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证券】房地产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核心20城探究之北京-新房供需错配,待产业外溢兑现.pdf

2023-07-19
49页
4MB

一、首都定位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持续强化首都功能

北京凭借全国首都功能定位,天然聚集资本、劳动力、人才等要素,率先实现经济发展 及人口快速流入,近年来城市规划有所调整,企业外迁疏解非首都功能,严格控制人口 规模。北京经济主要由第三产业驱动,22 年三产占比高达 84%,其中金融业、软件与 信息技术服务业绝对规模大,增速较快,而工业增加值规模仅排全国第 11。近年来北京 持续强化首都功能,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低,随着部分资源依赖型制造业外迁,预计工业 增速持续低位;而服务业增速较快,强于可比城市深圳、广州。


(一)首都功能定位天然聚集发展要素,近年来部分企业外迁疏解非首都功能


首都功能定位天然聚集资本、劳动力、人才等发展要素。1)北京作为全国首都,承担 重要首都功能,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资本天 然聚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备节点城市优势。2)北京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城市, 在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疏散非首都功能, 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3)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 山,山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 62%,可利用率不高,城镇化开发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势平 坦区域。


近年来北京部分要素外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北京对不符 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一般制造业实施整体转移,从 2014 年 到 2020 年的 7 年间,北京共迁出约 7009 家企业,平均每年往外迁出 1000 家左右,包 括制造、零售、批发、运输、仓储等业态,以 2018 年为例,北京外迁企业共 780 家, 户均注册资本 1.15 亿元,其中 27.3%搬迁至河北、天津。2)疏解一部分教育、医疗、 行政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北京林业大学已明 确率先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新校区;北京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 1 所中学、1 所小学、1 所幼儿园、1 所综合医院,3 所学校项目已全部建成交付,医院计划 2023 年 9 月交付。


(二)北京经济驱动力主要在服务业,GDP 规模仅次于上海


北京三产增加值占比 84%,主要由服务业驱动经济发展,工业规模排名偏低。1)北京 作为首都,承担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首都功能, 同时又是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节点城市之一,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上具备天然优势, 2022 年其三产结构中一二三产占比分别为 0.3%、15.9%、83.9%,第三产业占比在一线 城市排第一,高于上海的 74%。2)相比长三角、珠三角主要工业城市,北京工业增加 值较低,2021 年工业增加值 5693 亿元,全国排名第 11。




北京金融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对经济发展驱动较强。1)从增速对比看,北京 第三产业领先于第二产业,2021 年由于疫情北京医药制造业增加值爆发式增长,带动第二产业增速高位,2022 年已回落至正常水平。2)从第三产业内部看,北京生产性服务 业增加值绝对规模大,增速较快,如金融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2016-2021 年复 合增速分别为 12%、18%。3)对比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北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 加值规模远超上海,为上海的 1.9 倍。


北京 GDP 规模仅次于上海,严格控制人口规模,近 6 年常住人口复合增速-0.1%。1) 2022 年北京 GDP 约 4.2 万亿,仅次于上海,远大于深圳 3.2 万亿;以人均 GDP 衡量, 北京人均产出 19 万元/人,在一线城市中排第一,略高于深圳、上海。2)近年来北京 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向外疏解导流人口,更好的发挥首都核心功能,常住人口 2016 年 至 2022 年下降 11 万人至 2184 万人,复合增速-0.1%,根据北京国土空间规划,到 2025 年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 2300 万人以内。


(三)北京持续强化首都功能,近年来工业增速缓慢,而服务业增速较快


近年来北京工业增速缓慢,而服务业增速较快,从投资力度来看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 近 3 年复合增速 49.2%。1)2017-2022 年北京工业增加值复合增速 3.3%,落后于深圳、 上海等城市,随着部分资源依赖型制造业外迁,预计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低位;而服务 业增加值增速较快,近 5 年复合增速 9.1%,高于深圳、广州。2)2020-2022 年受疫情 影响,北京加快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发力医药制造业,近 3 年复合增速 49.2%,2022 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


三产就业人口远大于二产,2016-2021 年就业人口复合增速-1.0%。1)2010-2019 年间, 北京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保持增长态势,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持续下行,目前第三产业就 业人口约为第二产业 5 倍。2)2016-2021 年北京就业人口复合增速-1.0%,在可比城市 中处于落后地位,一线城市广州、深圳复合增速达 6%以上,成都、西安、杭州等强二 线城市复合增速分别为 5.6%、5.0%、3.4%。




