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万宏源】国内唯二MRI超导磁体独立供应商,新拓光伏市场.pdf

2023-07-12
36页
2MB

1. 国内唯二 MRI 超导磁体独立供应商,新拓光伏 市场


1.1 科研专家创业,卡位 MRI 产业链上游


国内稀缺的 MRI 设备核心硬件制造商。公司 2004 年成立,总部位于上海,可自产超 导 MRI 设备 90%的核心硬件,是 Philips 战略供应商,与万东医疗、朗润医疗等国内主流 MRI 设备厂商合作稳定,2023 年发布 Farol 1.5T 整机自有品牌,实现向下游延伸。同时, 公司积极拓展特种磁体在科研及工业领域应用,特种超导磁体获中科大、中科院、电子科 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高度认可。 公司 2022 年 12 月 7 日登陆北交所。


早期科研专家创业,创始人兼实控人主持公司运营。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王 杰先生,截止至 23 年 3 月末,直接持股占比 27.22%,其他持股占比 5%以上股东为上海 天从、田丽芬。实控人王杰先生于 1995 年获复旦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在半导体发光器和 疾病诊断用 MRI 射频探测器领域拥有杰出成就,2003 年从 USA Instruments 公司研发部 离职回国,于 2004 年创建本公司,自 2011 年起至今担任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 子公司分工明确,定位清晰。公司拥有 2 家全资子公司和 1 家控股子公司。其中,辰 昊超导定位特种磁体研发、组装和测试;辰瞻医疗负责 MRI 系统集成业务;辰时医疗服务 境外客户,聚焦射频探测器产品的维保服务。


1.2 业务:医学影像基本盘稳固,特种磁体成新增长极


按下游应用,公司产品分医学影像和特种磁体两大类。


1. 超导 MRI:公司“核心部件-整机”的发展路径清晰。核心硬件,覆盖超导磁体、 射频系统、梯度系统三大硬件,技术能力从打破国外垄断到掌握行业话语权;整机,2019 年取得 1.5T 超导 MRI 系统Ⅲ类医疗器械证,2023 年起推向市场。 (1)超导磁体:公司为国内唯二独立供应商。MRI 系统超导磁体领域,国内仅公司、 宁波建信具备规模化量产能力。公司已成功开发 1.5T、3.0T 及 7.0T 磁体,实现 1.5T 超导 磁体规模化生产。1.5T 超导磁体售价基本稳定,单台主要在 86 万~89 万之间。


(2)射频探测器(射频线圈):公司基石产品,占据行业技术高点。射频探测器具有 “半耗材”性质,根据使用频次间隔 1-2 年更换。公司是 Philips 射频线圈全球战略供应商, 可适配 Philips 的 Ingenia1.5T 及 3.0T 系统。最新产品“云线圈”可对标 GE 首创的 AIR 线圈,并在透气性、重量和厚度等性能上表现更优异。公司普通型线圈(主要用于人体检 测)售价约 1~3 万/个,特殊型(婴儿头脊柱、婴儿体心脏等线圈)售价达到 9~10 万/个。


2. 特种超导磁体—科研应用:解决我国大型科研设备“卡脖子”问题,推动高端科研 设备国产化进程。科研领域的特种磁体技术门槛高,国产化进度缓慢,公司自 2019 年切入, 已形成系统化的超导磁体专用装备研发平台。按应用,公司科研用超导磁体分质子治疗、 科研仪器两大类,基于高水平定制化能力,公司与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所(中科大、电子科 技大学、中科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建立紧密联系。


3. 特种超导磁体—工业应用:磁控提拉法(MCZ)用磁体研发进度靠前,有望打开新 增长空间。根据公司公告,公司 22 年与隆基电磁签订 2000 万元热处理超导磁体合同,涉 及交付 10 套特种磁体。该项合同为双方第一期合作,现产品处于客户测试阶段,如满足客 户技术需求,公司将与隆基电磁建立持续的规模化合作。


