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论
把握新能源机遇,产品向“新”领域延伸,单车价值量提升,客户结构 优化,量价齐升下加速成长。公司是国内汽车压铸领先企业,是转向系 统压铸零部件的隐形冠军,增资扩产加速布局各类汽车压铸各类产品, 从转向产品向新能源三电、结构件延伸,储能、一体化压铸等产品有望 突破,单车价值量从几十元向千元以上提升,客户群体从国际 Tier1 拓 展至头部新能源主机厂。公司在手订单饱满,不断突破全新客户,2022 年底成功进入全球头部新能源主机厂并获得订单,外部因素改善下,公 司有望步入收入与利润的双击阶段。 前瞻布局海外市场,先发优势明显,享受全球成长红利。公司墨西哥工 厂稳定运营多年并实现盈利,产能和运营经验领先同行。头部主机厂扩 张叠加国产替代,公司在海外布局的先发优势有利于订单的加速获取。 外部扰动逐步缓解,公司海外经营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墨西哥工厂奠 定全球化基石,推动公司不断全球化。
2. 嵘泰股份:国内优质汽车铝合金精密压铸供应商
嵘泰股份创立于 2000 年,是国内领先的精密压铸企业,主要产品包括 汽车转向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等铝合金精密压铸件。公司主要客 户包括国际 Tier 1 和知名整车厂,比如博世(BOSCH)、采埃孚(ZF)、 蒂森克虏伯(TK)、威伯科(WABCO)、 博格华纳(BORGWARNER)、 耐世特(NEXTEER)、上汽大众、比亚迪、长城汽车等。
2021 年公司来自博世、采埃孚和蒂森克虏伯集团的收入占比分别为 37.4%、23.7%、19.9%,2022 年比亚迪、长城等整车企业的收入贡献逐 步增加,并持续开拓了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公司主要销售收入来自汽 车零部件,2022 年汽车零部件实现收入 13.4 亿元,同增 30.35%,占总 收入的比例约 87%,主要增长来自转向和新能源产品的放量。
公司大力发展新能源产品,促进公司收入加速成长。2021 年开始,公司 切入新能源产品赛道,以三电壳体为突破,不断延伸产品布局,收入加 速增长,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5.5 亿元,同增 33%,主要是来自 新能源产品的贡献。2020-2022 年,受疫情、原材料等外部因素影响, 公司业绩表现弱于收入,但随着外部因素的改善,叠加新产品的规模效 应,盈利能力有望企稳回升,2022 年公司毛利率 23.8%,净利率 9.3%。 公司期间费用率稳中有降,2022 年整体期间费用率为 14%,较上年减少 2.1pct,主要是汇兑收益以及规模效应下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减少。
公司提前布局全球化,2022 年外销收入占比约 35%。公司海外销售市场 主要为美国、墨西哥、法国等,其中北美市场由国内出口或者墨西哥工 厂出口,受中美贸易政策影响,墨西哥工厂逐步成为公司北美市场的桥 头堡。2016 年公司设立了墨西哥莱昂工厂,2018 年进入试生产,2019 年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2021-2022 年公司通过 IPO 和可转债募集资金 扩大墨西哥产能,为开拓北美业务奠定产能基础。
公司持股集中,股权激励促进管理团队活力。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 公司的控股股东为珠海润诚,珠海润诚持有公司 73,127,125 股股份,占 公司总股本的 45.09%。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夏诚亮、朱迎晖夫妇及其子朱 华夏,直接或间接合计持有公司 66.87%的股份。2022 年,公司实施股 权激励,向中层管理人员、核心业务(技术)人员授予限制性股票,考 核目标为:以 2021 年为基数,2022-2025 年收入增长不低于 30%、56%、 73%、100%或净利润增长不低于 37%、72%、96%、135%。
