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景气低谷已过,改革再上台阶.pdf
鲁西化工:综合性化工标杆企业,改革再上台阶
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西化工”或“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综合性化工 平台型企业,成立于 1998 年 6 月,并于 1998 年 8 月在深交所主板上市。依托多年在化工 领域的深耕发展,公司已形成了完备的煤化工、盐化工、氟硅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链 条,目前建有 70 余套生产装置,具备年产超 1000 万吨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据公司 22 年年报,基础化工方面,甲酸/双氧水产能全球领先,甲烷氯化物产能国内居前;新材料化 工方面,公司近年来持续发力高附加值新材料产品,目前多元醇产能国内领先,尼龙 6(PA6)、 聚碳酸酯(PC)、氟材料和有机硅 DMC 等产能规模持续扩张,未来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
上市二十余年稳健发展,经营规模持续攀升
公司上市以来(98-22 年)营收 CAGR 达 18%,归母净利润 CAGR 达 16%。其中,21 年 主营业务基础化工、新材料化工和肥料等板块全面景气,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均创历史新 高,22 年由于疫情反复及终端需求有所走弱等影响,部分产品景气有所下滑,全年营收、 归母净利分别 303.6 亿元、31.6 亿元,同比-4.5%、-31.7%;23H1 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 115/1.94 亿元,同比-31%/-93%,其中 23Q2 营收和归母净利 49.6/-1.3 亿元,同比 -45%/-109%,因多数主营产品价格价差回落至近 10 年相对低位,叠加二季度子公司聊城 鲁西双氧水装置事故影响开工,但我们预计公司盈利或已筑底,未来伴随国内经济复苏及 公司新材料化工品等新产能释放,业绩有望重回增长轨道。
分板块看,伴随公司近年来新材料业务持续发力,18-21 年该板块营收和毛利贡献比重均在 50%以上,22 年新材料化工/基础化工/化肥板块营收 168/103/31 亿元,毛利分别 21/37/1.9 亿元,对应毛利率分别为 12.5%/36.5%/6.2%,其中 22 年新材料板块 PA6/PC/DMC 等景气 有所走弱,板块毛利率同比-18.5pct,而基础化工和肥料板块,烧碱、甲酸和复合肥等受益 于海外能源成本上升及企业减产致供给紧缺等因素,产品价格相对景气(尤其 22H1),因 此板块毛利率分别同比+0.8pct 和+5.6pct。23H1 由于产品景气回落及子公司双氧水装置事 故等影响,各板块收入和毛利率同比均有所承压。
近年来伴随公司产销规模增长和盈利&现金流改善,以及 2020 年开始会计准则调整运费不 计入销售费用等影响,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中枢整体下移,而由于 新材料化工领域持续布局,公司研发费用率保持 3%左右水平。公司综合毛利率、净利率、 ROE 和 ROIC 水平整体与化工品(新材料&基础化工)景气周期关联度较高,17-18 年、 21 年主营产品 PC、甲酸、多元醇和 DMC 等产品均相对景气下,公司整体经营效益较高, 22 年由于部分产品景气走弱,综合毛利率、净利率、ROE 和 ROIC 同比有所回落。
国企改革稳步推进,经营效能有望持续提升
拟吸收合并鲁西集团,助力决策效率提升
近年国家相继出台鼓励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政策,公司亦积极推进改革进程。20 年 6 月, 公司原实控人聊城市国资委将鲁西集团 6.01%股权无偿划转至中化聊城;21 年 1 月,中化聊 城收购财信投资持有的鲁西集团 9.99%股权,由此中化投资成为鲁西集团第一大股东,中化 集团成为鲁西集团实控人,同月,中化投资全额认购鲁西化工非公开发行 4.39 亿股股份,中 化投资成为鲁西化工的控股股东,公司实控人变更为中化集团;交易完成后中化投资等国有 股东将直接持有公司的股权,将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的证券化、流动性和增值空间。目前, 公司吸收合并鲁西集团事宜因子公司双氧水装置事故影响暂停,据公司公告(2023 年 8 月 11 日,编号:2023-052),目前装置事故调查正在进行中,待事故调查结果明确后,如符合 重组条件,公司将继续推进吸收合并的相关工作。
