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符合长期发展战略,大势所趋
在人口红利减弱,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的背景下,智能制造大势所趋。“围绕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 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已被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产业升级迫在眉 睫,智能制造大势所趋。目前阶段,行业发展逻辑相对清晰,我们认为制造业产业 升级如此迫切主要有以下原因和趋势:
1)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是产业发展趋势,人口红利减弱,人工成 本上升与设备成本下降形成的“剪刀差”扩大,机器换人大势所趋;
2)产业处于底部向上区间,在经济企稳向好的情况下,下游需求增加,企业 盈利能力增强,企业投资意愿增强,随着汽车行业逐步探底,5G换机带动 3C景气 度持续,看好行业的上升和发展;
3)本次疫情直接影响复工,对人员密集型企业影响更甚,促使更多企业加快 自动化升级改造;
4)产业升级不断推进,从汽车和 3C 向一般工业领域拓展空间大,国产品牌有 望获得更快发展。
1.1. 智能制造符合产业发展趋势,人力成本上升倒逼企业加快自动化改造
从全球看,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已成为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共识。在 2008 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制造业分工格局面临新的调整,德国、美国、日本等世 界工业发达国家分别提出了工业 4.0、工业物联网、再兴战略和新工业法等发展战 略以作为本国工业发展的大方向。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也提出了代表中国制造工 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中国制造 2025”,明确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 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 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相对较晚,在 80 年代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 “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自 90 年代开始,中国逐渐成为第三次世界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 而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成本不断增加,劳动力较为密集的制造业的产 能出现向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转移的趋势,与此同时机器设备性价比不断提高,机 器人替代人工成为大势所趋,同时众多制造业产业的产业链以及相关基础设施仍在 我国境内,使得本该转移出去的一部分产能为我国产业智能化升级所消化。
近年来,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国内自动化先进装备近年保持快速增长,此处 以工业机器人为研究对象阐述整个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发展。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人口红利减弱,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上升和机器人均价下降形成的成本 “剪刀差”逐渐扩大,倒逼企业加快自动化改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2018 年我国 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继续减少,2018 年我国 16-59 岁人口为 89,729 万人, 占 64.3%,同比减少 0.6 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及占比持续下降。 同时,与之相反的是,制造业就业人员员工工资保持快速增长,2008-2018 年,我 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 2.44 万/年上涨至 7.21 万/年,年均涨幅达到 11%。
由人口红利带来的经济推动作用逐渐消失。加之工业机器人技术逐渐成熟,核 心零部件国产化导致成本逐步下降,企业进行自动化改造的意愿和性价比逐步加 强。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1.2. 产业处于底部向上区间,宏观及行业数据的积极变化值得重视
如上文所述,在行业趋势向好的背景下,宏观及行业数据的积极变化值得重视。 宏观层面,2020 年 2 月,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官方制造业 PMI 为 35.7%(市场 预期 46%,前值 50%), 但 2019 年 11 月-2020 年 1 月 PMI 连续 3 个月重回荣枯线 以上,显示宏观景气向上的趋势;行业层面,以通用设备的典型代表工业机器人数 据为例,2019 年 10-12 月连续 3 个月国内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增速转正,从 2019 年单季度来看,日本工业机器人出货量降幅收窄,同时对中国出口降幅也连续收窄, 宏观及行业数据均出现积极的信号,通用工业机器人领域,建议重点关注行业优质 企业埃斯顿、机器人等。