二、制造业向高精尖突破,生产性服务业优势持续

高新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规模优势明显,电子信息产业中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细分 领域发展较好,汽车制造业新能源转型滞后,但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全国领先。近年来随 着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提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迁出,同时北京具备较强的人才吸引 力、科创要素集聚、税收规模较大,支撑制造业将持续向高精尖突破。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基础良好,金融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表现突出,金融业增加值与上 海接近,金融资产总量超过 190 万亿,约占全国 50%,在京资产管理机构管理规模超过 30 万亿元,约占全国同类资产管理规模的 30%;软件业务收入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 为上海 1.9 倍,多家头部互联网公司聚集,凭借首都功能定位,预计将持续吸引资本及 企业聚集,优势将持续保持。


(一)医药制造、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为北京制造业优势领域


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占比超过 50%, 为北京工业的优势产业。1)从工业总产值看,北京以高端制造业为主,21 年医药制造 业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分别为 18%、17%,汽车制造业占比达到 16%,另外,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占比达 28%。2)2021 年北京工业中规上高技术制 造业、战略新型产业占比分别为 35%、38%,主要由于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拉低高技 术含量。


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总产值合计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 77%。北京战 略新兴产业主要分为八大行业,其中 1)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1 年总产值合 计占比达到 77%,近 5 年复合增速分比为 44%、22%,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2)数 字创意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虽然较低,仅分别为 1%、9%,但复合增速较高,分 别达到 41%、15%;3)近年来市场关注度较高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北京相对落后,无 论是规模还是增速均不具优势。


从高新技术产业细分行业看,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占比合计达 85%,且保 持较高增速。1)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 2021 年分别占比 45%、40%,2017- 2021 年复合增速达 41%、16%,增长势头强劲。2)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占比 5%, 复合增速为 7%,发展速度相对迟缓。


1、医药制造及医疗器械产业全国领先


北京医药制造业产值规模全国第一,借助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 成“北研发、南制造”的产业布局。1)2021 年新冠疫苗生产带动北京医药制造业爆发 式增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252%,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从 2020 年的 11.5%,大幅提 升至 30%,2022 年规模和增速回归正常水准。2)为剔除新冠疫苗生产因素影响,我们 选取 2020 年全国各城市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对比,北京产值规模全国第一,18-20 年复合 增速 7.2%。3)北京借助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北研发、南 制造”的产业布局,汇聚同仁堂、北京双鹤、中国医药集团等多家龙头药企,另外,北 京有国药中生和科兴生物两大疫苗头部企业,2021 年北京累计新冠疫苗产量达 50 亿支。




北京医疗器械产品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产业链不断完善。1)2022 年北京医疗器械产品 数量 13718 件,全国第二,但复合增速不及后发城市深圳、广州、苏州,面临被赶超的 情况。2)医疗器械产业链不断完善,上游布局企业数量较多,主要分布在海淀区、昌 平区等地,前者以医疗技术研发企业为主,后者医疗器械产业链布局更完善。


2、电子信息产业中集成电路优势明显


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发展较好,龙头企业集聚。1)2021 年北京集成电路产量为 208 亿块, 约占全国的 6%,与无锡、上海有一定差距。2)集成电路设计领域表现突出,2021 年 北京集成电路设计销售额为 839 亿元,位列全国第二,集成电路设计环节产业规模占其 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比重超过 50%;2023 年全国前十大的 IC 设计公司,北京拥有 3 家。 3)当前北京已形成“海淀设计、亦庄制造、顺义化合物”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格局,头部企业有海思半导体、北京智芯微、北方华创等。


北京人工智能企业、人才集聚全国领先,产值规模稳定增长。1)2020 年北京人工智能 相关产值规模达 1860 亿元,相比 2016 年产值增长逾一倍;据《2022 年北京人工智能产 业发展白皮书》披露截止 2022 年 10 月,北京拥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 1048 家,占全国 人工智能企业总量的 29%,位列全国第一。2)北京为中国人工智能学术和产业人才最 大的聚集地,已聚集京东集团、百度集团、商汤科技、地平线、寒武纪、旷视科技等一 系列头部人工智能公司。