公司吸收合并鲁西集团后,持股层级减少将有助于决策效率提升,公司承接鲁西集团的商标、 专利等知识产权,资产统一和完整性得到延续,同时有助于减少关联交易,增强上市公司的 独立性。此外,公司作为中国中化下属的重要子公司,系中国中化旗下材料科学和石油化工 等战略板块的重要经营主体之一,未来将助力中国中化在石油和化工方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落地,充分激发员工积极性
公司于 2022 年推出针对 2022-2024 年度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向激励对象授予总计不超 过 1829.9 万股限制性股票(首次授予 1535.7 万股,预留 294.2 万股),首次授予价格为每股 9.49 元,激励对象人数 263 人左右,包括公司(含分公司、控股子公司,下同)董事、高级 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人员。考核指标方面,公司层面涉及净利润增长率、ROE 和 EVA 等综合指标,个人层面亦设定具体绩效考核要求。整体而言,公司限制性股票激励计 划人员覆盖面广,且考核目标清晰,有助于充分激发员工积极性,助力长期经营目标实现。
积极推动业务转型,化工新材料助力长期竞争力提升
公司上市以来,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探索发展新产业,近年来围绕延链、补链、强链的 思路,不断延伸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低能耗产品。上市初期(2005 年之前),公司主业 以化肥为主,2006-2016 年,公司化工业务比重不断提升,而 2017 年以来,公司重点发展 化工新材料业务,化肥等传统主业有所收缩。主动积极的业务转型,助力公司上市二十余年 经营规模和质量的持续提升,未来化工新材料业务的持续布局,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实力。
公司目前在建项目以新材料化工产品为主,其中 PC、PA6 等产能均将持续扩张,同时围绕产 业链延伸的思路,未来将实现双酚 A-PC、己内酰胺(CPL)-尼龙 6 等新材料产业链的一体 化配套,未来伴随公司新材料业务发力及一体化优势巩固,竞争优势有望进一步提升。
景气与估值回落至底部区间,中长期投资价值凸显
由于 22H2 以来内外需相对疲弱等因素,多数化工产品价格价差在 22Q4-23Q2 回落至近十年 底部区间,公司的甲酸、DMF、PC、有机硅、CPL、尼龙 6 等多数产品景气亦显著回落,据 我们统计,截至 2023 年 8 月末,公司多数主营产品价格和价差仍处于 2017 年以来的 40% 以下分位数水平,部分产品则处于 2017 年以来的最低位,产品景气整体步入相对底部区间。 而由公司产品线丰富,下游应用领域包括地产、家电和汽车等诸多领域,整体盈利水平和估 值水平与行业景气关联度高,当前公司估值水平亦处于上市以来的较低位置。在 23-24 年国 内经济有望迎来复苏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公司产品景气和盈利亦有望持续修复,有望步入新 一轮业绩和估值双重提升的周期。
公司上市以来保持高资本开支,不断扩充产品线布局以及提升产品规模,资产规模的持续扩 张是支撑公司在行业底部仍保持可观盈利的重要因素。公司近 5 年(2018-2022 年)每年 保持 20 亿元以上资本开支,同时保持高研发投入探索高附加值产品的应用,未来伴随新增 项目释放及产品景气改善,公司盈利有望再上台阶。同时,18-22 年公司保持 20%以上分 红率,且年均分红率达 61%,平均股息率约为 6.4%。
据公司 23 年半年报,目前公司在建/规划建设多个新项目,包括 60 万吨/年己内酰胺·尼龙 6 项目、聚碳酸酯项目、24 万吨/年乙烯下游一体化项目和 100 万吨/年有机硅项目等,未来产 业布局以新材料产品扩张及产业链一体化配套完善为主,新产能释放亦将带来持续的成长性。