根据东北宏观观点,2020 年 2 月中国官方制造业 PMI 为 35.7%,市场预期 46%, 前值 50%,受疫情影响2 月景气度大幅下滑,但 2019 年 11 月-2020 年 1 月 PMI 连 续 3 个月重回荣枯线以上,显示宏观景气向上的趋势。具体看 2020 年 1 月制造业 PMI,最终录得 50%,符合市场预期,较 2019 年 12 月低 0.2 个百分点,符合春节 扰动规律。近期新冠肺炎虽然爆发,但尚未对指数产生较大影响,总体来看 1 月份 延续了去年四季度的经济回稳态势。生产季节性下降,需求继续抬升。2020 年 1 月 生产指数下降 1.9 个百分点至 51.3%,是 1 月份 PMI 的主要拖累项,新订单指数创 去年 4 月份以来新高,指向需求稳定增长,新出口订单与进口指数双双滑落,分别 下降 1.6 和 0.9 个百分点至 48.7%和 49.0%,亦符合春节扰动的正常规律。具体行业 来看,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持续扩张,高耗能行业继续收缩, 制造业产业结构仍在优化之中。大型、中型企业景气度均有所下降但维持在临界值 之上,小型企业回升 1.4 个百分点但处于收缩区间。小型企业已经持续一年多位于收缩区间,且疫情冲击下可能压力更大。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2019 年 12 月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为 20,013.80 台,同比增长 15.30%,连续 3 个月单月产量增速为正(2019 年 10 月和 11 月分别为 1.70%和 4.30%),2019 年 1-12 月累计产量 186,943.40 台,同比减少 6.10%,2019 年以来依然维持负增长状态,但 累计增速降幅收窄。根据以往数据经验,10-12 月产量绝对值逐步增加,10-12 月三 个月单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保持在相当水平,数据来看,2019 年 Q4 单月产量增 速呈现加速趋势,行业回暖迹象进一步凸显。
从日本工业机器人数据来看,2019Q1-Q4 总出货台数分别为 43,089 台(同比 -24.15%)、 42,541 台(同比-25.10%)、 46,161 台(同比-10.60%)、 43,911 台(同比 -12.10%)。 其中 2019Q1-Q4 对中国的销售额分别为 360.22 亿日元(同比-34.25%)、 476.60 亿日元(同比-26.00%)、 542.99 亿日元(同比-2.18%)、 464.22 亿日元(同比 -9.69%),单季度来看降幅收窄明显。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1.3. 细分行业变化不断,汽车行业逐步探底,5G 推动3C 行业景气度持续向上
从下游来看,不同细分行业发生积极变化,汽车行业逐步探底,5G 等新技术 的变化驱动 3C 产业开启新一轮换机周期和设备需求,一般工业的设备成熟达到“机器换人”的性价比要求。
同样以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主流行业汽车和 3C制造业为例,汽车行业逐步探底, 由于 5G等新技术的驱动,3C 行业景气度持续上行,重点关注行业优秀公司。
从销量角度来看,国内乘用车(用内燃机)累计增速在 2018 年进入负增长状 态并持续至今,2019 年 1-12 月累计增速为-9.75%,降幅趋势逐步企稳。同时,国 内智能手机出货量累计增速在 2018 年年初达到低点后呈现上升趋势,2019 年 1-12 月出货量累计增速为-4.7%,2019 年以来增速有明显回升。
从投资角度来看,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速亦从 2018 年进入 连续下降区间,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 比则从 2019 年以来进入上升区间,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 5G 等新技术的发展带动行 业的景气度上行。综合来看,我们预计在汽车行业逐步探底,5G 发展推动 3C 行业 景气度持续向上的趋势下,行业的资本开支及自动化需求会逐步加大,利好产业链 相关公司。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1.4. 从汽车和 3C 向一般工业蓝海拓展潜力巨大,国产品牌有望获得 更快发展
1.4.1. 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市场空间巨大,自主化率不断提升促进行业发展
自 2013 年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根据IFR 统计, 2015 年至 2018 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分别为 6.9 万台、8.7 万台、13.8 万台和 13.3 万台,增长率分别达 20%、27%、59%和-4%。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CRIA) 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机器人的前两大市场汽车制造业和电气电子制造业都迎来了 下滑,其中汽车制造业机器人销量的显著下滑,是国内机器人市场首次出现下滑的 最直接因素。从销售金额上分析, 2017 年度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售额达到 51.2 亿美元,同比增长 30%,同样受到宏观经济下降影响,2018 年工业机器人销售额有 较大下滑。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根据 IFR 预测,2018 年至 2021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有望维持在 14%以上 的增速,到 2021 年出货量将达到 56.89 万台。根据一般行业假设,工业机器人系统 集成市场规模为整机市场规模的 3 倍,以均价 19 万元/台测算,到 2021 年全球工业 机器人的整机与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将达到 4,324 亿元。
若按照中国工业机器人占比 35%计算,到 2021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及系统 集成市场规模将达到 1500 亿,年复合增速达到 14%,市场空间巨大。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国产机器人自主化率不断提升,成本下降和性能提升促进行业发展。从核心零 部件、整机制造到系统集成整条产业链,外资仍然占有优势地位,国产企业以系统 集成为基础,向核心零部件及本体领域延伸发力。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核心零部件是制约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来看,国产机器人的自 主化率不断提升,整机成本下降和性能提升进一步促进行业发展,头部企业已经取 得较大突破。
减速器领域,外资企业纳博特斯克、哈默纳科仍然占有绝对优势。国产减速器 企业在轻负载的谐波减速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其中苏州绿的谐波实现了谐波减速器 的国产突破,已经达到成熟稳定状态,而在重负载的 RV 减速器领域依然面临较大 挑战。
伺服系统领域,国产化率逐步提升,汇川技术、埃斯顿为国产龙头。 控制器领域,国产控制器采用的硬件平台与国外品牌差距不大,差距体现在底 层软件架构和核心控制算法,国内包括固高科技。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1.4.2. 从汽车和 3C 向一般工业领域拓展空间大,国产品牌有望获得更快发展
