划项目来看,基于低碳制氢技术的氢气产量在 2030 年前会保 持迅速增长,到 2050 年,全球 51%氢气产量将由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氛技术提供。可再 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被视为未来最有潜力的制氢技术。 氧能产业链的中游是储氢、运氢和加氢。目前储氢方式主要分为四类,分别为高压气态 储氢、液态储氢和固体材料储氢。低温储罐中以液态形式运输。高压气态储运氢是目前 广泛应用的的方式,低温液态储运氢和有机液态储运氢综合性能好,未来有望实现商业 化应用;固态储运氢是最理想的方式,但仍处于研发阶段。加氢主要通过加氢站等基础 设施建设来实现,我国加氢站建设近年来明显提速。中国石化到 2025 年将力争建成 1000 座加氢站,形成总加注能力 12 万吨/年的加氢站网络。截止 2022 年底,中石化已在 全国建成 98 座加氢站。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指出,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相 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等问题和挑战。2023 年以来,已经有包括中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在内的多个大型氢能项目开工、投产 或签约。其中库车项目制氢规模达到每年 2 万吨,是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 也是我国首次实现万吨级绿氢炼化项目全产业链贯通。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2030 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 3500 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 比 5%。到 2050 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 10%, 氢气需求量接近 6,000 万吨,可减排约 7 亿吨二氧化碳, 产业链年产值约 12 万亿元。其中, 交通运输领域用氢 2,458 万吨, 约占该领域用能比例 19%,相当当于减少 8,357 万吨原油或 1,000 亿立方米天 然气;工业领域用氢 3,370 万吨,建筑及其领域用氢 110 万吨。
公司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氢能获得充分支持。公司地处甘肃兰州,当地省市两级政府均 已出台支持氢能发展的相关文件。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 见》提出利用“一带一路”通道优势和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过境的有利条件,以短期就 近消纳为原则,长期外输消纳为目标,布局建设“一个走廊,两个示范区,两个基地”。 兰州市政府重点发展制氢装备、储氢装备、燃料电池、整车制造等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产 业。公司依托甘肃省可再生资源与氢能融合发展的优势,将氢能产业发展作为推动公司 在新能源领域快速转型的重要途径。
携手集团布局氢能装备,公司高压储氢设备独树一帜。公司现有氢能装备主要为制氢、 储氢和加氢站装备。具体产品有循环流化床加压煤气化制氢装置、 POX 造气制氢装置、 稳压吸附制氢反应器、工业脱氢反应器、加氢站用储氢容器,微通道换热器(PCHE)。 1000Nm3/h 碱性电解水制氢、98MPa、50MPa 高压气态储氢系列容器、45MPa 离子液氢 气压缩机等新产品已经于 2023 年 7 月兰石集团承办的省属企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合作 招商暨新产品发布大会集中发布。其中,“50Mpa、98Mpa 多层包扎式高压气态储氢系列 容器”,产品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注重产学研融合,围绕“制、储、输、用(加)”形成氢能全产业链发展。2022 年 9 月,兰石重装发布《氢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 2025 年,公司在“制、储、 运、用(加)”等产业链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 销售的新局面。建设各类加氢站 10 座左右,建成 1-2 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氢能 产业链产业规模占到公司总体营业收入的 20%。2023 年 6 月,兰石重装与仙湖科技、南 海产业集团、九江资产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书》,四方在广东佛山南海区筹建氢能及氨氢 融合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平台公司,建设氢能及氨氢融合新能源技术产业研发制造基地。
2.4. 核电:核电项目核准加速,公司收购中核嘉华后协同效应明显
