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舱智能化加速,车载显示成先锋
新能源汽车持续渗透,智能化空间广阔
汽车行业目前正经历电动化、智能化变革,基于电子架构并引领汽车智能化进程的新能源车型持续走高放量。 根据Clean Technica数据,2022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到10,091,164辆,同 比上涨56.4%,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占率达65%,较上年+14pct。据乘联会统计,2022年我国新能源乘 用车渗透率达到27.6%,同比上年提升12.6pct。智能汽车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逐年扩大,艾普思预计到2025年,全球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1.7 万亿美元。
车载显示的升级是座舱智能化变革最直观的体现
汽车座舱从机械式座舱到电子化座舱电子式再到现阶段智能座舱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认为车载显示作为人、车、 环境的交互窗口,充分体现了座舱的智能化过程,智能座舱的发展也不断推动着车载显示产品的市场放量与技 术升级,或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卖点卷点,我们认为车载显示在未来座舱中仍将占据重要地位。
车载显示研究范围界定
在此背景下,天风数据研究院汇总14个直接与舱内人员产生交互的车载显示产品(包括已搭载和已知在研产 品),以此为主要研究内容对9家主机厂展开年度问卷调研跟踪,从主机厂需求和规划出发,调研未来汽车车 载显示的搭载需求趋势、投入重点和创新方向,前瞻挖掘机会赛道和潜力供应商。
液晶仪表+中控+HUD三屏布局成标配, 开启3.0信息交互时代
车载显示产品多元化,预计单车平均屏幕数量达7个
近年来,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车交互诉求不断升级,车载显示产品逐渐多元化,从单一中控屏, 逐渐延申至液晶仪表屏、副驾娱乐屏、后排娱乐屏、HUD、流媒体后视镜、电子后视镜等。 调研数据显示,未来1-2年,主机厂单车平均屏幕搭载数量或将达到7个,其中标配3个,激进方案数量或达11 个。总体车载显示单车价值量超万元,标配产品价值量达到5189元。
液晶仪表+中控+HUD三屏布局成标配,开启3.0信息交互时代
受限于成本压力,目前大多数主流车型搭载的车载显示器数量为2个,仅少数高端机型搭载3个及以上个显示屏。 我们看好智能汽车多屏化趋势。调研主机厂中大部分表示会配置中控屏、液晶仪表、HUD、副驾娱乐屏、流媒 体后视镜、电子后视镜,其中前三个基本为标配产品。 我们预计车载显示或将形成液晶仪表+中控屏+HUD的标配模式,由传统单屏或双屏走向三屏交互模式,HUD 逐渐从选配产品向标配产品转换,副驾娱乐屏、流媒体后视镜、电子外后视镜为主要选配产品。
截至2023年5月23日,中控屏和液晶仪表已基本覆盖全部价格段车型,整体车型装配率分别为78%和54%,20 万元以上车型装配率分别超过90%和70%,从3月4月新车搭载率远高于总体来看,中控屏和液晶仪表将完成低 价位段车型渗透。 HUD整体车型搭载率为14%,主要集中在25万元及以上车型,4月新车中近40%均搭载HUD,随搭载车型价格 段向下迁移,HUD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副驾娱乐屏、后排娱乐屏和流媒体后视镜目前搭载率较低,随主机厂搭载意愿提升,未来空间广阔。
HUD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AR HUD布局 加速
