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公司概况
公司发展历程:始于荷兰,奔向世界的大白马。Argenx于2008年在荷兰成立,2021年第一款产品VYVGART(efgartigimod)获批,2022年上市销售,第一年收入超4亿美元。扎根生物药:公司早期耕耘自免、肿瘤免疫,同时靠自主开发的生物药技术平台与多家大药企达成合作,是融资以外的主要收入来源。顺风顺水:efgar项目于2014年启动,一路进展顺利,作为FcRn的FIC品种,临床捷报频传,成为美股Biotech中的一匹白马。A pipeline in a drug:如今efgar靠单适应症拉动公司业绩高速增长。同时,公司正围绕该品种拓展至少13项适应症,可类比PD-1。其中 包括患者群庞大、纯蓝海市场的长新冠适应症,也有多个“缺药”的罕见免疫炎症。
FIC免疫靶点多点开花:efgar之后,公司又开发了ARGX-117和ARGX-119,均为FIC品种,且都有a pipeline in a drug的潜质。有望助力 公司成为新一代“免疫王者”企业。美股上市6年,涨幅达到1688%。上市首年迎捷报:公司于2017年在Nasdaq上市,IPO融资1亿美元。同年年底efgar首个适应症gMG临床验证成功,股价上升第一个台阶。3期成功准备步入商业化:2020年,efgar临床3期再出捷报,成为首个临床3期成功,且无严重副作用的gMG靶向药,股价再上一个台阶。产品上市首年大卖:2021年底VYVGART(efgar)获批上市。2023年3月公布2022年业绩(上市首年)该品种营收超4亿,当月股价再创新高。
产品商业化之前:公司主要营收来源为合作、授权等费用。2022年产品 上市后公司仍需要大量的资金开发新适应症,及上市推广。因此暂未扭亏。VYVGART上市首年销售额为4亿:2023Q1收入2.18亿,环比增长26%。 放量速度非常快,符合重症罕见病逻辑。销售管理费用的增长远低于收入:4个季度CAGR为10%。符合罕见病药 物所需较少推广资源的逻辑。研发费用:2020年efgar进入临床3期尾声阶段,公司花费近1亿购买PRV 以加速上市,研发费用增长81%。而后2年因临床项目拓展及再次购买 PRV,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美国占大头2023Q1 VYVGART美国区收入占比90%,环比增长23%。这主要是因为该品种最先在美国上市,同时定价最高,年费约22.5万。欧洲动力大:由于欧洲上市较晚(2022/8),目前销售体量较小,2023Q1为1000万。但欧洲人口基数较大,因此增速较高,达到83%。日本虽是重要地区但市场较小: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披露,VYVGART在当地售价为42万日元/剂,约等于美国定价1/2。gMG患者人数约2.9 万,不到美国的一半,因此增长相对较慢,2023Q1环比16%。
同类同市值级别公司中,Argenx员工数量最少:这和公司主要做罕见病药物有关,且市场竞争较小。这和明星biotech公司Vertex非常相似, 也是在同样市值级别的公司中员工数最少的。二者市值/员工比例为:18.8 vs. 25.3,Argenx更胜一筹。二者不同点:Vertex核心品种Trikafta只有CF一个适应症,且市场上无一竞争对手。而efgar则有多个适应症需做临床试验。竞争格局上,与 efgar同样机制的品种有至少3个,其中竞争对手还包括强生这样的大药企。因此未来Argenx或有快速扩大人员的趋势。
02自身免疫炎症领域的蓝海市场
免疫炎症:大部分自身免疫炎症目前暂无特效/靶向药。未被满足需求巨大:全球已知的自身免疫病超过100种,已上市的大品种覆盖的适应症 不超过30个。大适应症老药市场格局并非不可撼动:免疫疾病机制复杂,同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发病 机制,还有许多新靶点待开发。因此老药、新药可以共存,老药也有可能被新药颠覆。Off-label/IVIg替代空间大:目前有很多没有特效药的免疫疾病还需要用RTX offlabel搭配激素或CNI治疗。亦或是用产能有限的IVIg,美国IVIg市场大约100亿。除此 之外,血浆置换法也有不错疗效,但该疗法不仅昂贵,且需在医院接受治疗,便捷性差。