截至 2022 年底,公司在国内共有 6 个制造工厂,其中 4 个压铸厂、1 个 模具厂、1 个表面处理厂,主要分布在扬州和珠海。公司在海外设立 2 家子公司,包括莱昂嵘泰和欧洲的办事处。
3. 汽车转向系统零部件龙头,提供扎实的业务基石
汽车转向器壳体是公司的核心产品之一,公司是全球电动助力转向长壳 体龙头供应商,市场份额超过 20%。公司在转向系统零部件、特别是电 动助力转向器(EPS)壳体这一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据公司 招股书披露,2020H1 转向系统零部件贡献了公司 70%以上的收入,2021 年公司转向器壳市场占有率达 21.5%。
公司转向系统零部件包括转向长壳体、转向管柱、伺服壳体、端盖等产 品,主要应用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缩写 EPS) 总成中,2019 年公司转向系统零部件平均销售价格为 74.2 元。由于公 司在细分赛道上有领先优势,转向产品是公司盈利能力最强的品类, 2020H1 的毛利率约 34.5%。
绑定下游头部转向系统客户,转向系统零部件业务基盘牢靠,并借助转 向产品优势向其他新能源产品拓展。2011 年,公司与博世合作电动助力 转向系统国产化项目(PQ35 平台转向长壳体),并于 2013 年实现量产, 系上汽大众、一汽大众汽车电子转向系统(EPS)首个国产化项目。公 司较早进入电动助力转向器壳体这一细分领域并建立自身优势,公司与 博世、蒂森克虏伯等客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展开合作,转向系统零部件 产品已应用至大众、本田、沃尔沃、奔驰、宝马等部分新能源车型。同 时,公司亦积极加深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与博世、威伯科、博格 华纳等客户建立合作,承接和开发专用于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并且部分 产品已逐步实现量产和销售。其中,公司自 2019 年以来取得博世 48V 电池盒、博世电驱动轴承支撑盖、威伯科 E-compressor 曲轴箱等产品项 目定点,该等产品专门配套新能源汽车。
4. 汽车铝合金压铸量价齐升,一体化打开成长空间
4.1. 电动化加速汽车轻量化,铝合金压铸前景广阔
“节油减排”催生更多轻量化需求。在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 略的背景下,汽车行业迎来史上最严格的油耗及排放标准。根据《节能 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2035 年我国传统能源乘用车油耗需降至 4.0L/km;乘用车(含新能源)油耗需降至 2.0L/km;货车及客车油耗需 较 2019 年分别下降至少 15%及 20%。根据“布勒中国”数据,汽车整备质 量每减少 100kg,百公里油耗可降低 0.3-0.6L,严格的油耗及排放标准将 催生巨大的轻量化应用市场。
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提升,轻量化上车加速,铝合金是最常用的汽车轻 量化材料,未来单车用量将持续增加。整车轻量化可有效提升新能源汽 车续航能力,根据第十三届国际汽车轻量化大会公布的数据,纯电动车 每减重 10%,平均续航里程提升 5%-8%;插电式车型每减重 10%,平均 续航里程提升 10%-11%。目前主流的汽车轻量化材料包括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及碳纤维,其中铝合金具有轻质、抗拉强度高、回收性好、 耐腐蚀、可塑性强、工艺相对成熟等特点,材料密度显著低于高强度钢, 成本及工艺难度优于镁合金和碳纤维,是现行技术工艺下最具性价比及 可行性的轻量化材料。目前铝合金已广泛应用于转向节、控制臂、副车 架、电机壳、电池盒、制动系统、雨刮电机等汽车零部件,预计在汽车 轻量化大趋势下,更多铝合金零部件将替代传统钢制零部件,单车铝合 金用量持续提升。