1.3 财务:营收持续较快增长,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


从营收构成看,超导磁体和射频探测器贡献主要收入。2020-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 入分别为 14,246.47、19,615.42、18,780.89 万元,期间 CAGR 为+14.82%。其中,超导 磁体受益于国产超导 MRI 设备厂商崛起和科研需求增长,收入逐年稳步攀升,22 年占收入 比重的 60.32%;射频探测器置换周期短,基于良好的产品力和性价比,逐步取代 GPS 产 品市场份额,22 年占收入比重的 30.61%。23 年 Q1,公司实现营收 1954.92 万元,同比 +10.41%。


毛利率平稳,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2020-2022 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40.43%、39.81%、 40.74%。为保证产品开发的前瞻性与技术领先性,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创新,持续高强度研 发投入,20-22 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 2,392.82、2,759.21、1,702.90 万元,占收入比重 分别达 16.80%、14.07%、9.07%。除研发外,公司管理、财务、销售费率稳中有降,体 现出较好的控费能力。2020-2022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00.59、2,424.37、2,348.23 万元。23 年 Q1,主要因销售费用及研发费用增长,归母净利同比-276.96%。


2. 打破底层技术垄断,引领 MRI 核心硬件国产化


2.1 磁共振(MRI):一种技术先进的人体无损成像技术


MRI 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MRI 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作用 下,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收录,后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基于成像 原理,一般将 MRI 设备分成五大组成部分:主磁体、梯度系统、射频系统、计算机系统和其他辅助设备。从主磁体看,超导 MRI 为市场主流设备;从磁场强度看,临床已有 1.5T、 3.0T、5.0T、7.0T 设备,其中国内 1.5T 保有量最高。


MRI 设备临床应用广泛,尤其适用于软组织病变诊断。区别于 X 射线和 CT,MRI 无 辐射、安全性好,所获得的图像具有清晰、精细、分辨率高、对比度好及信息量大等特点, 对软组织层次显示具有显著优势。目前 MRI 已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成像诊断,其中效果最 佳的是颅脑及其脊髓、心脏大血管、关节骨骼、软组织及盆腔等。


2.2 核心零部件高技术与精密制造结合,进入门槛极高


MRI 产业链上游零部件成本占比高,国产化率低,中游利润被挤压,亟需提高供应链 国产化水平。 中游整机生产主要涉及组装集成,终点是医疗器械证注册,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少数 公司具备自产核心零部件的能力),国产厂商率先崛起,包括联影、贝斯达、东软、万东、 朗润等国产品牌的产品性能持续追赶,市占率呈稳步上升态势。据灼识咨询预测,22 年中 国 MRI 市场规模(出厂价)112.4 亿元。国产品牌市场占比约 30%。 上游国产化进程相对落后,主要因核心部件开发涉及多学科,精密制造技术复杂,需 要企业长期的研发投入和跨领域技术积淀。从联影医疗、万东医疗等 MRI 成本结构看,原 材料约占总成本的 90%。其中,磁体成本占比最高,据医疗器械创新网,1.5T 磁体约占原 材料成本的 30%~40%,3.0T 磁体约占原材料成本的 50%~60%。国外磁体厂商主要为英 国牛津(Oxford)、德国布鲁克(Bruker)、日本三菱、GPS 等,国内主要为辰光医疗、 宁波健信、西部聚源(西部超导子公司)等。 下游涉及各级医疗机构,体检机构与独立医学影像中心,监管政策(配置证管理等) 及医疗机构检查需求共同决定对 MRI 设备采购。