产业升级不断推进,从汽车和 3C 向一般工业领域拓展空间大,国产品牌有望 获得更快发展。
中国市场主要为外资品牌主导,国产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在 30%左右,根据 IFR、 CRIA统计,2015 年至 2017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率仅为三成左右,未来国产 机器人占比提升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汽车制造、3C 电子领域为外资主导,除 3C 电子以外的通用工业领域国产机器人具有优势,金属加工业以及 3C 制造业国产品 牌增长迅速。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据 IFR、CRIA统计,从数量统计,2017 年中国 3C 电子制造业购买量同比增长 62.6%,已经超过汽车工业。金属加工业(含机械制造)机器人消费较上年同期增 长 116.2%,占总销量的 15.2%,增速位居第一。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2. 工业机器人行业:通用装备典型代表,行业数据出现连续 积极变化
2.1. 2018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行业增速放缓,中国仍然是最大市场
2018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行业增速放缓,中国仍然是最大市场。根据 IFR 统计, 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出货量由 2009 年的 6.0 万台增长至 2017 年的 38.1 万台,年均复 合增长率达 25.97%;根据 IFR 统计数据,2018 年由于亚洲地区增速放缓,全球工 业机器人出货量达到 38.4 万台, 同比增长 1%,主要原因为全球尤其是亚洲地区汽 车、3C 等行业均出现销量下滑或减缓,导致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缓慢。2018 年中 国大陆工业机器人销量 13.3 万台,依然保持全球最大市场地位。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全球来看,汽车和电子应用依然是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的两大最主要领域。 2018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中,汽车行业应用达到 11.6 万台,电子行业应用达到11.3 万台,分别占比 30.1%和 29.4%,继续成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两个最大下游, 现阶段汽车和消费电子的景气度对中游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工业机器人密度代表了一国制造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根据 IFR 统计,2017 年全球平均工业机器人密度为 85 台/万人,韩国密度最高,达到 710 台/万人,德国 和日本位居其后,中国为 97 台/万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 大差距,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工业机器人密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2.2. 国内产量数据出现积极改善,重点关注行业领军企业
工业机器人作为通用智能装备的典型代表,可以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风向标。 2019 年 11 月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为 16,080 台,同比增长 4.30%,连续两个月单月 产量增速为正(10 月增速为 1.70%),今年 1-11 月累计产量 166,595 台,同比减少 5.30%,今年以来依然维持负增长状态,但累计增速降幅收窄。
根据以往数据经验,10-12 月产量绝对值逐步增加,10-12 月三个月单月工业机 器人产量增速保持在相当水平,数据来看,今年 11 月增速数据与 10 月延续以往趋 势,预计 12 月单月产量将在 11 月基础上环比增加,同比保持 10 月和 11 月水平, 重点关注行业领军企业埃斯顿、机器人。
2.2.1. 埃斯顿:全产业链布局优势明显,收购 Cloos 协同发展加速国际化布局
埃斯顿创建于 1993 年,是我国高端智能装备核心控制功能部件头部企业,并 依靠自身核心零部件优势进入工业机器人产业,成为国内少数具有机器人关键自主 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企业之一。公司目前拥有两大业务模块,一是智能装备核心部 件,是公司的基础业务,包括数控系统、电液伺服系统、交流伺服系统和运动控制 解决方案;二是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是公司的新兴业务,包括机器人本体、 机器人标准化工作站和智能制造系统。凭借多年来在技术研发上的深耕细作,埃斯 顿在伺服系统、减速器及机器人本体领域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为国产工业机器 人领军企业。
继续保持高研发投入,打造“核心部件+本体+机器人集成应用”全产业链竞争 优势。 2019 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 1.07 亿元,同比增加 3.25%,占收入比例为 11.10%, 近年来一直保持收入占比 10%以上的研发投入,成功覆盖从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 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到机器人集成应用的智能制造系统的全产业链,构建了从技术、成本到服务的全方位竞争优势,长期看好行业发展及公司全产业链布局战略。
收购全球领先的焊接机器人企业 Cloos,协同发展加速国际化布局。公司拟通 过收购平台子公司德国 SPV,以现金方式出资 1.96 亿欧元收购 Cloos 之 100%股权 并承担锁箱机制下所需支付的利息以及相关中介费用,本次收购将为公司占领机器 人产业细分行业高点,获得国际一流焊接机器人顶尖技术,巩固国产机器人领先品 牌市场地位,同时也是公司机器人产业国际化战略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回到行业 层面,2019 年前 9 个月国内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 13.36 万台,累计同比下降 9.1%, 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进入负增长状态,从目前在手订单来看,预 计四季度业务会有所回升,机器人本体业务仍然稳步增长,自动化核心部件逐步回 暖,预计 19 年销售额比 18 年略有增长,德国 Cloos 交割完成后,预计会增厚本年 净利润业绩。