铝合金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已渗透至车身结构件。纵观汽车铝合金发 展史,铝合金应用范围由最初的各类壳体延伸至结构更复杂,力学性能 要求更高的底盘结构件,2000 年后铝合金又向技术要求更高的车身结构 件渗透。目前铝合金件在汽车中的应用已覆盖电池箱体、液冷板、汽车 前后防撞梁、减震件、新能源汽车电器支架、CCB 仪表盘支架等,部分 车型为追求极致的轻量化效果甚至采用了全铝车身设计,如奥迪 A8、 R8、劳斯莱斯幻影、奔驰 SLS、本田 NSX、捷豹 XFL、蔚来 ES8 等。
铝合金在不同车身部位的应用难度不同。其中防撞梁、发罩应用铝合金 材料的门槛最低,其次为行李箱盖、翼子板及其它覆盖件,白车身本体 包括 B 柱、纵梁等应用铝合金的难度最大,对设备成本、节拍、连接工 艺质量控制等都有较高要求。
汽车电动化加速轻量化发展,铝合金压铸行业量价齐升。新能源汽车对 于车身重量的要求较传统能源汽车更为严格,以比亚迪秦 EV300 为例, 其电池组重量达到 500kg 左右,而传统汽车的发动机总重量一般为 80-160kg,为平衡续航和车重,新能源汽车对于轻量化的需求增加。根 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数据,2020 年、2025 年、2030 年我国单车重量需 较 2015 年分别减重 10%、20%、35%,对应单车用铝量将达到 190kg、 250kg、350kg。考虑新能源汽车用铝量更高,按照新能源汽车单车用铝 量是燃油车的 1.5 倍比例测算,其中铝合金压铸件占比估计为 65%,预 计 2025 年中国和全球的新能源汽车铝压铸市场可达 1365 亿元和 2438 亿元。
4.2. 一体化压铸蓝海市场即将爆发
铝合金结构件向一体化成型演进,特斯拉引领一体化压铸技术。汽车零 部件主要成型工艺包括铸造、锻造、冲压三种,其中汽车铝合金零部件 成型工艺以压力铸造为主,真空高压铸造是铝合金车身结构件生产最优 选。一体化压铸技术的本质即通过先进的真空高压压铸工艺实现多个铝 合金零部件件的一体化成型,省去了散件的制备及焊接工作,可实现对 传统汽车制造中“冲焊”工艺的替代。2020 年 9 月 22 日,马斯克宣布 特斯拉 Model Y将采用一体式压铸后地板总成,开启了一体化压铸先河。 后地板的零件数量比 Model3 减少 79 个,焊点由大约 700-800 个减少至 50 个,下车体总成重量降低 30%,制造成本降低 40%,制造时间由传统 工艺的 1-2 小时缩减至 3-5 分钟。
一体化压铸技术有望显著改善生产成本。一体化压铸工艺将需要制备的 零部件数量大幅削减,整个白车身的制备仅通过 3-5 台大型压铸机,少 量辅机及模具实现,产线建设成本大幅下降。。材料上,一体化压铸的 利用率与回收率好于传统工艺,综合材料成本更低。此外,同等产能下, 一体化压铸产线更节省厂房面积和工人使用需求,根据特斯拉 CEO 马 斯克透露,采用大型压铸机后,工厂占地面积可以减少 30%。目前国内 主流焊装工厂通常配备 200-300 个工人,采用一体压铸技术后,所需的 技术工人至少可缩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工艺流程大幅简化,车型开发速度加快,一体化压铸生产效率更高。在 传统车身制造中,需要进行单独制造的零部件达 500 余种,涉及的冲压 及焊接工序繁多,而一体化压铸技术将其大幅简化,工作量大幅下降。 以 Model Y 为例,一体化压铸技术将原本 70 多个零部件组成的后底板 简化为 2 个大件,焊接点由 700-800 个减少至 50 个,同时由于应用了新 的合金材料,特斯拉一体压铸的后地板总成不需要再进行热处理,进一 步节省了加工时间。根据特斯拉数据,Model Y 一体化压铸后地板的制 造时间仅为 3-5 分钟,较传统工艺的 1-2 小时缩减明显。涂胶工艺环节, 一体压铸车体后,零件成型后即为总成,不再需要繁琐的涂胶流程,生 产工序再次简化。一体化压铸带来车型开发周期缩短,在传统车身制造 中,零部件为做到精度固化,通常需经过 MB1、MB2、MB3 三轮匹配 调试,总耗时近 6 个月,而一体化压铸技术凭借零部件数量的减少,可 将 MB匹配中车身所需要的周期缩短至 1-2 轮,节省匹配时间 3-4 个月。