新材料化工:景气有望复苏,项目增量持续兑现
多元醇:丁辛醇供需面向好,公司产能规模国内居前
丁醇和辛醇通常在同一套装置中采用丙烯羰基化方式合成,两者生产比例可调节,因此习 惯称为丁辛醇。据隆众资讯,丁辛醇的下游应用领域中,丁醇以丙烯酸丁酯(用于涂料和 吸水性树脂等)和增塑剂(用于塑料加工等)为主,22 年国内正丁醇约 58%用于丙烯酸丁 酯生产,17%用于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生产;辛醇下游主要用于各类增塑剂 产品,22 年国内辛醇用于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对苯二甲酸二辛酯(DOTP)的占比 分别为 33%和 50%(含精 DOTP 和粗 DOTP),其余用于丙烯酸异辛酯(2-EHA)等。
伴随下游涂料和塑料等市场规模增长,近年国内丁辛醇产销规模亦维持增长态势,据隆众 资讯,22 年国内丁辛醇(正丁醇/异丁醇/辛醇合计)产量、表观消费量分别约 476/503 万 吨,近 5 年 CAGR 分别约 5%和 4%,22 年由于下游需求偏弱,全年消费量同比下滑约 2%, 未来伴随塑料制品、涂料等终端需求复苏,国内丁辛醇消费量有望重回增长。
18-22 年国内丁辛醇产能少有扩张,且部分小产能退出,虽 23-25 年行业将进入新一轮产能 扩张周期,但整体而言,产能扩张仍集中在现有龙头企业,未来行业仍将以规模化企业的 竞争为主。鲁西化工 22 年多元醇总产能约 75 万吨/年,占国内总产能 14%,规模处于相对 领先地位,20H2-2021 在防疫用品等需求增长的背景下,丁辛醇处于相对景气周期,该业 务亦为公司贡献可观的盈利,未来伴随产品需求端复苏,公司多元醇产品盈利仍有望改善。
PC:扩产周期已过,国产替代提速
聚碳酸酯是一种强韧的热塑性树脂,具有高强度及高度透明性,依托优良的介电强度、耐 候性、透明性和轻量化等特性,下游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板材/片材/薄膜、汽车等领域。 据科思创、隆众资讯,2022 年全球/中国 PC 需求量分别约 451/280 万吨,同比 0%/+14%, 12-22 年 CAGR 分别为 2%/8%。
据隆众资讯,2022 年国内总产能约 320 万吨,表观供给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2016-2022 年国内 PC 产品每年仍维持 100 万吨以上进口量,2022 年进口依赖度仍有 40%以上,整体 亦呈现结构性过剩的格局。2023 年 8 月 14 日,商务部公告原产于中国台湾地区的进口聚 碳酸酯存在倾销,自 2023 年 8 月 15 日起,进口经营者在进口中国台湾地区各公司生产的 PC 需提供相应的保证金(不同企业适用的保证金比率为 16.9%、17.0%或 22.4%),据海 关总署,19-22 年国内自中国台湾地区进口 PC 均超过 30 万吨,我们预计在反倾销保证金 政策的实施下,PC 进口或受到一定冲击,有助于国内产能利用率提升及国产替代进程。
据科思创, 15-22 年全球 PC 产能 CR5 维持 60%以上,竞争格局较好。同时,经历 16-22 年的扩产高峰后,中国作为全球 PC 产能主要增长国,未来产能扩张节奏显著放缓,而下游 电子电器、汽车等领域需求仍有望维持增长,叠加国产替代需求,PC 供需格局整体向好。
据我们测算,伴随需求提升及中高端领域渗透,23-25 年国内 PC 表观消费量有望达 301/320/338 万吨,同比+8%/+6%/+6%,对应行业开工率约 66%/67%/73%,由于新增产 能放缓,叠加中国台湾地区进口反倾销等影响,23-25 年行业开工率将处于 2020 年之后的 较高水平,且逐年提升,考虑新产能爬坡等因素,PC 供需格局或趋紧。测算主要假设包括: 1)需求方面,据隆众资讯,22 年产量/进口量/出口量/表观消费量分别约 170/139/29/280 万吨,同比+31%/-8%/-14%/+14%。下游消费领域中,板材/片材/薄膜、器具/家庭用品、 水桶及包装容器与家电、汽车、地产等关联度高,23 年伴随国内稳经济增长政策发力等, 各领域需求均有望保持增长,参考 18-22 年国内 PC 消费量 CAGR 约 9%,我们预计 23 年 有望延续 8%左右的增长,24-25 年中高端产品国产化率有望继续提升,考虑 23 年基数或 较高,预计 24-25 年增速仍有望维持 5%-8%左右。 2)进口方面,近年来国内进口依赖度整体下降,21-22 年每年减少 10-15 万吨,考虑中国 台湾地区进口反倾销政策,以及国内高端领域自主技术提升,我们预计 23-25 年进口量将 持续下降,假设 23-24 年每年将减少 20-30 万吨左右的进口量,25 年下降边际略有趋缓。 3)出口方面,22 年由于海外需求走弱,国内出口量同比下滑,23H1 海外经济韧性,据化 工总署,国内 PC 出口约 19 万吨,我们预计全年出口量同比增长,而 24-25 年伴随国内中 高端产品品质提升等因素,我们预计 PC 出口或延续增长。