2.2.2. 机器人:国内机器人行业龙头,半导体装备业务快速发展
新松机器人成立于 2000 年,隶属中国科学院,是一家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 高科技上市公司。公司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 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五大系列百余种产品,面向智能工厂、智能 装备、智能物流、半导体装备、智能交通,形成十大产业方向,致力于打造数字化 物联新模式。
国内机器人行业龙头,机器人产品线国内最丰富。作为中国机器人领军企业及 国家机器人产业化基地,新松拥有完整的机器人产品线及工业 4.0 整体解决方案, 机器人产品线国内最丰富,包括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 人、服务机器人等,在工业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领域国内领先。2019 年上半年公 司研发投入达到 1.95 亿,占收入比重达到 6%,拥有 4000 余人的研发创新团队,形 成以自主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核心产品及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为一体的全产业价 值链。
半导体装备业务快速发展,洁净机器人国内唯一。公司半导体装备主要包括洁 净机器人系列产品、EFEM、Stocker、Mask 搬运系统等,其中洁净机器人已经形成 系列化产品,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洁净机器人供应商,公司已占据 EFEM 产品国内 主导市场地位。此外,公司加大对真空直驱机械手的技术投入,目前正在研发代表 国际一流技术水平的双臂真空机械手产品。随着公司半导体装备产品线的不断丰 富,公司从半导体设备供应商向半导体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
“协作机器人+AR +5G”融合发展打造智慧工厂。公司与中兴通讯是长期的战 略合作伙伴,双方资源整合联手打造新一代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协作机器人与 AR 技术均为公司自主研发,主要被应用在产线巡检和工厂的 3D 可视化处理。5G 通信 技术使“万物互联”,5G 智慧工厂将更加数字化、智能化。
3. 3C 自动化:5G 加速发展,3C 产业链迎来新一轮自动化需求
从上文可以看出,电子制造在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中占比达到 30%,随着 5G 建设加速推进,下游应用场景逐步落地,换机周期也将驱动新一轮自动化设备需求, 重点关注拓斯达、赛腾股份、科瑞技术、精测电子、华中数控。
3.1. 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5G开启新一轮换机周期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经历快速增长之后趋于饱和,增长乏力,5G 建设加速推 进,下游应用场景逐步落地。根据 IDC 数据,2019Q1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 3.11 亿 台,同比增长-6.6%,2019Q2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 3.33 亿台,同比增长-2.3%,单 季度继续保持负增长,但降幅有所收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从 2009 年到 2017 年 以来连续增长,2017Q2 增速转负为-1.3%,主要原因是新出手机的创新力不足,消 费者换机欲望不强导致换机周期延长。
由于 5G手机需要下一代调制解调器,目前 4G 手机的硬件不支持 5G 网络,类 似于 3G/4G 发展,5G 也必然催生新一轮的换机需求。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随着 5G 网络建设推进以及手机技术成熟,今年以来各大厂商相继发布 5G 手 机,2019 年将是 5G 手机的预商用阶段,预计 2020 年开始 5G 手机出货量将大增, 开启新一轮的换机周期。根据 IDC 对 2019-2023 年 5G 渗透率的预测,预计 2019 年 5G 手机的出货量为 1250 万台,渗透率为 0.9%,2020 年出货量将达到 9670 万台, 渗透率为 6.8%,同比增速为 674%。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2019 年以来,已经有三星、华为、vivo、小米等厂商发布 5G 机型,包括三星 Galaxy A90、华为 Mate 20、vivo iQOO Pro、小米 MIX 3 等,预 计 2019 年将是 5G 手机商用的摸索阶段,明年开始会逐步放量。
3.2. 面板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行业依然保持较高景气度
3.2.1. 面板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国内平板显示行业迅猛发展
目前平板显示产业继续保持增长,全球 LCD 产能向中国大陆持续转移,终端 产品尺寸不断增大,AMOLED 和 LTPS 在中小尺寸的的渗透率不断增长,液晶显 示在大尺寸依然保持主流地位。
近年来全球平板显示行业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受电视平均尺寸增加、大屏手 机、车载显示等迅猛发展的拉动,大尺寸面板出货面积迅速增加,2014 年出货量约 13,000 千平方米左右,到 2019 年 3 月已经增加为 18,019 千平方米。2016 年全球新 型显示产业销售收入超过 1500 亿美元,其中面板产值超过 1150 亿美元;新型显示 面板出货面积为 2.02 亿平方米,根据《中国新型显示产业蓝皮书(2017-2018)》披露 数据,2018 年全球显示面板出货面积将达到 2.13 亿平方米,同比增加 1780 万平方 米,增长率为 9.1%;其中,中国大陆面板企业出货面积将同比增加 1390 万平方米, 对全球增长贡献率达到 78%。据 IHS 预测,从 2015 年开始,新型显示面板需求面 积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 5%,到 2020 年增长至 2.2 亿平方米。