3、汽车制造业总体规模较小,但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全国领先


近年来北京汽车产量明显下降,2022 年 87 万辆排名全国第九。2021 年以来北京汽车产 量下降明显,2021 年、2022 年汽车产量分别为 135 万辆、87 万辆,同比下降 18%、 36%,到 2022 年北京汽车产量在全国排名已跌至第九位。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1)新 能源汽车转型滞后,新能源车企以总部、研发功能为主,并未快速引入外部新能源车企 产线;2)当地设生产基地车企近年市场表现不佳,如北京现代、长安在京产量减少, 仅北京奔驰产量小幅上涨。


北京新能源汽车转型滞后,以总部、研发为主,制造布局落后,但近年来加大扶持力度, 积极引进新产线。1)2022 年北京新能源汽车产量约 2.99 万辆,同比增长 186%,绝对 规模未进全国前十,与上海、深圳、广州相比发展较滞后。2)近年来北京对北汽新能 源、理想汽车、小米汽车等新能源车企进行重点扶持,如北汽新能源汽车为北京市指定 的出租车“油改电”主力车型;2021 年 10 月理想汽车北京工厂在顺义区开工建设,预 计 2023 年下半年建成并投产,一期年产量 10 万辆;2021 年 11 月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经 济技术开发区(亦庄),整车工厂预计年产量 30 万辆,2024 年投产。


亦庄示范区智能网联汽车竞争力全国第一,已聚集多家头部企业。1)2021 年,北京亦 庄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成,连续两年在全国城市智能网联汽车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 一,截止 2023 年 3 月,示范区内测试企业达 19 家,入网车辆数量达 578 辆,累计自动 驾驶里程达 1449 万公里;目前各类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已融入生产生活,示范区自动驾 驶乘用车无人化和商业化,服务超 134 万人次;实现末端配送新模式,无人配送服务超 130 万单;打造零售服务新体验,累计服务 250 万余次。2)示范区已聚集百度、小马智 行、商汤科技、轻舟智航、新石器等头部企业,北汽、奥迪等整车企业已率先开展常态 化测试。


(二)金融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产业基础良好,具备集聚效应


1、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全国第一,已形成龙头企业集聚


北京软件业务收入全国第一,2022 年占全国软件行业收入比例达 22%,已形成龙头企 业聚集效应。1)从软件业务收入来看,2022 年北京软件业务收入 23912 亿元,排名全 国第一,且占全国比重逐年上升,在 2022 年达到 22.1%,规模优势明显。2)细分领域 来看,北京信息技术服务、软件产品领域表现较好,2022 年 1-10 月收入占比分别为 66.6%、27.7%。3)多家龙头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总部在北京落地,如百度、小米、京 东、亚信科技等。




2、金融业产业规模仅次于上海,占 GDP 比重约 20%


凭借强大的资金汇聚效应,北京金融业稳步发展,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1)北京金融 产业增加值稳定上升,2022 年达到 8197 亿元,仅次于上海,占 GDP 比重上升至 20%。 2)北京为全国资金汇聚地,金融资产总量超过 190 万亿,约占全国 50%,在京公募基 金、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券商资管等机构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过 30 万亿元,约占全国 同类资产管理规模的 30%;私募股权、创业投资管理规模长期以来居全国首位,截至 2022 年 12 月底,北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大型机构共有 56 家,占全国 26%,排名全国第 一。3)在机构资源方面,在京持牌金融机构超过 900 家,机构类型丰富多样。2022 年 进入银行家榜单前 20 名的中国金融机构共 10 家,其中有 6 家总部设在北京。全国近三 分之一的银行理财子公司、30%的保险资管机构、20%的公募基金均设在北京。


(三)产业要素支撑空间足,2025 年目标为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 30%


科创要素集聚,带动北京产业高端突破。作为全国科创中心,北京科技创新竞争力全国 第一,截至 20 年 9 月拥有 8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北京创业孵化 30 周年蓝皮书 (1989-2019)》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已突破 500 家,科创要素驱动企业创新发展, 截至 2022 年中,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 90 家,全国第一,代表企业有字节跳动、京东科 技、元气森林等。


科研院校及研究所密集,人才吸引力全国第一。1)2022 年,北京 10 所高校入围全国 科技创新高校 50 强,占比 20%;28 家研究机构入围全国科技创新研究机构 50 强,占比 超过一半,其中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共有 17 家,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2)以人才 吸引力指数衡量,北京排行全国第一。


北京政府债务负担较轻,税收规模仅次于上海,对产业发展有较强支持余地。北京政府 性债务余额与税收收入比 1.7,整体债务负担较轻;2021 年税收总规模超过 5000 亿,财 政实力强,在对产业转型的支持方面有更大的财力空间,强化金融业、软件及信息服务 业优势地位,保障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持续转型升级。