超导磁体、梯度系统、射频系统为 MRI 三大核心硬件,技术难点各不相同但壁垒都高, 主要体现在设计和工艺。


(1)超导磁体是磁共振成像基础。技术难点包括磁场设计、磁体制造、磁场调试等。 1)超导磁体属于多部件集成系统,电磁参数和材料选择与应用场景高度相关,需要反复迭 代修改形状至成型;2)磁场越高,需要的超导线越长,超高场(3.0T 以上)需要近百公里 超导线精密绕制,对绕线、浸渍、接线等生产工艺要求严苛;3)超导线产生超强磁场需要 低温 4.2K 环境(约为-268.8℃),通常通过液氦和抽真空方式建立,需要制冷系统、磁体 骨架搭建、真空浸渍效果和焊接工艺等的良好匹配;4)磁场均匀度是决定影像空间分别率 和信噪比的基本因素,MRI 设备对磁场均匀性要求极高,达到 ppm(百万分之一)量级的 变化幅度,需要成熟的主动/被动匀场技术做支撑。


(2)梯度系统主要用于空间定位,提高检测物体空间分辨率和层面选择成像。关键部 件梯度线圈的设计思路成熟,技术难点在工艺改进,保证装配精度和一致性;梯度放大器 重在设计优化,其性能高低是决定最大梯度场强和最大梯度切换率的基础。


(3)射频系统作用是实施射频激励并接收和处理 MR 信号。因 MR 信号只有微伏(μ V)的数量级,对射频系统的灵敏度和放大倍数要求很高。关键部件射频探测器的技术难点 在于设计,需要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不同形状、大小,需要制成不同尺寸和类型的线圈, 以获得最佳图像质量。对射频放大器的设计重在保证高功率输出,并要在工艺上保证射频 放大器运行的稳定、耐久和可靠。


公司为 MRI 核心部件国产化先驱,逐步构建自有产品矩阵,打破外资厂商在磁体、梯 度、射频等领域的长期垄断地位。截至目前,公司 1.5T 谱仪软件自研成功,成为国内继联 影医疗之后具备产业闭环能力的行业参与者。


2.3 公司 Know-How 和科研项目积累,加固竞争优势


Know-How 积累,公司产品优势难以被复制或超越。首先,系统性研发生产能力是 Kown-How 基石。公司研发团队实力雄厚,战斗力强,长期致力于 MRI 系统及超导磁体 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发,已建立一套系统性的产品设计方案和制造技术,积累丰富的 知识产权和研发成果;其次,公司在产品升级或新品开发上占据先机。在射频领域,公司 品类丰富度居行业前列;超导磁体领域,全球范围内实现 1.5T、3.0T、7.0T 自主开发和商 业化的公司仅辰光、联影医疗、GE、Siemens,因产品本身对于极限条件和参数的突破基 于原有 Know-How 基础上大量试验总结形成,公司先发优势有望持续扩大。 公司储备多个研发项目作为下一代产品。(1)医学影像领域,包括 1.5T 少液氦、大 口径磁体、高性能低场强磁体等产品;(2)科研领域,7.0T 临床前 MRI 系统、250Mev 质子速器超导主磁体、低温强磁系统等产品。


公司积极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提供科研定制型超导磁体,为今后产品商业化铺垫良 好基础。科研领域超导磁体需求主要为质子治疗、重离子装置、量子计算、基础物理化学 研究、物质成分分析等,研究内容前沿但未来可能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公司成功研 发的 7.0T 动物磁共振系统是动物影像实验中最先进的研究手段,在创新药研发领域具备良 好的应用前景。


3. 超导 MRI:从核心部件到整机,优享需求红利


3.1 新配置证+医疗新基建+产品升级,共推 MRI 市场扩容


国内 MRI 设备人均保有量低,潜在空间大。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及 OECD 数据, 2020 年我国 MRI 设备保有量为 1.71 万台,每百万人保有量为 7 台,同期日本、韩国、美 国每百万人保有量分别为 57.4、34.2、34.7 台,若能达到美日韩平均水平,保有量将达到 6.44 万台,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 MRI 设备市场带来可观的增长潜力。


