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车行业回顾:后疫情时代消费复苏态势明确,二级市场表现回暖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1-5月,全国汽车销量为1061.7万辆,同比+11.11%,其中乘用车销量900.1万 辆,同比+10.67%,主要系去年3-4月份全国疫情散点爆发,汽车产业链供需两端运行严重受阻造成的销 量低基数效用所致;商用车销量161.6万辆,同比+13.71%,在经历了去年的大幅下跌后,今年1-5月商 用车销量企稳回升态势明显,主要系全国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居民生产生活恢复正常秩序,经济复苏带 动基建、物流等场景复苏,商用车需求有所增长。
2023年1-5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281.0万辆,同比+46.75%,增速明显快速整体乘用车市场,渗透 率达31.22%,同比+7.68pct,突破30%,我国乘用车市场的新能源替代趋势基本明确,渗透率已进入加速 上升阶段。2023年1-5月,全国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为13.1万辆,同比+47.7%,渗透率为8.08%,同比 +1.86pct,但较2022年全年有所下滑。相比于乘用车市场,商用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仍处低位,新能源商 用车的应用对减少碳排放、降低商用车运营成本、缓解司机工作压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受到政府与企 业的高度重视,预计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仍具备较大发展潜力。
汽车制造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23年1-5月,全国汽车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79万 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54%,汽车消费属大宗商品消费,对上下游产业链具有较强的带动作 用,汽车消费需求对全国消费市场景气度具有重要影响。 2023年1-5月,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总额为2.86万亿元,同比+9.34%,占全行业营业收入总额的 6.97%,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0.7pct,在全国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的背景下,汽车制造业成为支撑经济 复苏的重要力量。
从产能利用率来看,2023年Q1产能利用率为72%,相比于2022年Q4下滑1.2pct,目前汽车行业产能利 用率已连续两个季度下滑,主要是由于新能源转型加速与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产能结构性短缺,新能源 头部主机厂由于下游需求旺盛面临短期产能不足问题,同时传统主机厂由于转型步伐落后,市场竞争力 下滑,逐渐面临产能过剩问题。总体来看,伴随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落后产能有望逐渐出清,推 动产能利用率回升至高位。2023年1-5月,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 业10.6个百分点,对工业复苏拉动作用明显。
2023年Q1,汽车行业实现营收7573.48亿元,同比+4.69%,环比-16.34%,在车市总体承压的背景 下,我国汽车行业营收仍实现正向增长,体现出我国汽车产业链的强经营韧性,自主品牌与本土零部件 厂商在产业链地位提升,助力公司市场份额扩张,迎来更大的业绩增长机遇。 2023年Q1,汽车行业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76.21亿元,同比-12.23%,主要受到乘用车降价促销及零部 件年降等因素影响。2023年Q1,汽车行业销售毛利率为14.39%,同比+1.56pct,环比-0.02pct,2022年全年,汽车行业毛 利率逐季提升,2023年Q1毛利率继续维持在近期高水平,产业链各环节多聚并措有效缓解成本压力。 2023年Q1,汽车行业销售净利率为4.03%,同比+0.06pct,环比+2.70pct,同比继续上涨,汽车行业 本土上市公司维持稳定盈利的能力较强。
2023年Q1,汽车行业经营现金流量净额达61.53亿元,同比转正,总体维持了较好的经营节奏。2023年 Q1,汽车行业投资现金流量净额达-297.24亿元,同比+86.16%,汽车行业投资净流出额维持高速增长 态势,在自主品牌及本土零部件厂商市场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各厂商积极开拓海内外市场,加大力 度投资建厂,以进一步发挥规模效应,向全球汽车产业龙头企业奋进。
2)展望:新能源车购置税免征延续,降本增效与市场份额成为竞争主旋律
2023年6月21日,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 告》,明确对购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其中, 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对购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 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受去年底燃油车购置补贴退出影响,年底抢装效应明显,对2023年上半年销量有所透支,消费者受到销 量不振影响,持币观望情绪上升。为了鼓励汽车消费稳定经济,今年6月底顺势推出了新能源汽车购置 税免征延续政策,刺激消费者需求兑现,推动新能源车销量继续上升,新能源车长期向上趋势不改。
2023年5月,全国乘用车销量为205.1万辆,同比+26.39%,去年同期全国仍处于疫情复发阶段,汽车市 场供需两端尚未完全恢复,低基数下5月销量仍实现高增,但去年6月我国开始实行燃油车购置税减半政 策,叠加疫情平复后前期被抑制需求爆发,乘用车销量自6月以来上升至高位。今年燃油车购置税减半政 策退出,在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影响下,本年下半年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速可能面临一定压力,但考虑到乘 用车换代周期和居民消费需求复苏,预计乘用车销量将进入环比改善通道,全年乘用车市场有望维持稳 健表现。