同时,由于大炼化行业快速发展等因素,PC 原材料双酚 A,以及双酚 A 上游苯酚/丙酮仍 处于产能快速扩张期,由于上游原材料产能快速扩张,而 PC 产能扩张较少,PC 价差存在 提升空间。整体而言,伴随终端需求复苏,考虑良好的竞争格局及上游供给压力缓解,我 们看好 PC 盈利的持续修复。
鲁西化工是国内较早实现 PC 国产化替代的企业之一,15 年首期 6.5 万吨/年产能投产,并 于 16 年实现约 5.3 万吨的销售,此后公司 PC 规模不断增长,22 年底产能 26.5 万吨,同 时计划 24 年改扩建至 40 万吨/年,为完善一体化产业链配套,公司规划建设 120 万吨/年 双酚 A 项目,一期 20 万吨/年装置已于 22 年 10 月投产,据公司《吸收合并鲁西集团有限 公司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上会稿)》(23 年 3 月 18 日),伴随双酚 A 首期项目投产, 公司 PC 单位成本下降 1000 元/吨左右。整体而言,未来伴随公司产能扩张及产业链配套持 续完善,双酚 A-PC 一体化布局及规模优势巩固有望为公司贡献持续的盈利增量。
CPL-PA6:终端需求有望复苏,公司新项目增量渐近
尼龙 6(又称“聚酰胺 6”或“PA6”),是一类分子主链含重复酰胺集团的热塑性树脂,下 游主要应用于锦纶纤维、工程塑料和薄膜等领域,因其柔软、质轻、耐磨和回弹性优异等 特点,在纺服领域需求不断增长,且依托性价比优势,尼龙 6 用于锦纶纤维领域的应用优 势较为突出。同时依托良好的阻隔性、高耐磨性、抗穿刺性、高透明性和环保性等性能, 近年来双向拉伸尼龙薄膜(BOPA 膜)在食品、日用品以及锂离子电池包装等领域应用亦 持续拓展。据百川盈孚、隆众资讯,2022 年国内 PA6 产能、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分别 608/426/406 万吨,近 5 年 CAGR 分别约 10%/9%/6%,良好的需求前景下,未来几年国 内 PA6 产能仍将持续增长,据隆众资讯,预计至 25 年将达到 940 万吨左右产能规模。
近年来国内在原材料己内酰胺方面的国产化进程快速推进亦是 PA6 国产化和市场应用持续 拓展的关键因素。据隆众资讯,22 年国内 CPL 产能 569 万吨,占全球比重已达 63%,而 国内进口依赖度降至 0.9%左右,CPL 的国产化替代进程基本完成。根据我们的测算,伴随 国内 PA6 产能继续扩张以及 PA6 消费量持续增长,23-25 年国内 CPL 表观消费量有望达到 486/524/566 万吨,同比+10%/+8%/+8%,但在国内企业 CPL 亦继续扩产的背景下,23-25 年 CPL 行业开工率约 71%/68%/68%,产业链配套压力有望继续缓解。另据巴斯夫 2022 年年报,基于全球竞争力因素等考虑,其部分 CPL 产能将退出,中长期而言,我们认为国 内企业依托成本/规模化等优势,未来 CPL-尼龙 6 全球份额仍有望进一步提升。
企业方面,虽国内 CPL-PA6 整体仍处于产能扩张阶段,但具备产业链一体化配套的企业仍 不多,据我们统计,截至 2022 年末 PA6 产能 20 万吨/年以上的 11 家企业中,配套或者未 来规划配套 CPL 的企业 6 家,而其中鲁西化工在规模和一体化方面已具备一定的领先优势。
虽 22 年以来在内外需相对低迷等环境下,CPL 和 PA6 的价格和价差表现相对不佳,但未 来伴随国内经济复苏,我们认为 CPL-PA6 产业链盈利有望迎来改善,而鲁西化工 22 年底 CPL 和 PA6 产能分别 40.5 万吨/年和 40 万吨/年,而未来规划各新增 60 万吨/年产能,其 中一期各 30 万吨/年有望在 2024 年投产,未来产业链景气改善叠加新产能贡献,有望助力 公司盈利增长。
含氟材料:制冷剂或步入景气周期,含氟精细化学品助力竞争力提升