未来 2-3 年国内 MRI 市场驱动力至少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新配置证政策发布,利于中高端 CT 和 MR 市场渗透。近年来,政策对配置证要 求呈放松态势。23 年 3 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 年)》, 明确 64 排及以上 CT、1.5T 及以上 MR 全部调出管理目录。考虑到县级医院、基层医院、民营医院等主体此前受配置证限制,对中高端 CT 和 MR(1.5T 及以上)采购数量较少,附 加贴息贷款、专项债等资金扶持,将带来可观的下沉市场空间。


二是医疗新基建红利释放。国内医疗新基建开始于 2020 年,大中型医院的建设周期约 2~3 年,伴随竣工潮到来,医疗设备采购需求同步增加。(1)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重点 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将带动高端 MR 设备装机;(2)千县工程,明确 到 2025 年,全国至少 1000 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据国家卫健委,截 止至 21 年末,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达标量为 441 家,仍有确定性装机需求。


三是产品由 1.5T 向 3.0T 升级,带动 MRI 市场量价齐升。据灼识咨询数据,2020 年 国内 MRI 市场规模(按出厂价)为 89.2 亿元,其中 1.5T、3,0T 市场占比分别为 61.4%、 25%。因 3.0T 可做全身各部位成像,图像更清晰,分辨率更高,随着国产品牌供给增加, 将对 1.5T 形成替代效应。2018 至 2022 年,国内 3.0T 年销量从约 300 台攀升至近 700 台。 据灼识咨询预测,至 2030 年国内 MRI 市场规模将达 244.2 亿元,20-30 年 CAGR 为 10.6%,预计 3.0T 成为主要增长点,市场占比将由 20 年 25%提升至 30 年 35.7%。


3.2 核心部件业务受益国产化进程,整机业务蓄势待发


1.核心部件业务


与已有客户形成强绑定关系,合作国内外主流整机厂。公司早在 2006 年成为 Philips 的战略供应商,截至目前合作期限长达 16 年,持续满足跨国 MRI 设备商对产品质量的严 苛要求,具有背书效应。国内市场,公司与万东医疗、朗润医疗分别合作约 6 年和 7 年; 新开发贝斯达、康达医疗、开普医疗等整机厂,已向贝斯达批量供货,而康达医疗、开普 医疗基于公司磁体取得注册证,具备可预期的合作规模。


随着国产整机厂崛起,GPS 降本诉求加大,增加对国产部件导入或本土代工意愿。依 托产品优异性能、渠道及口碑积累,GPS 等进口品牌长期掌握国内市场定价权。近年国产 品牌依托政策扶持和价格优势,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据中国政府采购网,经不完全统计, 22 年至 23 年 6 月末主要国产品牌(除联影)1.5T 产品平均中标价为 591 万,GPS 为 1044 万。随着行业竞争加剧,GPS 均加速推进“本土化”战略,提升供应链国产化水平以降本。


2.整机业务


具备核心部件自制优势,最大限度保障整机产品力。一台 1.5T 超导 MRI 设备的元器 件超过 20 万个,来自同一厂商的部件具有协同设计、协同系统集成的优势,能最大限度提 升各子部件性能,进而提升整机性能。相较友商相似规格产品,公司 Farol 1.5T 产品在多 个核心技术指标对比上占优。


跟进行业发展方向,公司加大对 3.0T 设备的研发投入。2022 年 GPSC(GE 医疗、飞 利浦、西门子医疗、佳能)3.0T 设备国内市场份额约 80%,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截至目前,国产厂商中仅联影医疗 3.0T 整机实现规模化销售。其余主流国产厂商中,东软医疗 3.0T 整机预计在 23 年年内上市,万东医疗、鑫高益 3.0T 整机在产品注册环节。公司对 3.0TMRI 整机布局同样执行“核心部件-整机”战略。部件方面:已具备 3.0T 超导磁体研发生产能 力,并启动 3.0T 超导磁体优化项目(降本优化);3.0T 射频线圈已有成熟产品;具备 3.0T 梯度线圈研发生产能力,正在研制 3.0T 谱仪软件,为开发自有品牌 3.0T 整机做技术储备。