HUD装配车型均价下移,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HUD上险量及搭载率增长态势可观,2021年中国市场新车前装标配搭载W/AR HUD上险量为109.45万辆, 前装标配搭载率为4.74%,同比+0.7pct;2022年1-9月上险量为97.89万辆,同比增长32.53%,搭载率增 长至6.86%。 中高端车型HUD装配率高,并且装配率与价格同向变化,50万元以上车型HUD装配率已超70%,30 万元以上超50%,20万元以上已达到36%。HUD标配趋势下,HUD量产车型已下探至十几万元级,如标配 AR HUD的极氪X售价低于19万元。根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截止2022年9月底,W/AR HUD标配车型均价 已经从2021年的31.94万元下滑至17.57万元,HUD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市场规模增长动力强劲。
AR-HUD布局加速,已达规模化应用拐点
W-HUD为当前主流方案,随着ADAS和5G的发展,能够提供更加舒适和安全的驾驶体验,兼具实用性和科技 感、且能为用户打造沉浸式体验的AR-HUD成为各大主机厂关注焦点。2022年至今,红旗E-HS9、哪吒S、领克03、上汽飞凡R7、极氪X、奥迪Q5 E-tron等标配搭载AR-HUD的 量产车型相继上市。2023年4月89款新车中,35款搭载了HUD,其中16款标配搭载AR-HUD,5款选配搭载, 占比60%超过W-HUD。AR-HUD布局加速,进入规模化应用拐点。
小体积大尺寸成发力点,DLP成像方案或成主流
光机PGU与HUD成像质量高度相关,通过提高其硬件素质,把屏幕做得更大、更亮、体积更小,成为供应商 和主机厂的发力点。根据PGU类型,AR-HUD主要有TFT-LCD、DLP、LCoS、MEMS激光投影四种技术 路线,目前TFT和DLP为量产车主流方案,根据问卷调研DLP成为调研主机厂未来1-2年最看好的技术路线, 水晶光电、华阳集团等供应商受关注,LCoS可摆脱DLP受德州仪器知识产权垄断局限,成像效果可观体积小, 目前华为、一数科技已入局,多技术路线共存成为常态。
AR融合度不断增强,3D AR-HUD显示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AR融合度不断增强,AR-HUD可与3D、全息技术相结合,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 行融合,使信息投射到三维世界,3D AR-HUD显示成为发展方向,AR导航、虚拟3D形象应运而生,我们预 计未来可能还将整合液晶仪表显示内容。 3D AR-HUD技术方向主要有光场显示技术、激光全息光波导技术,目前国内外已有众多供应商开展相关技术 研发布局,如华阳集团与珑璟光电合作推进全息光波导在AR HUD的应用落地,大陆集团和DigiLens联合打造 的光波导AR-HUD量产方案。
新国标实施在即,电子后视镜市场有望 迎来0-1增长
CMS 电子后视镜
电子后视镜 (Camera Monitor System),简称CMS,用摄像头+监视器的组合来取代传统的光学后视镜,通 过安装在车身上的摄像头实时将画面传输到后视镜显示屏上,有利于整车减重、降阻降噪、减少视野盲区和特殊 环境影响,具有超大视野、破雨破雾、行车记录、超速提醒、倒车可视、GPS定位导航、蓝牙免提电话等功能。 CMS系统拥有三个摄像头,分别在车辆的左侧、右侧和后方;拥有三个显示器,分别为左显示屏、右显示屏 和内后视镜,其中左右两侧外后视镜又称电子外后视镜,内后视镜多被称为流媒体后视镜。
流媒体后视镜尚处于发展初期,渗透率提升空间较大
目前我国电子后视镜主要以内后视镜为主,根据佐思汽研数据,2021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不含进口车)前装 标准配置流媒体后视镜的车型上险量为34.67万辆,同比增长73.04%,整体装配率1.71%,流媒体后视镜尚 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2016年凯迪拉克XT5首次前装搭载流媒体后视镜,WEY、别克、一汽(红旗、奔腾)等汽车品牌也陆续推出 配置流媒体后视镜的车型。截至2023年5月23日,流媒体后视镜车型搭载率为3%,我们预计随主机厂搭载意 愿提升和量产车型发布,渗透率或将有所提升。
新国标实施在即,开启电子外后视镜0-1增长之路