03公司管线解读
研发策略两大方向:1)围绕efgar继续拓展适应症,目前除gMG外,共12个适应症进入临床阶段;2)继续在免疫炎症领域开发FIC差异化 品种,如ARGX-117和ARGX-119。差异化竞争:虽然在免疫炎症领域同一个靶点可以治疗多个疾病,但公司优先选择相对蓝海、未被满足需求大、患者相对较少,且疾病机制 清晰的适应症。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与大药企正面竞争,不用急于抢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快速验证靶点,加速研发并提升成功概率。2023H2公司管线中将有10大催化剂: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事件包括 1)efgar年内在欧洲多地区获批,2)ADDRESS和ADVANCE资料读 出,3)PC-POTS验证性资料读出,4)ARGX-117首个临床资料读出。
全球1.6亿人有AAb相关自身免疫炎症:目前全球已知的自免疾病大约有100种,大约有5%的人口患有不同类别的自身免疫炎症。其中 40%(全人群2%),相当于1.6亿人的自免疾病与AAb相关。急需特效药:目前这些疾病要么完全无药可治,要么现有药物疗效十分 有限。例如,目前已上市重要免疫炎症药物大多靶向炎症因子或JAK通 路。在VYVGART上市之前,并无一款药物直接作用于解决AAb。
AAb类别:我们身体里大部分AAb属于IgM,但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主要是IgG抗体,其病理机 制包括直接裂解细胞,刺激炎症因子分泌等。FcRn延长IgG半衰期:IgG抗体不仅亲和力高,而且其半衰期是其他抗体的4倍以上,主要是因 为FcRn对该类抗体起到了“回收再利用”的作用。若抑制其回收功能则可使IgG加速被清除。AAb介导的免疫炎症分为两大类:1)直接攻击靶点,有明确靶向性的,例如重症肌无力MG;2)抗体介导的更为复杂的免疫机制,例如免疫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Argenx的核心品种VYVGART主要针对第一种大类。这类疾病目前缺乏靶向药,最常见 的疗法包括激素、CNI、RTX、IVIg,血清置换等。
广泛适应症:由于efgar靶向FcRn,而非某个特定的AAb,因此理论上可治疗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这就类似于 肿瘤药中的PD-1和免疫炎症的TNF-a,单品种可治疗超10个大适应症。二者均成就了超百亿美金的大单品。如何选择适应症:Argenx作为刚进入商业化阶段的公司,并不适合在拥挤的赛道与大药企正面竞争。因此公司 优先选择MG、ITP等差异化适应症,利用其罕见病、缺药等属性,开辟出一条具有商业化竞争优势的战略道路。积少成多:虽然罕见病单适应症人数较少,但总和不低,Argenx目前布局的13个适应症,美国患者人数合计超 过140万,远超罕见病的<20万的标准。而且通常罕见病在无药可治的情况下发病率患病率会被低估。FcRn靶向药一大弊端:无法与其他IgG抗体药物联用。
ITP:AAb机制明确,当前新药治标不治本。疾病机制: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AAb攻击血小板,以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临床症状:该病临床表现为无症状皮肤黏膜出血、严重内脏出血、致命性颅内出血等。流行病学:国外成人ITP年发病率为(2~10)/10万,其中5%的患者有严重出血症状。全球16个主要医药市场合计约160万患者,美国约 5.7万患者。SOC:目前糖皮质激素是一线用药金标准。靶向性更好的CNI中,最常用的药物是RTX。虽 然该品种并未获批ITP适应症,但其疗效优于糖皮质激素。缺乏广泛性靶向药:由于ITP发病机制的异质性,目前几乎没有适用于所有患者的靶向疗法。