4. 特种超导磁体:光伏 MCZ 技术潜在空间可观


4.1 N 型起量正当时,预计 26 年成为市场主流技术


N 型电池转换效率高,技术具备可延展性。提升电池片转换效率是降低光伏度电成本 的关键,驱动电池片技术路线迭代升级。根据德国 ISFH 研究所数据,P 型 PERC、N 型双 面 TOPCon、HJT 电池理论极限效率分别为 24.5%、28.7%、28.5%。目前 PERC 电池量 产效率在 23.2%~23.5%,接近最高转换效率;TOPCon 量产效率在 24%~25.2%,具备 更高的提效潜力。同时,N 型技术具备可延展性,TOPCon、HJT 能与 IBC、钙钛矿形成转 换效率更高的 TBC、HBC 以及钙钛矿层叠电池,进一步抬升效率天花板。


TOPCon 为技术迭代前期的性价比首选,HJT 降本趋势明确,经济性将逐步显现。 TOPCon 生产工艺可与 PERC 电池产线设备兼容,追加设备投资约 5~6 千万,新建产线约 2~2.5 亿元。HJT 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温度系数低,抗衰减性强等优势,量产的突破点 在于降低设备成本(单 GW 产线设备投资约 3.5~4 亿元)和非硅成本(银浆、靶材等), 随着银包铜、微晶化、靶材无铟化等新技术验证后推广和设备国产化进程的推进,HJT 投 资规模和生产成本有望进入下行通道。


N 型自 2022 年规模化量产,预计至 26 年成为市场主流技术。22 年,晶科、一道、 通威、天合等厂商率先启动大规模 TOPCon 产能建设,华晟、爱康、金刚光伏、东方日升 等企业公告 GW 级 HJT 扩产项目,两类技术均进入规模化量产的导入期。据集邦咨询数据, 22 年全球 N 型产能约 88.84GW,产能占比达 15.6%。进入 23 年,下游对 N 型组件的认 可度持续提升,N 型组件招标份额持续提升同时,较 P 型组件形成较稳定溢价,保持在 0.06 元/W~0.1 元/W。考虑 N 型产品的提效空间及降本趋势,N 型组件竞争力有望持续加强。 据集邦咨询预测,2026 年全球 N 型电池片产能将达 610GW,产能占比提升至 52.2%。其 中 TOPCon、HJT 产能分别为 435GW、115GW。


4.2 磁拉单晶技术配合 N 型,从源头抑制氧含量增加


硅片环节大尺寸、薄片化需求持续,加之 N 型电池较 P 型对硅片品质要求更高,低氧 拉晶技术亟需更新。氧是 CZ 法制备单晶硅中存在的主要杂质(主要来自石英坩埚的溶解), 氧沉淀会降低单晶硅中少子寿命和晶体电阻率的均匀性,进而影响电池转换效率和良率。 因 TOPCon 电池生产工艺涉及多道高温工序,更易形成氧沉淀,在良率方面已表现出同心 圆出现比例显著高于 P 型电池。目前,已导入应用的控氧技术包括热场结构优化、工艺优 化、炉内气氛优化等,但随着单晶尺寸加大,熔体对流加剧,控氧难度愈发增加。


MCZ 法关键性地解决了熔体热对流问题,从源头抑制熔体氧含量的增加。MCZ 法(磁 控直拉单晶硅)基本原理是:施加磁场使熔体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反的洛伦兹力作用,使 得氧原子从以对流运输为主转变为以质量扩散为主(氧在熔体中的扩散系数很小),有效 阻止因熔体对流而引起的石英分解产生的氧进入硅晶体。根据 Hoshi 等的研究成果,外加 磁场使得熔体对流受到抑制,越高场强,氧含量越低。