北京未来重点发展五大产业,预计到 2025 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 比重将达到 30%以上。1)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产业引领发展,支撑经济增长; 先进智造产业以自主突破、协同发展为重点,构建集设计、制造、装备和材料于一体的 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高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根据北京市“十四五” 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 2025 年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30%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 2.5 万亿元,医药健康产业实现营业收入 1 万亿元。


三、北京房地产市场存在供需错配问题,预计需求中枢约为 900 万方

2022 年北京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下滑 27%,中心区、郊区住宅销售面积普遍下跌,但中 心区成交均价同比上涨,郊区盘以价换量下价格有所下降,房地产政策保持定力。2023 年以来市场有所回暖,1-5 月北京新房、二手房成交分别为 329 万方、646 万方,同比上 涨 19%、22%。过去北京存在房地产供需错配情况,郊区宅地、商品房供给量较大,但 在配套及产业兑现度不高的情况下,大量刚需及改善性需求流入二手房市场,或集中在 中心区域,导致郊区库存累积,拉长城市去化周期至 18.7 个月,但未来随着郊区产业、 配套、人口兑现,预计商品住宅需求中枢仍然稳定,按照常住人口人均成交住宅 0.4 平 米保守估计,北京需求中枢约 900 万方。


(一)2022 年北京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下跌 27%,需求端政策放松力度较弱


2022 年北京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下滑 27%。1)2022 年北京商品住宅成交面积 694 万方, 同比下降 27%,跌幅与全国平均接近。2)从商品住宅成交面积来看,2022 年北京中心 区与郊区多数下跌,中心区海淀、丰台、石景山跌幅超过 30%,近郊区顺义、通州、房 山跌幅超过 30%,远郊区密云跌幅 46%;从成交均价来看,中心区售价较为坚挺,多数 区域成交均价同比上涨;近郊区、远郊区成交均价均有不同幅度下滑,反映房企以价换 量的操盘思路。


2022 年以来北京针对部分地区定向放松,一定程度上为中心城区实现减负,但调控力 度较弱,需求端政策整体仍处于严控状态。1)限购方面,2022 年 11 月起将通州台湖、 马驹桥地区划归经开区,两地不再执行通州区的“双限购”政策,调整为与北京其他区 域普遍执行的限购政策一致,实现针对性放松。2)限贷层面,22 年 8 月北京针对东西 城区的老年群体放松认房认贷政策,促进中心城区人口疏解。3)租赁层面,“十四五” 期间,争取筹建保障保租房 40 万套,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比例 40%,加快建立租购 并举的住房体系。


(二)北京产业兑现在房地产发展之前,郊区库存占比较高拉长去化周期


北京产业兑现走在房地产发展之前,2022 年政府性基金收入与税收比约 0.5,在可比城 市中土地财政依赖度较低。1)近年来北京政府性基金收入与税收比升至维持低位,即 使 2017 年也不到 0.7,2022 年北京税收收入 4867 亿元,政府基金收入 2227 亿元,产业 兑现走在房地产发展前。2)2021 年北京政府性基金收入/税收收入约 0.5,与上海、深 圳基本处在同一水平,对土地财政依赖度较低。


北京宅地与新房成交供求平衡,2018 年以来房价增长速度放缓。1)近年来北京宅地成 交与住宅成交双双缩量,2018-2021 年间每年宅地成交量约 640 万方,商品住宅成交量 约 732 万方,保持良好的供求关系。2)过去北京房价波动性较大,分别在 2014 年、 2016 年经历明显上涨,月度增速最高达到 30%、19%,2018 年以来房价增速下降,5 月 新建商品住宅销售均价 44735 元/平。


郊区存在“惰性库存”,拉长城市整体库存去化周期,截至 2023 年 5 月底约 18.7 个月。 1)截至 2023 年 5 月底,北京新房库存量约 1240 万方,去化周期 18.7 个月,在全国重 点城市中去化周期较长。2)分区域来看,中心区域库存去化周期普遍低于 20 个月,而 郊区去化周期多数高于 20 个月,部分区域如怀柔、平谷去化周期已达 40 个月以上;北 京郊区库存 899 万方,占比 73%,近郊区房山、顺义、通州、昌平、大兴库存面积普遍 高于 100 万方,部分项目开盘后去化较慢,逐渐形成“惰性库存”。