3.2.2. OLED 渗透率逐步提升,预计将驱动新一轮设备需求
从产品市场看,LCD、OLED 与其他面板等市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虽然 LCD 面板在整个平板显示产业所占的比重最大,但是 OLED 渗透率快速提升,预 计将来占比将超过 LCD,成为接棒 LCD的下一代主流显示技术,同时驱动新一轮 的产业发展和设备需求。
OLED 渗透率逐步提升,预计到 2022 年占比超过 23%。2016 年 AMOLED 面 板凭借优秀的显示性能获得市场狂热追捧,全球 AMOLED 手机面板出货量达到 3.7 亿片,相比 2015 年大幅增长 41.2%,占总面板比重 11.38%,其中中国前十大品牌 的 OPPO、vivo、华为、金立、魅族、联想等即贡献了 26%的份额。
根据 IHS 数据,受下游 OLED 电视、OLED 手机等设备需求增长的推动,2017 年全球显示面板出货量为 38.27 亿片,同比增长 4.9%,其中 OLED 出货达到了 4.64 亿片,同比增长 11.8%,占比 12.54%,营业收入达到 252 亿美元,同比增长 63.6%。 而 2018 年全球显示面板出货量为 38.27 亿片,同比增长 3.43%。
全球平板显示产业规模达到了 1,272 亿美元,同比增长 21.2%,其中 OLED 出 货达到了 6.17 亿片,同比增长 32.97%,占比 16.12%。
IHS 预计,到 2022 年,全球平板显示产业规模将达到接近 40 亿片,其中 OLED 将超过 9 亿片,年复合增长率达 14.2%,所占比重将超过 23%;从营业收入方面来 看,到 2022 年,全球平板显示产业营业收入将达到 1,380 亿美元,其中 OLED 约为 421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8%。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3.2.3. 国内进入面板产线密集投资期,检测设备需求高涨
检测贯穿面板制造全程,是保证良率的关键环节。面板生产包含阵列(Array)—成盒(Cell)—模组(Module)三大制程,而检测环节是各制程生产中的必备环 节。检测设备主要在 LCD、OLED 等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过程中进行显示、触控、光 学、信号、电性能等各种功能检测,从而保证各段生产制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 到分辨各环节器件良品与否,提升产线整体良率的目的。平板显示检测设备以 LCD 检测设备为主,OLED 检测设备的市场规模增长较快。各制程检测设备技术原理存 在较大差异,不同制程对应检测设备也大不相同。模组段检测设备国产化程度高, 但阵列和成盒段依然主要被外资所占据。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国内进入面板产线密集投资期,检测设备需求高涨。全球平板显示检测行业发 展与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具有较强的联动性,通常会受下游平板显示产业新增产线以 及产线升级投资所驱动。近年来,受各国消费电子产业持续增长的影响,全球面板 显示检测产业保持稳定增长。
根据已披露公开资料,未来三年内,京东方、华星光电和惠科电子等国内平板 显示行业大型厂商将新增产线约 23 条,新增投资金额合计超过 6,500 亿元,未来随 着高世代、柔性屏和新型显示技术的普及,我国平板显示行业投资规模将保持快速 增长,而平板显示检测设备作为平板显示器件生产环节必需设备,市场前景广阔。 据 Displaysearch/IHS 统计结果,在对平板显示产品生产线新建或升级改造时,前 段的 Array 和 Cell 制程所需设备投资较大,所需检测设备也相应较多,一般统计认 为 Array、Cell 和 Module 各制程设备对应比例为 75%、20%、5%,则对应未来三年 的设备需求分别为 3,444.2 亿、1,148.1 亿和 229.6 亿。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3.3. 3C 行业保持高景气度,催生数控机床新需求
在 3C行业中,金属 CNC 和玻璃 CNC 作为手机结构件的加工设备被广泛应用, 也将直接受益 5G换机和 3C行业高景气度。
金属 CNC 由于加工速度快、精度高、稳定性好,被广泛的运用在 3C、汽车等 领域。在金属 CNC 中被应用较多的钻铣攻牙加工中心机,集合铣、镗、钻、扩孔、 攻丝等多道工序,可以对金属零件或模具等进行批量加工。3C 领域因对金属机床的 速度要求较高且加工件多为轻薄小型金属,所以钻攻机被广泛运用。相比起来汽车 加工工序更加看重稳定性,因此龙门加工中心被更多地使用。
玻璃 CNC 作为数控机床的一种,主要有玻璃精雕机和玻璃热弯机,被广泛的 运用在 3C领域。玻璃精雕机主要是对玻璃进行开孔、切割、倒边、倒角等精细加 工,是生产手机面板等穿戴设备的防护玻璃的重要步骤,同时也可加工蓝宝石、陶 瓷、PET视窗镜片。不同于对金属的加工,为了保证玻璃边缘不易崩边、破损,玻 璃精雕机需要在普通精雕机的基础上进行多项改进。由于玻璃精雕机加工时重点在 磨而非切削,因而要配合金刚石磨头对各种超薄玻璃进行处理。目前玻璃精雕机的 技术已非常成熟,根据主轴数量可以被分为单头精雕机、双头精雕机、四头精雕机, 主轴数量越多加工效率也就越快。
玻璃热弯机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热弯工艺对玻璃进行 3D成型处理。作为生产手 机防护玻璃的重要步骤,它主要借鉴两种工艺技术,一是传统玻璃光学镜头或玻璃 眼镜片的加工工艺,一是彩晶玻璃热弯成型的工艺,先把精雕好外形和孔的玻璃放 臵在石墨模具中,再将模具放进热弯机中,经过预热、压型、退火、冷却,玻璃在 模具中成型成曲面玻璃。
3.3.1. 政策支持及数控化率提升,高端数控机床进口替代空间较大
近年来,国家面向高端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行业的政策规划不断出炉。因高端 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行业对国家工业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在国家重点培育和发 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下,行业发展持续推进。