受益磁体及温控系统技术的进步,MCZ 法成为大直径(300mm 以上)半导体级单晶 硅制备的主要方法。磁拉单晶用磁模块主要由磁体线圈、低温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部件 组成。磁体类型:传统常导磁体系统存在磁场强度小(<0.2T),功耗大(>100kw), 需要复杂冷却系统等问题,现被超导磁体取代。因超导材料在一定低温下具有零电阻效应, 运行功率(约 10~20kw)较常导磁体大幅降低;温控系统:从液氦浸泡式冷却到制冷机直 接传导冷却,取得了跨越式突破。一是降低对液氦等低温液体依赖;二是简化低温系统结 构,制冷费用更低。全球范围内,磁拉单晶炉主要供应商为德国 PVA-TePla、美国 Kayex 与日本 Ferrotec,中国厂商也具备生产能力,代表性企业包括晶盛机电、南京晶能等。


4.3 磁体设计存优化空间,降本和降功耗潜力较大


光伏拉晶对磁场强度要求低于半导体。研究表明,当石英坩埚边缘场强达到 2000Gs, 晶体氧杂质和电阻均匀性分布能得到有效改善;若场强达到 5000Gs,晶体在生长过程中有 明显的微重力生长效应,晶体纯度可以达到 9N,对氧控制程度和电阻均匀性有显著影响。 光伏对晶体纯度要求低于半导体,通常合适的场强强度在 2000~5000Gs。


从磁场类型看,水平磁场契合大直径单晶硅长晶需求。根据磁力线分布,有水平、垂 直、勾形(CUSP)3 种磁场。其中垂直磁场无法消除主要对流,很少被采用,水平磁场和 勾型(CUSP)磁场是研究重点。水平磁场结构简单,能够提供高场强(>4000Gs),最 早被应用于 CZ 系统中,但因横向磁场破坏了长晶系统的轴对称性,易引起杂质条纹;勾形 磁场在单晶炉内形成上下对称、轴对称的磁场分布,控氧同时杂质浓度分布的均匀度得以 维持,缺点在于提供的场强很低,通常<1000Gs。硅单晶大直径趋势下,对横向磁场的研 究重视程度日益提升。


满足一定场强基础上,通过差异化线圈设计,调整磁场结构参数,匀场技术等降成本 及功耗。


(1)线圈设计:相较其他类型线圈,马鞍型线圈磁体利用率高,相同场强大小下对超 导线的用量小,具备量产能力的企业包括日本住友(Sumitomo)、东芝(Toshiba)、日 本超导技术公司(Jastec)等,国内研究较匮乏。据不完全统计,2020 年辰光医疗实现磁 控直拉单晶超导磁体鞍型线圈的制造;2022 年西安聚能取得“磁控拉晶超导磁体马鞍形线 圈”的发明专利。 (2)合适的磁场结构参数需要通过大量模拟计算得到。包括:尽量增加匝数降低励磁 电流;对绕组纵横匝数的排布、线圈直径、线圈间距、导磁体尺寸参数模拟出场强随参数 变化的经验值,以降低磁场功耗。 (3)匀场技术:加入纯铁磁芯使磁通量集中于磁路中,能够降低磁损耗、增强内部场 强,进而减少超导线使用。据《直拉式单晶炉生产炉超导磁体研究》提出的一种外加新型 超导磁体的数值分析,在有磁芯情况下,坩埚区域内部场强值得到明显提高。


4.4 预计 25 年市场规模 40 亿,23-25 年 CAGR 为 40%


磁模块售价:假设未来两年磁模块售价以 10%~15%下降。因 P 型电池规模量产对硅 片品质的要求不高,光伏领域 MCZ 法的商业化进度不及半导体。随着国内企业加大对超导 磁体研究布局,技术迭代驱动降本进程有望加快。未来两年推动成本向下的驱动力至少包 括对磁体系统中线圈设计、多部件结构参数优化及匀场技术的使用,我们预计 2024、2025 年磁模块售价每年下降 10%~15%,取均值 12.5%。23 年国内晶盛机电磁拉单晶炉获得量 产订单,其中磁模块售价约 120~150 万,取 140 万为 23 年磁模块售价。假设 2023/2024/2025 年磁模块售价分别为 140 万/122 万/107 万。