一体化压铸已率先应用于车身底盘,后续将拓展至整个白车身。一体化 压铸适应于高强度的车身结构件,难以应用于对延展性要求较高的外覆 盖件。此外,悬架件中的前横梁、摆臂等件若采用铝合金材料,通常应 用低压铸造工艺。理论上除外覆盖件、部分悬架件以外的白车身部分均 可应用一体化压铸,包括车身结构件、座椅骨架、车门/尾门框架等。目 前率先实现一体化压铸的部件为底盘结构部分,其中后地板总成与前车 身总成已由特斯拉实现量产,中地板总成是下一步延伸目标,核心难点 在于 CTC 技术的实现,预计将于 1-2 年内实现。此后,一体化压铸技术 有望向 A 柱、B 柱、座椅骨架等延伸,预计实现时间在 3 年以后。整个 白车身的一体化压铸预计需 5-8 年。
新能源壳体趋于一体化,技术成熟度优于车身结构件。除白车身以外。 新能源车壳体产品亦可实现一体化压铸,包括电驱壳体、电池壳体(托 盘或盖板)等。电驱壳体一体化:电驱动系统设计经历了独立式、二合 一、三合一和多合一的发展阶段。电驱系统集成更多功能是大势所趋, 电驱动壳体的设计也将从独立式走向集成式设计:从分体式简单集成, 即减速器、电机和电控有各自独立的壳体设计,到电机、减速器壳体一 体化和三大件壳体一体化。随着更多功能集成到电驱动中,壳体也将叠 加更多的功能设计,此外,电机、电控及减速器都需要冷却系统,壳体 的设计需要考虑冷却管路的设计和布局,这对壳体供应商的产品开发和 设计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电池壳体一体化:电池壳体的一体化设计可实 现减重和增加抗扭刚性的效果,未来将成主流趋势。与整个白车身的一 体化压铸相比,新能源壳体一体化的技术难度更低,产业链更完善,未 来渗透率提升的速度更快,确定性更强。
一体化压铸蓝海市场即将爆发,预计 2025 年国内和全球一体化压铸市 场规模 193 亿元/389 亿元我们预计一体化压铸应用部件将由后地板逐步 延伸至前车身下部、中地板、车门框架、副车架、下车体总成、A 柱及 B 柱、座椅骨架及整个白车身,一体化压铸渗透率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双提升下,国内和全球一体化压铸市场有望迎来爆发,预计 2025 年国 内和全球一体化压铸市场规模 193 亿元/389 亿元。
4.3. 公司专注汽车压铸,一体化布局加速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汽车压铸厂商之一。从全球范围而言,汽车压铸行业 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发达国家的汽车零部件压铸企业总体数量较少,但 是单个企业的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国内压铸行业的集中度较低, 规模以上企业较少。国内汽车压铸企业除了整车厂下自己的配套公司, 独立的第三方压铸企业主要有文灿股份、广东鸿图、爱柯迪、旭升股份、 泉峰汽车、渝江压铸、嵘泰股份等。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汽车压铸厂商, 是 2021 年中国压铸件企业排名前 20 的企业之一。
技术方面,公司已经掌握高真空压铸技术、局部挤压技术等先进压铸技 术,具备压铸模具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公司成立了独立的模具制造公司 ——扬州嵘泰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成为少数拥有大型、复杂压铸模具自 制能力的压铸企业。汽车零部件主要成型工艺包括铸造、锻造、冲压三 种,其中汽车铝合金零部件成型工艺以压力铸造为主。根据盖世汽车数 据,目前压铸铝(不含挤压工艺)在汽车铝合金中的应用占比为 77%, 轧制铝与挤压铝的应用占比均为 10%,锻压铝的应用占比为 3%。真空 高压铸造是铝合金车身结构件生产最优选。真空高压铸造工艺能有效消 除高压铸造工艺下的气孔现象,与其他铸造工艺相比,其塑形也更为精 准,可实现较薄壁厚(最薄可达 0.5mm),具有较强的力学性能与较高 的生产效率,最能满足车身结构件体积大、结构复杂、强度高等特点。 未来随着车身结构件铝合金用量增加,真空高压铸造工艺在汽车制造中 的应用比例将持续提升。此外,一体化压铸技术的本质即通过先进的真 空高压压铸工艺实现多个铝合金零部件件的一体化成型,省去了散件的 制备及焊接工作,可实现对传统汽车制造中“冲焊”工艺的替代。