行业进口替代市场及数控化率提升空间较大。数控机床行业中配套的中高档数 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技术壁垒较高,目前主要还是依赖进口。根据海关总署统计,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中国数控机床单月进口量、单月进口金额在超过 11 个月中呈现同比下降。2019 年全年数控机床进口数量达到 10,326 台,同比下降 28.40%;数控机床进口金额达到 28.96 亿美元,同比下降 14.40%,进口替代空间仍 然较大。此外,从制造设备数控化率来看,我国距离日本、德国及美国等发达国家 仍有一定距离。随着未来下游产业的升级,我国机床工具产业将进行结构性调整, 数控机床将逐渐替代普通机床,占据主导地位,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3.3.2. 工业转型升级与消费升级带动行业增长,3C行业是最大亮点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消费电子行业、 汽车工业等反映“消费娱乐化”趋势的领域正迎来高速发展期。在工业转型升级的大 背景下,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行业作为上述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在消费升 级的大趋势中迎来新的增长点。其中,3C 行业正面临 5G 换机新浪潮,电子制造业 资本开支持续保持快速增长,集中 3C 专用数控机床作为行业专用设备迎来快速增 长期,行业中涉及整机制造的劲胜智能及数控系统提供商华中数控将直接受益。
3.4. 换机周期驱动新一轮自动化设备需求,预计产业链迎新一轮资本开支
换机来临,设备先行。随着 5G 手机发展,新一轮换机周期随之开启,中游自 动化设备企业也将直接受益。
今年以来电子制造行业的盈利改善,现金流保持稳定,预计研发投入和资本开 支会进一步加大。
我们从下游电子制造业角度来看,下游智能手机出货量在 2017 年增速转负, 行业景气度呈现下降态势,2019 年上半年电子制造行业实现营业收入 3,722 亿元, 同比增长 15%,收入端增速平稳, 2019H1 实现归母净利润 185 亿元,同比增长 19%, 2018H1 和 2018 年全年的净利润增速仅为-4%和-19%,净利润改善明显。虽然 2019 年是苹果创新小年,但是国产品牌手机保持快速增长也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今年国内 5G 行业快速发展,5G 手机及应用逐步落地,下游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 加大,预计换机周期开启带动新一轮资本开支和自动化设备需求。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2018 年电子制造行业研发支出 326 亿元,同比增长 25%,2019 年上半年行业 资本开支 173 亿元,同比下降 16%,回顾历史可以看出,在智能手机销量出现下降 的 2017 和 2018 年,行业研发投入和资本支出均保持相对稳定水平,目前正处在新 一轮 5G 换机周期的起点,预计行业也将有更大的研发投入和资本支出。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3.4.1. 拓斯达:国内骨干机器人企业,厚积薄发实现逆市增长
3.4.2. 赛腾股份:深耕 3C智能装备制造,收购 Optima,进军半导体前道检测
3.4.3. 科瑞技术:3C自动化龙头,有望直接受益于 5G 换机浪潮及苹果大年
3.4.4. 精测电子:面板检测设备龙头,进军半导体和新能源测试领域实现从 0 到 1 的突破
3.4.5. 华中数控:数控系统及机器人技术领先公司,直接受益 5G换机及 3C领域 的高景气度
3.4.6. 劲胜智能:3C设备龙头,整合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业务,落实智能制 造战略
……
4. 汽车电子自动化:市场和技术共振将直接利好汽车电子装 备行业
汽车电子技术已成为现代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下游行业高景气&汽车电子单 车价值占比提升,共同驱动设备需求。1)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从 2010 年的 328 亿美元增长到 2016 年的 723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 14%,预计到 2020 年达到 1,058 亿美元,未来几年保持 10%以上复合增速,下游行业保持高景气;2)汽车电 动化、网联化趋势明显,汽车电子成本占整车成本比例逐渐升高,预计可由目前 40% 提升至 2030 年的 50%甚至更高,市场和技术共振将直接利好汽车电子装备行业, 重点关注克来机电、瀚川智能。
4.1. 汽车电子技术已成为现代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单车价值占比逐步 提升
汽车电子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其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汽车 档次水平的主要标志,其应用程度提高是汽车生产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 段。目前汽车电子已被广泛用于底盘控制、动力系统、车身控制、故障诊断以及音 响、通讯、导航等方面。汽车电子显著提高了车辆的综合性能,使汽车从代步工具 成为同时具有交通、娱乐、办公和通讯多种功能的综合平台。
汽车电子成本占整车成本逐步提升,2030 年有望进一步达到 50%左右。随着 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电子广泛应用于汽车各个领域,从刚开始的发动机燃油电子 控制、电子点火技术到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汽车电子的成本占到整车成本 比例逐渐升高,由 1950 年的不足 1%提升到 2010 年的 29.50%,目前可占到整车成 本的 40%,2030 年有望进一步达到 50%左右。
随着汽车智能网联、电动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汽车电子成本占比将会继续提高。 目前紧凑型车型中汽车电子成本占比约为 15%、中高档车型占比为 28%,新能源汽 车中汽车电子成本占比已经达到 47%,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量逐渐增加,汽车电子单 车产值仍将持续提升。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4.1.1. 汽车电子行业技术门槛更高,中国市场将以 10%以上速度增长
全球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与汽车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美国、欧洲、日本是全球传统的主要汽车市场,也是汽车电子产业的技术领先者,掌握着国际汽车电子行 业的核心技术与市场发展优势。