新药开发思路:由于发病机制的异质性以及缺乏分类诊断手法,几乎所有患者都用同一套治疗方案,通过不断试错来找到最适合的疗法。疫情 后,医学界对广谱CNI的治疗方案依赖程度逐渐减弱,更多寻求靶向性的免疫调节治疗方案。新一代免疫调节靶点包括补体通路上的C1、B因 子,细胞间信号传导的BLyS,CD40L,BTK等等。对症方可降低感染风险:FcRn机制的药物对于ITP患者中由于AAb致病的患者 属于对症下药,且并未观察到明显的感染风险。进入3期的品种:目前ITP研究进入临床3期的品种包括靶向FcRn的efgar、 rozanolixizumab以及赛诺菲的BTK抑制剂rilzabrutinib。3者临床2期应答率 分别为53.8% ,>54.5%、40%(无安慰剂对照)。前两者临床2期表观疗效资 料接近的情况下,efgar具备先发优势。
临床2期研究显示疗效明确且持久: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加:少两次测量维持50×10^9/L,应答比例达到46.2%,对照组只有25%。治疗组出血症状比例也减少得更多:对照组初始有33%的人有出血症,到第50天时,出血症比例仍有25%;efgar治疗组(5 mg/kg)初 始有46.2%的人有出血症,到第64天时,出血症比例降至7.7%。竞争对手中Rozanolixizumab疗效相当,但进度晚至少一年:临床2期单剂20mg/kg组血小板应答率为54.5%,可能与efgar相当,但缺乏安慰剂对照,不易横向对比。Efgar(ADVANCE)和Rozanolixizumab(myOpportunITy3)临床3期分别于2022年2月和12月完成,其中ADVANCE资料预计2023年下 半年读出。虽具备先发优势,但2者皮下剂型获批时间仅相差7日。
BTKi安全性问题有待观察:抑制剂Rilzabrutinib临床2期单次应答率为40%,同样缺乏安慰剂对照组。目前临床阶段不止一个BTK抑制剂出现肝 毒性问题,因此该类品种长期安全性有待观察,相比efgar,缺乏优势。
PC-POTS:新冠疫情催生巨大新市场。疾病科普:首次感染新冠肺炎后12周或更长时间还存在的、新发的或复发的一系列疑似关系到新冠病毒的健康问题组合。流行病学:患病率大约10%得过新冠的患者,全球约6500万患者,但由于目前统计不全面,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比如占住院患者的50~70%, 非住院患者的10~30%,甚至连接种过疫苗的也贡献了10~12%。临床症状:PC症状包括心脑血管(血栓)、代谢(糖尿病)、神经系统(脑雾),以及其他暂时无法分类的症状,如ME/CFS乏力等大约200多种症状。发病机制理论:目前大部分机制还在研究/理论阶段,如1)体内留存病毒,2)免疫系统失调,3)体内微生物群失衡,4)自身免疫机制,5)内 皮系统失衡,6)神经系统紊乱等等。
流行病学:约一半的PC患者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其中包括POTS占PC的比例高达67%。疾病症状:坐或站起来后心率的异常增加,属于心血管自主神经紊乱。站立10分钟后,若心率每分增加 30次以上,或心率增加至120bpm以上。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植物神经系统会在身体改变姿势时自动调节血管压力,保持血液上涌,但在 POTS状态下,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失效,导致脑部血压降低,出发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心率异常升高。通 常症状为头晕、头疼、出汗、恶心、记忆力和注意力变差,手脚发紫,焦虑感,胸痛,视野模糊等。SOC:治疗主要针对心血管症状,包括beta抑制剂、糖皮质激素、Cholinergic肌肉兴奋剂等。
相关AAb: 不少研究表明导致POTS以及一系列 PC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新冠病毒诱导的AAb, 包括抗GPCR,muscarinic acetylcholine,β2- adrenoceptor受体,adrenergic、antinuclear 等抗体干扰了身体正常机能。早在新冠之前就有Sage Journals文章研究显示 自身免疫炎症和POTS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Nature文章研究表明,体内AAb含量与二 次感染风险成正比。因此新冠诱发的AAb对人类 健康可能会有长远的影响。