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消费稳定恢复,对电力的需求明显提高。2022 年全国发电总装 机为 2564.05GW,在过去五年、十年的 CAGR 为 7.6%、8.4%。 核电在新能源发电装机量中的占比较小,未来提升空间较大。未来核能在我国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中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核能产业供应链将更加均衡全面发展,随着核电 机组逐步投入商运,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安全性进一步得到验证,预计中国的核电装机或 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装机量角度:2022 年中国核能装机量 55.53GW,在过去五年、十年的 CAGR 为 9.2%、 16.0%,核能装机量占比由 2012 年的 1.1%提升至 2022 年的 2.2%,未来仍存在较大的提升 空间。发电量角度:2022 年核能发电量 4177.8 亿千瓦时,在过去五年的 CAGR 为 10.99%, 发电量占比由 2017 年的 4.0%提升至 2022 年的 5.0%。
核电项目核准加速,建设投资额回暖有望带动上游设备需求高增。2022 年我国核准了 5 个核电项目共 10 台核电机组,是近十年核准核电项目和机组最多的一年。根据国家能源 局统计数据,2022 年,我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建设投资完成 7208 亿元,同比增长 22.8%。其中,核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 677 亿元,同比增长 25.7%。 根据《中国核能发展报告》预测,我国将保持每年 6-8 台核电机组的核准开工节奏,核 电装机规模将进一步加快扩大。2023 年以来,我国新增核准 6 台核电机组,核电行业景 气度持续向好,有望成为碳中和与经济发展双重稳定器。“十四五”期间我国核电运行装 机容量预计将达到 7000 万千瓦,按每台核电机组 100 万千瓦装机容量计算,核电市场空 间每年或达千亿元以上;新燃料运输容器方面,从需求端来看,在国产化的趋势下, 2023-2030 年我国将新增约 1000 台新燃料运输容器,对应市场空间约 15 亿元。
核电设备主要分为核岛、常规岛、BOP(其他辅助设备)。核岛负责将核能转化为热能, 其中,核电厂的主泵是核岛内的重要设备之一,也是核电厂中唯一核安全一级和质量一 级的转动设备,其运行、维修和试验都有极高的要求,对电厂安全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 作用。常规岛利用蒸汽推动汽轮机带动发动机发电。辅助生产区布置循环水系统、除盐 水系统、淡水处理系统、厂区输变电系统、机修车间、厂区实验室、放射源库、污水处 理站、空气压缩机房等。
核电项目投资中设备成本占比 50%,压力容器为成本占比较高的设备环节。核电设备在 核电站建设中所占成本最高,其比例高达 50%。核电设备中核岛成本占比最高,达到 58%, 因为核岛设备对技术要求高,对安全设计要求高。核岛设备中压力容器为价值量最高的 环节,占核岛设备成本的 23%,占核电设备整体成本的 13.3%。
我国采取核燃料闭式循环方针,需要对乏燃料进行后处理:乏燃料是经过辐射照射,使 用过的核燃料,通常由核电站的反应堆产生,从堆内卸出来的乏燃料在国防、宇宙能源、 医疗卫生、工业和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就确定了“乏燃 料必须进行后处理”的核燃料闭式循环方针政策。 我国目前乏燃料后处理能力薄弱,乏燃料运输容器需求提升。根据观研天下的研究,我 国目前乏燃料产量已经突破了 1000 吨/年,预计随着核电发电量的增长,预计到 2025、 2030、2035 年,乏燃料年产量将分别达到 1470 吨、1876 吨和 2394 吨。但是相较于发 达国家,我国目前乏燃料处理能力只有 50 吨/年,在建的处理能力也仅为 200 吨/年。目 前,我国自主生产的乏燃料运输容器还处于初级阶段,2021 年我国首个快堆乏燃料运输 容器研制成功,22 年 7 月首台百吨级球墨铸铁乏燃料运输容器研制取得关键突破,但是 尚未产业化应用,未来自主可控的要求下,国产厂商具可替代空间。
兰石重装的主要核能装备产品,产业链覆盖较为全面。 上游:主要产品有核化工非标设备、核燃料贮运容器、贮槽、箱室设备等。 中游:主要产品有核电站压力容器、储罐(核安全 2、3 级)、板式换热器(核安全 3 级)、 微通道换热器、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乏燃料现场贮存系统、装卸系统及新燃料运输系统相 关设备、HTL 电加热器等。 下游:主要产品有核燃料循环后处理厂专用核安全设备(核安全 2、3 级),包括萃取设 备、后处理首端专用设备、产品贮运容器、贮槽、箱室等储罐类设备及热交换器设备。
收购中核嘉华后协同效应明显,已取得国内多家主流客户的供应商认证资质。在核能装 备领域,公司通过收购控股中核嘉华,完善了核能产业链,产品覆盖上游核化工和核燃 料领域设备、中游核电站设备和下游核燃料循环后处理设备。公司正进一步完善核能装 备产业链和产品线,聚焦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项目合作、核化工装置检维修、核化工 装置运行、新装备研制、新技术研究和新材料研发。兰石重装已取得中核集团、中广核 集团、华能集团、清华大学核研究院、国家电投等 40 家核电业主单位供应商资格。