全球汽车电子近年来保持 5%左右增速,亚洲市场占比最大。据中国产业信息 网统计,2011 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为 1450 亿美元,预计 2020 年规模达到 2400 亿美元,近年来只保持 5%左右增速。从区域来看,亚洲地区是全球汽车电子最大 的市场,占整个市场的 40%,欧洲占 23%,北美占 32%。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将以 10%以上速度增长。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中国汽 车电子市场规模从 2010 年的 328 亿美元增长到 2016 年的 723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 速达到 14%,预计到 2020 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达到 1,058 亿美元,未来几年 保持 10%以上复合增速。同时,随着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技术及新的信息化技术在 汽车上的应用,安全领域也将会是汽车电子主要的增长领域。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总体来看,汽车电子行业技术门槛更高,认证周期更长,行业壁垒更大。目前 泰科电子、莫仕、博世、大陆集团、日本电装等跨国公司产品占据了中高端市场, 而国内汽车电子技术及制造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产品主要在中低端汽车电子产品 中。全球汽车电子行业市场主要被欧美日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占据,市场集中度较 高,占据市场份额最高的是博世和大陆,达到 20%。其余主要市场领先者还有有电 装、德尔福、日立汽车、ZF TRW、法雷奥、松下等汽车零部件巨头。但是随着汽车制造产业向新兴国家和地区的逐步转移,中国、印度、南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汽车电子新兴市场正快速发展。
4.1.2. 克来机电:深耕主业不断提升竞争力,收购众源协同效应明显
4.1.3. 瀚川智能:汽车电子装备领先企业,注重技术创新积累大量核心技术
……
5. 一般工业:人工替代加速推进,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一般工业领域,由于技术进步及成本下降带来的人工替代性价比提升,包装 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同时部分特殊行业存在安全性的刚性需求,新产品突破加速 行业快速发展,包括电力巡检及带电操作、化工高温作业等行业,重点关注永创智 能、亿嘉和、博实股份。
5.1. 电力巡检机器人蓝海市场开启,带电操作机器人刚需爆发
5.1.1. 电力巡检机器人,助力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智能化程度提升,电力巡检准确性和稳定性要求提高,机器人巡检更为可靠。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向高度信息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电网的智能化程度随之提升, 对电力巡检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要求提高,需要通信、计算机、自动化、机器人等技 术相互结合在电网中应用。
电力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提升,智能电网革新孕育机器人新需求。近年来,我国 电力工程建设投资和电网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提升,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 稳定,智能化渗透率不断提升催生新市场。考虑到电力工程建设投资以及电网建设 投资规模的不断提升,优化资源配臵、提输供电效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国网公司 2010 年 3 月发布的《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修订稿)》, 2009 年至 2020 年国家电网计划总投资 3.45 万亿元,智能化投资 3841 亿元,占电 网总投资的 11.13%。报告将“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其中 2016 年 至 2020 年为引领提升阶段,计划总投资 1.4 万亿元,该阶段重点是基本建成坚强智 能电网,其中智能化投资 1,750 亿元,年均 350 亿元,智能化投资占电网总投资的 12.50%。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动态来看,以渗透率提升带来巡检机器人需求将是未来行业主要演变趋势。目 前室内机器人和室外机器人的渗透率都处于低位,伴随目前行业需求的逐步释放和 产品成熟期到来,需求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2015 年 110kv 以上的变电站的数量约为 3,4000 座,根据“十 三五”规划,近几年新建智能电站的数量预计增加 6,000 座,预计 2018 年国内 110kv 以上的变电站数量将达到40,000座。另外,一般一个地级市配电站的数量从500-5000 个不等,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会更多,若按照平均每个地级市 1000 个配电站计算,全国 297 个地级市(含 4 个直辖市)大约拥有配电站 30 万座,我 们以此为基数进行测算。
若按全国 40,000 座变电站和 300,000 座配电站计算,以渗透率达到 100%测算, 则巡检机器人总空间将达到 2,384 亿元。若假设 2018-2020 年变电站数量以每年 3% 的速度增长,变电站中室外机器人渗透率增量为 1%、2%、3%,变电站中室内机器人渗透率以渗透率增量为 2%,4%,6%,配电站(所)中室内机器人的渗透率增量 为 0.5%,1%,2%,则对应 2018-2020 年巡检机器人需求合计为 17.48 亿元,34.55 亿元,60.18 亿元。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5.1.2. 带电操作危险性极大,带电作业机器人刚需爆发
带电作业是在高压电器设备上不停电进行检修、测试的一种作业方法,是避免 检修停电,保证正常供电的有效措施。在人工带电作业方式中,操作人员时刻身处 高电压、强电场的威胁中,且一般为高空作业,作业条件恶劣,劳动强度大,容易 引发人身伤亡事故。带电作业机器人具有安全性、适应性、便捷性与通用性,可以 实现带电作业的自动指挥与控制,可以在保证正常供电的同时,完成高空高压一系 列危险动作,进行支线线路引线搭接等,以保障作业人员安全与减少人工成本,并 且提升作业的精度与效率,是电网带电操作的刚性需求。