制冷剂方面,目前主流的三代制冷剂(HFCs)由于其全球变暖潜能值(GWP)较高,根据 《基加利修正案》,大部分发达国家 HFCs 生产和使用配额需于 19 年/24 年/29 年/34 年/36 年分别完成 10%/40%/70%/80%/85%的削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含中国)的 HFCs 配额需 于 22 年冻结,并于 29 年/35 年/40 年/45 年分别完成 10%/30%/50%/80%的削减。我国于 2021 年正式接受《基加利修正案》,国内生产配额将于 23 年底冻结。
由于 HFCs 配额在 22 年底冻结,国内制冷剂企业产能扩充基本抢在 22 年底前完成,23-25 年将基本没有新增产能。而由于企业大幅扩产导致的供给压力,主流三代制冷剂产品自 18 年以来价差持续低迷(其中 21年下半年价格有所回升主要系行业限电和能耗限制影响开工), 且部分产品价差一度跌入负值,未来伴随配额冻结,以及制冷剂产能虽大幅扩充,但仍集 中在龙头企业,竞争格局稳固后产品景气或迎来改善。 含氟聚合物方面,氟化工产业链下游精细品领域包括含氟高分子材料(如氟树脂、氟橡胶、 氟涂料)、含氟精细化学品(如农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医药中间体)和氟化盐(如六氟 磷酸锂)等,且伴随萤石-氢氟酸-制冷剂-含氟高分子产业链持续向下游延伸,含氟材料的 单位价值持续提升,呈现非线性扩大,下游含氟材料高附加值属性凸显。鲁西化工在 2020 年之前含氟高分子材料 PTFE 和 FEP 产能仅 0.1 万吨/年和 0.2 万吨/年,21 年公司产能扩 充至 1.1 万吨/年和 1.2 万吨/年,由于含氟高分子材料上游为萤石-氢氟酸-制冷剂等产品, 未来在制冷剂景气有望改善等背景下,PTFE 和 FEP 等产品的价值亦或得到提升。
基础化工:复苏渐至,公司细分产品规模优势显著
甲酸:竞争格局良好,公司产能全球领先
甲酸下游主要用于化工品合成、医药和农药中间体等领域,据百川盈孚,2020-2022 年国 内甲酸产能均为 75 万吨,产量维持 45-50 万吨,其中每年约 40%-50%用于出口,整体供 需格局相对稳定,同时近年来全球甲酸供给格局亦保持稳定,22 年全球总产能约 120 万吨, 且集中在鲁西化工等在内的 8 家企业。其中鲁西化工产能 40 万吨,全球居首,具备较强的 话语权,2017 年公司产销规模和市场份额亦逐渐提升,考虑到行业短期无新增产能,且除 中国外,全球其他产能主要集中在人力、能源等成本高企的欧洲地区,我们认为未来以鲁 西化工为代表的国内几家企业市场份额仍有望继续增长。
甲烷氯化物:有望伴随下游制冷剂步入景气周期
甲烷氯化物主要包括一氯甲烷、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其中流通产品以二氯甲烷和三氯甲 烷为主,甲烷氯化物主要用作含氟制冷剂或含氟高分子等含氟材料的中间体。鲁西化工 22 年甲烷氯化物总产能约 22 万吨/年,国内产能占比约 6%。同时公司拥有 5 万吨/年四氯乙烯 产能(并非甲烷氯化物系列,但下游亦主要用于制冷剂领域),国内产能占比则达到 15%。
除 21 年受制冷剂需求相对景气叠加行业限电等因素带动下(其中四氯乙烯亦受到 20-22 年 进口物流受阻的影响),氯化物价格价差相对景气外,2017 年以来甲烷氯化物和四氯乙烯 价格价差整体表现低迷,主因下游制冷剂产品景气低谷,而未来伴随制冷剂进入配额约束 周期,制冷剂产品有望提价下,亦有望带动氯化物产品价格价差步入景气周期。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鲁西化工研究报告:景气低谷已过,改革再上台阶.pdf
鲁西化工废水处理.pptx
山东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管理与科学管理.pptx
鲁西化工专题研究报告:崛起中的化工巨头.pdf
2024年石油化工行业春季投资策略:拥抱高股息以及景气上行带来的投资机会.pdf
2024年基础化工行业春季投资策略:周期登山则山,成长观海则海.pdf
三友化工研究报告:纯碱粘胶产业龙头,“三链一群”打开成长空间.pdf
氟化工行业专题报告:含氟聚合物高端化转型,氟化液迎国产替代机遇.pdf
氟化工行业深度报告:HFCs开启配额时代,氟化工步入长景气周期.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