(三)近期新房二手房市场回暖,预计中长期新房需求中枢在 900 万方左右


2023 年 1-5 月北京新房、二手房市场明显回暖。2023 年 1-5 月北京新房成交 329 万方, 同比上涨 19%;二手房成交面积 646 万方,同比上涨 22%,市场热度有所回暖,但 5 月 新房成交环比下降 27%,有一定回落。


北京为二手房占主导的市场,2022 年二手房成交面积为新房 1.7 倍,主要原因是新建商 品房郊区供应占比较高,刚需、改善客户需求分流至二手房。1)北京为典型的二手房 主导城市,2022 年北京二手房成交面积占比 62%,新房占比 38%,二手房成交约为新 房的 1.7 倍。2)作为全国首都,北京住房市场起步早、发展快,目前中心城区可开发宅 地较少,尤其是东城区、西城区承接首都功能,导致新建商品房呈现郊区化态势,2019 年以来北京中心区域住宅供应占比约 35%,郊区住宅供应占比 65%,但由于郊区城市界 面、交通、配套完善度不高,部分刚需及改善型客户需求分流至二手市场。


北京二手房存量较高,导致需求进一步分流,郊区新房持续面临成交压力。1)北京当 前二手住宅存量较高,挂牌量已突破 12 万套,近 12 个月月均成交 12878 套,二手房出 清周期需 9.3 个月。2)二手房挂牌量增加,购房者可选房源相对充足,加剧同小区挂牌 房源竞争,买方或存在更大的议价空间,预计将加大郊区新房成交压力,部分楼盘或继 续以价换量。


北京常住人口保持平稳,预计城市新房销售面积中枢在 900 万方左右。1)近年来北京 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与常住人口比例约 0.3,整体保持低位;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未 来将严格控制人口规模,预计全市常住人口稳定在 2300 万人左右,即使人均商品住宅 销售面积在 0.4,预计从中长期看北京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中枢水平约 900 万方。2)当前 北京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比例达 1.6,住宅销售面积有一定释放余地。


(四)北京住宅销售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低,职住分离度全国较高


北京住宅销售与产业结构匹配度较低,中心区域产值贡献达 77%,但住宅成交占比仅 35%。1)北京产业高度聚集在中心 6 区,2021 年 6 区 GDP 28690 亿元,占全市 77%, 近郊区 7119 亿元,占全市 19%,远郊区 1357 亿元,占全市 4%。2)从商品住宅销售占 比来看,中心区域、近郊区、远郊区 22 年占比分别为 35%、57%、8%,中心区域成交 主要集中在朝阳、海淀、丰台,东西城区以及石景山区可开发宅地较少。




通州规划建设区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着力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构建新城市发展 格局。1)北京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围绕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 口疏解,发挥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 主导功能,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2)北京职住分离度较高,未来需有序疏解 企业,完善各区产业及配套,提高产城融合度。


预计海淀、朝阳、昌平、经济开发区为北京房地产市场主要发展方向。1)北京东西城 区承接首都功能,同时兼具商务办公空间,为金融业主要聚集地,但区域可开发宅地较 少,预计以存量房交易为主,极少数新房热度较高,如中信城四期、天坛府等。2)海 淀区、朝阳区为互联网企业聚集地,五环外供应较多,新房也保持一定热度,如海淀区 西二旗、朝阳区奶西板块。3)昌平区主要聚集新材料、生物技术与科学等前沿产业, 如万泰生物、诺诚健华、诺禾致源、博奥生物等企业。3)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为 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要集聚地。预计未来海淀、朝阳、昌平、通州经济开发区四个区域产业支撑人口聚集,随着配套设施完善,预计可释放居民购房需求,房地产 市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中海在京开发效率较高,优质土储转化为规模优势

中海、城建发展、华润置地、首开为北京住宅销售市场主力,4 家房企 2022 年权益销售 金额市占率约 27%,与其他房企拉开较大规模差距。从土储来看,城建发展、首开在京 土储绝对规模较大,但郊区占比分别为 87%、74%,整体开发效率一般,未来销售释放 仍有较大余地;中海在京土储建面 243 万方,绝对值较低,但中心城区土储占比约 58%, 周转效率较高保障其销售规模连续三年北京首位。北京中心区域可开发宅地有限,供地 集中在五环外,2022 年五环外供地占比 74%,供地与需求错配预计会加剧市场分化; 2022 年 11 月以来土拍热度明显回升,平均溢价率上升至 7%以上,但国央企仍为拿地主 力。