若按照我国大陆 297 个地级市(包含直辖市),平均每个城市有 5 个带电作业班组,15 个停电作业班组,平均每台带电作业机器人 300 万计算,若每个带电作业 班组配备一台机器人则空间为 45 亿元,若所有班组均配备则合计空间为 178 亿元。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5.1.3. 亿嘉和:电力巡检机器人龙头,新产品带电作业机器人迎放量
……
5.2. 包装行业下游分散需求稳定,人工替代进入加速阶段
包装机械下游应用行业广泛,多为快速消费品或生活必需品制造行业,抗周期 性强,使得包装机械行业总体需求较为稳定。从全球市场需求来看,食品、饮料、 医药和化工行业是包装设备最主要的下游市场,包装设备行业起源于欧洲,国内起 步较晚,逐步追赶。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2018 年我国包装机械行业市场规模约 393.71 亿元, 同比 2017 年的 376.7 亿元增长了 4.52%。包装机械下游应用领域中,食品、饮料、 医药、化工行业是最主要市场,2018 年我国食品行业包装设备需求占市场总需求的 32.48%,饮料行业占 20.87%,医药行业占 11.29%,石化占 11.37%。其他行业主要 包括家用电器、造币印钞、机械制造、造纸印刷、图书出版等众多行业领域。
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机器换人大势所趋,疫情加速行业发展
食品、乳制品、酒水饮料、医药等下游行业需求稳定,进入 8-10 年的设备更新 周期,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加速。其中,乳制品行业常温奶产线改造持续推进,低温 奶渗透率逐步提升,永创在低温奶包装领域国内首屈一指,啤酒行业进入 10 年左 右的设备更新周期,白酒行业后道包装自动化的人工替代刚刚起步,主要下游行业 都在发生积极变化。
5.2.1. 永创智能:国内包装自动化龙头,享受智能制造和产业发展红利
……
5.3. 石化行业景气度持续,包装自动化及高温作业机器人刚性需求旺盛
5.3.1. 石化行业景气度持续,下游粉粒料包装行业自动化需求旺盛
下游粉粒料包装行业分布广泛,自动化需求旺盛。粉粒料包装是石化、化肥、 盐化工等领域的后道处理环节,其发展主要依托于下游行业新建项目和原有生产线 升级换代。我们主要对石化、化肥、盐化工等行业粉粒料产品进行统计,目前国内 存量的粉粒料产能大约为 30,000 万吨,每 10 万吨产能对应一条自动化生产线,设 备金额 500 万,按照行业 10 年的设备更新周期,每年的设备更新需求为 15 亿元。
1)石化行业后道包装自动化行业
石化后道产品主要包括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其中合成树脂和合成 橡胶会以粉粒状形式存在。2018 年我国合成树脂及共聚物产量为 8,558 万吨,同比 增长 2%,合成橡胶产量为 559 万吨,同比减少 3%,两者合计产量约为 9,117 万吨。
2)化肥行业后道包装自动化行业
我国化肥产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企业平均规模却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 2017 年我国尿素产能 7330 万吨,以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计算磷肥产能为 3,903 万 吨,合计大约 11,233 万吨。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等宏观背景下,必然是 淘汰生产规模小、设备陈旧、能耗高的化肥企业,新建、改建自动化程度高的先进 设备生产装臵。
3)盐化工行业后道包装自动化行业
盐化工是指利用盐为原料,加工成纯碱、烧碱、盐酸、氯气、氢气、金属钠以 及这些产品的进一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过程。我国以盐为原料的盐化工产业,主 要是用于纯碱和氯碱两大行业,“两碱”的产量以及盐消耗量均占盐化工总量的 95%以上。我国已形成以纯碱和氯碱为龙头,下游产品开发并存的盐化工产业格局。盐 化工主要的粉粒料产品是纯碱、烧碱、聚氯乙烯,是后道粉粒料包装的主要对象。 2017 年我国烧碱、聚氯乙烯、纯碱的产能分别为 4,102 万吨、2,406 万吨、3,064 万 吨,同比增速分别为 4%、3%和 2%,合计产能约为 9,572 万吨,保持相对稳定。
从增量的角度来看,大炼化进入全面投产阶段,国内炼油新增能力逐步加大, 对应新增后道包装自动化需求旺盛。
十三五以来,主营炼厂结构性调整布局,炼油行业升级不断深化。全国以“两 洲一湾”为主,打造七大石化产业园区,中石化以升级改造为主,打造茂湛、镇海、 上海、南京 4 个世界级炼化基地。2018 年,中国炼油行业产能净增 6800 万吨/年, 总炼能达到 8.82 亿吨/年,新增能力主要来自中石油华北石化(500 万吨/年)、恒力 石化(2000 万吨/年)等。国内粉粒料包装行业属于石化后道环节,一般滞后于炼 化产能投放,根据我们对 2018 年以后国内炼油产能增长的统计显示,本轮炼油产 能一共增长约 33,810 万吨,对应投资 11,548 亿元,若按照行业一般数据测算,后道 包装自动化占投资比重在 3-5‰,对应后道包装设备需求为 35-58 亿元,考虑到包装 环节的滞后性,行业的可持续周期更长。
5.3.2. 电石、冶金等高温作业机器人属于刚性需求,对应空间在百亿以上
同时,电石和硅铁冶炼是属于高危险、高污染行业,使用自动化解决方案能够 安全、高效完成生产需求,高温作业机器人在替代人工方面属于刚性需求。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8 年全国电石有效产能大约 3100 万吨,一般取 4.5 万 吨/炉,每炉对应 3 台出炉机器人和 1 台捣炉+开门+巡检机器人,平均单价分别为 150 万/台和 100 万/台,合计对应 38 亿市场空间。
2018 年全国铁合金产量为 2643 万吨,若以此为基数,取2 万吨/炉,每炉对应 2 台出炉机器人和 1 台浇铸机器人,平均单价分别为 200 万/台和 500 万/台,合计对 应 119 亿市场空间。
5.3.3. 博实股份:石化后道包装自动化龙头,高温机器人进入放量期
……
(报告来源:东北证券)
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报告
机器人行业春季策略报告:AI赋能,人形机器人开启产业化元年.pdf
精密减速器行业研究:机器人核心部件,有望持续受益人形机器人产业带动.pdf
2924年智能机器人行业技术产业发展白皮书.pdf
人形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人形机器人从0到1,国产化&软件赋能带来行业变革.pdf
人形机器人专题报告:MEMS IMU或为人形机器人实现两足运动平衡的最佳方案.pdf
CIPS环境下TW-2型驼峰自动化系统操作说明书(暂行本).docx
配电网设备专题报告:新一轮配网投资周期有望启动,增量看配网自动化.pdf
传感器行业专题报告:制造之基石,充分受益于机器人自动化产业趋势.pdf
气压传动设备行业专题报告:自动化“工兵蚁”.pdf
博众精工研究报告:3C自动化设备龙头,纵横战略打造多维增长极.pdf