2023年5月,全国商用车销量为33.0万辆,同比+38.23%,相比乘用车市场,商用车市场受到的疫情散 点爆发的突发性影响较小,2022年商用车销量全年处于低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疫情带来的物流长期受阻 以及前期大车司机贷款购车造成的销量透支影响。2023年以来,疫情常态化防控带来居民生产生活秩序 的恢复,物流场景快速复苏,刺激商用车需求回升。在消费复苏带来的物流需求上升的影响下,我们预 计下半年商用车销量将继续维持同比高增态势,全年销量有望实现高两位数的增长增长。
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下,自主品牌紧抓机遇,实现对传统主机厂的弯道超车,依托领先的新能源转型步 伐,自主品牌逐渐在市场上建立了稳定的品牌声誉,不断向更高的价格带进行布局,2022年,包括比亚 迪、蔚小理、长安、长城、广汽、吉利在内的自主品牌的产品销售单价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吉 利、长城、理想、比亚迪ASP提升明显,高价格带车型为自主品牌带来了更大的盈利空间,助力公司在 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保持健康的现金流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从首购、增换购分布趋势来看,增换购已成未来汽车行业增长重心。促消费大环境下的置换政策、消费升 级以及标准升级加速汽车报废等,均推动汽车换购需求快速崛起。
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有赖于新能源车继续向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渗透,但由于我国充电桩布局进程较新 能源车销量的快速增长有所滞后,纯电动汽车在继续向下渗透的过程中面临较为严峻的“里程焦虑”问 题,插电式混动以其”可油可电“特征成为中短期最优过渡方案,受到消费者青睐。2023年1-5月,插 电混动销量占新能源车销量比重同比上涨6.48pct 至28.13%,成为更多新能源车主的选择。另外,插电 混动以其创新的动力结构实现了更强的燃油经济性,相比同级别燃油车产品,插混产品油耗显著降低, 因此我们预计,插混产品有望凭借其独特的性能特点成为中短期内新能源车市场增量的主要贡献者。
汽车制造业属于重资产行业,前期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厂房产线建设,产销规模的上涨能够有效摊薄厂 房产线折旧费用,同时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对于降本增效、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规模效 应所带来的盈利能力提升已在多家主机厂验证,以比亚迪与理想为例,二者毛利率自2022年Q1以来与 销量变化保持高度一致(比亚迪自2022年Q1正式停产燃油车,转型为新能源主机厂),毛利率伴随销 量提升而增长。规模效应将成为未来主机厂维持稳定盈利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市场份额已成为当前 汽车产业竞争的首要考虑因素。
伴随市场竞争格局的白热化,降本增效已成为车企应对调整的主要手段,当前市场热门技术如一体化压 铸、车身轻量化、CTC等均已降本增效为主旋律,核心是降低单车成本,提升续航里程、电池安全性等 产品性能,打造性价比更高、具备爆款潜力的车型,以此抢占市场份额,打造更加稳固的市场品牌形 象。目前包括特斯拉、蔚小理、极氪等在内的国内头部主机厂均对一体化压铸有所布局,与轻量化相关 的零部件厂商同样有望受益于铝合金压铸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新兴领域预计具备更大发展潜力:电动重卡、机器人、智能底盘
2023年,在经济出现周期性回暖,各地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持续加码,疫情管控有 序恢复的利好因素下,工程类重卡需求将迎来逐步恢复,重卡销量有望实现触底反弹,重卡市场预计将 逐渐回暖。2023年,预计国内重卡市场销量为90万辆,同比增长33.9%。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信息平台数据,重卡在全国汽车保有量中占比虽然只有约3%,但1辆柴油重卡的碳排 放量相当于近100辆乘用车。同时,柴油重卡会产生大量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量分别达到汽车排放 总量85%和65%。电动化是实现重卡脱碳目标最可行的手段之一,也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突破 口。
供给端:换电站基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区域,示范效应显著,加快换电重卡推进进度。2022年,全国换电站数量稳定增加。2022年1月,全国换电站保有量为1386座;截至2022年12月, 全国换电站保有量为1973座,同比增长52%。2022年,全国换电站集中分布在北上广、江浙沪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截至2022年12月,北京的 换电站保有量位居全国第一,达到289座,占全国换电站保有量的比重高达14.65%,为全国换电站的 全面布局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目前电动重卡主要在短距离、中等负荷的运输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渗透潜力。在换电模式支持下,纯 电应用进一步拓展,中短期多种能源技术路线并存。使用场景的进一步拓展对电池的续航及充放电技术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相同条件下与充电模式相比,换电模式可节约98%的时间,且不会缩短电池本身 寿命,更加符合重卡对于电池效率的要求。此外,相较于充电车型,换电模式下的车电分离可有效降低 初始采购成本。预计2030年,换电重卡将达到17.2万辆,占电动重卡总量的比例高达80%,换电市场前 景广阔。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推动机器人参与进入人类的生产生活,帮助企业及个人快速完成生产生活任务,极大 地提升了生产效率,改善了生活体验。目前市场广为应用的主要有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据IFS预 计,2024年全球工业和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有望达到230亿美元和290亿美元,未来将进入快速增 长通道。相比之下,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目前尚未实现量产,但人形机器人能够完成更多 的人类活动,其市场空间远高于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据测算全球劳动人口约 34.5 亿人,假设人 形机器人单价 25 万元,如其中 11.6%的劳动者被机器人取代,则人形机器人的全球市场可达 100 万亿 级。