2022 年公司成为国内领先新能源车企 DMI 插电混动平台 E-CVT 变速 箱箱体、E3.0 纯电平台电机壳体和端盖的主要量产供应商。新客户开发 持续突破,成为全球头部新能源主机厂电动皮卡关键铸件的供应商,获 得舍弗勒电机项目定点。 公司加速布局一体化压铸。2022 年公司采购了 3 台力劲 9000T 压铸单 元,配备了高精端的德国蔡司工业CT 机,其中第 1台将于 2023 年 2 季 度进厂安装。
5. 全球化布局领先,墨西哥工厂盈利加速释放
前瞻布局全球化,墨西哥工厂顺利盈利,经营质量有望持续提升。2016 年,公司在墨西哥成立控股子公司莱昂嵘泰,主要为北美洲地区客户提 供汽车精密压铸件的生产与销售服务, 2017-2018 年莱昂嵘泰产能逐步 爬坡。2019 年莱昂嵘泰产能快速放量并实现了盈利拐点。2022 年莱昂 嵘泰实现收入 2.8 亿元,净利润 1094 万元。莱昂嵘泰在手订单饱满,公 司计划再度以扩产应对北美市场强劲的需求,预计规模效应下莱昂嵘泰 经营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
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且较早布局北美工厂的汽车压铸件企业,具有一定 的先发优势。国内压铸企业格局分散且普遍较小,大多数企业不具备出 海能力。国内上市压铸企业中,公司是最早一批在墨西哥前瞻布局并运 营较好的公司之一。2022-2023 年,国内多个压铸企业计划海外设厂, 考虑建设周期和产能爬坡一般需要 2-3 年,公司在海外仍有较好的先发 优势。
IPO+可转债,助力公司产能扩张和全球化布局。2021 年 IPO 上市募集 资金额 7.48 亿元,主要募资投资项目包括壳体压铸加工、汽车转向系统 关键零件生产建设项目、墨西哥汽车轻量化铝合金零件扩产项目等 5 个 项目。根据公司预测:(1)汽车转向系统关键零件生产建设项目落地后, 将新增各种主要生产及辅助设备 246 台,新增年产 288 万件汽车转向系 统关键零件生产能力;(2)墨西哥铝合金零件扩产项目落地后,将新增 各种主要生产及辅助设备113台,新增181万件铝合金壳体的生产能力。
2022 年发行可转债募集 6.5 亿,募集资金投入项目包括:(1)新能源汽 车铝合金零部件项目。该项目投资 3.8 亿,建设期为 18 个月,预计完全 达产时间为 2025 年。项目通过新建二期厂房、主要生产及辅助设备, 旨在新增 110 万件新能源汽车铝合金零部件生产能力;(2)墨西哥汽车 精密铝合金铸件二期扩展项目。该项目投资 2.7 亿,建设期为 24 个月, 预计完全达产时间为 2026 年,将新增约 86 万件铝合金壳体的生产能力。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嵘泰股份分析报告:把握新能源和一体化,轻量化龙头再成长.pdf
嵘泰股份研究报告:新能源赋能品类拓展,出海先锋再造新嵘泰.pdf
嵘泰股份(605133)研究报告:墨西哥出海先驱,客户+产品矩阵不断拓展.pdf
嵘泰股份(605133)研究报告:转向压铸件具备竞争优势,新能源车及一体化压铸件是增长点.pdf
嵘泰股份(605133)研究报告:轻量化隐形冠军,新能源乘风而起.pdf
嵘泰股份(605133)研究报告:被低估的汽车转向系统铝铸件龙头.pdf
汽车空气悬架行业研究:高附加值集成部件,国产替代新蓝海.pdf
零跑汽车研究报告:全域自研驱动技术降本,汽车出口盈利前景可期.pdf
华为汽车专题分析:X界智选,鸿蒙智行.pdf
麦肯锡&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新能源汽车行业驶向2030: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与展望.pdf
长安汽车研究报告:汽车央企转型新生,产品向上开启新周期.pdf
中国全铝合金救援艇行业市场调研报告.pdf
铝合金窗户招标文件范本.docx
铝合金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0813铝合金施工合同.docx
星河时代花园A1区铝合金门窗工程_门窗设计计算书.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