磁拉单晶炉需求产能=产线新设备采购需求(新增+替换)产能×磁拉单晶炉渗透率。 (1)假设未来两年全球 TOPcon 产线需求分别为 157.6GW、106.6GW。参考集邦 咨询数据,2023-2025 年全球新增 TOPcon 产能 198.5GW/116GW/45.7GW,设备折旧期 按 6 年算, 2023-2025 年 新 增 + 存 量 替 换 设备采购 需 求 合 计 产 能 为 207GW/157.6GW/106.6GW。 (2)假设未来两年磁拉单晶炉渗透率分别为 20%、50%。MCZ 法降氧机制明确,已 成熟应用于半导体级单晶硅制备,预计光伏领域导入期将大幅缩短,叠加成本下行,假设 2023/2024/2025 年渗透率分别为 10%/20%/50%。 按单炉年产 14MW 计算,行业平均单 GW 需要 70 台单晶炉。综上,测算 2023-2025 年磁模块市场规模分别为 20.3 亿元/26.9 亿元/39.9 亿元。


4.5 公司与隆基合作开发,磁模块现处样机测试阶段


特种磁体原理与 MRI 磁体相近,公司具备研发经验优势。基于多年行业深耕,公司掌 握完整的多应用需求超导磁体设计和制造技术,Know-how 积累在前文已有表述,此处不 再赘述。公司自主研发构建的技术平台和技术储备能够延伸至光伏磁拉单晶场景。 公司掌握磁拉单晶超导鞍型线圈制造技术,2022 年底与隆基电磁开展合作。2020 年 公司实现磁控直拉单晶超导磁体中鞍型线圈的制造。22 年 8 月公司子公司与隆基电磁签订 关于大孔径热处理超导磁体的合作协议,截止至 23 年 5 月底已交付一套样机。 头部厂商加码扩产 TOPcon 电池,助推磁拉单晶新技术落地应用。据集邦咨询 23 年 4 月统计,N 型 TOPCon 在建/规划产能分别为 434.7GW/376GW。根据晶科、晶澳、天合、 隆基、阿特斯等 5 家头部企业公告,23 年及 24 年合计名义 TOPcon 电池产能为 192.5GW 和 237.3GW。把握头部厂商认证机遇,磁拉单晶商业化进程有望加快。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辰光医疗(430300)研究报告:国内唯二MRI超导磁体独立供应商,新拓光伏市场.pdf

辰光医疗研究报告:磁共振MRI核心硬件专精特新“小巨人”突破国外垄断.pdf

西部超导研究报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技术创新满足战略需求.pdf

超导材料行业专题报告:超导技术应用驶向星辰大海.pdf

超导磁体行业深度报告:国之重器风口已至,超导磁体多领域开花迈向千亿蓝海市场.pdf

超导行业深度报告:下个十年,奔向超导产业发展的星辰大海.pdf

超导材料行业专题报告:聚焦技术进展带来的超导产业化提速.pdf

光伏发电系统用电力转换设备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docx

天合光能研究报告:全球光伏组件行业巨头,一体两翼稳步发展.pdf

光伏行业春季策略报告:需求向上景气抬升,看好紧俏环节与技术升级.pdf

【申万宏源】国内唯二MRI超导磁体独立供应商,新拓光伏市场.pdf-第一页
联系烽火研报客服烽火研报客服头像
  • 服务热线
  • 4000832158
  • 客服微信
  • 烽火研报客服二维码
  • 客服咨询时间
  • 工作日8: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