(一)中海在北京具备明显规模优势,开发效率较高


2022 年中海、城建发展、华润、首开在北京市占率合计接近 27%,中海在北京权益销 售额 395 亿元,规模优势突出。1)北京住宅销售市场集中度较高,2022 年 TOP10 房企 权益成交金额占比 42%,中海、城建发展、华润、首开市占率均超 5%。2)中海权益销 售金额连续三年位居北京首位,与其他房企逐渐拉开较大差距,2020 年、2021 年、 2022 年与第二名权益销售金额差距分别为 16 亿元、62 亿元、111 亿元,规模优势逐渐 突出;华润置地在北京权益销售金额快速提升至 215 亿元,公司持续补充北京土储;地 方国企首开、城建发展权益销售规模稳居前五。3)当前北京市场以国央企为主,非国 央企中,2022 年仅金地、龙湖入围销售前十。




城建发展、首开在北京土储绝对规模较大,但郊区占比较高、开发效率一般导致其销售 额未有效释放,中海、绿城中心城区土储占比约 60%。1)城建发展在京土储规模 966 万方,其中待开发土地占比超过三成,郊区占比 87%,开发效率一般导致销售额未有效 释放;首开股份土储规模 693 万方,郊区占比 74%。2)金融街在北京土储 224 万方, 主要集中在近郊区,占比约 88%;另外,公司在北京西城区有多个优质自持运营物业, 截止 2022 年底,持有项目总可出租面积 123.5 万方,北京占比 42%。3)品牌国央企中 保利发展土储建面 349 万方,其中昌平、大兴、顺义等近郊区土储 251 万方,占比 72%; 中海土储建面 243 万方,绝对值较低,但中心城区土储占比较高,约 58%,周转效率较 高保障其销售规模连续三年北京首位。


(二)2022 年北京供地集中五环外,11 月以来热度明显回暖


2022 年北京宅地供应集中在五环外,占比 74%,主要原因是北京四环内待开发土地较 少,供地与需求错配预计会加剧市场分化。1)2022 年北京宅地成交建面 538 万方(含 第五批次供地,2023 年初成交),分区域来看,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宅地成交占 比分别为 42%、52%、6%;分环线来看,五环至六环之间为宅地供应主力,占比 54%, 五环外整体占比高达 74%,四环内待开发地块较少,占比仅 11%。2)五环外区域供地 量较大,以刚需为主导市场,而四环内供地较少,以改善性需求为主,存在改善性需求 得不到满足,刚需供大于求问题,预计市场分化将持续。


2022 年 11 月以来北京土地市场热度明显回升,平均溢价率较高,但国央企仍为拿地主 力。1)自 2022 年第四轮土拍起(2022 年 11 月底),每轮供地与成交宗数缩减,开始多 批次分散供地,土拍热度也显著回升,平均溢价率超 7%,达到封顶的地块占比超过 50%。2)国央企为拿地主力,民企依然谨慎投资,2023 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仅上海 大华集团获取一宗昌平区地块。


中海、华润权益拿地金额远超其他房企,楼面价约 4 万/平,平均溢价率约 5%,拿地质 量较高,有助于巩固规模优势。1)2022 年中海、华润在北京权益拿地金额分别为 301 亿元、187 亿元,远超其他房企,有助于巩固在北京的规模优势,且拿地权益比较高。2) 从楼面价来看,中海、华润置地等品牌国央企拿地楼面价在 4 万/平,溢价率在 4%-7% 之间,拿地质量普遍较高;而本地国企首开、城建发展拿地差异明显,首开楼面价 5.2 万/平,平均溢价率 7.7%,城建发展楼面价 1.6 万/平,平均溢价率 0.1%,以外围区域托 底拿地为主。另外,中建玖合(中建二局旗下)2022 年仅获取一宗地块,楼面价 8.8 万/ 平,位于朝阳区太阳宫板块。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房地产行业专题报告:核心20城探究之北京,新房供需错配,待产业外溢兑现.pdf

房地产企业全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实践.pptx

房地产投资分析.pptx

房地产行业专题报告:我国城镇化区域分化破境研究,城镇化的困境之斗.pdf

房地产业流程.pptx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与房地产基金研究.pptx

【华创证券】房地产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核心20城探究之北京-新房供需错配,待产业外溢兑现.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