目前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是特斯拉于2021年8月20日发布的Tesla Bot,拟通过类似人体的结构实现横跨 工业、非工业、特种行业等场景的工作任务。Tesla Bot上部分零部件与汽车具有相似性,可在一定程度 上共享,国内相关零部件公司因此受益,例如三花智控可生产单个机器人价值量2-3万元的旋转关节、 拓普集团可生产价值量2-3万元的线性关节。国内零部件厂商相关产品具备技术壁垒高、单车价值量大 的特征,预计伴随Tesla Bot的量产落地,国内相关零部件公司将充分受益,业绩有望迎来新增长点。
2023年6月21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将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 路通行试点,组织开展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应用,支持有条件的自动驾驶(L3级别)及更高级 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商业化应用。预计L3级别的自动驾驶标准及法规有望快速落地,支撑自动驾驶向更高 级别的发展进步,智能底盘作为自动驾驶执行层有望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智能底盘通常指“线控底盘”,即以导线代替传统的机械、液压、气动等连接模式,由电信号接受驾驶 员或系统驾驶指令并对汽车行驶部件进行控制。线控底盘具备两大优势:1、以电信号传导带来的快速 响应优势对冲自动驾驶决策层的算法运算速度;2、以电信号提升底盘各部件工作协同性,提升驾乘体 验与自动驾驶安全性。因此在自动驾驶向更高级别发展的过程中,智能底盘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线控底盘与传统底盘的系统架构相似,由线控油门、线控换挡、线控制动、线控转向和线控悬架组成。 由于各细分系统的运作原理与技术难度不同,线控底盘技术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进度。其中,线控油门 技术较为成熟,渗透率接近100%;线控换挡主要用于燃油与混动车型,纯电动汽车仅依靠电机驱动, 不需要线控换挡技术。线控换挡目前在中高端车型上均有搭载,渗透率约为25%;线控制动与线控转向 技术实现难度较高,目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渗透率均不足5%,未来成长空间广阔,也是未来线控底 盘的重点发展领域;线控悬架具备一定的技术成果,但受制于高成本,过去搭载车型价格区间较高,且 多为进口豪华车型,伴随国产品牌技术成果落地,规模化与供应链优势凸显,线控悬架成本持续降低, 搭载车型价格逐渐向下渗透,渗透率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博世在国内线控制动市场形成垄断,市场份额接近90%,但我国自主品牌依靠出色的技术水平逐渐追赶 上国际领先厂商步伐,伯特利、同驭、拿森等厂商已经具备了产品量产能力,正处于快速开拓客户阶 段,未来有望依靠本土供应链及成本优势实现国产突围。 线控行车制动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可实现规模量产的企业众多,未来市场将伴随新能源车渗透率的 提升逐渐扩大,我们预计线控制动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38.75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138.65亿元, CAGR达53%。
线控转向去除了方向盘与转向机构之间的机械连接,实现了方向盘的彻底解耦,因此需克服系统可靠 性、安全冗余、转向模拟等多方面技术难题,目前仍处于技术验证阶段,尚未实现量产,但在底盘领域 深耕的海内外企业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技术成果。 受制于前期高研发投入影响,我们预计线控转向单车价值量在短期内将稳定在4000元左右,市场规模由 2022年的2.4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48.42亿元,CAGR可达172%。
空气悬架(线控悬架)技术基本成熟,未大规模应用的原因在于成本高昂,过往只在高端豪华乘用车上 才有所搭载,但近两年国内零部件厂商通过并购等手段实现空气悬架国产化,叠加新能源车企通过空气 悬架打造差异化越级体验,空悬车型价格持续向下渗透至30万元。 我们认为空气悬架市场未来将呈现单车价值量逐渐降低与市场渗透率逐渐升高的双重局面,预计市场规 模将从2022年的149.58亿元提升至2025年的297.80亿元,CAGR达26%。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汽车行业2023年度中期策略报告:聚焦降本增效及科技创新.pdf
麦肯锡&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新能源汽车行业驶向2030: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与展望.pdf
长安汽车研究报告:汽车央企转型新生,产品向上开启新周期.pdf
小米汽车专题报告:驶向未来小米汽车产业链从0到1,挖掘赛道瑰宝.pdf
双林股份研究报告:二十载耕耘汽车零部件,轻装再启航续写新辉煌.pdf
汽车行业专题分析:什么是下一阶段乘用车总量成长的新动能?.pdf
中国纯电新能源汽车行业2023年年报:市场发展与用车报告.pdf
2024年新能源汽车营销月报第02期.pdf
2023年新能源汽车人才发展报告.pdf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报告2024.pdf
2024年新能源汽车品牌海外上市发布品鉴会活动策划方案.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