自2016年,欧日韩等国家地区相继出台了相关标准允许使用电子后视镜取代物理后视镜。2023年7月1日,国 家标准号为GB15084-2022的《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将正式实施,为国内电子外后视镜 的上车提供机会。 目前电子外后视镜硬件成本4000-6000元(摄像头+控制器+显示屏),是传统外后视镜的20-30倍,规模化量产 后成本或将继续下降,未来可与ADAS域和智能座舱域进行融合,减少硬件需求进一步降本。北汽魔方、吉利 路特斯ELETRE、小鹏G7、本田等均已布局电子外后视镜。
显示技术升级+创新方案落地,智能座舱 向第三生活空间演变
显示技术升级,车载屏高端化趋势明显
调研数据显示,调研主机厂认为未来1-2年OLED将成主流显示技术,其次是LTPS和Mini LED。 车载显示技术以LCD为主,其中低端液晶屏(a-Si LCD)产能充足,技术成熟,性能稳定,具有高可靠性和 性价比优势,是目前主流显示技术,市场占比超过80%。中高端液晶屏(LTPS LCD)具有更高分辨率、InCell、更窄边框、高亮度等优势,市场占比超过15%。(数据来源时间为2022年10月) 供应商和技术优势双重驱动下,LCD技术升级趋势明显,LTPS比重或将不断提高。Omdia数据显示, 2022Q1 a-Si LCD出货量同比-3%,但 LTPS同比+79%。供应商方面,JDI、夏普、乐金显示和友达光电 已将其业务重点转向LTPS in-cell触控市场,华星光电已于22Q1开始供应LTPS LCD车载显示器;Omdia预 计信利光电、京东方、天马等从2023年起 LTPS LCD 出货量将大幅增长。
OLED、Mini LED陆续上车,Micro LED或迎量产元年
OLED与LCD相比,具有色域广、亮度高、延展性强等优势,目前技术已基本成熟; Mini LED显示效果优于 LCD,良品率使用寿命优于OLED。22年上市的蔚来 ET7 搭载 12.8 英寸 AMOLED 中控、配置 Mini LED 仪表盘,理想 L9 搭载 Mini LED 驾驶交互屏,OLED和Mini LCD已陆续上车。 Micro LED集LCD和OLED优势于一体,SID 2023上TCL华星、京东方、群创、錼创、友达、JBD、 Porotech等多家厂商均有最新的Micro LED显示产品展出。据高工LED统计,2022年有超30款搭载Micro LED显示的电视、AR眼镜等消费电子产品面世,今年前5个月至少已有近20款消费电子产品搭载了Micro LED显示屏。随着巨量转移等技术的突破,2023年Micro LED或将迎来量产元年。
创新显示方案探索落地,覆盖多种场景化需求
除了屏幕显示性能提升,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显示方案不断落地。2023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 (CES)上宝马全球首发宝马i数字情感交互概念车DEE,搭载了光峰科技四车窗融合显示技术,可在车窗、天 窗、座舱表面多处进行信息交互;此外还有华为光场屏、大陆裸眼3D仪表、天马私享屏等创新方案,车载显示 逐渐覆盖更多场景化需求,实现更加精准的人机交互。
座舱向第三生活空间演变,外围附件市场逐渐形成
主机厂对AR/VR、透明显示、激光投影显示等技术应用保持高关注度,车载显示将逐渐从2D走向3D。同时相比 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座舱无发动机噪音,在RNC、多扬声器、独立功放加持下,座舱音响条件极佳,结合氛 围灯、智能座椅、车载香氛等,充分调动用户五感体验,智能座舱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第三空间。 在此趋势下,用户沉浸式体验需求不断增加,车载游戏、AR眼镜、VR头显以及其他外接设备或可逐渐上车,智 能汽车外围附件市场逐渐形成。
车载显示市场空间测算
2025年中国车载显示总体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100亿元左右
价格与车辆配置高度相关,因此我们以不同价位段乘用车销量占比为权重,根据调研车企未来装配情况计算各 车载显示产品渗透率,以平均价格作为单车价值量,进行市场规模估算。由于调研车企车辆价格大多在10万元 以上,10万元以下装配率会被低估,从而导致整体渗透率和市场规模存在被低估的可能。 我们估计,2025年中国车载显示市场规模将达到1164亿元。其中,中控屏、液晶仪表、HUD、副驾娱乐屏、 流媒体后视镜、电子后视镜渗透率分别为78%、66%、43%、26%、18%、10%,市场规模分别为521亿元、 211亿元、192亿元、159亿元、42亿元、38亿元。