全球仅两款在研新药:目前全球专门针对POTS开发的新药非常少,其中针对AAb机制的药物仅efgar和Berlin Cures的BC007,一款抗 antiGPCR AAb 抗体药物。临床进度:efgar目前在临床2期POC阶段,该研究共入组42人,于2022年底启动,预计2023年11月初步完结,年底读出资料。Berlin Cures是2014年成立的瑞士非上市公司,BC007原本是为心衰开发的药物。新冠疫情爆发后,该品种通过同情用药发掘其对长新 冠的治疗效果,因此公司于2023Q2启动了2期临床。预计2024Q1读出资料。
FcRn覆盖面更广:我们认为,FcRn能覆盖的AAb类别更广泛。长新冠,或是POTS相关的AAb不止GPCR一种,所以理论上FcRn疗效应该更好。 此外,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高剂量IVIg对于包括POTS在内的长新冠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进一步佐证广泛的抗体覆盖面的重要性。市场空间大:据公司资料显示,美国PC-POTS患者超过50万人,一旦POC成功,将有潜力成为efgar最大的适应症,且竞争格局极好。我们认 为目前Argenx公司股价并未price in POTS适应症的预期,一旦POC成功,将成为巨大催化剂。
SS:短期无药可治,无治疗指南。短期无药可治:相比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SS的治疗尚未取得显著进展,全球没有药物获批SS,也没有基于高质量等级证据的治疗指南。由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针对新机制开发的药物较多:其中针对BTK、FcRn、CD40靶点都有两个及以上在研品种。同时,由于发病机制较为 复杂,症状较多,我们认为未来的治疗方案将趋于多药联用,所以即便目前在研竞品多,但大多不构成直接竞争威胁。RTX疗效不佳:不同于前面的罕见免疫炎症,RTX在SS领域的临床大多以失败告终,IVIg的疗效主要表现在解决SS患者神经系统损伤方面。因 此我们认为对efgar的单药疗效持谨慎乐观态度。
FcRn竞争格局:Efgar双重优势。FcRn vs B细胞靶向药:我们认为由于靶向FcRn是直接针对,且只针对AAb的机制,理论上比抑制B细胞整体功能的靶向药,例如CD19、 CD20抗体,或者BTK抑制剂,在安全性,疗效以及起效速度方面具备优势。FcRn vs C5:就目前已上市的靶向药来看,在MG适应症上FcRn机制明显优于C5。其他适应症还待观察。Efgar vs 其他FcRn药物:efgar并非抗体药物,它仅保留抗体与FcRn结合的片段,模拟天然抗体结合模式,降低药物对细 胞正常功能的干扰。例如efgar并不影响体内血清蛋白含量,以及LDL正常代谢,因此患心血管 疾病(副作用)的风险较小。相比之下,抗体类药物可能会干扰FcRn在体内的正常循环路径。从适应症布局来看,efgar现已布局13个适应症,高于ronzanolixizumab的5个, nipocalimab的10个,以及batoclimab的5个。且这4大品种的临床适应症也不完全重合, 各有差异化侧重。从而降低了竞争冲击。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医药行业Argenx:在免疫蓝海市场孕育下一代大单品.pdf
安永-智启新质生产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医疗医药领域的潜在应用.pdf
2023年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蓝皮书.pdf
2024中国医药行业人才发展报告.pdf
医药行业制药板块2024年度春季投资策略:政策暖风不断,产业趋势向上.pdf
医药行业基药目录专题报告:关注基药目录品种前瞻.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