2.5. 光伏:市场处于快速建设期,公司多晶硅设备具备较强竞争力
2022 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保持高增,光伏产业链持续景气。据工信部,2022 年全 年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 达到 82.7 万吨、357GW、318GW、288.7GW,同比增长均超过 50%,行业总产值突破 1.4 万亿元。2022 年,国内光伏大基地建设及分布式光伏应用稳步提升,国内光伏新增装 机超过 87GW;全年光伏产品出口超过 512 亿美元,光伏组件出口超过 153GW,有效支 撑国内外光伏市场增长和新能源需求。自 2019 年“双碳”政策提出以来,光伏市场经过 了的三年高速建设期,目前多晶硅产量已达到年产 120 万吨,2023 年预计还将释放产能100 万吨,总产量预计达到历史新高点。
兰石重装光伏领域主要产品为多晶硅生产的五类静设备,已经与多家多晶硅核心企业达 成战略合作协议。兰石重装的光伏装备主要为生产多晶硅所需的五大类核心静设备,包 括冷氢化反应器、还原炉、换热器、塔器、球罐。光伏多晶硅方面,2021 年研制出首台 国产化镍基合金(N08810)材料的冷氢化反应器,得到客户高度认可,迅速打开了市场, 并与亚洲硅业、大全能源、东方希望、杭州锦江集团等多晶硅行业核心企业签订了战略 合作协议,多晶硅制造五大类静设备(冷氢化反应器、还原炉、塔器、换热器和球罐) 均取得上述客户多个项目订单。
2.6. 储能:熔融盐储能发展迅速,公司储热设备进入市场推广阶段
新能源发电存在不稳定性,储能需求与日俱增。根据《“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 50%,风电和太阳能 发电量实现翻番。而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无法像传统化石能源发电随时间稳定输出, 而是具有随机性、间歇性与波动性,这意味着需要储能系统介入调节,起到电力调峰、 平滑发电出力、系统调频、备用容量等作用,以缓解电力需求供给不匹配所导致的种种 问题。因此,新能源发电有望带动储能产业同步实现快速增长。
熔融盐储能作为新型储能的一种,具备诸多优点。熔盐储热是一种显热储热技术,具有 “四高三低”的优势,使储热系统具有适用范围广、绿色环保、安全稳定等优点。2016 年 9 月我国开始第一批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开始,截至 2023 年 3 月,我国已经建 成投运的电站有 8 座,都采用了双罐熔盐储热技术,利用太阳盐作为储热介质。 作为新兴储能的一种,熔盐储能需求有望快速增加。“双碳”背景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任务。熔盐储热作为一种安全水平较高的储能方式,广泛应 用在太阳能光热发电、耦合火电机组调峰调频、耦合新能源绿电供热等领域。2022 年全 球太阳能光热储能装机量为 7050MW,国内装机 588MW,提升空间较大。《2030 年前碳 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 2025 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 3000 万千瓦以上。
兰石重装的熔融盐储能关键设备正在推广阶段。公司紧跟光伏光热配储政策导向,重点 在熔盐储能、热力学循环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氢(氨)储能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 装备和集成装备研究,积累多元化技术储备。加快推进与国电投集团、中能建集团重大 科研项目攻关,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长时低成本高安全性储能解决方案。目前的储 能装备主要为公司正在开展市场化推广的高温熔盐储能储热系统集成设计及关键设备及 正在研发的新型氢(氨)储能等领域关键技术及核心设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兰石重装研究报告:石化装备先行者,积极竞逐新能源赛道.pdf
兰石重装研究报告:核氢产业东风已至,重装龙头扬帆再发.pdf
兰石重装(603169)研究报告:国企改革激活盈利能力,核氢业务优势凸显未来可期.pdf
兰石重装(603169)研究报告:改革释放经营活力,新能源转型再出发.pdf
兰石重装(603169)研究报告:能化设备国产化领先者,充分受益双碳战略,核电接力多晶硅业务发力.pdf
兰石重装(603169)研究报告:经营效率提升明显,新能源领域持续发力.pdf
祥鑫科技研究报告:全面布局新能源结构件,客户优质.pdf
新能源及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pdf
2024年新能源电池需求浅析.pdf
华纬科技研究报告:国内汽车弹簧领军企业,乘新能源东风量利齐升.pdf
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2024年春季策略报告:氢能渐起,重视新兴产业链布局.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