重点公司分析
德赛西威:智能座舱行业龙头,业务高速发展
公司产品布局全面,聚焦于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网联服务三大业务群,提供智能高效的整体出行方案,以智能汽 车为中心点,参与构建未来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大生态圈。 公司第三代高性能智能座舱产品已实现规模化量产,在2022年新获得长安福特、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广汽乘用 车等多家主流客户的项目定点;新一代更高性能的第四代智能座舱系统已获得新项目定点;显示屏业务在2022年突 破了VOLKSWAGEN、SUZUKI、SEAT、东风日产等白点客户;液晶仪表业务已获得比亚迪汽车、广汽乘用车、吉利汽 车、STELLANTIS等新项目订单。
华阳集团:座舱产品迭代升级,客户质量不断提升
公司聚焦汽车智能化、轻量化,致力于成为国内外领先的汽车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的系统供应商,主要业务为汽 车电子、精密压铸,其他业务包括 LED 照明、精密电子部件等。 座舱产品迭代升级:AR-HUD 技术路线不断丰富,双焦面 AR-HUD产品获得定点项目,斜投影 AR-HUD 产品参与外 资全球化项目竞标中,与华为合作的 LCoS AR-HUD 项目已投入开发,实现TFT、DLP、LCoS 成像技术的全面布局, 同时开启光波导技术预研;国产化高端仪表平台方案实现量产;屏显示类产品全面导入平台化设计,可依照车厂 技术要求,实现一体黑、薄型化、长条贯穿屏等技术。我们认为,随着公司的客户质量不断提升,已获得比亚迪、长安、长城等多家一线自主品牌新定点项目,未来有 望继续开拓合资甚至外资客户,同时公司的生产制造及成本控制能力较强,订单获取能力有一定的保证,未来有 望保持较高的业绩增速。
京东方精电:全球车载显示龙头厂商,技术产品线完备
京东方精电作为京东方集团唯一车载显示及系统运营平台,业务围绕车载显示。公司业务主要包括车载业务以 及工业显示业务(用于工业仪表、医疗及其他产品领域)。 公司技术产品线完备。公司成都模组厂已于2022年投产,达产后可实现新增 1500 万片模组年产能,同时车规 面板产线覆盖 a-Si、LTPS、OXIDE、OLED 等技术;公司 HUD、电子外后视镜等新产品已获定点,战略 升级系统业务。2022年公司车载显示出货量/出货面积/大尺寸出货量(>8”)均为全球 Top1。 我们认为,公司完备的产品线将进一步加强公司大尺寸出货优势和成本优势。公司未来有望依靠强大的客户网 络不断拓宽与下游客户的战略合作关系,业绩增速与成本管控能力不断提升,是全球车载显示的龙头厂商。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智能汽车行业专题报告:车载显示引领座舱智能化,行业提质扩容在即.pdf
麦肯锡&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新能源汽车行业驶向2030: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与展望.pdf
长安汽车研究报告:汽车央企转型新生,产品向上开启新周期.pdf
小米汽车专题报告:驶向未来小米汽车产业链从0到1,挖掘赛道瑰宝.pdf
双林股份研究报告:二十载耕耘汽车零部件,轻装再启航续写新辉煌.pdf
汽车行业专题分析:什么是下一阶段乘用车总量成长的新动能?.pdf
中国纯电新能源汽车行业2023年年报:市场发展与用车报告.pdf
2024年新能源汽车营销月报第02期.pdf
2023年新能源汽车人才发展报告.pdf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报告2024.pdf
2024年新能源汽车品牌海外上市发布品鉴会活动策划方案.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